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文艺出版社
死屋 豆瓣 谷歌图书
The House of the Dead: Siberian Exile Under the Tsars
9.1 (40 个评分) 作者: [英]丹尼尔·比尔 译者: 孔俐颖 后浪丨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9 - 6
《古拉格群岛》前传,俄国流放制度的溯源之作!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丹尼尔·比尔运用19世纪的新闻报道、官方报告和俄国小说,为读者呈现出了西伯利亚流放制度的残酷性及其囚犯悲剧性又鼓舞人心的命运。
☆近代俄国史上诸多大人物如陀思妥耶夫斯基、列宁都有流放西伯利亚经历,流放制度如何塑造近代俄罗斯民族的心灵以及影响俄国历史的命运?
☆2017年英国坎迪尔历史奖大奖作品,入围2017年沃尔夫森历史奖、2017年普希金俄语图书奖和2017年朗曼-今日历史图书奖,被评为《泰晤士报》、《旁观者》、《BBC历史》和《泰晤士报文学增刊》年度图书。
⊙内容简介
西伯利亚被称为“没有屋顶的大监狱”。从19世纪初到俄国革命,沙皇政权将超过100万名囚犯及其家人流放到乌拉尔山以东的西伯利亚。本书生动刻画了普通罪犯和政治激进分子、农奴制和村庄政治的受害者、追随丈夫和父亲的妻子与孩子的历史,以及逃犯和赏金猎人的历史。
本书启用了俄罗斯欧洲部分和西伯利亚档案馆中大量此前不为人知的一手资料,讲述了沙皇俄国奋力管理其可怕的刑罚殖民地的故事,以及西伯利亚对现代世界的政治力量的重大影响。
⊙媒体&名人推荐
☆表述精湛,扣人心弦……全书生动描述了种种关于罪与罚、赎罪、爱和可怖暴力的惊人与悲伤故事。书中人物包括专制者、杀人者、卖淫者、英雄。这是一部绝妙的佳作。
——西蒙·塞巴格·蒙蒂菲奥里
☆我们很难去想象这个在沙皇统治时期地狱般的西伯利亚刑罚殖民地。这部历史著作描绘了一幅生动、恐怖的图景……该书极其引人入胜,富于真实事例和逸闻轶事。
——大卫·阿罗诺维奇,《泰晤士报》
☆关于沙皇统治时期西伯利亚流放制度的杰出新历史著作……令人信服地将西伯利亚置于19世纪俄国乃至欧洲历史的中心。
——《经济学人》
☆采用了大量资料……这些丰富的材料,造就了这部有着细微细节的历史著作……它把“西伯利亚”这个名字的可怕之处变得如此生动、如此清晰。
——《纽约时报书评》
2022年12月10日 已读
读古拉格之前,只通过陀的了解了一点,这里面也提到了戈梁奇科夫和形形色色的流放者们。不仅是有自愿跟随丈夫去的十二月党人们的妻子,也有被骗去的妻子们。国家的目的是增加偏远地区的劳动者,在前行的路上,却往往是身强体壮的人被当地留下,让病弱者去到终点。总之蛮好看的一本,如今已经投降了,表示虽然想追求精准,到底是一般读者,承认看写得通俗的内容会感到满足没有错……
a各种史与神话 四川文艺出版社
山魈考残编 豆瓣 Goodreads
6.2 (18 个评分) 作者: 黎幺 后浪丨四川文艺出版社 2021 - 12
“他们像一堆行走的灰烬,消散在漫天的尘土中。而时至今日,他们的心脏还在大地之下跳动。”

据闻《山魈考》的最后一章以类似古人或巫人的口径,就鬾阴人的命运作出了如此预言。对于今人而言,这个古老的部族仍然是一个谜团。在命运的捉弄下,关于鬾阴族的历史资料几乎散轶,连带关系到整个部族的典籍——《山魈考》亦残缺失传。物换星移,一群后来学者决定重拾时代与记忆的碎片,苦奔各地、掀翻群书,从茫然大海捞觅任何一丝线索,试图重新拼揍出这段鲜为人知的部族历史……究竟他们觅寻到的是弥足珍贵的史料,抑或难以违抗的时代宿命?

既然如此,身为读者的我们,所读到的究竟是一则消失部族的故事,抑或一群穷追时代影子的后人挣扎,还是一个又一个环环相扣的古老诅咒?

书本开首,为上述问题引出迷思——你从未阅读想象中的事物,你的阅读本身即是想象。
2022年11月14日 已读
我逐渐能分清厉害的和我喜欢的,这本是不错,但并非我喜欢,可以说是食之无味,读完后最大的收获是让人有了能读完《哈》的自信。
如果是真实的叙述,我肯定读不下去,却因为它是虚构的所以读完了,为什么,人们对他人的幻想更感兴趣吗?
a小说诗歌虚构 四川文艺出版社
前男友的遗书 豆瓣
5.9 (10 个评分) 作者: [日] 新川帆立 译者: 张佳东 2022 - 4
◆“我要把你打造成凶手!”
一封古怪的遗书,一场匪夷所思的“凶手评选会”,“财迷”精英女律师大展身手,将推理界的死气沉沉一扫而空!
◆2021年第19届“这本推理小说了不起”大奖获奖作,全体评委一致投票通过!
“性格跃然于纸上的女律师”“被主人公的人物形象深深吸引”“角色关系编排得很精心”,好评如潮!
◆让人笑着读完的幽默推理,日本狂销55万册!荣登日本亚马逊推理小说榜单靠前!Bookmeter“读过的图书”月度榜单常驻小说!博客来文学畅销榜NO.27!
◆俊俏自恋前男友......
“我的一切财产,全部交给杀害我的凶手!”大型制药公司的继承人森川荣治死前留下这封古怪的遗书。
为了获得价值数百亿日元的巨额财产,大学时与之交往过三个月的律师剑持丽子决定出任荣治好友的代理人,参加森川家主办的“凶手评选会”。根据遗嘱,她本人作为前女友也将分得一部分财产。就在一行人前往荣治生前的住处办理遗产继承手续时,装有遗书的保险柜被盗,又有一人惨遭杀害。原本因流感而死的荣治,竟然真的有可能遭遇他人毒手。
一位秉持金钱至上原则的女律师,一桩看似自然死亡的案件,一则接近打破常规的遗言,一场闹剧般的“凶手评选会”,唯有胶带和逻辑,能联结一切!
岸边露伴在卢浮 豆瓣
岸辺露伴 ルーヴルへ行く
作者: [日] 荒木飞吕彦 译者: 叶涛 2022
被封印在卢浮宫“Z-13”废弃仓库里的“生命”,
诅咒着每一个看到它的人……
荒木飞吕彦难得一见的精装全彩漫画
华丽呈现隐藏在“JOJO立”中的卢浮宫艺术
爱恋、误解、重逢、救赎——
让岸边露伴不忍触发“天堂之门”的人就在眼前!
✒ 编辑推荐
🟢 荒木飞吕彦 × 卢浮宫 博物馆合作推出 JOJO 联动番外!伴随拨开“漆黑之色”的迷雾,17岁的岸边露伴、他的初恋、外婆等人悉数登场!驱使露伴前往卢浮宫的究竟是对绝密技艺的狂热,还是对神秘女子难忘的情愫?甜美、诡异、哀伤 —— JOJO 粉丝不容错过之作!
后浪漫已经推出过多部“卢浮宫遇见漫画”书系作品,在这个奠定“漫画作为第九艺术”之地位的重磅项目中,多国作者用漫画的多元带领万千读者以别样方式感受卢浮宫的辉煌艺术。这次我们带来的是该项目首部由日本漫画家创作的漫画作品,能同时掀起艺术与时尚狂潮的荒木飞吕彦的梦幻联动之作《岸边露伴在卢浮》!
🟣 其登场人物必然是杜王町七大标志性要素之一 —— 漫画家岸边露伴老师。
1979年,岸边露伴出生。
1996年,岸边露伴17岁,通过真命天女藤仓奈奈濑得知世界上拥有用究极黑色绘制的画作。而后女子下落不明。
2006年,已成为知名漫画家的岸边露伴只身前往卢浮宫,在这座世界级艺术殿堂之下,他发动了替身能力“天堂之门”。
一场牵动心弦的相遇如何演变为无疾而终的爱恋?一次只身前往的异国之旅又是否会让露伴有去无回?有关岸边露伴,正传里没提到的“之前”和“之后”都将出现在这里!
🟠Psyche Revived by Cupid's Kiss —— 被岸边露伴唤醒的藤仓奈奈濑。
希腊神话中,美丽的赛琪受到好奇心的驱使,在夜晚提灯悄悄偷看神秘丈夫的面容,当她被眼前爱神厄洛斯的神颜迷住时,一滴滚烫的灯油惊醒了对方,厄洛斯离开了。赛琪为找回丈夫解开误会而被阿芙洛狄特百般刁难,虽有众神帮助却仍陷入昏迷,最终被及时赶来的厄洛斯唤醒。
这段为包括弗洛伊德在内的学者所津津乐道的神话故事,其中所传递出的浓浓爱意也被意大利新古典主义雕塑家安东尼奥·卡诺瓦创作为大理石雕塑艺术《被厄洛斯吻醒的赛琪》(Psyche Revived by Cupid's Kiss),如今保存并展示在卢浮宫博物馆。
荒木飞吕彦基于这圣洁的一幕,巧妙地创作出了一幅“被露伴唤醒的奈奈濑”藏于分镜之中,这样的安排又是否预示着二人的坎坷,甚至是离奇的前路呢?
除此以外,此次联动番外中的经典“JOJO立”造型灵感来自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的《垂死的奴隶》,该作也收藏于卢浮宫博物馆。当然,更多细节还请跟随岸边露伴来一探究竟吧!
🔵 “荒木线”后期风格,辅以三种主色调区分三个事件场景。清爽、华丽、怪诞,一并纳入其中!
该作于2010年完成并发表,对应作者同期作品大概是《彪马野郎》连载中后期阶段,所以画作风格也更接近《彪马野郎》和《乔乔福音》,即线条更为简练清爽,分镜处理得更加游刃有余。
荒木飞吕彦除黑白以外的用色通常为绚丽、高饱和的大胆配色,但如果将这种用色理念照搬到全彩漫画中,势必会对读者造成阅读疲劳,所以荒木老师细心地将故事按照不同事件舞台,分为三个色系:
日本杜王町——浓茶色
卢浮宫——粉色
卢浮宫地下——蓝色
偶现“南画”笔法突出神秘黑色辅佐主线,配合荒木后期清爽用线风格,加上在卢浮宫地下大闹一番的惊悚荒诞剧情,堪称“荒木流”收藏级佳作!
⚫ 无删改完全版,保留法版及日版开本,封面UV工艺真实触摸每一笔“漆黑之色”!
◈ 16开182mm×260mm,同法语及日语版本,足够饱览画面细节的同时,还不失日漫该有的精致与紧凑。
◈ 护封采用局部UV工艺,让读者真实触摸到每一笔“漆黑之色”。
◈ 内封为精装荷兰板,选用该作的“爱神与公主”岸边露伴与藤仓奈奈濑的肖像为主视觉,黑底印银,复杂与圣洁尽在其中。
◈ 进口哑粉纸再现荒木笔下每一道颜色,不反光,韧性好,收藏阅读两相宜。
⚠️ 适合18岁及以上年龄人群,敏感群体请谨慎阅读。
✒ 内容简介
17岁的岸边露伴在外婆所开的旅馆里,邂逅了神秘女住客藤仓奈奈濑。
“你在画漫画吗?”
“你听说过‘漆黑之色’吗?”
“你把我的事画成故事了?”
面对奈奈濑愈加咄咄逼人的提问,少年露伴在慌乱中永远失去了对方。
十年后,他再次想起奈奈濑所说的那幅用“漆黑之色”绘制的被诅咒的名画。
好奇、疑惑、敬仰,和未了的情愫,复杂的情绪让已经成为知名漫画家的岸边露伴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即刻前往世界艺术殿堂卢浮宫,寻找被诅咒的黑色!
该作为法国漫画出版社Futuropolis与卢浮宫合作推出的“BD Louvre计划”系列作品之一。后浪漫·“卢浮宫遇见漫画”系列丛书已出版作品有《卢浮宫的守护者》《斜眼狗》《卢浮岛》《冲出冰河纪》《卢浮地宫》《克隆达·芬奇》《幽灵王子的诅咒》。
✒ 推荐
荒木笔下的故事,无论是故事情节、视觉造型,还是带给人们的阅读冲击,都达到了高度一致的华丽与荒诞。推荐给漫画艺术发烧友和猎奇御宅族的美妙之作。
——《图书馆杂志》
封面很有法国影片《瑟堡的雨伞》的用色感觉,十分法式。故事开始以日本为背景用的是浓茶色,故事中间初到法国是粉色,去了卢浮宫的地下之后是蓝色,真的太让人佩服了。追寻卢浮宫收藏的神秘日本画的故事很新颖。
—— 独立小说作者 柳下亚旅
岸边露伴惊悚番外。谜团及恐怖氛围拉满,可以称为岸边露伴的奇妙故事。色彩运用是全书重头戏!
—— 日本亚马逊读者
2022年12月13日 已读
印刷色差真是一个神奇的存在……不知道为什么,看中文反而搞不懂最后的情况。内容当然特别好,附录是卢浮宫的介绍,完全没日版的访谈,不如去掉。有日版的话,感觉没必要多花这五十。
a漫画绘本 四川文艺出版社
玻璃塔谜案 豆瓣 Goodreads
7.1 (23 个评分) 作者: 知念实希人 译者: 烨伊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23 - 3
一座玻璃塔在雪地深处的森林中闪闪发光。地上十一层,地下一层,它是一个美丽而巨大的尖顶塔。在热爱推理小说的馆主的邀请下,刑警、医生、小说家、编辑、名侦探等各具特色的嘉宾聚集到玻璃塔中。当晚,馆主预定发表重大消息,但在那之前却在密室里被杀了。第二天,玻璃塔因附近山上的雪崩而关闭了交通和通信。被困在塔里的人们,等待警察的帮助,却接二连三地发生了密室杀人事件。此外,还有人用血写下了十三年前的一件疑案。名侦探碧月夜和医生一条游马追查着谜团……
出人意料的开始,高能不断的剧情,压倒性的诡计伏笔,还有令人惊愕的结局。你准备好接受挑战了吗?
变化的位面 豆瓣
Changing Planes
8.8 (85 个评分) 作者: [美] 厄休拉·勒古恩 译者: 梁宇晗 后浪丨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8
世界幻想文学的传奇篇章
奇幻科幻文学女王厄休拉·勒古恩晚年力作
想象力与黑色幽默的绝妙结合
颠覆人类世界的现行规则 反思文明与人性的价值
◎ 编辑推荐
☆ 《变化的位面》的作者厄休拉·勒古恩于今年(2018年)1月22日去世,《纽约时报》评价她是“美国当代最伟大的科幻小说家”,斯蒂芬·金也送上别致的悼词:“愿她在银河中旅途愉快”。勒古恩不只在世界奇幻、科幻文学界有崇高的地位,更被重量级文学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列为美国文学经典作家之一。她以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简练优美的文笔丰富了整个奇幻科幻小说领域的内涵,对尼尔·盖曼、萨尔曼·鲁西迪、乔治·R·R·马丁、大卫·米切尔等优秀作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变化的位面》于2003年出版,获得了2004年轨迹奖最佳小说集的肯定,是勒古恩较为晚期的创作。十五篇故事涵盖了对于生化危机、消费主义、人类语言、梦与睡眠、生命与轮回等主题的深刻思考,可以说是一部蕴含了勒古恩一生智慧的作品。
☆ 《变化的位面》中,勒古恩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一个个诡奇的平行世界,这里有不睡觉的永醒者、不会死亡的不朽者,不愿飞翔的翼人,基因改造后的玉米人……并以此揭露与讽刺现实世界中存在的荒谬。
☆ 《变化的位面》的叙事风格多变,小说里既有像博尔赫斯那样探究语言本质、寓意深远的故事,也有对埃舍尔错视风格的文学模仿;犹如《银河系漫游指南》,充满了对地球以外世界的奇思妙想,对于人类社会的幽默讽刺则让人想到《格列佛游记》。勒古恩以亦庄亦谐的笔调描写了一段段精彩纷呈的位面旅程,并寄托了深远的寓意于这些故事当中,在在显示了她幻想小说大师级别的功力。
◎ 内容简介
学会这种转换法,摆脱在机场烦躁不堪的等候,畅游千奇百怪的位面!
基因有百分之四是玉米的人、混合所有人与动物潜意识的梦境、
不需睡眠的新世代、仅有一户平民的王族国家……
在表面奇趣横生的事物之下,让勒古恩带你深入探索这些位面背后的故事。
◎ 名人推荐
文学艺术的巅峰之作。
——尼尔·盖曼
勒古恩不仅仅是一名科幻作家,更是一名文学偶像。
——斯蒂芬·金
勒古恩是不懈追求和平王国理想的美国作家之中,最足以作为典范的那个。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充满了扭曲的幽默感……也许是勒古恩至今为止最富有娱乐性、最有趣的小说集。
——加里·K·沃尔夫
厄休拉·勒古恩的文字极为优美,是我钟爱的女作家。
——村上春树
厄休拉·勒古恩的想象力丰富,风格上乘。作为当代科幻及奇幻作家的典范,其成就远超过托尔金和多丽丝·莱辛。
——哈罗德·布鲁姆
◎ 媒体推荐
阅读本书是一种极乐。
——《出版者周刊》
《变化的位面》为位面旅行赋予了全新的意义……勒古恩仍然在运用她优雅却刻薄的写作才华将世界上的各种愚行展示于我们面前。
——《卫报》
作者以其生动的描述、超然的冷静、富于幽默感的讽刺和敏锐的双眼将我们带入了不同的世界,相信本书的每一位读者都会想要亲身进行位面旅行。喜欢异世界游记的读者一定会为本书而欣喜若狂。
——《书单》
小说中充满了哲理,正如乔纳森·斯威夫特与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的风格。
——《纽约时报·书评版》
在这本书当中,勒古恩完美地运用了她创作神话的能力……书中的陈述引人入胜,具有煽动性。故事富于想象力和娱乐性。与以往一样,勒古恩的笔触还是充满了魔力。
——《柯卡斯书评·加星评论》
《变化的位面》与奥维德的作品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勒古恩试图创作一本现代版的《变形记》,在本书中,那些有血有泪的类人住民正是我们的替身。
——Book Page
《变化的位面》这本书是一个新型写作方法的实验品,它以一种精心设计的格式将异世界的游记和异形生物的调查报告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整本书的可读性非常强。
——The Zone
在类型文学当中很难找到比此书更能引人深思的作品了,与此同时它还拥有优美的文笔和高超的写作技巧。仅从这部小说集来看,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向苛刻的批评家们对于这位优秀的作家却从不吝惜溢美之词。科幻与奇幻小说的女王万岁。
——SF Crousnest
◎ 获奖记录
☆ 本书获2004年轨迹奖最佳小说集。
☆ 作者曾获得6个星云奖、7个雨果奖、21个轨迹奖、美国科幻和奇幻作家协会大师奖、美国国家图书奖、世界奇幻奖、卡夫卡奖、号角书奖、纽伯瑞奖等多项殊荣。
应向花园安放灵魂 豆瓣
PHILOSOPHY IN THE GARDEN
作者: [澳] 达蒙·扬 译者: 王巧俐 未读·思想家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21 - 3
【编辑推荐】
★ 思想与自然的共鸣:中西方的作家、诗人和思想家都从自然中获得慰藉,在一个加速前进、充满过度刺激和干扰的现代社会,本书呼应了我们对自然的向往,让我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喧嚣的现代生活中获得心灵的安宁。
★ 13位作家、哲学家的人生剪影:13位伟大作家、哲学家,13种自然人生,当你阅读《应向花园安放灵魂》,一切并没有什么改变,你只是踏上了从自然到自我的追寻之旅,你只是从此发现另一个更真实的自我。
★ 文笔优美,如在自然中漫步:已被7国出版,译成6种语言。文笔自然优美,又蕴含深刻的思想,读这本书就像和一个博学的朋友在繁茂的花园里散步。封面设计清新,开本精致小巧,搭配诗意插画,这本书将带你步入春天的花园。
【内容简介】
在文学史上,花园与写作者之间的关系从来都密不可分。对一些人来说,花园是个工作之余躲清闲的地方;对另一些人来说,是独处的安静顾问。但对他们所有人而言,花园都扮演了某种哲学角色:为他们的思想赋予新的生机。
在本书中,澳大利亚哲学家、作家达蒙·扬,带领我们走近普鲁斯特、卢梭、奥威尔、狄金森、萨特等十三位作家、哲学家,看他们如何在花园、公园甚至是盆栽的滋养中,成为思想的巨擘。
2021年6月6日 已读
用花园自然将十几位思想文学史上的著名人物串起来的看上去并不很唠唠叨叨实际上却有很多细碎八卦的读物。试图从对待花园的态度窥出其他,角度特别文艺,内容除了最后详细的书单,没有特别令人惊喜的地方。只是在想,人们所做和所写很多时候并不相符,是否能在一定程度上佐证道德同创造力和思考深度之前并无太大关键,创造出道德这一观念的最初和最终还是为了社会的稳定,那么遵循其的必要是什么,无非个人心意……一个晚睡的午后,在睡前和醒来读完了这本。没睡好,脑袋还是昏昏沉沉,靠这本书缓解了些但显然还不够。
插画的版画风格有上个世纪的感觉,由于太少显得多余。买过的未读出的全有味儿,但手感都很好。
a宗教哲学脑袋里的思索 四川文艺出版社
马尔多罗之歌 豆瓣
Les Chants de Maldoror
8.8 (35 个评分) 作者: [法] 洛特雷阿蒙 译者: 车槿山 后浪丨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8 - 10
天才、有罪的少年,
美与邪恶的混合体,
几代大师膜拜的偶像,
留给世人的唯一一部
奇书中的奇书
◎ 编辑推荐
☆《马尔多罗之歌》是法国诗人洛特雷阿蒙的天才之作,问世近五十年不为人知,经安德烈·布勒东为首的超现实主义者推重后,对现代艺术与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 本书影响了不可胜数的艺术家、作家、导演:画家奥迪隆·雷东、达利、勒内·玛格丽特先后为本书配图。除布勒东、阿拉贡、艾吕雅等超现实主义者之外,纪德、加缪、帕斯、亨利·米勒、约翰·阿什伯利等大作家、大诗人都盛赞此书。还启发了戈达尔、寺山修司等电影导演的创作,影响仍在继续。
☆ 洛特雷阿蒙常在深夜写作,通过大声朗读、弹奏钢琴和弦,锻造语句。去世时年仅二十四岁。此次再版收录了他的全部创作,除杰作《马尔多罗之歌》外,还包括《诗一》《诗二》及存世的七封信。
◎ 内容简介
《马尔多罗之歌》是一部长篇散文诗,由六支歌组成,每支歌长短不等,或抒情或叙事。围绕主人公马尔多罗,六支歌飞速展开,各种事件接踵而来,创造出一个畸形、奇异而梦幻的世界,一切都处在兴奋中,处在变形中,处在施暴、攻击、摧毁的激流中,行动的快乐浸透了全书。此外还收录了《诗一》《诗二》两个散文片段以及七封信。
◎ 名人推荐
我一定要明确指出,依我看,对某些人的崇拜是值得怀疑的,尽管这些人表面上显得那么伟大。惟一的例外是洛特雷阿蒙,那些在经过时留下了某种模糊痕迹的人,在我看来就不是这样。
—— 安德烈·布勒东,超现实主义创始人
我认为,布勒东、阿拉贡和苏波等人构成的小组最美的荣誉在于发现并宣布了令人赞叹的洛特雷阿蒙的文学与超文学的重要性……他在19世纪全然没有影响,但他和兰波一起,也许还超过兰波,却成为明日文学的大师。
—— 安德烈·纪德,1947年诺贝尔奖得主
为了揭示人的梦境,关键在于不去贬斥知觉。要求于诗人的不是放弃而是极度的自律。我们需要一种关于诚挚的高明形式:真实性。在过去的世纪中有一类诗人,他们代表了浪漫主义——诺瓦利斯、奈瓦尔、波德莱尔、洛特雷阿蒙——的隐秘分支,给我们指明了道路。……这位诗人(洛特雷阿蒙)发现了表现心理剧变的形式。
—— 奥克塔维奥·帕斯,1990年诺贝尔奖得主
对洛特雷阿蒙,我们只有猜测,绝无肯定,绝无逻辑(我们的逻辑)。所以《马尔多罗之歌》才是最有效的诗歌,因为他持续地让我们感到不安,尽管我们有确切的理论。他仍然是危险的……他在无意间以夸张、玩笑的方式在文学的谎言中重新发现了真理。他比任何诗人都更好地重新发明了语言和艺术的意义,这是生活的咒语。他否定了统一的文体,但这是为了显露真正的文体,真正的逻辑,即自然的力量而不是习俗。他从人类思想史的一极跳到了另一极。
—— 勒克莱齐奥,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他的前辈是乔纳森·斯威夫特,他的首席执行者是萨德侯爵……洛特雷阿蒙是一位黑信使,预示死亡幻觉和虚弱的噩梦即将来临。
—— 亨利·米勒,美国小说家
洛特雷阿蒙的《马尔多罗之歌》是黑色圣经……可以说是超现实主义基本的梦想文本。
—— 詹姆斯·格雷厄姆·巴拉德(《太阳帝国》作者)
至少从洛特雷阿蒙开始,文学赢得了发疯的权利。
—— 罗兰·巴特
《马尔多罗之歌》是关于可怖力量的一个谜团。
—— 雅克·德里达
洛特雷阿蒙的作品对我们而言就像是一种真正的好斗现象学。它是纯粹的好斗,甚至在人们曾经谈论的纯诗这种文体本身中也是如此。
—— 加斯东·巴什拉
洛特雷阿蒙是——但愿大家能宽恕我——我所知道的惟一的法国悲剧诗人。
—— 皮埃尔·勒韦尔迪
给你们的私人书房装上一个能随意沉浮的装置吧……打开洛特雷阿蒙,整个文学便像一把雨伞般翻转过来,合上他,一切又立即恢复正常。为了在家中享受一种完美的智力舒适,给你们的书房装上《马尔多罗之歌》这一装置吧。
—— 弗朗西斯·蓬热
如果我们这个时代的散文作品,不论是小说还是论文,试图追求那种一般而言是为诗歌保留的形式,如果这些作品像诗歌一样成功地强加给我们这样的观念:文学是一种实验,阅读与写作不仅属于一种揭示意义的行为,而且还构成一种发现的运动,那么我们就应该把这一切归功于洛特雷阿蒙的探索和疯狂。
—— 莫里斯·布朗肖
它(《马尔多罗之歌》)像一本破旧、翻皱了的关于打破文学规则的规则手册。……每当我滑向那些俗滥的文学陈套,就会感觉到后脖颈上马尔多罗沉重的呼吸。……洛特雷阿蒙是颠覆高手。年轻孩童和母鲨们,当心。
—— 理查德·米尔沃德,英国小说家
2020年12月22日 已读
读得我实在是太痛苦了,像是在读法文,觉得自己现在也依旧读不下去兰波,所以暂时搁置吧……纸质非常接近人的皮肤,顺滑而柔软,实在是太喜欢了。
读完了,能够捕捉到混乱,漂浮和沉沦,但果然散文诗并非我喜爱的。
a小说诗歌虚构 四川文艺出版社
中世纪的英雄与奇观 豆瓣
Héros & Merveilles du Moyen Âge
8.3 (14 个评分) 作者: [法] 雅克·勒高夫 译者: 鹿泽新 后浪丨四川文艺出版社 2020 - 5
史学大师的匠心之作
带你漫游中世纪的心灵世界
◎ 编辑推荐
☆具有代表性的中世纪意象,向读者细细讲述了这些意象的演变历程和基本特征,带读者漫游那个奇伟瑰丽的中世纪世界。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讲述中世纪意象的历史书籍。意象涉及图像和文本,它培育和构建了传说与神话,并通过创造形象、借用形象,推动了社会的运转和思考。可以说,中世纪的意象世界是培育现代西方文化的土壤之一,各类意象在这个世界中诞生、改变。作者挑选了中世纪意象世界中具有代表性的两类意象——英雄与奇观来介绍该领域。英雄包括亚瑟王、查理曼、熙德、梅绿丝娜、女教皇若安等等,奇观则包括主教座堂、防御城堡和回廊内院。就算在现代世界,中世纪的意象依然富有生命力,它们经常出现在流行文化之中。
作者雅克·勒高夫是声名卓著的史学大家,但是本书的语言绝不枯燥乏味,这位大师俨然一位风趣的导游,带读者穿行在意象世界中。本书配有大量出自古代手抄本的插图,让中世纪的意象世界以更鲜活的姿态出现在读者眼前。对于渴望了解中世纪的读者来说,此书是一场不可错过的文化盛宴。
◎ 媒体推荐
雅克·勒高夫没有试图从全局描述中世纪的意象,而是通过对特定的奇观或英雄人物的精细而深入的研究,在基础上研究它。——法国《历史》杂志
2020年9月3日 已读
词条性的介绍,内容比较简略,但还是挺有意思的。印象中的吟游歌手是流浪者,没想到最早一批是贵族,梅绿丝路和白娘子是否有联系(各大陆的神话和传说拥有一定相似性是什么造成的),沉醉在爱情中的梅林陷入了永恒的睡眠正是令人悲伤,伊索尔德和特里斯坦与圣杯同为中世纪两大传说,女教皇乔安原来是虚构的,现在可以将其当作女性主义的存在而在当时却是为阻止女性进入教会创作出来的故事。查理曼的墓被挖过好几次,他有过几任妻子,和姐姐生下的罗兰也成为传说。现实会成为虚构存在的一部分,而久远的虚构会成为一种象征,在现实中被利用,比如查理曼奖。
P.S. 书有股味儿当了两三天才透得差不多,运输以压到了边角。感觉做成硬壳卖高不如做小本定个稍低的价格,插图也够看的(就是如果没活动并不推荐购买的意思)。
a各种史与神话 四川文艺出版社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 Goodreads 豆瓣
En man som heter Ove
8.7 (213 个评分) 作者: [瑞典] 弗雷德里克·巴克曼 译者: 宁蒙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5 - 12
来认识一下欧维,这个59岁的老头,脾气古怪,带着坚不可摧的原则、每天恪守的常规以及随时发飙的脾性在社区晃来晃去,被背地里称为“地狱来的恶邻”。他每天一大早就四处巡视,搬动没停进格线的脚踏车,检查垃圾是否按规定分类,抱怨谁家的草坪还不修剪,诅咒那只掉了毛的流浪猫。没完没了 。
他想自杀。
直到一个十一月的早晨,当一对话痨夫妇和他们的两个话痨女儿搬到隔壁,不小心撞坏了他的邮筒……
“读这个故事,”《人物周刊》说,“你会笑,你会哭,会因此想搬到北欧去,因为那里的一切都更可爱一些。”这个发生在瑞典的故事,如生命庆典般绚丽斑斓,它让我们思考,自己是谁,以及我们要如何过这一生。
有的人称它是《一个的朝圣》瑞典版,读者评价它“令人愉悦又心碎”“搞笑之余让你感动且哭得稀里哗啦”“读到一本好小说的感觉真好”!
它已被拍成电影(传送门: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6628357/),这里有一个愤怒的恪守常规的普通邻家老头,一对话痨夫妇和话痨女儿、这里有一只掉了毛的乱蓬蓬的倒霉猫,这是一场人与人之间的迷人相遇。
2019年3月23日 已读
是个好故事,十五岁之前读一定会哭泣。现在更能理解欧维这样的性格的存在,但过程的结局的走向基本都在意料之中,所以给了三星,故事本身也并不太吸引人。
a小说诗歌虚构 四川文艺出版社
巴西:未来之国 豆瓣
Brasil, País do Futuro
7.8 (5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斯蒂芬·茨威格 / Stefan Zweig 译者: 樊星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8 - 10
他在流亡之地见到了未来与希望
告别《昨日的世界》,茨威格发现了他的乌托邦与理想国
一代德语文学巨匠的巴西传奇
寄托着一个理想主义者绝望前的天真与热忱
◎ 编辑推荐
☆ 茨威格选择了巴西这个“未来之国”,作为自己人生的终点站
“我对这个国家的热爱与日俱增,在与我操同一种语言的世 界沉沦以及我的精神故乡欧洲自我毁灭之后,除了这里,我不愿在任何地方重新立身。”茨威格在遗书中这样形容巴西对他的意义。欧洲的战乱让他被迫开始流亡生涯,处处失望的他,在这里找到了灵魂的暂栖之地。
☆ 一部真正的杰作,一部了解巴西的百科全书
“它细致、精确,是一位懂得在此观察、感受、生活的人写成的。这本书里既有专业的研究,对数据的引用,也有一位可敬学者的感性观察。它是一本专著,亦是一本巴西历史的教科书。”除了足球与狂欢节,巴西是一片拥有更多值得了解的美好事物的奇幻之地。
☆ 八种版本,不断再版,极受欢迎的“巴西画卷”
本书由巴西葡语版直接译出,对照德语版精心校对,力图还原彼时茨威格眼中的巴西风貌。
☆ 时隔多年,巴西是否成了永远的“未来之国”
“未来之国”的“未来”,是一种人道主义精神,是茨威格在巴西见到的巴西人民面对分歧与差异时“和平”的过渡方式。茨威格在巴西见到的种族平等、融合的局面,让他发现了“人类文明的全部希望”。这里的“未来”,不指经济、科技,而是指在解决差异时,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
◎ 内容简介
《巴西:未来之国》可以看作是茨威格为巴西写的一部传记,是茨威格第二次前往巴西时创作的一部全面介绍这个国家的作品。前半部分从历史、经济、文化三个方面展示了巴西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后半部分则以城市为单位,介绍了巴西不同的城市特色。书中寄托了茨威格对人类文明的全部希望,时至今日,仍是了解巴西不可不读的书籍之一。
◎ 名人推荐
茨威格是一个“灵魂的猎者”。
—— 罗曼·罗兰
茨威格具有把历史时刻和人物形象,从心理学上和艺术手法上描写得栩栩如生的天赋。
—— 托马斯·曼
茨威格驾驭语言至为纯熟,他善于表达一个对象,使得它的zuì精致的细枝末节都变得形象鲜明具体。
——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这是所有写巴西的著作中最著名的一部。
—— 巴西作家 阿尔贝托·迪内斯
2018年11月17日 已读
社会和经济这两章完全满分,文化一般,后面的游记由于没去过读完后就几乎失去了印象,只记得质朴和狂热了。巴西从被发现到被殖民、再到独立的过程让人心潮澎湃,历史的进程就在眼前滚动。航海、流放与基督徒的进入是第一步,此后则靠着其资源开发,其中多少人参与其中,也就注定其构成的复杂,同时同一片土地和同一个敌人带来了认同,从而形成了一个国家。各种城市的确立很有意思,而且令人没想到的是当地的土著群体竟然不存在任何文化!茨威格的描写让人看到了一个已经过去的时代的巴西,那样生动而形象,不禁想到若是画家们不逝,一定也能绘出不同的风景(想看塞尚和马蒂斯笔下的巴西啊)。生活中接触历史的机会很好,能够从书中瞥见在目前已是满足的了。P.S.觉得没必要有第一篇序言,大家都知道文学作品中一定会有主观色彩,纯粹的客观是不可能。
a运动旅游走在路上 四川文艺出版社
空谷幽兰 豆瓣
Road to Heaven
作者: [美] 比尔·波特 / [美]史蒂芬·约翰逊 译者: 明洁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7 - 2
《空谷幽兰》是美国著名汉学家、翻译家、作家比尔·波特于20世纪80年代末,亲自来到中国寻找隐士文化的传统与历史踪迹,并探访散居于各地的隐修者,借此表达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赞叹和无限向往,从而形成风格独特的“文化复兴”之旅。
空谷幽兰,常常用来比喻品行高雅的人,在中国历史上,隐士这个独特的群体中就汇聚了许多这样的高洁之士,而今这些人是否还存在于中国广阔的国土之上?这是一直困扰着作者的问题。
2017年6月27日 已读
意料之外有趣。作者挺了解佛道文化,言辞犀利,常有令人会心一笑的地方。就是做书签的绳(红色很应和主题)质量太差,一拉全散了。
a非虚构内容 四川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