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文学
失控的农业 Eggplant.place 豆瓣
Farmageddon: The True Cost of Cheap Meat
作者: [英]菲利普·林伯里(Philip Lymbery) / 伊莎贝尔·奥克肖特(Isabel Oakeshott) 译者: 郑襄忆 / 游卉庭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9 - 5
◆我们送入口中的廉价肉品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致命代价?
工业化农业真是喂饱全球人口的唯一选择吗?
◆世界农场动物福利协会首席执行官 菲利普·林伯里
英国报业奖年度记者 伊莎贝尔·奥克肖特
◆历时两年多,走访亚洲、欧洲、美洲
揭露错误的农业如何牺牲弱势的农民 损害被蒙在鼓里的大众消费者的健康
这不是一本讲述“可怜的动物”的书——尽管工厂式农场里鸡、猪、奶牛和鱼的生活环境相当恶劣;也不是要宣扬素食主义;不是反吃肉、反转基因食品,甚至反财团。它只是敢于追问,在农业上,大与坏之间的相关性。这关系到问题的核心:经营工厂式农场是否是提供肉品最“有效”的方法,以及喂饱全世界人类的唯一选择?
——菲利普·林伯里、伊莎贝尔·奥克肖特
···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耗时两年多,实地访察全球各地的农业状况,结合大量科学数据,揭露现代集约化农业是如何在“养活全球人口”的美好愿景下,走上了一条损害动物福利、污染地球环境乃至危害人类自身的歧途:
动物们困在狭小的农场里,超越极限地生产肉、蛋、奶,默默消耗了全球一半的抗生素,以致催生抗药性极强的超级细菌;全球1/3的谷物成了农场动物的饲料,却有大量穷人在忍饥挨饿;大型养殖场制造出巨量的排泄物和有毒气体,干净的水和空气成为其周围居民的奢求;发展中国家的农民为购买强效农药和转基因种子,举债甚至破产,最终走上自杀一途……
当前农业是否有更好的运作方式?通过精确的数据与生动的实地调查报告,本书以求实的科学精神和动情的人文关怀,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倘若不加以反思与改变,农业将成为我们的末日;如何发展农业,与人类的未来、地球的明天息息相关。
···
(本书)揭露廉价肉品和工业化农业背后的真相,是所有人必读之作。
──《泰晤士报》(The Times)
针对全球集约化农业的影响所做的这份调查,鞭辟入里、信息全面且令人震惊。
──《观察家报》(The Observer)
林伯里以资深行动人士的观点来探讨这个最根本的议题──他掌握丰富的信息,因所见所闻而震惊;他用谦逊的态度,说服我们为人类的食物系统负起责任来。
──《卫报》 (Guardian)
多亏有像菲利普·林伯里这样的行动人士,工业化农业的真相血淋淋地呈现在大众眼前。
──《星期日电讯报》(Sunday Telegraph)
鸟不见了,蜜蜂也消失了,乡村一片荒芜,而数十亿的动物连一片草也看不到。这本书警告人们认清今日大型农场的恐怖威胁。
──《每日邮报》(Daily Mail)
为了追求利益,愚蠢的科技没有尽头;但更让人忧心的是林伯里的论点:把可供人类食用的作物和鱼获浪费在喂养动物上,不只荒谬,更会造成灾难。南美洲仅存的森林遭砍伐殆尽,只为了种植大豆来饲养中国的猪和鸡。
──《伦敦标准晚报》(Evening Standard)
在这本非凡的书中,林伯里对巨型农场的到来敲响了警钟……本书是对新的集约化农业令人难忘的控诉。
——《独立报》(Independent)
···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本关于农业的深度调查报告,也是对人类、动物,以及环境充满关怀的写作。作者深刻省思了人类在地球食物链上所应扮演的角色,为读者带来了关于全球农业图景的新视野、新思路。本书所关注的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农业发展、转基因等议题深度切合当下语境,为中国读者提供了一份思考资源和讨论参照。
◆本书作者菲利普·林伯里是世界农场动物福利协会首席执行官,每年改善超过10亿农场动物的生存条件,了解集约化农业的方方面面。本书作者莎贝尔·奥克肖特,曾获英国新闻界的最高奖——英国报业奖年度政治记者奖,她用文采斐然的文字记下了实地调查中所见的触目惊心的事实,以及离奇曲折的发现真相的过程,并辅以相关的历史资料,使得本书具有故事性又数据详实。
◆本书揭露了许多不为人知的事实。比如我们所吃的养殖鲑鱼,生活在泡有杀虫剂的水里,把牲畜排泄物用作饲料的情况也越来越多;农药和排泄物给当地农民带来了蚊虫、气喘、癌症,以及死胎和畸形儿;工业化农业生产中的大部分利润被农药、肥料、抗生素生厂商等商人赚走,农民却越来越穷……
◆本书得到了《卫报》《独立报》《伦敦书评》《观察家报》《星期日泰晤士报》《文学评论》等西方主流媒体的一致好评,并入选了《泰晤士报》2014年作家选择“必读之作”。
东北游记 豆瓣 谷歌图书
IN MANCHURIA
7.8 (80 个评分) 作者: [美] 迈克尔·麦尔 译者: 何雨珈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 - 1
生活在现代中国的人,都明白见证传统流失,老景翻新的感觉。在北京,也许你上周还在一条巷子里的小店吃面条,下周再去就发现那儿已经变成了一堆瓦砾。
相比之下,东北的历史还不算那么遥远。
你乘坐的火车可能行驶在以沙皇命名的铁路上;你漫步而过的建筑不是佛教古寺,而是洋葱圆顶的俄罗斯东正教教堂;你走过的大道两旁种着日本赤松;树木掩映之下,是殖民时期各国政府的办公楼,散发着浓浓的旧时代气息;你还可以去参观溥仪的“傀儡皇宫”,看看二战时期日本关押盟军战俘的地方;你站在朝鲜战争期间美军飞行员俯冲轰炸过的大桥上,就是站在中朝边境上,跨越了鸭绿江。
17世纪早期,东北,开始比较频繁地出现在有记载的古代历史中。当时在世界的另一边,莎士比亚正在创作经典戏剧,英格兰的清教徒登陆普利茅斯岩,开始创建美国。
也许你不知道这里曾经发生了什么故事,有什么样的过往。而在我眼里,这些恰恰就是历史的印记,记录了东北的兴衰荣辱,也浓缩了现代中国的起落沉浮。
1993年,美国的人口普查不再把农民的数量算在统计范围内,只有不到2%的美国人居住在农村。但中国,有将近一半的人口,大概七亿人,还住在荒地这样的乡村。不过,这个数字正在直线下降:2000年以来,中国有四分之一的乡村已经悄然消失。
我很清楚,在东北,能够对中国的过去一探究竟。但没有料到,在荒地,我能一瞥这个国家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