南京大学出版社
虚构的以色列地 豆瓣
The Invention of the Land of Israel: From Holy Land to Homeland
作者: [以] 施罗默·桑德 译者: 杨军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7
◆《虚构的犹太民族》轰动世界之后
备受 伊格尔顿/ 霍布斯鲍姆/ 托尼·朱特推崇的历史学家 施罗默·桑德
◆回应犹太复国主义者的质疑 解密以色列国建立与扩张的真相
···
【内容简介】
何为“以色列地”?它既不是当代作为民族国家的以色列国,也不是历史上新月沃地出现的犹太王国。它是不同历史时期的犹太复国主义不断累加、增添的历史概念,它的边界不断浮动,为当代以色列国扩张领土提供了历史合法性。
《虚构的犹太民族》出版之后,施罗默·桑德并未想到,在21世纪初还有如此多批评家引述历史权利的说辞,为犹太复国主义的殖民活动辩护。本书即是对这些质疑的回复。作为一个应由犹太人民统治的、变动着的领土空间,“以色列地”是如何被虚构出来的?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桑德从历史证据入手,详述自《旧约》时期的犹太民族流亡神话到现代以色列国的建立和扩张,解构了犹太人对以色列地的“历史权利”概念以及相关的民族主义叙事。桑德认为,犹太民族所谓的法律—历史逻辑的唯一目的,就是构建领土攫取的道德正当性。
我没意识到,我的国家成立伊始就没有边界,有的只是永远提供着扩张可能的流动模块……揭开这块土地神秘面纱的不是上帝之死,而是上帝的民族化,它把土地变成了新犹太民族能随心所欲地践踏和建设的一片土壤。
——施罗默·桑德
···
所有想了解当代中东的人都应阅读这本书。
——托尼·朱特
融动情与学识于一体的书籍未必能改变政治局面,但假若它们可以,本书将是其中里程碑式的著作。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著名左翼历史学家
施罗默·桑德的勇气表现在他的著作直接激起了以色列当政者及其支持者的愤怒……如果揭破谎言要让以色列付出道义和领土上的代价,那也是它必须承担的痛苦。
——云也退,独立记者、知名书评人
施罗默·桑德是一位极富天分的以色列学者,他的观点与以色列国内外犹太人的主流意识背道而驰。桑德的真实目的,是改变以色列目前针对巴勒斯坦的外交政策,这一点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书单》
(桑德的)成就之一是揭露了深得人心的民族主义神话的本质。
——《卫报》
···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施罗默·桑德是民族与民族主义领域的专家。本书是桑德享誉国际的“虚构三部曲”其中一部,三本书都致力于以颠覆性的方式论述犹太人和以色列的历史,破除各类迷思,解释中东当下的复杂现状,寻求可能的解答,因此“虚构三部曲”又可被称为“祛魅犹太神话与以色列国”三部曲。
◆《虚构的以色列》沿袭了作者严谨而坦率的著作风格。桑德的这本书将目光聚焦在以色列建国合法性和巴勒斯坦殖民化的问题上,修正了由犹太复国主义者撰写的以色列官方历史,通过对一手资料的掌握和理解,作者试图涤清蒙在以色列和犹太群体之上的民族主义污垢。本书出版后,因延续前作《虚构的犹太民族》的争议性,又在西方世界掀起一番激烈讨论。
2021年10月9日 已读
网页改标签不小心删除了原评,纸质版到了,正好重新读,装帧掉色,有些失望。
序言里作者直接否定流散的存在,可以肯定这本书定然引起过轩然大波。吐槽西蒙·沙玛也是言辞犀利,对集体记忆的反省有部分感同身受吧……没有第一次读时的惊艳,好想找回当时的感觉,但绝对这个内容甚至可以在更了解后翻第三遍。被裹挟的群体,被删除的记忆,人类不想正视过去的心情到底从何而来,是对幸福的追求吗,可是让所有人都能幸福的道路至少目前并不存在,因此反思曾造成过的伤害是能够做到的最小的努力,4.5
a各种史与神话 南京大学出版社
乌鸦 豆瓣
Crow
7.2 (19 个评分) 作者: (美) 博里亚·萨克斯 译者: 金晓宇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4
★本书在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主办的“中国最美的书”评选活动中,名列2019中国25种“最美的书”之一。
★乌鸦,扑朔迷离的黑色精灵,其角色千变万化:阿波罗的圣物、女巫的魔宠、死亡的信使、吉祥婚姻的象征、爱伦·坡的古鸟、梵高的墨点……
★它从古埃及穿越中世纪的欧洲,飞到我们居住的城市,从希腊罗马神话穿越文学艺术经典,飞进我们耳熟能详的 格林童话和乌鸦喝水的故事。
★《权力的游 戏》里的三 眼乌鸦背后有什么故事?《名侦探柯南》终极大boss乌丸莲耶家族徽章上的乌鸦有什么秘密?让这本《乌鸦》给你揭秘。
★这是一部你一定爱读的极简乌鸦史,这是一部以乌鸦为主角的奇幻故事集,这是一部鸟类爱好者绕不开的经典作品,出版后被《卫报》《出版人周刊》等各大媒体联合推荐。博里亚•萨克斯抛开枯燥的科学语言与学术语言,将关于乌鸦的经典或鲜为人知的故事娓娓道来,以罕见的开阔视野与生动笔触颠覆了人类对乌鸦的刻板印象,又以乌鸦为切入点,一探历史、文化、文学、艺术、民俗、自然等多个领域的神秘之处。
★本版经作者全新修订,并增加了新版序言。
★中文版从新版译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知名书评人马凌作序倾情推荐。
★装帧和版式设计由屡获“中国最美的书”殊荣的知名设计师周伟伟精心打造;毛边书工艺特制,爱德人手工精装,极具收藏价值;内文黑底印银,极尽低调的奢华,给人奇妙的阅读体验;穿插栩栩如生的博物画、逼真再现的世界名画等近百幅珍贵的资料图片,图文并茂相得益彰;随书附赠印制精美的梵高名作《麦田里的乌鸦》明信片。
【内容简介】
什么是乌鸦?没有任何动物的形象比它更简单、更具标志性、更明确无误。它有着大地和黑夜的颜色。它是冬季白色天空下的一个轮廓。这种与死亡一样古老和神秘的鸟类唤起人类所有的好奇与想象。在这部黑色的诡谲之作里,你读到的不是冷冰冰的科学知识,而是一个个图文并茂妙趣横生的故事。在博里亚•萨克斯笔下,乌鸦从远古的神话里飞出,从莎士比亚的戏剧里飞出,从爱伦•坡的诗歌里飞出,从梵高的麦田里飞出。它聪明、幽默、忠于爱情。它无法被人类驯服,却与人类有着奇妙的相似性。
2021年10月24日 已读
一本关于乌鸦的文化,没有什么生物性方面的研究。人类放在黑色鸟类上的注意力,是否因在白天里看到黑色会唤起黑夜带来的感觉引起。
a各种史与神话 南京大学出版社
从音乐看日本人 豆瓣
作者: 小岛美子 译者: 张萌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10
《从音乐看日本人》共分为十二章,主要内容包括:歌魂之岛、节奏感的特征、探寻古音、日本音乐的起源、歌垣的故乡、侧耳倾听、歌唱与语言的渊源、和声是否存在、笛之故乡、城市市民的音乐生活等。
记忆之场 豆瓣
9.8 (6 个评分) 作者: [法]皮埃尔·诺拉 译者: 黄艳红 等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1
*当代法国史学界里程碑式的历史著作。
*1993年法国最高国家学术奖——法兰西学术院戈贝尔大奖获奖作品。
*2016年傅雷翻译出版奖入围作品。
*“lieu de mémoire”(“记忆之场”)这一概念因此被收入法国语文词典。
*从文化-社会史语境中回溯历史,写作手法精彩具故事性,是讨论历史与记忆问题不可错过的作品。
*本中译本从原书5000页135篇中精选了11篇;全译本翻译出版工作正在进行。
内容介绍
《记忆之场》(Les Lieux de Mémoire)是当代法国史学界深具影响的历史著作之一,汇总了法国集体记忆史研究成果。全书以诺拉所提出的“记忆之场”(les Lieux de Mémoire)这一概念为核心,通过对记忆场所的研究,探询残存的民族记忆,以期找回法兰西群体、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本书出版以来,反响强烈,被译成多国文字,而“lieu de mémoire”这一概念也迅速流行,并于1993年被收入《大罗贝尔词典》(Le Grand Robert de la langue française)。
中译本从原书三大卷近五千页中精心选取了11篇文献,按“记忆与历史”“记忆与象征”“记忆与叙事”三个主题组织而成。这些文献除了有诺拉亲自撰写的、阐述整套书史学思想的纲领性文章《历史与记忆之间:场所问题》,还涉及了法国国庆日、《马赛曲》、埃菲尔铁塔、环法自行车赛、贞德、法兰西共和国格言“自由·平等·博爱”、拉维斯的《法国史》和普鲁斯特等,不但有理论的观照,更有中国读者熟悉的法兰西标志性建筑、人物、事件等,兼具思想性、可读性和趣味性。
本书自2015年出版推出后广受欢迎,此次推出精装本,在装帧升级的基础上,对译文也做出了再次审校。
媒体评价
这本书的作者们——法国当代一些最卓越的知识分子,运用“记忆之场”的概念,探讨了诸如凡尔赛宫的象征意义、查理曼大帝不断变化的遗产、记忆在构建历史方面的重要性以及法国地区主义的无所不在等一系列主题……值得那些对法国引以为豪的国家认同感兴趣的人阅读。
——Publishers Weekly(《出版人周刊》)
剖析、解释和赞扬法国人对自己过去的迷恋的一次最宏大、最雄心勃勃的尝试。
——Los Angeles Times(《洛杉矶时报》)
它大胆、卓越、雄心勃勃,旨在书写一部新的法国历史,一部不是政治或社会的,而是文化和知性的历史。
——Library Journal(美国《图书馆杂志》)
一项伟大的成就。
——The New Republic(《新共和》杂志)
《记忆之场》也许是关于法国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最深刻的历史文献之一。……这一史无前例的系列作品是在法国的民族身份经历关键性的变革、法国正挣扎着为自己下定义的时候写成的。……从整体上看,这一系列非同寻常的作品记录了法国人是如何认识自己的,以及为什么会这么认为。
——《记忆之场》英文版介绍
2020年12月25日 已读
主题和内容还蛮宏大的,但读起来不是很痛快,比较易碎,大概是论文,又或者是法语翻过来的感觉?知道了以前不怎么了解的环法,作为一个有着失落的身份认同感的人,读这类的时候总想找到归属,但意识到这点,现在其实已经是了吧。
a各种史与神话 a社会考古人类学 南京大学出版社
科学、信仰与社会 豆瓣
Science, Faith and Society
作者: (英)迈克尔·波兰尼 译者: 王靖华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1
作为20世纪欧洲卓越的科学家和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凭其著名的意会(tacit)认知理论和富有人性的科学哲学观引发了现代认识论上一场根本性的变革。本书收录了波兰尼的两部代表作《科学、信仰与社会》与《人之研究》。
《科学、信仰与社会》是根据1946年波兰尼在英国达勒姆大学(University of Durham)发表的路德纪念讲座(Riddell Memorial Lectures)结成的集子,该书是波兰尼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成名作,是波兰尼第一部系统的科学哲学著作,概括地陈述了其科学观。波兰尼指出科学家的个人判断和寄托是科学构序和进化的重要动因,一切科学的知识塑造都离不开科学家个人,他们摆脱不掉的个体热情、价值等同样也是科学的本质属性。也是在该书中,他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与价值、科学家个人与科学理性权威的内在关系,以此成为科学历史学派的重要思想先驱。
出版于1959年的《人之研究》是基于波兰尼在基尔大学((Keele University)发表的林赛纪念讲座(Lindsay Memorial Lectures)而完成的另一部作品,这三场讲座为波兰尼的“意会认知”理论提供了基础知识,可以被视为波兰尼最著名的作品《个人知识》(1958年出版)的导言和扩充。此时波兰尼的科学哲学思想已臻全面成熟,并拜多年的科学家生涯和社会活动领域的丰富阅历所赐,其笔锋在从精密自然科学到人文社会学科在内的一切学科领域中纵横驰骋,游刃有余。
2020年7月1日 已读
两篇演讲,没完全读懂和理解吧,感觉看原文可能会更清楚?一直觉得科学是只有一个的真理,前段时间看了一点儿库克才忽然意识到科学中存在着假设与预知,有后者不断推翻前者、几方争论后也不一定会达成完全统一的发生,它的结果也是探索与塑造出来的。从前并没想过这些,就好像在洗米之前根本没意识到存在这个步骤一样,二者让我感到了相似的惊奇。作者举了量子理论和元素周期表的例子认为出现偏差不一定要否认本质,科学的推进过程是靠科学家收集证据,凭借直觉和经验,根据规则,最后做出的自身抉择。科学和宗教与法律不同的是它不存在中心/最高权威,科学家是凭良心行事。第二篇的作者所说的意会在我看来就是通过片段以把握整体世界的过程,神经突触联结的结果。另外这本纸质很舒服,味道好闻,封面的康定斯基很有感觉ww
a宗教哲学脑袋里的思索 南京大学出版社
消费社会 豆瓣
8.1 (41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让·鲍德里亚 译者: 刘成富 / 全志钢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10
本书围绕消费这个中心对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社会进行了详尽而深刻的剖析,向人们揭示了大型技术统治集团是如何引起不可遏制的消费欲望,并在此基础上对阶级社会里的各个阶层重新进行了划分。 消费是用某种编码及某种与此编码相适应的竞争性合作的无意识纪律来驯化他们;这不是通过取消便利,而是相反让他们进入游戏规则。这样,消费才能只身取代一切意识形态,并同时只身担负起整个社会的一体化,就像原始社会的等级或宗教礼仪所做到的那样。 --让·鲍德里亚 如果说,《物体系》一书的重点为揭露当今世界存在的功能性有序结构,那还是一个形而上学的本体论命题;而《消费社会》则试图走进形下的经济生活中发现一种新的支配和奴役关系:消费者与物的关系竟然不再是人与物品的使用功能之间的关系,它已经转变为人与作为“全套的物”的有序消费对象的被强暴关系了。这是一个无限的消费意义链环和强制性系列。以我的理解,这正是今天市场经济的消费结构中生成的欺骗性的伪欲望场境。消费场中,人是被一个看不见的铭记凸状锁链捆住并强迫消费的。需要指出的是,此处的强制性并不是外在的可感的东西,而是消费中的诱奸!因为,这种强制性的实施恰恰是通过一种被幻象引诱中的自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