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文艺出版社
女教授 豆瓣
La Catedrática
作者: [西] 玛利亚·洛佩斯·比利亚尔基德 译者: 包尉歆 2022 - 7
梁永安教授推荐!
世界上首位站上大学讲台的女教授的人生故事
她是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的贵族小姐,
更是冲破藩篱,铸就自己黄金时代的坚韧女性
🎓
编辑推荐:
◎ 沉寂了近五个世纪的女性生命故事,终于穿透历史的幽暗而来,发出它应有的回响。
15世纪末的西班牙,迎来文艺复兴的曙光,却仍然充满性别偏见。即便身为贵族,路易莎·梅拉德诺也面临着难以跨越的障碍:女人是无法进入大学课堂的。不过,她求知的脚步,绝不退缩;她不 羁的灵魂,渴求激情。凭借聪敏与执着,她冲破种种藩篱,成为世界上首位站上大学讲台的女教授。
然而,历史上却鲜有关于她的资料。可以想象,在历史的幽暗中,又有多少像这样波澜壮阔却又沉寂的故事?如今,这段近五个世纪前的故事,经由书写,终于发出它应有的回响。这可堪一场女性的胜利。
◎ 多视角叙述,立体呈现主人公鲜活的一生,也折射出彼时所有女性共通的悲欢命运。
本书由路易莎生命中的多位主角分章叙述。仿如手持摄像机,作者带我们潜入历史现场,立体呈现一个女人鲜活的一生:她是伶牙俐齿的女童,是坠入爱河的少女,是爱而不得的情人,是方法独到的大学教授,是顽强昂扬的独行者……
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对自身命运毫无掌控的公主、无奈委身权势的侍女母亲、视女性为猎物的男作家……仿如棱镜一般,他们也折射出彼时所有女性共通的悲欢命运。她们,也是千千万万的你我她。
◎ 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的世情群像,其人其情,无不声口毕现,历历如绘。
这里有王宫贵族,也有羊倌仆妇;有少女的闺中心事,也有文人的出版热闻;有印刷坊的技术讨论和忙碌争吵,也有大学里的琢磨切磋和钩心斗角……作者以充满细节之笔,令那个风云变幻的世纪跃然纸上。
◎ 一场跨越五百年的巧妙缘分,这更成为我们阅读此书的绝佳理由。
女主人公所在的西班牙最古老的学府——萨拉曼卡大学,亦是译者目前求学之地;而剥夺了女主人公宝贵时光的疫情,如今同样困扰着我们每一个人。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两位女性(学者)跨越时空的对话。
📚
内容简介:
这是一段激情澎湃的历史,却被忽视了近五个世纪。
1487年,索里亚,本地才子佩德罗受女王之命,去给一户望族当家庭教师。在那里,他遇到了一位卓尔不群的女童。
1492年,巴塞罗那,天主教国王为迎接自新大陆凯旋的哥伦布致辞,台下众人被大航海家带回的一只“野兽”搅得骚动不安,而一位少女的出现改变了局面。
1502年,萨拉曼卡大学,在西班牙最古老学府的开学典礼上,如山似海的人群中,出现了一个女人的身影,全场男士无不哗然。
…………
这些蒙太奇镜头的主人公,便是路易莎·梅拉德诺。她是世界上第一位站上大学讲台的女教授。15世纪末的西班牙,女人还不能出现在课堂中,无论是作为教师,还是学生。但这个传统最终却被路易莎打破。
而她精彩的一生,却并未在历史上留下只言片语,最终她在静默中死去。

名人推荐:
重新创作路易莎·梅拉德诺的人生故事是对记忆发出的挑战,也意味着在对抗那些试图抹去女性声音的战斗中取得胜利。
——西班牙《独立报》
作者饱读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带我们历览当时宫廷的日常、教学的秘密、大学的钩心斗角、印刷商的常态、西班牙“黄金世纪文学”的作品,以及疫情给萨拉曼卡这样的城市带去了怎样的影响……也为这个基于真实人物的虚构故事提供了完美的背景。
——索尼娅·洛佩斯
这是一本动人心扉的书,在中世纪忽明忽暗的光影中,路易莎——欧洲大学史上第一位女教授缓缓走来。在她的人生路上,文艺复兴的暖风徐徐吹拂,哥白尼“日心说”的光芒照亮天穹,她乘着时代的人文主义大潮,独行于生命的唯一。她以无比坚定的步履,冲出贵族女子生活的藩篱,登上大学教席,打开了女性生存的新空间。这本书掀开了五百年前西班牙光辉的一页,这一页写满了路易莎的传奇。何为伟大的现代女性?细读这本小说,我们蓦然看到历史深处的精神来源。
——梁永安,复旦大学教授
2023年4月6日 已读
为了看另一本,先看了这一本,好苦作者努力过了,但十分难读,哪怕是第一人称也哪里让人入戏,太克制了……
a小说诗歌虚构 海峡文艺出版社
网上遗产 豆瓣
All the Ghosts in the Machine: Illusions of Immortality in the Digital Age
5.8 (6 个评分) 作者: [英] 伊莱恩·卡斯凯特 译者: 张淼 未读·海峡文艺出版社 2020 - 4
未读·思想家 | 社交网络盛行的时代,我们如何面对离别,如何处理回忆?
资深心理咨询师历经十余年,记录触动人心的真实事例
互联网时代关于死亡的法律与伦理,储存在云端的记忆与爱、死亡与不朽
【内容简介】
你担心自己死后,社交网络账号被家人登录吗?
“集体点蜡”真的有意义吗 ?
我们今天的“晒娃”,孩子若干年后一定会喜欢吗?
在我们死后,我们在网上的私人信息并不会凭空消失,而会成为一种前所未有的遗产:“数字遗产”。终有一天会死于数字时代的我们,要如何处置自己的“数字遗产”?数字时代让人们面对死亡时的痛苦和悲伤都变得更加复杂,我们渴望保留回忆,也渴望保留某种程度的隐私。作为心理咨询师,作者历经十余年,记录了人们在处理“数字遗产”时遇到的种种困境,用无数触动人心的真实事例,让我们前所未有地思考在数字时代的记忆与爱,死亡与不朽。
【编辑推荐】
◆ 前瞻性。如何处理自己在互联网上的“身后事”,目前尚且不是一个被广泛讨论的话题。作者富有远见地发掘了这个在未来将会逐渐被人们重视的问题,促成了很有价值的探讨。
◆ 成体系。作者从2006年就开始关注互联网时代死亡的法律与伦理,经过十余年的调查和研究,积累了大量实例,并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体系。对于这个尚且新奇的话题,作者展开了全面且成体系的讨论,非常难得。
◆ 有共情。作者身为心理咨询师,接触了诸多感人至深的真实案例。猝然而逝的挚友,失去女儿的母亲,乃至于作者在葬礼和处理遗物时的亲身经历,都给人强烈的共鸣。网上遗产,不是遥远的杞人忧天的问题,它关乎我们自己。
【媒体评论】
本书开拓了一个全新的领域:社交网络如何与死亡碰撞,并重新定义了死亡。——Geoff White,调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