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星出版社
从大都到上都 豆瓣 谷歌图书
8.4 (65 个评分) 作者: 罗新 新星出版社 2017 - 11
生动还原八百年前元朝两都间辇路的真实面貌,一本多角度的历史大散文。
一座历史名城大都(今北京)和一颗草原明珠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由这条路相连。
这条路尘封了八百年,当年皇帝仪仗浩浩荡荡、溪流清澈、青草茂美、骏马奔腾。如今已是沧海桑田。八百年前的辉煌,隐没在 平凡的村庄和深山荒草间。
这条路是元代的辇路,是皇帝往返两都之间的专属性道路,设有十八处纳钵。
这里是山川的终点,草原的起点,贯穿长城内外,是自古以来从蒙古高原进入华北平原的交通要道。
享受历史的丰富,探寻生命的意义,重新发现中国。
北大教授罗新,一位中国中古史和中国古代边疆民族史的专家,在华发之年,自北京健德门启程,沿着古代辇路北行,经龙虎台,过居庸关,行黑谷,越沙岭,背着行囊,徒步穿越北京、河北的重叠山谷,进入内蒙古草原,不畏烈日、暴雨、尘土飞扬、山路艰辛,穿行于田垄与山谷间,一步一步走完了从健德门到明德门的四百五十公里山川河流,抵达上都,完成了他十五年前的夙愿。
“我,作为一个以研究中国历史为职业的人,真了解我所研究的中国吗?我一再地问自己。”
作者的叙述平静从容,充满古典气息,给人以思想的启迪,美的享受,读来欲罢不能。在作者的讲述中,历史与现实交错,呈现出迷人的色彩。
大历史与个人小历史在书中错落交汇。
在这条路上,一边是历史,一边是现实。一边是遥远的史书上的沧桑印迹,一边是近处几十年的悲喜人生。年少时不为人所知的暗恋,三十年前的半途而废的远足,二十年前暴风雪中被倒提双脚走出黑松林,风华正茂的女学生突然离世,浅淡之交故人的神奇失踪,记忆里一朵牵牛花的摇曳,都因某一地点某一场景,在路上被恍然忆起。作者五十年的人生,也零星散落在这条徒步之旅上。
后工业时代,当时间和空间被压缩得几乎不值得测量时,徒步是对主流的抵抗。
本书汇集了许多的旅行家对于徒步的思考和意义。所引用的国外旅行家的段落,几乎都出自作者的优美译笔,且金句叠出:
“挣扎多年以后,我们明白了,不是我们成就了旅行,而是旅行成就了我们。”
“旅行就好比婚姻,如果你以为你能加以控制,那必定大错特错。”
本书配以精美手绘插图,以及手绘地图,生动表现沿途历史遗迹和人文风貌。
2021年10月13日 已读
沿途琐碎见闻、引用他作、历史内容,三者组成了这本。很平淡的游记随笔,读起来索然无味,用自己的脚步丈量世界感受确实不同,可惜没传达出来。掉出来一沓书签,是意外之喜。
看到阿布拉莫维奇和乌雷,在长城徒步中让翻译怀孕也是很(不想在徒步内容里读到男女八卦啊!)。另外对狗宠猪食那本总结是“逼迫承认肉食习惯背后有很大的道德悖论”,记得当时读完也从心底升起了一股强烈的自我批判,但最多在心里打了个转发了条动态,没想到作者真停了半个月的肉。
a非虚构内容 新星出版社
她来自马里乌波尔 豆瓣 Goodreads
9.1 (130 个评分) 作者: [德]娜塔莎·沃丁 译者: [德]祁沁雯 新星出版社 2021 - 3
★内容介绍
“如果你看见过我曾见到的。”母亲总是一再重复这句话。
“亲爱的上帝,请让我感觉她感觉到的,只要一瞬间就好。”多年之后,女儿这么说道。
娜塔莎·沃丁十岁的某天,母亲出门,再也没有回来,后来才得知母亲自沉雷格尼茨河,没能留下只言片语;父亲则酗酒,终日埋首俄语书籍。——在那之后,作者才意识到自己对她一无所知,唯一知道的是她来自马里乌波尔,1943年作为强制劳工被驱离乌克兰,前往德国。凭借少得可怜的线索,娜塔莎·沃丁一点一点地把碎裂的瓷片拼接在一起,她发现,这个家族的过往是一个巨大的谜,是一则关于东欧苦难的历史寓言……作者用迷人的方式完整还原了一部母亲的个人史、家族史、二十世纪动荡史。虽然这是一部非虚构作品,却比虚构作品更魔幻,更戏剧化,也更惊心动魄。
------------------------------------------------
★编辑推荐
◎一部家族史,百年世界灾难缩影
◎20世纪东欧灾难实录,填补二战东方劳工史出版空白
◎堪与温弗雷德·塞巴尔德媲美的作家,用文字抢救逝去的生命与记忆之书
◎重写东欧史,拼接历史的碎片,完整还原悲恸个人史。12000000名东方劳工,绝非二战犹太人大屠杀之外的历史注脚,展示欧洲文明悲剧的全景,揭示乌克兰人不为人知的命运
◎斩获德语第二大文学奖“莱比锡图书奖”(非虚构类)、德布林奖,德语文学在线、《明镜周刊》、《德国时代周报》、《法兰克福汇报》、《南德意志报》等高度赞誉
◎一出版即译为法国、黎巴嫩、意大利、立陶宛、荷兰、西班牙、乌克兰、阿拉伯等文字,长期踞于德国图书榜首
------------------------------------------------
★媒体评论
以家族史展现了世纪全景……一部了不起的作品。
——《明镜周刊》
……只有通过个人性的叙述,我们才能知道历史事件是怎样影响了一个人的经历,当下的事件是怎样从根本上形塑了一个人的生命。这部作品让人看到了德国伟大的记忆艺术家塞巴尔德从遗忘中抢救逝去生命的影子,这绝非偶然。
——勒夫勒(Sigrid Löffler),2015年德布林奖颁奖词
关于遗忘的重要文本。……这部扣人心弦的杰作,已经远远超出了寻找个人家族之根的范畴。
——德语文学在线
人类的生命是如此渺小又如此丰富,在历史的粉碎机里消逝得又是如此悄无声息。这就是《她来自马里乌波尔》所讲述的,作者在虚构和研究、重构和记忆中游走,寻找。……作者的语言朴实无华,但这再合适不过。……非常伟大、极富影响力的艺术。
——犹克‧玛根瑙(Jörg Magenau),德国广播电台文化台
不可预知和令人大跌眼镜的线索盘根错节,活像一部犯罪悬疑片,每个细节都增添了张力,偶然又衍生出了一连串不可思议……《她来自马里乌波尔》是二十世纪灾难史的缩影,其影响至今绵延不绝。
——赫尔穆特·伯蒂格(Helmut Böttiger),《德国时代周报》
近年来有好几部关于二十世纪梦魇的作品,它们与暴力相关,如档案中记录般遥远。虽然娜塔莎·沃丁仅展示了正在发生的故事的一小部分,但她的讲述是如此拉近了读者,我们在当中看到了我们自己。
——《法兰克福汇报》
娜塔莎·沃丁确立了一种既古典又非凡的写作范式。
——汉斯-彼得·库尼施(Hans-Peter Kunisch),《南德意志报》
革命,饥饿,世界大战,内战,古拉格,这是一个更富戏剧性的家族故事。……娜塔莎·沃丁继承了历史学家似乎无法接续的使命:将强制劳工和战俘的历史曝光在公众的视野中。
——德意志广播电台
这本书引人入胜,读开头第一句话就把心提溜到了嗓子眼,悲壮,震撼,很难停下翻动纸页的手指。……属于赫塔·米勒和凯尔泰斯·伊姆雷一脉。
——《科隆城市报》
……一部伟大的书,对抗沉默。那是一段鲜活的,生动的,发出叩问的,绝望而又动人的历史。当然,也充满了痛苦。这是一部催人泪下的书,是多重线索和寻找下的个人史书写。
——巴伐利亚州第二电台文化频道
凭借有限的信息,沃丁小心翼翼地把谜一般的家族史碎片拼接起来,于是便有了这部饱受赞誉的深情杰作,堪与W. G. 塞巴尔德媲美。……《她来自马里乌波尔》填补了文学领域的空白,通过对母亲家族的深情追溯,为成千上万东欧人民树立了纪念碑。
——New Books in German
这本书呼吁人们关注那些鲜为人知且往往不是焦点的历史议题,纳粹德国的东方劳工史即其中之一。有时候它像一本推理小说,在这本书面前你根本停不下来,因为你不知道娜塔莎·沃丁还要往窟窿里填充什么。许多东西浮出历史地表,但还有许多没有说出来。这就是书写家族史的意义。
——Beyond History
此书再次揭开了德国历史上的一块伤疤。许多档案材料被刻意销毁,记忆随着当事人的去世而荡然无存,即便尚有知情人在世也大多缄口不言。……相信随着该书的传播,这段被遮蔽和遗忘的历史会重新进入公共记忆之中。
——中国《文艺报》
2022年2月25日 已读
第一部分读得人想睡,后来的探寻是个人记忆,也是时代礼仪记忆,虽说想要落泪,但对他人的家族史并不感兴趣。结尾一句多余的话都没有,觉得作者写得挺痛苦的。试图寻找拥抱的人,这本书献给的也只能是她的妹妹,3.5
a非虚构内容 新星出版社
愚者之毒 豆瓣
愚者の毒
7.5 (34 个评分) 作者: [日] 宇佐美真琴 译者: 王唯斯 / 冷玉茹 新星出版社 2021 - 3
一九八五年,香川叶子和石川希美在上野职介所偶然相遇,两人虽然都对各自的过去有所隐瞒,但随着相处很快成为挚友。当时叶子背负着巨额债务,并独自抚养外甥达也,人生陷入了迷茫的死胡同。经希美介绍,叶子进入武藏野的一个豪门做帮佣,生活才逐渐安稳下来。然而,这家老主人的可疑身亡打破了平静,深藏的秘密被惊扰,二十年前发生在筑丰废矿聚落的罪恶也如冷酷的梦魇般再度浮现……
追捕 豆瓣
君よ憤怒の河を渉れ
7.1 (11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西村寿行 译者: 阮航 新星出版社 2014 - 1
检察官杜丘为人正直,却莫名其妙被人诬告犯有抢劫、强奸罪?!为了洗清自己的冤屈,杜丘一边躲避警察的追捕,一边坚持追查真相——他在北海道山中冒险救下了牧场主的女儿真由美,并和她产生了爱情。
在真由美和他的父亲的帮助下,杜丘拨开重重迷雾,冲破种种险阻,在一家精神病院找到了线索。为了弄清真相,杜丘也装病住进这家医院……
上天入地、奔马巷战……杜丘终于使真相大白于天下!但是,仅仅找到真相,正义就可以被伸张了吗?
2021年12月21日 已读
被陷害后不得已开始逃亡躲藏,与熊搏斗,开飞机,和追捕者的交锋,坠崖……属于007类作品,越看越膈应。发生背景的国家也有些违和,电影版或许能接受。看了一下,是1975年的作品,許す,不打两星了。
人会随着年龄增大变挑食,是真的,这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呢,只看符合心意的作品固然很愉快,是否会丧失开放态度带来的乐趣。目前的答案是否定的。
a小说诗歌虚构 新星出版社
东京风格 豆瓣
TOKYO STYLE
7.7 (52 个评分) 作者: [日]都筑响一 译者: 吕灵芝 新星出版社 2019 - 5
你相信这是在东京吗?十平方米的空间,一扇窗,一块睡觉的地方,没有浴室或厨房,挂满衣服的晾衣绳横贯头顶,脚下是纠缠的电话线、成摞的杂志、昨日的垃圾,桌上是塞满烟头的烟灰缸、喝了一半的饮料、东倒西歪的护肤品。 在小小的蜗居里,存在着媒体幻象之外真实的东京风格。家具是捡来的,风景是借来的,然而心爱之物触手可及,玩偶、漫画、唱片、鞋帽收藏几乎溢出房间,常去的小酒馆、公园、海滩、赛马场出门就到。无须花很多钱也能潇洒地生活。
2022年1月23日 已读
大概翻了一下,各有人生,想让人高喊碳基生物万岁,某部动画片把活人当人偶放进自己建造的盒子里也不是没有道理。看完表示,喜欢板砖和整洁。但要使用公共卫生间还是太难了……有个从事时尚行业的姑娘坚称房间里的娃娃都是朋友送的,太可爱了。
a艺术摄影食物建筑设计 新星出版社
纽约餐桌 豆瓣
Food and the City: New York's Professional Chefs, Restaurateurs, Line Cooks, Street Vendors, and Purveyors Talk About What They Do and Why They Do It
6.8 (9 个评分) 作者: [美]艾娜·雅洛夫 译者: 乔阿苏 2022 - 2
★内容介绍
“在餐厅用餐时,我们一般不太在意后厨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当然,除非菜出了问题。”
从事非虚构写作超过三十年,居于纽约、食于纽约的艾娜·雅洛夫,带领我们深入美食腹地,拜访成就餐桌美味的53位“幕后主使”。
从星级酒店到街边小吃摊,从餐厅老板到食品供应商、糕点师傅、侍者……来自各种文化背景、各个行当的人们讲述着他们与美食、与纽约结缘的故事:入行契机、厨室机密、难以忘怀的味道,个中苦辣酸甜。
瞬息万变的纽约餐桌呈现出这座城市的性格与纽约客的生活。
------------------------------------------------
★编辑推荐
被誉为“年度发明”的牛角甜甜圈如何诞生?
中餐馆后生怎样把港式点心变成晚餐主菜?
“寿司之神”的弟子为何与比萨店老板一拍即合?
餐厅夜班经理挑选当晚座上客有哪些讲究?
监狱高墙内出人意料的著名食谱是什么?
“我的服务员不用问就知道客人喜欢吃嫩一点的炒蛋还是老一点儿的。”
“我们通过鲑鱼建立了一种非常有趣的联系。”
“只要我还能自己亲手烤点心,我的人生就都是好日子。”
“人人都说,如果纽约所有墨西哥人都回老家了,那这个城市的食品行业也就消失了。”
“厨师既没钱,也没社交,除了工作没有任何生活。”
“当时我可是热厨流水线上唯一的女厨师。”
“我喜欢看客人们在我推开宴会厅大门那一刻的表情。他们的眼睛都亮了!”
“一周吃一次特级牛肉,也比每隔一天就吃一回次等货要强。”
“亲爱的朋友们,我的身体是由巧克力和冰激凌构成的。”
“我们所想的只有食物,食物,食物!”
……
默默无闻的从业者,往往拥有最引人入胜的故事。
------------------------------------------------
★名人&媒体推荐
“艾娜·雅洛夫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纽约美食世界的广阔图景,分享了每天在这个世界工作、生活的人们引人入胜的故事,并为幸运的读者们提供了深入其中的内部视角。”
——艾瑞克·里贝特(Eric Ripert),伯纳丁餐厅(Le Bernardin)主厨
“书中的每个故事都给我以启发。这是关于激情、动力、困境和韧劲的故事。艾娜·雅洛夫捕捉到了在纽约餐饮界成功的要素,展现出了我们同胞的精气神。”
——马库斯·萨缪尔森(Marcus Samuelsson),詹姆斯·比尔德奖厨师、畅销书作家
“雅洛夫收集的美食与回忆描绘出一幅多种文化交织的画面,其中每个人都表现出对美食艺术的跨越世代、文化、国籍的热情。这是缤纷多彩的哥谭美食大杂烩,在其背后则是一个个不知疲倦的男男女女。”——《柯克斯评论》
“一部引人入胜的作品,作者之意不在美食。她提供了隐没在城市餐饮机构背后50余位个体的第一手陈述,有很多内容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纽约时报》
2022年7月30日 已读
没想到全第一人称流水帐会这么好看,大概是它虽发生在一座城市,但每个人的经历都各不相同吧。属于刚过去的时代,一切又还在进行。对NYC的好感都是血界给的,好想立刻看第三季啊。
a艺术摄影食物建筑设计 新星出版社
华丽人生 豆瓣
8.2 (52 个评分) 作者: [日] 伊坂幸太郎 译者: 吕灵芝 新星出版社 2021 - 11
一本值得读很多次的书,一本有些费神的书
一次仿佛行走于莫比乌斯环的阅读体验
改编电影由堺雅人扮演黑泽
-
是一团乱麻,但请抓住藏于乱序叙事中的线索啊!
内含25个新鲜出炉的中国读者与伊坂老师的互动问答,非常可爱!
-
作品五度入围直木奖
在日本人气比肩村上春树、东野圭吾
作品改编电影有瑛太、松田龙平、堺雅人倾情出演
------------------------------------------------
★内容介绍
世界有什么规则吗?
小偷黑泽打开房门,遇到了从未见过面的邻居,他热心地帮助邻居抬走醉酒的友人后,捡起了一张写着外国文字的纸片;热爱绘画的河原崎在咖啡厅里等人,他在顺手拿到的传单背面涂鸦,传单正面是寻人启事,上面详细描述了失踪青年的特征;心理咨询师京子一大早接到了丈夫的电话,丈夫提出离婚,而她本打算今晚和情夫联手除掉各自的现任伴侣;无业中年丰田第四十次应聘被拒,他在车站附近闲逛,听见路人聊着“流浪狗”的话题。
如果世界以此为开端,后续会有怎样的发展?年轻画家志奈子和中年画商户田想就此打个赌,你认为谁能赢呢?
2022年2月11日 已读
配着Lush Life读完,连本应残酷的场景都变得轻松,完全可以想象拍成电影的色调,带着一丝魔幻的感觉。会尝试读第二本。
a小说诗歌虚构 新星出版社
家鸭与野鸭的投币式寄物柜 豆瓣 Goodreads
アヒルと鴨のコインロッカー
7.8 (72 个评分) 作者: [日] 伊坂幸太郎 译者: 穆迪 新星出版社 2016 - 6
大一新生椎名哼着鲍勃•迪伦的歌搬入独居公寓,和帅气邻居河崎初次见面就被邀请深夜一起去抢劫书店!
为了一本《广辞苑》去抢书店?有没有搞错?!椎名深知此事荒唐,却又莫名其妙地被这份荒唐所吸引,恍惚地参与其中。
河崎口中的荒唐事还不只这一件,单纯的椎名有些应接不暇,他想知道很多事的真相。椎名去跟踪、追问,寻找相关人士打探,最终他发现,所有的答案早就呈现在眼前。正如鲍勃•迪伦唱过的,Blowing in The Wind。
2022年3月11日 已读
5,不小心点开评论,看到说是个悲伤的故事,说实话有吓到不想看。已经有动物死去,差点儿有人受伤,说不定谁会死掉,和之前读过的风格不同,伏笔好几个,吊人胃口,争取今天看完。
11,不是女主死了吧,所以店长开始帮助人,不丹人自闭,河崎怀念的语气!号称治安良好国家,不要发生这样的事!
20,竟然是推理!
食完,好绝,反转。丽子小姐侦探大师。意识到活下来的人只要能分享故事就可以治愈些,只死一个不行的,我会死啦。不禁想到咒……心情复杂。还好,这本没哭。
相互试探。倒不至于阴暗,但是很像篮球比赛中,投篮之后队员们跑动着,以确保自己位置的情景。 于是我明白了,我和河崎初次见面时的招呼方式有多反常:“尾尖团团来过了?”“要不要去抢书店?”
要快乐地活着,只要遵守两件事:开车不按喇叭,不要在意细节。就这两件。
a小说诗歌虚构 新星出版社
怪屋 豆瓣
Crooked House
7.2 (16 个评分) 作者: [英] 阿加莎·克里斯蒂 译者: 陈杰 新星出版社 2014 - 5
青年外交官查尔斯与美丽的索菲娅相爱,两人约定在二战结束后成婚。
战后,查尔斯回到英国,听到的第一个消息便是索菲娅的爷爷——富商利奥尼迪斯在家中被人毒杀。查尔斯试图从住在这幢怪屋里的十一个人中找出凶手,未婚妻却对他说:“我们是一个怪异的大家庭,所有人都冷酷无情——但这种冷酷是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这就是麻烦所在,让人看不清真相……”
2022年4月14日 已读
发现自己比较喜欢人一个一个死,真相逐渐浮出水面的故事,而结束后的调查推理比较适合正统刑侦剧。
a小说诗歌虚构 新星出版社
乔乔的奇妙冒险 第四部·不灭钻石(全十九册) 豆瓣
9.1 (8 个评分) 作者: [日] 荒木飞吕彦 译者: 吴曦 / 严文瑾 2022 - 5
建议18岁以上读者阅读!
在日本销量破亿的系列漫画《乔乔的奇妙冒险》,中文简体版出版!
第四部·不灭钻石
平凡小镇杜王町上演的正邪对决 惊心动魄又温情处处
聚集的力量 连时光都能超越
◎首刷限量赠送:杜王町地图+配套人物头像贴纸1张、贴纸2张、全彩明信片4张
(首刷 后加印赠品为:贴纸2张、全彩明信片4张)
------------------------------------------------
★内容介绍
29~47卷是发生在平凡小镇杜王町的日常冒险!
第四部(29至47卷)讲述东方仗助与他的朋友们一起保卫自己生活的小镇的故事。第三部的主角空条承太郎来到日本的杜王町,寻找一名叫东方仗助的高中生。仗助拥有“治疗”的替身能力,名为“疯狂钻石”,他和朋友康一、亿泰过着平凡却快乐的高中生活,还认识了性格奇怪的漫画家岸边露伴。然而有一天,他们发现镇上藏着一个杀人魔,为了守卫小镇,他们必须拿出黄金之心,并且团结起来!
这一部是JOJO系列中非常特别的一部。所有故事都发生在杜王町这个小镇内,风格轻松,故事小巧,不用提心吊胆生怕哪个角色牺牲。并且这一部塑造了人气反派吉良吉影,随处可见对“吉良吉影想过平静的生活”的引用。还有拥有自己的衍生漫画的岸边露伴(大帅哥)!
2022年6月6日 已读
我的老天鹅啊,荒木太会画了,看着就很费墨,插页生动,对你爱爱爱不完。纸片男高们真可爱,小镇生活不能更好。
#36需要休息一下,看到露伴去墓地一段泪目了,画得格外规整,又很动人。之前粗略补时就很喜欢这段,如果不是已经知道吉良的存在,一定会觉得毛骨悚然,想想就很刺激。啊,简直天马行空来。真想删掉脑袋里关于动画的记忆看一遍,没法做到有些遗憾。有不少猎的梗,由于和老师有年龄差吧,看留言觉得特有意思,但还是察觉到一定距离,觉得每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漫画家,和自己出生在同一年代。目前还是芥见吧。不过可以说从这一刻起,荒木也是我最爱的漫画家之一了。放下作品偶尔会忘,但阅读时在我心里闪闪发亮的情节,带给读者们的情感动摇,永远不会消失。
#47食完。分三天看会比较游刃有余,最后茸没出现好可惜,等待第五部。
a漫画绘本 新星出版社
好不愤怒:女性愤怒的革命力量 Goodreads 博客來 谷歌图书 豆瓣
Good and Mad: The Revolutionary Power of Women's Anger
8.7 (26 个评分) 作者: [美]丽贝卡·特雷斯特 译者: 成思 新星出版社 2022 - 5
★内容介绍
破除偏见,去污名化,为女性愤怒正名之作。
女性愤怒常常受到排斥、遮蔽和压制,愤怒的女性常被视为歇斯底里、“疯女人”,但是,丽贝卡断言,女性的公平之怒始终是推动社会变革与进步的强大力量之一。《好不愤怒》从愤怒的性别化谈起,重新审视了主流文化对男性愤怒与女性愤怒的双重标准,重新审视了2016年美国大选、MeToo运动以来美国乃至全世界女性遭受的不公平对待,以及女性力量的崛起,探讨了各种各样的女性愤怒,考察了得到的各种回应并分析其背后折射的社会心理,进而一针见血地指出,“愤怒是真实的、合理的、应该的,也是有必要的”。作者以精彩的文笔、犀利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适时呈现了一项意义非凡的调查研究,让我们得以一窥女性愤怒的历史与不可忽视的力量。
------------------------------------------------
★编辑推荐
女性发明了一百万种方式来改变世界,“阁楼上的疯女人”也有变革社会的力量!
从来不会有人告诉我们,不肯顺从、顽固执拗、狂烈暴怒的女性是如何改变了我们的历史,塑造了我们的当下,引领了我们的行动,也推动了我们的艺术。我们应当了解这些。
◎破除主流偏见,去污名化,为女性愤怒正名之作。历数女性,尤其是女性愤怒在社会变革中的推动力量,堪称一部“女性愤怒小史”,以愤怒为切口,辐射整个美国乃至全球女性的生存境遇。
◎振聋发聩的当代女性宣言,男性也应该读读的行动指南。丽贝卡告诉人们,愤怒的女性并不孤单,愤怒是合理的、应该的,也是有必要的;她让女性有机会听到别人说出,她们也遇到了同样的事情,她们也同样感到愤怒,从而知道自己也可以大声说出来。
◎看见女性的力量,为女性愤怒谱写的一曲颂歌。本书从韦恩斯坦性侵事件谈起,揭示了MeToo运动前后女性遭受的不公平待遇和生存困境,也历数了史上每一次变革背后的不应被忽视的女性,这本书告诉我们,要珍视愤怒而不是压抑和禁锢它们。
◎获奖无数,《纽约时报》畅销书,亚马逊#1 Best Seller,《华盛顿邮报》年度十佳,美国国家杂志奖获奖作品,盘踞美国《人物》、国家公共电台、ESQUIRE、ELLE、WIRED年度榜单,《纽约时报》《科克斯书评》《时代周刊》《出版人周刊》《书单》等好评如潮,Goodreads高分图书。
------------------------------------------------
★名人推荐
自法国大革命以来,几乎每隔五十年就会掀起一波女权运动浪潮,每波浪潮中都会涌现出新的声音,以更为雄辩有力的言辞提出同样的正当诉求,追求社会公正和政治平等。我们如今身处新一波的女权主义浪潮之中,其中最响亮的一个声音就来自丽贝卡·特雷斯特。她在新书《好不愤怒》中基于女性的深刻感受,结合翔实的文献调查,讲述了一直以来女性蓄积的愤怒如何遭到压制与禁锢,是我读过类似话题中最棒的一本。向各位力荐!
——维维安·戈尔尼克(Vivian Gornick)
丽贝卡·特雷斯特文思敏捷、论证有力,读完此书,我确信女性必须重新掌控愤怒的力量,方能发起21世纪的变革。说实话,我们都厌倦了感到厌倦。是时候让我们好不愤怒了。
——布里特尼·库珀(Brittney Cooper,《怒于言表》作者)
这个国家最杰出的女权主义声音。
——安妮·拉莫特(Anne Lamott,《关于写作:一只鸟接着一只鸟》作者)
------------------------------------------------
★媒体评价
这一年里,性别及相关话题成为全国性的议题,而丽贝卡·特雷斯特给这次国民大讨论带来的影响最为关键。她以充满睿智、触动人心的文字,帮助读者理解这一文化转型。
——美国国家杂志奖授奖词,2018年
探讨了这种不被社会认可的女性情绪在政治上的用途,令人振奋……文笔激昂,信念坚定……激励人心的阅读体验。——《纽约时报书评》
正合时宜,发人深省……适合当下,却又超越当下,这些讲述和探讨通常来自女性,但男性也都有必要读读……实事求是,令人信服……特雷斯特以雄辩有力的论证强调指出,这一现状不应只归咎于某些势力与体制,个体也应当为此负责。——《华盛顿邮报》
特雷斯特专攻女性主义和政治方面的写作,对此她尤为擅长……特雷斯特敏锐地指出,黑人女性是如何为这个国家的妇女运动奠定了基石……女性主义向我们的日常生活注入了一些复杂因素,而特雷斯特则巧妙地将这些复杂因素理清道明。——《时代周刊》
汪洋恣肆……《好不愤怒》是对女性愤怒,这种今日烧得愈旺的催化力量的庆祝和宣泄。
——《奥普拉杂志》
从妇女参政者到“#MeToo运动”,特雷斯特的书是一本充满希望的、令人发狂的女性正义之怒的纲要,书中同时还向我们展示了有效和集体运用愤怒带来的好处。——《名利场》
激动人心的故事,令人钦佩。——《大西洋月刊》
一场针对美国政治、文化和个体不公的响亮辩论。……一次对女性愤怒的深入研究……诸多个体的声音与故事合力赋予了本书巨大的吸引力……也是一拨追求更大的自由和正义的行动号召。——《科克斯书评》
直击要害……特雷斯特在结语中提醒女性,不要将她们的愤怒一笔勾销——即使未来有所好转,即使“你自己没有遭遇不公……紧迫感会淡去”,也不要把注意力移开。
——《出版人周刊》
男性表达愤怒,会被视为“激动人心、直截了当”“是我们国家的摇篮曲”,女性表达愤怒,则被当成“指甲划过我们国家的黑板时发出的刺耳声”——特雷斯特如此断言。在这本令人振奋的新书里,她探讨了从卡丽·内申到碧昂丝、再到帕克兰高中的女生等不同时期的愤怒女性取得的成就。她从女性愤怒的视角出发,重新审视了2016年美国大选、黑人权力运动以及“#MeToo”运动(包括她自己遭遇韦恩斯坦的故事),并且引用研究指出,咒骂能让人更持久地忍受痛苦。这本鼓舞人心的书出现得正是时候。
——《人物》
应景,引人入胜,特雷斯特的一腔怒火之作必将引发关注和讨论。作者结合当下思潮,深入考察了古今女性与愤怒的关系,以及表达和抑制女性愤怒的后果,揭示了人们往往将负面因素加诸女性愤怒之上的双重标准,这种双标很长时间以来一直被用作使她们缄默和压制她们。
——BOOKLIST
《好不愤怒》是特雷斯特为女性愤怒谱写的一曲颂歌……深思熟虑、细致入微。作者发现,人们对这种愤怒的感知(和容忍度)会根据女性生气的内容和对准对象而发生变化,并指出,即便是出于正义、属于正当情绪的一种,女性仍然会为自己的愤怒感到羞耻或被这种羞耻本身所激怒。鉴于此,她有力证明了为何女性拥有和驾驭自己的愤怒如此重要——任何成功的变革都有赖于它。
——BUZZFEED
女性很生气,而特雷斯特正是描绘她们愤怒的样貌、成因和影响的人……是对正义之怒研究的应景之作。——ELLE
这是一部关于女性愤怒的来源、女性愤怒面临的挑战以及女性愤怒对政治变革的推动力量的深入研究著作。——ESQUIRE
才华横溢,振奋人心。——THE NATION
特雷斯特的女权主义宣言……女性在公共领域的愤怒往往被扭曲、污名化,并以男性想象不到的方式遭到抹黑,本书对这些现象进行了有力盘点。——BOOKFORUM
(本书)讨论了女性愤怒的变革力量及其远超于此的非凡意义。——PUREWOW
美国最聪明的性别和政治写作之一。——《波特兰月刊》
2022年6月19日 已读
看完了第一部分第一章,微信读书竟然要60块,这是电子书欸(依旧觉得数据没有实体有价值)。
食完,有点儿总结性的感觉,还蛮适合做成课的,心情复杂,因为这些改变都是发生在其他地方的事,但我们所经历的痛苦都是类似的。羡慕么,嫉妒么,好像也不是,人们会说我家,也会说我的国家,谁不希望它能变得更好。称呼它为母亲,可过往至今遭受着伤害的又是谁呢。
人包含多个维度,却并不是说人权永远都是根本,性别、种族、职业身份,一切都已交织在一起。不要说什么先把人当人看,处于弱势和受到侵害的人更应该得到关注。这片土地上,真正能令人流泪的、允许流泪的,都是个体做出的ささやか的事,给人活下去并能看到希望的勇气,3.5
a非虚构内容 新星出版社
代号D机关Ⅰ 豆瓣
ジョーカー・ゲーム
7.1 (24 个评分) 作者: [日]柳广司 译者: 高詹灿 新星出版社 2013 - 1
《代号D机关:Joker Game(第1部)》内容简介:在二战前夕最后的念经岁月里,一种被称作“间谍”的人却格外活跃。英国、德国、苏联、美国、中国……这类隐形人似乎无处不在。在“魔王”结城中校的主持下,日本陆军成立了间谍培训学校“D机关”。在这里,所有成员都被灌输了与武士道精神相悖的最高原则:不许杀人,不许自杀!这样的组织自然成为各方势力的眼中钉,然而“魔王”以他魔术师般的高超手腕,交出了令人瞠目的谍战成绩单。
东京、横滨、伦敦、上海,紧张刺激的谍战大戏就此展开!
2022年6月22日 已读
不怎么想看第二本了,总觉得神乎其神,有些好奇变装。在想作者怎么了解的相关内容。
a小说诗歌虚构 新星出版社
时空旅行者的沙漏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時空旅行者の砂時計
7.2 (47 个评分) 作者: [日] 方丈贵惠 译者: 穆迪 新星出版社 2021 - 5
第29届鲇川哲也奖获奖作!
发生在孤岛别墅中的连续杀人案 为拯救爱人而穿越时空搜查真凶
时间旅行 x 本格推理 一口气读到底!
◎拥有魔术盒的魅力,不知会从中蹦出什么东西来。——加纳朋子
◎像这样让读者动脑,正是本格推理小说的魅力所在。——北村薰
◎兼顾解开逻辑谜题和剧情设定的科幻推理。——辻真先
------------------------------------------------
★内容介绍
为了拯救爱人、打破诅咒,记者加茂冬马踏上了神秘的时空之旅。
加茂的妻子龙泉伶奈生于一个大家族,一九六〇年的庆生聚会上,一连串的凶杀案和紧随而来的泥石流将这个家族卷入无情的诅咒。想要破解诅咒,就必须找到命案的真凶。
穿越时空而来的加茂发现命案现场仿如“孤岛”,嫌疑人中还有几位“推理小说迷”,时间紧迫,他被迫扮演起了名侦探的角色……
2022年8月21日 已读
原来现在推理都喜欢加入科幻元素吗,没看过提到过的两本书,故事本身还是有一定惊悚感的。开头还在想是不是第一人称诡叙,后面给读者下挑战书的时候在想要是有个真的会接下挑战的朋友就好了。是动机后铺的设定,3.5
a小说诗歌虚构 新星出版社
随椋鸟飞行 豆瓣 Goodreads
In Un Volo di Storni
7.9 (10 个评分) 作者: [意] 乔治•帕里西 译者: 文铮 新星出版社 2022 - 8
★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恒星级水平的科普力作,在细节发现宇宙真理
☆揭示无序世界隐藏的规律,引发20国阅读新浪潮
★是时候打破惯性思维了!看聪明头脑如何从习以为常的日常出发,化脑洞为现实
☆读着读着,会心一笑,好奇心驱动的研究,生动有趣的经历,展现科学家的执著与纯粹
★各界名人学者好评不断,《七堂极简物理课》作者卡洛·罗韦利推荐
◎内容简介
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揭示无序世界隐藏的规律
带上好奇心,在探索中体会科学的确定之美
巨型鸟群没有指挥,为什么在极速中阵型变幻莫测?
看似复杂无序的表象下,是否隐藏着简洁普适的恒定规律?
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的突破性发现,道出复杂系统背后的简单秩序,更深刻影响信息优化、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发展。
本书中,乔治·帕里西以风趣幽默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介绍自己获得诺奖的关键性成果。生动有趣的研究经历与巧思,带我们重返科学探索的第一现场。这里没有一条公式,只要带上好奇心,就能与一位思维与众不同的物理学家,一同飞入复杂系统的奇境,感受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与科学的确定之美。
◎各界推荐
乔治·帕里西对我们理解复杂物理系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他发现了从原子到行星尺度的物理系统中无序和涨落之间的相互作用。
——诺贝尔物理学奖授奖辞
在《随椋鸟飞行》一书中,乔治·帕里西教授向大家展现了复杂性的奇境。同时,通过他简洁而深刻的描述,我们还能发现帕里西教授追求科学的初心,纯真而深邃。他在任何情境下,都相信复杂的表象背后,存在着简单、普适的基本规律,都坚持对事物本质内核的关注和挖掘,这在我们今天更加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尤具教益。
—— 狄增如,北京师范大学系统科学学院教授
这本书讲了一个个科学探索的故事,比推理小说更有意思,更烧脑——因为是真的。如果你愿意接受这项智力挑战,将领略到很多大自然和人类社会中的秩序。
——万维钢,科学作家,“得到”APP《精英日课》专栏作者
如果说寻找无序体系中的规律像在黑夜中探索,那么帕里西的理论就像是普罗米修斯的火种,带来了最初的光明。
——金瑜亮,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非常优美的研究,非常优美的文字。真正好的研究,就是能从细节发现宇宙真理。毫无疑问,复杂性研究是当今最重要的研究领域,我很希望持续学习跟进这一领域进展。
——郝景芳,科幻作家,雨果奖得主
复杂系统领域致力于探索纷繁复杂的世界里蕴含的简单规律,乔治·帕里西是该方面的顶尖科学家。在这本书里,他既坦露了科学探索的心得体会, 又讲述了很多有趣的经历。我是几乎一口气读完的,而且时不时捧腹大笑。
——严钢,同济大学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教授
2022年11月29日 已读
“进入推演阶段前,数学家的头脑中必须已经存在某一论证,起码要有个大致的思路。这种处理方式告诉我们,为什么有那么多正确定理的首次证明都是错误的。数学家通常会在正确地构想了定理并确定了可行性方法之后,却在证明过程的某个步骤上出错。如果直觉差不多是对的,那要么就用一种完全正确的方法来完成剩下的困难部分,要么就用另一种或多或少不同的方案,来得到相同的最终结果。数学家经常谈到定理的“意义”,这是一种以非正式语言表达的意义,主要基于类比、近似、隐喻或直觉。但这样的意义一般在数学文本中是不见踪迹的,那些数学论文会用一种不同的语言来表述:这一意义以某种方式证实了原始直觉的合理性,但由于它无法被转化为必要的形式,因此被认为是不精确的东西,作为朋友之间的谈资尚可,但不能被写入必须严谨的论文中。”
a科普 新星出版社
积木花园 豆瓣
6.7 (10 个评分) 作者: 白月系
2022年9月7日 已读
时代感比较有意义吧,对三国没什么了解,提到的部分有些意思。开头是有些恐怖的,本土化令人羡慕一定的代入感。不过可能是命题作文,主角设置模式化得太明显,需要补充二人更加详细的过往或共度的未来才会好一点(谬尔德的外形设定很二次元,但脑内蹦出的第一个人竟然是阿德)。然后进一步确认了我对正儿八经的推理小说果然没有深刻的爱,只有中学看的第一本带来了震撼,此后应该都是随波逐流看了些,只有充满了氛围感的留下过印象,3.5
“……生者既凛天威,死者亦归王化,想宜宁帖,毋致号啕。”
“人际关系就是用来消耗和丢弃的,不然攒着又有什么用呢,开名片博览会吗?而且,帮助谬尔德是永远不会吃亏的,因为你总有求他帮忙的时候。”
a小说诗歌虚构 新星出版社
五条红鲱鱼 豆瓣
Five Red Herrings
作者: [英]多萝西·L. 塞耶斯 译者: 孙永华 新星出版社 2010 - 1
一名画家某日午后浮尸河中,是意外还是谋杀?有六个嫌疑人都乐于见到他死去,到底谁是真正的凶手?……
2022年9月7日 已读
和阿婆比,是差在读者对温西不熟吗?不,是没引起读者对死者的兴趣,大概生活在类似环境中的人更能感同身受,就像之前弃掉的那部英剧,不是不能看完,但实在过于沉闷。设定太细密,反而看得累。
a小说诗歌虚构 新星出版社
文学少女对数学少女 豆瓣
7.9 (36 个评分) 作者: 陆秋槎 新星出版社 2019 - 4
“推理小说虽然是用自然语言写成的,却和形式系统具有相同的性质。”
文学少女陆秋槎,为探究推理小说的严密性,误闯数学少女韩采芦的寝室,由此展开了一系列思维及身体的大冒险。推理小说的真相,能否像数学定理那样得到无懈可击的证明?困扰数学界三百五十八年的费马大定理,其证明史能否改写成一篇猜凶手谜题?看似条件不足无从推理的案件,又是否能另辟蹊径、直抵真相?最终,她们的友谊又会如何收场?
2022年9月7日 已读
像在做题,看数学部分的我像是小杰,耳朵冒气,主角嘀咕有些可爱,3.5。在想有没有什么系列是一直用“我”作为主角,在系列最后“我”成为了凶手的。如果要说推理的创新,感觉可能是让人读起来推理感完全融入进故事中的推理吧,可是那就已经属于文学的范畴了,还能叫做推理吗……
a小说诗歌虚构 新星出版社
暹罗连体人之谜 豆瓣
7.0 (1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埃勒里·奎因 译者: 李小刚 新星出版社 2012 - 11
故事发生在一座孤山上。
森林大火正在往山顶侵吞,奎因父子爬行在山上,备感无助和疑惑。在最终找到临时的避难所后,他们又遇上了一起离奇的凶杀案——避难所的主人死在书房中,而凶手无疑就在避难所中
有翼之暗 豆瓣
翼ある闇 メルカトル鮎最後の事件
7.7 (70 个评分) 作者: (日)麻耶雄嵩 译者: 张舟 新星出版社 2014 - 8
一封委托书与一封恐吓信同时寄到了私人侦探木更津悠也的手上,他与助手香月抵达今镜家,自此踏入了苍鸦城的杀戮世界。今镜家的成员一个个身首异处,无人猜透凶手的意图与布局;困境中,人们终于迎来了另一位侦探——麦卡托鲇……
2022年10月5日 已读
鹅鹅鹅鹅,作者的戏真的好多啊,太有花样了,令人耳目一新,土狗大受震撼。看到换福尔摩斯开始觉得不对劲,之后竟是来了换脑袋,对奎因的爱过深了吧!结局确实没想到,笑到不行。一个家族的爱恨情仇可以扯出数不清的侦探小说,写得这么搞笑的头一回见。
a小说诗歌虚构 新星出版社
圣母 豆瓣
聖母
7.9 (239 个评分) 作者: [日]秋吉理香子 译者: 郑晓蕾 新星出版社 2019 - 3
一起男童被害案搅得蓝出市人心惶惶。
好不容易怀孕生产的保奈美抱紧年幼的孩子,立誓要不惜任何代价保护她。
男人是在孩子出生后才成为父亲的,但女人,是从小生命来到体内的那一瞬间起,就是母亲了。患有不孕症的保奈美是经历过艰辛的治疗过程才终于有了孩子的,她不允许这起命案威胁到宝贵的孩子!
母亲,就是要消除所有对子女的威胁,每一位母亲都应肩负这样的使命,这是神圣的天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