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心理学
红书 豆瓣 Goodreads
The red book
9.0 (11 个评分) 作者: [瑞士] 荣格(C. G. Jung)原著 / [英] 索努·沙姆达萨尼(Sonu Shamdasani)编译 译者: 周党伟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6 - 10
1.国内首次授权出版,市面上仅有的一字未删的原版作品。
2.资深荣格学者呕心沥血13年考证解读,撰写近20万字导读及全书注解,帮助读者精确理解荣格思想。
3.领略荣格瑰丽奇绝的想象,驾驭文字在神话世界和梦境中遨游。
4.欣赏荣格天赋异禀的艺术才华,近距离观摩荣格令人叹为观止的绘画和书法。
5.援请专业荣格学者精心翻译中文,呈现能够让人读得懂的荣格。
6.装帧制作精良,全彩四色精装,双封套,四版随机封面,另附赠四张精致明信片,奉献极致阅读体验。
◆ 内容简介 ◆
心理学自开创以来,从来没有哪一本书像《红书》这样,从开始写作到出版面世,历经如此漫长的岁月和波折。也很少有著作像《红书》一样,在未曾出版之前,就对20世纪的社会和思想史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红书》可以被视为荣格的私人日记,记录了他在1914~1930年间的“自我实验”,荣格曾为它花费16年时间精心雕琢,将它视为自己后期著作的核心与关键来源。在此之后,他却又令人费解地突然中断了继续写作,将之束之高阁。直到荣格去世后几十年,荣格继承人协会才授权委托资深荣格学者索努•沙姆达萨尼教授进行编辑、翻译、出版。索努教授为《红书》耗费了13年的心血,才终于使得它面世出版。这本充满神秘色彩的“时光之书”,为充分理解荣格的作品开创了一个新纪元。它打开了一扇独一无二的窗口,让世人可以看到荣格是如何在他生命中的特殊时期修复了他的灵魂,继续研究心理学,从而成为一代大师。不论是它在荣格一生发展中所占据的地位,还是作为一件艺术品,《红书》的出版都堪称一个里程碑。
2022年9月30日 已读
在翻开前完全不清楚内容,看了序言有些望而生畏,没想到文学性非常强,读起来也很顺畅。读感有些像《查》,很多隐喻与呼应(曼陀罗就是世界),跳过了知道是很重要的注释,读得并不特别认真的原因是,本作中实在有太多私人的内容,像是在看一个是我而非我的存在,我必须与其融为一体,飘荡在对方的梦里,但目前并不想要去深入了解这个“我”。属于至少要看第二遍的作品(但遥遥无期)。装帧很不错,但摸起来有质感的封面发霉时会更令人心痛……
P349页第二行的“得”错了吧。
a心理学 机械工业出版社
音乐的伤痛 La musique de la douleur 豆瓣
作者: [瑞]奥德·霍瑟-莫蒂尔 译者: 高朋 广西师大出版社 2019 - 7
7个临床病例故事,7位艺术家生理与心理上的伤痛,7次音乐的疗愈。
我们将会看到一位饱受愧疚折磨的大提琴家,一位梦到被钢琴纠缠的钢琴家,一位重寻职业生命和意义的画廊老板,一位努力地重构自己的存在意义的、一度困惑不已的前歌剧演唱家以及其他饱受折磨的艺术家。
聚光灯下的艺术家 在职业生涯中遭遇过什么样的创伤?本书对于所有活跃在舞台一线的演奏员们都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
2021年7月29日 已读
不如改名梦的解析。可以学到一些理解梦的方式,至于和音乐的关系,倒也不是那么大,并不是我之前以为的都是演奏家。和父亲关系不好的大提琴手,得知自己是私生女的老妇人,被性侵过有着阴影的钢琴学生,房间一团乱有囤积倾向的女士,被过于自由的梦困扰的画廊经营者,追求随性不愿被束缚的年轻提琴手,有强迫症的音乐教师到最后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想法和生活,恭喜他们。不知道出版了这本书后,作者的客人有没有增加。书挺薄的,也方便拿。3.5
a心理学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儿童人格形成及培养 豆瓣
作者: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译者: 张晓晨 上海三联书店 2017 - 4
孩子在成长过程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自卑、孤僻、怕被忽视、逃学、闹事……
如何帮助孩子培养健全的人格,更顺利地成长?
阿德勒着眼于帮助孩子塑造健全的人格,提出了一套全新的教育理念。他主张,要用正确的方法,培养孩子独立、自信、勇敢的个人品质,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父母和老师在激发孩子的思想及潜能方面,应尽可能避免因受到干扰就放弃,而是要倾尽所能地继续帮助孩子,使他们获得勇气和信念。
2021年5月9日 已读
原来19年读过另一个版本,这次再读完全和新书一样。绝对是培养能融入社会的孩子必看的书,案例太实在了。
a心理学 三联书店
内在的天空 豆瓣
The Inner Sky
8.5 (35 个评分) 作者: [美] 斯蒂芬•福里斯特 译者: 郭宇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2 - 3
提到占星学,人们下意识的反应通常是:“我这个星座是什么样儿的?”仿佛占星提供的是人生定论、命中注定的赏罚,甚至很多占星师都这样使用它。然而本书指出,成长才是占星的关键,它不该是一种静态的描述,而应该展示流动的生命状态,其中充满选择、机遇和挑战。占星完全能够帮助我们实现“让生活变得不一样”的渴望。
本书是针对出生星盘的占星入门书,突破传统的索引式写作,不再只是互不相干的碎片陈述。通过本书,你将掌握行星、星座、宫位等基本占星元素的含义,以及如何将它们组合在一起的灵活实用的方法,更重要的,你将学会如何通过占星提高自我认识。也许我们内在的惯性有如珠穆朗玛峰一样巨大,占星学要做的,不是强调这停滞不动的部分,而是对我们生生不息的生命说话。这就是学习占星的理由。
2020年7月9日 已读 大致读了一遍,还挺简洁的,但给不了分。可以了解到的是星盘比起性格分析,更重要的作用是告知我们未来的各种可能性。
a心理学 占星学入门
Mastery 豆瓣 Goodreads
Mastery
作者: Robert Greene Viking Adult 2012 - 11
Each one of us has within us the potential to be a Master. Learn the secrets of the field you have chosen, submit to a rigorous apprenticeship, absorb the hidden knowledge possessed by those with years of experience, surge past competitors to surpass them in brilliance, and explode established patterns from within. Study the behaviors of Albert Einstein, Charles Darwin, Leonardo da Vinci and the nine contemporary Masters interviewed for this book.
The bestseller author of The 48 Laws of Power, The Art of Seduction, and The 33 Strategies of War, Robert Greene has spent a liftime studying the laws of power. Now, he shares the secret path to greatness. With this seminal text as a guide, readers will learn how to unlock the passion within and become masters.
From the Trade Paperback edition.
2019年9月29日 已读
加了鸡血,有些分析,记录了可运用的警句,改天放上来。会考虑一下看他写的其他书。
a心理学 viking
亲密关系(第5版) 豆瓣 Goodreads
Intimate Relationship
8.8 (70 个评分) 作者: [美] 罗兰·米勒 / [美] 丹尼尔·珀尔曼 译者: 王伟平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1 - 1
爱情是人类情感中最美妙的一种体验,古今中外关于爱情的伟大文学作品有许多,但从心理学角度对两性关系进行科学而系统总结的专著尚为数不多。
《亲密关系》从一出版,就立即获得了读者的普遍喜爱,不仅得到了专业人士的首肯,更是得到普通读者的高度评价。作者综合了心理学多个分支的研究理论和成果,用饶有趣味的论述,总结出人们在交往与沟通、爱情与承诺、婚姻与性爱、嫉妒与背叛等方面的行为特点和规律。
本书内容丰富、语言优美;既注重专业性,有强调可读性。研究亲密关系的专业人士可以从中得到学习和参考;而对于社会大众来说,只要他(她)想获得一份满意的亲密关系,都可以从中得到启发。
2019年3月11日 已读
算基础读物吧。读完也不记得什么,没有整理,纯粹是在标注。总的感觉是这本是在给亲密关系中的表现下定义,从它的类型、形成、促进与破坏这几方面进行了讨论。实际操作还是要看个人。
a心理学 人民邮电出版社
社会学主要思潮 豆瓣
Les étapes de la pensée sociologique
8.8 (10 个评分) 作者: [法] 雷蒙·阿隆 译者: 葛秉宁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7
《社会学思想的主要流派》是思想大师雷蒙·阿隆的一部力作,汇集了雷蒙•阿隆1955年到1958年之间在索邦大学的讲义,代表了他在社会学领域潜心研究的最高成就。本书是西方高校普遍采用的哲学﹑社会学及普通文科教材,也被国内高校普遍列为社会学专业必读参考书。
作者按时间先后分章论述了孟德斯鸠、孔德、马克思、托克维尔、涂尔干、帕累托和韦伯等七位社会学家的思想及其主要著作,涵盖了社会学理论成果最丰富的时代 ,同时对这七位社会学家及其思想进行了极富创新的比较研究。整本书叙述脉络清晰、通俗易懂、引人入胜。此外,文中对各社会学理论家思想体系的批判也甚为精辟。
2019年3月9日 已读
拖了好久好久,读得真是很艰难,直到看了Yale的社会学课程,才恍然大悟这些文字到底是什么样的风格,其中包含着多少论述,又有多少评价。可以重新看第二遍,不过也想找类似的基础书籍看看其他人是怎样介绍的。最初读时觉得人类社会能够建立出国家是一件非常神奇的事情,由于多种原因形成了各有特色的制度,而没有一个完美的原型所有的一切都无定论,而且一切都在行进中。每一个人(更多是觉得自己)就像是乐高里的小人儿。 帕累托作为整本书中唯一做图解释的社会学家,表现出了经济学出身的冷静客观(带搞笑的中性意)。还挺喜欢韦伯的,喜欢他对理想型的描述。对“历史是否已实现决定(人类社会在发展到某种程度前不会停下)”和“社会学是否要作用于实践”的不同观点让人觉得有些意思。
2018年11月5日 评论 11.03-03.09 - 仅对书内的内容进行梳理,自用。 导论 社会学是以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以及更广泛的存在(群体),例如阶级、民族、文化等社会宏观方面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目前社会学存在两派:一是主要被苏联认同的综合的、历史的、决定论的社会学,将社会置于历史进程中加以理解;另一派是流行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验和分析的社会学,通过民意测试和采访等方法进行调查。 前者以马克思主义为代表,包罗万象,能综述各个方面,从过去推测未来并宣告社会主义必将来临;后者利用了科学的方法,将组成社会的人划分成一个个团体,能找到其共同性。 前者已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在其服务的地方变得保守,而在其他地方显现出了革命性;后者则与前者相反——遵从社会准则,对一切都保持着改良主义的态度。 *Raymond Aron选择孟德斯鸠( Montesquieu )是受 Léon Brunschvicg 在《意识在西方哲学中的进步(Le progrès de la conscience dans la philosophie occidentale, Paris, Alcan, 1927)》中用一章致敬孟德斯鸠使用与奥古斯都·孔德( Auguste Comte )的综合的分析方法不同的古典分析方法的影响。选了亚历克西·德·托克维尔( Alexis de Tocqueville )是因为法国对他并不大了解。Aron没选圣西门( Henri de Saint-Simon )是认为他天赋高但思想不足,蒲鲁东( Pierre-Joseph Proudhon )偏向伦理学家和社会主义者,赫伯特·斯宾塞( Herbert Spencer )的作品还不到“创始人”的程度。 * Asiatic mode of production 第一部分:创始人 夏尔·德·塞孔达·孟德斯鸠( Montesquieu )-11.10 孟德斯鸠有着科学并如实地认识社会的志向,他在某些方面的思想比创立社会学这个词的奥古斯都·孔德( Auguste Comte )更“新”。他整理了不连贯的材料,使其成为条理清楚的资料。 在他的著作中,有两种解释社会中风俗习惯的方法:一是从表面的、偶然的现象中找出深层次(人们遵守法律)的原因,用以推测和理解未来;二是找出事件中的共同性,在风俗与法律之间必然有一个中间体的原则和类型,可将其应用到多样性当中。 1.政治理论 《论法的精神( De l'esprit des lois )》主要有三部分:1-13归纳了几种政体类型与形成其的性质和原则;14-18论述了影响人类、人类道德和人类管理机构的物质和自然原因(气候土壤);20-26研究了社会因素(贸易货币人口宗教)。最后几章讨论了罗马,做出了历史阐述。19承上启下,论述了国家的精神,29写了怎么制定法律,属于纲领性的归纳。这本书里有当时为主导的古典政治哲学中的基本著作——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的影子,由于作者身份多样,因此这本著作是不连贯的。 他通过性质(构成政体的东西,掌握最高权力的人数和行使这种权利的方式)和原则(支配人们服务政体运转的情感)将政体分为三种:共和、君主、专制。 共和:全体(民主共和)或部分人民(贵族共和)掌握最高权力,原则是道德。 君主:某个人通过既定法律治理,原则是荣誉(尊重地位赋予的一切)。 专制:没有法律规章、全凭个人意志人性行事,原则是恐惧。 政治制度的影响因素:社会幅员,某种不可缺少的情感(&宽和与非宽和),与平等的关系(平等,差别和不平等,恢复平等)。 非议:专制主义是否和另两者一样是一种政体?将政体和幅员联系在一起有宿命论的危险。政治制度和社会形式的关系。 2.《论法的精神》中的社会学(社会学) 孟德斯鸠关心三个问题:如何让人理解政体,影响因的存在本身以及它与制度之间的关系(如何让人接受并评论政体),制度的普遍存在与特殊性(围绕天性)。 第一个问题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讨论:形成政体的外部原因,因素与现象之间的关系,如何解释原因和社会(综合解释还是罗列从属/主导)。 孟德斯鸠研究了地理环境(土壤气候),民族的总精神,社会因素(贸易货币),人口数量和宗教。其中宗教和劳动组织和交换是主要因素。他利用这些因素解释了三点:法律(着重组织家庭生活的民法、刑法和政治制度的组成法)、习俗和礼仪——法律约束的是公民行为,后两者约束人的行为,习俗和礼仪的区别在于一个是内心活动一个是外部举止。 *Aron认为:将人口数量安排在第二,先谈物质再谈社会因素会更合理;他依从了古典政治学,并未将工业因素考虑进去。 第二个问题上,孟德斯鸠并没在概念方面深入。在逻辑方面,他认为物质环境可直接决定人的生理和心理(但在奴隶制和气候的关系上,他用了“不理性”这个形容词,从决定论和普遍的道德标准做出了两种解释,带来了矛盾)。 *Aron认为:孟德斯鸠和其他社会学家一样发现一个不应存在的政治制度不可避免时,就会接受它(怎样能对不可避免提出改革意见呢?);地理因素并不是必然而是让某种制度更容易形成的促成因素;他在人口和技艺方面只看到工艺性失业的弊端,忽略了生产力的增加。 第三个问题上,孟德斯鸠认为自然现象、社会因素和一切社会特点都有的传统精神因素构成了总精神(一国的文化, 地理条件和历史情况形成的特定集团的生存、行为、思维和感觉方式, 制度持续期间所需的情感)。一种因素可能逐步成为主要因素(例如在物质因素对古代社会比对文明社会的约束力要大)。孟德斯鸠表现出了两种思想,一种是政治制度占主导地位的影响(国家的强弱兴衰和 人的重要性等级 *),一种是国家的总精神(包含所有局部的解释,使政治社会学发展到社会的社会学)。 3.孟德斯鸠的思想(事实与价值) 历史社会学的基本问题:社会学家是否应该解释而非评价制度?如果不把多样制度归为一个,是否就要逐个研究并且找出共同性? 法律有两个概念:戒律和因果关系。孟德斯鸠在寻求戒律性的因果论, 法律的精神就是人类各种社会的戒律性法律与可以影响或决定这些法律的诸因素的全部关系。 如果以上为真,孟德斯鸠的研究对象就是戒律性法律,因果关系是对戒律性法律的解释,他就会接受法律决定论的观点,并提出相关建议。 ——实际上,他没有满足于假设立法者的目的并从因果中推出结果,他既承认决定论但又保守,不仅提了建议还对制度做出了道德方面的谴责。 ——孟德斯鸠相信在普遍有效的实在法之前就存在公平关系和公道原则,这是一种与人和本性和理智共同存在的,并非出自立法者意愿的普遍适用的支配法则——这就是第三种法律。 ①孟德斯鸠的思想逻辑包括了三个因素:观察实在法的多样性,用各种原因解释多样性,利用解释向立法者提出建议。但他一方面想用因果论解释实在法的多样性,另一方面也想把握普遍的标准(平等/对等),还要照顾到因果关系,因此他将各种物体分等并提出各种各样的法则的理论(他经常被批判混淆了三者)。 ②孟德斯鸠思想的第二个方面是明确了自然人——先于社会的称作为人的人(抽掉集体的人)。他和霍布斯的理论(认为人本性就是和自己同类作对)相反,认为战争根源是社会现象而不是人的本质,他看到了社会的不平等,但没像卢梭一样看出必须恢复原来的平等(民众掌握绝对权力),只是提出了政治的目标应当是减轻社会本身造成的不平等的祸害。 4.评价(可能的解释) 孟德斯鸠的哲学史简化了的决定论哲学和传统自然权利哲学的结合,一种十八世纪理性普遍学说和十九世纪历史学派中盛行的强调特性的历史观融合在一起的正当但不完善的尝试。 他适应不平等,但认为社会秩序本质上是不平等的,自由的条件是社会各派力量的均势和名人执政——他哲学的基本点是自由主义:政治秩序的目的是通过各派力量的均势(法国君主政体下平民贵族和国王、英国君主政体下平民和特权、罗马共和政体下平民和贵族)确保政权温和。 他的思想并没有那么矛盾;他在指出多样性的同时也力图抓住一致,书中也有当代社会学家在寻找的集中解释;他为特定的社会活动的目的性提供了参考(例如国际法);他为人性的普遍规律提供了参考;他将共时和历时思想结合(用一个社会的部分解释同代,用过去和历史解释这个社会)。 他不相信进步。 他不是创始人的原因:当时社会学这个词还不存在;他没对现代社会做过研究,很大程度属于古典政治哲学范畴;着重国家而不是经济和社会。 他是最后一位古典哲学加,第一个社会学家:他认为社会基本由政治制度决定并提出了自由的概念;他用社会的概念重新解释了古典政治思想,并用社会学的观点对社会集体的各个方面做出解释。 *十八世纪法国政治学家有过一场关于法国君主政体与贵族在君主政体中地位的论战,罗马、专制和百科全书派认为法国君主政体源自罗马帝国(选帝侯,法兰西本可以成为罗马帝国的继承者),历史将证明法国国王主张专制制度,;日耳曼派(孟德斯鸠所属)认为法国贵族特权源自对法兰克人的征服——导致了种族主义思想,录入日耳曼人和高卢-罗马人最为高贵。 奥古斯都·孔德( Auguste Comte )-11.15 1.三个阶段 奥古斯都的哲学思想分为三个阶段:断言、解释和证实 人类一致性的 理论——以其著作为标志。 【1】1820-1826,《社会哲学文集》:《现代史简评》《重组社会的必要的科学工作简介》《对科学和学者的哲学研究》《论神权》 他和大部分社会学家一样以解释自己所处的时代为起点,认为社会处在危机之中,以“神学”和“尚武”为特点的社会类型正在逐渐消失,科学和工业的社会正在诞生(取代),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需要由后一种的制度的胜利才能解决,而智力改革是社会改革的基本条件,因此必须综合各门科学,创立一种实证政治学。社会学的作用就是理解这种必然,必不可少而且不可避免的历史变化并帮助这种秩序实现。 *神权在每个时期里都是由:占支配地位的思想&用作社会秩序准备的思想的人代表的。 【2】1830-1842,《实证哲学教程》 他发展并确认了在第一阶段就提出过的两条基本规律:三种状态的规律及科学分类。 人类应当经过三个阶段的规律:把现象的存在归因于生命体或与人类相似的力量;归因于抽象的实体(比如大自然);不解释现象,不想找出缘由,只是观察并找出各种现象间的联系和规律。 ——这三种状态只有和科学分类结合时才有意义,各门科学的排列揭示了才智在每个领域里成为实证才智的顺序(实证的方法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里先得到承认,在复杂学科里出现得较迟,学科越简单越容易得到实证思考(甚至观察的现象会得到自然承认),这样才智就成为了实证才智)。 将二者结合起来是为了证明:在基础学科里取得胜利的思想方法也应当在政治学中取得胜利并达到创建社会学(一门实证社会科学)的目的;科学不再是解析性的(研究孤立的现象)而是综合性的(必须要研究全貌,部分是无意义)一点奠定了社会学的历史统一观的基础。 这种将局部放在整体中,综合先于分析的研究方法也就随之推出了一点:社会学第一位的研究对象是人类历史。它的先决条件是确定现存,将要存在和应当存在的东西,职能是先决条件+确定人类和社会秩序的实现一致。 【3】1851-1854,《实证政治体系》《论人类宗教社会学》 为了让人类历史成为一个整体:各个时段和社会应有一种可以被认识和确定的性质;由于社会组织是多样的,这些社会都应该有一种可被认识的基本秩序;可以由人性和社会推断历史演变的主要特点。 为了解决如今的矛盾,加速社会变革进程,应创立一种像过去神学思想支配社会秩序一样,支配现时社会秩序的科学思想体系——一种综合性的科学。立足于最普遍的规律,立足于人类发展最基本的规律,可以发现人类能以某种方式使用的总的决定论的科学。 为了建立统一性,就必须参考人性永恒和社会秩序基本永恒额概念,他的哲学思想以三大命题为前提: 【1】西欧工业社会有典型性并将成为全人类的社会→典型性并未得到证实 【2】科学思想有双重普遍性,具有普遍意义并且能在学科中衍生→有争议 【3】人类统一性 2.工业社会 十九世纪初工业社会有六个特点:工业建筑在为获得最大效益的科学的劳动组织上;人类因为科学组织劳动得以打量开发资源;工厂要求工人集结;职工雇主,无产者与企业资本家潜在或公开对立;生产过剩的危机增多,贫困增加;经济制度是追求利润的自由主义。 社会党人认为45是决定性的特征(资本主义无政府状态发展起来的不可避免的产物),自由派认为6自由贸易是经济进步的决定性原因。孔德介于二者之间,他认为前1~3是决定性的;456次要,危机是表面的,可通过改革解决。 孔德认为把抽象确定制度作用并把经济现象从社会中分离出来的自由派是形而上学,并认为他们过高估计贸易或竞争的作用。他不认为有根本上的对立,所有人利益应该是趋于一致的。 他认为生产资料和资本的集中是有益的,不可避免,与私有制并不矛盾。私有制与公有制也不对立,经济和政治权威都是个人的权威,富人总是处于强有力的地位,这种地位只能靠财富获得,在任何社会秩序不可避免,既然总有人位于这样的支配位置上,掌握着资本经济社会权威的人很适合,但他们不能滥用,而是要为集体行使这种职能。 不过他还认为除了经济和社会外还有一种精神等级(道德秩序),每个人都应追求价值秩序而不是权力秩序——他意图创造一种教权,为对社会做出解释并贬低世俗等级制度的、有道德意义的人行使。 人们认为他对工业社会的描述有不务实的空中楼阁之感(过分乐观和详细),也不认同他的战争一去不复返的论调。(要每个人去认同的西比拉......) 3.社会学是一门人文科学 孔德把孟德斯鸠、孔多塞( Marquis de Condorcet )和波舒哀( Jacques-Bénigne Bossuet )作为他的启示者。 “规律是由事物本性中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人类理性的进步是人类社会变化的基础+天意论=社会现象取决于严格的决定论,这种决定论是以人类社会不可避免地变化形式出现的,而人类社会的变化又是受人类理性的进步所支配,只有实证的思想方法才是有效的。 孔德的历史观: 他起初认为一个社会若是存在多种互相矛盾的思想方法就是混乱不堪的,只有存在一种被所有社会成员接受的思想的社会才有统一性。但实际上历史上从没有他所想的思想的协调一致,实证方法从基础学科发展到其他领域则说明历史的动力之一就是思想的不一致性。后来他也认识到了思想的多样性占据了主导地位,认为社会的最终目的是使人的思想协调一致,只有自发的拜物主义和最终的实证主义才能做到。 Q1:人类历史为什么应当发展? A1:历史在发展到人类理性达到实证主义之前不会停下。 Q2:如果历史是理性的进步史,那么人类认识的进步和其他活动间的关系是? A2:人类理性的主要阶段可以被过人的才智预料,人类才智还指明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方向,并表明社会和人性在最终阶段的盛况。如果历史是一部才智发展史,又有一种思想方法可以适用于全人类(实证主义),那么这种历史就应当被看作(可以成为)一部“统一民族”的历史。 Q3:既然历史是“统一民族”的历史,为什么人类的各个支系会有独特的和不同的历史? A3:孔德维护多样性,他列举了人种(差异性是在共同本质上发展起来的)、气候(看到进化的差异程度)和政治活动(个人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历史进程,伟大的人物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三种差别。 静力学和动力学是孔德的社会学的两大部分:静力学解释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动力学揭示到达实证主义最终阶段之前的过程。动力学从属于静力学。 静力学本来是研究各个社会和几个主要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但这样做会超出历史社会的差异性(?),因此变成了对整个人类集体的基本秩序的研究;动力学原来也是说明人类社会先后经历的几个阶段,后来成为观察人类理性和社会发展的先后必要的顺序。 4.社会静力学(人性和社会秩序) 静力学在逻辑上可被分为两个部分:对人性结构的初探和社会性质的结构的研究。 对人性的初探 他认为人性有两重或三重性质:良智(感情才智)和活动。人是本质上活跃的生物,由情感支配的活动需要才智的控制(由情感而行动,为行动而思考)。才智在大脑与感官相连,情感在大脑后部与运动器官相连(人行动的驱动力只能是感情)。 存在三种感情:利己(性欲食欲母性骄傲),扩大到与他人相连的(军事是推动障碍的本能,工业的创造工具的利己主义,虚荣心),利他(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在平等基础上的爱慕,范围扩大的子对父生对师下对上的崇敬,在宗教中发扬光大的仁爱);才智则分为(归纳演绎的主动抽象具体的被动)理解与(模仿口头书面)表达;活动分为办事的勇气,行动的谨慎和实现目标的坚定不移。 社会基本结构的研究 他说明了宗教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它的产生是因为:所有社会需要协调一致,这种一致性要求全体成员承认一个协调统一的原则。宗教包含三种人性特征:精神方面(教理),感情方面(通过崇敬表现的仁爱),实际方面(制度)——崇敬支配情感,制度支配教徒的公私行为——宗教应当具有人类的全部禀性(精神情感活动)才能实现统一。 他认为所有制(人类的物质产品超出了创造产品的人的生存需要,可以传给后代)是能动社会的反映,语言是才智的反映。二者的共同规律是积累的规律。人类之所以存在传统是因为交接,文明的条件是世代的持续,活着的人继承死去的人的思想——孔德是一个主张传统的人。 “人类的组成是死人多于活人”“死人越来越支配着活人” 他只论述并把西方家庭类型作为典型(偏执而绝对了),家庭内部具有人与人之间可能存在的各种关系的典型特征(平等慈爱复杂的指挥和服从),他认为支配权应当归于男人,女性智力不如男人但掌握着最崇高的精神和爱情的权力(阿隆竟然说这是主张人人平等)。家庭中有历史持续性的经验。 他只承认亚里士多德和霍布斯这两个政治哲学家。霍布斯认为社会不可避免并且应当受力量(人数和财富)支配,孔德发认为一个符合人性的社会应当包含一种与力量统治相对应或纠正这种力量的东西——教权(早*智力权力-晚*感情或情感权力)。教权有调节联系神化节制约束俗权的作用,用精神力量使强者神化在历史进程中是必要的,到了最终阶段时只能部分神化,学者们得到节制和约束作用。 静力学的研究在智力活动情感方面为动力学指明了方向。静力学中:智力的历史是从拜物到实证,从主观投射到外部到发现支配各种现象的规律的过程;活动是从军事阶段转为工业阶段;情感是利他主义的逐步发展(但生而有之的利己没有改变)。 5.从哲学到宗教 社会学和哲学的关系源自承认人类同一性的思想原则。孔德的哲学思想是他著作中的三种医院:社会改革派的、综合各种科学的方法及成果的哲学家的、自封为一门新宗教的人类宗教的大祭司的意愿。 孔德与提出局部而谨慎建议的孟德斯鸠不同,毫不犹豫地提出了解决方法。他认为改变组织和制度无用,憎恶暴力,而想改变人的思想方法,让所有人成为实证主义者。不过他认为历史有其规律,这些都应该自发实现, 他早期的主要目标是改造社会和综合各种科学知识。他认为科学是信条的源泉;他认为科学真理的基本内容是规律;科学是原则并且还具有教育意义;如果没有科学,我们的主观印象可能是模糊不清的(他的武端在于认为规律自成,因此不赞成概率段认为探索太阳系etc.是无用的);他自认为发现了一种等级结构和制度(低等的东西可以影响高等的东西,但不能决定高等的东西);他认为科学是实证精神的表现和结果但同样也受到威胁,一经分析就分散,他认为学者们太专门化了并且不想改造社会而只想满足自己的学者的任务。 应当产生一门以社会学为中心和原则的综合性科学,所有的科学都应当以社会学为汇集点。他认为人们应当客观思考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的等级制度,主管思考与人类有关的能揭示人类所处的地位对人类开发自然资源按照秩序生活都是有益的各种知识。社会学作为一门知性科学之友透过历史,在社会中观察人的活动和作为才能了解(心理学家的内省和康德的自省都不能)——这是如今的知识社会学——观察分析解释人在历史进程中用自己的业绩表现出来的智力的科学,并和社会背景联系在一起。 阿隆认为孔德天真幼稚,但他让人们去爱所有人都具有并应当具有的美德也让人们团结起来。 卡尔·马克思( Karl Marx )-11.24 怎么解释他所处的时代/总体社会理论/对历史的看法/对社会学的看法/历史哲学政治学的关系 他没有明确论述社会主义是什么,认为人类无法事先认识未来。 第一个时期实际:《共产党宣言》、1845《德意志意识形态》 第二个时期:1859《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分析资本主义作用并预测变化) 1.对资本主义所作的社会-经济分析 他将现代社会称之为资本主义合会,并把这种社会固有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本家的冲突)置于思想中心地位,它反映了现代社会的基本性质并可预测历史发展 。马克思思想就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性和对抗性的解释,马克思的全部著作就是用某种方式力图说明这种对抗性是与资本主义的基本结构分不开的,同时也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共产党宣言》的中心是阶级斗争——马克思的第一个决定性思想。 人类的历史的特点是社会阶级的人类集团(一方面包括压迫者和被压迫者的对抗,另一方面将逐渐定性并只有两个集团,唯有这两个集团真正具有一种政治愿望和特定的历史愿望→中间等级没有任何历史主动性和能动性{只是享有特权的少数人的团体})之间的斗争。书中提到资本主义靠不断改革生产工具才能维持统治,但收入分配和所有制关系并未同步改善,大多数人依旧无产和贫困。因此资本主义特有两种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财富的增长和大部分人日益贫困之间的矛盾。无产阶级革命会由大多数人发动,并未所有人谋求利益,这场革命是资本家自己造成的。当无产阶级取得胜利后,社会的对抗性就会消失。他同大多数19世纪的作家一样认为政治和国家是社会本身发生的现象之外的次要现象(冲突的副产品和表现),政权是社会冲突的表现。 Q1:依据什么理论看到了现时社会的矛盾和已知各种社会的对抗性? Q2:解释阶级斗争并导致资本主义制度发生革命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构是什么?作用是什么?怎样演变的?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所有人都处在一定的、必然的关系当中,不以自身的意志为转移(人的思想不是解释来源,超个人的社会关系也是);在任何社会中人们都可以识别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在变革的某些时刻,历史运动的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中很容易引进阶级斗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法要求一种革命的理论;区别了现实和意识(社会现实决定了人们的意识因此社会关系解释思想→是今天知识社会学的基础);粗略勾画了人类历史的阶段(四种经济制度/生产方式:亚细亚古代封建资产阶级生产方式→归为非西方和西方两大类)。 2.《资本论》 与哲学无关的经济科学著作/对经济问题作的现象学或存在主义的分析 第一卷是自己发表的,二三卷是去世后由恩格斯整理出来的。 他认为每种经济制度都有自己的规律。要根据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来说明资本主义制度运行方式,并且要根据它的运行方式来说明资本主义制度的变化。 第一个观点:资本主义的本质是追逐理论,利润至上。 他提出物物交换和通过货币这种等价物的间接交换。后者会多处一部分货币,这种利润是哪儿来的?为什么制度可能呢? 论点①价值-劳动理论:任何商品的价值大体上都与它包含的社会平均劳动量(可计算但不均衡所以要平均)成比例(商品的价格随着供求情况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论点②像商品价值一样,劳动的价值也可以衡量。 论点③:工人生产一个以他自己以工资形式取得的价值相等的价值所需的必要劳动时间少于他的实际劳动时间 必要劳动是凝结在工资中,剩余劳动会会创造出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可变资本。提高剩余价值增加剥削率:延长劳动时间;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率)。 第二卷将资本主义当作整体,说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运行的方法。 第三卷通过对资本主义结构及其运行所作的分析提出这一制度变化的初步理论。 不变资本/可变资本etc. 表明资产阶级会消亡的论点:无产阶级化和贫困化(社会学方法);分配给人民群众的收入不足以x吸收日益增加的产品,资本主义制度失去生产出来的产品和消费者对市场上产品的需要的平衡(经济学方法)。 3.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含糊不清之处 解释众多的原因:社会学的概念与一种哲学联系在一起,二者之间有不同的关系;人们对生产力生产关系下了不同的定义和概念本身的不明确性;经济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模糊不清。 马克思是由哲学转而研究政治经济学的,中间经过社会学。马克思社会学本质上是社会学,但它也希望成为一种哲学。 通常人们用恩格斯提出的德国的古典哲学(黑格尔-社会和制度的更迭代表了各个哲学阶段和人类各个发展阶段),英国的经济学(价值劳动理论、利润率趋于下降理论)和法国的历史学(阶级斗争)来解释马克思思想。 为了让哲学得以发展,历史应当认识的人性和人的使命究竟是什么呢? 马克思青年时代的思想概念: ①黑格尔认为人有双重互相矛盾的地位,一方面他通过投票这一活动身为公民、属于国家,拥有普遍性;另一方面则身为市民社会的一员(企业主/劳动者)拥有特殊性。特殊性影响普遍性的使命(ex企业主不能直接为集体劳动),所以人应当在劳动中有参加公民活动同样的方式参加普遍性活动(取消生产资料私有制)。 ②现代工业社会中的人是专业化的人,劳动分工使大多数人不能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总体的人是不会被劳动分工弄得支离破碎的,非专业化的(拥有综合技能的)人→总体的人是意识到自己的属性能完成人的定义范围内的活动的人。马克思认为人本质上是劳动的生物,在不人道的条件下劳动会失去人性(革命应当解放劳动,社会将会人性化)。 异化:人对自己感到陌生,以至于在自己的活动和劳动中认不出自己。 有两次经济异化:生产资料私有制引起的;市场的无政府状态。第一次异化中,对于劳动者来说,劳动不表明人的存在而退化成了生存的工具和手段,企业主则谋求利润剥削工人,没有人性可言(这是哲学和道德学上的批判)。 他认为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就是分析在一个受自发规律支配的制度下无法支配自己生存的个人和集体的异化,是在哲学和道德上批判资本主义为人限定的地位。 (后面几页没懂) 4.马克思社会学思想的含糊不清之处 “决定”这个词太精确生硬,“影响”这个词太空泛;部分概念模糊(esp.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很难确切说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5.社会学和经济学 6.结束语 亚历克西·德·托克维尔( Alexis de Tocqueville )-11.29 他偏向民主问题,确定社会特点然后对社会的各种方式进行比较(认为某些特征是与现代社会或民主社会的本质联系在一起的,在此共同基础上可建立多种政治制度)。 1.民主与自由 《美国的民主制度》:为什么美国的民主社会是自由的? 《旧制度与革命》:为什么法国的民主演变经历了那么多苦难? 首先要对托克维尔的民主和民主社会下一个定义,他通常用此指某种社会类型(繁荣安宁而不是强盛荣誉,给最多人福利,理智而非才能,缺点而不是罪恶,少罪恶和伟大的行动)。他认为民主是组成社会的每一个人地位平等(非智商和经济,而是生活方式水平工作职业尊严荣誉),与平等社会相适应的政府就应当是民主的政府。并且当地位没差别时,主权就应由全体成员来掌握。 他的的思想是孟德斯鸠英国君主政体理论的发展(法国君主政体中不平等既是自由的动力又是自由的保证,而英国则是以代议制和重商活动为基础的自由君主政体)。 论点:既然自由(不存在专断)不能以不平等为基础,那么它就应当以地位平等的民主现实为基础并受到政府的保护。 他研究的问题:社会在什么条件下才能不致陷入专制制度(怎样使平等和自由共存)? 托克维尔认为真正的贵族政体的历史基础是土地所有权和军事活动,工业商业是可变的,因此不会重新形成传统的贵族政体,并且商业和工业活动造成的财富不平等与现代社会的平等趋势并不矛盾。 2.美国的经验 美国社会的偶然的和特殊的地位;法律;习俗与风俗 地理和历史地位<法律<习惯风俗宗教 ①土地辽阔,没有值得担心的邻国,由拥有先进文明和技术的欧洲人建立起来的,清教徒式的平等和自由→不存在贵族政体,优先发展工业活动 ②研究托克维尔论述美国法律的方法:理解美国宪法的作用,预见其变化,比较过去和现在的解释;最有利于保护自由的法律(联邦制,他和古典哲学家们一样认为大国才拥有保证安全的力量,效果又能适应环境和情况的多样性)。 他认为威胁民主制度生存的主要危险是:立法权完全屈从选举团的意志,立法权集中了政府的其他全部权力→权力有集中于立法机构的倾向。 美国规定立法权分属两个议会,设立了总统→这个职务相对免受选举机构和立法机构的直接压力;法的精神替代了贵族制度,尊重司法形式有利于包围自由;多党制不提出相反的施政原则而是关心社会上的问题,讲究实效。 托克维尔提出另外两种半制宪、半社会性质的政治形势:自由结社,由自由结社出现的自愿组织。他批判了可能会被滥用的新闻许可证制度,但他认为取消这种许可证是更坏的制度。 ③自由的条件是人的习俗和信仰,习俗的决定因素是宗教。 法国自由不稳,美国自由存在的原因是美国将宗教和自由意识结合,法国现代思想和教会则冲突,这是民主制度保持自由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根本原因。 他认为在一个实现自治的平等社会中,每个人意识中都必须有一种道德纪律,每个公民都应当出自内心而不是害怕受到惩罚而服从这一继续。这种道德纪律就是宗教信念(这点来说他是孟德斯鸠的学生)。 他针对法国权力集中,说明了美国权力下放的好处。 →托克维尔和孟德斯鸠有相似处,也有不同的地方。P217 3.法国的政治悲剧 《旧制度与革命》:为什么法国的民主演变经历了那么多苦难? 和孟德斯鸠一样认为重大事件要用重大原因解释,事件的细节则和结构的情况不可分割。 他不认为革命危机是偶然,革命危机是有特征的,按照宗教革命的方式进行的→任何政治革命当它希望具有普遍适用的意义的时候,并且自诩为是拯救全人类的道路的时候都具有某种宗教性质。 他认为能起决定性作用的阶级是:贵族资产农民附带工人阶级(只是单纯地列出旧制度时期法国的主要社会集团)。 Q:旧制度的全部机器在欧洲都已衰败,为什么革命只发生在法国?有哪些主要现象能说明这一事件? A:法国各特权阶级既有等同划一的一面又有彼此分离的一面,它们虽然实际上彼此相似但由于特权、风度和传统的不同而彼此分离。政治上缺乏民主使它们无法达到对政治团体的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那种团结一致。 他也带着一些贵族色彩地一个国家只能由这个国家里富有和有教养的部分人治理,赞同制宪议会。认为最伟大的革命是标志着从旧制度到民主制度过渡的革命。 他认为法国大革命并非偶然(民主制度总有一天会卷走旧王朝),但从确切形式和插曲来看并非必然(是历史运动和人的共同作用)。革命一事好坏兼有,知识分子醉心意识形态而对治理国家毫无经验, 4.民主社会的理想类型 《美》一和《民》描绘了一个特定的社会(美国社会),用社会学的观点解释了一个历史危机(法国大革命)。 《美》二主要谈的是精神经验,作者表明了建立某种理想类型(民主社会),并根据这种类型推理出社会某些趋势的观点。 他提出了四个问题:智力运动会引出什么结果?美国人的感情会有什么结果?习俗会有什么结果?政治社会又是如何?→此时他根据少量事实就能重新构思和推断,超出了原有水平。 法国相较美国来说并不热衷于公共事务而是专注于政治理论。民主社会倾向于相信人性的无限可完善性,进步的思想与民主社会共存。 Q:为什么在民主社会里占主导地位的感情是不惜一切代价获得平等的愿望(这种愿望可以使人去接受役使但不会导致顺从)? 在这种社会中一切职业都收到尊敬,因为都是以工资为生的。 风俗有变温柔的趋势。所有重大的正适合思想革命都是传统向民主社会演变的过程而不是民主社会的实质。→民主社会的革命很少,是反对革命的社会(在革命中有所失的人会越来越多,不甘在变幻莫测的革命中用他们的财产进行冒险),是永不会满足的社会。认为吵闹多于革命的一点是正确的,但托克维尔低估了工业和科学的发展。 他尊重法制,认为革命就其定义来说是违法的;他认为民主社会不太会卷入战争,但并不意味着不会打仗;他担心军队是否会很好战(和平时晋升很难因此渴望战争);如果民主社会出现了独裁者,那么为了强化权力和满足军队需要会力图发动战争。 总结:现代社会经历了两次革命,第一次(对权力的反抗)旨在实现社会地位的日益平等、生活方式的整齐划一,将行政权越来越集中于最高层,不断加强行政管理;第二次革命(为了中央集权)则是不断削弱传统的权力。 他在政治上至自由党,社会学上属于孟德斯鸠派(把描写社会学的描写方法、整体和社会类型分类,以及通过少量事实确立抽象理论的倾向这三者结合起来),他不相信过去的历史有不可避免的规律,不相信未来是预先决定好的。 社会学家和1848年革命-11.30 1.奥古斯都·孔德和1848年革命 他对自由主义的代议制机构的覆灭感到高兴(基本条件并没存在于法国,糅合君主政体和议会是不可能的)。他认为英国是贵族和资产阶级削弱君主政体,法国则是君主和城镇资产阶级削弱贵族,但法国革命的敌人是旧制度的最高象征——君主政体。他赞成中央集权,认为其符合法国历史规律。 2.托克维尔和1848年革命 代议制机构覆灭令托克维尔感到遗憾,他认为行政权下放至关重要,关心立宪议会。他称路易·拿破仑的王朝是“私生子王朝(自己的姓氏+叔父的威望+自己可笑的轻举妄动之外一无所有)”。他指出法国有着对执政者的藐视的地方性现象。 3.马克思和1848年革命 他认为社会动荡是必要的,和托克维尔一样认为传统的君主政体和贵族制度崩溃后,旨在实现社会平等的民主运动必然会指责继续存在的资产阶级特权。前者认为消灭经济上的不平等是可能的,后者觉得不可能。马克思想找出各种事件的全面关系,托克维尔则坚持冲突的独特性。马克思认为农民是一个只能由本阶级以外的人代表自己的利益的被动的阶级(所以农民选了路易·拿破仑而不是自己人)。他认为真正的革命的目的并不在于夺取机器而是要摧毁它(托克维尔则说如果生产资料应当归集体所有,经济应当集中,那么人们应当寄希望于什么奇迹才能摧毁国家机器?)→马克思认为为了实现革命应当最大限度加强政治权力和国家集权。 *托克维尔得出的结论:为了限制国家的至高权力记忆这种权力额无限扩大,应当增加中间团体和代议制机构。马克思则认为国家与社会相对而言的部分自主性与国家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是矛盾的,但他同时又希望社会主义革命会导致国家机器的消亡。但他还是不太自愿地承认了制度冲突的纯政治因素,以及国家与各种集团相对而言的自主性,只要存在着这种自主性,社会变革的因素就不能简化为阶级斗争。 孟德斯鸠和托克维尔是法国政治社会学学派的创始人。这一排不太拘泥于教条,首先关心政治又不轻视社会基础。他们提出政治独立性的看法,并且像自由主义者那样想问题。他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不能带着个人好恶去观察的民主社会,这种社会有独特之处但并不是人类前途的终结。→谨慎的, 略带怀疑主义的阴影。(Aron认为自己是这一派“不合时宜的信徒”) 奥古斯都·孔德派影响了涂尔干。这一派轻视政治和经济的重要性,重视社会关系和全社会的统一性。他们把“协调一致”视为基本观点,不断分析和提出各种观点,努力恢复社会的整体性。孔德对他成为工业社会的现代社会的赞赏几乎毫无保留。→乐观的,倾向于公正。 马克思派用社会经济基础对整个社会进行了解释。既有对工业社会的热情又对资本主义表示愤慨,对遥远的未来极为乐观但对将来却心情忧郁十分悲观,生成灾难、阶级斗争和战争会长期存在。→空想的,认为灾难不可避免。 第二部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 埃米尔·杜尔凯姆/涂尔干( Émile Durkheim ) 他认定的社会学方法的法则:用另一种社会现象解释某种社会现象,用另一种整体现象解释某种整体现象。 基本观点①:从历史观点看个人并不是至关重要的,个人是集体的表现。 基本观点②:保持(最低限度的)集体意识(机械关联,维持社会作用),个人才可能享受判断和行动上的自主权。 1.《社会主义劳动分工》(1893) 这是涂尔干的博士论文,主题是个人和集体的关系。 ①机械关联:因相似形成的关联。 ②有机关联:不同,而要协调一致所形成的关联。(有解体和混乱的危险,需要①的存在 基本观点①:集体意识是一般社会成员共同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它按照自己的规律演变,不仅是个人意识的表现或结果。在①占主导的社会里,集体意识驾驭着大部分个人意识。→ 个人诞生于社会,而不是相反。社会第一性,个人第二性( 个人意识在自我以外的社会在历史上有优先地位,必须用集体解释个人而不是个人解释集体) 。 刑事法:惩罚错误或罪行。在①中与集体意识抵触的行为被认定为罪行的可能越多。 恢复原状法/合作法:在错误发生后把事情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或组织个人之间的协作。目的是为了将分化的个人组织起来。 现代社会意味着出现了社会分化的现象,契约主义就是这种现象的后果和表现。原因则是劳动分工,劳动分工则是社会量、社会物质密度和社会精神密度的结合作用。 2.《自杀论》(1897) 自杀定义:凡由受害者本人积极或消极的行为直接或间接引起的、受害者本人也知道必然会产生这种后果的死亡。 首要任务是将自杀率的变化和社会现象和环境建立起联系。 争论点:心理先兆/社会决定。 涂尔干运用了共变法,力图证明心里病理状态频率、遗传与自杀频率无关。针对模仿,他认为人们混淆了三种状态:意识融合(个人感受同样的情感,但现象的支柱是集体本身),个人像他人一样行事(服从集体的规矩),处在相同场合下的机械反应。他认为还要区别感染(个人间的现象)和传染(集体现象)。 他认为可确定的自杀是:利己自杀(宗教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孩子状况),利他自杀(英雄主义殉道军队),由社会混乱引起的自杀(经济危机等各种失望的情景,欲望和满足间的不协调)。 →利己主义(麻木不仁对生活缺乏依恋)更容易轻生,利他(毅力和激情)到了极点的人也容易,对生活恼怒和反感。 他认为始终有一股社会潮流贯穿,而社会表现出病态是因为个人对集体的依存关系不够(家庭宗教和政治没有一种可以满足个人的要求,唯一有力的是行会组织)。 不足:统计数字不准确(申报后才知,没研究自杀未遂的次数),相互关系的有效性并不肯定;和心理学的争论。 3.《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 创立一种全面的宗教理论,思考建立一种高级宗教理论是否合理和可能。 希望证实宗教的目的是使社会变形。 ①氏族和图腾制度 世界被分为在俗和离俗。宗教是以圣事、与圣事有关的信仰组织以及从信仰中或多或少合乎逻辑地派生出来的宗教仪式或惯例为前提的。 ②宗教概论 如果宗教旨在崇敬不真实的神灵和由于人们的恐惧变了形的大自然力量(失去客观实在性的对象),宗教就相当于集体的错觉。那么为什么不相信科学呢?→他要建立信仰客体的现实性(崇敬的实际上是集体力量,唯有社会是自己神化的实体,属于大自然范畴但超越了大自然)而不承认传统宗教的精神内容。图腾信仰或仪式在本质上显然与任何宗教的信仰和仪式相似(是个人对超越个人力量[世俗]的社会本身[神圣]的崇拜)。 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崇拜他们的社会,神圣的东西首先依附在非个人的集体力量上,这种力量是社会的再现;集体生活本身紧张使得社会处于激动人心的状态时,社会本身就会去创造神或宗教。 象征和仪式这两种社会现象的重要性。宗教仪式有积极消极赎罪惯例三类,目的是维持共同体、加强个人属于集体的观念、是人们保持信仰和信心。 ③介绍了宗教主要的社会本质(知识社会学 分类法的原始形式和宇宙的宗教形象紧密相连;一个概念只能从社会中来;认识论能解决经验论(一切概念都是直接从可以感觉到的经验中来的)和先验论(一切概念是存在于人类脑袋里的)间的矛盾(D认为二者都是错的)。 4.《社会学方法论》(1895) 社会学要研究专门现象,能用其他学科观察和解释事物的同样的方法来观察和解释它的对象。 ——必须把社会现象看作事物,社会现象的特征就是社会能对个人产生强制作用。 如何区别正常现象和病理现象。 5.社会学和社会主义 个人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不止一个,而是不同的融合(主要是机械和有机),在各个时期和社会都不同。 社会问题不是经济而是道德问题。人类的欲望无法满足,需要一个道德权威(集体意识不可抗拒的要求)加以限制。(但是人类社会不正是因不满足才会发展的吗? 建立职业集体,教育目的在于使个人服从纪律 6.社会学和哲学 组织起来和提高觉悟 帕累托和韦伯纸质整理 部分翻译不怎么通畅,让人有些难理解。
a心理学 上海译文出版社
爱的艺术 豆瓣 Goodreads
The Art of Loving
8.6 (50 个评分) 作者: [美] 弗洛姆 译者: 李健鸣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7
《爱的艺术》是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艾里希-弗洛姆最著名的作品,自1956年出版至今已被翻译成32种文字,在全世界畅销不衰,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最著名的作品。
在这本书中,弗洛姆认为,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弗洛姆进而提出,爱是一门艺术,要求想要掌握这门艺术的人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在这里,爱不仅仅是狭隘的男女爱情,也并非通过磨练增进技巧即可获得。爱是人格整体的展现,要发展爱的能力,就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人格,并朝着有益的目标迈进。
此版特别收录弗洛姆学术助手纪念文章《弗洛姆生命中的爱》。
2019年2月23日 已读
是一本将在自己的经历中发现的事物总结成文字的书,写得一般,但对个人来说还是有一定启发性的。作者认为只有在爱中才能实现完全的统一,爱情则需要包括关心(想法和行动),责任心(将人们联结在一起)、尊重(互相正视不去利用和控制)以及了解(用他人的眼光看待事物)。提到神性的爱,和几种不健康的爱,将爱情的表现分为母性和父性两种,也就是说影响它的在很大程度上是童年的经历。至于如何练习这种艺术,就要靠集中力(我=我的自己+我的力量中心+我的世界的创造者)。最后竟然还有整本书的总结,如果对分析不感兴趣的话直接看总结就好了。
a心理学 上海译文出版社
儿童教育心理学 豆瓣
The Education of Children
作者: [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译者: 刘丽 南海出版公司 2015 - 1
《儿童教育心理学》提出了关于人的自卑感的理论。他认为,人的人格结构形成于童年期,要解决一个人的人格心理问题必须从他的童年着手。因此帮助儿童形成正常的、健康的人格是教育儿童的首要和核心问题。阿德勒反复强调要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儿童培养和建立独立、自信、勇敢、不惧困难的品质和积极与他人、集体合作的能力。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问题儿童的“不良”行为只是问题的表面现象……
2019年1月28日 已读
突然想起自己小时候曾有被问“喜欢父母中的哪一个”时无法回答的场景,现在想来真是和梦一样。这本里走的还是目前社会认同的认知,比如固定女孩与男孩对性别的认知,不过也强调了平等。一切都是为了稳定,在我看来就像是要抹杀很多个性一般,不过大约是想多了,只是为了减少问题吧。学到了补偿机制、勇气和社会情感,还有挺多案例,如果孩子出现问题,作者所在的机构应是可信任的。
a心理学 南海出版公司
心流 豆瓣
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7.4 (76 个评分) 作者: [美]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 译者: 张定绮 中信出版集团 2017 - 11
“心流”是指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这种状态下,你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在这件事情完成之后我们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在做自己非常喜欢、有挑战并且擅长的事情的时候,就很容易体验到心流,比如爬山、游泳、打球、玩游戏、阅读、演奏乐器还有工作的时候。
心理理论之父、积极心理学奠基人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30年前,在大量案例研究基础上,开创性地提出了“心流”的概念。本书系统阐述了心流理论,进入心流状态的条件,从日常生活、休闲娱乐、工作、人际关系等各方面,阐述如何进入心流状态。对心理学爱好者和研究者来说,《心流》是理解积极心理学等领域不可或缺的理论素材;对大众读者来说,这更是一本提升幸福感和效率的行动指南。
2019年1月21日 已读
人的目标一旦被轻易满足会失去追求的欲望,能找到自己的目标,集中注意力并一步步达到它的人会忘记琐事和自己,这样的人是快乐的,而这个过程就涉及到心流的五个因素。主要内容是:如何控制意识?如何使意识清明,以便从体验中汲取快乐?如何触类旁通?如何创造生命的意义?就算不按照心流规划人生,生活中的每时每刻都需要调整自己的心流以达到控制自身的目的(自我伤害就是最没有技巧的一种)。总体还行。不大确定是为了建造出这个概念寻找了例子(最初提到物理的时候让人产生了这种猜测,宇宙处于热寂是定论?),还是从例子中总结出了这个概念,不管是哪种,里面许多分析确实有一定道理。
a心理学 中信出版社
身份的焦虑 豆瓣
Status Anxiety
7.4 (93 个评分) 作者: [英] 阿兰·德波顿 译者: 陈广兴 / 南治国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3
在他人眼里,我是怎样一个人?我是个成功者还是失败者?每个人的内心,潜藏着对自身份的一种难言的“焦虑”。可有谁曾真正的审视过这种身份的焦虑呢?睿智的德波顿做到了,他首次引领我们直面这一人心深处的焦虑“情绪”。德波顿援引艺术家、思想家及作家的观点与作品,抽丝剥茧地剖析身份 焦点的根源,并从哲学、艺术、政治、宗教等各个角度探索舒缓和释放这种焦虑的途径。
这本书并非一本充满学术语言的“高深”著作。它用通俗、有趣的语言,为现代人解读了“身份”的前世今生,以及我们为什么会为“身份”而焦虑。“身份”这个词在这本书中更多的还是指一种社会地位,一种当代人追求的功名利禄。为什么我们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是什么让我们变得“势利”,对于金钱和时尚的欲望之壑为何总也填不满?我们到底怎样才能克服这种身份的焦虑呢?在阅读这些文本的时候,一方面,你会惊叹于德波顿广博的知识,那信手拈来的典故和风趣的点评,为你从多个视角展现了人类的“身份”观念;另一方面,你会渐渐审视自我,发现许多已经在你脑海里根深蒂固的东西,开始动摇和解体。
2018年11月19日 已读
纸质透到让人怀疑自己是不是买到了盗版。人们需要爱,小时候的无条件的爱在成长后只有附加上条件才能获得;人们担忧自己的地位不再;人们拥有欲望;人们被周围的人影响。“富有的程度与不需要的东西数量成正比”,要认识到自己想要的而不是被可以被剥去的东西束缚……例子挺多的,只是三四年前看他还挺喜欢的,现在觉得似乎缺了些什么。
a心理学 a非虚构内容 上海译文出版社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 豆瓣
8.9 (62 个评分) 作者: [美] 卡伦·霍尼 译者: 冯川 译林出版社 2011 - 5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是作者的代表作,全面分析了现代人的病态心理和变态人格。作者认为,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时刻处于各种矛盾与冲突之中,而最主要的冲突就是我们都同时具有“亲近人”、“对抗人”、“逃避人”的冲动。这些冲动若协调不好,就会使我们陷入各种各样的焦虑和神经症。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由卡伦·霍尼编著。
2018年9月10日 已读
之所以没5s大概是因为缺乏数据,而且没说明解决方法(你怎么能抱坐享其成的希望)。然而不得不承认看的过程中多次要在心里流眼泪或者吼叫出来。10个人中有7~9个都能和里边儿情况对应上,但重点是这一切有没有阻挡自己。更清楚的认识了自己和他人,人类身上的矛盾永远不会消失,这是一本深渊也是一个光点。
a心理学 译林出版社
自杀论 豆瓣 Goodreads
Le suicide
8.4 (50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埃米尔·涂尔干 译者: 冯韵文 商务印书馆 1996
本书是作者的一部重要社会学著作,他通过系统的研究,探索自杀的原因和它的规律性。
《自杀论》是迪氏的一部重要社会学著作,它和《社会分工论》内容十分密切,也可以说,它是《社会分工论》的续篇。因为在《社会分工论》的最后一部分已对社会分工而引起的社会病态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所谓自杀,就是“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
2018年6月20日 已读
在看简介前就下了,一看数据时间有些惊讶。据说是社会学入门作,部分细节翻译不是太通顺,总体通俗易懂,解构明析。先确定定义,之后反驳原因,最后得出结论。
a心理学 a社会考古人类学 商务印书馆
巨婴国 豆瓣 Goodreads
5.7 (107 个评分) 作者: 武志红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6
知名心理学家武志红迄今最重要作品 ‖ 作者思索21年、书写5年,系统透视中国国民性
“我们90%的爱与痛,都和一个基本事实有关——大多数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婴儿,这样的成年人是巨婴,这样的国家,是巨婴国。 ”
_________
1995年,作者在北大读心理学大二时立下心愿: 一定要搞明白,人到底是怎么回事!
自此,踏上了探索之路。
21年过去了,学生时代发出的 大哉问逐渐有了清晰的答案。
作者发现,我们90%的爱与痛,都和一个基本事实有关——大多数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婴儿。这样的成年人,是巨婴,而这样的国家,是巨婴国。以“巨婴”和“巨婴国”的概念再来解读当下的人心、国民性及社会,问题变得清晰可见。
在本书中,作者透彻地呈现和分析了巨婴的全能自恋心理,而此心理即集体主义和愚孝的深层心理机制,这样的心理机制下,催生了中国好人、控制狂、被迫害妄想、无助感、不安全感、躁狂抑郁等一系列当下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作者说,我们发展了很复杂的行为,对权力、名声、成就与物质等的需求可以涨到很高的地步,但它们常常是一种防御,是两种在婴儿时期没被满足的最原始的简单愿望转化出来的。一个愿望是:抱抱我;一个愿望是:看着我。
本书以显微镜式的微细与精确呈现出了人性心理的角角落落,而作者优美的文笔、对痛苦的敏感及深深的关怀,又令本书散发出温暖的人性之光。作者用最大声来鼓励每个人看到自己内在的负面能量,活在流动之中,拥抱内心的婴儿,从而活出丰盛的自己。
__________
曾奇峰-心理学家
志红文章最突出的特点,是满足一个人对自己现实处境的哲学上的探究癖:我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样子,以及随后立即浮现出来的问题:我怎样才可以不是这个样子。这个特点,来自志红深厚的精神分析或许说心理动力学基础。
罗振宇-"罗辑思维"创始人
武志红厉害,看到了躲在我们成人躯壳下的婴儿。在武志红看来,我们对权力、名声、成就与物质等的高涨需求常常是一种防御,背后的声音是:抱抱我,看着我。这是非常深刻的观察与洞见。我向"罗辑思维"的所有读者推荐《巨婴国》。
张德芬-身心灵作家
巨婴国真的是武志红老师呕心沥血的巨著,他引经据典又随手拈来许多自己经历过的小故事和对人性的洞察,我十分赞同他的观点。让我们这些巨婴都长大,那么这个社会、这个世界都会更加的美好!
高铭-《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作者
巨婴,这个定义非常好。之前我曾经想过类似的问题但一直没找到准确的词汇来做个定义,而武志红先生做到了,且精准。
2018年4月14日 已读
拿弗洛伊德的理论做立论点挺不靠谱,不过前半部分可以一看,后半感觉就是凑字数的。不再发售的原因大概知道了。
a心理学 浙江人民出版社
如何实现有效社交 豆瓣
Loud & Clear
作者: 【美】凯伦·伯格 译者: 刘祥亚 2016 - 9
何为有效社交?具体来说就是如何与人进行有效沟通,并且能灵活地应对各种突发状况。
在当今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我们每天都有可能面对各种各样的突发情况,这个时候唯一能做的就是解决问题,而要解决问题,基本都会涉及沟通。
现代科技让人际沟通变得更加方便,同时也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远。有不少人可以在社交网络上谈笑风生,而在真实世界里却不知道该如何与人有效沟通,甚至不少人还患有社交恐惧症。
所以,如果你想成为一个高段位的沟通者,更好地处理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凯伦·伯格的《如何实现有效社交》就是一本很好的指南。
凯伦·伯格在人际沟通和公共演讲方面从业三十几年,积累了大量的有效社交的技巧,比如:
◎ WIIFM表格——摸清谈话对象的心理状态
◎ 信息地图——根据现代人的记忆特点科学地组织语言
◎ 玩家档案——了解所有利益相关人的情况和立场
◎ 视觉化策略——让别人牢牢记住你所传达的信息
◎ 搭桥技术——将失控的谈话重新引回预定的轨道
……
作者还列举了大量的真实案例和相应的解决方案(5分钟应急方案、现场诊断、专家提示等),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相关的技巧。
引爆点 豆瓣 Goodreads
The Tipping Point: How Little Things Can Make a Big Difference
7.1 (16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 译者: 钱清 / 覃爱冬 中信出版社 2009 - 8
我们的世界看上去很坚固,但在《纽约客》怪才格拉德威尔的眼里,只要你找到那个点,轻轻一触,这个世界就会动起来:一位满意而归的顾客能让新开张的餐馆座无虚席,一位涂鸦爱好者能在地铁掀起犯罪浪潮,一位精明小伙传递的信息拉开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序幕——这个看起来不起眼的点,却是任何人都不能忽视的引爆点。
《引爆点》是一本谈论怎样让产品发起流行潮的专门性著作。书中将产品爆发流行的现象归因为三种模式: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因素及环境威力法则。个别人物法则是圈层营销或者说窄众营销的理论基础。作者在书中详细地指导了我们如何去寻找目标客户中的传播员、内行与推销员——那些有着非凡人际能力的人们。附着力因素解决的是项目应该怎样传递信息的问题。附着力因素首先告诉我们要在诸多卖点中提炼出高质量的信息,并寻找一种简单的信息包装方法,使信息变得不可抗拒。环境威力法则针对的是客户感知与项目期望表达的信息是否高度一致的问题。
一个广告人的自白(纪念版) 豆瓣
6.3 (6 个评分) 作者: [美] 大卫·奥格威 译者: 林桦 中信出版社 2015 - 7
广告界经典作品,可能是广告史上对广告人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如果一个广告人只知道一个人,那个人应该是奥格威,只知道一本书,那这本书应该是《一个广告人的自白》。
大卫的著作受到长久的欢迎,证明了他的观点不仅指导了奥美公司,同时是对整个广告业的令人信服的建议。《一个广告人的自白》无论在风格上还是内容上,都是一个突破——从来没有人以如此的坦率和热情书写这个行业。
——夏兰泽 Shelly Lazarus 奥美全球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大卫•奥格威是现代广告最具创造力的推动者。
——《纽约时报》
引人入胜,学识渊博的著作,是对每一位商界人士和投资者都极具价值的广告必读书。
——《福布斯》
一种独特的风格,在每一页熊熊燃烧,抓住你的目光,撞击你的思想。
——《华尔街日报》
2017年10月31日 已读
作者口气有些自大,但的确有这个资格,毕竟书中许多话在今日依旧实之有效。而这么多年过去了广告界的创新在哪里呢?
a心理学 中信出版社
社会动物 豆瓣
The Social Animal
8.5 (12 个评分) 作者: [美] 戴维·布鲁克斯 译者: 佘引 / 严冬冬 中信出版社 2012 - 6
戴维·布鲁克斯编著的《社会动物(爱性格和成就的潜在根源)(精)》是一个关于爱、性格和成就的故事,而且很快会成为你读过的最幸福的成功故事。 作者在《社会动物(爱性格和成就的潜在根源)(精)》中精心刻画了两个栩栩如生的角色,他们是一对美国的夫妻:丈夫哈罗德出身中产阶级家庭,妻子埃丽卡则是来自贫民区破碎家庭的中墨混血儿。哈罗德和埃丽卡经历着人生的磨炼,逐渐变得成熟、睿智,这是本书中的故事之所以如此让人愉悦的原因之一。这是一个关于人类成功和交流的故事,是两位主人公继承双亲与祖辈的优良传统,经历考验与磨炼,最终决定相守一生的故事。 它不同于一般励志书所定义的表象化的成功——高智商高学历、一技之长、令人羡慕的工作、显赫的身份地位。本书所探讨的是更深层面的东西。关于成功,本书的观点是:情感比纯粹的理性更为重要,社会关系比个体选择更为重要,性格比智商更为重要,灵活应变的有机系统比线性呆板的机械系统更为重要,群体智慧比个体思考更为重要。
FBI犯罪现场调查手册 豆瓣
作者: 美国联邦调查局 译者: 叶红婷 2013 - 1
这是一本穿梭于犯罪现场的权威指南!
《FBI犯罪现场调查手册》既适合内行的法医专家,也适合好奇的外行人士。因此,无论你是专业人士,还是为热播美剧《犯罪现场调查》(CSI)着迷的观众,这本书都适合你!
这是一本美国联邦调查局的犯罪现场取证手册,是针对执法机构、律师、提交证据给联邦调查局的人的官方指南。这本手册概述了调查犯罪现场、审查证据(子弹、电脑、毛发、油墨、润滑油、绳索、脚印、轮胎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等)、为联邦调查局打包和运输证据、在危险的犯罪现场保障安全的正确方法。
在这本书里,你还会发现在别处找不到的犯罪现场调查细节。
2017年3月10日 已读
2017年3月10日 评论 9.23 - 因为柯南来读的。 不禁怀疑冲矢昴活动的合法性。明确规定需要法律命令才能进行监控(包括跟踪、照相及视频监控)。不过结合昨天调查局的历史看这种事情司空见惯。其次,昴先生还做出了跟踪(在公开或半公开场合、在有限的时间内或持续地对某人、某地或某个事件进行观察),这倒是完全合法的。 在卧底期间肯定通过了秘密侦查审查委员会(CUORC)+FBI局长+副局长+助理局长的审核。或者干脆说赤井是特殊存在,然而詹姆斯就要为他的部下全部自由行为善后。所以詹姆斯才是最辛苦的…… 即使根据《巴克利修正案》也不能查到公开学生信息……之前的某个脑洞不成立啊。而且对卧底行动的限制太多,赤井到底怎么成为组织里的银弹的,有待考究。针对非美国人和外国势力的电子监控分别不得超过120天和1年,说到这个他们什么时候才能升上小学二年级。
a心理学 外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