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出版社
生命进化的跃升 豆瓣
Life Ascending: The Ten Great Inventions of Evolution
9.0 (10 个评分) 作者: [英] 尼克·莱恩 译者: 梅苃芢 文汇出版社 2020 - 6
40亿年前,海底热泉偶然地成为你和其他生命的起源之地;之后,DNA的复制密码让你得以繁衍;直到光合作用制造出氧气,你才解决了能源问题;接着,复杂细胞让你的构成从简单变为复杂;有性生殖打乱了遗传组合,让你结合父母的优点;运动扩大猎食范围,让生存变得容易;眼睛成为你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热血提升新陈代谢速率,以维持你的大脑消耗;意识更是让你得以学习、思考以及成长;而最后的最后,直到生命尽头,你会发现死亡才是一切生生不息的奥秘所在……
总而言之,在地球上,生命已经进化了40亿年。但与达尔文猜测的不同,进化的过程并不是一成不变,顺理成章地向前滚动;而是在某个时间点忽然跃升,激进地一路狂奔。DNA、光合作用、眼睛、性等10次进化,少了其中任何一次,你都不可能成为今天的样子。
翻开本书,见证你本身就是40亿年来最大的奇迹。
深时之旅 豆瓣
UNDERLAND:A Deep Time Journey
8.5 (23 个评分) 作者: [英] 罗伯特·麦克法伦 译者: 王如菲 文汇出版社 2021 - 7
“深时”是地质时间概念,是地下世界的计时单位。在萨米族传说中,地下世界像是人世的颠倒镜像,地面就是镜面,“生者直立,而逝者行走时上下颠倒,二者的脚彼此接触”。本书讲述的是黑暗之旅,是对地下世界的求知之行。从中石器 时代藏骸所、深海实验室、森林菌根网络,到双生地下城、地下无星河、战时万人冢,再到洞穴岩壁、冰臼、核废料处置库… 我见到了一些希望自己永远铭记之物,也见到了一些宁愿从未目睹之事。我们脚下的世界,不只安顿着黑暗和死亡,也珍藏着隐秘的人性、漫长的文明。
2022年2月20日 已读
最接近的是地下水道,其次是冰川与石洞,至于其他,意外地并没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赞叹浮于表面,很明显是缺乏体验与想象力造成的,伸手也无法触及,有些伤感。谢谢调查员,让人能支撑着看完这一部。
a运动旅游走在路上 文汇出版社
吃动物 豆瓣
5.6 (5 个评分) 作者: [美]乔纳森·萨福兰·弗尔 译者: 陈觅 文汇出版社 2021 - 5
在儿子出生后,美国知名作家弗尔决心为了自己和家人,重新审视“吃动物”这件事——
我们吃的肉到底是什么?它们从哪儿来?如何被生产?那些动物处境如何,与我们有何关系?我们吃肉有哪些经济、社会和环境影响?
弗尔结合权威资料和数据,从文化、伦理、生态等角度,全面而细致地梳理“吃动物”这一议题。他实地走访(包括暗访)美国现代肉食工业的各个环节,记录了从流水线工人、工业化农场主、动保人士到农业专家的观点交锋,呈现工业化养殖不为人知的一面,探讨每一个汉堡、每一块炸鸡、每一条鱼背后的现实危机和道德困境。
·
★ “美国最优秀青年小说家”乔纳森·萨福兰·弗尔的非虚构佳作。
★ 一部美国现代肉食工业的调查备忘录,一次关乎“我们是谁”的内心之旅。
★ “吃动物”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哲学议题,还是一项年产值超过1400亿美元的产业,涉及全球1/3的土地,深刻影响海洋生态系统、气候变化与公众健康,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
★ 这不是一场我们与它们之间的战争,而是一场我们与自己的战争——作为人类,我们如何定义自己?我们渴望如何被定义?
★ 《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华盛顿邮报》《泰晤士报》《奥普拉杂志》、诺贝尔文学奖得主J.M.库切、演员娜塔莉·波特曼诚挚推荐
·
《吃动物》是彼得·辛格1975年《动物解放》宣言的后现代版本,再加上与《一切都被照亮了》和《特别响 非常近》的作者相称的精巧叙事。
——《纽约时报书评》
扣人心弦,独树一帜。论证、科学与说故事的绝妙结合。此书是有关“吃动物”这一议题迄今为止最好的书之一。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它谈论的不只是吃动物,还有如何通过口中的食物,来决定这个世界的模样。这是一本关乎我们是谁,以及我们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的书。
——《赫芬顿邮报》
这本书让我从二十年多年的普通素食者一举转变为纯素食者……当我们用食物向孩子传递信念时——这也是弗尔写这本书的初衷,我们想通过食物告诉孩子什么样的故事呢?
——演员娜塔莉·波特曼
我带着与作者相同的心态进入书中:我想吃肉,但我不想为此而感到内疚。……这本书不会让读者因为无知而感到羞耻或被指责。我极为欣赏这一点,因为很多素食主义者常常过于激进,而无视他人生活中的具体情况。
——Library Thing 读者评论
2022年5月27日 已读
更偏向于作者本身的体会,没有呼吁他人素食,但从工业化农场的非人道管理,让人们对自己所食肉类的安全性产生质疑,从而唤起道德上的思考。想到流水线的粗糙饲养,注射的各种药,最后都被吃进了肚子里,想到不打麻药就被杀死的惨叫,是会很不好受。也提到了鱼,内容不多,做不出表情的龙虾其实痛觉敏锐。记得曾经因杂食者那本一度有了罪恶感,但又想植物难道就没有生命和感受?这样下去会变得什么都不能吃吧,暂时没有说服自己成为素食者的理由。想看看解构相关道德的内容。
a生物自然这个世界 文汇出版社
亲爱的图书馆 Goodreads 豆瓣
The Library Book
7.7 (10 个评分) 作者: [美]苏珊·奥尔琳 译者: 文泽尔 文汇出版社 2021 - 5
一封献给图书馆的情书 | 一本探索图书馆的百科全书
《纽约客》专职作家深入图书馆行业
横跨七年的非虚构写作,为一百万本书哀悼
“在当代作家中,我喜欢苏珊·奥尔琳的笔调——写作自然和得体,对其书写的主题保持热情,并带着一种很强的幽默感。”——何伟(彼得·海斯勒),著有《寻路中国》《江城》
·
★ 故事缘起:1986年洛杉矶图书馆大火,超百万册书烧毁,谁是焚书凶手?
★ 这是一封献给图书馆的情书:我们终将死去,但我们的生命会在这里永存
★ 也是一本探索图书馆的百科全书:梳理历史,探访内部,展现图书馆平静表面后的庞大复杂体系
★ 《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年度好书,Goodreads超60000读者好评,占《洛杉矶时报》畅销榜50周
★ 《纽约客》专职作家力作,“一本爱书人的梦想之书”,私人图书馆馆主文泽尔贴切翻译
·
1986年4月29号上午,洛杉矶公共图书馆发生了一场火灾。七个多小时后,火才被完全扑灭,四十万本书被烧毁,七十万本书被损坏。这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图书馆火灾事件,却迟迟没找到真凶。
三十年后,《纽约客》专职作家苏珊·奥尔琳偶然得知此事,她决定重启调查,追踪涉嫌谋杀百万册图书的神秘凶手。她走访嫌疑犯的亲友,请教当时的馆员和办案人员,借助最新的纵火侦查技术,甚至亲手烧毁了一本书。在一次次交谈和质问中,在一趟趟图书馆漫步后,一场调查逐渐变为一场长达七年的图书馆之旅:
她还原了火灾当天的现场状况,从1635年版本《圣经》到《华氏451》,记下每一页被烧毁的文字;她也还原了火灾后的全城救书行动,从无名之辈到商业大亨,记下每一个为书奔走的爱书人;她探访每一个少为人知的部门,从咨询台到货运部,详尽介绍现代图书馆如同机械般精准的运作方式和庞大体系;她回溯洛杉矶公共图书馆的前世今生,从白人男士专用的小房间到无家可归者的庇护所,亦展望了图书馆作为公民教育中心的美好未来。
这是一封献给图书馆的情书,也是一本了解图书馆的百科全书。在历史的灰烬中,跟随苏珊·奥尔琳的脚步,让我们走在静谧而丰富的书架间,走进有序空间背后的复杂体系,走向每一座隽永的图书馆——火可以烧毁书籍,但无法烧毁知识,更无法烧毁我们的记忆和好奇,我们的生命故事。
·
在当代作家中,我喜欢苏珊·奥尔琳的笔调——写作自然和得体,对其书写的主题保持热情,并带着一种很强的幽默感。——何伟,《江城》《寻路中国》作者
这是经典的奥尔琳式写作,她将对一场毁灭性火灾的探索,变成一次进入无限丰富世界的旅程,里面充满意想不到的人物,发生着意想不到的事情,怀着意想不到的激情。——埃里克·拉森,《白城恶魔》作者
这是一本只有苏珊·奥尔琳才能写出来的书。她以某种方式成功地将一个图书馆火灾的故事转化为另一个故事——关于扫盲、公共服务、市政内斗和愿景,关于一个日益私有化和社会孤立的时代中的公共空间,关于洛杉矶如何从偏僻小村庄转变为创新领地和公民参与的典范城市,以及在一个繁华的民主国家的生活和状态中,图书馆将永远扮演的核心角色。除此以外,这本书就像一座美好的图书馆,充满了不可思议的故事和人物。对于爱书人来说,没有《亲爱的图书馆》更好的书了。——戴夫·伊格斯,《圆环》作者
奥尔琳创作了一本极具洞察力和多样性的书,跟任何一间地方图书馆书架上的宝藏一样丰富。——今日美国
就像在图书馆的房间和书库中漫步,你可以在书中的任何一页发现一些有趣得意想不到的东西。——国家公共电台
一次真实犯罪、历史、传记和沉浸式新闻的完美结合。奥尔琳的编年史以探究、渲染、机智、戏剧性和深情的方式,赞美了图书馆——作为避难所、社区中心和开放的大学,由有责任心、同情心、创造力和弹性的人管理。——书单
奥尔琳是一位长期为《纽约客》供稿的作家,数十年来一直用人类的故事吸引着我们,她的新书是对人类抵御遗忘的堡垒——图书馆——进行一次广泛、深刻、个人化又极具吸引力的调查。我们了解到图书馆是如何发展,如何应对萧条和战争,以及如何在不断为资金而奋斗的情况下欣欣向荣。在节假日里,美国的每一个爱书人都应该会送出或得到这本书。你会情不自禁地读完《亲爱的图书馆》,并对这座奇妙的地方属于我们所有人而感到感激。——《华盛顿邮报》
《亲爱的图书馆》不仅是对一个地方或一个机构的赞美,更是对一种思想的赞美。这本书之所以让人喜欢,是因为它有一种探索的感觉,当奥尔琳为她所发现的事物感到惊奇或感动时,书中就会有一种愉悦感。苏珊·奥尔琳对1986年4月29日中央图书馆大火的描写是如此丰富而具体,就像一股热气从纸上喷薄而出。《亲爱的图书馆》讲述了一场大火,以及如何起火的谜团-——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这本书也讲述了所有图书馆的历史,一座特殊图书馆的往事,以及奥尔琳和她母亲的私人故事:她的母亲因痴呆症而失去记忆,而奥尔琳通过书写此书来找回自己的记忆。——《纽约时报》
这是一封写给公共图书馆的美好情书。在这个图书馆的故事里,奥尔琳提醒了读者,图书馆的精神及使命是友好、平等和资讯,以及图书馆——也许我们所有人也在内——所蕴含的美好深度和潜力。——《基督科学箴言报》
奥尔琳将自己的人生回忆录、侦探小说、洛杉矶历史和对美国公共生活的兴衰的沉思交织在一起。她的叙述时而紧张,时而委婉,时而亲切,时而史诗,唤起了我们在图书馆度过的生活节奏。她为一个最能代表美国的地方和机构注入了生命力:宽敞、混乱、容忍,甚至充满希望,对各种形式的流动充满信心,尤其是在面对逆境的时候。——《华尔街日报》
《亲爱的图书馆》的确是一本完完全全的图书馆之书。苏珊·奥尔琳又一次在没有人去探索的地方找到了丰富的素材。她的书与其说是一个直截了当的故事,不如说在深挖她自己对一个主题的强烈情感。她再一次证明,一个作家单凭感情就可以自动提供戏剧性,如果这位作家有足够的才华,以及足够强烈的感情。你真的永远不知道一个题材会有多有趣,直到像奥尔琳这样的人对它产生了真正的兴趣。——《纽约时报》
一本爱书人的梦想之书。这本书在研究上颇具野心,在写作上保持优雅,如同一扇门,让我们得进入一个充满历史、戏剧、文化和故事的地方。——《明尼苏达星论坛报》
一旦苏珊·奥尔琳开始找寻故事,她总会发现一个隐藏的世界。于是,《愿你被温柔爱过》和《兰花贼》的作者带来了这本令人愉悦、资料丰富的最新作品,故事从1986年洛杉矶中央图书馆七十万册图书被毁坏的火灾开始。不过,《亲爱的图书馆》的焦点很快平移到图书馆机构的分裂和古怪历史,接着,几乎不可避免地对美国图书馆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反思。奥尔琳从各个方向进行叙事,将追捕图书馆纵火犯——此人可能是一个受挫的演员——与思辨的文字并列,探讨图书馆为什么和如何成为我们许多人所接触的最接近市政厅的事物。——《纽约杂志》
2021年8月13日 已读
为什么会写得这么无聊啊,看得想睡觉。想起小时候去图书馆,办了第一张儿童借阅证时的情景,记得我站在宽大的书架间,觉得自己拥有了整个世界时的快乐。现在想来,若是能再多去一些时间就好了。图书馆虽然对每个人敞开,但也并非每个市民都会想去利用。
a各种史与神话 a非虚构内容 文汇出版社
活山 豆瓣 Goodreads
The Living Mountain
8.7 (51 个评分) 作者: [英]娜恩·谢泼德 译者: 管啸尘 文汇出版社 2018 - 10
☆ 入选 豆瓣·2018年外国文学非小说类年度十佳
☆ 入选第二届“中国自然好书奖”年度十大自然好书,获自然文学奖
...................
在这高处,没有动静,也没有声响。
人类离这儿大概还有千万年远吧。
我存在着:这就是大山赐予我的最大恩典。
.... ...............
☆ “关于英国自然风景的最佳作品 ”(《卫报》)
☆ 肖像印在英镑的传奇作 家 娜恩·谢泼德
☆ 蒙尘三十余年的文学经典 中文版 初次引进
☆ 中文版特别收录 珍妮特 ·温特森 诚挚推荐书评
☆ “当代最好的行走作家” 罗伯特·麦克法伦 万字长文作序
...................
“我就像一条狗,气味使我兴奋;泥土上苔藓的味道也使我兴奋……”
娜恩·谢泼德是大山的终身游客:她吃野果、饮河水,她在湖里游泳、在山腰入眠;清晨醒来,知更鸟的爪子搭在她赤裸的胳膊上;有些时候,是野鹿吃草时的呼吸把她唤醒。
她冷静精准,分享了一生所见的高地、幽谷、群山、水、雪霜、空气与光、植物、鸟兽虫和人类;却又私人、自我,描述了自己在山中如何安眠、如何观看、如何倾听、如何触摸和感受,乃至于如何存在。
这是一曲献给大山的经典颂歌,一本捕捉流水、雪花、鹿鸣的风土故事集,更是一次通往存在的旅途,一次长达数十年的感官实验,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人和外在世界之间能产生多少微妙的联系:对山的生命体察得越深,对自己也就了解得更加深入。在1977年出版之前,此书的手稿被作者本人压在箱底三十多年;而在出版后,珍妮特·温特森、阿莉·史密斯、罗伯特·麦克法伦等知名作家均成了娜恩·谢泼德的忠实读者。
...................
如《尤利西斯》之于都柏林,《达洛维夫人》之于伦敦,《活山》凝视着风景的细节,也充满热情的哲思。——罗伯特·麦克法伦
之所以说《活山》这本书“好”,是因为它在一个特殊且微小的主题中,找到或者说提取了一个关于我们如何理解世界的故事。——珍妮特·温特森
这趟禅宗式的“登山朝圣之旅”让人享受其中,它极具启发性地融合了哲思和纪实,反映了在她所爱的山水中,处处皆是生命的各式形态和力量。——阿莉·史密斯
这本书只有一百多页。但事实上又不止:它长达一千多页,因为你将会至少读十遍以上——而且每一遍都会读出不同的东西。——尼古拉斯·雷扎德,知名书评人
2018年11月15日 已读
有一段时间没买新书(最近出版的)了,上个月付印,就像新茶一样,在合适的时间到来,让人心中欢喜。跳过了开头长长的序言,最后珍妮特·温特森的读后感倒是看完了(毕竟从前因为她的一篇买了一本书)。Nan的描写令人感动,仿佛同她一起历经了一切,行走在地缘遥远而相近的陌生地方的一处,作为不爱好运动的人,有了别样的将思想和身体分开的体验,最初是位于高处时的“欢快肆意”。深知读完后甚至没能把握一半。清澈的水下的深谷,穿行在云中的负重,不怎么警惕人的独自出行的小鹿,那些行走在山中的人们……每个短小的句子都是经验凝聚,我一口吞下却因缺少真实的捕捉而无法消化——有些可惜,但能读到这本书,我是多么幸运。这不是一本只能读一遍的书,若是有一天去苏格兰必将带上它。翻译很美,装帧很好,纸质也合适,会关注一下这家出版社。
2018年11月15日 评论 11.15 - 有一段时间没买新书(最近出版的)了,上个月付印,就像新茶一样,在合适的时间到来,让人心中欢喜。 没想到开头序言那样长,意识到后跳过了,最后珍妮特·温特森的读后感倒是看完了(毕竟从前因为她的一篇买了一本书)。 Nan的描写令人感动,仿佛同她一起历经了一切,行走在地缘遥远而相近的陌生地方的一处,作为不爱好运动的人,有了别样的将思想和身体分开的体验,最初是位于高处时的“欢快肆意”。 深知读完后甚至没能把握一半。 清澈的水下的深谷,穿行在云中的负重,不怎么警惕人的独自出行的小鹿,那些行走在山中的人们……每个短小的句子都是经验凝聚,我一口吞下却因缺少真实的捕捉而无法消化——有些可惜,但能读到这本书,我是多么幸运。 这不是一本只能读一遍的书,在实际存在之外Nan对认知也有一定描写。同样的存在每日都在变化,正因你一次次地往返其中,才会发现新鲜事物,才会在注意到后感到别样的色彩之后重新陷入日常中。 书中的文字在呼吸,让人感觉自己在呼吸,若是有一天去苏格兰必将带上它。 翻译很美,开头插图和最后附录很好,装帧很好(有拆下书套看硬面的爱好,若是纯白色的会在心中发出“哦”的一声),纸质摸上去也合适,会关注一下这家出版社。
a生物自然这个世界 文汇出版社
海伯利安的陨落 豆瓣
The Fall of Hyperion
8.0 (7 个评分) 作者: [美]丹·西蒙斯 译者: 潘振华 李懿 文汇出版社 2017 - 8
-
【编辑推荐】
-
★ 与《银河帝国》并称为科幻文学史上不可逾越的两座丰碑!
★ 《海伯利安四部曲》横扫全球所有科幻重要奖项:雨果奖、轨迹奖、日本星云奖、法国宇宙奖、西班牙科幻小说首奖、英伦科幻奖……
★ 每个“一生必读”的科幻书单上都有《海伯利安》。
★ “丹•西蒙斯的书,毋庸置疑将会影响一个文学类型。”——《圣彼得堡时报》
★ 丹•西蒙斯将科幻小说中的所有关键元素:太空歌剧、时间旅行、赛博朋克、军事科幻、生物病毒、奇点、人工智能……都完美地结合在这本书里,令人叹为观止。
★ 《海伯利安》是一部经典的太空歌剧,也是一部浩瀚壮美的星际史诗,它的经典不仅在于学识上的渊博,还在于它在美学上的高度,有人说“没有比《海伯利安》更美的科幻小说”。
★ 《终结者》中杀手机器人,《阿凡达》中的阿凡达星人,都源于《海伯利安》。
★ 封面采用雨果奖提名插图,由美国知名插画师Gary Ruddell特别授权。
★ 翘首以盼二十五载,全系列四本中文版首度引进!
-
【内容简介】
-
《海伯利安的陨落》为《海伯利安四部曲》的第二部,曾获轨迹奖、英伦科幻奖与日本星云奖等多个国际重量级科幻奖项。并入围雨果奖与星云奖。
朝圣小队进入了光阴冢,开始分离瓦解。一位位朝圣者都逃不开宿命和伯劳的血腥追杀,逐一失去了踪影。与此同时,在霸主的首都,一位神秘的赛博人来到了首席执政官的身边,他竟然能梦到几千光年外的海伯利安星上发生的种种变故。而霸主也终于下定决心,集结了大军,与驱逐者全面开战。
这个神秘人究竟是谁?他与这场势在必行的战争有何联系?他又将会如何影响战争的走向?朝圣小队是否真的全部都落入了伯劳的魔爪?人类的末日已近在眼前……
-
【名人推荐】
-
我景仰丹•西蒙斯。
——恐怖小说大师 斯蒂芬•金
丹•西蒙斯实在厉害。
——科幻小说大师 丁•昆士
媒体评论
所有科幻小说中,此是必读之物。
——《书单》
-
【媒体推荐】
-
《海伯利安》是代表至高水平的科幻小说……这部作品将会成为准绳,未来作品都会拿这部作品作比较,一言以蔽之,这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艾萨克•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杂志》
科幻小说能做什么,这本书给出了一个很好的文学范例;丹•西蒙斯的书,毋庸置疑将会影响一个文学类型。
——《圣彼得堡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