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
镜中瑕疵 豆瓣
作者: [澳大利亚] 帕特里克·怀特 译者: 李尧 2022 - 9
▶澳大利亚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特里克·怀特自传
▶从体弱多病的孤僻少年成长为一代文学巨匠
▶他创造了一片文学的新大陆,只为放置心中的风暴
▶不畏世俗偏见,讲述隐藏一生的真实自我
▶天才作家别出心裁、诚挚坦率的“自画像”
——————
【内容简介】
帕特里克·怀特是澳大利亚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912年,怀特出生于英国伦敦,后相继在澳大利亚和英国求学。他自幼患有哮喘,性格孤僻,醉心于文学与艺术,一生辗转于澳大利亚和欧洲。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怀特应征入伍,远赴北非战场。怀特博闻强识、交友广泛,其一生跨越了整个20世纪,可谓一个时代的见证人。
《镜中瑕疵》是其长篇文学自传,出版于1981年。怀特在书中追忆了从出生到漂泊他乡、寻求身份认同的青少年时光,记录了他对写作与艺术的不断思考与探索;战后,他和伴侣曼努雷重回希腊旅行,试图在历史中寻找心灵的归所;多年的离群索居之后,晚年的怀特又开始积极参与澳大利亚的政治、文化活动,对当代文明的方方面面给出了辛辣的批判。
在这本自传中,怀特毫无保留地剖析自己,文字时而诗意抒情,时而内敛自省,时而诙谐刻薄。他用自己的方式将澳大利亚和世界描摹、拆解,重新镶嵌在自己心灵的版图之中。
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 豆瓣
8.2 (26 个评分) 作者: 杨苡/口述 / 余斌/撰写 译林出版社 2023 - 1
“人的一生不知要遇到多少人与事,到了我这个岁数,经历过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成立之后发生的种种,我虽是个平凡的人,却也有许许多多的人可念,许许多多的事想说。”
本书是五四运动同龄人、西南联大进步学子、翻译名家、百岁老人杨苡的唯一口述自传。从1919年走向今天,杨苡的人生百年,正是中国栉风沐雨、沧桑巨变的百年。时代与人生的淬炼,凝结为一代知识女性的天真与浪漫之歌。
世纪回眸中,相比于传奇与成就,杨苡更看重她的“日子”,及其承载的亲情、友情、爱情和世情:童年深宅里,祖辈的煊赫、北洋政商两界的风云变幻她不大闹得清,念念不忘者,是一个个普通人的境遇;同窗情谊、少女心事、诗歌与话剧,“中西”十年乘着歌声的翅膀,最是无忧无虑;民族危亡之际,自天津、上海、香港到昆明,西迁途中高唱《松花江上》,文明之火光焰不熄;从西南联大到中央大学,记忆里依旧是年轻的身影——初见“文学偶像”巴金,大轰炸后满头灰土的闻一多,手杖点在石板路上嘀嘀笃笃的吴宓,“夸我们是勇敢少女”的恩师沈从文,还有滇水之边的月下谈心,嘉陵江畔的重逢与告别……
学者余斌历时十年,用倾听抵抗遗忘,以细节通向历史的真实。家族旧事、翡翠年华、求学之路、山河故人,一个世纪的人与事在叙述中缓缓展开。“我有意无意间充当了杨先生和读者的中间人,它应该是一部可以面向一般读者的口述史。”
【编辑推荐】
1.五四运动同龄人、西南联大进步学子、首创“呼啸山庄”译名的翻译名家、百岁老人杨苡,唯一口述自传。
从《红楼梦》《儒林外史》到《红与黑》《呼啸山庄》,杨苡先生与兄长杨宪益、爱人赵瑞蕻共同推动中文与世界对话,使文学经典如种子般在不同文明的土壤里生根开花,成就了中国文学翻译事业一个又一个高峰。
2.一个世纪的家国史:时代不是她的人生背景,她的人生就是时代本身。
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1919年至今,百年中国经历沧桑巨变,家与国、个人与社会载沉载浮,她为历史提供的是一份特殊的见证,传递出“普遍的人生回声”。
3.一代知识女性的浪漫人生:岁月呼啸,美无倦意。
“我出生在五四,成长的时候,正是我们这个国家最困难的时期。但就是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年青一代的朝气、热情和责任感一点都没有丢。”爱国、进步、对真理和正义的追求,血液般融入杨苡先生的人生选择,明亮的人格让世人看见:被文学生活、文学事业、文学追求所浸润的人生是如何饱满与光洁,优雅而坚韧,乐观而从容。
4.观人观世的乐观豁达:人生值得一过,活着就是胜利。
因为长寿,她几乎看到了所有人的结局,荣辱浮沉,生老病死,都已成为有头有尾的故事。然而在波澜不惊的叙述后面,我们仍能不期然而然地感受到“命运”二字的分量。她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是“好玩”,“好玩”影响到她的记忆和对记忆的筛选,后面未尝没有一种观人观世的态度。
5.一部面向普通读者的口述史:学者余斌历时十年,用倾听抵抗遗忘,以细节通向历史的温度与真实。附万字《书成漫记》。
家族记忆的吉光片羽、念念不忘的故人陈迹、私藏心底的少女心事、亲身经历的时代洪流……在十来平方米的小客厅里,一场以倾听抵抗遗忘的谈话持续了十余年,终于成书。“我想达到的,第一是真实,第二是真实,第三还是真实,而通向这真实的,第一是细节,第二是细节,第三还是细节。”有温度的历史是无数个体“命运”的汇集与交响,见证个体命运,也是在“见证历史”。
6.收录珍贵历史照片150张,全书彩印;锁线裸脊,尽显岁月沉淀之美;精美拉页,定格10个10年。
由于出身世家的缘故,杨先生留存自二十世纪初以来大量照片,本书收录珍贵历史照片150余张,全书彩印,辅以详实图注作为口述的延伸和补充。由“中国最美的书”奖得主周伟伟担纲设计统筹,苍青配色寓意生命常青。正文采用纯木浆纸印刷,藏读两宜;图片采用古典艺术纸印刷,还原真挚本色。锁线裸脊,装帧典雅,尽显岁月沉淀之美。附精美拉页,10个10年,眉眼间定格百年历史。
【评论&声音】
毕飞宇 | 张立宪 | 鲁豫 | 徐蓓 倾情推荐
杨苡先生是五四运动的同龄人,是自西南联大迈向广阔生活的进步学子,是首创“呼啸山庄”这一译名并使该译本成为经典的重要翻译家,是兼及诗歌、散文、儿童文学创作的勤勉写作者。山河沦落时,杨苡先生不甘安守于家庭的庇护,怀着青春热血投身时代洪流与祖国同命运;家国康宁时,杨苡先生古稀之年以生花妙笔完成《天真与经验之歌》《我赤裸裸地来:罗丹传》等著作的翻译,依然满怀蓬勃意气。
——中国作协主席、中国文联主席铁凝,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 张宏森
每次去看望杨苡先生,都能感受到她的安静,同时也能感受到她的冲击。她能够安安静静地激励别人、鼓舞别人。她是批判的,更是令人尊敬的,在她的家里,我无数次体会到那种来自杨苡的幸福。我相信,体会到这种幸福的绝不可能只有我一个。
——中国作协副主席、江苏省作协主席 毕飞宇
本文属口述实录体,传主是已经百岁高龄的翻译家杨苡,文章的价值并不在于年龄、身份这些外在的东西,而是其精神内核:这是一篇“祛魅”的好文,它破除了我们对所谓“最后贵族”“簪缨之家”司空见惯的膜拜和讴歌。
——《读库》主编 张立宪
杨苡先生不是一般的百岁老人。她的家族和师友中,不乏中国近现代史上星光闪耀的人物;她在西南联大和中央大学的同学们——那些不同信仰、不同家世、不同性情的青春生命,各自有着令人唏嘘的命运——这注定了杨苡先生的口述自传,同时也是过去一百年间的家国史。时代不是她的人生背景,她的人生就是时代本身。
——《西南联大》《九零后》导演 徐蓓
软弱的反叛者:太宰治传 豆瓣
太宰 治
作者: [日]奥野健男 译者: 吕灵芝 2023 - 2
❁《人间失格》《斜阳》作者太宰治的权威传记。一本书,剖析太宰治的一切!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太宰治究竟是一个什么样人?他度过了怎样的一生?他的作品为何能引起无数读者的共鸣?太宰治传记的金字塔式作品,无数太宰粉争相传阅的经典。“不读此书,何以谈论太宰治!”
太宰治是日本国民级小说家,战后无赖派的代表人物,他创作的《斜阳》《人间失格》等作品不但在日本是传世经典,在中国也常年高居畅销榜前列。他是年轻人的精神旗手、日本战后文学的人物、无数人的精神偶像。太宰治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他的人生有哪些不为外人所知的秘密?活跃在上个世纪的他为何直至今日仍能被不断阅读与铭记?一本书,剖析太宰治的一切!
奥野健男是日本著名文艺评论家,太宰治其人以及太宰治文学的卓越研究者,曾获日本艺术领域最高奖紫绶褒章。他写作的本书从时代变迁与个人经历等角度深度解读了太宰治的人格与思想,是日本太宰治研究领域绝对经典的必读书目,“不读此书,何以谈论太宰治”!
特斯拉自传 豆瓣
My Inventions: The Autobiography of Nikola Tesla
作者: [美]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 译者: 蒋漫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2
特斯拉被视为“创造出二十世纪的人”。他一生取得过约1000项发明专利。没有他,以下影响人类生活的工具可能不会出现,或是延迟出现:交流电发电机、交流电传输、水电站、无线电、自动点火、电话、收音机、电视机、传真机、雷达、无线制导导弹、无人机、X光摄像、霓虹灯、太阳能发电、无叶涡轮……
尼古拉·特斯拉是电气时代的真正先知,但他的生活经历和历史成就已很大程度上为世人所淡忘。通过这本自传,我们可以走近这位伊隆·马斯克的精神偶像、真实的科学家。
鲁迅传 豆瓣
作者: 刘小川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23 - 1
中国传记文学革新者、百万畅销作家刘小川,为“民族魂”鲁迅先生荣耀立传。
·
东哲如林,西哲如山。刘小川探幽几十载,把哲学带向生活和文学,带向我国历史文化之脉。
·
从爱国诗人屈原到文学斗士鲁迅,小川打通中西、古今、雅俗,开创传记文学新思路,以饱蘸哲思的笔触,为五十余位大文人立传,结集出版“品中国文人”系列丛书,一举奠定他畅销作家的地位。
·
二〇二二年,与鲁迅神交已久的小川,对这一炽烈的民族魂的认知达致新高。借思潮持续喷发之势,小川重新起笔,尽旧作未尽之事,著就这部生涯力作《鲁迅传:于无声处听惊雷》。
·
先生的思想伟力与文学魅力,经小川之笔汇于当下,幻化其人,解答当代人对生活的困扰、对技术的困惑、对文化的迷惘。
·
莫忘,鲁迅不只是斗士,更为师者。
约翰·济慈传 豆瓣
John Keats
作者: (美)W.杰克逊·贝特 译者: 程汇涓 2022 - 8
☆ 文学纪念碑 046 浪漫星云06 再现继莎士比亚,弥尔顿后,现代诗人济慈的诞生
☆ 普利策获奖传记,近年来国内首本济慈标准传记,《西方正典》作者布鲁姆推荐,深入解读《恩底弥翁》《夜莺颂》等诗作
☆ 哈佛大学W.杰克逊·贝特教授执笔,译文雅正流畅
☆ 此地长眠者,声名水上书;短短一生,何以成就身后不朽名?
【内容介绍】
济慈的一生短暂而伟大,为研究文学天才之滋长蕃盛及其背后的助因提供了绝佳素材。贝特的《济慈传》是济慈研究的权威传记。本书提供了济慈早年生活的大量珍贵文献,作者注重挖掘诗人的艺术创作与外部广阔的人文环境之间的关联。在生平叙述的框架内着力还原济慈诗歌风格和诗歌创作思想从源头而起的演进全景,以著名信件和主要诗作为索逐年逐月回溯其诗艺淬炼、打磨、革新、成熟、突破的来路,并追索诗人的人格成长与诗艺精进之间的有机联系。济慈的个人魅力、喷薄而出的活力、童心和强烈情感,在贝特的笔下得到了完美“再造”。
与此同时,本书也展现了一位现代诗人如何在前人的“伟大”阴影之下,荷重升阶,浮出地表。济慈的成就世所公认,这本获奖传记体量丰厚,见解卓著,叙述温婉动人。是一部富于学术原创性的诗人精神生活史及作品评论集,出版六十年来已成为解读济慈其人其诗的权威参考书。
【名家推荐】
贝特致力于济慈生平和诗歌研究约四分之一个世纪,他可能比任何其他在世者都更加了解传主。他的《济慈传》是权威性的,将传记事实与有关天才成长的密切、持续且深富同情心的研究交织一体,其中许多史料素材几乎或完全不为前代传记作者所知。
——霍华德·芒福德·琼斯
贝特先生有个精彩的故事要讲,它远超过任何前人的发现,因为他让自己完全熟悉有关济慈的大事小情——仿佛济慈本人那般清楚。所有进入这个故事的人,都得到了沉着、全面的审视,作者既富同情心,又有明断的公正。但这一切都服从于全书的主题——济慈那闪耀着强烈光芒的精神生活的事件。这种精神生活透过书信和诗歌传达出来,贝特先生不仅写出了相当优秀的济慈传记,也为济慈的创作贡献了上佳的批评。一本关于济慈的巅峰之作的时机已经成熟,而此时也恰逢其人。
——杰弗里·蒂洛森
我是落花生的女儿 豆瓣
8.2 (12 个评分) 作者: 许燕吉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3 - 10
《我是落花生的女儿》是一位80岁高龄的传奇女子许燕吉的人生自传,她以近百年的人生体验,告诉你一个真实得近乎残酷的20世纪中国史!
1941年,当我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不会想到父亲很快就要离去,日军占领香港,一家人要被迫内迁,辗转于湖南、贵州等地,苦不堪言。
1950年,当我考入北京农业大学时,我也不会想到卷入那场潮流,转眼变成右派,隔离审查,入狱六年,孩子夭折,丈夫与我离婚!
1969年,当我被疏散到河北一个极为艰苦的地方时,我更想不到竟会为生活所迫,嫁给陕西一位目不识丁的老农。
而今天,我已经80岁……
人可以有多个10年、20年,而我,就只有这一个80年……
我以文字为业 Goodreads 豆瓣
Words Are My Matter
8.0 (6 个评分) 作者: [美] 厄休拉·勒古恩 译者: 夏笳 河南文艺出版社 2023 - 4
阅读 写作 批评 行动
六十八篇散文 一部“思想自传”
“艰难的时代要来了,在那样的时代里,我们将会需要另一些作家的声音,他们能够看到与我们当下不同的生活方式,能够穿过我们饱受恐惧之苦的社会,穿过其对技术的痴迷,去看到其他生存道路,甚至能够想象希望的真正土壤。
我们将会需要能够记住自由的作家——诗人,富有远见的人——能够把握一种更大现实的现实主义者。”
米沃什传 豆瓣
作者: (波兰)安杰伊·弗劳瑙塞克 译者: 乌兰 / 李江颐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切斯瓦夫·米沃什,伟大的波兰诗人,198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我们的世纪诗人”(希尼语),他一生的故事和他的时代的故事并步而行。这位永恒的旁观者在立陶宛、波兰和法国度过了他居无定所、漂泊动荡的大半生。从1960年到1999年,米沃什在美国生活,后回到波兰克拉科夫,并于2004年在此长逝。
尽管历尽艰辛、孤立和无名,米沃什始终相信诗歌的变革力量,诗歌是道德抵抗力的源头,是集体希望的源泉。希尼曾说,米沃什的诗焕发着智慧的光芒。米沃什向我们揭示了如何阅尽沧桑、历炼智慧,与此同时依然在滚滚红尘中抱持一颗赤子之心。
为撰写这部获奖传记,弗劳瑙塞克花费十年时间——在米沃什足迹所到之处,在拜内克图书馆和迈松拉菲特档案馆,寻觅其生平资料,还查阅诗人大量书信,最终充分运用于传记文本。
这部传记并未因体量庞大使读者感到厌倦,弗劳瑙塞克以长篇小说的笔触轻松塑造了主人公的形象,与此同时并没有回避那些沉痛的话题,也没有回避诗人在历史事件中的个体漂泊及其悲剧性的抉择。通过深情的文笔,作者向我们展示并让我们深刻了解了这位伟大人物命运的秘密。
本书获得波兰尼刻文学奖读者推荐奖,波兰共和国文化与民族遗产部长奖,日内瓦科希切尔斯基基金会奖,卡齐米日·维卡文学奖。
多丽丝·莱辛传 豆瓣
作者: [英]卡罗莱·克莱因 译者: 陈玉洪 2017 - 4
作者通过多次采访莱辛的情人、同事和朋友,研究了莱辛的自传作品和回忆录,参考莱辛和他人的书信,描写了莱辛作为一位女性作家不断革新创作手法的历程,展示了莱辛的文学成就、爱情、婚姻、家庭以及精神信仰的种种抉择,刻画出了一位孜孜不倦探求当代女性心理、两性关系和政治问题的作家,在孤独中不断追寻自我的杰出女性。
才女之累 豆瓣 Goodreads
The burden of female talent the poet Li Qingzhao and her history in china
9.3 (49 个评分) 作者: [美] 艾朗诺 译者: 夏丽丽 / 赵惠俊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7 - 3
本书是一部关于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研究专著。作者在古今浩繁的相关资料中爬梳抉择,经过严密的分析论证,认为后人对李清照一代才女形象的认知和看待她的立场经历了层累性的改变,几乎所有关于李清照的惯常言论都是经过精心阐释的产物,只有经过传统这一棱镜的折射后,李清照才为正统文化所接受。后人为了强化她的传统形象,在明代结集的李清照的作品中,甚至混杂了后起的拟伪之作。作者将数世纪以来外加于李清照的累赘层层剥离,以重构一个接近本来面貌的李清照的形象,揭橥数世纪以来颇富趣味的李清照接受史。
毫无意义 豆瓣
Apropos of Nothing
7.8 (11 个评分) 作者: [美] 伍迪·艾伦 新星出版社 2022 - 12
苏珊·桑塔格全传 豆瓣
Susan Sontag:The Making of an Icon
作者: [美] 卡尔·罗利森 (Carl Rollyson) / [美] 莉萨·帕多克(Lisa Paddock) 译者: 姚君伟 2019 - 1
★ 铸造偶像?打破偶像?还原一颗真实、完整的“美国公众的良心”
∽ ∽ ∽
一代公知苏珊•桑塔格(1933—2004)生前即迎来了自己的首部传记《铸就偶像——苏珊•桑塔格传》,但这部传记只写到1999年。而她生命的最后5年是她人生又一个辉煌的阶段,她对美国及世界时事的评论 ,她与病魔的斗争,她凄美的人生谢幕,以及为在世人物立传无可避免的欲说还休的那部分,都是其传记不可或缺的章节。
桑塔格离世后,随着档案、书信、日记的开放,本书作者得以在修订旧有内容的同时,增补大量新材料,优化叙事的质感,使之成为一部“全传”。在这本全新的传记里,除去生父客死中国,童年寂寞早慧,“闪婚”大学老师,十赴波黑战场等,这位被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布罗茨基称为“大西洋两岸第一批评家”的知识女性,同时也是单身母亲、勇闯鬼门关的乳腺癌患者,还将面对小说《在美国》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后的“剽窃”风波,对9•11事件前后两次不同的评论的前因后果,与胞妹的关系修复,与同性伴侣、摄影师莱博维茨的爱恨纠葛——人们只知后者拍摄了那幅惊世骇俗的、引发其亲属和粉丝不适的桑塔格躺在棺材架上的遗照,却不知她抛下自己病危的父亲,不遵医嘱未全副武装,便径直爬上病床拥抱来日无多的桑塔格,并几度用私人飞机为桑塔格辗转医院做最后的努力。
古罗马传记作家苏埃托尼乌斯以降,传记作家都认为应把传主置于“裸露”状态来写,即去掉伴随着名人的公开表演通常出现的种种装饰,将其长统袜褪到脚踝处。此举并非不敬,而是不应把人们所钦佩的人写成一个偶像,而应该写成一个人——一个无法摆脱那些折磨着所有人的缺陷和怪癖的伟人。这部全传将更加接近传主本人的声音,更加接近她周遭朋友的声音,如有冒犯高雅趣味的准则,也是维护传记要求的尊严,还桑塔格研究者、爱好者一个完整的、真实的知识女性的形象。
回忆苏珊·桑塔格 豆瓣
Sempre Susan: A Memoir of Susan Sontag
作者: [美]西格丽德·努涅斯 译者: 姚君伟 2022 - 9
🗝️窥见“藏”在房间里的苏珊·桑塔格
刚刚战胜乳腺癌的桑塔格格外脆弱,但她依然思考着、创作着《论摄影》。努涅斯有幸在这时陪在她的身边。
“只要苏珊一醒,就会敲门叫我和她一起去厨房。她尽可能少睡;认为睡眠,就像童年,是浪费时间。她无法忍受早晨独自一人喝咖啡或者看报纸。事实上,刚下床时,她尤其需要一个听众。”
·一代女性知识偶像的生活底片
·一部轻松、直白、私密的桑塔格 轶事录
·时隔30年的追忆,一段天时地利的相遇
✍️内容简介
苏珊·桑塔格是当代西方最引人注目也最具争议性的知识偶像之一,其偶像性与争议性持续至今,无人超越。努涅斯作为桑塔格的工作助手及与其独子戴维的恋爱关系得以搬进他们的住所,由此进入一代知识偶像的私人生活。
这部回忆录真挚地记录了与桑塔格共同生活的日常,目睹了她不自知的有趣、无法独处的脆弱、黏人且话痨、强势又双标,既是我们了解桑塔格真实性格、魅力与生活的珍贵记录,也是来自桑塔格身边人对她的动人追忆:“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只是越来越有充分的理由感觉到,遇见她是我一生中最幸运的事情之一。”
🔓编辑推荐
1.撕掉偶像标签!桑塔格儿子前女友犀利描述桑塔格不为人知的私密生活:她黏人又霸道、易怒且双标。
2.作者全新中文版序,30年后再追忆桑塔格,真情流露,成熟坦率,女性视角更增细腻、敏锐。
3.国内桑塔格知名译者姚君伟全面修订译稿,通篇精校,诚意推荐:“努涅斯的回忆分寸把握得很好,既无局外人难免存在的隔阂,又有局内人可能难有的距离。”
4.精装修订版,品质触感膜,精致开本,轻松阅读。
✨各方赞誉
“努涅斯的回忆分寸把握得很好,既无局外人难免存在的隔阂,又有局内人可能难有的距离。”
——姚君伟
国内桑塔格知名译者
“努涅斯是个毫不妥协的天才,她对桑塔格的刻画是迄今为止最生动多面的。”
——《时尚》
“努涅斯对男友的母亲兼自己的文学导师的回忆充满痛苦,颠覆了桑塔格作为一个无畏的知识偶像的形象……从这些矛盾的刻画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从疾病中恢复过来的惧怕孤独的虚弱的桑塔格:她高傲,缺乏安全感,决不妥协,在爱与美面前却非常脆弱。”
——《出版人周刊》
“一部视角私密大胆,叙述直白近乎尖刻的迷人之作。将备受争议的桑塔格描绘成一位永不餍足的读者,容易感动的迷影人,躁动不安又喜欢说教的知识分子。她厌恶孤独,还是个黏人的单身母亲。”
——《书单》
“细致入微地描述了一位复杂、矛盾的公众人物更为私密的一面,叙述不偏不倚且幽默感十足,读来十分引人入胜。”
——莉迪亚·戴维斯
布克奖得主、《几乎没有记忆》作者
智性与激情 : 苏珊·桑塔格传 豆瓣
作者: [法] 贝阿特丽丝 ·穆斯利 译者: 周融 雅众文化丨南京大学出版社
【编辑推荐】

“我是一个流浪者,我从发现事物、相逢与交流中得到乐趣。”——苏珊·桑塔格

 法国棕榈教育骑士勋章获得者 | 法兰西学院传记大奖得主力作,显影雄心勃勃的女性知识分子的传奇人生

 直面“公众良心”的时代之思, 勾勒20 世纪下半叶西方文化界思想图谱

 援引桑塔格离世后开放的大量档案(桑塔格生前捐赠给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大量个人文件 | 桑塔格生前身后出版的大量作品),为读者了解桑塔格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开启了多种认识和理解的可能性

【内容简介】

苏珊·桑塔格是当代西方最重要的女性知识分子之一,多次荣膺国际文学大奖。作为一个时代的标志性人物,桑塔格的著作是为了寻求对所处时代的理解。她的人生经历,也折射着20世纪30 年代至21 世纪初期西方知识界、文化界的思想图谱和文艺风潮。

法国文学史学者贝阿特丽丝·穆斯利借助桑塔格生前身后的档案文件、出版作品,以时间为轴,以桑塔格人生各阶段的重要事件为聚焦点,将桑塔格的艺术评论、文学创作、政治见解与精神历程置于历史中加以考察,勾勒出这个“包罗万象的灵魂”一生的智性之旅。
桑塔格传 豆瓣
Sontag: Her Life and Work
8.0 (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本杰明·莫泽 译者: 姚君伟 2022 - 10
○ 2020年普利策奖获奖巨著
○ 《卫报》《纽约时报》《泰晤士报文学副刊》《大西洋月刊》《奥普拉杂志》等齐声力荐
○ 868页、近100幅珍贵照片,作者历时7年,采访近600人,精研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桑塔格文档”海量一手资料,迄今最全面、完整、深刻的桑塔格传记
【内容简介】
作为20世纪美国文化的象征,桑塔格被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她的一生与美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发展历史息息相关。她傲视一切而又焦灼不安,被神化也被误解,被赞美也被诟病。她反抗想象力的贫瘠,拒绝平庸,拥抱思辨与审美,留下了丰富的创作遗产。作者通过大量研究和访谈,深入档案资料,回归文本阐释,敏锐地捕捉到桑塔格人格和人生中的细微和隐秘的精神内核,探索了传主令人敬畏的公众形象背后那令人着迷的私人面孔:一段段破裂的亲密关系,一次次在身体和心灵上的苦苦挣扎,关于性、艺术、政治、文学——这些都激励、破坏和成就了她的卓越创作,呈现出作为隐喻的“桑塔格”和桑塔格的一生。
【媒体推荐】
我们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桑塔格,这部传记让她得以继续无所顾忌地活着:好辩、任性,常常正确、永远有趣,鼓励我们在看到她最精彩的一面时提升自己。
——《卫报》
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传记。
——《纽约时报》
桑塔格真挚热切、充满激情、奋发踔厉、慷慨大方、自我迷恋、超凡脱俗、反应迟钝、令人发狂,有时可爱但并不十分令人喜欢。莫泽自信而博学,他将传主所有的矛盾性汇集在一起,撰写成这部与她完全相符相称的传记。
——《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像苏珊·桑塔格这样卓越的人物值得拥有一部卓越的巨著……莫泽的这部重磅作品既细致入微又宏大壮丽,是一部为这位“铸造偶像,然后又将之打破” 的作家和哲学家量身定制的杰作。
——《奥普拉杂志》
如果没有苏珊·桑塔格的贡献,我们已经很难想象美国文化是什么样子;如果没有本杰明·莫泽的讲述,我们很快就会很难想象桑塔格的一生是什么样子。像桑塔格这样有意义的人生需要一本有意义的传记。这一需求现在在这部巨著中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并大大超过了预期的效果。
——迈克尔·坎宁安,普利策奖得主、《时时刻刻》作者
一本令人惊叹、让人爱不释手的书,就像一部精彩的悬疑小说(即使对一个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的人而言也是如此!)。在这本书之外,我想象不出还有什么必要再写一本关于她的生平的书。苏、苏珊、桑塔格、苏珊·桑塔格……这个角色在这本书里以她所有的精彩、糟糕和令人惊愕的复杂性出现。就是它了!这就是关于桑塔格的定论之作。
——西格丽德·努涅斯,《回忆苏珊·桑塔格》作者
植田正治小传记 豆瓣
植田正治 小さい伝記
作者: [日]植田正治 译者: 董纾含 2022 - 6
以照片回顾日本国宝级摄影家的人生轨迹
感受“植田调”温柔与幽默的魅力
编辑推荐
◎日本国宝级摄影家的自传式作品集
植田正治将他在日本摄影杂志《相机每日》上连载12年的内容集结成册,以照片回顾他的人生轨迹。这些在他的创作生涯中具有代表性和重要意义的作品,既是他的个人传记,也作为被拍摄者活在当下的证明。
·
◎深受全世界喜爱的植田调
植田正治以家乡鸟取的天空、地平线、沙丘为背景,将拍摄对象如静物般摆拍,树立了独特的超现实主义风格。摄影师与拍摄对象恰到好处的距离感、真实质朴的生活感,带给观看者很多想象的空间。
·
◎热烈、纯粹的摄影态度
书中收录多篇植田正治的摄影随笔、日记和访谈,文字如同他的摄影一样细腻、朴实,从中可以感受到他对摄影“一直燃烧到最后一刻”的热爱和始终坚持自我的纯粹态度。
·
内容简介
自1974年至1985年,植田正治在日本杂志《相机每日》上连载“小传记”系列作品,总计十三期。大部分作品是用哈苏照相机拍摄的,记录了从人与人的接触到植田住院期间的日常点滴。此外,连载还收录了一些偶然发现的、拍摄于二战前的玻璃干版作品。“小传记”其名的意义,一是作为被拍摄者活在当下的证明,二是一种关于植田自己过往的记录。本书将“小传记”系列作品连同图注一起,以很接近当初连载的形态予以呈现,并搭配反映植田的摄影态度和与本系列相关的同时期文章。
树木希林:如此珍贵的我 豆瓣
この世を生き切る醍醐味
作者: [日] 树木希林 译者: 毛叶枫 2022 - 5
这本书一定能“骗”到你的眼泪
找到一种“成为自己”的珍贵逻辑
◎荧屏里 存在就让人安定的国民奶奶 vs 真实人生中 有着恐怖观察力的犀利毒舌老太
打破大众印象,撕去标签,把“树木希林”这个人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剥开给你看。
◎树木希林离世前长达七小时的最后一次对谈,灵魂共振的纸上纪录片。
这一次,坦诚相见,那些不为人知的、自私的、怪异的、不合时宜的……她终究活出了自己。
◎她看待世界、审视自我的观点特立独行,震撼凡夫俗子的心,
读完之后只能一直点头说:“是的……是的……是的……”
◎她的表演之道:表演是“活着。生活。呼吸。”“我会把一切都变成戏。”“连续剧也好,电影也好,说到底就是怎么活、怎么活过而已。这才是演员的根本。”
◎她的生存之道:以可怕的观察力洞察人心、看透一切。因为看事情太过尖锐,当一只眼睛失去视力时,她说:“这样正好。我以前能看到的东西太多,这样还能稍微轻松一点。”
◎她的幸福之道:忘掉比较的智慧。“第一次发现我的存在有一点价值,是发现没必要去和别人比较。
◎ 她的为人之道:她觉得向田邦子没什么才华,“你只要快点把剧本写完就好。只要能写出普通的剧本,剩下的事我们会处理。”对名编剧也口出狂言。
◎娱乐圈黄金时代大曝光:与树木希林重返日本电影黄金时代,再次邂逅奔跑在日本电视黄金时代前沿的那些人、那些事。
【特别收录】树木希林女儿内田也哉子首次谈及母亲临终的日子、追忆母亲与众不同的家庭观及育儿观。
当采访看似顺利地进行,树木希林突然拿出癌细胞蔓延全身的扫描照片。时日无多的她,严肃地对采访者说:“现在就来聊聊,我今天最想说的话吧!” 站在生死边缘,把人生最后一次访谈当作遗言,关于树木希林,一切由她亲口述说:
★关于表演和娱乐圈,诚实地面对自己的角色,一生悬命绝不偷工减料:将自己暴露在人前,意味着你自己也必须好好看看自己。
★她的生存之道:以可怕的观察力洞察人心、看透一切。因为看事情太过尖锐,当一只眼睛失去视力时,她说:这样正好。我以前能看到的东西太多,这样还能稍微轻松一点。
★面对疾病、生死和终会到来的分离:无论是不是乐观,我都不讨厌我的人生。
★谦逊与自大之间:我从来没抱怨过字幕的顺序问题,假如我的名字被漏掉了,我甚至会想:“太好了。”
电影里,她有比海更深的爱的能量,光是存在就让人安定;真实人生中,她却是有着恐怖观察力、尖锐到能刺伤别人的毒舌老太。本书并非全是佳话,树木希林那些不为人知的、自私的、怪异的、不合时宜的特质,终于坦诚相见,她终究彻底地活出了自己。
采访者石飞德树认为让这些内容沉睡是一种罪过,为了向更多人分享他与希林对谈时所体验到的兴奋,帮助大家找到一种成为自己的珍贵逻辑,他怀着对树木希林的歉意,还是将采访做成了一本书,以一种“背叛”,更好地找到她。
杰克之书 豆瓣
Jack’s Book: An Oral Biography of Jack Kerouac
作者: [美] 巴里·吉福德 / [美] 劳伦斯·李 译者: 蒋怡 2022 - 4
【编辑推荐】
★让艾伦·金斯堡惊呼的凯鲁亚克传记!《在路上》标配读物!
-----------------------------------------
★“垮掉的一代”众大咖访谈合集,《在路上》人物原型多声部回忆录——
艾伦·金斯堡、威廉·巴勒斯、马尔科姆·考利……一百个人口中有一百个凯鲁亚克,哪一个才是真实的?众多口述者,谁在诉说真相?谁在撒谎?
跨越北美的大型对话,近距离观察“垮掉的一代”:重重障碍、互相矛盾、旧时积怨、鲜活记忆……
美国版《罗生门》,披露此前未曾公开的珍贵口述资料:杰克与母亲有怎样的复杂关系?《在路上》的人物原型经历了怎样的多角恋?杰克是同性恋吗?杰克成名后为何幻灭?
-----------------------------------------
★垮掉派大师创作影像实录,完整还原大师写作技巧与创作历程——
在一卷电传纸上没日没夜写作,像记者一样速写,如实记录无穷无尽的诡异梦境,《在路上》的出版历尽艰难……
-----------------------------------------
★真人版《在路上》,垮掉派亲自参演的3D公路电影。
-----------------------------------------
★喧闹、忧伤的摇滚乐,献给杰克,再见杰克。
-----------------------------------------
★中文版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知名书评人马凌长序推荐。
-----------------------------------------
★装帧由屡获“中国最美的书”殊荣的知名设计师周伟伟精心打造,封面采用触感独特的月白色纸张,辅以黑色简笔画,与“在路上”主题相得益彰。
=======================
【内容简介】
欢迎和杰克一起搭便车!
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的作者,“垮掉的一代”的代言人,无数人的灵感源泉:鲍勃·迪伦、披头士乐队、帕蒂·史密斯、乔布斯……
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传记,《杰克之书》是多声部的访谈与回忆,拼凑出凯鲁亚克的肖像,还原了“垮掉的一代”众声喧哗的热闹场面。艾伦·金斯堡、威廉·巴勒斯、马尔科姆·考利等众多文艺界大咖齐聚一堂接受采访,《在路上》中的人物变身真人开口说话。他们的语言重新创造了凯鲁亚克在马萨诸塞州洛厄尔度过的童年、在格林威治村的历险、跃升为文坛明星的经历,以及他四十七岁那年在佛罗里达的悲惨结局。金斯堡读过本书后惊呼:“这就像是《罗生门》——众人撒谎,真相毕现!”
=======================
【媒体及名人推荐】
“我的天哪,这就像是《罗生门》——众人撒谎,真相毕现!”——艾伦·金斯堡
“我认为《杰克之书》是很重要的文献——它对杰克的描绘,比任何现有的传记都更为可靠和全面。”——乔伊斯·约翰逊(《小人物》作者)
“《杰克之书》既有优秀小说的趣味和深度,也能在文学事实的范围内保持水准。”——《星期六评论》
“镜头切换的节奏充满活力,十分引人入胜。”——《芝加哥论坛报》
“如果你有兴趣,想听一听50年代的谈话是什么样的,如果你相信文学跟生活多半有点儿关系,那么就读一读这本书吧。”——《国家评论》
“如果青春是一场必定要发的烧,《在路上》就永远有一群体温三十七度二的读者。”——马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知名书评人)
桑塔格 豆瓣
Sontag: Her Life and Work
作者: 本傑明‧莫瑟(Benjamin Moser) 译者: 堯嘉寧 衛城出版 2022 - 3
★二○二○年普立茲傳記文學獎 得獎鉅著★
☆蘇珊.桑塔格生平最完整重要傳記☆
她的著述,犀利而挑釁,引領思辨,
永遠地改變了我們「看見」事物的方式。
然而在這背後,卻是桑塔格為「看見」事物、
「看見」自我真貌而掙扎的一生。
「從一生深刻而漫長地接觸美學所獲得的智慧,
是不能被任何其他種類的嚴肅性所複製的。」
——蘇珊.桑塔格
「……我們現在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桑塔格〕,
而這本傳記讓她繼續挑釁地活著……」
——《衛報》書評
蘇珊.桑塔格出生在一九三三年的紐約。父母是立陶宛與波蘭猶太人的後裔,兩人婚後曾經短暫居住在中國,但父親在中國時死於肺結核病,使得母親因而必須孤身踏上漫長的旅途回到美國。桑塔格的母親美麗優雅,但一生深受不安全感所苦。
桑塔格非常早就展現出不凡的聰穎天賦。生活在如她母親這般受困的大人當中,她憑藉超齡早熟的閱讀,讓自己進入到文學、藝術、哲學的世界。十八歲就從芝加哥大學畢業,並被選為學術菁英團體Phi Beta Kappa的一員。大學畢業後,桑塔格首先在學院從事教學,但很快地,她便重新定義了二十世紀「作家」所能發揮的巨大文化影響力。
一九六○年代起,桑塔格陸續發表小說、評論。她以一種全新的語言、全新的光芒照亮了當時文化界的天空。對於美國高雅文化圈的圈內人而言,桑塔格是一股嶄新的源頭活水。經她介紹的歐洲作者、小眾藝術家的名字,與經她描述的作品與現象,幾乎一定會引起關注與討論,成為下一波潮流。
彷彿她總能看見醞釀中的、尚未成形的風暴,指認那還未有名字的事物。她的目光超越高雅文化的圈內與圈外,看見事物的價值,將旁人未能理解的人物或作品帶入文化圈內。很長時間她就是高雅文化的象徵,她的評論代表著支撐起高雅文化的嚴格標準。不僅如此,從《反詮釋》、《論攝影》、《疾病的隱喻》,到《旁觀他人之痛苦》,桑塔格一本又一本觀點精闢的評論集,擴大了人們「看見」的範疇,改變人們「看見」事物的方式。
然而少有人知的是,外人眼中聰明絕頂的桑塔格,私下深受焦慮所苦。她經常感到自己身心分離,羨慕更加憑藉身體與直覺行動的人。經常恐懼自己「看不見」真正重要的事物。
★ 她的一生中有過許多情人,同性和異性都有,當中不乏政治、藝術、文學、電影各界的名人,當中有些人與她維繫了終其一生獨特的關係。然而,也有不少失戀令她陷入痛苦深淵。
★ 她對「看不見」真相的恐懼,也包括對被冷戰意識形態、被國家宣傳所遮蔽的事物。這使得她走到歷史現場。親自拜訪越戰剛結束的越南,革命後的中國、古巴,贖罪日戰爭時的以色列,走入柏林圍牆倒塌的現場,與內戰中的塞拉耶佛。即使,到了現場,她體驗到另一種遮蔽。
★ 中年之後,她罹患癌症,在病榻上以親身經歷對疾病進行了省思。她無法停止意識到自己、意識到世界,於是便不斷去理解那意識,意識背後的機制。
★ 她是他人眼中菁英文化圈的局內人,卻時時感到自己是無法獲得安慰的局外人。
這是一位絕頂聰明的女性,對自己在世間的存在有無盡的焦慮。她的文字總能如一根劃亮的火柴般照亮夜空,令人們看見原本看不見的。但是她自身無法安住在被照亮的範圍。
然而她的一生,也讓我們看見一個長久浸淫在藝術與美學中的人生。她反抗想像力的貧瘠。擁抱思辨與審美,拒絕平庸,毫無保留地欣賞她喜愛的藝術家與作家,將他們不為大眾所知的獨特向讀者揭露。在人生的最後,她曾說:「從一生深刻而漫長地接觸美學所獲得的智慧,是不能被任何其他種類的嚴肅性所複製的。」
本傑明.莫瑟的《桑塔格》,是截至目前,關於蘇珊.桑塔格這位二十世紀文化界巨擘最為全面、整體的傳記。莫瑟進行了大量驚人的研究,不但深入檔案資料,更追索桑塔格的腳步,在世界各地採訪了曾直接或間接接觸過、曾談論過或未曾公開談論過她的人,從而描繪出了桑塔格精彩豐富的一生,與她複雜的性格與面貌。也因此,本書榮獲二○二○年普立茲獎殊榮。
本書特色
1. 蘇珊‧桑塔格大概是最能代表二十世紀美國知識分子的人物,甚至是探訪現代文化不可或缺的鑰匙。閱讀她的一生,我們也是在閱讀這個時代何以成為如此的樣貌。也一如法國的西蒙‧德‧波娃,以及德國的漢娜‧鄂蘭,美國的蘇珊‧桑塔格,同樣替女性與所有少數族群樹立了一個前行者的典範、想像,帶來更豐富多元的聲音與視角,以及可能性。她的生命經驗,值得我們細細品嘗。
2. 書中附有兩部分、總共三十二頁的圖片頁,栩栩呈現桑塔格的生命階段,以及影響她生命的人、事、物。其中更有許多圖片是她畢生珍藏,如今典藏於UCLA,一般市面難以見得,十分珍貴。
3. 桑塔格的著作,如《反詮釋》、《論攝影》、《疾病的隱喻》、《旁觀他人之痛苦》,在臺灣至今也都在相關討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這本傳記,一方面能讓人理解這些著作誕生的脈絡,作者也將之與桑塔格本人的日記、生平進行比對、評析,藉此,勢必能對這些論述有更深刻的反思。
得獎紀錄
☆榮獲二○二○年普立茲獎。
☆獲《西雅圖時報》、《歐普拉雜誌》選入年度最佳書籍。
☆入圍美國筆會傳記獎,倫巴達文學獎最後名單。
各方讚譽,齊聲推薦
成令方(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退休教授)
但唐謨(影評人)
宋欣穎(電影導演、編劇、作家)
李屏瑤(作家)
李桐豪(記者、作家)
李惠貞(獨角獸計畫經營者)
柯裕棻(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
紀大偉(政治大學臺灣文學所副教授)
紀金慶(國立海洋大學與臺灣師範大學助理教授)
許菁芳(作家)
陳宜倩(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
葉浩(政治大學政治學副教授)
詹宏志(作家)
聞天祥(影評人)
劉文(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蔡詩萍(作家、廣播主持人)
顏擇雅(作家、出版人)
蘭萱(資深媒體人、中廣蘭萱時間節目主持人)
各界評論
「蘇珊 ‧ 桑塔格揭竿挑戰美學傳統,提出坎普(camp)概念,掀起普普藝術的風潮,成為同志的最愛。這位改變美國文化的公共知識份子,到底如何『成為蘇珊‧桑塔格』?其實她冷靜與距離感的外表,隱藏著炙烈的矛盾,甚至一輩子都不願公開的秘密,原來她喜愛的是女人。與衛城出版的《成為西蒙波娃》並列閱讀,可以看到這一世紀菁英女性建立自我的掙扎與突破。」──成令方,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退休教授
「想像一個沒有蘇珊.桑塔格貢獻的美國文化,已經很困難;而很快地,要在沒有班傑明.莫瑟對桑塔格的描述下想像她的人生,也會是一樣的困難。像桑塔格這樣非凡的一生,需要一本非凡的傳記。現在,這個需要已經被精闢地、奢侈地達成了。」──麥可.康寧漢,普立茲獎得主、小說《時時刻刻》作者
「莫瑟的成就實在是令人嘆為觀止:書中涵蓋了對傳主非凡的了解,她所處的環境,她的作品,她的想法,她的朋友和家人,美麗的散文,非凡的洞察,了解她被驅策的情感生活與她如恆星般的知性生活的能力。」──蕾貝嘉.索爾尼,《浪遊之歌:走路的歷史》、《黑暗中的希望:政治總是讓我們失望,持續行動才能創見未來》作者
「一本驚人的、令人愛不釋手的書,可說是蘇珊.桑塔格傳記的定本了。我想像不出還會需要關於她人生的另一本書。」──西格麗德.努涅斯,《摯友》作者
「非常傑出……我們現在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桑塔格〕,而這本傳記讓她繼續挑釁地活著:喜歡爭論,任性恣意,經常是對的,總是有趣的,鼓舞著我們在自己的遊戲中更加升級,因為我們看著她在她的遊戲中超凡攻頂。」——《衛報》
「這是一本里程碑式的傳記,首次在這位無人可比的文化界重量級人物過世之後,重新將她介紹給大眾。」——《紐約時報》
「極度引人入勝,從頭到尾充滿洞察……本書將這位偉岸的知識界發電廠——她無可抵擋、令人畏懼,也經常在作品中頑強地不近人情——再次帶回到她人生的尺度……非常迷人。」——《新共和》
「非常迷人……莫瑟的桑塔格傳記,是一本有關桑塔格的導讀,也是有關桑塔格所想要的、與背後原因的導讀,更是對這個既激發桑塔格靈感、又與桑塔格不斷鬥爭的世界的導讀。」——《洛杉磯時報》
「這是一本技巧成熟,敘事活潑,且進行了驚人的研究的書,整體而言,既沒有為傳主洗白,也沒有訓斥她:它努力讓讀者看見桑塔格,正如她的本貌,是一個複雜的人。〔莫瑟〕栩栩如生地寫出一個由許多碎片構成、決心要在時代中留下印記的女人,並令我們發自內心地感受到她的那些碎片——傲慢,焦慮,與她所達成的!真正是不簡單的成就!」——《紐約時報書評》
「深具說服力與啟發性……達成了一本傳記真正應該做的:豐富了我們對傳主的認識。」──《洛杉磯書評》
「劃時代的紀念碑之作,而又兼具優雅。」──《大西洋月刊》
「〔桑塔格〕是狂熱的,熱烈的,受到驅策的,慷慨大方的,自戀的,如神祇般威嚴的,遲鈍的,令人瘋狂的,有時可愛但是不是那麼令人容易喜歡。莫瑟擁有足夠的自信與博學,能在一本傳記中把所有這些相反矛盾的面向呈現在一起,足以與傳主的尺度相稱。他也是一個充滿天分,具有同理心的寫作者。」──《泰晤士報文化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