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但是还有书籍 (2019) 豆瓣 TMDB
8.7 (479 个评分) 导演: 罗颖鸾 / 杨骊珠 演员: 朱岳 / 俞国林
《但是还有书籍》以书为题材,力图在阅读多样化、碎片化的当下,记录这个时代形形色色的爱书之人,捕捉和书有关的那些精彩故事。希望以新鲜有趣的视角和故事,点燃观众对于书的热爱,为人们提供一份在快时代里的阅读指南。
2020年2月18日 看过
讲到读书就回避不了豆瓣哈哈,虽然只有短短的5集,但是这选题简直令人震惊,极其冷门的“纯文学”,漫画绘本,甚至还有关于版式设计。
讲述方式也很年轻化,甚至还有b站读书up参与其中。
希望大家不只是看看,能成功被种草~
纪录片 读书
如何阅读一本书 豆瓣 Goodreads
How to Read a Book
8.2 (366 个评分) 作者: [美] 莫提默·J. 艾德勒 / 查尔斯·范多伦 译者: 郝明义 / 朱衣 商务印书馆 2004 - 1
每本书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为一个分析阅读的读者,责任就是要找出这个骨架。一本书出现在面前时,肌肉包着骨头,衣服包裹着肌肉,可说是盛装而来。读者用不着揭开它的外衣或是撕去它的肌肉来得到在柔软表皮下的那套骨架,但是一定要用一双X光般的透视眼来看这本书,因为那是了解一本书、掌握其骨架的基础。
《如何阅读一本书》初版于1940年,1972年大幅增订改写为新版。不懂阅读的人,初探阅读的人,读这本书可以少走冤枉路。对阅读有所体会的人,读这本书可以有更深的印证和领悟。
2018年10月16日 已读
一开始我觉得阅读而已,有什么需要学习的。
读本书之前,我充满着不屑,我认为如此复杂的问题怎么可能通过一本书来解决?
看过之后我服了。当我把这本书推荐给其他人时收获的反响并不好,原来这本书也要抱着提升自我的目的来读才有用。
2018年11月13日 评论 个人笔记 - 阅读的第二个层次:检视阅读 一: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 (1)先看书名页,然后如果有序就先看序(宗旨)。 (2)研究目录页(概括理解基本架构)。 (3)如果有索引,也要检阅一下(议题范围、提到的书籍种类等)。 (4)出版者的介绍。 (5)挑几个跟主题息息相关的篇章来看。 (6)东翻翻西翻翻,念一两段,有时候读几页但不要太多。 附:这是一种非常主动的阅读,一个人如果不够灵活,不能够集中精神来阅读,就无法进行检视阅读。 二:粗浅的阅读 第一次面对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从头到尾先读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如果你坚持要了解细微的重点,就会错过全书的意义,这样在任何层次的阅读都不可能很好。 自我要求:提出四个主要的问题,在阅读的过程中尝试去回答。 (1)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 (2)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 (3)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4)这本书跟你什么关系? 为什么要做笔记? 第一,会让你保持清醒。第二,主动的阅读是一种思考,倾向于用语言表达出来。第三,写下自己的感想,有利于记住作者的思想。 分析阅读 按照种类与主题分类。一定要知道读的是哪一类书,而且越早知道越好。 找到一本书的骨架——使用一个单一的句子或最多几句话来叙述整本书的内容。对于整体内容这件事,光是一个模糊的认知是不够的。 将书中重要篇章列举出来(拟写纲要),说明它们如何按顺序组成整体的架构。 找出作者要问的问题,或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通过重要的字与作者达成共识。(克服语言上的障碍,理解字义。) 阅读的层次 太多资讯如同太少资讯一样,都是一种对理解力的阻碍——让人不需要面对困难,容易地整理出自己的思绪。 阅读是一件多少主动的事。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阅读是一个复杂的活动。 目标:为获得资讯而读,以及为求得理解而读。 阅读艺术:凭借头脑运作,除了玩味个别字句外,不借助任何外力,以一己之力提升自我的过程 基础阅读(elementary reading) 学习阅读的四个阶段························ 检视阅读(inspectional reading) 是系统化略读(skimming systematically)的一门艺术。 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 粗浅的阅读 分析阅读(analytical reading)全盘完整优质的阅读,追寻理解。 第一阶段:书籍分类:1.一定要知道自己在读哪一类书,最好在开始阅读之前。2.使用一个单一的句子或一小段文字来叙述整本书的内容。3.将书中重要篇章列出来,并说明他们如何构成整体。列出全书的纲要之后,再将各个部分 纲要也一一列出。4.找出作者问的问题,或者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阶段:5.理解“字义”,找出重要字词,理解其含义,与作者达成共识,试图诠释作者意图。6.找出重要句子,指出其中主旨。7.关联文句,设法架构出一本书的基本论述,从各段中整理挑选出有价值的部分。8.找出作者的解答,或者是否解决了问题,再判断作者是否知道问题没有解决。 第三阶段:一般规则:9.在评论之前一定要能肯定的说出“我了解了”,即完成大纲架构,并能诠释本书。10.不同意作者观点时要理性表达自己的意见,不要无理辩驳和争论。11.尊重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在作任何评判之前都要找出理论基础。 批评的准则:12.证明作者知识不足。13.证明作者的知识错误。14.证明作者不合逻辑。15.证明作者的分析与理由是不完整的。 主题阅读(syntopical reading)类似于比较阅读(comparative reading) 实用型:对作品的最终评论来自你是否接受他的结论与他提议的方法,知道作者要做什么等同于作者想让你知道什么,了解他要你这么做的目的。 想象文学:不要抗拒想象文学带给你的影响力,要打开心灵接纳。一篇故事的主旨总是在情节之中。在你衷心感激作者为你创造的经验之前,不要批评一本想象的作品,要接纳主题、想法与前提,批评的只能是结果。 故事:快读,一口气读完,就算一开始不太清楚也不要焦虑,全部看完再回顾就会了解了。 戏剧:阅读剧本需要读者假装看到演出实景。然而大多数剧本是不值得阅读的。 抒情诗:不论懂不懂都要一口气读完,只有这样才能理解整体大意。然后重读一遍,最好大声读出来,这样比较不容易略过不了解的字句。要了解关于作者以及背景。 历史书:每一种历史的写作都必定是从某个观点出发的,为了追求真相,我们必须从更多不同的角度来观察才行。不要只关心在某个时间地点发生了什么事,还要读懂在任何时空之中人们为何会有如此这般行动的原因。 当前事件:作者想要证明什么?说服谁?作者具有的我们不具备的特殊知识、特殊语言有哪些?我们必须擦亮眼睛,作者可能希望你用某种方式了解这件事的过程中有他自己的利益考虑,就算他不这么想,他消息的来源也会这么想。 科学与数学:古典著作都是给门外汉写的,所以我们要阅读经典。数学其实是一种语言,就像我们自己的语言一样。 哲学:····················· 社会科学:主要着眼点在一个特殊的事件或问题上,而非一个特殊的作者或者一本书。 第一部分:好书能给我们什么 讯息:报道一些不知道的事实,无法增进理解。 娱乐:带来一时的欢愉,享乐。 成长:增长技巧与手段。 主题阅读:在阅读开始之前主题就被确认了,但主题也是跟着阅读而改变的。 首先要检视:筛选这本书的内容对主题到底是否重要。 1.你关心的主题才是基本的重点,而不是正在阅读的书。找到相关的章节。 2.由自己建立起共识,带引你的作者们与你达成共识,而不是跟着他们走,强迫作者使用你的语言。 3.厘清问题,建立起一组不偏不倚的主旨。 4.界定议题,找出不同意见彼此的联系,再根据作者观点分类。 5.分析讨论,依照特定的顺序来提问题,也要能够辨认为什么是这个顺序。 并不是要给出问题的最终答案,想要主张或证明某一种观点的真实或虚假会太过教条,失去对话的意义。要做到面面俱到而自己并不预设立场。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