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伯罗奔尼撒战争 豆瓣 Goodreads
The Peloponnesian War
9.1 (14 个评分) 作者: [美] 唐纳德·卡根 译者: 陆大鹏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 4
在公元前5世纪末的近三十年里,古典世界被一场冲突撕扯得四分五裂,那就是伯罗奔尼撒战争。在其历史背景之下,这场战争的戏剧性、决定性和毁灭性可以与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相提并论。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希腊人同室操戈:一方是雅典人,他们拥有辉煌的殖民帝国、民主制与政治权利的丰富传统,以及光辉璀璨的文化成就;一方是军国主义、寡头统治的斯巴达。这场战争带来了一个史无前例的残暴时代,一度管束着希腊战争行为的粗糙法则也遭到悍然违背,致使生命和财产受到极大损失,派系斗争和阶级矛盾大大激化,希腊政治向民主制发展的趋势遭到逆转。曾经奠定了希腊文明基础的习惯、体制、信仰和约束无不土崩瓦解。
法老的宝藏 豆瓣
THE PHARAOH’S TREASURE
作者: [美]约翰·高德特 译者: 陈阳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 - 5
编辑推荐
★ 莎草纸是文明诞生的助产士,切断了束缚文明发展的脐带
★ 纸张是第一个让人类的智力、创造力、表现力甚至道德得以发展的重要媒介创新,它至今仍被视为全球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关键因素
★ 莎草纸是zui古老的纸张,起源埃及,传遍世界,4000年的莎草纸演变史,也是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
★《纽约时报》《科克斯书评》《出版人周刊》《书单》等媒体盛赞
★ 富布赖特研究学者、资深纸草学家约翰•高德特,40年呕心之作,研究足迹遍布亚非,为莎草纸正名
★ 结合戏剧性、悬疑性和娱乐性,妙趣横生,精彩纷呈
——————————
纵观漫长的人类历史,我们一直在寻找分享信息的新方法。这种天生的冲动导致我们在岩壁上、棺木上和石板上刻字。而莎草纸的出现,使我们记录和传递信息的能力爆炸式提升,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可以在尼罗河两岸,乃至整个文明世界交换思想。
本书旨在改变人们关于莎草纸既有的刻板印象,讲述莎草纸还是世界上常用信息传播媒介时所发生的故事。莎草纸并不易碎,而是一种持久耐用的书写载体。在古代和中世纪时期,以莎草纸为载体的书籍和文件有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使用寿命,这种耐久性使得类似拿戈玛第抄本这样古老的物品得以保存,平民、学者、国王都视莎草纸为珍宝。书中的故事揭示了莎草纸不仅仅是我们古代历史的遗物,更是理解思想和信息如何从古至今塑造人类的关键。莎草纸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者和亲历者,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
媒 体 赞 誉
关于古代社会公共和私人生活的中心媒介的生动讲述。一次关于遥远过去的神圣旅行。
——《柯克斯书评》
一部信息丰富、研究扎实、语言生动的佳作!
作品体现了作者的叙述能力,他首先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其次是一名渴望分享知识的热情的植物学家。他的写作非常权威和透彻,对作品的内容及其时代背景做了充分的解释。他并未以仿佛很熟悉的口吻谈论那些著名人物,以示自己知识渊博,而是详细解释了“谁是谁”。我常戏称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名义上的无纸化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广大读者,尤其是现在的学生们,应该学习有关纸、历史学、植物学、技术和政治的知识,并从中有所收获。
——亚伯•克里科里安(Abe Krikorian) 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经济植物学学会主席
一本好书!尼罗河流域的各个地区见证了人类的发展,本书则详述了这种发展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的,尤其是在古埃及。高德特的作品巧妙地融合了事实、神话与通俗易懂的文字,使读者真正享受阅读的乐趣,深入了解这个地区的古代史和当地人的生活。
——埃多•麦高恩博士(Dr Edo McGowan)
魔鬼的晚餐 豆瓣
THE DEVIL’S DINNER: A GASTRONOMIC AND CULTURAL HISTORY OF CHILI PEPPERS
作者: 斯图尔特·沃尔顿 译者: 艾栗斯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 - 4
★ 一场辣味十足的饮食革命,一部精彩纷呈的热辣历史,一种奇妙复杂的嗜辣文化
★ 囊括辣椒的植物学、传播史、烹饪史、文化史
★ 跨越时间、空间和多学科领域的全面探索
★ 详述100种辣椒,满足你对辣椒的一切渴望与好奇
★ 辣椒如何走遍世界的每个角落,成就一个又一个无辣不欢的民族
★ 奇妙独特的辣椒文化,历史、社会、心理……多层面的新鲜探讨
★ 欢快、迷人,挑战味蕾的热辣写作
————————
辣椒不仅是一种流行趋势,还有着迷人的历史。
从美洲的一株野生植物出发,搭乘16世纪殖民者的航船来到欧洲,成为伊比利亚美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继而沿着东方的贸易商路,与芥末、胡椒相遇,大大提升了印度半岛美食的观赏性与口感;之后又在欧洲大陆中部和东亚各国传播开来,成就了口味独特的匈牙利牛肉汤和“色红,甚可观”的中国菜……
如今,世界各国的零售货架上都摆满了五花八门的辣味品。
辣椒给那些饮食单调、口味平淡的地区带来了诱人滋味和丰富营养。
在食物全球化的风潮中所向披靡,产生了人类食物史上一种复杂、奇特的嗜辣潮流。
辣椒还经历了非比寻常的文化之旅。
它是来自地狱的烈焰之火,也是情欲和性感的象征;
它是代表邪恶的魔鬼菜,是诉诸暴力的武器,也是抵挡恶灵的护身符;
它成就了超级英雄,是男子汉气概的象征,也是“男性傻瓜理论”的见证者;
它是一种食物,一种生活方式,一次精神对生物本能的胜利;
它甚至肩负着拯救人类味蕾的使命……
所有这一切,对于一个最开始只想告诉人们它不想被吃掉的小水果来说,的确是一个相当不错的结局。
————————
名人推荐
我真的很想避免陈词滥调,所以我不会说斯图尔特•沃尔顿的书辛辣或火辣。我想说的是,每样东西都应有其传记——还有传记作家——沃尔顿与辣椒在这个故事中相得益彰,这个故事,一部分是文化探险,一部分是烹饪探索,趣味十足。
——丹•科佩尔 (《香蕉密码:改变世界的水果》作者)
这是一部灼热的烹饪史和文化史,辣椒从拉丁美洲散布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并在身后留下烈焰的足迹。而颇有意思的是,辣味本是辣椒进化出的天然防御方式,现在却吸引了全世界的厨师和受虐狂。小小的辣椒正在产生大大的影响。
——马克•彭德格拉斯特(《左手咖啡,右手世界》作者)
2021年10月14日 已读
资料的整理和罗列,实在没什么意思。大多数辣椒都能归在四种里:一年生,灌木类,黄灯笼,下垂辣椒。辣的部分主要是在最容易受到霉菌感染的菌上,而不是以前以为的籽上。辣椒素会溶于脂肪和酒精,由于接触辣椒后大脑会分泌内啡肽,消炎软膏里也有此类成分。开始在想俺吃太多辣身体发麻是化学物质分泌有问题(?
a各种史与神话 a艺术摄影食物建筑设计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贪吃女王 豆瓣
Eating with Victoria
作者: 安妮.格雷 译者: 祈怡玮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1 - 1
在英国大幅扩张领土的维多利亚时期,作为世界上在位第二长的女性君主,维多利亚女王的饮食与英国国势的兴衰紧密关联。本书作者从个人日记、当代畅销书、王宫工作人员的工作札记,甚至禁书等资料,展现食物及大英帝国之间关联,以及皇家饮食如何影响英国,甚至世界历史。
维多利亚女王食欲旺盛,也是饮食革命的女王,从贵族的饮食到平民的饮食,无不受她影响。本书有丰富的第一手研究资料,安妮·格雷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去看英国最具代表性的君王,伴着女王一路将英国食物的故事娓娓道来。
本书一共十一章,第一章为引言,概括全书内容;第二章为童年;第三章为用餐风格;第四章为厨房;第五章为厨师;第六章为私人宫殿;第七章为身为人母;第八章为日常饮食;第九章为奢华盛宴;第十章为更宽广的食物世界;第十一章为女王的熟龄风华。
王座上的幽灵 豆瓣
Ghost on the Throne:The Death of Alexander the Great and the Bloody Fight for His Empire
作者: [美]詹姆斯·罗姆(James Romm) 译者: 葛晓虎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亚历山大大帝去世时年仅32岁,当时他的帝国疆域从西方的亚得里亚海一直延伸到今天东方的印度。在一个不同寻常的妥协下,他的两个继承人——有智力障碍的同父异母的哥哥腓力三世和他的遗腹子亚历山大四世共同摄政。但亚历山大的六位马其顿将军,受他们内心对权力欲望的驱使以及在亚历山大把王国“给最强的人”的传说的刺激下,开始争夺霸权。亚历山大的前希腊秘书,后来成为将军的欧迈尼斯或许是他们最引人注意却又被视而不见的对手,欧迈尼斯成为了岌岌可危的王室命运的决定因素。詹姆斯·罗姆,巴德学院的古典文学教授,通过考古成果与文献研读,为读者呈现为取得希腊最伟大帝国的控制权而进行的残酷斗争。
2022年7月26日 已读
这名字不比俄国小说更不顺口吗,没有一点儿mania肯定看不下来,对看着挺开心的自己产生了质疑,我真的对亚历山大感兴趣吗?写得比较流水帐,介绍了下背景,划分了一遍势力,逐步推进但是戛然而止。以前不知道苏被处死还有当时与斯巴达交好的两个领袖都是他学生这个背景,雅典受挫因而他成了替罪羊。可能史料真的太少,很多都是推断,还想继续读相关的内容!
a各种史与神话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古罗马的日常生活 豆瓣
Una giornata nell’antica Roma:Vita quotidiana,segreti e curiosità
8.3 (15 个评分) 作者: [意] 阿尔贝托·安杰拉 译者: 廖素珊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 1
从公元115年的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早晨开始,阿尔贝托•安吉拉(Alberto Angela)引领读者在古罗马城进行一次非凡的探险之旅。此时罗马帝国正处于权力的顶峰。帝都罗马更是名副其实的世界性大都会。从富丽的多穆斯到拥挤的公寓大楼,从嘈杂的罗马集市到宏伟的帝都浴场,巴西利卡中的唇枪舌剑,斗兽场里的殊死拼杀,罗马人的酒会、游戏、习俗、禁忌,甚至隐秘性事,等等等等,均呈现在作者笔下。讲述古罗马历史的书籍浩如烟海,但很少有一本书能够使读者如此接近帝国首都的日常生活。作者凭借天才的讲故事能力,并基于丰富的考古发现,成功做到了这一点。
樱花创造的日本 豆瓣
桜が創った「日本」―ソメイヨシノ起源への旅
7.7 (6 个评分) 作者: [日]佐藤俊树 译者: 唐辛子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1 - 6
★我们春天常见的“染井吉野”,是一种存在不超过200年的“克隆”樱花。
★从诞生开始,染井吉野就与日本社会产生了深刻关联。它被用来打造城市景观,造就了现代日本的春天意象。
★从单纯的园艺欣赏到“民族之花”,再到“被创造的民族之花”,染井吉野的象征意义随着时代的变化多次反转。
★解构“樱花=日本”的常规认知,揭开“染井吉野”深度塑造近代日本的真相,重现日本近代社会追寻自身民族性与文化价值的历程。
樱花是日本的象征,也是日本的“国民之花”。五瓣的一重花是樱花的经典形象,但这并不是日本的天然樱花。
江户时代中后期,新品种“染井吉野”诞生在染井村,意为“染井的吉野樱”。这种人工嫁接的园艺品种,由于无法自然繁衍,只能插枝“克隆”,反而获得了塑造盛大樱花景观的能力。一重、五瓣,共同盛开如云霞,吹落如飘雪,染井吉野实现了千余年来日本所有关于樱花的美好想象。从明治时代开始,它的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如今已占日本列岛樱花的八成。
染井吉野不仅塑造了近现代日本的城市景观与赏花风俗,更带来了所谓“日本人的精神”。近代日本在追寻自身民族性与文化价值时,从这种樱花中提取了“高洁”“齐开齐落”“短暂而绚烂”等精神特征,并将之赋予整个国家。这种最初仅出于观赏目的被创造出来的樱花品种,因恰逢时代的变革,以其自身的特征深度影响了近代日本。
2022年12月2日 已读
“樱”的发音“sakura”据说是由“sa”和“kura”组合而成。“sa”是谷物(稻)的精灵,是“satsuki”(皐)和“saotome”(早乙女)[插图]的“sa”。“kura”是神所在的地方,是“iwakura”(磐座)的“kura”(座)。当残雪消融,冬季结束时,谷物的精灵们最早飘然降临的地方,就是“sakura”(樱)。
像现在警视厅所在的“樱田门”,“樱田”二字就是留存至今的与樱花相关的老地名。至于樱花是什么种类,虽然没有特定的线索,但从后世的资料来看,估计是江户彼岸或山樱。至于沿海一带,生长的应该是对海风有极强抵御力的大岛樱。
气象厅会在各地的染井吉野当中,指定一棵“基准树”,根据“基准树”来判断开花日期。不过,鹿儿岛县奄美大岛以南的基准树是寒绯樱,北海道中部以北是大山樱。
a生物自然这个世界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染墨的指尖 豆瓣
Inky Fingers : The Making of Books in Early Modern Europe
作者: [美]安东尼·格拉夫敦(Anthony Grafton) 译者: 陈阳 2022 - 3
从弗朗西斯·培根到巴拉克·奥巴马,历代思想家和政治领袖都曾经抨击人文主义者是不爱劳动的书呆子。而在这本赞美书籍制作的书中,享有盛誉的历史学家安东尼·格拉夫敦介绍了书籍制作过程中的诸多凌乱而复杂的细节,并邀请我们将近代早期欧洲的学者视为勤奋的劳动者。他细致入微地展现了造就书籍黄金时代的体力和脑力劳动——编纂笔记、誊抄并修正文本与校样、筹备复本——他让我们看到,学者们的勤勉如何塑造了那些影响深远的书本、专著和伪书。

《染墨的指尖》追溯17、18世纪的人文主义文本研究方法的转变,探究神学争论对16世纪学者所产生的、既是支持也是制约的影响。格拉夫敦在人文主义传统与智识创新、文本学习和工艺知识之间、在手稿与印刷品之间建立了全新的联系。

最重要的是,格拉夫敦明确了一点:书籍制造的基本细节对思想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思想的生命力取决于双手的劳动。
2022年12月6日 已读
校对曾被重视,出版时会被特别提出,并成为书商竞争的方式。卜测的存在。如今的字帖可追溯至抄写文本的时代,缮写是一份工作,并且因掌握古代字母的人不多,一度是繁重工作,书写的范本或许还能让人声明远扬。涉及宗教的几篇没怎么看进脑袋里,残念。
正好在看小书虫,顺手捞回来了,以为是讲印刷的,但跨度意外大,可以说涉及到书的各个方面,在调剂与研究之间摇摆,内容则好像在从灰尘里打捞上来的,从五分之一的注释中就能看出,发现看过他的另一本,也是内容庞杂到觉得写它的人还蛮辛苦的。虽然读完后依旧对人名感到陌生,也算是走过了一趟旅途。纸的手感特别好。
a各种史与神话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与神作战 豆瓣
Battling the gods: Atheism in the ancient world
作者: [英]蒂姆·惠特马什 译者: 陈愉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 - 2
【内容简介】
无神论是近代的发明,是欧洲启蒙运动的产物吗?其实,早在启蒙之光把疑神的种子播洒到欧洲这片基督教传统深厚的土地之前,无神论在希腊世界就是公众辩论的严肃话题。
作者蒂姆·惠特马什在这部《与神作战》中,把笔触深入古代地中海世界,勾勒出历经千年历史巨变的希腊无神论,再现众多哲人的思想风采。他们中既有或许是第一位坦承自己无神论立场的迪亚格拉斯,以及第一位唯物论者德谟克利特,又有伊壁鸠鲁及其追随者。在书中还可以看到早期基督徒如何撇清自己同无神论的关系,进而压制怀疑上帝的思想。
这是一部内容权威、大胆的作品,既具挑战性,又散发悲悯情怀。在作者看来,人类的美好生活离不开多元的文化和宗教,以及自由的争论。
【本书获誉】
现代人对于无神论问题的讨论大多泛泛而谈,蒂姆•惠特马什对于古代世界无神论却做出一番洞幽察微的探索。读到这样的书真是太棒了。——玛丽·比尔德(Mary Beard)
《与神作战》及时且精彩生动地提示人们无神论与宗教信仰同样古老。怀疑主义……就在那个充满刺激和斗志的古雅典完全形成,并渴望一战。——《大转向:世界如何步入现代》(The Swerve: How the World Became Modern ), 斯蒂芬·格林布拉特(Stephen Greenblatt)
早在人类理性最伟大的洞见得到现代科学的实证支持之前很久,就有人质疑超自然现象。随作者去了解这些先贤是一种纯然的快乐。——《自由思想家:美国世俗主义的历史》(Freethinkers: A History of American Secularism ),苏珊·雅各比(Susan Jacoby),
《与神作战》一书以渊博的学识和优雅悦人的文字,讲述了一段古希腊罗马时代无神论的历史,当代宗教和世俗主义之争一时竟成热门话题。——《柏拉图为何写作》(Why Plato Wrote ), 丹妮尔·S. 艾伦(Danielle S. Allen)
2020年6月14日 已读
无神论在西方竟被认作是一种发明,而且还要追溯它的起源至古希腊罗马,这对一出生就身处无神论环境中的人来多其实是会有些惊讶的。个人为宗教的根深蒂固震惊许久,估计还要一段时间才能不再“大惊小怪”,最近读到同宗教相关的内容总是为为无法体验到信神者感受而觉得惋惜,惋惜于认为这个世界上是否存在着神是一个能将人分得特别开的立场,而我只能站在其中一个角度,最多类比儒家文化轻度共感……有神与无神各有各的说法,其实争不出高下。宗教和文化最初都是为更好管(统)理(治)服务的,这也就是为何有神论占据了世界的原因,其功能性也导致其可信度(在我这里)大打折扣。在亚历山大的神化是一个很值得进一步研究和讨论的例子。
a宗教哲学脑袋里的思索 a艺术摄影食物建筑设计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阿拉伯的劳伦斯 豆瓣
Lawrence in Arabia: War, Deceit, Imperial Folly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Middle East
8.7 (38 个评分) 作者: 【美】斯科特•安德森(Scott Anderson) 译者: 陆大鹏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 - 9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德国的盟友土耳其趁机侵入阿拉伯半岛,而该地区的各个部族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无力抵抗土耳其侵略军。英国军方派了“阿拉伯通”陆军情报军官劳伦斯到那里进行活动。英国在阿拉伯半岛的意图是给阿拉伯人有限的枪支弹药,使其牵制土耳其的兵力,同时将阿拉伯各部族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劳伦斯基本上是按照这一战略采取行动的,但做法上非常讲究策略。他换上阿拉伯人的服装,尽量在生活上接近阿拉伯人,由于突击队屡建战功,威震中东,劳伦斯因此被誉称为“阿拉伯的劳伦斯”。书中描写了劳伦斯以气魄发动的长途奔袭亚喀巴、大马士革土耳其守军的英勇事迹,以及他与阿拉伯枭雄费萨尔王子的友谊等诸多历史细节,突出剖析劳伦斯的丰富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他内心对于英帝国中东政策的反抗与挣扎。为了突出劳伦斯的空前也可能是绝后的壮举,作者还以并行线索叙述两位杰出的美国与德国情报人员的努力,实际上是一种对劳伦斯的衬托。 总之,这是一部出色的传记,传主充满魅力,传记本身也文笔优美流畅,情节曲折,而不失真,它是了解一战东线史、英帝国外交政策、中东现代史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