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林出版社
追忆似水年华(第三卷) 豆瓣
A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 tome 3 : Le Côté de Guermantes
9.2 (5 个评分) 作者: [法] 马塞尔·普鲁斯特 译者: 徐和瑾 译林出版社 2011 - 4
《追忆似水年华(第3卷):盖尔芒特那边》被誉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的长篇巨著,以其出色的对心灵追索的描写和卓越的意识流技巧而风靡世界,并奠定了它在当代世界文学中的地位。
《追忆似水年华(第3卷):盖尔芒特那边》为第三卷。
《追忆似水年华(第3卷):盖尔芒特那边》的作者是M.普鲁斯特。
2021年10月24日 已读
70P,注意力每一页半涣散两端又有意或无意识被拉了回来。像重拾旧爱,可以说这次清晰地认识到没有丝毫代入感,像旁观者,在看另一个人述说他眼中的生活(他对上方世界渴望和注视大概只能体会到1/50,对弗朗索瓦的注视令人觉得麻烦),但“我”贯穿始终,这个视角却并不完全属于我,从人称角度而言很难受,但时常有精妙的描绘。大概是读得页数不多,或是内容倾向于流水,没有到胸口发热的程度,但情不自禁地被吸引,着迷。中学时从中看到的自己依旧存在,好幸福。
食完,被短消息毒害后大段落读着读着就要走会儿神,但也算读完了。很久没读到一本觉得如此真实的小说,外婆生病一段描绘得太好,其次是对公爵夫人和沙龙的感情变化。还是时常会诧异由于所受教育和生活环境,将一些事当成理所当然的认知,大概是阶级形成并被划分的开始。写不下了。
a小说诗歌虚构 译林出版社
杂草的故事 豆瓣
Weeds
8.1 (24 个评分) 作者: [英] 理查德·梅比 译者: 陈曦 译林出版社 2015 - 6
理查德·梅比:当代不列颠最伟大的博物学作家
一部跨越园艺、文学、历史的典范之作!
杂草的传奇故事 野性从未走远……
杂草是某种类型的植物还是一种人类的思维?它们是生物品种还是文化的产物?它们为何存在?如果没有它们,世界将会怎样?英国博物学作家理查德•梅比讲述了在人类与自然的抗争过程中,四处流浪的杂草是如何被定义、被诠释、被限制和被不公平地对待,又是如何冲破文明的边界并影响人类对自然的看法。理查德•梅比一方面为自然界不被待见的植物辩护,一方面从历史、小说、诗歌、戏剧和民间故事中钩沉杂草与人类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文明背后的野性从未走远,一部立足英国本土的杂草变迁史,却勾勒出全球化视野中一幅包罗万象的野生植物迁徙和狂欢的图景。
2021年10月21日 已读
太有意思了,尤其是被称作“杂草”的植物拥有比想象中还要强大的生命力,战争时期甚至被视作生化武器和人们将的部分。美英都曾有被植物占领的地区,成了自然保护区。植物名和外形还对不,不过准备去看看Mabey的其他书。
a非虚构内容 译林出版社
追忆似水年华(第四卷) 豆瓣
作者: [法] 马塞尔·普鲁斯特 译者: 徐和瑾 译林出版社 2014 - 10
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以回忆的形式对往事作了回顾,有童年的回忆、家庭生活、初恋与失恋、历史事件的观察、以及对艺术的见解和对时空的认识等等。时间是这部小说的主人公。作者凭着智慧和想象力,使时间变得具体、生动、完美。它就像一首由多种主题构成的交响乐,爱情、嫉妒、死亡、回忆、时光,时而交叉重叠在一起,时而又游离开来,然而在宏观上,整个作品浑然一体,具有蓬勃的生命力。《追忆似水年华》被公认为文学创作的一次新的尝试,开意识流小说之先河。
《所多玛和蛾摩拉》在整部小说中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目前的《所多玛和蛾摩拉(二)》,一方面跟社交界系列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又跟爱情系列联系起来。确切地说,《追忆似水年华》的拐点是《所多玛和蛾摩拉(一)》。发现夏吕斯性欲倒错和对同性恋族类的论述,清楚地宣告盖尔芒特系列的结束和小说朝新的方向发展。在此之前,斯万是主人公在社交界和恋爱中的另一个自我,在此之后,这个角色由夏吕斯来扮演。这一卷最具有浪漫色彩,因此想象在其中的作用最大,是普鲁斯特作品中巴尔扎克色彩最浓的一卷。
2021年10月26日 已读
果然是对感情生活毫无兴趣,不管是“我”和阿尔贝蒂娜还是先前的斯万和奥黛特,读得都比较艰难。比起情节,更喜欢普鲁斯特的叙述,通过“我”的眼睛观察隔着些许距离的外界,情感介入不要太深,宁愿看大段描绘。在想是不是要去看传记补足。
稍微注意了一下这卷提到植物的部分,大概有四十处左右,玫瑰和兰花出现的次数最多。
a小说诗歌虚构 译林出版社
废墟上的未来 豆瓣
废墟上的未来
作者: [澳大利亚]林恩•梅斯克尔 译者: 王丹阳 / 胡牧 译林出版社 2021 - 11
2019年美国考古学会图书奖获奖作品
★ 作者林恩•梅斯克尔为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策展人,康奈尔大学A.D.怀特特聘教授,澳大利亚人文学院院士。作为一名资深考古学家,她曾在世界各地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各国政府及非政府机构合作,收集到大量宝贵的一手资料,接触到许多其他学者接触不到的档案与信息,并基于此,展开围绕世界遗产保护事业的深度研究。
★ 本书是一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机构历史,追溯了从联合国的前身国际联盟时期,直至194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又至1972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及1976年《世界遗产名录》设立、1992年世界遗产中心成立的一系列理念与实践上的变化演进。本书详细考察了世界遗产项目的运作模式及其得失,论及许多著名案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期的旗舰项目埃及—苏丹努比亚、意大利威尼斯、柬埔寨吴哥窟的保护工作,又如较晚近的围绕马里廷巴克图、叙利亚帕尔米拉的争议。
★ 本书以世界遗产项目为切入点,呈现了过去半个多世纪中,国际主义理念与和平梦想在人们头脑中的起起伏伏,引读者重新审视过去与现在的关系,重新理解世界遗产对于人类历史与未来的意义,并认识到“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世界遗产的重要性。
——————————
对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世纪40年代后期以来反复无常的全球使命,这是极具原创性且适时的重新评估。一方面,本书关注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和不断变化的考古实践;另一方面,它是对国际历史和当今世界更广泛的遗产保护政治的重新解读。对研究国际主义历史、当代全球政治以及世界遗产的人来说,这是一本必读之书。—— 保罗•贝茨,牛津大学
这部适时且重要的作品综合了人类学、政治学和考古学研究方法,考察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历史及遗产……作者真诚而发人深省的论述聚焦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能力和利益,同时强调其背后复杂的政治和历史行动……强烈推荐。—— 《选择》
梅斯克尔呈现了大量案例研究,并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法律框架进行了分析,为当下迫切需要的改革提供了论据。—— 《纽约客》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于1945年,是一个旨在促进和平、人道主义及跨文化理解的政府间机构;其备受瞩目的世界遗产项目则致力于保护对人类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然而,在该机构的实践中,这一使命时常遭遇困难与挑战。
本书回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试图拯救世界遗产的历史,综合考古学、政治学视角,通过翔实的史料分析及长期人类学探索,考察了该机构世界遗产项目的运作模式及其得失,尤其聚焦于文化遗产。书中论及许多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如埃及阿布辛拜勒神庙、意大利威尼斯、柬埔寨吴哥窟、叙利亚帕尔米拉等,这些案例充分展示了该机构全球遗产保护使命的成就与面临的复杂国际环境。本书呼吁我们重新审视过去与现在的关系,重新理解世界遗产保护事业,以及遗产保护对于人类历史与未来的意义。
2023年5月2日 已读
注释三分之一。看完不是想“人事儿真多什么都搞不好”就是“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还有一群人在努力做点什么叫人感动”。文化遗产也要牵扯到多方,自然与历史也没法独善其身,更觉得政治是个……
a社会考古人类学 译林出版社
泥土 豆瓣
Dirt: The Erosion of Civilizations
作者: [美]戴维·R. 蒙哥马利 译者: 陆小璇 译林出版社 2017 - 10
《泥土》将地球的表层土壤作为考察对象,以宏大的视角、深情的笔触,借助丰富的考古与历史资料,讲述了土壤与人类社会之间上万年的关系变迁,并深刻揭示出,看似毫不起眼的土壤,却可能成为决定文明盛衰的关键。从作为文明源头的古希腊和古罗马,到工业时代的美国西部;从亚欧大陆腹地的俄罗斯草原,到南太平洋与世隔绝的狭小海岛……过往的众多文明因土壤侵蚀而衰落的真实案例,连接起了过去与当下的历史,也对未来发出了启示:除非我们转而采取更具可持续性的策略,否则现代农业社会将会重蹈覆辙。
★ 讲述土壤与人类社会在历史长河中“相爱相杀”的故事
★ 看毫不起眼的泥土 如何成为决定诸多文明兴衰的最终BOSS
【媒体评价】
这份令人信服的研究报告,讲述了诸多关于土壤的重要事实:我们为何需要它?我们曾经怎样使用和浪费过它?我们如何才能保护它?如果我们任它从指间流走,将会发生什么?
——《新科学家》
本书的思想观点与论证过程,都令人心悦诚服;它让我们认识到了最宝贵的自然资源应该是什么,并且提醒我们采取可持续性的土地管理模式。
——《生物科学》
2022年8月30日 已读
总觉得参与决策或与土地有关的人才能逐字逐句读完,天天踩在混凝土上的城市人只能看到了一堆例子,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拉丁文中表示‘人类’的‘homo’一词,是由“humus”这个词演化而来,它在拉丁语中意为‘有生命的土壤’。”
a生物自然这个世界 译林出版社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 豆瓣
Униженные и оскорбленные
8.9 (24 个评分) 作者: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 译者: 臧仲伦 译林出版社 2010 - 6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于一八六一年在《时报》杂志第一——七期连载。因属于长篇连载性质,为了吸引读者,小说情节必须引人入胜,跌宕起伏,高潮迭起,而且在发展到最高潮时要突然中断,让人接着看下一期。所以当时称这一类小说为“随笔式小说”,以情节紧张曲折见长,类似于欧仁·苏的《巴黎的秘密》。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中断了十年的文学生涯之后,在这类文学体裁上所作的第一次尝试,即让小说带有强烈的戏剧性。以后,这种随笔式小说所使用的某些手法,成了他后期许多作品的固有形式,并发展成为不同于传统命运小说形式的小说戏剧形式。这种小说是对传统命运小说形式的突破,是新小说形式的开端。什么是小说戏剧形式呢?那就是“选择人生的一个危机时刻,在紧凑的、高度浓缩的时间过程里,在旋涡般相继发生的戏剧性事件中,展开小说人物之间的。心灵对话,展开对世界性问题,人类灵魂问题的辩论。”
2022年1月30日 已读
结局有些不满,短之外稍微泄气,大概还是更想看到恶人受惩罚,心理没有得到满足,只能唏嘘一下了。最震撼我的不是内莉,而是父女最后的对手戏,看时简直要“哇”一声哭出来,其次是公爵对万尼亚的吐露,纵使说到如此程度,他依旧有所隐瞒。这个恶人充满魅力,是因他不变的内心,他坚定地为自己所做之事、对他人的伤害,寻找着充分且有说服力的理由(在另一方看来是诡辩就是了)。与他相对的人则有手牵手的氛围(虽历经纠葛)。娜塔莎与公爵的针锋相对也格外精彩,作为读者非常享受品味并揣摩角色意图,与卡佳和阿廖沙三人间的感情有「红楼梦」的味道,整个故事的纠葛程度堪比「呼啸山庄」……陀除了擅长长篇累牍精准描绘心理外,也很会通过反复描绘触痛的地方,不断撕裂着人的苦难,像是雨点砸在脸上和心上,叫人读完后实在难以立刻回到舒适的生活中去。
a小说诗歌虚构 译林出版社
克尔凯郭尔 豆瓣
Kierkegaard
8.0 (11 个评分) 作者: (英)帕特里克•加迪纳 译者: 刘玉红 译林出版社 2013 - 6
《克尔凯郭尔》由牛津大学摩德林学院研究员帕特里克•加迪纳撰写,阐释了克尔凯郭尔对人的存在状况所进行的探究,以及他的思想背景、思想形成过程和基本理论倾向等。国内资深哲学学者刘放桐作序推荐。
他是孤独的哲人,他是信仰的骑士,他是现代西方存在主义的先驱。作为19世纪最具创造力的思想家之一,克尔凯郭尔的许多观点完全处于主流思潮之外。他对康德和黑格尔的伦理与宗教理论所作的回应,他的主要观点与费尔巴哈、马克思等人学说的对比,他对人的存在状况所进行的探究,这些在本书中都有评论性的阐释。
——————————————————————————————————
“帕特里克•加迪纳的这本杰作,使克尔凯郭尔的双重形象鲜活起来:他既是一位思想家,也是一个凡人。”
——《独立报》
2022年2月8日 已读
后半部分不怎么好读,有些艰涩,是需要花费时间想明白的,算是囫囵吞枣食用完。读原本好重要哦,面包边虽然容易吃,吃的时候不用张开嘴,还是整片面包一起吃比较好。
a宗教哲学脑袋里的思索 译林出版社
昼行灯闲话 豆瓣
作者: 李长声 译林出版社 2015 - 8
《昼行灯闲话》是“文化知日第一人”李长声先生2012年3月至2014年2月发表的专栏文章合集,以微醺之笔,将日本文化、文人、文字信手拈来,趣谈开去:
茶道、武士道,日本“头头是道”,却偏无“味道”?睡榻榻米、赏枯山水、逛二手书店、品吟酿酒,日本味道未必都在舌尖。浮世春画、AV女优、食色文学、僧人娶妻,说说日本古今“多样性”。也谈夏目漱石、川端康成、村上春树、东野圭吾,文人那些事儿……所涉主题丰富多样,见解精深真灼,堪称日本文化万华镜。
精彩篇目:《活吃龙虾》《粹》《枯水枯山费苦心》《咸萝卜的禅味》《少女癖》《小和尚从哪里来》《浮世绘的纠结》《千年友好的画皮》《作家与酒》《旧书店血案》等。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 Eggplant.place Eggplant.place Goodreads
Se una notte d’inverno un viaggiatore
9.1 (158 个评分) 作者: [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译者: 萧天佑 译林出版社 2012 - 4
在大陆,王小波、苏童、阿城、止庵是他的忠实粉丝
在台湾,朱天文,唐诺是卡尔维诺不余遗力的传播者
在香港,梁文道说他一直在准备谈卡尔维诺,可是一直没准备好
权威版本,全面修订2006年单行本译本,并增补卡尔维诺各作品自序、后记、注释等重要资料
知名设计师全新装帧,精装双封设计,书脊烫金,封面采用原创线条图,赋予每部作品文学个性
卡尔维诺用小说搭起迷宫,与读者你一起做文字和思想的游戏,正如情欲开放了男人和女人的时空,阅读,也让读者、作者和作品碎成万花筒里的玻璃,自由变幻着世界。繁华镜像之间,你是否看见了卡尔维诺的狡黠?
2022年3月23日 已读
你在2012年购入了这本书的第3版,当时就看过,你只记得自己很喜欢。最近你看电子书已经看厌烦,又不想看手上有的纸质书,你想购入新书,但423活动还没开始,所以你想,看看以前的吧。
这本书和其他书一起被你放在箱子里,那个单独的箱子,都是你喜欢过的。阅读开头后,你以为自己对这个故事有印象,往后读去,你发现一半以上都是不记得的内容,极为惊喜。现在读完了,你看到这本书的字数是166千,嗯,不算很长,出版日期是……1979年。里面的内容这样新颖,描绘了你的东西,又有你渴望的,尤其是后半部分描绘读者与作家的内容,可以给你太多启示。竟是如此之久前的作品。读者,不管能否相比,但你在此刻确实觉得自己写过的东西都是屎。可是这又怎样,你对自己说,你更高兴自己阅读了这本书,也很高兴自己会写下去。
a小说诗歌虚构 译林出版社
水的密码 豆瓣
How to Read Water: Clues, Signs & Patterns from Puddles to the Sea
8.8 (8 个评分) 作者: [英]特里斯坦·古利 译者: 许丹 译林出版社 2019 - 9
荣获2020年首届坪山自然博物图书奖·年度思想大奖
———————————————————————————————————
“倘若世上真有魔法,它一定隐藏在水中”
一本从池塘里看见太平洋的奇妙指南,一趟趣味无穷的探索之旅
包含700个与水有关的现象,北京大学教授、博物学文化倡导者刘华杰推荐
▼内容简介
水是我们身边再常见不过的存在,却鲜有人真正了解。英国探险家特里斯坦·古利醉心于研究各种与水 有关的迹象,在《水的密码》中,他总结自己“行走江湖”的经验,整理多年自然观察心得,从厨房台面上溅落的水滴,到海洋中令人称奇的罕见现象,哪怕在家门口的池塘里也能看到浩瀚太平洋上奔腾的涌浪。奇闻趣事的背后隐含着不为人知的读水技艺,引领我们探寻与水有关的科学谜题。
▼媒体专家推荐
水是这部书的主体,但对水的认知、解读不限于水化学、水物理学或者水利工程学。《水的密码》是地道的当代水博物书。它吸收了各门科学,但超出了科学,它尝试从各种角度了解水。阅读它,用书中描述的态度和方法观照生活中的其他事物,我们对世界定会有完全不同的体验和理解。
——北京大学教授、博物学文化倡导者 刘华杰
古利拥有比尔·奥迪的观鸟水平和夏洛克·福尔摩斯的推理能力,在这个使用GPS导航的时代,他以一己之力复兴了自然导航技艺。他会让你觉得,你的前半生不过是半睁着眼走路而已。这一次,他用这本奇妙的读水指南,带你从花园里的池塘一直走到太平洋。
——《电讯报》
2022年3月31日 已读
天际线系列也太棒了吧,好爱自然哦。拥有了一个新的角度。航海士好了不起,通过生活中的经验看画作也很有意思。不过这本专业内容挺多的,没有观察就没有收获,但还是让人对生活拥有了多一份的热爱。
a生物自然这个世界 译林出版社
考古学的过去与未来 豆瓣
7.9 (11 个评分) 作者: [英国]保罗·巴恩 译者: 覃方明 译林出版社 2008 - 1
序 言
梁白泉
马克思在讲到一般意识形态和德国哲学时说:“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说到历史,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人类自身的历史。
什么是我们自身的历史?一般将其理解为以文字记录的历史文献。可是,无论中外,自古以来就有人对此持怀疑的态度。
“疑”字多义。《诗·大雅·桑柔》:“靡所止疑”,毛传“疑,定也”;《仪礼·士相见礼》:“凡燕见于君,必辨君之南面,若不得,则正方不疑君”,注“疑,度也”;《逸周书·王佩解》:“时至而疑”,注“疑,犹豫不果也”;《说文解字》:“疑,惑也”,“惑,乱也”;宋《广韵》:“疑,恐也”、“不定也”。
《后汉书·桓谭传》:“数从刘歆,扬雄辨析疑异”;《曹褒传》:“互生疑异,笔不得下”;《郑玄传》:“闻玄善算,乃召见于楼上,玄因从质诸疑义”;陶渊明《移居》中的名句:“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南宋朱熹在《近思录·致知》中指出:“学者先要会疑”;近代胡适也提到,“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
在西方,17世纪的笛卡尔(René Descartes,1596—1650)认为以怀疑方法可以找到不容置疑的真理,对“怀疑论”(skepticism)的影响很大。
历史是什么?从认识论出发,当今的史学家如詹京斯(Keith Jenkins, 1943— )等,大力鼓吹“后现代”(postmodern)史学。后现代史学家的观点有:历史是“一门科学或一门艺术”,“历史可说是一种语言的虚构物”,“其内容为杜撰的与发现的参半”。人们因而要问:历史在多大的程度上是可信的呢?
今天,我们历史学的工作者习惯于把历史学的组成分为三个基本部分:一是历史文献,如我们的《二十四史》、《二十五史》等等;二是民族学(ethnology)、民族志(ethnography),特别是15世纪以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等西方殖民国家在世界各地调查、记录下来的那些原始土著居民的现状和知识,如摩尔根(L.H.Morgan, 1818—1881)的《古代社会》等等;三是18世纪中叶以来因发掘意大利庞贝古城、埃及陵墓、美索不达米亚和小亚细亚遗址而建立起来的考古学,其中著作很多,举不胜举,例如柴尔德(V.G.Childe, 1892—1957)的《青铜时代》、《工具发展小史》等等。
关于历史文献,人们大多深信不疑。因为列强侵略,西方思潮涌入,学者反躬自省,对古文献的价值产生怀疑。近代梁启超指出:《二十四史》不过是一部“帝王家谱”,是帝王家族的“相斫书”。上世纪30年代,以胡适、顾颉刚、钱玄同等学者为首的“古史辨派”曾对我们的古史全面质疑。冯友兰又提出“信古、疑古、释古”三阶段的历史划分。
西方16世纪启蒙思想家、怀疑论研究者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 1533—1592)告诫人们,不要“知之最少,信之弥笃”。
克罗齐(B. Croce, 1866—1952)指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意思是说一切历史都必须从当代出发,历史总是后人或别人的论述,只反映了后人或别人的历史观。
英国古典学者、历史学家伯里(J. B. Bury, 1861—1927)提出了严厉而苛刻的要求:“历史是一种科学——一点不多也一点不少。”
于是詹京斯在他的《历史的再思考》一书中感叹“我们永远无法真正知道过去。”
民族学记录的原始民族或处于母系或父系社会,或处于奴隶制或农奴制社会。民族学家说:他们或多或少地证明了今天先进民族曾经经历过的历史阶段。但这只是推测,只是可能,只是“例子”,而不是“证据”。列宁(V. Lenin, 1870—1924)说过:“例子不是证据”,例子只是类似的可资比较的东西,证据是事物的全体或局部。
看来,只有考古学,由于遗址、遗迹、遗物的直观性,具体性,原生性和生态性,才能比较好地帮助我们认识“历史”。考古学并非万能。第一,由于自然、人为的原因,先人的遗存已经大量消失,仅存者难以展示他们生存的全貌;第二,它需要多学科的专家参与进来,共同认识和解读;第三,正如我们认识、解读古代文献一样,存在着类似“六经注我”还是“我注六经”的问题,做到完全的客观和准确仍是非常困难的。
我国的考古学从西方输入,百年来成果辉煌,证明了我们的古史基本可信,我们仍然需要继续引进西方的成果。
本书作者保罗·巴恩(Paul Bahn)是英国著名考古学家、翻译家和考古节目主持人,1979年获剑桥大学考古学博士学位,发表论著四百多篇,出版专著八部,其中部分被列入大学考古专业的参考书目。他善于把高深、艰涩的学术概念用通俗、活泼、有趣的文字表达出来。他说:“如果考古学不能给人们带来快乐,那它就一钱不值。”在今天这个繁忙喧嚣的社会中,这非常符合读者的需要。不少诺贝尔奖的获得者都强调学习要尽量与兴趣相结合,且要持之以恒。本书为你打开了一扇古老的门,请你不要轻易将此门关上。
希望本书的阅读过程能够给你带来快乐!
欧也妮·葛朗台 豆瓣
Eugénie Grandet
8.8 (8 个评分) 作者: [法]巴尔扎克 译者: 傅雷 2017 - 3
葛朗台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的形象,在世界各地成为“守财奴”代言人。巴尔扎克塑造人物、制造戏剧冲突的能力, 在这部杰出小说里得到充分发挥,留下令人赞叹的不朽故事。
《欧也妮•葛朗台》以父亲的敛财和女儿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描绘出生动的外省风俗画卷,小说结构古典,文笔简洁,是一部朴素的史诗,自问世以来,一直广受读者喜爱。
2022年7月7日 已读
听说过葛朗台二十年,第一次读。读感微妙,大概是陀的第一章,过于现实主义,窒息感一般。葛朗台买卖操作那段太好笑,有种寓言的味道,非要说,心有动摇一瞬,但也仅此而已,3.5
金钱控制法律,控制政治,控制风俗,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学校,书籍,人物,主义,一切都在破坏对来世的信仰,破坏这一千八百年以来的社会基础。如今坟墓只是一个无人惧怕的阶段。死后的未来,给提到现在来了。不管什么义与不义,只要能够达到尘世的天堂,享尽繁华之福,化心肝为铁石,胼手胝足地去争取暂时的财富,像从前的殉道者为了未来的幸福而受尽苦难一样。这是今日最普遍的,到处都揭示着的思想,甚至法律上也这样写着。法律不是问立法者“你想些什么?”而是问“你出多少代价?”等到这种主义从布尔乔亚传布到平民大众的时候,真不知我们的国家要变成什么模样。
a小说诗歌虚构 译林出版社
癌症楼 豆瓣
Раковый корпус
9.2 (30 个评分) 作者: (俄)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译者: 姜明河 译林出版社 2013 - 2
瑞典学院前常务秘书贺拉斯•恩达尔作序推荐
独家收录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受奖词
该书《癌症楼》是索尔仁尼琴的代表作一,也是他据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主要作品。
“癌症楼也叫做13号楼”。科斯托格洛托夫经过二十几年的军队、劳改营、流放地的生活后,得了癌症,直至奄奄一息才好不容易住进了癌症楼。接受放射治疗后,他的病情渐渐好转。但是下一个疗程的“激素疗法”将使他失去性能力。在多年沉冤蒙难的日子中他已淡忘了女人,但他来到癌症楼治疗的时候,性意识在他身上猛然苏醒,强烈的情欲,本能的欲望,成为生命力的一种标志。在展示他追求精神自由的同时,作者还描写了科斯托格洛托夫及其同室病友的不同命运和经历,他们的性格形成和人格扭曲,如向上爬的官僚鲁萨诺夫、青年地质学家瓦吉姆、女医生薇拉等等。
《癌症楼》是一部呼唤人性的人道主义作品,同时又是剖析社会“毒瘤”,思考社会悲剧之根源,反思时代和历史的作品。
他的人生与作品是如此相仿,堪称典范,相互之间,几乎不可分割。
——哈罗德•布鲁姆
全世界成百上千万人把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的名字和创作与俄罗斯本身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的科学研究和杰出的文学著作,事实上是他全部的生命,都献给了祖国……
——弗拉基米尔•普京
事实上,抛开政治的因素。索尔仁尼琴的文学艺术成就还是很高的。比如:在《癌症楼》这部作品中,他就非常精彩地刻画了七八个身患癌症的患者在面对生死时的不同态度,由此反映他们分别代表的社会各阶层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蓝英年
2022年7月12日 已读
之前在微读上看了开头,就知道绝不可能读完电子版,所以入了实体。不出所料,读得非常痛苦,任何一个曾踏入过医院的人,翻开这本都会感到难以呼吸,体会到自己的生命也在流逝的感受吧。代入感极其强烈,好在结局没有过于悲伤,但依旧带来了无法抵抗的虚无缥缈。应当算是群像,开头以为是主角的人最后成了配角,曾是配角的人则在自己的生活中被流放。
只好用里面的一段鼓励自己“因为人们的幸福并不取决于富有的程度,而是取决于心与心的关系和我们的生活馆。这两点永远由我们自己作主,而这就是说,人只要自己愿意,随时可得到幸福,任何人都不能妨碍他”。但愿是如此的,或许也只好这样想吧。
a小说诗歌虚构 译林出版社
缤纷的语言学 豆瓣
Linguistics: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7.1 (13 个评分) 作者: (英)P.H.马修斯 译者: 戚焱 译林出版社 2013 - 6
《缤纷的语言学》由剑桥大学语言学教授P.H.马修斯撰写,将一些非常复杂深奥的理论和观点娓娓道来,既令人耳目一新又发人深思。著名语言学学者、北京大学资深教授胡壮麟作序推荐。
语言学介于艺术与科学之间,这里有激动人心的发现和孜孜以求的答案。《缤纷的语言学》作者以时间为序,由 “艺术”起始,转向最新的科学研究,分述了史前语言及其共同的源头、语言的演变、语言固有的变化属性、语法以及语音,最后以神经科学领域的最新语言学研究成果作结,既令人耳目一新又发人深思。
2022年8月2日 已读
大体其实是有趣的,举的例很一般,然而实在太浅了,一下就读完了,都还没尝到味儿呢,3.5
a语言 译林出版社
浪漫地理学 豆瓣
Romantic Geography: In Search of the Sublime Landscape
7.1 (19 个评分) 作者: [美]段义孚 译者: 陆小璇 译林出版社 2021 - 7
“浪漫”与“地理学”看似是一对矛盾的词。地理学脚踏实地,充满常识,亦是生存所必需。在过去,每个人都要懂得去哪里寻找食物、水源和栖息地;而如今,所有人都必须细心经营地球家园,使之更宜安居。当今的地理学著作缺乏戏剧性,地图、数据、描述和分析比 比皆是,却没有豪侠之举,没有孜孜以求的精神。然而,在不远的历史中,地理学的确曾有魔力,并被认为是浪漫的。那是一个英勇探索的时代。探险家深入海洋、山岳、森林、洞穴、沙漠和极地冰原,检验着自己身体和精神的忍耐力……作者指出,若是将精神视为人类存在的核心,或许人类需要将整个宇宙当作游乐场:超越中庸之道,信奉诸如光与暗、高与低、头脑与肌肉等两极化价值,皈依一些并不满足生存需要,却迎合热烈的浪漫渴望的地理环境。全书以灵动的笔调,从哲学、心理学、人类学的角度讲述人性与大地的互动,发掘地理学的诗性潜力。
过分注重细节的地理学需要与浪漫且先验性的洞察力为伴——无论是像威廉•华兹华斯所说的“仿若那寄寓于落日灿烂余晖之中的、渗入万物魂灵的虚无缥缈”,还是如爱因斯坦说的“宇宙的音乐”。
——段义孚
2022年8月13日 已读
作者去世,才第一次读他的书。很有世界感,也优美,最近不知道为什么,没有投入去欣赏的心情
“我本来是去那里追寻平和快乐的,……(而且)我是带着正义和科学的使命而来。如今,我却看清了它们的本质:第一个是幻想,第二个是一条死路。”
a生物自然这个世界 译林出版社
寻蜂记 豆瓣
Bee Quest
8.9 (7 个评分) 作者: [英]戴夫·古尔森(Dave Goulson) 译者: 王红斌 / 冉浩 译林出版社 2021 - 11
机智幽默、对大自然充满孩童般热爱的昆虫学家戴夫·古尔森绝对是理想的旅行伴侣,从英国索尔兹伯里平原的巨石阵到萨塞克斯郡的灌木丛,从东欧的波兰到南美洲的厄瓜多尔,跟随他的脚步,我们得以发觉,原来在那些不起眼的角落里,丰富多样的蜂儿正嗡嗡谱写着生命的乐章。非凡的昆虫世界里,隐藏着令人着迷的博物学真相。这是一段纵贯全球的寻蜂旅程,也是献给坚韧自然的生命赞歌。
2022年8月19日 已读
蜂只是贯穿始终的一条线,更像是和作者一同进行的,观察自然世界的旅程。自然的恢复能力很强,但不意味着人类可以为所欲为。天际线系列没有一本是不好看的,4.5
a生物自然这个世界 译林出版社
奇风岁月 豆瓣
Boy's Life
8.8 (61 个评分) 作者: [美] 罗伯特·麦卡蒙 译者: 陈宗琛 译林出版社 2011 - 5
奇风镇是一座宁静的南方小镇。十二岁的科里最亲的兄弟是一只叫“叛徒”的小狗。而他形影不离的伙伴,是一辆叫“火箭”的脚踏车。每到夏季开始的那一天,他总是骑着“火箭”,载着“叛徒”,带着那群朋友,飞到最高的天际。
一个春寒料峭的早晨,天还没亮,科里陪爸爸挨家挨户送牛奶,忽然看见一辆汽车冲进湖里。爸爸奋不顾身跳下水去救人,没想到,当他奋力游到车旁,眼前竟是一幕令他魂飞魄散的景象:那个人已经死了,双手被铐在方向盘上,体无完肤,显然遭受过酷刑,脖子上还缠着一条铁丝。无法解释的谜团随着车子渐渐往下沉,仿佛被深不可测的黝黑湖水吞没。那天以后,科里和爸爸开始尝试追查真相。精心设计的谋杀出现漏洞,凶手被迫要收拾残局。
而湖底的一幕如恶灵般纠缠著单纯善良的爸爸,他精神濒临崩溃。科里必须找出真相,才能唤回他挚爱的爸爸。
一根绿色的羽毛,带著科里一路追查凶手,探索神秘的奇风世界,探索生命的真相,探索人性中交织的善良与邪恶,探索生与死的意义……
2022年8月29日 已读
十年前肯定熬夜读完,好看度和之前那本图书馆的其实差不多,还是偏青少年,但也可以说是直击人心的催人泪下,只不过成年人看太多,已经知道怎样克制住这份狂热。在想和JO4和怪奇带来类似观感,不完全是因为故事发生于充满温情与怪诞的小镇,还有一种冒险感,也是共通的,3.5
a小说诗歌虚构 译林出版社
马基雅维里时刻 豆瓣
The Machiavellian Moment
10.0 (5 个评分) 作者: [英] 波考克 (J. G. A. Pocock) 译者: 冯克利 / 傅乾 译林出版社 2013 - 11
· 《马基雅维里时刻》绕开后人归纳出的理论概念,返回历史语境的细节之中,揭示现代社会从中世纪脱胎出来这一复杂过程,表明“在现代早期,除了自由主义的历史之外,还贯穿着共和主义的历史,前者的主题是法律和权利,而后者则依据德行来思考人格”。
· “剑桥学派”代表人物J.G.A.波考克最有名的巨著,对政治思想史研究有重大影响。
· 著名翻译家、政治思想研究专家冯克利教授翻译。
《马基雅维里时刻》对于马基雅维里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其他思想家的国家观念在现代的延续性,进行了历史的、社会的经典研究。波考克提出马基雅维里思想的重点在于共和国面对其自身在时间中的不稳定性的时刻——“马基雅维里时刻”,并转而论述共和思想在清教徒英国和独立革命时期美国复兴,认为美国革命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公民人文主义的最后一次伟大行动。
2022年10月9日 已读
只懂了大致的框架,分析进了眼睛没进脑子。每次看到宗教带来末世的观点都会觉得新奇,德行和命运的对立,共和的线去到何处。出现的人名三分之二没见过。
“一切被人喜欢的东西,都会通过习惯将喜欢它的人变得与它有相同的天性,所以亚里士多德说,“习惯变成了另一种天性”。
真正的马基雅维里主义是要寻求这样一个政治社会,它高度自觉地意识到,它的“生存”(vita)就在于“积极”创立它自己的道德观
a经济政治科技现代世俗 译林出版社
时间杂谈 豆瓣
About Time Too
作者: 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 译者: 王燕平 / 张超 2022 - 5
【内容介绍】
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被誉为“时间之家”,是将地球分为东、西半球的本初子午线所在地。在《时间杂谈》中,格林尼治天文台的专家们用上百条冷知识和大量手绘图,解答了千奇百怪的时间问题。钟摆、烤面包机、蛛丝、流行歌曲……本书以这些看似平凡的事物串联起科学史上关于时间的重要发现,也揭示了时间对我们日常生活的深刻影响。
【编辑推荐】
《时间杂谈》是一本关于时间的趣味科普小书。它由格林尼治天文台的众多专家和策展人编撰而成,旨在对公众☆关心的时间问题做出集中解答:时间从何时开始?一光年有多远,一飞秒有多短?扑克牌与历法有什么关系?宇航员在月球上怎样看时间?……书中还提到了冻结的时间、写在星辰里的时间、与猫在一起的时间、番茄酱时间!
《时间杂谈》为小开本精装图书,由英国知名设计师打造视觉呈现,含大量精美双色手绘插图。原陕西天文台台长、国家授时中心研究员漆贯荣作序推荐。
【名人评价及推荐】
书中列举了一百多个与时间有关的问题,给出了有趣的解释和说明,大道至简,通俗可读……译本概念准确,语意通达,相信它一定会为关心时间并希望更多地了解时间的广大读者所喜爱。
——漆贯荣
2023年1月22日 已读
一些冷知识。十二生肖的存在好神奇,忽然想知道是怎样挑选出这些动物的。末日时钟有些可怕。埃及人会将天狼星与太阳一同升起的日子作为一年的开始,也正好是尼罗河每年泛滥的日子,而大部分人们如今已经无法通过星空了解变换,只能对照日历,稍微谈及温度从而察觉季节变换(比如阿拉斯加留下的竞猜河水解冻日的传统),还是会觉得可惜……
“无论出生在哪一天,所有赛马的生日都是同一天:在北半球是1月1日,在南半球是8月1日。这意味着,出生在12月31日或7月31日的马,根据它们生活的地方来看,第二天就满一岁了。马的繁育者竭尽所能确保他们的马在一年中正确的时间出生——年幼的马会由于受到的训练较少而无法与那些被官方认定为与其同龄的老马竞争。”
a科普 译林出版社
奥德赛 豆瓣
作者: 荷马 译者: 陈中梅 译林出版社 2003 - 2
战烟早已消尽,特洛伊城已毁灭十年,然而希腊联军中最机智的英雄奥德修斯还未回到他的家乡伊萨卡。他还在海上漂流。归乡的路为什么这样艰难?原来是海神在与他作对。 命运注定了奥德修斯的十年漂泊、九死一生。他经历了可怕的山洞、吃人的国度和忘果之乡,也得到了风神的招待、女仙的帮助和智慧女神雅典娜的大力支持。他的妻子、美丽坚贞的裴奈罗佩不知他的生死,还在苦等着他,却已被蛮横的求婚者
2022年11月4日 已读
读的是这个版本,封面却完全不一样,没这么丑(原来是有三版)。看完第五卷了。忒勒马科斯出航的夜晚很有画面感,父与子那本里提到的自觉都有注意到,比如海伦的下药。
奥德修斯终于登场,不过目前只看到他的弱,甚至会将他流泪的样子脑补出嘤嘤声,不愿同床的后十几行就欢度夜晚了……神怒之下的人与海洋搏斗,真是可怜,注卡鲁普索骂得还挺解气的,注释一直在提荷马的另一本,还有很多译者自己的理解,所以都不看了。
食完。奥德修斯是雅典娜的推し,最终赢家应该是雅典娜。希腊人崇尚着神明,没有信仰者觉得固然有动人的时刻,到底还是有些难以为这个故事流下眼泪。最激荡人心的还是最后的大场面,但译者自身带有解析性的注释完全可以做成小册子。
a小说诗歌虚构 译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