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科普
生命进化的跃升 豆瓣
Life Ascending: The Ten Great Inventions of Evolution
9.0 (10 个评分) 作者: [英] 尼克·莱恩 译者: 梅苃芢 文汇出版社 2020 - 6
40亿年前,海底热泉偶然地成为你和其他生命的起源之地;之后,DNA的复制密码让你得以繁衍;直到光合作用制造出氧气,你才解决了能源问题;接着,复杂细胞让你的构成从简单变为复杂;有性生殖打乱了遗传组合,让你结合父母的优点;运动扩大猎食范围,让生存变得容易;眼睛成为你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热血提升新陈代谢速率,以维持你的大脑消耗;意识更是让你得以学习、思考以及成长;而最后的最后,直到生命尽头,你会发现死亡才是一切生生不息的奥秘所在……
总而言之,在地球上,生命已经进化了40亿年。但与达尔文猜测的不同,进化的过程并不是一成不变,顺理成章地向前滚动;而是在某个时间点忽然跃升,激进地一路狂奔。DNA、光合作用、眼睛、性等10次进化,少了其中任何一次,你都不可能成为今天的样子。
翻开本书,见证你本身就是40亿年来最大的奇迹。
运气的诱饵 豆瓣 Goodreads
Addiction by Design: Machine Gambling in Las Vegas
8.6 (28 个评分) 作者: [美] 娜塔莎·道·舒尔 译者: 李奇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21 - 12
凭借近二十年的深入田野工作和人类学家的辛辣眼光,作者一层层地呈现了博彩行业、赌博者个体和现代社会基本理念的全景:
·赌博业为不断盈利并掌控消费者,精益求精地研究方方面面细节:机器算法、道路形制、室内灯光、屏幕角度、取款手段、会员追踪技术乃至急救措施……
·背负着生活压力、身心病痛、情感变故的赌博者,为何又如何一步步深陷赌博机营造的迷幻境地不可自拔,哪怕他们就是赌场雇员甚至赌博机设计师;
·一个个原子化现代个体在“全权为自己负责”的无尽重压下,面对购物、运动、聊天、刷剧、烟酒、药物、加班等万事万物时,都可能无力抵抗诱惑,而戒赌的方法和陷入赌瘾的途径,乃是同一条路……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读了开头发现之前在看英文版,但只读到场内设计部分,在结尾提到也能通过设计降低进入赌场的可能。为保证顾客们的安全感,医护人员不被允许从正门进入,但纵使有人倒下,他人依旧不会挪位。机器在不断改进,包括手柄和机制,唤起人们的欲望,人们会觉得自己掌控了机器,而不是被随机性控制,沉迷也是利用心流的结果。永远不能小看他人生活的丰富度,距离赌博最近的一次距离是抓娃娃吧,他人沉迷也是听说,个人没什么感触,依旧想认识传说中叱咤赌城的数学系学生。内容规整度MAX,可读性低,3.5
a科普 a非虚构内容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我们为什么会说脏话? 豆瓣
Swearing Is Good for You: The Amazing Science of Bad Language
7.4 (9 个评分) 作者: [英]埃玛·伯恩 译者: 吉永劭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7
从小我们就被教导,说脏话不好、不文明。在地球上有人类居住的绝大部分地区,说脏话都是一种禁忌行为。
可是有些时候,我们依然会忍不住说脏话,那句“忍不住爆粗口”就是明证。
 为什么我们明知说脏话是禁忌行为,却依然忍不住做这件事?
 说脏话是人类的本能吗?
 人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说脏话?
 一般我们会在什么时候说脏话?
 男人和女人说的脏话有何不同?
 说脏话,对我们有什么益处?
以上这些问题都可以在《我们为什么会说脏话?》这本书中找到答案。作者埃玛·伯恩作为一名科研领域的特立独行者,以极高的热情、非正统的研究方式对“说脏话”这个不正经的话题展开了有趣的研究。她结合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研究了脏话进化的历史,以及说脏话对于我们身体及精神方面的影响,让人耳目一新。。
打开这本书,欢迎进入脏话的神奇科学世界。
2022年2月10日 已读
比想象中有意思一点,想知道猩猩们最后如何,这笔研究的支出定然不菲。比起用母语骂脏话,好像更容易用非母语说出口,似乎也不是因为会感到羞愧,只是以前被时常非自觉性地暗示过希望做一个乖小孩,到如今也依旧没能跳脱,但这么希望的人自己却遵循了不同的标准。变了吗,记不大清了。
a科普 中信出版集团
忍者:非官方修炼手册 豆瓣
Ninja: The (Unofficial) Secret Manual
作者: [英]斯蒂芬·特恩布尔 译者: 江川 后浪 | 广东旅游出版社 2021
你想学习忍术吗?
你知道结印的秘密吗?
你想像忍者一样飞檐走壁吗?
本书将告诉你关于忍者的一切
☆编辑推荐
忍者是日本的秘密战士。他们在暗中行事,或是前去搜集敌人情报,或是防范敌人破坏。这本秘卷的作者是一位伊贺流忍者大师,他忠心耿耿地为德川幕府第十一代将军德川家齐效力。本书将告诉你在开始接受训练之前需要知道的一切:
· 如何修行忍术
· 如何隐身
· 如何飞
· 如何结印
· 如何操纵敌人的想法
· 如何隐藏自己的身份
这本忍者手册,现在就传授于你!
▎内容简介
身穿黑衣的忍者是日本标志性形象之一。这些拥有高超武艺和深不可测的能力的秘密战士为大量电影、漫画、游戏提供了灵感,并作为这些作品的主人公为世界各国人所熟知。然而,历史上真实的忍者到底是怎样的呢?本书作者通过对江户时代的忍者手册,尤其是《万川集海》《忍秘传》和《正忍记》的出色研究,全面讲述了忍者的历史,还原了从古代到战国时代再到江户时代的真实的忍者形象。
2022年4月7日 已读
好可爱!在看到最后前真的有被骗到!知道真相后仔细回想,只有从特别挑出女忍者那儿,察觉到了一次不对劲。这种信誓旦旦的自大语气真的太可爱啦,让人想购入这个系列其他本!内容不是很详细,消遣可以,但既然是编纂为什么不把具体的口授内容写出来啦!可以出版!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忍者!忍者是不存在的!这不是书,是辅助敲钉子的工具!
a写作与参考物 a科普 广东旅游出版社
肠子的小心思 豆瓣
Darm mit Charme: Alles uber ein unterschatztes Organ
8.6 (71 个评分) 作者: 【德】朱莉娅·恩德斯 译者: 钱为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6 - 1
【内容简介】
《肠子的小心思》是德国图书界的黑马,口嫌体正直的德国人,一面对粑粑说着“不要不要”,一面看得好污好欢乐。原来,德国人觉得理所当然的马桶竟是痔疮的罪魁祸首;如此现代化的今天,蹲坑这种看似原始的行为竟然还在全世界一半以上的地区保留着,而且这才是大便的正确解锁方式;跟肠子相关的事,不仅有趣,还密切关系到人体的健康状况,一个感觉不好的肠道会让我们感到沮丧,而一个健康的、营养良好的肠道会大大地改善我们的情绪……谁能想到这些奇葩欢乐的内容,竟是一位软萌妹子所写,还一举俘获36个国家和地区读者的心。让我们跟着这本新鲜出炉带着屎味的书,一起开启神奇的消化道之旅吧。
【编辑推荐】
吃喝拉撒那点事儿,居然让全世界的读者看得放不下。
这书有毒有雷有屎尿屁,胆小者慎入!!
2014年德国最畅销图书,销量超过170万册,荣获读者选择奖金奖,是德国人居家旅游馈赠亲朋必备良品。
授权36个国家和地区,已出版美、英、日、法、西等版本,全球销售狂飙500万册
2015年美国图书肠道健康分类排名第一,被《纽约时报》评选为Bestseller
肠子并不是一个只会放屁和排泄的管道。
肠道组成了人体三分之二的免疫系统,肠道受损,整个免疫系统都会处于崩溃边缘。
肠子有自己独立的“大脑”,即使“脑残”,腹脑也能继续控制整个内脏系统的运作。
所有器官都需要消耗能量,只有到了小肠那里我们才能挣一些能量回来,正是小肠让“逛吃逛吃”的人生变得如此有意义。
肠道健康了,不吃药病也好了,皮肤变光滑了,身材更有线条了,这都是肠道默默为我们做的好事。
想到还有肠子这样不求回报地深爱着我们,是不是感觉人生也变得更美好了呢?
前方高能预警!再说一次,这不是演习,正在进食的各位请小心!!!
为什么吃进去的食物千奇百怪,拉出来的物体却千篇一律?
金黄、暗绿、浅棕、深褐,羊粪蛋、香肠、牙膏、蛋花汤,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粑粑到底在向我们传递什么健康信息?
让我们跟随一坨粑粑的生命历程,去了解赐予我们洪荒之力的消化道是如何工作的吧!
美食欢迎光临——牙齿的研磨——舌头的搅拌——食道的推送——胃的摇晃拌匀——胃酸的腐蚀进攻——小肠的分解细化——大肠的压榨挤干——括约肌的死守和放行——便便拜拜~~~
2022年4月29日 已读
非常好读的科普,轻松不过脑跟着走就行,看完后怀疑自己肠道有慢性炎症肯定不是本书的目的。唯一奇怪的是,提到沙门氏菌繁殖速度快过孙悟空和琼瑶小说之类的,在想是真出现了还是过于本土化。
a科普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结构是什么 豆瓣
Structures: Or Why Things Don’t Fall Down
8.9 (7 个评分) 作者: [英]J.E.戈登(J.E.Gordon) 译者: 李轻舟 / 审校:刘新宇 中信出版社·鹦鹉螺 2019 - 8
★ 埃隆•马斯克14本推荐读物之一,“这是一本关于结构设计的非常好的入门书。”
★ 畅销40余年经典著作,国内首次引进。
★美亚分类榜前十。
★业内资深工程师审校。
★入选中学和大学教材,业内口碑高,专业人士必读经典书目。
-
--------------------------------------------------------------------------------------
-
为什么一座吊桥即便开通了八条车道也不至于倒塌?为什么堤坝可以阻拦或释放巨大的水量?为什么希腊人在晚上会将马车轮子卸下来?为什么人类会腰痛?为什么鸟类有羽毛?摩天大楼和袋鼠的设计有什么原理?本书将帮你理解伟大建筑的巧夺天工之处,并探究历史上诸多灾难性事故的背后原因。
-
结构涉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植物或动物,还是高楼大厦、桥梁等设计都要承受一定的机械力度,使其不易被折断或倒塌。所以,每个事物都包含一种结构。
-
当我们思考结构的问题时,我们不仅要考虑为什么建筑物和桥梁不会坍塌,为什么机器和飞机不会解体,也要考虑虫子为何长成那种形态,以及蝙蝠为什么能飞过玫瑰花丛而翅膀完好无损。
-
这是一本发现结构的原理、生动解释结构的基本特性的趣味读物,它将为你揭开关于结构力学的许多好玩的谜题。作者摒弃了工程师惯用的让人不知所云的技术术语,用浅显、幽默的语言为读者解释了结构的有趣原理,分析了不同结构的特性,并告诉我们,生物的生存需求和人类的设计需求影响了这些结构的发展,自然、科技、生活中存在的结构都有其各自的道理。
2022年6月24日 已读 难读,只有一小部分被完全理解,所以就不打分了。结构无处不在,了解了它后,可能更容易攀爬万物。
a科普 中信出版社
名师讲科技前沿系列--图解芯片技术 豆瓣
作者: 田民波 2019 - 7
针对入门者、应用者及研究开发者的多方面的需求,《图解芯片技术》在汇集大量资料的前提下,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全面且简明扼要地介绍芯片工作原理,集成电路材料,制作工艺,芯片的新进展、新应用及发展前景等。采用每章之下“节节清”的论述方式,左文右图,图文对照,并给出“本节重点”。力求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层次分明,思路清晰;内容丰富,重点突出;选材新颖,强调应用。
本书可供微电子、材料、物理、精密仪器等学科本科生及相关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2022年8月21日 已读 能够完全读懂的只有书角茶桌的部分,其他的看到头大,觉得比音声设计难,和造飞机差不多……
a科普 化学工业出版社
随椋鸟飞行 豆瓣 Goodreads
In Un Volo di Storni
7.9 (10 个评分) 作者: [意] 乔治•帕里西 译者: 文铮 新星出版社 2022 - 8
★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恒星级水平的科普力作,在细节发现宇宙真理
☆揭示无序世界隐藏的规律,引发20国阅读新浪潮
★是时候打破惯性思维了!看聪明头脑如何从习以为常的日常出发,化脑洞为现实
☆读着读着,会心一笑,好奇心驱动的研究,生动有趣的经历,展现科学家的执著与纯粹
★各界名人学者好评不断,《七堂极简物理课》作者卡洛·罗韦利推荐
◎内容简介
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揭示无序世界隐藏的规律
带上好奇心,在探索中体会科学的确定之美
巨型鸟群没有指挥,为什么在极速中阵型变幻莫测?
看似复杂无序的表象下,是否隐藏着简洁普适的恒定规律?
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的突破性发现,道出复杂系统背后的简单秩序,更深刻影响信息优化、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发展。
本书中,乔治·帕里西以风趣幽默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介绍自己获得诺奖的关键性成果。生动有趣的研究经历与巧思,带我们重返科学探索的第一现场。这里没有一条公式,只要带上好奇心,就能与一位思维与众不同的物理学家,一同飞入复杂系统的奇境,感受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与科学的确定之美。
◎各界推荐
乔治·帕里西对我们理解复杂物理系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他发现了从原子到行星尺度的物理系统中无序和涨落之间的相互作用。
——诺贝尔物理学奖授奖辞
在《随椋鸟飞行》一书中,乔治·帕里西教授向大家展现了复杂性的奇境。同时,通过他简洁而深刻的描述,我们还能发现帕里西教授追求科学的初心,纯真而深邃。他在任何情境下,都相信复杂的表象背后,存在着简单、普适的基本规律,都坚持对事物本质内核的关注和挖掘,这在我们今天更加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尤具教益。
—— 狄增如,北京师范大学系统科学学院教授
这本书讲了一个个科学探索的故事,比推理小说更有意思,更烧脑——因为是真的。如果你愿意接受这项智力挑战,将领略到很多大自然和人类社会中的秩序。
——万维钢,科学作家,“得到”APP《精英日课》专栏作者
如果说寻找无序体系中的规律像在黑夜中探索,那么帕里西的理论就像是普罗米修斯的火种,带来了最初的光明。
——金瑜亮,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非常优美的研究,非常优美的文字。真正好的研究,就是能从细节发现宇宙真理。毫无疑问,复杂性研究是当今最重要的研究领域,我很希望持续学习跟进这一领域进展。
——郝景芳,科幻作家,雨果奖得主
复杂系统领域致力于探索纷繁复杂的世界里蕴含的简单规律,乔治·帕里西是该方面的顶尖科学家。在这本书里,他既坦露了科学探索的心得体会, 又讲述了很多有趣的经历。我是几乎一口气读完的,而且时不时捧腹大笑。
——严钢,同济大学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教授
2022年11月29日 已读
“进入推演阶段前,数学家的头脑中必须已经存在某一论证,起码要有个大致的思路。这种处理方式告诉我们,为什么有那么多正确定理的首次证明都是错误的。数学家通常会在正确地构想了定理并确定了可行性方法之后,却在证明过程的某个步骤上出错。如果直觉差不多是对的,那要么就用一种完全正确的方法来完成剩下的困难部分,要么就用另一种或多或少不同的方案,来得到相同的最终结果。数学家经常谈到定理的“意义”,这是一种以非正式语言表达的意义,主要基于类比、近似、隐喻或直觉。但这样的意义一般在数学文本中是不见踪迹的,那些数学论文会用一种不同的语言来表述:这一意义以某种方式证实了原始直觉的合理性,但由于它无法被转化为必要的形式,因此被认为是不精确的东西,作为朋友之间的谈资尚可,但不能被写入必须严谨的论文中。”
a科普 新星出版社
时间杂谈 豆瓣
About Time Too
作者: 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 译者: 王燕平 / 张超 2022 - 5
【内容介绍】
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被誉为“时间之家”,是将地球分为东、西半球的本初子午线所在地。在《时间杂谈》中,格林尼治天文台的专家们用上百条冷知识和大量手绘图,解答了千奇百怪的时间问题。钟摆、烤面包机、蛛丝、流行歌曲……本书以这些看似平凡的事物串联起科学史上关于时间的重要发现,也揭示了时间对我们日常生活的深刻影响。
【编辑推荐】
《时间杂谈》是一本关于时间的趣味科普小书。它由格林尼治天文台的众多专家和策展人编撰而成,旨在对公众☆关心的时间问题做出集中解答:时间从何时开始?一光年有多远,一飞秒有多短?扑克牌与历法有什么关系?宇航员在月球上怎样看时间?……书中还提到了冻结的时间、写在星辰里的时间、与猫在一起的时间、番茄酱时间!
《时间杂谈》为小开本精装图书,由英国知名设计师打造视觉呈现,含大量精美双色手绘插图。原陕西天文台台长、国家授时中心研究员漆贯荣作序推荐。
【名人评价及推荐】
书中列举了一百多个与时间有关的问题,给出了有趣的解释和说明,大道至简,通俗可读……译本概念准确,语意通达,相信它一定会为关心时间并希望更多地了解时间的广大读者所喜爱。
——漆贯荣
2023年1月22日 已读
一些冷知识。十二生肖的存在好神奇,忽然想知道是怎样挑选出这些动物的。末日时钟有些可怕。埃及人会将天狼星与太阳一同升起的日子作为一年的开始,也正好是尼罗河每年泛滥的日子,而大部分人们如今已经无法通过星空了解变换,只能对照日历,稍微谈及温度从而察觉季节变换(比如阿拉斯加留下的竞猜河水解冻日的传统),还是会觉得可惜……
“无论出生在哪一天,所有赛马的生日都是同一天:在北半球是1月1日,在南半球是8月1日。这意味着,出生在12月31日或7月31日的马,根据它们生活的地方来看,第二天就满一岁了。马的繁育者竭尽所能确保他们的马在一年中正确的时间出生——年幼的马会由于受到的训练较少而无法与那些被官方认定为与其同龄的老马竞争。”
a科普 译林出版社
猎药师 豆瓣
The Drug Hunters
7.9 (9 个评分) 作者: 唐纳德·R·基尔希 / 奥吉·奥加斯 译者: 陶亮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6
世界第一场麻醉手术竟是为了拔牙?
曾席卷欧洲、造成大量人口死亡的霍乱病菌如何被消灭?
小儿麻痹症与食用精制糖有关系吗?
口服避孕药的成功研发对社会、政治产生了怎样深刻的影响?
这是一个神奇、冒险,却足以改变世界的职业。
从史前时代开始,深受寄生虫困扰的祖先们,就尝试咀嚼树根或叶子以减轻病痛,他们是*古老的猎药师。直到19世纪,人们才首次以比较科学的方式发现了药物。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有着35年职业经验的老猎药师,他笔下记录的,是一群凭借直觉、毅力和运气发现真理的猎药师,以及他们寻找新药的坎坷旅程。
麻醉药、抗生素、胰岛素、避孕药、抗抑郁药……每一种新药的问世,都有着猎药师们不为人知的艰辛付出,他们将自己暴露在已知或未知的危险中,在不计其数的化合物中反复筛选、试错,才让治疗疾病、挽救生命成为可能。
贪婪的多巴胺 豆瓣 Goodreads
The Molecule of More: How a Single Chemical in Your Brain Drives Love, Sex, and Creativity―and Will Determine the Fate of the Human Race
7.0 (57 个评分) 作者: (美) 丹尼尔·利伯曼 / (美) 迈克尔·E.朗 译者: 郑李垚 中信出版社 2021 - 9
为什么曾经浪漫的感情也会变淡?为什么成功人士通常不会觉得自己很成功?为什么几乎所有的节食计划后来都功亏一篑?为什么聪明的人经常会做出糟糕透顶、灾难性的决定?这都取决于大脑中的一种单分子结构——多巴胺。这种化学物质控制着你的欲望、想象、冲动、创造力,出乎意料地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的身体受到“向上”和“向下”两类物质的控制。“向下”指的是控制当下的神经递质,它们决定我们当前的感受;“向上”则是指多巴胺,决定了我们的长远规划、愿景、未来期望。正因如此,多巴胺并不像很多人以为的,是一种快乐分子。它其实是一种欲望分子,在我们已经获得很多的同时,让我们有更高的期许、更大的目标。多巴胺让我们把眼光放得更长远,追求更高的目标,但也同时让人欲望无止境、不知道满足。它既能让你体会成功的喜悦,也让成功变得平淡无奇;它让你投入一段感情,但也让当初的深情被岁月磨平;它让你获得超长的智商,但也让你与疯狂一步之遥……
充分了解这种物质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情绪、决策和生活的,能够帮助我们充分发挥大脑的潜在功能,提高效率,获得更好的表现。
2022年10月9日 已读
让多巴胺和当下分子充分结合。伊坂说酗酒会改造大脑构造,不一定是假的。
“我们的大脑必须从面向未来的多巴胺过渡到面向现在的某种化学物质,这是一系列神经递质,我们称之为“当下分子”。大多数人都对它们的名字略有耳闻,包括血清素、催产素、内啡肽(相当于大脑自产的吗啡)和内源性大麻素(相当于大脑自产的大麻)。与通过多巴胺得到的来自预期的愉悦相反,这些化学物质会给我们带来由感觉和情感引发的愉悦。
除了少数例外,大脑对性高潮的反应是相同的:多巴胺被关闭,当下分子通行。
当多巴胺系统处于静止状态时,它会以每秒3到5次的速度被激发。但当它兴奋时,它的激发速率会激增到每秒20到30次。当预期的奖赏没有实现时,多巴胺的激发速率会下降到零,而这种感觉很糟糕。这就是为什么多巴胺的停止会让你感到愤恨和失落。”
a科普 中信出版社
外科的诞生 豆瓣
The Invention of Surgery: A History of Modern Medicine: From Renaissance to Implant Revolution
作者: [美] 大卫·施耐德 译者: 张宁 中信出版集团 2021 - 9
全球领先骨科专家,撰写外科手术400年诞生、完善与突破的“深度传记”
从令人作呕的中世纪“坏医学”,到今日全面修复人体的移植手术革命
一段科学、艺术、想象、疯狂、勇敢和耐心构造的医学奇迹
==========================================
在过去的300代人当中,只有最近的5代人才享有现代医学带来的福祉,而在此前医生的“照护”几乎毫无帮助,甚至可能致命。只有最近50年里,我们才凭借移植对身体进行“以旧换新”。外科手术从何处诞生?下一项具有突破性的、彻底改变人类生活的外科技术会是什么?
大卫·施耐德医学博士以自身亲历的鲜活手术室故事,切入从古希腊到21世纪的外科学历史。文艺复兴以来杰出而疯狂的医生,凭借其勇气、耐心与想象,剖开人体,探索疾病的成因、认识细菌和感染的由来,用外科技巧干预人的生命进程。今日的医生重访医学先驱的时代,见证这些孤独天才的人生。
20世纪以来外科学的重大突破,则不仅停留在知识探索的层面,也关系到医疗设施的变革,医疗器械的产业化和医疗保健制度的突飞猛进。这些共同促成了施耐德医生最为熟悉的领域——植入手术的革命。一百多年前的人类很难想象,以合金替代磨损的关节,用小巧电子装置维持心脏跳动,甚至在大脑中放入电极,调节我们的神经。
而今体内植入物遍及全球,仅在美国一年的植入性手术超过1 700万例。未来我们将很难找到一个身体中不存在植入物的现代人。外科学的进步从未停止,能够植入我们身体的新零件也不断增加,未来的手术将如何重塑我们的身体,改造我们的功能,延长我们的寿命?“半机器人”时代会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吗?
2022年10月11日 已读
纸质非常舒服,内容乏善可陈。搞不懂作者介绍大背景的目的,为什么会有人想在一本讲医学的书里看到牛顿在瘟疫背景下回老家避难因而研究出了成果这件事……总之像是百科合集,材料整理得不太好,感觉作者更适合写自己经历过的内容。
a科普 中信出版社
魔丸的诞生 豆瓣
THE BIRTH OF THE PILL
作者: [美] 乔纳森·艾格 译者: 语冰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2
本书它讲述了一颗小小药丸——避孕丸的故事。讲述这颗魔丸是如何被科学家制造出来,人们怎么看待它,它到底代表着什么,又是如何改变了世界。
无数人都为避孕丸的发明贡献过心力。如果说避孕药的发明是一部电影,那么玛格丽特•桑格、格雷戈里•平克斯、凯瑟琳•麦考米克、约翰•洛克四位,就是这部电影的联合主演,他们对避孕丸的问世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桑格掀起了社会启蒙、麦考米克的资金支持、平克斯的科学攻关、洛克的药品测试。这本书按照时间顺序组织全文,从桑格早年在格林威治村的叛逆时光,到20实际60年代风口浪尖上的性爱革命,四位主人公不懈的努力和他们身后无数支持者的群像,构成这本引人入胜的社会、文化、科学的历史之书。
它们的性 豆瓣
7.6 (18 个评分) 作者: 王大可 2022 - 7
◎ 编辑推荐
★ 牛津大学动物学博士王大可,带你领略动物世界多姿多彩的性与爱!颠覆常识,令你耳目一新!
公鸭的丁丁是逆螺旋状的,而母鸭的阴道却是顺螺旋的;倭黑猩猩热衷于性爱外交,做爱无需理由;丁丁界的土豪海蛤蝓,每根丁丁只用一次,用完就扔;流苏鹬是一种奇特的水鸟,有些雄性酷爱男扮女装,乘机偷情……
一夫一妻、一夫多妻、一妻多夫、同性恋、无性恋……情爱的世界何其丰富斑斓。
忠诚与出轨,诚实与作弊,温柔与残暴;美丑、阶层、江湖、宫斗、无私、同理心……动物的世界,与人类世界无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
★ 将经典和前沿的研究成果融于生动的白描,文笔非常生动,建议吃饭勿看,容易喷饭。
姿势虽然搞笑,观点却非常硬核。让你在莞尔和大笑中收获满满。
人类的月经是不是个Bug?“妈宝”有科学道理?选择“大叔”还是“小鲜肉”?性选择会影响智商演化吗?一夫一妻制与多配制,哪种形式下的个体智商更高?
★ 笔下虽然是动物的世界,却处处流露对人类世界的关照。由动物的性与爱,反思人类的性与爱、进化与文明。
正如尹烨所说,这本书,其实写的也是“咱们的性”。
为什么自然界充斥着谎言,“正义”的规则背后遍是漏洞?当资源分配极其不公平时,弱者如何生存和逆袭?为什么两性之爱不能和美,永远在无止境地争夺?一夫一妻制是进化中的少数派,为什么会成为如今大多数人类社会的选择?
★ 收录18幅欧洲博物画家绘制的博物画彩插,十分优美,为你打开一场绘声绘色的感官之旅。
★ 收录10幅特别创作的设计师原创手绘插画,展现超强画面感场景,点睛之笔让人一秒get到笑点。
◎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姿势搞笑、观点硬核的人文科普。洗刷三观,颠覆常识!
丰富多彩的动物世界,与人类世界何其相似,又有诸多迥异。
一夫一妻、一夫多妻、一妻多夫、同性恋、无性恋……情爱的世界何其丰富斑斓。
忠诚与出轨,诚实与作弊,温柔与残暴;美丑、阶层、江湖、宫斗、无私、同理心……人类世界有的,它们也有,且花样迭出,让你目不暇接。
在鸡的监狱里被老鸡碾压欺负的年轻鸡、一边交欢一边高歌不惧捕猎的蓝孔雀、无时无刻不在做爱的倭黑猩猩、嫌配偶粗糙而执意分居的大象、求欢前还要被母老虎撕咬虐待的公老虎、被不爱的母鸭无情卡住丁丁的公鸭……到处都是市井,到处都是江湖。
牛津大学博士王大可带你去看动物妙趣横生的性与爱。让你在莞尔和爆笑中,思考人类社会的种种。
别忘了,人也是一种动物。
◎ 媒体评论
其实世上本来没有性,只是物种多了,演化得更高等了,就演化出来了性。我们对于性的理解大部分是基于人类角度考虑的。如果想更多了解为什么会有性,以及动物们为了“性”而采取的从分子层面到行为层面五花八门的冷知识,不妨翻翻这位科普新锐“五年磨一剑”的作品。王大可说,“别忘了,人类也是一种动物”,所以,这本书实际说的是:咱们的性。
——哥本哈根大学博士、华大集团CEO 尹烨
《它们的性》充满了自然科学的妙趣与规律,作者还试图对将这些要素提升到哲学高度,造就了非常愉悦、不失激荡的阅读体验。
——古生物学者、中国地质大学副教授 邢立达
这是一本看着像小书的大书。小书是指你可以把它当成介绍动物性行为的科普读物,但是,你分明又能从字里行间捕捉到作者关于生物、关于人类自身、关于繁育、权力、秩序的不断上升的思考,如泉水般从四面八方汇集,读到篇末,不知不觉已有了大河的模样,这是大书。
我希望将“动物性”专栏系列变成一本书时,曾有个奇怪的动机:我非常关心那只编号M17的公鸡,可惜它再无下文,但它带来的惊奇感越是往后便越是强烈。这种惊奇感在于,即便你开始只是对动物性行为好奇一下,但之后一定会忍不住合上书对人类社会一切理所当然产生怀疑和动摇。
——大象公会创始人 黄章晋
2022年12月18日 已读
因为用词网络化,就算有很多引用,还是会令人怀疑作者专业性的一本。感觉研究原鸡是有点资金的。章末时常出现奇怪感叹,没想到是女性写的。
“鬣狗最出名的不是母权社会,而是雌性长出了和雄性丁丁外观类似的假丁丁,假丁丁实际上是雌性增大的阴蒂,可以勃起却不能射精。更神奇的是,母鬣狗甚至发育出了假的阴囊。
黑猩猩也会把手指放到对方口里,断指的黑猩猩将失去生存能力,但我相信你不会伤害我。
实验表明,刺激丁丁产生的精子质量更好,但缺陷在于要把电极固定在丁丁上,不是谁都能乖乖地坐在那里让你电。而菊花刺激使用得更广泛一些,将电极塞入菊花,调整电流电压的刺激频率即可促使射精。这样雄性可以一次性把储存的精液都射出来,其中会有一些尚未完全成熟的精子。这种方法通常需要全身麻醉,适用于大型动物、濒死动物和比较挑剔的动物。”
a科普 新星出版社
《知识进化图解系列.太喜欢微生物了》 豆瓣
作者: [日]山形洋平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2 - 4
巧克力是发酵食品?
微生物是导致青春痘的罪魁祸首?
世界上杀人最多的微生物是什么?
微生物还能用于资源再生?
“发酵”和“坏了”有何不同?
肠道是我们的“第二大脑”?
本书提出日常生活中与微生物相关的54个小疑问,全面解析知识点,介绍了形形色色的微生物、它们给人类带来的麻烦和为人类带来的价值,从传染病、美食到生物技术,看人类怎样学会与“看不见的邻居”和平共处。
2022年12月19日 已读
泛泛罗列。
“衰老也会导致人身上的气味发生变化。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加,皮脂中的棕榈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发生氧化,形成2-壬烯醛,从而产生了气味。但微生物是否参与了这个过程,我们还不得而知。
双歧杆菌可以利用乳糖和低聚糖,产生乳酸和乙酸,以保持肠道内较低的pH值,抑制肠内机会致病菌。
米曲霉是日本的“国菌”按原料分类,可将味噌酱分为:八丁的黄豆味噌;九州、濑户内的大麦味噌;信州、仙台、会津、江户等的粳米味噌。按颜色的话,有赤味噌、浅色味噌、白味噌。市面上80%的味噌酱是粳米味噌。酱油也有很强的地方特色。关西等西日本地区是淡口酱油,九州和北陆等地是甜口酱油。从北海道到冲绳,日本全国范围内比较普遍的是浓口酱油。制作味噌和酱油时用的米曲霉,在2006年的日本酿造学会大会上被指定为日本的“国菌”。”
a科普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烏龜的殼其實是肋骨 豆瓣
カメの甲羅はあばら骨
作者: 川崎悟司 译者: 蘇暐婷 三采 2020 - 11
秒懂!用人體理解成動物的結構,探索動物身體的奧祕。
古生物插畫家將人類的身體(特別是骨骼)轉變成動物的結構,讓你秒懂動物知識。
在人體化的同時,也會將動物原本的樣貌、內部構造和行為模式都介紹出來。
古生物插畫家.川崎悟司(@satoshikawasaki)異想天開用人體來再現各種動物骨骼構造的插畫,這強烈的視覺效果在推特上引發話題,也糾正了我們常誤解的一些動物身體構造。他不僅專業知識豐富,關鍵是腦洞也比一般人大,他把常見動物骨骼代入人類骨骼中展示出來,在人體化的同時,也將動物原本的樣貌和內部構造、行為模式都介紹出來,讓我們更加直觀的去了解動物。
>原來烏龜的殼是脫不下來的!
>大象和駱駝居然都踮著腳走路!
>笑企鵝短腿,人家胸比你大!
>紅鶴的腳踝常被誤解成膝蓋!
>袋鼠的尾巴是來平衡身體,又能幫助跳躍!
>兔子天生就駝背!
包含人類在內,所有動物的身體都是為了適應環境而生的,可是卻很少有人知道「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構?」、「這種形狀具有什麼意義?」本書是一部嶄新的動物圖鑑,書中繪製了許多以人體模擬動物部分身體的插圖,讓讀者能從全新角度探究動物的身體構造。快透過人體變形插圖,一探烏龜、青蛙、大象、長頸鹿、鯨魚、企鵝等二十三種動物的構造與演化的真相吧。
本書特色
1.以獵奇的角度講述動物內部構造與行為模式。
2.系統性的彙整比較,簡單好懂,一目了然!
3.滿足學生好奇心的趣味科普書。
作者序
我們身體的每個部位都有各自的名稱,例如眼睛、口腔、手肘、膝蓋、上臂、小腿、腳跟、臀部、大腿等等……不勝枚舉。人類以外動物的身體結構與人類大致相似,因此許多人體部位的名稱,在動物身上其實也找得到。
可是狗的腳跟在哪裡呢?長頸鹿的手肘又在哪裡呢?應該很多人都不知道吧。如果藉由插圖,讓人類的身體演化成其他動物,是否就能一目瞭然了呢?基於這個想法,本書的企劃便誕生了。
動物們生活在形形色色的環境裡,都會為了適應環境而不斷改變自己的身體。成功適應的動物將繁衍後代、開枝散葉,無法適應的動物則逐漸遭到淘汰。這一連串過程就是動物的演化,牠們會在各式各樣的環境中,度過不同型態的生活。
蝙蝠在空中飛翔、鯨魚在海裡游泳、鼴鼠挖土鑽洞,牠們的手都變成了最適合環境的型態,因此形狀與人類的手相異。為了幫助讀者理解,書中將會聚焦在這些動物某一部分的身體特徵,並讓相對應的人體部位變成同樣的形狀,藉此探索動物身體的奧秘。請務必讀到最後一頁喔。
2019年11月 川崎悟司
審定序
這是一本有趣又富有知識的書,適合所有對動物和演化有興趣的朋友。
地球上的生物至少有175萬種,其中脊椎動物至少有66000種,包括魚類、兩棲類、爬蟲類、鳥類和哺乳類等五大類,除了魚類以外,其他的動物約占了一半左右。這些動物生活在多樣化的棲息環境,也有不同的外型特徵,可以說這些脊椎動物們充分利用了地球上的棲地和資源。但是,不知大家是否會好奇為什麼這些動物的外型會有那麼多的不同?
脊椎動物一般左右對稱,全身分為頭部、軀幹部、尾部,擁有體內骨,有一系列的硬骨貫穿身體,支持身軀,並有肌肉輔助。若觀察各類型的脊椎動物,會發現許多的型態差異,不過若細究,這些動物形態上的演化,均遵循演化的法則,有相類似之處。
本書就是用各類型脊椎動物和其外型上的不同,透過異想天開式的想像圖畫,利用將人類的身體骨骼模擬轉變成這些動物的模樣,來介紹每一類型動物的軀體特徵,解釋為何這些動物會有如此的不同。當然,中間更夾雜著生物演化上的概念,運用古老的動物化石證據,比較一些目前發現的化石物種和當前的物種在形態上的差異,說明動物為了更能適應不同的環境壓力,而產生許多特化的軀體結構改變。
本書有趣的是採用人的身體為起點,嘗試將人類的身體(特別是骨骼)轉變成一些動物的結構。從目前已知的學理而言,當然是不可能發生的,但是作者利用這種演變來介紹每一類型動物的身體特徵,有其意義,讓大家可以用自己的身體為基礎,來理解這些動物的軀體如何演變,既有趣、實用且有知識。
國立臺灣大學 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教授 李培芬
2021年7月15日 已读
以猎奇作为卖点的正经科普书,真的超正经!不过感觉比较适合低年级小孩,还未了解到人长得差不多,不会为变了形的人体感到过于不适……想了想如果画成美人会不会好点儿,嗯,还是不太行呀。想推荐给谏山创阅读。
a漫画绘本 a科普 三采
认识飞行 豆瓣
作者: [美] D. F. 安德森 / [美] S. 埃伯哈特 译者: 周尧明 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 - 7
普通大众的科普读物,飞行爱好者的入门优选
从飞行原理到飞机构造,了解飞行的方方面面
没有繁琐公式,拒绝复杂计算,
简明图表+牛顿三大定律,带你发现飞行的奥秘
◎ 编辑推荐
☆写给大众读者的飞行入门书
☆涵盖飞行方方面面的实用指南
☆航空专家经典之作,北航教授精心翻译
◎ 内容简介
飞机为什么能飞上天空?
飞机可以倒着飞吗?
飞机在飞行中没油了会掉下来吗?
这是一本帮你解开飞行奥秘的入门读物。《认识飞行(第二版)》内容建立在牛顿三大定律的基础之上,从物理学角度,用通俗的语言对飞行现象和航空学原理进行了清晰、直观地描述。全书共分九章,主要介绍了飞行原理、机翼、稳定性与操纵性、飞机的推进系统、高速飞行、飞行性能、气动试验、直升机和自转旋翼机、结构等内容。为便于初学者理解,书后附录了所涉及的飞行的基本概念。书中还加入了一些有趣的知识点,以调动读者对飞行的兴趣,从而使读者真正地认识飞行。
2021年6月28日 已读 原版插图是黑白的而且很清晰,为了配合内封图片也做成了一片糊的蓝色目的是啥,指望靠人眼不足色彩通道吗?
看完了,没法打分,因为依旧不会造飞机。理解了部分名词,但当它们连在一起,每段话我都要重复阅读两三遍。好奇除了我这样的误入者,受众都是哪些人。
a科普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消失的微生物 豆瓣 谷歌图书
Missing Microbes: How the Overuse of Antibiotics Is Fueling Our Modern Plagues
7.6 (16 个评分) 作者: [美]马丁•布莱泽 译者: 傅贺 / 严青(校)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6 - 7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高、越来越胖?为什么青少年糖尿病越来越多、发病年龄越来越小?为什么越来越多的现代人患上了哮喘、过敏性鼻炎以及五花八门的食物过敏?种种“现代疾病”背后是否有一个共同的“罪魁祸首”?
美国著名科学家马丁·布莱泽申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滥用抗生素及剖 宫产,我们在不经意间已经伤害了与人类协同演化了数十万年之久的“微生物朋友”,特别是在我们的孩子们身上。这扰乱了人体内微生物的稳态,打破了人体与微生物之间的平衡,进而危害了我们孩子的代谢、免疫和认知能力。
恩格斯的告诫犹在耳畔:“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每一次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大自然都报复了我们。”在《寂静的春天》里,蕾切尔·卡森提醒我们,滥用滴滴涕等杀虫剂会危害地球上其它的生物;在《消失的微生物》里,马丁·布莱泽提醒我们,滥用抗生素及剖宫产会危害我们自己的后代。
作为人类微生物群系研究的先驱之一,马丁·布莱泽在本书中既从科学的角度梳理了上述问题的来龙去脉,又从个人及社会的层面探讨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广大的中国读者,特别是生物科研工作者、医疗卫生从业者、政府机构决策者,或可从中有所借鉴。
2021年6月19日 已读
4.5,最大的收获是幽门螺旋杆菌的袪魅,也提到了肠道的重要性。以后摸摸肚脐就能和古菌群连结,感受时间。厌氧菌很会躲藏,早年接触的菌日后容易被免疫系统识别。生物医学的从上个世纪中后期才迈进一步,还有很多有待发现的存在啊。
a科普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什么是真实? 豆瓣
Che cos'è reale? La scomparsa di Majorana
8.1 (11 个评分) 作者: [意]吉奥乔·阿甘本 译者: 温琰 / WUXU 校 拜德雅丨长江文艺出版社 2020
- 编辑推荐 -
★埃托雷·马约拉纳——意大利理论物理学家,费米眼中“能与伽利略和牛顿比肩,却不通人情事理的天才”。
★他的离奇失踪事件引发了本书关于“真实”问题的精彩哲学讨论,是物理学与哲学的一次美妙邂逅。
★“我们一旦假定一个系统的真实状态本身是不可认知的,统计模型就变得不可或缺,并且只能取代现实。”
★堪称阿兰·巴迪欧《追寻消失的真实》“姊妹篇”。不同的是,巴迪欧运用了数学理论,阿甘本则从物理学角度切入。
★特别附录马约拉纳放弃发表的文章《统计规律在物理学和社会科学中的价值》。
- 内容简介 -
1938年3月25日晚上十点半,埃托雷·马约拉纳在那不勒斯登上了提莱尼亚公司的蒸汽船,出发前往巴勒莫。当时他已在那不勒斯大学教了一年的理论物理学。从船出发的那一刻起,这位同代物理学家中的佼佼者就消失了,仅留下些无从查证的传闻和推测。
我们想作出的假设是,如果量子力学有赖于实在必须被概率性遮蔽的惯例,那么失踪就是真实从概率计算中逃脱并不容置疑地被确定为真实的唯一方式。马约拉纳让自己成为真实的本质在当代物理学概率性的宇宙中一个典范的独特符号,并以这种方式制造了一个既绝对真实,又不太可能的事件。在1938年3月的夜晚,他决定消失得无影无踪,并让关于自己失踪的线索变得扑朔迷离、无法验证。他以此行动向科学提出了一个迄今仍然难以回答又无可逃避的问题:什么是真实?
2021年6月4日 已读 毛边严重,不能确定自己有没有读懂,但量子相关的著名科学家都在这本书里有一大段注释这实在有惊到我。谈的应该是偶然性的存在吧,将它归入一般公式,还是承认其单独存在。
a宗教哲学脑袋里的思索 a科普 长江文艺出版社
章鱼的心灵 豆瓣
Other Minds
作者: [澳] 彼得·戈弗雷-史密斯 / Peter Godfrey-Smith 译者: 黄颖 后浪丨九州出版社 2021 - 3
做一只章鱼或乌贼是怎样的?
动物是否能意识到自身感觉到的一切?
完全不像人脑的大脑会如何看待世界?
哲学×演化 → 心灵×物质
主观经验的演化起源也许未必以“有类似人脑的复杂大脑”为前提
特别说明:乌贼也是本书的重要角色!
◎ 编辑推荐
☆写作层次丰富,拓展多元新知:这是一部视角多维的自然志和哲学分析笔记。作者作为一名哲学家,跳离扶手椅中的空想推论,一跃潜入海面之下,搜寻探究他心问题(the problem of other minds)的信息拼图。他以人类的心灵,观察、跟踪和理解章鱼、乌贼等他者的心灵,让文字在哲学和科学之间无缝切换。
☆收录作者本人的潜水摄影:作者早年就通过博客记录下自己的潜水经历、与章鱼和乌贼相遇的种种趣闻,还有前沿的研究报道。本书不仅通过文字重现了这个哲学家对头足纲动物产生兴趣的过程,还穿插了作者和潜水同伴在水下(尤其在章鱼城邦架设GoPro相机)拍摄到的精彩照片和视频截图。书中还精选了部分彩插,为我们生动展现了头足纲动物调色、摆造型和追赶打斗的细节。
☆从潜水爱好到学术研究,从专业探索到社会关怀:作者的写作和思考并不止步于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研究旨趣。作者在书中还为我们展示了海洋环境变迁的一角历史,他本人同时积极投身澳大利亚本土的生物多样性与海洋保护行动,并把这本书题献给每一个保护海洋的人。
☆已翻译成20多种语言版本,备受各界赞赏:《科学》《科学美国人》《纽约时报》《大西洋月刊》《金融时报》《卫报》《华尔街日报》《伦敦书评》等科学媒体、大众文化媒体和潜水专业杂志赞赏热评。本书还曾入围2017年英国皇家学会科学图书奖终选。
◎ 内容简介
海洋是心灵(mind)的起源地,或者说,心灵最早期的模糊形式是在海洋中形成的。痴迷潜水的心灵哲学(Philosophy of Mind)研究者彼得·戈弗雷-史密斯,关注从演化角度探索意识是如何从生物体的身体基础上产生的、动物是如何演化出主观经验的,也就是动物身为这种动物的特别感受。当这位全身包裹着橡胶的哺乳动物代表和一只同样对他充满好奇的头足纲动物在海中相遇,物质和心灵既在物理层面互相牵引,也为身心关系的研究带来了不同于人类的、他者意义上的全新认识。
在大约6亿年前,哺乳动物与头足纲动物走上了各自的演化之路。头足纲动物从只能吸附着平移,到像齐柏林飞艇一样自由地游向高处,然后到彻底抛弃外壳、再无固定形状——在身体形状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它们的感官、行为和心灵也在输入和输出的反馈中演化出了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特征:它们的大部分神经系统不在大脑,而是遍布全身;它们用触腕卷上你的时候,并不是在触摸你,而是在感觉你是否能吃;关于章鱼的高智力趣闻传得神乎其神,可是它们的寿命又令人费解的短暂……如何去理解这些接近外星智能生命的动物的心灵?这本既关于哲学也关于动物演化的小书或许能够带来启发。
◎ 媒体推荐
说这是一本哲学书是成立的,因为戈弗雷-史密斯是一个很少见的在现实世界中搜寻线索的哲学家。渊博且富有好奇心,他小心探索,又细细欣赏。他是充满善意的自然探索者。他从不教条,还惊人地敏锐。
——卡尔·萨菲那,《纽约时报·书评》(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令人入迷且意义深远……戈弗雷-史密斯潜入海洋,进行了一次非常独特的哲学之旅。我们跟着这位活力满满的潜水者,同时也是一位令人钦佩的作家,看他研究和思考头足纲动物的生命和意识的起源……从本书的书名,以及戈弗雷-史密斯对自己和章鱼相遇的描述,我们都可以清晰地看出,他相信,这些动物都有意识。
——史蒂芬·凯夫,《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
在彼得·戈弗雷-史密斯看来,章鱼的异质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意识的本质,而且它们这种有意识的状态不能通过简单类比人类的意识来理解。戈弗雷-史密斯从认为意识是演化的产物出发,再到承认意识有更原始的起源:动物的意识是连续过渡演化的。
——埃米娅·斯里尼瓦桑,《伦敦书评》(London Review of Books)
我爱这本书,它在书中娴熟地交织了自然志、哲学和好奇心。本书带我们潜入深海,不止潜入波浪之下,还近距离地接触了神秘且有高智力的章鱼,透过数亿年的演化史叩问意识的本质和起源。戈弗雷-史密斯通过生动、文雅的叙述为我们讲述这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詹妮弗·阿克曼,《鸟类的天赋》(The Genius of Birds)作者
◎ 获奖信息
★《纽约时报·书评》年度编辑推荐
★《出版人周刊》2016年季度十佳科普著作
2021年6月3日 已读
中译的图一片黑,有一瞬怀疑自己买的是盗版,找到原版发现图片全彩orz
作者试图还原生命感知力和神经的形成,食完后感到自己的身体被解构成细胞联结与化学反应,有关章鱼的内容并不新鲜。提到蜜蜂崩溃的原因是积攒过多后的爆发,倒是简单解答了我之前一直没意识到的自己存在的疑问。最初是因为那部纪录片产生了兴趣,读完这本以后确认影像有其优势,但本书更值得第二遍翻开。
a生物自然这个世界 a科普 九州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