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文学
失踪表演 豆瓣
作者: 棉棉 2019 - 6

《失踪表演》收录棉棉独家专访,是一部宣言性的先锋文学作品。作者认为“这 是一次关于如何处理条件限制的痛苦而必要的写作。”
故事发生在上海、一个叫“内国”的国家以及一个个以坐标xxx,xxx为代号的地点。故事的男女主人公没有具体的名字,他们分别被称为“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甚至男主 人公“有可能是中国人也有可能是欧洲人”。而故事真正的主角也有可能是“男主人公”在上海的亲密朋友红——一位从14岁就开始写小说的上海作家——也是棉棉的成名作《糖》中的主人公——红。

这是一部描写恐惧的作品,它带出了一种新型“市中心人类”,他们“一律在拯救者和怪兽之间转换”。 这也是一部描写上海的夜晚的灵魂的作品——这个独特的灵魂奇迹般地与棉棉的文学(虚构)观互为映照。
2021年6月14日 已读
后面明显比前面好太多了。
就硬要先锋,故弄玄虚的不好好说话。
先锋文学
刚刚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刘按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0 - 7
※编辑推荐:
◆华语文学从未出现过的独特文本
余华、苏童、麦家、刘杰文一致推荐
.
◆将人类生活的诗意碎片放入万花筒
任何一页都可以是新鲜而又陌生的开头
极致微观,打开你身上每一根汗毛的感官
.
◆翻开本书,
无数个美妙的瞬间同时在你眼前铺开
原来,人类的一切都发生在刚刚
.
※名人评价
刘按的《刚刚》是意象的集 散地,又是意象的变奏曲。有的刚刚来到,有的刚刚离去,有的离去了又回来,回来时焕然一新,我们的世界因此徐徐展开。 ——余华
.
一部独特之作,万花筒般,微观,细碎,丰富,悦纳万物,诗意无处不在,如大雾般弥漫。 ——苏童
.
这是一次有预谋的反小说,零情节,铺天盖地的细节像癌细胞一样扩散, 隐喻取代故事,日常只剩下日出和日落的晖光,生活被压缩为一句诗,一个时间的切片。它的父亲是卡夫卡,母亲是罗兰•巴特,读者是博尔赫斯。它是小说的末路,又在寻找小说的出路。我喜欢它,是因为小说亟需出路,也因为人人心底都有叛逆的种子和脱俗超凡的梦想。 ——麦家
.
我非常喜欢《刚刚》系列,那种眼花缭乱的尝试,令我十分惊讶。我写小说的时候,也会去设想各种可能,但我不会都列出来,刘按却在穷尽,展示着无数个平行宇宙。一个人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可以达到怎样的程度,叙述语言的边界在哪里,让我非常好奇。 ——刘杰文
.
※内容简介;
《刚刚》是一部“反小说”的长篇小说,将人类生活的无数诗意碎片如万花筒般同时呈现,一个个“刚刚”发生在现实中或者脑海中的美妙瞬间跳跃在读者眼前,它们转瞬即逝,却有着深刻的连接和无限的意涵。 《刚刚》的出现,已经悄然改变了华语文学的版图。
2020年10月11日 已读
不行,但不至于不堪。大概只有第三章是有内容的。作者大可自我安慰,我们不过是读不懂罢了。(也许有人解读或过度解读一番会不一样?)
对了,评论区有人说不如《平安经》,不知是故意反讽还是真这么想,那…祝您平安。
2020年10月12日 评论 所谓先锋文学 - 看看简介——“华语文学从未出现过的独特文本先锋文学,毁誉参半!作者觉得豆瓣分数现在太高了,不应该有这么多人看得懂和理解这本书。” 好,很有个性,很装。 翻到封底——蛮喜欢麦家的评价,虽然也有些装。 开始看书——“刚刚,你翻开了这本书。”确实有趣。 刚刚,一切都在发生,本书的刚刚也许是将一幅展开的画卷逐个细节的描写(然而后面发现我错了)。 我认为,当我们看到“先锋文学”“独特文本”这种词,首先要学会分辨,是真的高深莫测难以理解,还是故弄玄虚;是作者自然的语言表达刚好独特,还是为了标新立异而硬不好好说话。就像本书,去掉所有“刚刚”是否还有其内容上的独特性?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刹那之诗、短句跳跃、虎。分别是刚刚加上一个长句、一个短句、一整段。 刹那之诗,我尝试在其中寻找着内容:会不会每一段的描写有共性?整体上从自做自事到非现实描写到情绪表达...啊编不下去了,答案是不会。会不会段落之间有关联?不会。会不会在时空尺度上有联系?不会。那么...每一个刚刚是否都成立?如果你脑洞够大,那再魔幻都能成立。那这里的刚刚是否是同一时间呢,显然不是的,比如将莎翁和曹雪芹放到一起。 短句跳跃,说实话有点《平安经》那种垃圾味了。这段我可以教你写: 刚刚+你生日的月份+你生日的日期。 一月男人 二月女人 三月男孩 四月女孩 五月大象 六月老虎 七月狼 八月兔子 九月鸟 十月原子 十一月地球 十二月 一号做春梦 二号去酒吧 三号站在原地 四号剥了颗橘子 五号做一锅肉汤 六号踩草坪 七号不停跳跃 八号回到了曾经 九号潜入海底 十号蹭了蹭树 后面懒得编了...... 例如9月9号生日:刚刚鸟潜入海底。 有人说这书好看,就像万花筒。但也正是万花筒,放进去什么的都是一样的混乱。 虎,单句最长的一个部分,而且是有内容的。隐隐感觉到虎是一个意向,也很像作者自己的寄托“每一个人都在尝试着使用语言说出自己存在的感受,每一个人都在丰富着整体的语言。”。 虎,喜欢打太极不喜欢哲学,喜欢眺望吹风感受时间,是个老派的动物,不喜欢长句,不喜欢意义对词语的束缚(作者本人?),喜欢散步喜欢思考,喜欢小河水;从上走到下,走到森林深处,走到森林边缘;一直在想,一直在讲语言,一直在意淫。 前后内容是关联的,且一定是关联的,在此基础上去看。很多内容是矛盾的——上一句“知道万物并不是通过阅读”下一句就“对张三丰的了解止于书面”,咋了,听书? 本书是比喻的灾难,胡乱比喻不等于精妙的比喻,高下立判。 牵手之后可以接吻,在巷子里踮起脚来,白袜子里的小腿肌紧张得涨红了脸,舌头会说的话比嘴巴还多。——林奕含《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我利用通感的手法闻到了你龇牙咧嘴的笑容。——我刚编的。 从中可以窥见作者自己没有清晰完整的“虎”的概念设定,没有对语言世界、哲学思考、普通生活细节的观察,真就是想到哪写到哪。 作者居然在书中夹带私货,说杨黎是天才诗人,自我感觉天才之间惺惺相惜,不过是无名作者报团取暖。杨黎,第三代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从《一起吃饭的人》中拍了几张大家可以品一品(网上火的几首还可以)。这两个作者可以合作,杨黎负责把在每一句话中间加回车,刘按负责在每一行开头加刚刚。 总的来说,不行,但不至于不堪。只有第三章是有内容的。作者大可自我安慰,我们不过是读不懂罢了。对了,评论区有人说不如《平安经》,不知是故意反讽还是真这么想,那…祝您平安。
先锋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