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生物自然这个世界
活山 豆瓣 Goodreads
The Living Mountain
8.7 (51 个评分) 作者: [英]娜恩·谢泼德 译者: 管啸尘 文汇出版社 2018 - 10
☆ 入选 豆瓣·2018年外国文学非小说类年度十佳
☆ 入选第二届“中国自然好书奖”年度十大自然好书,获自然文学奖
...................
在这高处,没有动静,也没有声响。
人类离这儿大概还有千万年远吧。
我存在着:这就是大山赐予我的最大恩典。
.... ...............
☆ “关于英国自然风景的最佳作品 ”(《卫报》)
☆ 肖像印在英镑的传奇作 家 娜恩·谢泼德
☆ 蒙尘三十余年的文学经典 中文版 初次引进
☆ 中文版特别收录 珍妮特 ·温特森 诚挚推荐书评
☆ “当代最好的行走作家” 罗伯特·麦克法伦 万字长文作序
...................
“我就像一条狗,气味使我兴奋;泥土上苔藓的味道也使我兴奋……”
娜恩·谢泼德是大山的终身游客:她吃野果、饮河水,她在湖里游泳、在山腰入眠;清晨醒来,知更鸟的爪子搭在她赤裸的胳膊上;有些时候,是野鹿吃草时的呼吸把她唤醒。
她冷静精准,分享了一生所见的高地、幽谷、群山、水、雪霜、空气与光、植物、鸟兽虫和人类;却又私人、自我,描述了自己在山中如何安眠、如何观看、如何倾听、如何触摸和感受,乃至于如何存在。
这是一曲献给大山的经典颂歌,一本捕捉流水、雪花、鹿鸣的风土故事集,更是一次通往存在的旅途,一次长达数十年的感官实验,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人和外在世界之间能产生多少微妙的联系:对山的生命体察得越深,对自己也就了解得更加深入。在1977年出版之前,此书的手稿被作者本人压在箱底三十多年;而在出版后,珍妮特·温特森、阿莉·史密斯、罗伯特·麦克法伦等知名作家均成了娜恩·谢泼德的忠实读者。
...................
如《尤利西斯》之于都柏林,《达洛维夫人》之于伦敦,《活山》凝视着风景的细节,也充满热情的哲思。——罗伯特·麦克法伦
之所以说《活山》这本书“好”,是因为它在一个特殊且微小的主题中,找到或者说提取了一个关于我们如何理解世界的故事。——珍妮特·温特森
这趟禅宗式的“登山朝圣之旅”让人享受其中,它极具启发性地融合了哲思和纪实,反映了在她所爱的山水中,处处皆是生命的各式形态和力量。——阿莉·史密斯
这本书只有一百多页。但事实上又不止:它长达一千多页,因为你将会至少读十遍以上——而且每一遍都会读出不同的东西。——尼古拉斯·雷扎德,知名书评人
2018年11月15日 已读
有一段时间没买新书(最近出版的)了,上个月付印,就像新茶一样,在合适的时间到来,让人心中欢喜。跳过了开头长长的序言,最后珍妮特·温特森的读后感倒是看完了(毕竟从前因为她的一篇买了一本书)。Nan的描写令人感动,仿佛同她一起历经了一切,行走在地缘遥远而相近的陌生地方的一处,作为不爱好运动的人,有了别样的将思想和身体分开的体验,最初是位于高处时的“欢快肆意”。深知读完后甚至没能把握一半。清澈的水下的深谷,穿行在云中的负重,不怎么警惕人的独自出行的小鹿,那些行走在山中的人们……每个短小的句子都是经验凝聚,我一口吞下却因缺少真实的捕捉而无法消化——有些可惜,但能读到这本书,我是多么幸运。这不是一本只能读一遍的书,若是有一天去苏格兰必将带上它。翻译很美,装帧很好,纸质也合适,会关注一下这家出版社。
2018年11月15日 评论 11.15 - 有一段时间没买新书(最近出版的)了,上个月付印,就像新茶一样,在合适的时间到来,让人心中欢喜。 没想到开头序言那样长,意识到后跳过了,最后珍妮特·温特森的读后感倒是看完了(毕竟从前因为她的一篇买了一本书)。 Nan的描写令人感动,仿佛同她一起历经了一切,行走在地缘遥远而相近的陌生地方的一处,作为不爱好运动的人,有了别样的将思想和身体分开的体验,最初是位于高处时的“欢快肆意”。 深知读完后甚至没能把握一半。 清澈的水下的深谷,穿行在云中的负重,不怎么警惕人的独自出行的小鹿,那些行走在山中的人们……每个短小的句子都是经验凝聚,我一口吞下却因缺少真实的捕捉而无法消化——有些可惜,但能读到这本书,我是多么幸运。 这不是一本只能读一遍的书,在实际存在之外Nan对认知也有一定描写。同样的存在每日都在变化,正因你一次次地往返其中,才会发现新鲜事物,才会在注意到后感到别样的色彩之后重新陷入日常中。 书中的文字在呼吸,让人感觉自己在呼吸,若是有一天去苏格兰必将带上它。 翻译很美,开头插图和最后附录很好,装帧很好(有拆下书套看硬面的爱好,若是纯白色的会在心中发出“哦”的一声),纸质摸上去也合适,会关注一下这家出版社。
a生物自然这个世界 文汇出版社
海洋中的爱与性 豆瓣
SEX in the SEA
8.2 (21 个评分) 作者: [美] 玛拉·J. 哈尔特 译者: 黄波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8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情色”,一半是“科学”。本书以拟人化的诙谐笔法和科学严谨的写作,描写了海洋中各种动物不可思议的性行为。比如,石斑鱼会举办盛大的满月性派对,蓝头鱼每天要来150次闪电式性爱,美国龙虾的尿液是强力春药,银汉鱼喜欢上演五十度灰的戏码,庞大的灰鲸会憋着气在水下进行3P大战……
在带我们走近海洋动物咸湿而狂野的生活的同时,玛拉·哈尔特又引领我们认识到,过度捕捞、气候变化和污染都在影响海洋动物的繁殖,而海洋中的性反过来也会影响人类:关乎数十亿人的食品安全、健康、经济发展以及其他全球性问题。"
2020年6月7日 已读
女性作者的研究,让人耳目一新,最令人震惊的果然还是雄性鮟鱇鱼会融化自己以依存在雌性身上,不知道以后还能不能好好吃它。动物的性交似乎基本是为了繁殖后代,生命真神奇。
a生物自然这个世界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鸟的魔力 豆瓣
The Magic of Birds
6.7 (6 个评分) 作者: (英) 西莉亚·费希尔 译者: 王晨 未读·探索家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 - 8
千百年来,鸟类以其迷人的羽毛、行为方式、飞行技能和象征隐喻等特质攫住了人们的想象,其影响深刻体现在人类多元的文化信仰中。本书从鸟类文化史的视角,结合全世界关于鸟类的众多古老艺术、传说和文献,阐述了鸟类经久不衰的魔力,兼具知识性和人文性。书中百余幅鸟类图谱均摘自中世纪手稿、古地图、绘画和博物书,除了常见的花园鸟,还有来自全球各地的异域鸟类。
★ 题材稀有,视角新鲜。目前的鸟类书籍,多以工具书、生物科普知识或艺术欣赏为主,但从鸟与人类的关系、鸟类文化史角度去写的比较罕见。
★ 自然与人文兼备的跨界阅读,故事性、趣味性强。自古以来鸟就是文学、艺术创作的母题,在创世神话、寓言、诗歌、绘画中无处不在,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自由和囚禁、噩兆和吉祥、端庄和诙谐……使鸟类身上蕴含着无数的魅力。
★ 鸟类品种繁多。书中涉及鸟类不但包括常见的花园鸟,还有来自全球各地的异域鸟类,而且挖掘了全世界关于鸟类的众多古老的艺术作品、传说和文献。
★ 知识与审美俱备的佳作。百余张鸟类图谱均摘自中世纪的手稿、古地图、绘画、博物图书和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版画图谱。它们呈现出鸟儿或在飞行或在歌唱的姿态,展现了鸟类曾让无数伟大的艺术家和插画家为之着迷的特质。
★如果你只想了解鸟的生物特征,那你将错过一半的精彩;大英图书馆珍藏世界名家博物画,从文化视角尽赏鸟的魔力;横跨文学、历史、艺术等多各学科,一本献给兴趣广泛者的通识之作。
2020年10月29日 已读
装帧很好,图片精美,但文字看着累。不仅是视觉上的疲劳,内容我比较杂。读了几本和鸟有关的书后意识到它们并非我的兴趣所在,目前比起这种存在本身,人类加诸在它们身上的隐喻更能吸引我。
a生物自然这个世界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创造自然 豆瓣
The Invention of Nature
8.9 (46 个评分) 作者: [德] 安德烈娅·武尔夫 译者: 边和 后浪丨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7 - 10
每个在求知路上经历过憧憬与困顿交织的人,都可以从洪堡身上看到:一个人,可以如何用尽一生的心智与激情——丈量世界,定义自然。
.....................
※编辑推荐※
☆ “人必须向往善和崇高、伟大的事物……其余的则交给命运。” ——亚历山大·冯·洪堡
☆ 蕾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启发自他提出的“万物相互关联”
☆ 他比詹姆斯·洛夫洛克的“盖亚理论”早150多年提出“地球是具有生命的有机整体”
☆ 达尔文坦承,没有他的影响,自己不会踏上“小猎犬”号环球之旅,也不会想到写作《物种起源》
☆ 梭罗因为阅读他的著作而重新书写《瓦尔登湖》,并在康科德的峭壁之上感叹:“我的心灵与他同在。”
.....................
※内容简介※
18世纪的人类以“进步”为关键词,不断投身改造自然的热潮,可也逐渐失去了对自然的敬畏。在这一时期众多探究“如何理解自然”的科学家中,有一位浮士德式的人物:他的内心簸荡着不息的求知冲动,不仅渴望周游世界,更试图洞悉整个宇宙。深受启蒙思想影响的他,坚信客观实验之必要,但也重视个人的主观感受。他将科学与想象结合在一起,以“生命之网”的整体视角重新审视自然。他,就是亚历山大·冯·洪堡。
亚历山大·冯·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1859),曾被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盛赞为“大洪水后真正伟大的人物”。他深入委内瑞拉的茂密雨林,穿越漫长的安第斯山脉,攀登当时公认最高的火山——钦博拉索山;他曾与同伴惊险地逃脱鳄鱼之口,目睹野马与电鳗的残酷搏斗,在重重树影间与美洲豹狭路相逢。他将对自然的崭新理解,融入对彼时政治局势的悉心体察,既为托马斯·杰斐逊带去详尽的考察资料,还影响了西蒙·玻利瓦尔的拉丁美洲革命。洪堡对世界的广博认识不但招致了拿破仑的嫉妒,更深度影响了歌德、柯勒律治、达尔文、梭罗、海克尔等诗人与科学家。洪堡究竟如何从一位怀有远游心气的少年成长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学家?其观察自然的全新视角受到哪些影响的形塑?由此生成的整体自然观又如何在思想史的流变中影响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这些问题都可以在《创造自然》中找到答案。
安德烈娅·武尔夫为写作本书重新追寻洪堡的足迹。她以生动的笔触和翔实的资料将洪堡的个人传记、旅行历险和自然观念的演变交织在一起,既揭示了他在科学史上的枢纽地位,也搭建起这位150多年前的博物学家与现代的联系。洪堡宛如一位21世纪的通才,带着远超同时代人的前瞻性视角,将敏感的心灵注入对奴隶制、环境问题与科研发展等的探讨。这位跨越科学与艺术的观察者,可以超越任何时代。
.....................
※媒体推荐※
亚历山大·冯·洪堡是超越他时代的科学家,影响力仅次于拿破仑。但是在他的祖国——德国之外,洪堡的名字逐渐为众人所遗忘。武尔夫通过生动的笔触、翔实的研究重现了洪堡的探险之旅,也让我们重拾了洪堡富有远见的生态学观点。本书提醒每一个人:地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类对环境的每一次伤害都会造成灾难性后果。
——《纽约时报》
洪堡穿过两个世纪而来,其言行却犹如一位身处2015年的全能知识分子,为全世界现今的科学与社会讨论注入闪耀的智性光芒。受洪堡旅行日志的启发,《创造自然》有时候读起来像极了惊心动魄的探险小说。我想,不可能边读《创造自然》边对洪堡无动于衷。通过本书,武尔夫无疑使我们每个人都迷上了洪堡。
——耐撒尼尔·里奇,《纽约书评》
从俄罗斯到南美雨林再到喜马拉雅山,一位追寻自然的勇猛探险家……武尔夫将丁丁历险记般的精神注入《创造自然》,每一处丛林、每一条山脉和每一种危险动物都是洪堡勇敢探索的一笔笔注脚。真是关于一位绝妙人物的华丽颂扬!
——《卫报》
安德烈娅·武尔夫将19世纪的伟大科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重新带入现代读者的视野之中。武尔夫对洪堡之自然理念在后世科学思想史中的传播,剖析得令人震撼。武尔夫女士强调,今日的生态学家内心都住着一个洪堡。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等现象敲响的警钟,洪堡的交叉学科思路于今日之很多现实问题的讨论都具有非凡的意义。
——《经济学人》
本书集合了个人传记、惊心动魄的旅行日志和思想史的传播。而这位给予我们所熟知的自然观的人物,不止值得重新推荐,更值得接受这个时代的礼赞。
——《大西洋月刊》
.....................
※名人推荐※
一部激动人心的探险故事!
——比尔·布莱森,《万物简史》作者,2016年英国皇家学会科学图书奖评委会主席
安德烈娅·武尔夫是一名带有独特感受力与热情魅力的作家。她总能带我们穿越迷人历史,重新踏上植物学探索与科学发现的壮阔之旅。她的作品精彩纷呈,语言凝练老道,字里行间都散发着智性光芒。
——伊丽莎白·科尔伯特,《大灭绝时代》作者,普利策非虚构类写作奖得主
《创造自然》是一部宏大、壮丽的探险之书,如此生动的写作与详尽的研究,真是一场地理学朝圣之旅、一部智性史诗。本书追溯了洪堡与西蒙·玻利瓦尔、查尔斯·达尔文、威廉·赫歇尔、查尔斯·莱尔、沃尔特·惠特曼、爱伦·坡、亨利·大卫·梭罗和约翰·珀金斯·马什等人的思想交汇。真是一本厚重的卓越之作。
——理查德·霍姆斯,《柯勒律治与奇迹年代》(Coleridge and The Age of Wonder)作者
.....................
※获奖记录※
首届中国自然好书奖·年度思想奖
入选第十三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推荐书单
入围第十三届文津图书奖
2017年豆瓣年度图书科学·新知榜单第1
2017年第一财经年度十大自然好书获奖作品
2017年《环球科学》最美科学阅读获奖作品
2016年英国皇家学会科学图书奖
2016年《洛杉矶时报》图书奖
2015年科斯塔图书传记奖
2015年《纽约时报》十大好书
《经济学人》《卫报》《出版人周刊》《科克斯书评》《自然》《大西洋月刊》《新科学家》《独立报》《镜报》《星期日泰晤士报》2015年度好书
2020年6月26日 已读
零散的细节太多,所以读起来并没有很吸引我,但从中看到了一个时代,原来浮士德有着洪堡的影子,他也在凡尔纳笔下存在着,达尔文枕旁放着他的书,而就连那样大的战争,也成了他埋头研究的背景音似的,他好像让无数人看到了一丝灯光,人们追寻着他的身影,以至于他成为了日常所见之光的一部分,所以我在此前从未想到要去了解?最近读的几本让人感受到了探索的乐趣,探索未知和并未不认为已被决定的一切,那是一种充满了生命力的感觉,好像在同时间奔跑,而不是如今日复一日等待着下一个大革新的来临。在当下这个时间点,我觉得人们已经知道太多了,而更浩瀚的存在却不在触手可及的地方,除非有一次大发现,否则还要走很久很久才能越过那个突破口……也或许是我没有察觉吗?
a生物自然这个世界 a非虚构内容 浙江人民出版社
这里是中国 豆瓣
7.5 (31 个评分) 作者: 星球研究所 / 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9
《这里是中国》由星球研究所近3年积累而成
国内第一部全视野中国地理科普著作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提升国民视野,传承核心价值观
书架上的中国纪录片,文化传承
1 本书 =3 年日夜对内容的精心打磨
1 本书 =365 处极美风光的瞬间捕捉
1 本书 =519 页充满温情的中国故事
1 本书 =1000 小时绘制 53 幅专业地图
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到处是景致,处处有故事。这本书以广阔的地理视角和宏大的时间尺度,解读中国故事;以唯美的照片、专业的地图、深情的文字,描绘祖国山河,让我们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以及充满希望的未来。
2019年11月24日 已读
整本读下来为自然和人力创造的风光感动,旅游景点的开发在驱动消费、创造商业价值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破坏,因此好的景点开发真是很有必要。人类相对地球而言是渺小的,人类甚至从未想要了解自己生活着的地方,这本书是一个途径,只是内容的编排并不好,随意读读可以,但缺乏标题蕴含的收藏价值。
a生物自然这个世界 中信出版社
两栖爬行动物的神话与传说 豆瓣
Eye of Newt and Toe of Frog,Adder's Fork and Lizard's Leg:The Lore and Mythology of Amphibians and Reptiles
作者: [美] 马蒂·克伦普 译者: 黎茵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20 - 1
青蛙据说能带来雨水,但也可能引发洪灾。乌龟因为智慧长寿被人崇拜,因为胆小懦弱遭人嘲笑。蛇因为愈合和复生能力受人尊重,但又被视为邪恶的象征。蜥蜴被尊为慈悲的守护神,但又被视为魔鬼,让人胆战心惊。
本书是一首关于蟾蜍和蛇、蝾螈和蜥蜴、鳄鱼和乌龟的颂歌。在这本书里,爬虫学家兼科普作家马蒂·克伦普探索了世界各地从古至今的民间传说。从创世神话到小道消息,从生育和重生到火灾和雨水,从两栖爬行动物在民间医药和魔法中的用途到它们在文学、视觉艺术、音乐和舞蹈中扮演的角色,克伦普揭示了我们为什么会对这些动物又爱又恨。
本书图文并茂,是自然史与民俗史、科学与幽默的完美结合,更为我们传递了一种新的理念:丑陋的动物也值得去爱。
2020年11月1日 已读
涉及人类对两栖爬行动物的情感和动物对人类的效用两方面内容,读完后作者的目的达到了——我对两栖动物的排斥感大幅度减少。
内容很丰富,配图合适。草莓毒箭蛙和楔齿蜥有点儿可爱。作者提出禁止贩卖濒临灭绝的动物可能会造成保护地的消失是一个以前没思考过的角度。
扣一分是因为纸质在光线直射下会反光。
a生物自然这个世界 贵州人民出版社
地理学与生活 豆瓣
Introduction to Geography
8.1 (25 个评分) 作者: [美] 阿瑟·格蒂斯 / [美] 朱迪丝·格蒂斯 译者: 黄润华 / 韩慕康 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4
地理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最初仅指地球的绘图与勘查,但发展到今天已经逐渐成为一门范围广泛的学科。本书共十三章,分四篇,囊括自然地理学、人口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等分支学科。全书以介绍地理学的发展、核心概念,以及四种系统性传统为开端,四大传统独立成篇。前三篇专门介绍地理学的分支学科,而区域分析传统作为全书最后一篇,利用前三种传统和主题,并通过相互参照对其进行综合。
相对于其他地理学书籍,本书特别突出了地理学与生活的相关性。对人体有害的天气现象、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城市垃圾与危险废物的处理等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均有涉及。平实、生动的文字与丰富的实例,使本书极具可读性,读者通过本书亦会获得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2022年2月2日 已读
大致翻了一遍,应该是教材吧。同样是课本,读艺术史就很投入,这本却只达到了翻阅的程度,目前想深入了解到有能源与环境污染这两部分。想到之前听播客,说自己艺术史考了三次都挂课,最后从设计转向了水文的嘉宾,感觉自己有完全相反……估计会成为吃灰之书。
a生物自然这个世界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蚂蚁的社会 豆瓣
The Leafcutter Ants:Civilization by Instinct
7.7 (6 个评分) 作者: [德] 伯特·霍尔多布勒 / [美] 爱德华·O.威尔逊 译者: 刘国伟 中信出版社 2019 - 5
完美的群体组织运作是怎样的?自然通过切叶蚁组成的超个体社会让我们看到了完美的组织运作。 当个体进化达到其物种极限时,顽强的生命会转而在社会组织方式上继续进化出生存优势。 社会性蚂蚁正是此类进化中的佼佼者。当它们作为一个群落时,蚁群不仅是个体的集合,而是共同组成了一种被称为超个体的集群有机体。 本书讲述了社会性蚂蚁中的南美切叶蚁进化出的一种建立在利他主义合作、复杂的交流和劳动分工基础上的超个体集群。在超个体中,个体如同复杂有机体的细胞一样各司其职,实现了单个个体累加不能实现的生存竞争力。
2020年4月30日 已读
首次看到切叶蚁堡垒的人都会感到震惊吧,昆虫是世界上出现最早的生物,蚂蚁和蜜蜂中也能看到人类社会的影子,偶尔将人类比拟它们也没有违和感。
a生物自然这个世界 中信出版社
《国家地理珍稀鸟类全书》 豆瓣
作者: [美] 乔尔·萨托(Joel Sartore) / [美] 诺亚·斯特瑞克(Noah Strycker) 译者: 胡晗 / 王维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9 - 7
内容推荐:
美国国家地理 “影像方舟”(PHOTO ARK)作品,世界濒危物种的最后影像!
25年时间,全球40多个国家,纪录9000多个物种!
“影像方舟”创始人乔尔·萨托×全球观鸟冠军诺亚·斯特瑞 联手创作,甄选300种鸟类珍贵影像,讲述非凡的生命故事!
青年古生物学家、中科院博士倾心翻译!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 作序推荐!
鸟类,这种现存的恐龙近亲,居住在七大洲,从热带天堂到冻土带,从城市到乡村,都有它们的身影。作为“影像方舟” 项目的一部分,《国家地理珍稀鸟类全书》记录了300 种珍贵鸟类,著名摄影师乔尔· 萨托为它们拍摄了亲密的肖像,观鸟专家诺亚· 斯特瑞克则用优雅的文字为它们作一一注解。
从普通的麻雀、鹦鹉、蜂鸟、猫头鹰,到极度濒危的蓝嘴凤冠雉,每一种鸟都有自己的生命故事。乔尔· 萨托希望通过本书提醒我们,世界上的鸟类正遭受生存的威胁,它们需要人类的关心和帮助。毁灭任何一个物种都会影响人类,当我们拯救动物时,我们实际上是在拯救自己。
2020年6月28日 已读
脑子转不动的时候翻一遍真是太治愈啦!原来大部分鸟类都是一夫一妻,天鹅是忠贞的代表,信天翁难觅配偶所以会一直跳舞,遇见后的“离婚率”几乎为零。从鸟的翅膀能判断出它们生活的环境,长而宽是在空中飞,圆润表明灵活性,通常是在需要躲避障碍物的树林中。鸻很可爱,不过最喜欢的还是毛茸茸的鸮,白头海雕好帅!
a生物自然这个世界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章鱼的心灵 豆瓣
Other Minds
作者: [澳] 彼得·戈弗雷-史密斯 / Peter Godfrey-Smith 译者: 黄颖 后浪丨九州出版社 2021 - 3
做一只章鱼或乌贼是怎样的?
动物是否能意识到自身感觉到的一切?
完全不像人脑的大脑会如何看待世界?
哲学×演化 → 心灵×物质
主观经验的演化起源也许未必以“有类似人脑的复杂大脑”为前提
特别说明:乌贼也是本书的重要角色!
◎ 编辑推荐
☆写作层次丰富,拓展多元新知:这是一部视角多维的自然志和哲学分析笔记。作者作为一名哲学家,跳离扶手椅中的空想推论,一跃潜入海面之下,搜寻探究他心问题(the problem of other minds)的信息拼图。他以人类的心灵,观察、跟踪和理解章鱼、乌贼等他者的心灵,让文字在哲学和科学之间无缝切换。
☆收录作者本人的潜水摄影:作者早年就通过博客记录下自己的潜水经历、与章鱼和乌贼相遇的种种趣闻,还有前沿的研究报道。本书不仅通过文字重现了这个哲学家对头足纲动物产生兴趣的过程,还穿插了作者和潜水同伴在水下(尤其在章鱼城邦架设GoPro相机)拍摄到的精彩照片和视频截图。书中还精选了部分彩插,为我们生动展现了头足纲动物调色、摆造型和追赶打斗的细节。
☆从潜水爱好到学术研究,从专业探索到社会关怀:作者的写作和思考并不止步于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研究旨趣。作者在书中还为我们展示了海洋环境变迁的一角历史,他本人同时积极投身澳大利亚本土的生物多样性与海洋保护行动,并把这本书题献给每一个保护海洋的人。
☆已翻译成20多种语言版本,备受各界赞赏:《科学》《科学美国人》《纽约时报》《大西洋月刊》《金融时报》《卫报》《华尔街日报》《伦敦书评》等科学媒体、大众文化媒体和潜水专业杂志赞赏热评。本书还曾入围2017年英国皇家学会科学图书奖终选。
◎ 内容简介
海洋是心灵(mind)的起源地,或者说,心灵最早期的模糊形式是在海洋中形成的。痴迷潜水的心灵哲学(Philosophy of Mind)研究者彼得·戈弗雷-史密斯,关注从演化角度探索意识是如何从生物体的身体基础上产生的、动物是如何演化出主观经验的,也就是动物身为这种动物的特别感受。当这位全身包裹着橡胶的哺乳动物代表和一只同样对他充满好奇的头足纲动物在海中相遇,物质和心灵既在物理层面互相牵引,也为身心关系的研究带来了不同于人类的、他者意义上的全新认识。
在大约6亿年前,哺乳动物与头足纲动物走上了各自的演化之路。头足纲动物从只能吸附着平移,到像齐柏林飞艇一样自由地游向高处,然后到彻底抛弃外壳、再无固定形状——在身体形状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它们的感官、行为和心灵也在输入和输出的反馈中演化出了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特征:它们的大部分神经系统不在大脑,而是遍布全身;它们用触腕卷上你的时候,并不是在触摸你,而是在感觉你是否能吃;关于章鱼的高智力趣闻传得神乎其神,可是它们的寿命又令人费解的短暂……如何去理解这些接近外星智能生命的动物的心灵?这本既关于哲学也关于动物演化的小书或许能够带来启发。
◎ 媒体推荐
说这是一本哲学书是成立的,因为戈弗雷-史密斯是一个很少见的在现实世界中搜寻线索的哲学家。渊博且富有好奇心,他小心探索,又细细欣赏。他是充满善意的自然探索者。他从不教条,还惊人地敏锐。
——卡尔·萨菲那,《纽约时报·书评》(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令人入迷且意义深远……戈弗雷-史密斯潜入海洋,进行了一次非常独特的哲学之旅。我们跟着这位活力满满的潜水者,同时也是一位令人钦佩的作家,看他研究和思考头足纲动物的生命和意识的起源……从本书的书名,以及戈弗雷-史密斯对自己和章鱼相遇的描述,我们都可以清晰地看出,他相信,这些动物都有意识。
——史蒂芬·凯夫,《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
在彼得·戈弗雷-史密斯看来,章鱼的异质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意识的本质,而且它们这种有意识的状态不能通过简单类比人类的意识来理解。戈弗雷-史密斯从认为意识是演化的产物出发,再到承认意识有更原始的起源:动物的意识是连续过渡演化的。
——埃米娅·斯里尼瓦桑,《伦敦书评》(London Review of Books)
我爱这本书,它在书中娴熟地交织了自然志、哲学和好奇心。本书带我们潜入深海,不止潜入波浪之下,还近距离地接触了神秘且有高智力的章鱼,透过数亿年的演化史叩问意识的本质和起源。戈弗雷-史密斯通过生动、文雅的叙述为我们讲述这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詹妮弗·阿克曼,《鸟类的天赋》(The Genius of Birds)作者
◎ 获奖信息
★《纽约时报·书评》年度编辑推荐
★《出版人周刊》2016年季度十佳科普著作
2021年6月3日 已读
中译的图一片黑,有一瞬怀疑自己买的是盗版,找到原版发现图片全彩orz
作者试图还原生命感知力和神经的形成,食完后感到自己的身体被解构成细胞联结与化学反应,有关章鱼的内容并不新鲜。提到蜜蜂崩溃的原因是积攒过多后的爆发,倒是简单解答了我之前一直没意识到的自己存在的疑问。最初是因为那部纪录片产生了兴趣,读完这本以后确认影像有其优势,但本书更值得第二遍翻开。
a生物自然这个世界 a科普 九州出版社
健康的水 豆瓣
作者: Fox 2001 - 1
从本册子中你可以知道:水,也许是你健康长寿所忽视的要素,怎样饮水才能帮助预防心脏病,饮水中什么矿物质有助于预防癌症,氯化消毒为什么是不安全的,为什么蒸馏水是不健康的,活性炭过滤器与瓶装水和更多……作者在本书中直截了当地指出健康的水的标准是:含有一定量的硬度(理想的是170mgL左右),要有一定量的溶解性总固体(理想的是300mgL)和PH值偏碱性(在7。0以上)。他用翔实的资料进行了论证。该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专论水与健康问题的小册子。
鳗鱼的旅行 豆瓣 Goodreads
Ålevangeliet
8.2 (94 个评分) 作者: [瑞典] 帕特里克•斯文松 译者: 徐昕 湖南文艺出版社&博集天卷 2020 - 10
 一本和鳗鱼一样难以被定义的奇书,关于鳗鱼,更关于生命本身:从鳗鱼笨拙又浪漫的生命之旅,抵达深刻又感动的生命之谜
 瑞典现象级畅销书,出版3个月印量高达70000册,现已超过130000册!以处女作一举拿下瑞典极富盛名的文学大奖——奥古斯特奖,被评为最佳非虚构图书
 讲述鳗鱼在科学史中留下的谜团,展开文学、艺术和宗教中的鳗鱼考察之旅,在回忆与父亲珍贵的捕鳗时光中,探讨生命、死亡以及其间的一切。语言优美动人,情感真挚动人:克制的文字中,流淌着父子之间甚少表露的深情
 被翻译为30种语言畅销多国,媒体好评如潮:《纽约时报》“编辑选书”,《洛杉矶时报》畅销书,《福布斯》最佳夏季读物,《洛杉矶时报》“与自然保持联系的21部经典”,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盛赞
 独特设计,精美装帧,优雅精装,多幅量身定制的艺术插画
鳗鱼是自然界最奇怪的生物之一。时至今日,我们仍对它知之甚少。
欧洲鳗出生在马尾藻海——一片难以确定边界的海洋,随后会去往欧洲海岸,再游入江河溪流栖居。平静地生活几十年后,当生物钟敲响,它会完成最后一次蜕变,踏上返回出生地的漫漫归途,在那里繁殖并死去。如果无法启程,它仿佛会等待到永恒,绝不变身。
两千多年来,鳗鱼一直是一个谜。亚里士多德坚信它没有性别,弗洛伊德试图寻找它的生殖器却屡屡受挫。从没有人见过鳗鱼交配。
神秘的鳗鱼令帕特里克着迷,与鳗鱼同样难解的还有他与父亲之间复杂微妙的关系。他在文学、艺术、宗教与科学史领域探寻,同时追忆与父亲一起捕鳗的童年时光。鳗鱼的不可知、它笨拙又浪漫的生命之旅,宛如隐喻,触发我们对生存与死亡、目标与意义的思考和领悟。
2021年4月30日 已读
两部分,一部分是作者与其家庭同鳗鱼之间产生的联系,主要是钓鳗鱼,和父亲之间的回忆,对祖母的认识;另一部分是历史上同鳗鱼有关的内容,思想家对鳗鱼的发现与观察,和鳗鱼有关的小说,拟人描绘……最后是担忧,渡渡鸟、斯特拉海牛等生物不断灭绝,无危的人对(鳗鱼的)生存环境造成了巨大威胁。
两部分完美融合在一起,作者认为当某种动物和人有相同之处时,人会更加关心这种动物。这本书里就用了:作者回忆结束时读者也能体会到同种伤感,道德感和危机意识会被同步激发。可以说精妙绝伦!
“与此同时,所有的生命都是会发生改变的,我们所有人有朝一日都会变。可能在曾经的某个时候,至少对一些人来说,很难想象一个没有渡渡鸟或者斯特拉海牛的世界。就像我曾经无法想象一个没有祖母和爸爸的世界一样。
而现在他们都不在了。世界却仍然存在着。”
a生物自然这个世界 湖南文艺出版社
The Soul of an Octopus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Sy Montgomery Atria Books 2015 - 5
In this astonishing book from the author of the bestselling memoir The Good Good Pig, Sy Montgomery explores the emotional and physical world of the octopus—a surprisingly complex, intelligent, and spirited creature—and the remarkable connections it makes with humans.
Sy Montgomery’s popular 2011 Orion magazine piece, “Deep Intellect,” about her friendship with a sensitive, sweet-natured octopus named Athena and the grief she felt at her death, went viral, indicating the widespread fascination with these mysterious, almost alien-like creatures. Since then Sy has practiced true immersion journalism, from New England aquarium tanks to the reefs of French Polynesia and the Gulf of Mexico, pursuing these wild, solitary shape-shifters. Octopuses have varied personalities and intelligence they show in myriad ways: endless trickery to escape enclosures and get food; jetting water playfully to bounce objects like balls; and evading caretakers by using a scoop net as a trampoline and running around the floor on eight arms. But with a beak like a parrot, venom like a snake, and a tongue covered with teeth, how can such a being know anything? And what sort of thoughts could it think?
The intelligence of dogs, birds, and chimpanzees was only recently accepted by scientists, who now are establishing the intelligence of the octopus, watching them solve problems and deciphering the meaning of their color-changing camouflage techniques. Montgomery chronicles this growing appreciation of the octopus, but also tells a love story. By turns funny, entertaining, touching, and profound, The Soul of an Octopus reveals what octopuses can teach us about consciousness and the meeting of two very different minds.
2021年5月8日 已读
人类试图解读章鱼,最终使用了人类的认识方式,并没有什么很新颖的地方,好奇如果章鱼有语言,会如何解释人类所谓的“亲近”“玩耍”“自由”etc.
不过确实了解到了章鱼的可爱与迷人之处,作者虽然想结合自己的生活谈章鱼,不过写得还挺琐碎的,感觉没有很好融合。
atria a生物自然这个世界
森林密语 豆瓣
作者: 朱卓青 2019 - 10
这本书是作者朱卓青多年来在野外观察、考察野外生物的生态记录。本书从身边的森林出发,去观察城市周边的丛林里的那些美丽的生物。随后故事来到中国西南边境,我国仅有的季风性热带雨林区域。该地区有国内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探险的历程进入紧张刺激的新大陆丛林之旅。作者曾于2016年独自在哥斯达黎加森林居住一星期,以及多次前往亚马孙丛林进行徒步探险。书中将揭开世界上原始森林的神秘面纱。
本书适合博物爱好者阅读,也适合青少年阅读。
2022年1月29日 已读
在wx读书看的电子版,感觉实体的话,应该会是满点。写得很引人入胜,读完后生出的不止是对从未也不知要如何观察与分辨的生物的热情,甚至还有对生活本身的兴趣,4.5
a生物自然这个世界 宁波出版社
末日松茸 豆瓣 Goodreads
The Mushroom at the End of the World: On the Possibility of Life in Capitalist Ruins
8.0 (11 个评分) 作者: 安娜.羅文豪普特.秦(Anna Lowenhaupt Tsing) 译者: 謝孟璇 八旗文化 2018 - 8
當地球進入「人類世」,資本主義搖搖欲墜,不穩定性已成生活常態,經濟再難有進步可能,自然又遭受嚴重破壞……
身處如此廢墟世界,人類該如何自處?又該何去何從?
——也許,這答案就藏在一朵蘑菇當中!
松茸,這個僅見於北半球的奇特菇菌,是世上身價最高的蕈類之一。它藉由自身滋養樹木的能力,協助森林在受人類侵擾的地區猶能茁壯。而在日本,松茸之於文化及社會的意義,早已遠遠超越它的菇蕈身分,潛入歷史懷舊雅趣以及建構人際網路的領域。儘管如此珍罕價昂,松茸卻完全無法由人工栽植——它在林中現蹤與否,全憑機緣與巧合。
在橫跨日本東京與京都、美國奧勒岡州、中國雲南,以及芬蘭拉普蘭地區的田野調查中,加州大學人類學教授Anna Lowenhaupt Tsing藉由尋溯一條微小、罕為人知的商品供應鏈,從經濟活動、生態科學和人類學三個面向,追蹤松茸如何在美國廢棄的工業林地悄悄破土而出,經遁入山林尋求自由的瑤族、苗族與東南亞裔尋菇人採集,再由買手憑藉技巧購入,之後累積層層價值「轉譯」進入日本,經中間人穿針引線,化身為帶有強烈象徵意涵的饋贈物件,在成為桌上珍饈前傳達贈禮者不言說的訊息。
松茸在濃縮如此奇特的跨地理、跨文化轉譯過程之際,也投映出一個更宏觀的提問——在邁進「人類世」的此刻,不強調發展與進步的資本主義會是什麼模樣? 人類是否能與各物種保有互不和諧、但又無須掠奪的和平共存?
《末日松茸》以嶄新且深刻的方式,呈現一位人類學者對於社會和生態的原創觀點,見解透徹而犀利,同時串聯起各個互異卻又相通的領域,引人思索人類在經濟不穩定且環境惡劣的末世環境裡,如何打破固有的本我意識,與其他國族、文化、甚至物種等「他者」共生共榮,以及我們苦苦追求的「進步」意義究竟為何,是否仍有可為……
獲獎紀錄
• 人文人類學協會(SHA) - 維克多・透納獎-民族誌類書寫 年度得主
Winner of the 2016 Victor Turner Prize in Ethnographic Writing, Society for Humanistic Anthropology
• 文化人類學協會(SCA) - 葛雷格里・貝特森獎 得主
Winner of the 2016 Gregory Bateson Prize, The Society for Cultural Anthropology
• 柯克斯書評 非虛構寫作 商業經濟類 年度最佳好書
One of Kirkus Reviews Best Nonfiction Books of 2015 in Business and Economics
• 柯克斯書評 非虛構寫作 科普類 年度最佳好書
One of Kirkus Reviews Best Nonfiction Books of 2015 in Science
• 美國《Flavorwire》評選 年度最佳大學出版品
One of Flavorwire’s 10 Best Books by Academic Publishers in 2015
• 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 年度最佳好書
One of Times Higher Education’s Best Books of 2015
國際書評推薦
•「作者織就出一部風格大膽的敘事之作。她對於人類文化交叉影響,以及大自然復原力的細膩闡述,展現了對於人類現代性及『進步』究竟為何的全新觀點。」——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獨特觀點與細膩觀察在書中隨處迸發、閃現。從香氣四溢的松茸的全球商品交易鏈,帶引出作者高度原創的人種誌研究。頁頁引人入勝,書中關於採集及銷售這個野生蕈菇的故事,成為一扇窺探當代人類生活景貌的觀景明窗。」——Kirkus書評
•「如果人類必須在資本主義廢墟、也就是有些人稱為『人類世』的時代當中求生,那麼,我們就需要一個例子,從中窺見經濟、文化、生態以及生存策略彼此之間,能形成何等出乎意料的糾結與連繫。在本書中,作者藉非比尋常的全球化的松茸,提出了美妙非凡的實例。」——法國哲學家、人類學家、社會學家 布魯諾・拉圖爾 (Bruno Latour)
•「本書選用松茸做為透鏡,檢視當代的環境歷史,全球商品生產供應,以及科學。伴之以韻味十足的生動散文體,尖銳而透徹的智識,和獨特創意及原創性,作者藉嶄新而深刻的方式,串聯起各個迥異主題,橫跨數種領域。本書注定成為經典之作。」——耶魯大學社會生態學、人類學教授 麥可R. 多夫(Michael R. Dove)
•「科學家和藝術家深知,對於一個龐大主題的掌握之道,通常在於近距離觀察該主題的細小面向,進而從中揭露全貌。我們從雀鳥的嘴喙形狀得以見到整體的演化。於是,透過對松茸這個迷人蕈菇的近距離觀察,作者探討生態危機如何發生,又為何持續。她以透徹分析批判過度粗略的簡化論;而對於人類處境現況,她則以思考理性和人性行為的可能,取代恐慌的反應。在一個急迫且凶猛的遭遇可能蓋過人類理智的處境下,她提供了世人一種真切的深思方法。」——作家 娥蘇拉・勒瑰恩 (Ursula K. Le Guin)
2021年5月27日 已读
没有达到预期。知道作者想描绘一整个图景,这个成功了,但探讨的东西太多又并不详细,付出努力走了一遭用文字勾画了一部纪录片。如果开始目标设定成非虚构文学的话,觉得会写得更易读。3.5
a生物自然这个世界 a社会考古人类学 八旗文化
假如海洋空荡荡 豆瓣
作者: [英]卡鲁姆·罗伯茨(Callum Roberts) 译者: 吴佳其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6
本书借助精心挑选的探险家、海盗、商人、渔民和游人的第一手资料,深情地重现了一再发生却又一再被遗忘的海洋生物历史伤痕,探讨了悠久的商业捕鱼史,展现了在人类贪婪的攫取下,海洋如何从过去的丰盈走向现今的空荡,带领读者穿越五个多世纪的历程,见证了海洋的衰亡。摆在人类面前的出路并非一片黑暗,全书最后一章,在单独划出的海洋保护区,动植物已经恢复到过去一个世纪之前的程度,这样的成果表明,就像“寂静的春天”可以变得不再寂静,空荡的海洋同样可以变得不再空荡。
2021年6月13日 已读
食完。最初是一个看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海洋,人踏足世界后大量捕捞并吃掉鱼和鱼的食物,生态脆弱使得传染病流行,2050年只能满足一半需求……一方面让人想投身保护海洋,另一方面觉得反正整体人类生命有限,不到最后一个世代都不会有救吃吃喝喝算了orz
不知道作者花费多少时间写了这本书,读过了多少论文,实在是太厉害了。除了书拿着累外没缺点。
a生物自然这个世界 北京大学出版社
成为三文鱼 豆瓣
Becoming Salmon: Aquaculture and the Domestication of a Fish
7.2 (5 个评分) 作者: (挪威)玛丽安娜·伊丽莎白·利恩 译者: 张雯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7
三文鱼由来已久。它们早于我们存在,作为一种可靠的季节性资源,一种来自远洋深处的营养物质,它们在近海地区可以被方便地捕获,从而成为了海边人群的生计支柱。我们曾拥有共同的历史,然而近些年来这种历史发展出了新的方向。
本书是关于“鱼的城市”的第一本民族志。基于作者自2002年始在三文鱼养殖业的田野,以多物种民族志的视角检审三文鱼养殖如何成为全球化的水产资本产业。它讲述三文鱼如何成为养殖的动物和如何被赋予情感的故事。这是关于一个出人意料的、正在崛起的产业故事,这个产业已给世界渔业资源的格局带来了巨大改变。随着三文鱼的全球化,这也是关于一种新型生物资本改变人类与非人类、自然与文化之间关系的故事。本书重点描述构成三文鱼养殖的脆弱而不可预料的关系实践,以及其催生的多种“成为三文鱼”的方式,呈现出人与自然的切面如何在三文鱼的旅途中不断赋形,又塑造着彼此。
以往,“它们的”故事在生物学家中寻找读者,“我们的”故事在人类学家中寻找读者,但讲故事的方式正在发生改变。
=========================================
这本书既是对三文鱼和饲养它们的人之间相互影响的敏锐探索,也是一封引人入胜的写给民族志的情书,它阐明了这种工作可以扩大我们思考科学和社会棘手问题的界限……这是一部人类学著作,它向所有人讲述了我们的食物系统和被卷入其中的动物,以及不确定性的不可避免;它以一种高超的声音向我们提供了一个没有结尾的答案。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一个及时的贡献……总的来说,《成为三文鱼》对一个快速增长的行业进行了详细而有启发性的研究,提供了对照料实践的关键见解,这些实践确实将鱼作为食用动物带到了生活中,并贯穿其间。
——《工作人类学评论》
《成为三文鱼》展现了生活中平庸的一面,揭示了它们令人震惊的陌生感。玛丽安娜•伊丽莎白•利恩追溯了这种陌生感——通过理论、历史、民族志和凄美的个人叙述——来说明人与非人的关系是如何处于我们生活的核心的。
——本-奥洛夫(Ben Orlove),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所教授,《变暗的山峰:冰川退缩、科学和社会》的合著者
作者带我们进入神秘的贸易区,在这里,人类和鱼类等不同物种相互接触,并决定彼此的命运。
——罗安清(Anna Tsing),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人类学系教授,《末日松茸》作者
海洋塑料:一个入侵物种 豆瓣
Plasticus maritimus, uma espécie invasora
8.5 (6 个评分) 作者: [葡] 安娜·佩戈 伊莎贝尔·米尼奥丝·马丁斯 著 / [葡] 贝尔纳多·P.卡瓦略 绘 译者: 金心艺 后浪丨浙江教育出版社 2021 - 6
海洋告急!塑料正在杀死一切!
博洛尼亚国际童书展非虚构类特别推荐,
美国科学教育者协会年度杰出科学类童书。
海洋保护工作者的真实故事。
◎ 编辑推荐
☆ 备受认可的环保题材佳作
博洛尼亚国际童书展非虚构类特别推荐
美国科学教育者协会年度杰出科学类童书
葡萄牙国家阅读计划推荐图书
美国初中图书馆协会选定图书
☆ 海洋生物学家与葡萄牙金牌插画师联手,讲述海洋触目惊心的现状
塑料威胁着海洋生物多样性以及人类的 生存, 清除它刻不容缓!
每年约有 800 万吨塑料流入海洋!这相当于每小时往海里倾倒约 1000 吨塑料, 也就是差不多每分钟倾倒一卡车塑料。有数据显示,到2050 年,若以重量计,海里的塑料将会比鱼还多!
我们呼吸的氧气有一半以上都是海洋里的微藻产生的!如果海洋中充满塑料和其他污染物,微藻就会迅速消失。
微塑料在生物体中累积超过一定限度,会引发严重的健康问题,比如引起发育、生殖等方面的病变。微塑料最终会因食物链而进入人体。
☆ 以研究入侵物种的视角来揭示海洋塑料污染的严峻现实
塑料某种程度上来说,绝对算是一种怪兽。它们增长很快,破坏性极强,降解得非常缓慢,可能要好几个世纪才会完全消失。
从入侵物种的视角来研究海洋垃圾,可以引导我们仔细观察塑料,研究它在地球上的生产流通情况和海洋中的扩散路径。同时它为去海滩捡垃圾赋予新的意义——像生物学家那样,全副武装去海边进行“实地考察”,认识庞大的塑料家族成员。
一些塑料物种的溯源故事,是整个环保行动中为数不多让人轻松的时刻。但这背后同样让人感受到刺痛——正是那些随意使用的日常生活用品在吞噬海洋生物的生命。
☆ 源于海洋生物学家、海洋保护工作者的真实故事
◎ 内容简介
当安娜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她经常在海滩上玩,而不是后院。她会在沙滩上长时间散步,观察潮汐,收集化石,享受大自然。但渐渐地,她开始注意到一种新的入侵物种在海岸上变得越来越普遍:塑料。为了提醒人们塑料对地球生命的影响,安娜成为了一名海洋生物学家,她决定开始收集塑料。甚至给这个新物种起了个名字:Plasticus maritimus。
◎ 媒体推荐
巧妙的……引人入胜的……11岁及以上的读者读完这本书时,可能会感到被说服和鼓舞。美总是有办法做到这一点。——《华尔街日报》
一位海洋生物学家对“入侵性”塑料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提出了警告……对这一科学研究领域进行了详实的介绍,并明确呼吁采取行动。——《号角》
精心构思并全面介绍了一个严重的世界问题。——《科克斯书评》
这本书有漂亮的插图,容易理解的说明和大量的主题相关知识,是一本让读者感到震惊的、关于最具侵略性的人造物种的全面指南。(随着阅读的进行,)我感觉越来越难受,到最后,我下定决心去寻找、减少、消除(海洋垃圾),并希望彻底根除这个问题 ——GeekDad
安娜·佩戈称“没有必要为了开始‘去塑化’而进行彻底地改变”。这也是本书的全部精神(和优点):提供具体的建议,解决复杂的问题,孩子也可以接触复杂的问题和艰巨的挑战。——安娜·迪亚斯·费雷拉(《观察者》)
◎ 获奖记录
博洛尼亚国际童书展非虚构类特别推荐图书
葡萄牙国家阅读计划推荐图书
美国初中图书馆协会选定图书
2021年美国杰出科学类童书(美国科学教育者协会)
2021年6月20日 已读
买之前只被书名吸引,想要了解,没想到是童书。外包装和纸质的手感都很好,很适合摊开看。觉得有些时候成年人更能体会到童书的乐趣。
看下来发现这是一本内容成熟,没有限定年龄层的读物。插画实在很可爱,真实的图片又令人触目惊心,如果住在海边的话大概明天早晨就会早起去捡垃圾……原来可降解是指最终能降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塑料是从石油里提取出来的没有人能活着看到塑料降解。一次性尿布都要50~100年才能在海洋里降解,万能的菌竟然不怎么管用只能靠燃烧但燃烧又有毒还是海洋里的菌群和藻类一样都容易被吸附亲垃圾呢。超多集装箱落海时间真是瞠目结舌,怎么回事啊人類!
a生物自然这个世界 浙江教育出版社
鱼什么都知道 豆瓣
WHAT A FISH KNOWS
8.4 (26 个评分) 作者: [美] 乔纳森·巴尔科姆 译者: 肖梦 / 赵静文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 - 8
你知道吗?鱼不只有7秒记忆
传说只有7秒记忆的鱼,其实是高智商动物。
这种种类比陆地及天空中所有脊椎动物种类总数还要多的神秘物种,在3亿年的漫长历史中完成了高度演化,千百年来一直不为人知。它们有意识,有情感,能够交流,会使用工具,懂得合作,甚至懂得讨好与欺骗。在这本书中,作者借助动物行为学及生物学 领域的发现,为我们揭开了水底深处的秘密。
这是一本由美国知名动物行为学家,乔纳森·巴尔科姆,耗时四年科普力作。原书上市斩获美国亚马逊2016年度好书、《福布斯》生物科学类十佳读物,《自然》十佳科普读物,入选威尔逊文学科学写作奖长名单,《出版人周刊》《纽约书评》等多家媒体好评推荐。
2021年7月24日 已读
鱼缺乏面部肌肉是它们被忽略的原因吧,而且大部分人更容易注意到能够发出声音的生物。鲑鱼养殖很难唤起同情心,鲸鱼捕捞则年年都被呼吁停止。相比家禽,鱼类有时甚至不能算肉,但觉得它们也应该被共情。海洋的最近有些看够了……

“布格哈特认为,游戏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 这种行为不会让动物达到任何明确的生存目的,比如交配、觅食或争斗;
2. 这种行为是自愿的、自发的或者有益的;
3. 这种行为跟典型的功能性行为(性行为、领地行为、捕食行为、自卫行为、觅食行为)在形式、目的或时机上有明显的不同;
4. 这种行为会反复出现,但并不是神经质行为;
5. 这种行为只会在没有饥饿、疾病、拥挤或捕食者等应激源的情况下出现。”
a生物自然这个世界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草地上的嗡嗡声 豆瓣
A BUZZ IN THE MEADOW
作者: [英] 戴夫·古尔森 译者: 林金源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内容简介
2003年,英国昆虫学家戴夫•古尔森在法国中部乡间买下一片荒废的农舍。十多年的时间里,他一直都在努力恢复这片草地的生态系统,而落脚在这片草地的昆虫和植物,很多都是他在科学生涯中研究过的种类。
本书中,古尔森介绍了报死窃蠹如何报死讯、讨人厌的苍蝇究竟多重要、蝴蝶斑点有什么用处、花朵如何尔虞我诈地争取授粉等生物知识,设法说明这些生物在行为与生态方面的诸多迷人细节,以及它们在自然环境中扮演的角色,进而提醒读者珍惜地球上形形色色的生物,以崭新的眼光去看待自己所处的世界,蹲下身来仔细观察,领略以往未曾发现过的美妙生命光谱。
▼媒体推荐
太壮丽了!阅读本书最愉悦之处是听着多样性物种在字里行间嗡嗡鸣叫。
——《泰晤士报》
这不是一本灌输知识的自然科普类读物,它让我们承认自己的渺小,以及对自然的无知。
——《旁观者周刊》
古尔森的作品不仅内容翔实,更富含高度的娱乐性。对任何一位喜欢自然生物的人来说,这是一部必读书籍。
——《独立报》
古尔森巧妙融合了爱德华•威尔森与巴里•洛佩兹的笔法,才华洋溢。后院里的博物学家,不管他们身居何处,都乐于有这本机智、风趣又深刻的指南作伴。 ——《书单》
本书绝非漫谈野生生物的浪漫见闻录。古尔森擅长将深奥的生物学概念与生动有趣的描述交织,全书俨然精致迷人的生态史宝库。
——《BBC野生动物》
古尔森是近年来横跨自然写作、博物学与科研报告三界最亮眼的新秀之一。
——《观察家报》
2021年7月26日 已读
开头还以为是另一本托斯卡纳艳阳下,是我想多了。虽说作者给人感觉就是刻板印象中的英国人,但他眼中的世界,笔下的存在,实在太有意思了。但不推荐购买,原因是书摸起来好像小时候用来磨铅笔的砂纸,非常极其特别不舒服!!!
书可以给十分,纸质只能给一分,天知道我多少次想戴手套,硬要说这就是野外生活的感觉也不是没道理。
a生物自然这个世界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