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不原谅也没关系 豆瓣 Goodreads
Complex PTSD: From Surviving to Thriving
8.4 (58 个评分) 作者: [美]皮特•沃克 译者: 严菲菲 北京科技技术出版社 2023 - 1
★第一本针对复杂性创伤后压力综合征的自我疗愈完全指南
★全球数十万读者推崇的心理疗愈经典
★全面的分类与说解,直接点破易被忽略的心理创伤
★提供有效、可行的焦虑与压力缓解方案
★值得反复研读的教科书级别的作品
创伤事件不仅仅包括偶发的、严重的刺激性事件(如战争、天灾、恐怖事件),还包括在成长过程中遭受的羞辱、贬低、欺凌、背叛、情感忽视、过度控制等伤害。这些伤害或许你难以诉说,但带来的创伤却可能远甚于单一事件。
有太多的人因为忽略了这样成长过程中的创伤,“莫名”地产生了人际关系障碍、情绪上的痛苦,甚至被误诊为边缘型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
本书作者皮特•沃克是享誉国际的创伤疗愈大师。他曾患有严重的复杂性创伤后压力综合征(CPTSD),根据自身的疗愈经历和三十多年作为心理治疗师的从业经验,他写下了这本经典之作。在书中,他深度剖析了CPTSD的起因、症状和类型,并提供了有效的自我疗愈工具,以帮助读者打破在情绪、思维与身体层面的恶性循环。这种完整、系统的多元化疗法,让读者更容易看清自己的状况,突破盲点,取得疗愈进展。
本书受到了创伤患者极高的评价,同时也作为宝贵的工具为心理工作者所采用。
不是所有的伤害,都应该得到原谅。
摆脱束缚,治愈创伤,
你受过伤,但你不必继续痛。
为什么越无知的人越自信 豆瓣
Self-Insight
作者: 〔美〕大卫·邓宁(David Dunning) 译者: 刘嘉欢 2022 - 7
任何在学校或职场与他人打过交道的人都可能会有这样的印象:不少人对自己的认知偏离了客观事实。心理学家大卫·邓宁对这种现象展开了深入研究,并与贾斯汀·克鲁格共同提出了“邓宁-克鲁格效应”(即“达克效应”)。该效应揭示了一些十分有趣的自我认知现象,比如:在一项任务中,表现差劲的人会倾向于认为自己比实际情况更加优秀,而表现优秀的人会倾向于低估自己的表现。在本书中,邓宁教授全面总结了关于自我认知的研究成果,分析了为何我们在个人能力和品性两个方面会倾向于形成认知偏差,并揭示了避免这些认知偏差的途径。
本书第一部分讨论了人们关于自我能力的错误评价,并探索了为何人们经常认识不到自己的能力不足和性格缺陷。第二部分讨论了人们关于自己品格的错误评价,并探索了人们为何倾向于认为自己比实际更具独特性、为何对自己的道德品质倾向于做出不切实际的乐观判断,以及为何没能预先得知情绪对他们的选择和行动所具有的影响。
杀不死我的必使我强大 豆瓣
What Doesn’t Kill Us: The New Psychology of Posttraumatic Growth
作者: [英] 史蒂芬·约瑟夫 译者: 青涂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6 - 5
[内容简介]
疾病、离婚、失恋、暴力伤害、交通事故、自然灾害,人们总把这类经历看作困扰一生的伤疤,因而成为创伤后压力的俘虏,痛苦不堪。心理学家史蒂芬·约瑟夫基于先贤、神经生物学家和积极心理学家的智慧,结合大量丰富的心理咨询案例,经过数十年研究,对“创伤即诅咒”提出反驳: 对于很多人来说 ,压力或创伤经历也可以成为“积极转变的催化剂和发动机”。
书中讲述了许许多多背负巨大痛苦但仍然坚强的普通人的故事,指出创伤后成长的五个阶段和三大关键。作者采用科学有效的THRIVE心理复原模型,细致讲解人们如何通过六个步骤在创伤后实现自我成长,过上更幸福、更有意义的生活。献给所有不愿被伤痛击垮的人,在创伤到来的时候,做出最漂亮的应对。
[编辑推荐]
● 资深心理咨询师二十年从业精华,科学实用的创伤后成长自助指南。
● 援引丰富的心理咨询案例,展现经历创伤后心理变化的不同阶段。
● 献给所有不愿被伤痛击垮的人,在创伤到来的时候,做出最漂亮的应对。
● 心理咨询师、高校辅导员、父母必读。
● 湛庐文化出品。
知觉之门 豆瓣
The Doors of Perception & Heaven and Hell
7.5 (34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阿道司·赫胥黎 译者: 庄蝶庵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7 - 5
◆ “垮掉的一代”“雅痞”“嬉皮”几乎人手一本的不朽经典。在那个时代,赞美这本书就是一种政治正确。
◆ 英国伟大作家、《美丽新世界》作者阿道斯·赫胥黎最具献身精神的作品!用迷离的文字记录下了亲自服用迷幻剂之后的超感官体验!
◆ 深刻改变了二战后西方社会的方方面面,以及一代又一代西方人的主流审美!影响力波及文学、美学、神秘学、艺术、设计、音乐、绘画、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
◆ 催生了迷幻摇滚乐,塑造了Pink Floyd、大门、地下丝绒等迷幻摇滚乐队,并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了他们:披头士 | 鲍勃·迪伦 | 大卫·鲍威 | 杰克·凯鲁亚克 | 乔布斯 | 斯坦利·库布里克 | 吕克·贝松 等。
◆ 收入超过30张彩色高清西方名画。
——————————
阿道斯·赫胥黎晚年时应朋友之邀,亲自尝试了从一种名为佩奥特的仙人掌中提取出的活性成分——麦司卡林,并且导致了诸多幻觉的出现。同时,赫胥黎的朋友以及妻子也在旁录下了整个过程。事后,经历过幻象的赫胥黎内心无法平静,便根据脑海中的种种回忆,以及重听录音中自己的喃喃细语,再加上自己对于幻觉的种种思考,写下了《知觉之门》一书,并在之后又写作了它的续篇《天堂与地狱》。两篇上下呼应,借着对幻觉的解读,探讨了超越整个时代的终极问题:人脑究竟有没有极限?当利用外部因素打开大脑紧锁的神秘之门,人会不会成为无限?——“清除一切迷障,知觉之门将开,万物显出本相:如其所是,绵延无止。”
另值一提的是,在阿道斯·赫胥黎临死之时,面临巨大的病痛,他给妻子在纸上努力写下了最后的遗言:“LSD, 100微克,肌内注射。”
——————————

精彩极了,又富娱乐性。——《纽约客》

赫胥黎将神秘主义归结于药物的作用,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纽约时报》

这本书指引了无数的嬉皮士“动身上路”。——《每日电讯》
死亡與生命手記 Goodreads 豆瓣
A Matter of Death and Life: Love, Loss and What Matters in the End
作者: 歐文‧亞隆 / 瑪莉蓮‧亞隆 译者: 鄧伯宸 心靈工坊 2021 - 5
「我始終守著她,數到她的最後一口呼吸。還有那最後一吻,
在她冰冷的頰上──那才是真正道別的時刻。」
悲傷,是我們為敢愛所付出的代價
當結縭超過六十載的伴侶將離你而去時,你怎麼辦?
歐文.亞隆,存在心理治療大師,以治療死亡焦慮著稱,卻在得知愛妻瑪莉蓮罹患癌症、來日不多的當下,也一時無法承受,萌生隨她而去的念頭。
「我們應該合寫一本書。」瑪莉蓮鄭重其事地對丈夫說:「把我們所面對的困難記錄下來,對其他遇到類似狀況的人來說,或許會有點用處。」
在歐文‧亞隆的治療經驗中,人活得越充實,面對死亡就越坦然。但末期病痛日復一日的折磨、丟下伴侶的錐心之痛,不論是要走的人,或留下的人,都難以釋懷。最後瑪莉蓮選擇合法輔助自殺,他更是震驚又害怕,不願放手。
當治療師成了當事人,該如何與絕望相抗?又該如何有意義地活至最後一刻?
本書是亞隆夫妻獻給對方的最後禮物,是大師親身示範喪偶、孤獨和哀悼的心路歷程,更是對芸芸眾生的終極關懷——希望以真摯的記錄和覺察,為受苦的人們帶來一絲撫慰。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 豆瓣
8.1 (14 个评分) 作者: [德]卡伦·霍妮(Karen Horney) 译者: 郑世彦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21 - 3
◇人人都有病。焦虑的现代人病态心理直播现场!
◇心理学大师卡伦·霍妮成名代表作,标志着精神分析文化决定论学派的形成
◇以专业的研究硬核反对弗洛伊德,对后世影响巨大,比如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马斯洛等
◇论点清晰,论证细腻,千万读者强烈共情:"每句话都像在说自己"
◇2021年精装插画版
◇每种古怪的行为背后,都是正在受苦的自己。
◇如果我们能意识到自己的敏感、潜在的敌意和苛刻的要求,在多大程度上控制了我们的感情和行为、干扰了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我们的生活会是截然不同的面貌。
◇本书是卡伦·霍妮第一本重要专著,引人入胜地刻画了人格中难以察觉的神经症。她提出神经症是一种偏离共同文化模式的心理紊乱,是人的内心与环境产生冲突无法平衡的结果。全书对焦明确,语言生动细腻,帮助现代人认识和接纳自我,走出焦虑泥潭。
共情时代 豆瓣
作者: 弗朗斯•德瓦尔 译者: 刘旸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4 - 8
贪婪已经过去,共情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人性自私吗?当我们从生物性的角度评判社会问题,我们往往基于人类自私的属性,但我们不该忘记,人类天性中同时有另一些特质,将人与人紧紧凝聚在一起,调整彼此的步调,关怀弱者,帮助他人。因此,人对另一个人的感情能够感同身受,这种能力植根于漫漫历史长河。本书记载了一个世界著名的灵长类动物学家对人类道德起源问题引人入胜、浅显易懂的考察,它挑战了一直以来人类对该问题最基本的假设。
媒体推荐语★
关于人类善行的生物学根源,本书提供了重要而又及时的信息。
——德斯蒙德·莫利斯,著有《裸猿》三部曲
看完这本书,你大概能意识到,人类是多么高端洋气上档次的动物。我们不但可以为他人的痛苦而痛苦,为他人的快乐而快乐,我们也可以为了他人的痛苦而快乐,为了他人的快乐而痛苦。在灾难和异族面前我们相濡以沫,一旦天下太平我们又相忘于江湖或者相互厮杀。如此极品,却又如此科学。这本书不但可以让你坦然接受内心的黑暗杀人越货,还可以让你不做作不矫情的释放光明学习雷锋。
——周欣悦,中山大学心理系教授
在德瓦尔老爷跟着一群群黑猩猩过日子的这些年月里,他见证了灵长类波澜壮阔的本性,见闻比我跟着一群群人拍戏的这个过程有过之而不及。这本书谈的是共情,又称同理心,简单来讲就那种让我坐在非诚勿扰舞台这端分明地感到对面嘉宾们喜嗔哀愁的神奇人类情感机制,科学很好玩,很和谐。
——宁财神,作家、编剧
身体从未忘记 豆瓣 谷歌图书 Eggplant.place
The Body Keeps the Score: Brain, Mind, and Body in the Healing of Trauma
8.6 (43 个评分) 作者: Bessel van der Kolk M.D. (范德考克) 译者: 李智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6 - 3
本书是一部杰作。作者充满感情和同理心的深入视角,令人深信今后对心理创伤幸存者的治疗会日益人性化,极大地拓展了自我调控和疗愈的方式,同时也激发了更多关于创伤及其有效治疗方式的研究创新。作者范德考克通过充分呈现他人工作中令人信服的证据,连同他自己的开拓性探索以及在此过程中获取的经验,证实了身体会记录创伤的经历。除此之外,他开发了一套借助瑜伽、运动和戏剧表演的方法,巧妙地将人们的身体和心灵(以及他们的思想和情感)联系起来。这个新鲜观点是美好和令人欢迎的,并为心理治疗界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冷亲密 豆瓣
Cold Intimacies:The Making of Emotional Capitalism
7.7 (11 个评分) 作者: [法]伊娃·易洛思 译者: 汪丽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23 - 3
☆21世纪情感问题的诊断书
☆深入分析互联网、消费文化对当今人们恋爱关系的影响
☆揭秘相亲、征友、社交网站背后的交友和恋爱逻辑
-------------------------
爱情中应该有算计吗?理性和情感是对立的吗?在消费时代如何获取真爱?
在资本主义和消费文化盛行的当下,我们与人相识的机会和方式越来越多,互联网更是为我们打开了海量的选择之门,但无论是进入还是持续发展一段恋爱关系,或者更简单地说,爱上一个人,正变得越来越难了。孤独、疏离、冷淡的情绪弥漫在广大的单身群体中。
社会学家伊娃·易洛思研究人类情感和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二十余年。在本书中,她提出了“情感资本主义”的概念,意指情感关系和经济关系彼此定义和塑造的双重过程。通过分析各类约会交友网站、脱口秀节目、杂志、电影、心理咨询行业等,并结合丰富的文化批判理论,她为21世纪的人类情感问题给出了一份诊断说明。
中年之路:人格的第二次成型 豆瓣 Goodreads
The Middle Passage: From Misery to Meaning in Midlife
8.3 (9 个评分) 作者: [美] 詹姆斯·霍利斯 译者: 郑世彦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2 - 12 其它标题: 中年之路
为什么这么多人在中年遭遇众多挫折?<br /><br />为什么我们会把这些挫折当作一种危机?<br /><br />这种危机与经历又代表了怎样的意义?<br /><br />中年危机——詹姆斯·霍利斯将其称为“中年之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自己的机会,霍利斯教授提出了一个看似可怕实则具有解放意义的问题:“除了我的过往以及我所扮演的角色,我究竟是谁?”当我们发现,自己一直在以虚假的自我生活,被不切实际的期望驱使着扮演—个“临时的”成年人格时,我们就打开了第二个成年期的大门,将迎来真实的人格。<br /><br />在本书中,霍利斯教授基于荣格心理学的视角,以一种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呈现了中年经历的层次,并带领我们重新审视、界定、调整自己的人格,从而了解内心真正的需求,抛开童年创伤与“临时人格”的束缚,从痛苦出发,穿越“中年之路”,前往意义的彼岸,最终形成稳定、成熟、完善的人格。<br /><br />中年,是一段从痛苦到意义的旅程。<br /><br />许多人把生活当作一部小说,我们被动地从一页翻到另一页,以为造物主会在最后一页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但并非如此。<br /><br />勇敢踏上中年之路,会让我们更加清醒,为人生余下篇章担负起责任。
父性 豆瓣
The Father:Historical,psychological and Culrural Perspectives
作者: [意] 鲁格·肇嘉(Luigi Zoja) 译者: 张敏 / 王锦霞 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 2018 - 9
人类父亲的原型是史前阶段带有攻击性的雄性动物。成熟的父亲是兼有冲动与理性、刚烈与温和两种性格特质的复杂形象,这一形象在希腊的古典和神话时代发展到了完美的高峰。随后的人类历史经过了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和现代民主文明时期,父亲的雄性冲动性格和承担家庭责任的特权不断受到残忍的打击和削弱。
但是,全世界有无数的孩子是在没有“父亲”的生活中长大的。本书探究了其中的原委,并分析了这一现象对社会及心理问题所造成的影响。
《父性》一书通过采用从古典时代到当今时代的父亲意象,作者鲁格•肇嘉博士从荣格分析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父性的起源与进化过程。他认为,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一个穿越历史而变迁的社会构建。作者研究了由此而导致的结果,思索了今天的“父亲”身份正面临的危机。
荣格心理学的实践:心灵的边界 豆瓣
Boundaries of the Soul: The Practice of Jung's Psychology
作者: [美] 琼·辛格 译者: 蔡成后 2019 - 4
本书是琼·辛格(June Singer)的代表作,自1972年首次出版以来,一直深受欢迎,是最完美的荣格心理学大众读物以及专业入门经典导读之作。如今,分析心理学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就像琼·辛格(June Singer)在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用中所表现出的那样:以开放的心态来看待心灵,尊重它们的重要地位。她证明了事实上心理实践能够给心灵带来帮助。她揭示了进行这样的实践的根源,是因为心灵本身就关注这些内容,因此在她所描述的疗愈历程中,心灵可以找到自身的边界。她还对如今就某些经典的问题进行了全新的解答,比如:分析师和接受分析者之间关系的本质;性别问题;人格类型;客观测量的价值;个体与荣格提出的“集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的社会享有谈论内在体验的新自由;对痛苦和疗愈过程中的身体、思想和心灵之间那复杂交织的关系做出更好的辨认,等等。让读者得以一览荣格式分析体验,并了解适用于个体意识成长与发展的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t Gustav Jung)的思想的经典且全面的概述。
寻找灵魂的现代人 豆瓣
作者: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 译者: 方红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7 - 10
《寻找灵魂的现代人》是荣格的代表作,系统阐述了荣格的基本思想。他在书中审视了分析心理学中最具争议的话题和最为关键的领域,如释梦、原始的无意识、心理学与宗教之间的关系。此外,他还用一章的篇幅分析了自己与弗洛伊德所持理论的不同之处。他把多年作为精神病学家和分析学家在实践中所获得的知识,整合成了能够适用于每一个人的信息,为每一个内心渴望超越传统的人指明了方向。
心理类型 豆瓣 Goodreads
8.9 (11 个评分) 作者: 荣格 译者: 吴康 上海三联书店 2009 - 12 其它标题: 荣格作品集:心理类型
《心理类型》内容简介:当现代精神分析学大师弗洛伊德的著作和学说在我国引起强烈反响时,这一流派的另一位泰斗——荣格的思想迄今却鲜有介绍。为此,让我们把荣格这一在西方思想界有着深远影响的代表作《心理类型》奉献给广大读者,以便使读者可能较全面深人地了解这位心理分析的杰出天才。
荣格在西方思想界堪称怪才,他的思想博大精深而又晦涩难懂。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对他一直讳莫如深,怯而止步。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越来越惊奇地发现,当代许多新思潮、新流派、新观点都或多或少地与荣格的思想有关,或从他那里得到验证,荣格的思想成了许多著名思想家的先导,荣格似乎成了一位预言家。这样,即使在西方,荣格也仿佛成了一位新发现的人物,他的理论体系正越来越受到普遍的重视。
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时间过得越来越快 豆瓣
Waarom het leven sneller gaat als je ouder wordt
作者: 杜威.德拉埃斯马 / Douwe Draaisma 译者: 张朝霞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6
荷兰作家西斯.诺特波姆(CeesNooteboom)的诗句“记忆像一条狗,躺在它怡然自得的地方”果如其然吗?我们童年时那个漫长而慵懒的夏日如今何处寻觅?为何随着年龄的增长,时间也像是浓缩了一般加速流逝竟浑然不觉,而当青春不再,那些尘封已久的往事却似乎又历历在目、宛如昨日?在这本发人深省的书里,作者杜威.德拉埃斯马(DouweDraaisma)探讨了自传性记忆(autobiographicalmemory)的实质。他将精湛的学术知识、诗性感觉和敏锐的洞察力独特地融为一体,阐释了诸如似曾相识、濒死体验、傻子天才的记忆之术、脑损伤对记忆的影响等特异现象和问题。这本充满着智慧和哲理的书解答了众多关于心理学自传性记忆方面的问题,相信它在带来教益和消遣的同时,也会深深触动读者的心灵。
金钱心理学 豆瓣 Goodreads
The Psychology of Money: Timeless Lessons on Wealth, Greed, and Happiness
8.0 (41 个评分) 作者: [美] 摩根 · 豪泽尔 / Morgan Housel 译者: 李青宗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23 - 6 其它标题: 金钱心理学:财富、人性和幸福的永恒真相
全球狂销超300万册,美国亚马逊理财类No.1,53种语言版本火爆全球!
你和金钱的关系,决定了财富和你的距离!
在风云变幻的投资理财领域,带你找到亘古不变的财富真相。
更适合普通上班族的《纳瓦尔宝典》。
北师大管理心理学教授钱婧,科学作家万维钢推荐。
◎ 编辑推荐
一辈子做普通工作,靠什么积累巨额财富?
对比高风险投资,低收益理财如何笑到最后?
年景不够好时,怎样持续稳健地实现财务自由?
在风云变幻的投资理财领域,带你找到亘古不变的财富真相。
◎ 横扫各大媒体和榜单的爆款理财畅销书,53种语言版本畅销全球!
全球狂销超300万册!美国Amazon财富管理类No.1,被《华尔街日报》称为“近年来zui好、zui具原创性的理财类图书”。纳斯达克官网“2022年度十佳投资类图书”,《福布斯》、《纽约时报》、CNN、彭博社等数十家媒体推荐,2021和2022年全球独立书店个人理财类畅销榜No.2。
☆ 名家诚意推荐,国内万千读者翘首以盼中文版
北师大管理心理学教授钱婧、“得到”万维钢、《驱动力》作者丹尼尔·平克、《掌控习惯》作者詹姆斯·克利尔、《对赌》作者安妮·杜克、橡树资本霍华德·马克斯推荐。英文原版豆瓣3000余人标记想读,评分高达8分以上。
☆ 比《穷查理宝典》《纳瓦尔宝典》更有普适性,大道至简的幸福理财指南
关于理财心态的20堂课,故事生动,篇幅精炼,道理深刻。抹平理财中的专业知识差距,让上班族也能轻松拥抱财务自由。
帮你做到:被纷繁理论包围时,抓牢增长的规律;受心理本能怂恿时,提防人性的弱点;在波动与未知之中,看清长远的走势。
☆ 揭示关于财富积累的反直觉原理,道出金融名校也不会教的秘密
◆ 最难的理财技能是让逐利适可而止。
◆ 成功的投资并不需要你每一个决定都正确。你只要坚持不把事情搞砸就够了。
◆ 你即使有一半时间都在犯错,到最后依然能赢。
◆ 比起巨大回报,要更看重财富安全。只要财富安全,复利就会给你巨大回报。
◆ 时间自由是财富能带给我们的最大红利。
◆ 在大部分情况下,做出合乎情理的决策,比追求绝对理性更好。
◆ ……
☆ 无论理财段位如何,这本书都能让你有所顿悟
刚开始理财时读到这本书就好了!帮理财新手更快实现财务自由,助投资老手长久守护财富安全,给青少年越早懂越好的财商教育。
☆ 当基金一片绿,股市跌不停,这本书告诉你如何稳住,如何赢!
◎ 内容简介
人们总把投资理财当作一门硬科学,却忽略了心理因素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实际上,理财行为并非仅依靠冷冰冰的数字和公式,很多时候会受到你的情绪、喜好、立场和很多意料外的因素影响。因此,致富和守富的关键并不在于懂得多少知识,总结了多少规律,而常常在于如何克服人性的弱点,认清事物运作的本质。
摩根·豪泽尔从心理角度入手,在本书中分享了18条一针见血的理财智慧。如果你是理财新手,你会接受一堂朴素、简明却能令你受用终生的理财课,先人一步实现财务自由。如果你是投资老手,本书也会帮你查缺补漏,返璞归真,守护好来之不易的财富。在风云变幻的投资理财领域,有些道理亘古不变,无论何时都能帮你实现财富的稳定增长。只有发现它们,把握它们,你才能在起伏不定的经济形势下实现长久的富足与幸福。
◎ 名人推荐
豪泽尔的特点是喜欢探索历史的规律,能结合历史和时代背景来考察事情。他会从宏大的视角切入,通过数据分析一些宏观事物,然后探索宏观趋势对个人的影响。这本书也许能让你对投资理财有一些更根本的认识。
——万维钢,科学作家
我们和钱的关系,其实也是和自己的关系。如果和钱的关系不拧巴,那么赚钱、攒钱包括花钱其实都是一种舒适的自我延展。这本书帮助我们了解了人类面对金钱时的心理弱点和思维误区,启发我们发展适合自己的金钱观。无论是否了解复杂的投资技巧,只要稳住自己,拉长战线,留出容错空间,提防人性的弱点,以让自己睡得踏实的方式理财,和金钱发展出持久而良性的关系,我们都会拥有时间的馈赠。
——钱婧,北师大管理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近年来最好、最具原创性的理财类图书。
——《华尔街日报》
很少有人能像摩根·豪泽尔这样,用清晰而优美的语言讲明白致富的道理。
——丹尼尔·平克(Daniel Pink),畅销书《驱动力》(Drive)作者
本书同时取得了两项成就:一是讲出了从没有人讲过的道理,二是真的很有道理。
——霍华德·马克斯(Howard Marks),橡树资本管理有限公司(Oaktree Capital Management)创始人
充满真知灼见,应该人手一册。
——詹姆斯·克利尔(James Clear),《掌控习惯》(Atomic Habits)作者
很少有个人理财书像本书这样,连电影计划都提上了日程。
——彭博社(Bloomberg)
近年来最好也最具原创性的理财类书籍之一。
——《华尔街日报》
豪泽尔是少见的能把复杂概念以扣人心弦、易于理解的文字表达出来的作者。
——安妮·杜克(Annie Duke),《对赌》(Thinking in Bets)作者
旁观者 豆瓣
The Ironic spectator
作者: 【波兰】莉莉·寇利拉奇 译者: 叶晓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3 - 3
面对充斥在大大小小屏幕里的各式各样的灾难,人们或是如路人般冷漠旁观,无动于衷;或是如身临其境般感同身受,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对他者之痛的观看如何转化成社会团结,既是人道主义的立身之本,也是其问题所在。
在《旁观者:观看他者之痛如何转化为社会团结》一书中,作者认为,现在西方国家的人道主义思想体系和实践虽然不再把受灾的群众表现为被动的绝对的他者,但是却把救灾转化成公众追求时尚和快感的游戏、慈善组织自我品牌的营销、明星的秀场和集体心理治疗。灾难没有成为真正联结第三世界国家和西方国家的集结号,没有成为再次确认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契机,反而成为西方公众自我娱乐、自我确认的派对。后人道主义的灾难表征里面不再有被动无助的他者,只剩下自恋的大写的自己,它的名字叫西方。
作者呼吁旁观者超越充满讽刺意味的后人道主义救援,在反思和行动中联合起来,真正为善。
敏感与自我 豆瓣
7.4 (9 个评分) 作者: [德]斯文娅·弗拉斯珀勒 译者: 许一诺 / 包向飞 上海三联书店 2023 - 4
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忙于调整合理的限度。可以说的边界在哪里?什么时候触摸变得让人厌恶?本书作者后退一步,揭示了冲突的核心:自我和社会的日益敏感化。
聚焦敏感,围绕身体、心理、道德、审美四个维度,本书介绍了从中世纪早期到现代的敏感发展史,以辩证的角度,结合不同时代哲学家、心理学家、文学家对敏感的讨论,涉及诺贝特·埃利亚斯的文明史、尼采和列维纳斯的哲学观、卢梭和塞缪尔·理查森的小说、弗洛伊德的创伤分析、巴特勒的语言行事观、托克维尔和罗尔斯的平等观等,分析当下的创伤、语言伤害、性别问题、同情的限度以及高敏感性人群,引导我们思考人与人之间的边界、分裂社会的身份政治,走出 “囊泡化”的傲慢。
**************************
作品看点:
★ 追溯自我和社会的敏感化进程,寻找当今对立的根源。作为德国新生代哲学家,面对冲突不断的现代危机,作者后退一步,从中世纪到现代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去探索自我和社会的日益敏感化,探究为何将人们彼此联结的敏感逐步变成了割裂社会的力量。
★ 以敏感为切口,重新思考女性主义、身份政治议题。从中世纪嗜好杀戮的骑士到当下对语言敏感的女性主义者,从18世纪小说中引得读者落下“甜蜜泪”的女主人公到今天的#MeToo运动,从托克维尔悖论到现在的种族议题,围绕“敏感”,作者带我们换一个视角看待当下社会议题。
★聚焦敏感,了解不同时代思想家如何回应社会问题。从中世纪到现代,我们跟随关注文明进程的诺贝特·埃利亚斯去看自我日益敏感化带来的社会进步,跟随卢梭和18世纪的文学家去看共情之于人的意义,跟随尼采和列维纳斯去体会从伤口中产生的力量与因伤口产生的情感的力量,跟随弗洛伊德和容格尔去分析战争的创伤,于巴特勒与欢迎社会敏感化的莱克维茨的思想碰撞中去看现代社会因语言、独异化造成的伤痛。
★ 不只面向高敏感性人群,更是所有人的共鸣指南。进入当代社会,作者从敏感性与独异性的关系入手,分析在独异性社会,人们如何保持道德、心理、生理的敏感性,阐述高度敏感的缘由,给所有人包括高敏感性人群提供一片共鸣绿洲。
★ 在过度刺激和强调距离的过去与当下,找回得体感。在我们牢牢紧盯电子屏幕无暇感知他人与环境时,在一场肆虐全球的疫情把我们彼此撕裂又让我们向往相互靠近时,本书带我们了解敏感性与韧性的辩证关系,找到人与人之间的得体感,敏锐地去感知世界。
群体的疯狂 豆瓣
The Delusions of Crowds:Why People Go Mad in Groups
作者: [美]威廉·伯恩斯坦 译者: 王兴华 2022 - 11
大众幻觉如何影响人类文明演变?
一本书看懂人类3000年极端信仰与资本泡沫狂热史
————————————————————————————————
☆内容介绍☆
这本书回答的核心问题是,群体决策是如何失败的,以及当群体决策失败时会发生什么。在极端的情况下,不仅群体会疯狂,整个国家都会疯狂。《群体的疯狂》告诉我们,现在更应该探究狂热的根源是什么。
·伊斯兰国为何崛起?
·宗教信仰如何塑造人的行为?
·是什么影响了美国的中东政策?
·末日论与美国社会的政治极化有什么关系?
·为何一群人会时不时追逐某种价格高得离谱的投资?
·比起数据和事实,为何人们更喜欢故事?
·比特币、元宇宙等新概念为何再次令人们疯狂?
以上与我们这个时代息息相关的问题,我们在这本书中都能找到答案。
知名历史学家和金融理论家威廉·伯恩斯坦,将信息技术、金融和神经科学的诸多进步结合起来,对大众幻觉进行了新的阐释。从犹太人被征服开始,到中东伊斯兰国的崛起为止。在这两者之间,这本书详述了人类历史3000年中所发生的各种金融和宗教狂热事件,以及相关的神经科学发展历程。伯恩斯坦对群体疯狂事件的编年史,既揭示了人性,又具有历史意义。
这本书能够帮助读者:
梳理金融狂热历史脉络,理解基本经济周期与规律;
解读末日叙事对不同信仰群体的重要性及深刻含义;
在不确定的时代,用理性的思考去对抗群体的疯狂。
————————————————————————————————
☆编辑推荐☆
1.深度梳理人类3000年历史上主要且重要的群体疯狂事件,及导致群体疯狂的深层原因,充分展示宗教偏执和地缘政治狂热如何主导西方世界政治与民族信仰。
2.在世界地缘政治格局风云变幻、新冠病毒大流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的今天,本书内容不但让人惊叹历史的惊人相似,更能引发人们对于大国博弈的和平前景的深入思考。
3.通过详述多个导致群体性疯狂的颇具代表性的历史事件,结合知名经济学家海曼·明斯基的经典理论,作者详尽解析了引发金融狂热事件的4项基本诱因:①激动人心的新技术②放松的信贷③人类的“健忘症”④放弃久经考验的金融分析方法。这本书能够帮你:理性把握金融狂热的周期性规律,在金融泡沫中保全财富,避免成为盲目的“韭菜”。
4.这本书从神经科学、心理学出发,解读人类的4个致命弱点:①喜欢听故事②习惯于自我欺骗③喜欢模仿他人④盲目认为自己与众不同。作者认为人类是会讲故事的猿猴。比起数据和事实,人们为何更喜欢故事。为何人类喜欢塑造事实,使之符合我们先前存在的观点,而非让观点符合事实?阅读本书,告诉你答案。
5.表面上看,宗教狂热和金融狂热事件似乎属于不同现象,但它们却是由相同的社会和心理机制驱动。这本书从公元前1000年至21世纪,立足3000年人类大历史,着重分析金融幻想和宗教幻想的主要区别与共性。
6.从地缘政治角度,了解宗教狂热的历史,有利于读者对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具备深度认知和理性判断。只有对西方政治、经济、文化深度了解,才能理解为何西方对我国的和平崛起感到受到威胁;才能理解美国为何对华政策的摇摆不定;才能理解时代论叙事如何影响美国对中东的政策,才能理解美国内部为何一步步走向极化;才能理解极端信仰如何控制人的行为,以及如何成为政治、犯罪的借口与工具。
7.从宏观经济角度,经济的繁荣与衰退具有周期性,从南海泡沫、密西西比泡沫、英国铁路公司泡沫、2000年互联网热潮,直至2008年次贷危机,历史总是不断重复。了解金融狂热的历史,有利于读者理解人类为何周期性地陷入群体疯狂,哪些特点能够判断经济是否出现泡沫;有利于读者对目前世界经济周期的把握,对经济危机、通货膨胀做出正确的预判与决策。
8.从个体投资角度,了解金融狂热背后的规律,有助于读者对当前资本市场热炒的高新科技概念、对股市和基金的资本狂热,作出冷静分析与预判。
9.从心理学、神经学、金融学、历史学等交叉学科深度理解:群体为何总是一次次疯掉,帮助读者掌握金融史基础知识,完善知识框架结构,梳理金融狂热历史的脉络,理解基本经济规律,准确把握世界格局、未来经济趋势与机会。
10.多学科知名专家学者领衔导读力荐!附赠深度导读锦囊,帮你多视角、多维度、快速掌握本书精髓。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黄淳、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卢云峰、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讲师方钦、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尹继武、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严飞、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李黎力、复旦大学政治学系助理教授庄梅茜,齐声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