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侦
黄雀计划 豆瓣 Goodreads
6.4 (5 个评分) 作者: 鬼庖丁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21 - 10
●比完美犯罪更可怕的,是普通人毫无来由的恶意
●儒雅精英刑警x天才犯罪心理专家
●人海战术、物证鉴定、法医尸检,结合画像侧写、心理战术、精神分析,破解连环凶案。
●社会派悬疑——破解完美犯罪,或许需要一个高智商侦探,而看透普通人毫无来由的恶意,则必须依靠一套完整的刑侦流程。
●犯罪心理小说——讲述无辜者与犯罪者之间,不可跨越却有迹可循的鸿沟。
●审讯流推理——少有的以审讯为重要破案环节的悬疑小说,一张一弛、一唱一和、尔虞我诈、虚张声势、猝然发难……层出不穷的审讯手段,令人目不暇接。
●著名漫画家 R.C. (代表作《大理寺日志》)
《四个春天》制片人 赵珣
言情小说作家 渥丹 (代表作《浮光》)
网络小说作家 沉佥 (代表作《凤鼓朝凰》)
著名推理小说作家 虫安(代表作 《暗数杀人笔记》)
等联袂推荐!
————————————————————————————————————
蝉鸣响彻在树间,平静的日常无声燃烧。
一则诡异的视频席卷全网——摆在高处的头颅,俯视着自己被肢解的尸体。
刑侦支队大队长肖沂紧急受命,率领专案组限期破案。然而看似混乱的现场,却找不到一枚有效的指纹、一丝可用的证据……唯一的线索,来自尸体死后被化上的精致妆容。
外援顾问、犯罪心理专家丁一惟据此给出侧写:
身高在1.65米左右;
年龄在35到40岁之间;
无法和女性正常沟通交流;
极度自律;
有稳定的收入;
……
顺藤摸瓜,一个在炎夏蝉鸣之际、无法抑制杀人欲望的连环杀手浮出水面……然而就在肖沂等人准备实施抓捕时,嫌疑人突然销声匿迹。随后专案组收到一封对方已死亡的邮件……
鸣蝉的杀意戛然而止,黄雀的捕猎才刚刚开始。
2022年1月1日 已读
0.紫焰最近的作品都还可以,原来的是真不行。
1.作者有自知之明,确实好于大多数刑侦小说。
2.不该把如此长的番外放在第一本的后面,主线故事还没展开。
2022年1月1日 评论 简记 - 写剧本杀那些人正在报团取暖的时候,紫焰的推理小说质量大幅度提高,从《谜案演奏家》到这本《黄雀计划》都属于令人惊喜比较优秀的作品。 在《谜案演奏家》时我就说过,虽说创作体系和评价体系大不相同,但作者有自知之明的话作品总不会太差。前言中说“写刑侦文的外行里面看起来最内行的!”虽然有朋友间的鼓励在内,但绝不是虚言,看完第二章我就大概定性了,是以真实为基础的虚构小说。书中的打趣“电视剧电影看多了”不仅没有削弱故事,而且也着重写了审问并不是只要个结果,过程中同样能收获大量的信息。 随着科技发展,想要写现代的刑侦小说越来越困难,监控网络遍布很大程度上限制犯罪的路线,本文却反而利用了现代的特点,设计尸体的发现者是女主播,利用其职业的传播性将事情闹大,而且也是用这种不合适的方式试图让警方认真调查。 丁一惟,这个角色的塑造十分符合我对“比较厉害的警察”的想象,绝对算不得天才,作者摒弃了靠一个天才逻辑流的传统方式,选择“多个盲人摸象”懂化妆品的封烨提供线索、侧写师丁一惟做出推断等等,真实世界中就是这样集思广益渐渐接近真相。 硬要找毛病的话,可能就是废话有点多,还有色狼胆子都不大等一些过于武断的推论。6.2M的txt聊天记录是什么概念,斗罗大陆是5.8M,斗破苍穹也才10.2M,七百万字节实在有些离谱了。嫌疑人正准备交代开始陈述故事,律师及时出现的戏剧性转折比较俗套,还有突然的结尾。 所以小说为什么叫黄雀计划?是化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结构吗?结尾太快了,过于仓促。占据近1/3篇幅的番外篇虽说是想要借暴动事件来塑造丁一惟的人物性格,但整个外国体系的故事显远不如正文。
刑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