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
冷漠的人 豆瓣
Gli Indifferenti
7.8 (8 个评分) 作者: 阿尔贝托•莫拉维亚 译者: 袁华清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1 - 10
长久以来,这个来自上流社会的年轻人深受精神折磨。面对家庭中的变故,他想表现出某种情绪,却发现自己只能感受到冷漠。在痛苦怀疑之中,他完成了对自己的审判:
“这才是我真正的罪行,我犯的是冷漠罪。”
―――――
将近一个世纪过去,《冷漠的人》讲述的情感,依旧与大多数现代人感受到的一样,是人对于庸常生活的厌倦,对于无法行动的痛苦,对于真情实感的探求……
➤➤
○ 欧洲第一部存在主义小说。
○ 比加缪与萨特都更早发现了存在主义的危机。
○ 我宁愿冷漠,也不会装模作样。
○ 莫拉维亚一举震动文坛的处女作,曾因批判资产阶级被列为禁书。
○ 流传近一个世纪的经典之作,世界发行超过80个版本。
○ 特别收录莫拉维亚基金会主席致辞、译 者序言和作者年表。
○ 卡尔维诺、加缪、埃科、苏珊•桑塔格、佩内洛普……都是他的忠实读者。
○ 《冷漠的人》写的是家庭悲剧,讲的是现代人的冷漠。
○ 阅读莫拉维亚,就是阅读我们时代的精神症候:冷漠;爱无能;没有行动力;随波逐流;愁闷……
➤➤
我偏爱莫拉维亚,他是意大利罕见的一个就某个角度来说我愿称之为“风俗”派的作家:定期交出的作品中有我们这个时代时光流转间对道德所下的不同定义,与风俗、社会变动、大众思想指标息息相关。——卡尔维诺(意大利作家)
莫拉维亚在今天的全部创作中,体现出一种豁达、一种由衷的热情、一种鲜明的朴实,这些是我们法国作品所略微缺乏的。——加缪(法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我们不要忘了,中流社会说的意大利语,其至为高尚的形式,其实源自一些作家朴实而且完全为大家所接受的散文,比如莫拉维亚。——翁贝托•埃科(意大利作家)
莫拉维亚的作品被看作一种对意大利社会进行批判探索的介入文学的起点。他作品中的主要人物通常是一个既头脑清晰又无能为力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他远在萨特的《恶心》和加缪的《局外人》之前,就表达出一种存在的不安。丧失行动的能力,而又对自己的不行动有负疚感,他不停而又徒劳地去适应一个离他远去的世界。对生活的愁闷和冷漠是莫拉维亚世界的中心主题。——米歇尔•玛利(《理解戈达尔》作者)
莫拉维亚被认为是“天生的叙事者”。他从道德的角度出发,将复杂的社会现象简化为各种抽象的人生态度:《冷漠的人》《鄙视》《不由自主》《同流者》和《愁闷》等。继而以叙事文学的形式,创造出无穷的人物和场景,动作与行为,以及复杂的心理活动。——魏怡(意大利文学翻译,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
现代社会中的人虽与现实格格不入, 却又深深地陷在现实生活的泥潭之中, 一直走到迷宫似的人类社会的尽头。——意大利文学翻译家 沈萼梅
阅读莫拉维亚,或许不能收获愉悦,却会在让人震惊之余,对自己的生存处境有深刻的体认和洞察。——《文学报》
2021年10月31日 已读
2021年11月22日 评论 简记 - 莫拉维亚的处女作,被拒绝后艰难自费出版,出版后又被大肆打压,它到底有多大的威力?读客这次达成合作一举推出两本——处女作和成名作(另一本是《鄙视》)很有意思,两本的内外封面以及别册互相对称。尽管我更喜欢这本,但我也认为先推出《鄙视》是更聪明的做法,因为后者更短、更成熟、更流畅,更容易让大家了解到这个作家。 小说有十六节,只有数字感觉太冷清了不禁拟了标题:表白、对话、争执、卡尔拉、示爱、别墅、争吵、秘密、等待、分别、舞会、无赖、冷漠、杀死、审判、愉快。 人物关系 小说集中在上图五个人之间的对话,这些人的关系复杂的离谱。姐姐卡尔拉、弟弟米凯莱、母亲玛丽阿格拉齐娅、她朋友丽莎和大家的男人莱奥,其间的情侣对数堪比C(2,5)。最喜欢的一段是34页中的描写,整部小说中的戏剧冲突有一种浓厚的译制片既视感,再加上每个人都像是表演型人格一样,他们的语言都像是灵魂剥离一样的冷漠,这些叠加在一起呈现出一幅电影或是戏剧一样的画面。很难想象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年轻人会架构出这样的剧情。 关于冷漠,小说的核心人物可以说是米凯莱,他意识到自己的现状,拒绝成为“一个没有信念、没有爱的人”,他试图恨莱奥,爱丽莎,厌恶和怜悯母亲,同情卡尔拉但他做不到。这完美的诠释了艾·弗洛姆所说的“爱是一种能力“,他的处境自然有天性在里面作祟,但我觉得《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中的说法更恰当,每开始一段新的感情我们能付出的便越少,我们的心灵与身体都只有一次,不要早早地耗尽自己的感觉。与之相对的另一个情节是卡尔拉,她交出自己的身体,不为什么只为了做出点事。 不知道为什么在潜意识里,我总会觉得“不杀人就不算极致的冷漠”,当然纯粹的漠视冷暴力可能在心理上带来的伤害更大。因此当小说最后出现杀人事件时我丝毫没有感觉到意外,这是内心情感冲突的外在表达,而且与其他人愉快的去参加了舞会构成强大的冲击。我认为将情绪推到顶点的不是犯罪,而是那超过一整页的设问,大有一股逼问的气势,也像是推理小说真相揭露一样,直截了当的给出评述。 所谓存在主义是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也因此每个人的观点都可以有所区别,冷漠冷淡也好虚伪卑鄙也罢,故事可能带给人反思,但揭示资产阶级丑陋的实质恐怕没这么尖锐,上面太过敏感了吧。
外国文学 存在主义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