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
我幻想着粉碎现有的一切:苏珊•桑塔格访谈录 豆瓣
Susan Sontag
8.0 (11 个评分) 作者: [美]乔纳森•科特 译者: 唐奇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 - 7
苏珊•桑塔格是20世纪后半叶蜚声国际、颇具争议的知识分子之一,至今仍然是一个话题人物。1978年,《滚石》杂志特约编辑乔纳森•科特先后在巴黎和纽约对苏珊•桑塔格进行了采访。科特曾与约翰•列侬、鲍勃•迪伦、格伦•古尔德和伦纳德•伯恩斯坦进行过深入的对话。他与桑塔格的这次长达12小时的访谈,1/3的内容曾发表在1979年的《滚石》杂志上;30多年后,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访谈的全文。桑塔格的思考和观察揭示了她的批判精神和强烈好奇心所具有的深度和广度。在科特巧妙的提问和引导下,访谈让一个“好战的唯美主义者”和“离群索居的道德家”的形象跃然纸上。
顾准日记 豆瓣
作者: 顾准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 - 1
“这不是一本“好看”的书,因为它本来不是让别人看的”。这是一个学者在那个特殊年代的思想历程,用最平实的笔触记录下当时的一切。
顾准勤于读书、思考和写作。他是我国最早系统论证社会主义存在商品货币的必然性,并主张充分发挥价值规律作用的学者。尽管是些浅白的常识,这在当时却是需要很大勇气的,他也因此付出了代价。尽管他后半生贯穿了惩罚性劳动和人身侮辱,但是他在精神上丝毫没有颓丧,相反,逆境和严酷的现实让他从根本上思考历史前进的规律(如果有的话)和国家民族的未来。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他倾注了全部的精力,致力于历史学、经济学、哲学和马恩理论研究,写下了大量的笔记,其价值难以估量。
八十年代访谈录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豆瓣
八十年代訪談錄
8.0 (76 个评分) 作者: 查建英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 5
这是一本围绕“八十年代”情境及问题意识的对话录,主持者选取的谈话对象多为八十年代引领潮流的风云人物:北岛、阿城、刘索拉、李陀、陈丹青、栗宪庭、陈平原、甘阳、崔健、林旭东、田壮壮、分别属于诗歌、小说、音乐、美术、电影、哲学及文学研究等领域。对话抽取相关领域里在今天仍有讨论价值的当年热点内容作为话题,试图重视这个在中国二十世纪史上具有特殊意义年代的场景和氛围,并且在回顾八十年代社会思想面貌的同时也对其进行反思。
20世纪80年代是当代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脆弱却颇具特质、令人心动的年代。谈话者以个人的身份和角度,从各自从事的工作出发,既回忆反省过去的那个时代,也评论分析现在,并且眺望臆想未来。书中虽然记录了许多珍贵的往事,却没有变成一个“怀旧项目”,大多数谈话者没有简单地将80年代浪漫化,尽管他们那时年轻气盛、出道成名。这些回忆者的态度不是一味怀旧或颂扬,而是尽可能坦率、客观地对自我和时代的局限,对不少当年轰动一时的现象、事件、人物及文化动因进行深入剖析、批评和反省。
一个与他人相当的人 豆瓣
作者: 西蒙娜·德·波伏瓦 译者: 黄忠晶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7 - 4
萨特65岁以后,健康状况开始恶化。波伏瓦建议,用磁带录下他们的谈话,以长篇对话的形式,完成萨特要写一部自传的愿望。谈话的时间是1974年8月和9月,地点先是在罗马,然后在巴黎。话题围绕萨特一生的各个方面展开。原书由“萨特最后的十年”和“同让——保尔·萨特的长篇谈话”两部分组成,书名为《诀别的仪式》。本书为节选本,偏重于萨特的个人生活和个性特征。
2011年11月10日 已读
两人相濡以沫,也不虚此生了。
传记 哲学
博尔赫斯 豆瓣
Jorge Luis Borges
作者: [英] 詹森·威尔逊 译者: 徐立钱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3
博尔赫斯是20世纪西班牙语世界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在本书中,英国著名传记作家詹森•威尔逊以一个朋友和同行的身份回顾了博尔赫斯的生平,点评了那些对博尔赫斯写作生涯的各个阶段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事件、作品和思潮,对于我们读懂和欣赏博尔赫斯而言,这本书是一部极佳的导读作品。
2011年10月31日 已读
渣翻譯,比《生活在迷宮》差很多
传记 文学
金庸与《明报》 豆瓣
作者: 张圭阳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7 - 9
金庸,作为武侠小说领域的一代宗师,可谓誉满中华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但作为一代报人,却为人知之甚少。其实,正如金庸自己所言《明报》才是他毕生的事业与声誉。本书截取1959年金庸离开长城电影公司创办《明报》,到1994年辞去明报企业集团荣誉主席的这段时间来研究。详细阐述了《明报》从一份都市小报伴随香港和大陆的时局变幻发展壮大为华文领域一份政论性大报的过程,以及此过程中,特别是三次大的发展机遇面前,金庸对《明报》的驾驭和作用。不仅如此,本书还以《明报》为中心,结合上溯下延的报业资料,较为翔实地描绘了这个时段香港其他中文报纸的办报特点和香港中文报业的整体发展状况,很好地填补了香港作为中国现当代中文报业中心断代史系统研究领域的空白。.
2011年10月11日 已读
本書講述了查先生創辦和壯大《明報》的過程。不僅是金庸個人的奮鬥史和明報發展的斷代史,更是從1945年日本投降到1997香港回歸之間香港紙質媒體的發展史和香港現代社會的成長史。香港與大陸百年間離而未散,面對差異與偏見,我們是否應該把重新建立相互的了解和認同作為前提?
传记
我与八十年代 豆瓣
作者: 马国川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1 - 6
80年代,是一个激情燃烧、浪漫热诚的年代,是全球化和商业化大潮逼近之前,社会理想主义和思想启蒙运动的黄金岁月,同时也是一个贫乏、肤浅、简单、“很傻很天真”的时代。回望和反思80年代,同时也是对当下时世的审视和逼问。本书是马国川自2007年底开始进行,持续到2008年岁末的系列访谈结集。访谈对象为至今影响深远的12位80年代的风云人物——王元化、汤一介、李泽厚、刘道玉、张贤亮、刘再复、温元凯、金观涛、李银河、韩少功、麦天枢、梁治平,包括思想家、哲学家、法学家、文学家、教育家、人文学者、社会学者、新闻记者。他们的对话对80年代有歌唱,也有批判;有追忆,也有反思;有深情眷恋,也有决然告别。通过这些访谈,作者带读者走回80年代,梳理当代中国改革的思想源流,思考中国未来的方向。
2011年7月9日 已读
和查建英那本不同角度,但一樣精彩!
传记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