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艺术摄影食物建筑设计
日日是好日 豆瓣
7.8 (10 个评分) 作者: [日] 森下典子 译者: 夏淑怡 印刷工业出版社 2013 - 11
日本茶道大家森下典子茶道修行日记,详尽细致的描述了茶道的美妙与禅意——行茶、分茶、碗泡、传杯、清壶的茶事美学
分享茶道大家于茶道中感悟出的生命智慧:“理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照着做。茶道就是这样。” “马上做,不要思考。手自然知道,听手的感觉行事。” “不需思索,指尖自然就反射了内心的情绪,手随心动。”
在日本流传20多年,公认的“茶道心灵圣经”!李曙韵、祝晓梅、解致璋等茶道名家强烈推荐:“懂茶、惜茶之人不可能错过的好书”!
停下来,饮一杯茶,喝出人生与幸福:迷茫时,饮一杯茶;心累时,饮一杯茶;痛苦时,饮一杯茶,沉浸在茶的清香中,心境已然不同!
2017年3月10日 已读
《「お茶」が教えてくれた15のしあわせ》
这本是用于转换心情的好选择。累了,倦了,拿起来读一读,很快就能读完,能体会到一些东西。排版很好,文字间距合适,看着眼睛舒服。对茶道也有了些兴趣。不过比起这本,更想要推荐保罗·柯艾略的书,长一些,跟着他能走完一段更深入的旅程。
a艺术摄影食物建筑设计 印刷工业出版社
巴黎蓝带学厨记 豆瓣
The Sharper Your Knife,The Less You Cry
作者: [美]凯瑟琳·弗林 译者: 廖婉如 浙江大学出版社·启真馆 2016 - 7
凯瑟琳怀抱到蓝带学习的梦想已经十年了。从十六岁起,她就开始努力做大多数人应该做的事。三十岁成为管理二十名员工的部门主管后,却失去了这份工作。于是她决心完成自己唯一的愿望——前往世界著名的巴黎蓝带厨艺学校学习!
在蓝带的日子,凯瑟琳享受巴黎风光,尝尽被大厨责骂的滋味。做菜原来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容易,但却是那么有乐趣!在世界上最著名厨艺学校里挥洒的欢笑与泪水,使得做菜成为一种生活的风格。也是因为再一次从头学起,从食物中淬炼出来的滋味,才让人生如此不同。
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 豆瓣
作者: 〔意大利〕迪雷塔•哥伦布 译者: 崔 娥 译林出版社 2014 - 9
本书系意大利《24小时太阳报》发起编纂的一套图文并茂介绍世界一流艺术馆美术馆的丛书中的一本。本书对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内的藏品进行了展示和评点,既展示了那不勒斯考古博物馆所有伟大的作品——凡尼斯大力士、维纳斯•卡皮丽姬娅、亚历山大的马赛克、凡尼斯公牛、凡尼斯杯以及来自赫库兰尼姆莎草别墅的铜像等,又有对藏品的总体介绍,和深入细节的独到讲解。阅读本书,可以从中了解展品名作的相关信息,并窥见其细节之美,从而更好地感受和领略杰作伟大的艺术魅力。
珠宝印象 豆瓣
作者: 大麦 2010 - 9
《珠宝印象》选取世界顶级珠宝品牌中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6大品牌,即:卡地亚、蒂芙尼、宝格丽、御木本、梵克雅宝和海瑞•温斯顿,深度解读法国、意大利、美国、日本等国的珠宝装饰艺术。除了详细介绍每一个顶级珠宝品牌的发展历史、风格特色、珍贵典藏之外,《珠宝印象》还特别结合皇室、领袖、要人、明星、雅士的精致审美,以及他们与珠宝“邂逅”的美丽故事,向读者展示一个瑰丽、神秘、高端的珠宝世界。《珠宝印象》透过电影这个独特视角看珠宝,带领读者探究电影中的珠宝细节。《珠宝印象》随书赠送英文讲解盘一张,不仅收录各大珠宝品牌“现身”的经典电影桥段,还特别邀请加拿大华裔Jerry Dai全英文讲解品牌故事,地道的英语、生动的讲解、丰富的内容让《珠宝印象》物超所值。
《珠宝印象》中有:
● 品牌故事
● 珠宝掠影
● 珠宝物语
● 全英文配套讲解
电影密码系列图书还包括《时尚记忆》、《味蕾之旅》、《名车故事》、《执子之手》、《爱情地图》。
点击链接进入:
《味蕾之旅(附DVD光盘1张)》
《时裳记忆(附DVD光盘1张)》
《执子之手(附DVD光盘1张)》
《爱情地图(附DVD光盘1张)》
《名车故事(附DVD光盘1张)》
中国的玉文化 豆瓣
作者: 姚士奇 2010 - 10
《中国的玉文化》内容简介:华夏文明,因玉而始。玉石见证了中国的历史发展,与国家的神权政治息息相关。原始先民崇拜玉,春秋诸子辩论玉,大汉天子痴迷玉……中国的玉早已成为中国民族的文化符号。
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 豆瓣
作者: 【意】西尔维娅•波尔盖斯 译者: 许丹丹 译林出版社 2014 - 8
现代艺术并不存在,艺术自创作初始便是永恒的。
——埃贡·席勒
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是全球第四大艺术博物馆。这里珍藏着哈布斯堡王朝数百年来收集的欧洲珍品,鲁本斯、伦勃朗、丢勒、拉斐尔、提香等著名画家的作品使这座艺术史博物馆闻名遐迩。
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1871 年开始动工,1891 年建成。二战期间,艺术史博物馆的部分藏品被转移至小城阿尔陶塞的地下仓库,在纷繁的战火中逃过一劫。其间,博物馆的藏品仍在不断丰富中,这要感谢来自各方的捐赠,尤其是路易男爵和罗斯柴尔德家族的贡献
从历史中醒来 豆瓣
作者: 孙机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6 - 8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作者孙机新作
文物学家、考古学家孙机叙谈古代文物,唤醒沉睡在博物馆中的千 年古物,讲述古代社会生活,把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基本知识介绍给读者大众。
作者在文物研究、鉴定方面造诣深湛,擅长运用文物与文献相互契合的方式和晓畅的文笔,一器一物,揭示起源与演变;既有宏观的鸟瞰,更有细节的发明。举凡历史时期的动物、饮食、武备、科技、佛教艺术,乃至杂项等中国古文物,一一复原岁月侵蚀下模糊乃至消逝了的历史场景,帮助读者通晓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常识。本书以饶有兴味的专题立篇,考证得出的结论固然令人信服,剀切从容、剖肌析理的过程,也同样引人入胜。雍容平易之文,而时挟攻坚折锐之风。书中用到的数百幅线图,皆出自作者手绘,严整精细,画面生动,图文相辅,涉笔成趣。
鱼翅与花椒 谷歌图书 Eggplant.place 豆瓣 Goodreads
Shark’s Fin and Sichuan Pepper
8.2 (381 个评分) 作者: [英] 扶霞·邓洛普 译者: 何雨珈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 - 7 其它标题: 鱼翅与花椒
扶霞是我的好友,也是我认识的所有外国人中,非常了解中国烹饪的一位。这本屡获殊荣的《鱼翅与花椒》无疑是很多外国人写中国食物的书籍里极为鲜活有趣和精准的 。——陈晓卿(“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
这里是中国,一个奇妙的饮食大国。
这是关于中国菜的故事,也是一个英国女孩的中国历险记。
扶霞一九九四年前往中国长住。打从一开始她就发誓不论人家请她吃什么,不管那食物有多么古怪,她一律来者不拒:第一次与四川料理相遇时的神魂颠倒、亲眼目睹鸡鸭被宰杀时的惊吓、体验千变万化的刀 工、对养生饮食的叹服、品尝珍稀野味时内心的道德两难……
透过扶霞的眼睛,我们得以用全新的角度来了解熟悉的中国菜。不同地方的食物拥有其独一无二的气质:川菜的辣带着一丝丝甜,就像悠闲的四川人,总是带着甜甜的体贴;湘菜直接又毫无妥协余地,就跟那里培养出来的领袖人物一样;扬州菜则是太平盛世的食物,温暖而抚慰人心。
从四川热闹的市场到甘肃北部荒僻的风景,从福建的深山到迷人的扬州古城,书中呈现了中式料理让人难忘的美妙滋味,也深刻描绘出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且兼具人文观察与幽默趣味。
现代艺术150年 豆瓣
What Are You Looking At?: 150 Years of Modern Art in the Blink of an Eye
9.2 (126 个评分) 作者: [英] 威尔·贡培兹 译者: 王烁 / 王同乐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3
要掌握现代艺术的游戏规则,你需要知道些什么?——涵括近百位艺术家及其代表作,梳理二十多个现代艺术流派的渊源流变,勾勒现代艺术的发展历程。这一百五十年来艺术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到了今天,一件看似五岁小孩也能捣鼓出来的东西,居然会是艺术史上的旷世之作?
这是艺术吗 ?这必须是艺术!——马列维奇的黑色正方形,蒙德里安的彩色格子,杜尚的小便池… 艺术不再必须与美有关,它更多地关乎理念。那些光怪陆离、五花八门的艺术流派,在揭开了其中的奥秘之后,实际上简单得惊人,但又绝妙乃至伟大。
如果我们还能从一百五十多年前莫奈的《日出》、梵高的《星空》中,依稀辨认出艺术“原来”的模样,那么,一百五十年后安迪·沃霍尔的金汤宝罐头、达米恩·赫斯特的腌制鲨鱼,还有翠西·艾敏乱糟糟的床,足以让我们看到艺术的其他可能。回顾现代艺术一个半世纪的反叛之路,我们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如何变得愈发反叛、大胆、混乱。这背后,是艺术家对“何为艺术”的无尽追问,是他们对周遭世界的回应与抵抗。现代艺术的故事仍在继续,也许永远不会完成。
2018年8月25日 已读
很好看,顺着读下去厘清了一系列概念。就是读的过程一直在借助googleart和wikiart,翻译如果不仅能在艺术家的名字,还能再作品后直接加上作品英文名就好了。
a艺术摄影食物建筑设计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乐之本事 豆瓣
8.1 (65 个评分) 作者: 焦元溥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9
如果你对古典音乐有兴趣,或准备想要进一步了解它,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协助;如果你对古典音乐没有兴趣,这本书有丰富的故事和知识,翻翻看看,或许也能触类旁通;如果你已经浸淫或学习古典音乐多年,那么,愿这本书能让你记起那个喜爱音乐的自己,想起每一个与美好感动相逢的当下。无论人生可以多荒谬,世界可以多歪斜,有些事,永远值得你放在心上,用自己最坚定顽强的意志,温柔又执拗地守护。
——焦元溥
台湾著名古典乐评家焦元溥写给普通大众的古典音乐入门书,没有五线谱,没有专业术语,以有趣的故事和丰富的聆听经验讲述古典乐的聆听之道,音乐很难懂吗?不。人人都可欣赏古典乐吗?是的。本书涉及古典乐的定义和讨论、品味乐曲的态度与方法、录音与现场演出的差别、不可不知的音乐小常识、古典音乐简史,以及无比实用的音乐会注意事项、选座参考乃至聆赏进阶之道,另附作曲家年代表、焦元溥精选曲目及详细解说,库克音乐免费正版在线聆听。
世俗的肉身 豆瓣
作者: [英]劳伦斯 / [英]萨加 译者: 黑马 金城出版社 2011
本书是国际著名劳伦斯研究专家凯斯•萨加博士近年在劳伦斯学方面的一个最新成果。劳伦斯的画作散落世界各地,被各大博物馆和大学收藏。在萨加博士的多年努力下,基本寻找到了他的重要绘画作品,裒集成册,并为此写出了洋洋数万言的学术研究文字,追述、评价劳伦斯的绘画生涯,探索劳伦斯的文学与绘画活动之间的互动关系,使劳伦斯这位文学艺术通才的形象更加立体、生动。
本书还收入劳伦斯自己的四篇高屋建瓴的绘画自白,读者可以借此倾听劳伦斯滔滔不绝的高见,领略劳伦斯的美文风采。
文坛被禁,又以票友画家身份遭难,“有伤风化”的劳伦斯命运多舛,却在生命的最后几年积一生绘画训练与体会而爆发艺术“井喷”,他的绘画一如他的文学,以世俗的肉身,描绘出最具形而上艺术之美的强烈的生命活力。
2019年1月23日 已读
字小了,畫質非常非常一般。適合粉看,路人也就看個新鮮勁兒。讀完第一部分大概知道了他的風格,從臨摹到原創走過了一段路,第二章開頭寫得挺有意思,正好解釋了在讀第一部分時的問題。Hamlet裡恐懼“性”乃至自身肉體,而在Odipus裡則恐懼無法抗拒的“命運”,伊麗莎白時期梅毒的席捲延續了恐懼肉體的“理性”,王爾德試圖打破……他覺得印象派失去了實體,有西方的強硬感……我說為什麼突然開始吹塞尚,後面勞倫斯寫的散文比之前的好太多了。人就是他看到的自己,從眾心理帶來了多大影響,理性同感性的關係……另外黑白照片上,勞倫斯的容貌有一種帶著純淨的漂亮。總體值得一讀。
a艺术摄影食物建筑设计 金城出版社
小城市空间的社会生活 豆瓣 Goodreads
THE SOCIAL LIFE OF SMALL URBAN SPACES
7.7 (7 个评分) 作者: [美] 威廉·H·怀特 译者: 叶齐茂 / 倪晓晖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 - 3
In 1980, William H. Whyte published the findings from his revolutionary Street Life Project in The Social Life of Small Urban Spaces. Both the book and the accompanying film were instantly labeled classics, and launched a mini-revolution in the planning and study of public spaces. They have since become standard texts, and appear on syllabi and reading lists in urban planning, sociology, environmental design, and architecture departments around the world.




Project for Public Spaces, which grew out of Holly's Street Life Project and continues his work around the world, has acquired the reprint rights to Social Life, with the intent of making it available to the widest possible audience and ensuring that the Whyte family receive their fair share of Holly's legacy.




From the forward:




For more than 30 years, Project for Public Spaces has been using observations, surveys, interviews and workshops to study and transform public spaces around the world into community places. Every week we give presentations about why some public spaces work and why others don't, using the techniques, ideas, and memorable phrases from William H. "Holly" Whyte's The Social Life of Small Urban Spaces.




Holly Whyte was both our mentor and our friend. Perhaps his most important gift was the ability to show us how to discover for ourselves why some public spaces work and others don't. With the publication of The Social Life of Small Urban Spaces and its companion film in 1980, the world could see that through the basic tools of observation and interviews, we can learn an immense amount about how to make our cities more livable. In doing so, Holly Whyte laid the groundwork for a major movement to change the way public spaces are built and planned. It is our pleasure to offer this important book back to the world it is helping to transform.
2019年4月12日 已读
每章内容密集度最高的其实是注释吧(笑)。开始提到密度,之后是凳子阳光风食物水树。让没怎么考虑过设计的人了解到了一些因素,尤其是为了赶走不受欢迎的人要让这里成为更多人集聚场所这点,夜晚和白天公共场所也自主为不同人提供着服务,让人觉得一片空间也有了生命。下沉空间在当代已成为普遍设计,公共空间的自由感倒是逐渐减少了,铁栅栏越来越多,街头艺术在这儿也是几乎见不着。附录看得不仔细,但感觉挺有意思的,说怎么设置不让人发现,要怎么拍(好多摄影术语啊)和采取,遇到危险要跑,还记住了1961年代1公共空间可换10商业用地,70年代又做了改进。从带给我的新鲜感来看,可以给五星。以及设计师是不是都是追求完美的人(精英主义者)呢?
a社会考古人类学 a艺术摄影食物建筑设计 上海译文出版社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纪念版) 豆瓣 Goodreads
8.1 (3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简·雅各布斯 译者: 金衡山 译林出版社 2006 - 8
自1961年出版以来,这本书即成为城市研究和城市规划领域的经典名作,对当时美国有关都市复兴和城市未来的争论产生了持久而深刻的影响。作者以纽约、芝加哥等美国大城市为例,深入考察了都市结构的基本元素以及它们在城市生活中发挥功能的方式,挑战了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使我们对城市的复杂性和城市应有的发展取向加深了理解,也为评估城市的活力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
2019年4月27日 已读
读完后有些印象的是街区要管理其自身,街区的聚合效应,以及资金的获取和应用。决定看看书评,看专业的怎么说。
以下都是摘录:
我最早对于城市中某些功能综合作用的强大效应的印象来自匹兹堡,我最初的关于城市安全的想法来自费城和巴尔的摩,我最先的对于城市市中心迂回道路的注意来自波士顿,我原先关于贫民区的改造的线索来自芝加哥。思考角度:1.对过程的思考;2.从归纳推导的角度,从点到面,从具体到总体;3.寻找非平均线索,小变数会展现大的和更加“平均”的变数活动方式。
a艺术摄影食物建筑设计 译林出版社
伊西斯的面纱 豆瓣
8.9 (11 个评分) 作者: [法]皮埃尔·阿多 译者: 张卜天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3
从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出那句著名的箴言“自然爱隐藏”,到20世纪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以“存在”和“解蔽”的方式对这句话进行解释,《伊西斯的面纱》对自然的秘密这一概念的讨论涵盖了近2500年的历史,从揭开面纱这一隐喻的角度追溯了人对自然态度的演变。
2020年11月12日 已读
刚看完第三部分,自然起初被形象化成了神的一部分,哲学和神学分开后,自然褪下了面纱。
第四部分介绍了对自然的态度:拒绝谈论,认为人能揭示秘密(敌对和人存在于自然中)。
第五部分写了普罗米修斯是通过诡计和强迫发现自然秘密,表现为力学,魔法和初步的实验,反对这种态度的理由以好奇心会带来危险(伊卡洛斯),危害道德生活(解剖,战争),欲望破坏了原始主义etc.
第六部分是俄耳甫斯式的态度,即通过旋律,节奏和和谐等感知揭示秘密,表现为物理学(一种言说),自然研究,诗etc.
后面的部分旁征博引,读起来流畅而舒适,但个人没法用具体的语言去概括了。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一直都是思考的主题,作者拨丝抽茧,像是将那根轴挑了出来,喜欢这本书。
a宗教哲学脑袋里的思索 a艺术摄影食物建筑设计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图说中国绘画史 豆瓣
Chinese Painting: A Pictorial History
9.0 (35 个评分) 作者: [美] 高居翰 译者: 李渝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 4
本书是1958年由瑞士人史基拉策划的一套亚洲艺术丛书之一,以编入他当时已获盛名的欧洲艺术丛书。经喜龙仁推荐,当时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高居翰获得了写作本书的机会,完成一部精简、创新、又具可读性的艺术通史。
高居翰的这部中国绘画通史著作,图文并貌,以一个外国人的眼 光,来欣赏中国名画,由100幅作品串起对画史的解说,是雅俗共赏的艺术读物。
自1960年首度出版英文、法文、德文版以来,它一直是西方最受欢迎的简明《中国绘画史》,不断再版。作者融合了西方汉学及艺术史的方法,以各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讨论和分析了中国绘画史的衔接与转变,也尝试将中国绘画的意向和含义与思想史、社会史、经济史的种种因素联系起来,向广大读者清晰介绍了他以及诸多行家集体努力而达到的对中国绘画的看法。此外,书中也精选了美国、日本、台北故宫的大量名作,并对它们进行了细致解读。以实在的例子、具体的描述、渐进的叙述、专业的视角,带领观众一同进入历史的轨迹。
高居翰写作的特点是直接从对画面的观看和体验入手,带领读者进入绘画史的理解,而不是套用文字记载的生平、风格等等来进行概念性的描述,这在三联已出版的几种学术专著中已经得到很好的体现。而这本书原本就是为西语世界的普通读者所写,比为专业读者所写的研究性著作更普及,对画面的分析也就更细腻。
2020年10月10日 已读
认识了特别多从来没听过的画家。选择的作品中,金农,高凤翰,高其佩和华嵒让人眼前一亮,喜欢沈周的整体感。希望往后能逐渐培养出对国画的欣赏能力。内容还是挺详细的,但对新手的友好度一般。
a艺术摄影食物建筑设计 三联书店
经典企鹅:从封面到封面 豆瓣
Classic Penguin:Cover to Cover
9.5 (13 个评分) 作者: [美]保罗·巴克利 编著 译者: 邹欢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10
我们的设计师总能直面挑战,拒绝平淡无奇、只求新颖巧妙,可能会有些颠覆,但始终很企鹅。
——艾尔达·鲁特,企鹅经典副总裁
成立于1935年的企鹅图书是一家被全世界读者和出版业同行敬重的出版机构,其装帧设计更是引领出版业多年。
作为其几十年设计风格的沉淀,企鹅的创意总监保罗·巴克利曾于2010年企鹅图书成立75周年之际出版了《企鹅75》,书中精心挑选了在过去数十年间最能代表企鹅风格的75款图书封面。作者更是在书中讲述了未被外界知晓的封面设计幕后故事,让读者得以一窥图书封面从最初的创意到最终确定的复杂历程。
大受欢迎的《企鹅75》如今迎来了续作,《经典企鹅:从封面到封面》。结合艺术家和作家娓娓道来的评论,保罗·巴克利精心策划并展示了十多年来那些令人惊艳的封面设计及其背后的故事。如果你喜欢文学经典、书籍设计和一切企鹅的东西,《经典企鹅》不容错过。
2020年9月5日 已读
太有意思了,喜欢艺术的地方在于它同现实只有一线之隔却能让人仿佛跳脱时空。翻了一遍,最喜欢的是鹈鹕莎士比亚系列,豪华版蝇王和阿瑟·米勒戏剧集。
a艺术摄影食物建筑设计 上海人民出版社
纹饰之美 豆瓣
作者: 涂睿明 译者: 有2020年1月2印本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9 - 6
本书选取了欧洲著名装饰设计师欧文•琼斯绘制的100幅经典中国传统纹样,并结合60多幅对应的实物图,深度解读纹样背后的工艺、文化和美学传统。本书上部“纹饰之美”从内容和美学的角度解读纹样,说明是什么、怎么样、有什么含义等等。下部“工艺之道”,主要讲述纹样是如何实现的,采取了什么工艺,真实的效果又是如何。
如何解读希腊陶瓶 豆瓣
How to Read Greek Vases
作者: [美]琼·R.默滕斯 译者: 汪瑞 后浪 |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9 - 6
选取大都会艺术博物馆35件精品陶瓶
介绍陶瓶的功能、器形,解读古希腊各个时期瓶画的内涵
神话、史诗、戏剧、祭祀……
从陶瓶中了解古希腊人民的日常生活
◎ 编辑推荐
☆以时间顺序为导向,讲解详细,语言生动
这本书的作者是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希腊和罗马艺术部的负责人琼•R.默滕斯教授,她以严谨的学术精神将陶瓶各个分类。总结了自公元前900年至前300年之间的陶瓶,不仅对陶瓶的命名方式进行了解释,还对陶瓶的挖掘研究工作进行了梳理。但正如作者本人所说“更愿意把书中的内容比作在美术馆聊天的延伸”,目的是告诉读者如何去看希腊陶瓶,她既提供了读者所需的信息,也借此传达出了陶瓶的复杂性。
☆ 以小见大,一个博物馆的馆藏,囊括多种陶瓶风格,覆盖面广
作者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中精心挑选了35件馆藏品,均为各个时期的代表性陶瓶。涵盖古希腊陶瓶的整个发展历程,从几何风格,到黑绘风格,再到红绘风格以及白底彩绘风格。默滕斯教授对陶瓶的详尽解析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使我们仅仅通过黑色、砖色和红色这些单一的色彩,以非写实的方式了解古代市民的日常生活和情感经历。此外,作者还结合当时以不同材料制作的类似器皿进行对比,足以见出其知识面之广。
☆图文结合,35件作品从各个角度拍摄,尽显藏品细节
书中每件作品都附带了高清彩图,还有从不同角度拍摄的细节,使得读者能够在瓶画当中一窥古希腊市民的着装打扮、体育竞赛、婚葬习俗等一系列日常生活细节,同时帮助观者解读相关人物身份,解析个中故事。因而,那些没有机会参观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读者,也能够近距离观察到这些艺术品的细微之处。
◎ 内容简介
本书按照时间顺序对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古希腊陶瓶进行分析解读。全书主要介绍了希腊陶瓶的器形、功能、制作工艺和装饰母题,同时还深入分析了这些特征相互之间的关系,使得读者能够在瓶画当中一窥古希腊市民的着装打扮、体育竞赛、婚葬习俗等一系列日常生活细节,同时帮助观者解读相关人物身份,解析各中故事。
作者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罗马和希腊艺术部管理员的琼•R.默滕斯教授,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古希腊瓶画和古希腊青铜器,其丰富的研究经验也体现在各个陶瓶的分析之中。作者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中精心挑选了35件馆藏品,当中有的颇具代表性,有的是作者认为极具趣味性却不为世人所知。从各个拍摄角度记录,图文结合,帮助读者全方位了解陶瓶细节。
◎ 名人推荐
《如何解读希腊陶瓶》令人耳目一新之处就在于它涵盖了一整个博物馆的陶瓶藏品目录,不仅仅只是一些杰作,还包括一系列博学之作,从中让读者认识到希腊陶器种类之丰富、工艺之精美。这本书不仅为那些参观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游客提供帮助,还给那些对希腊艺术和文化颇有兴趣的人带来诸多启发。
——布林茅尔古典评论(Bryn Mawr Classical Review)
这本书还加入了其他工艺材料以及相关语境的比较。以此为我们打开了对所见之物的理解。
——《家居世界》(The World of Interiors)
这本书制作精良,文笔优美,由研究希腊陶瓶相关领域的顶级权威专家编写,为读者提供了极为精彩的介绍和赏析。
——《美国考古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Archaeology)
肠子,脑子,厨子 豆瓣
The Omnivorous Mind: Our Evolving Relationship with Food
5.8 (8 个评分) 作者: ﹝美﹞约翰·S·艾伦 译者: 陶凌寅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 - 10
在令人眼花缭乱的食谱和饮食文化背后,是不是隐藏着一种有关食物的本能,一种全人类共有的味觉体验?有没有一种“食物理论”决定着我们会选哪些东西来吃,决定我们认为吃多少才算饱,决定我们爱吃什么零食?神经人类学家约翰•艾伦觉得有。在这本书里,他探索了味觉的演化基础,以及共同的认知基础何以衍生出世界各地纷繁复杂的饮食文化。
人类食用的植物和动物种类非常广泛,但与其他杂食动物不同,我们吃饭时用到的不只有舌与胃,还有脑。味蕾能够体现人类的自然史,我们是独一无二的超级杂食者。
这本书的素材来自食物历史、厨师、人类学家和神经科学家,艾伦先是描绘了我们最原始的祖先的食谱,探索了烹饪在大脑演化中的作用,随后将笔锋转向当代吃货关心的一系列问题。书中探究了对食物的厌恶与喜好、给食物加上“好”和“坏”标签的强迫性需要、健康食物金字塔的膳食偏差,还对吃这件事进行了跨文化比较。
例如,为了解释为什么全世界的人都喜欢吃酥脆的食物,艾伦先是考察了人类的近亲食用昆虫的习惯。他还提示,咬碎酥脆食品的声音可以丰富感官体验,避免吃饭时的乏味。另外,对健康不利的油炸食品却会让我们获得犯错般的快感。事关吃喝,决定味觉的绝不是单一因素。
如果说语言反映了人脑独特的高级智慧,食物在此方面也毫不逊色。这是一本能够让人思考的书,让大家能更深刻地认识人和食物的关系,更明白我们为什么要吃、吃什么以及怎么吃,并更深入了解我们的过去,同时思考人类的将来。
——薛贵 北京师范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认知神经科学家
这本书告诉你的,是“人类为什么喜欢这样吃”。不明白这些,并不会影响你享受美味,但明白了这些,可以让你谈起吃来与众不同,在吃货中上升几个等级。
——云无心 科普“《吃的真相》系列”作者
艾伦结合了演化与现代生物学研究,做出了一桌有关人类饮食习惯的盛宴,桌上满是新鲜想法。这本书以迷人的笔触揭示了食物的深层意义。
——理查德•兰厄姆(Richard Wrangham) 哈佛大学人类学家
书里有多如牛毛的有趣信息:我们为什么爱吃酥脆的食物,食物如何推动演化……这是取道餐盘的人类史之旅。
——Jesse Rhodes,史密森尼杂志美食专栏作者
我们的大脑总是会被食物吸引,耽迷于复杂的食谱,眼馋巧克力……艾伦以精神上的味觉偏好作为透镜,讲述生物学和文化历史的故事,他的武器是人类学、食物历史和作为厨师的经验。书中涉及对食物的渴望与厌恶、文化取向与节食,内容丰盛。
——《自然》
艾伦是个科学家,这就是说,他对食物的文化史——比如说腌黄瓜怎么从东欧迁移到纽约——兴趣不大,他感兴趣的是“干货”。他的工作就是观察大脑扫描图,看看要求被试者想着不同的食物时,他们的哪部分脑区会被激活。由此,他能把如今人们对食物的偏好镶嵌到生物演化的漫长征程中。
——Kathryn Hughes,历史学家,作家
悲剧的诞生 豆瓣
8.7 (38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弗里德里希·尼采 译者: 周国平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6
《悲剧的诞生》的主旨,尼采后来一再点明,是在于为人生创造一种纯粹审美的评价,审美价值是该书承认的唯一价值,“全然非思辩、非道德的艺术家之神”是该书承认的唯一的“神”,他还明确指出,人生的审美评价是与人生的宗教、道德评价以及科学评价根本对立的。《悲剧的诞生》尼采后来提出的“重估一切价值”,其实,“重估”的思想早已蕴含在他早期的美学理论中了。当时他就宣告:“我们今日称作文化、教育、文明的一切,终有一天要带到公正的法官酒神面前。”后来又指出:“我们的宗教、道德和哲学是人的颓废形式。相反的运动:艺术。”可见,“重估”的标准是广义艺术,其实质是以审美的人生态度反对伦理的人生态度和功利的人生态度。
2019年8月24日 已读
可以二刷,写得挺美。扣一星是自己没怎么读懂,书题所说的悲剧的诞生的悲剧是否是艺术中的悲剧形成。阿波罗是梦中的生命力,狄俄尼索斯则倾向于沉醉在梦中。尼采认为艺术不应与娱乐牵扯过多。他不认同苏格拉底(代表乐观主义)对艺术的态度,为柏拉图烧掉诗稿惋惜,提倡的是叔本华和康德。另外对音乐是最佳注释的描写很是触动。
a宗教哲学脑袋里的思索 a艺术摄影食物建筑设计 三联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