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引论(第二版) 豆瓣
作者: 阎步克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1 - 7
本书着重探讨中国古代官僚等级制研究的理论与方法问题。作者参考了社会科学的相关理论,对古代官阶的研究模式进行了系统建构,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线索及相应的研究方法与概念。从“品位—职位”框架出发,把官阶研究对象定义为“官职的分等分类”和“官员的分等分类”,分别讨论品秩的构成要素权责、资格、薪俸、特权、礼遇,品位结构的样式与间架,品位性官号和位阶运用规则等。进而由技术层面进入政治层面,从功能组织与身份组织的二重性出发,对中国古代官阶制的特点、品位结构变迁的重大线索和各个层面,提供了较全面的阐述。本书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官僚等级制,以及认识中国古代的集权官僚政治,具有独到参考价值。
危机与重构 豆瓣 Goodreads
9.1 (30 个评分) 作者: 李碧妍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8
聂隐娘身处的时代与周遭具体如何?
诸侯割据怎样促成了大唐帝国的重建并走向了自身的终结?
作者于盘根错节之中抽丝剥笋,给人以读推理小说的奇妙感
“安史之乱”无疑是中国中古史上的大事关键,但相对于其重要性,既往的研究却还远远不够。本书从政治地理学切入,通过对唐代后半期 最为重要的政治群体之一——藩镇的实证性考 察,对唐帝国得以成功度过“安史之乱”这一中古史上之剧变,并在由此创发的新兴的藩镇体制下,重建其政治权威与统治力的问题,给出了一个合理的历史解释,为我们重新认识中古史提供了一条重要的线索。
东亚古代的诸民族与国家 豆瓣
東アジア古代における諸民族と国家
作者: (日) 川本芳昭 译者: 刘可维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 - 4
★ 汉民族是什么时候、如何形成的?
★ 一个不同于秦汉社会的“中华帝国”是如何在与诸民族互动形成的?
★ 东亚大陆形成的统一帝国对周边民族与国家会产生什么影响?
【内容简介】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内外诸民族间的抗争与流动,足与西方日耳曼民族大迁徙时代相匹敌,甚至超过其规模。与中原王朝的接触使周边民族逐渐“汉化”,同时中原王朝内部也出现了“胡化”“蛮化”现象。这种双向的“中华化”让一个迥然异于秦汉社会的“新的中华”最终形成。
汉民族乃世界上最大的民族,川本芳昭一直关注其形成过程极其与周边诸民族的互动关系。上至汉唐,下至辽、金、元,川本芳昭从比较史的视角出发,考察鲜卑、乌丸等北方民族,獠、羌等西南民族,以及朝鲜与倭国的“中华化”,以宏大的视野展现了东亚古代的民族与国家。
【本书突破】
① 从“中华帝国的构造”的观点来看,北朝与辽、元、汉代彼此间在国家体制上具有同质性的一面(本书第1篇第4章);
② 朝鲜、日本的古代国家体制也可以看到与上述类似的发展历程(第2篇第1章);
③ 当东亚大陆形成统一帝国时,周边地域(如古代云南、日本等)也会产生同样的波动,这一波动又与周边地域的自立化相互关联,从而呈现出与大陆同样的发展轨迹(第3篇第1章);
④ 北魏史研究中的发现,在辽、金、元甚至清代的研究中也可以看到同类现象,且这种类似性绝非仅仅因为同是非汉民族入华而产生的(第4篇第4章);
⑤ 所谓汉民族的形成,要等到解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问题后才能得以实现,此时的汉民族已是个较秦汉时期进一步扩大、深化了的概念(第3篇、第4篇第1章)。
宋代海外贸易 豆瓣
作者: 黄纯艳 社会科学出文献出版社 2003 - 3
《宋代海外贸易》恰好于此时刊出,其意义自然十分重要。这是第一部系统研究宋代海外贸易史的专著。作者认为,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在国际贸易中长期居于主导地位,但发展过程曲折波动,发展进程迟缓。宋代是中国古代实现对外贸易重心的转移时期,是贸易制度和航海技术创新的时期,奠定了我国古代海上贸易的基本范围。宋代是我国海外贸易发展的重要时期,这已是学界共识,毋庸多说。关于宋代海外贸易的研究,自桑原骘藏、藤田丰八等先驱者的研究成果在1910年代问世以来,在近一个世纪的时期中,中外学者付出了大量努力,到今天已是硕果累累(其中也包括了《宋代海外贸易》作者的多篇重要论文)。因此要在此领域中做出突破性的成果,难度自然非同一般。大概也正是因此之故,近年来在宋代海外贸易研究方面少见有新观点推出,也未见有能够总结20世纪末国内外研究成就的综合性专著面世。一方面宋代海外贸易研究亟待发展,另一方面又少有在此领域中具有突破性和综合性的专著出版,这就形成了一个令人急切盼望高水平新著出现的局面。
六朝的城市与社会 豆瓣
作者: 刘淑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1 - 1
本书系台湾著名学者刘淑芬先生重要的学术著作之一。本书是在原书基础上的一次重要修订。作者首先以六朝建康城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建康城的经济、社会、城市空间、居民、寺院等,并对比与洛阳城的差异,进而研究六朝时期的社会经济、中古都城坊制,是一部研究六朝都城史和城市史的力作,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契丹古代史研究 豆瓣
作者: [日]爱宕松男 译者: 邢复礼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14 - 8
北方民族史译丛:契丹古代史研究》共由三编十一章所组成,要特别着重指出的是,作者对于古代北亚游牧部落有深刻的理解,又有社会学方面的素养,所以能把上述中国史料和散见于《辽史》的契丹族自己的传说,巧妙地加以揉合和对比,从而清楚地反映出契丹部族制社会的情况,在许多方面显示了作者自己的灼见卓识,解答了过去存在的疑问。例如他指出契丹部族自始至终都是由耶律、萧两姓组成的集团,他们之间有一种半族结合关系,因而使史实与传说泾渭分明。此外,还有一点是在作为《北方民族史译丛:契丹古代史研究》重点的第三编中,对于迄今为止几乎令人有架空感的遥辇氏Kitai的实在性进行了探讨。
五、六世纪北方民众佛教信仰 豆瓣
作者: 侯旭东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本书是以造像记为中心对5、6世纪北方民众的佛教信仰进行研究的学术专着,作者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发掘材料,独述己见,可谓是对中国5、6世纪北方民众佛教信仰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着作,对于佛教思想研究由偏重精英与社会思想,民众思想并重的转化,开辟了新途径,新领域。
神文时代 豆瓣
8.7 (6 个评分) 作者: 孙英刚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 - 1
本书稿是《中古中国知识·信仰·制度研究书系》第二辑之一种,是一部涉及中国古代一个特殊的神学领域(包括谶纬神学、星占术、历律学、术数学、政治预言术等)与古代政治间的相互关系的书稿。全书除《绪论》外,分上篇《天命与预言》、中篇《祥瑞与灾异》、下篇《历数与历术》,涵盖了古代神学的主要内容。作者主要关注中国中古时期即秦汉至隋唐时期的特殊神学与政治生活的内容与关系,搜集了丰富的资料,文字流畅,论证详尽。目前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不多,本书着力较深,其研究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
黑毡上的北魏皇帝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黑毡上的北魏皇帝
8.7 (32 个评分) 作者: 罗新 海豚出版社 2014 - 7
《黑毡上的北魏皇帝》从北魏皇帝的即位仪式,看民族政治传统的遭遇、碰撞与变异。
海豚书馆系列之《黑毡上的北魏皇帝》,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一、孝武帝元脩的即位仪式与“代都旧制”;二、内亚传统中的可汗即位仪式;三、内亚传统作为一个方法;四、内亚传统的连续性与中国历史的内亚性;五,附录一:内亚视角的北朝史,附录二:耶律阿保机之死。作者从北魏皇帝的即位仪式的代北因素入手,一方面观察拓跋 鲜卑政治传统与华夏传统的遭遇、碰撞及变异,另一方面考察鲜卑旧俗(所谓代都旧制)与内亚政治传统间的联系。
朱雀 豆瓣
The Vermilion Bird: Tang Images of the South
8.2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薛爱华 译者: 程章灿 / 叶蕾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 10
(薛爱华是)以往四十年美国中古中国研究的同义词。
——柯睿(Paul W. Kroll),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教授
本书是关于中古中国的热带地区,它以朱雀为其象征。……我要考察其对于中古中国人的知识构成有何贡献,同时考察其对于中国人的感觉、情感以及想象力的影响——或者反过来说,考察中国精神这个大熔炉如何改变了这一片土地。
本书的目的不是让过去“观念化”,而是以一种生动活泼而且感性的方式,去了解过去,而且不必牺牲其精确性。这意味着要尝试将唐代人的中世纪世界,既看作是一个实有的境界,又看作是一种想象的诠释。
——薛爱华
内容简介:
今天富饶的岭南(包括广东、广西、海南岛)和毗邻的安南(大部分北越及红河三角洲)地区,在唐代还是一片边远地区的“蛮荒化外”之地,旧称“南越”。本书即是关于这片神秘而燠热之地的历史文化研究,作者“遵循了上帝造物及从诺亚方舟登岸时的顺序”,逐一描述了中古南越引人注目的自然风物与山川地貌:从天空到海洋、岩石、河流、植物、野兽与鸟类,当然还有历史地理、区域分布、语言、人种、宗教、气候等等。
作者卓越的历史语言文献的功底与人类学、民族学与民俗学的广阔视野,使得本书集历史研究、文化人类学研究与名物研究于一体;而唐代诗文与笔记史料中所呈现的中原唐人对南方土著的人文、宗教、风土、名物的认知与想象,使得本书不是在展示“博物馆抽屉中的一些标本”,也不是把历史“观念化”,而是要真正地“复苏”并“认识”那段历史,在千变万化的气、味、音、色中,试图探究这种南方的气味和感觉——以朱雀为象征——如何激发了在南越的唐人的想象力。
撒马尔罕的金桃 豆瓣 Goodreads
The Golden Peaches of Samarkand: A Study of T'ang Exotics
9.1 (43 个评分) 作者: [美] 薛爱华 译者: 吴玉贵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 4
本书是薛爱华《撒马尔罕的金桃》最新修订译本,内含24页彩色图片,另保留原书风格20幅黑白题图。本书是西方汉学的一部名著,被视为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古代文化的必读之作。本书选取中华民族最值得骄傲的朝代——唐代为研究对象,详细研究了当时的世界文化交流和文明引进。内容涉及了唐朝生活的各个方面,家畜、野兽、飞禽、植物、木材、食物、香料、药品、纺织品、颜料、矿石、金属制品、世俗器物、宗教器物、书籍等,共18类170余种,举凡生活所需、日常所用,几乎无所不包。此书不仅展现了大唐时期的社会文化、物质生活的生动画面,为认识唐朝的社会生活史和文化史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也是了解中华文明和文明交流史的必读书籍。
本书可能是我们这个时代中,在研究中国方面资料最翔实、最博学精深,并且写得最赏心悦目的著作。
——《亚洲研究杂志》
完全是赏心乐事……薛爱华先生几乎没有漏掉唐代生活的任何一个方 面,以至于一点一滴地为整个文明建立起一幅合情合理的全景画卷……谢弗先生文笔优雅,睿智。他喜欢这些 天方夜谭式的故事,而且把它们讲得非常好。
——《星期六评论》
对唐代文化一次令人着迷的考察,这可以从唐代对舶来品的使用和需要中反映出来……我们很难得看到这么一本令人愉快而内容丰富翔实的书。
——《美国东方学会会刊》
美国学者薛爱华的《撒马尔罕的金桃》,是西方汉学的一部名著,被视为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古代文化的必读著作。……从本书我们可以看到,唐朝的外来物品是何等的丰富多彩,而这些外来物品对中国社会、中国原有的文化又发生着复杂的、多方面的影响,其中很多逐步溶入中国原有文化之中,最终成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今天的中国文化是多元的文化。中国文化既包含汉族的,也包含其他兄弟民族的;既有本土的,也有外来的成分。
——陈高华(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会长)
《撒马尔罕的金桃——唐朝的舶来品研究》是西方汉学的一部名著,被视为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古代文化的必读之作。本书选取中华民族最值得骄傲的朝代——唐代为研究对象,详细研究了当时的世界文化交流和文明引进。内容涉及了唐朝生活的各个方面,家畜、野兽、飞禽、植物、木材、食物、香料、药品、纺织品、颜料、矿石、金属制品、世俗器物、宗教器物、书籍等,共18类170余种,举凡生活所需、日常所用,几乎无所不包。此书不仅展现了大唐时期的社会文化、物质生活的生动画面,为认识唐朝的社会生活史和文化史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也是了解中华文明和文明交流史的必读书籍。
闽国 豆瓣 Goodreads
The Empire of Min: A South China Kingdom of the Tenth Century
7.0 (8 个评分) 作者: [美] 薛爱华 译者: 程章灿 / 侯承相 后浪×楚尘文化丨上海文化出版社 2019 - 8
第一部全面研究闽国史的专著
著名汉学名家薛爱华作品
研究五代十国时期的权威著作
◎ 编辑推荐
本书是汉学名家薛爱华的早期学术作品,填补了闽国研究的空白,是研究五代十国时期的权威著作
◎ 内容简介
本书是薛爱华最早出版的一部汉学专著。闽国(据有今福建省之地)是“五代十国”中的十国之一。从古至今专题研究这个时期的著作并不多,本书可以说是现代学者第一部全面研究闽国史的专著,至今在学术界仍有影响。
本书以10世纪时中国东南沿海的闽国为研究主题,全书采用大历史的视角,从自然环境切入,介绍了闽国的政府和政治结构、编年史、经济、艺术、信仰等诸多方面,不是单纯的闽国政治史,而是社会史、文化史、经济史的结合。在五代十国中,闽国既不强大也不显眼,但在闽地的开发和文化发展史上,闽国的历史无疑是其中最闪耀的篇章,也是我们了解五代十国史的一扇窗口。
◎ 推荐语
薛爱华凭借少量材料写出了一本有趣的书,加深了我们对中国地方历史的认识, 填补了一项重要空白。
——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剑桥中国史》主编 杜希德(Denis Twitchett)
薛爱华教授深入研究了这一时期的历史、文化,他的研究成果将一直是关于闽国的权威著作。由于绝大多数中外学者都倾向于忽视这些次要领域的故事,认为它们不重要,或者仅仅是各大朝代的附属品,因此对针对这一主题的明确而全面的论述是非常有价值的。中国后来历史上的许多趋势并非产生自五代的宫廷,而是来自更加和平、治理得更好的南方诸国,它们在唐宋之交蓬勃发展。
——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 费子智(Charles Patrick Fitzgerald)
本书的部分价值在于,闽国是五代十国的典型代表……通过对闽国的成立和早期发展的研究,作者为我们勾勒出了这一时期的全貌。
—— 密歇根大学教授 柯润璞(James Irving Crump,Jr.)
海东五百年 豆瓣
8.0 (7 个评分) 作者: 丁晨楠 漓江出版社 2021 - 5
明清两朝的海东邻国——朝鲜王朝(1392-1910)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王朝?它是怎样逐步摆脱了前朝国教佛教的影响,转变成一个以程朱理学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儒教国家?这个王朝在漫长的五百年中,经历了哪些挑战与波折,又与明清两朝有过怎样的故事?本书将以14世纪晚期以来东亚与朝鲜内部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为线索,讲述朝鲜王朝自身以及它与明清两朝的往事。
罗马帝国与丝绸之路 豆瓣
The Roman Empire and the Silk Routes: The Ancient World Economy & the Empires of Parthia, Central Asia & Han China
作者: [英]拉乌尔·麦克劳克林 译者: 周云兰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9 - 10
本书生动再现了古代丝绸之路沿途各个国家的商人如何进行贸易往来的恢宏画卷,深入探讨了罗马帝国与汉朝对古代世界经济体系的影响,对各自竞争对手所采取的经济和军事措施,以及如何确立政权地位;同时也为我们复活了那些早已湮没的帝国,那些曾闪耀在世界历史上的神话。丝绸之路的历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世界史,翻开这部历史著作,重温两千年来始终主宰世界历史进程的伟大文明。
宋代商业史研究 豆瓣
作者: [日]斯波义信 译者: 庄景辉 稻香出版社 1997
《宋代商業史研究》為斯波義信代表作,1968年由日本風間書房出版,1979年重版。該書問世後,各國學者均給予很高評價,是西方各大學宋代史必讀教材之一。作者利用大量官方私人史料、地方志記載,梳理宋代商業發展及其對社會變化之影響,考察宋代交通、全國市場、城市和市鎮、商業組織的興起,對於我們深入理解宋代經濟革命、唐宋變革說、宋代商業繁榮等理論觀點很有幫助。
本書是從宏觀層面對宋代經濟商業變遷進行研究,其後作者深入區域史研究,寫出了另一部名著《宋代江南經濟史研究》,中譯本由江蘇人民出版社收入海外中國研究叢書
东南亚的贸易时代 豆瓣 Goodreads
Southeast Asia in the Age of Commerce, 1450-1680
作者: 安东尼·瑞德 译者: 吴小安 / 孙来臣 商务印书馆 2010 - 4
《东南亚的贸易时代:1450-1680年(套装全2册)》包括《(第一卷)季风吹拂下的土地》、《(第二卷)扩张与危机》、笔者对主题与资料试图采用的无所不读、无所不包的研究方法并不新颖。殖民主义历史、东方学和民族学对东南亚的研究支离破碎、令人遗憾;但在此前,马斯登(Marsden)、圣杰尔马诺(Sangermano)、莱佛士(Raffles)、克劳福德(Crawfurd)与帕里果瓦(Pallegoix),甚至诸如加尔沃(Galvao)、拉·卢贝尔(La Loubere)和瓦伦坦泰因(Valentijn)等先驱学者,即已通过利用文学、语言、游记、贸易统计,尤其是他们自己所掌握的第一手资料,记述了各自研究主题生活的方方面面。
奥斯曼帝国六百年 豆瓣
Ottoman Centuries: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Turkish Empire
8.7 (19 个评分) 作者: [英]帕特里克•贝尔福 译者: 栾力夫 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 2018 - 10
【内容简介】
奥斯曼帝国六百年,是三百年的强盛加上三百年的衰落的故事。它是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庞大帝国、世界的十字路口,国运兴衰牵动了世界历史的走向。
土耳其人的祖先来自中亚大草原。公元1300年左右,他们迁徙到亚洲的最西端,在此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土耳其人拥有草原民族一贯的凌厉作风,而他们的灵活与包容则在那个时代独树一帜。仅仅经过三位开国苏丹的励精图治,土耳其人就以“帝国”自立,在欧洲留下战无不胜的威名。
1453年征服者穆罕默德攻陷君士坦丁堡,1529年苏莱曼大帝陈兵维也纳城下——鼎盛时代的奥斯曼帝国,为欧亚大陆的政治地图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冲击。在欧洲,奥斯曼帝国在拜占庭帝国的废墟上建起新的繁荣,被汤因比称为“罗马帝国的第五次复兴”;在亚洲,它再现阿拉伯帝国的辉煌,带领伊斯兰世界回归了团结与强盛。这一切,使得奥斯曼帝国在那个帝国时代无往不利,成为“三洲两海、东方西方、世界中心伊斯坦布尔的主人”。
随着世界现代的降临,奥斯曼帝国却落后了。一个又一个欧洲国家站上历史变革的潮头,哈布斯堡王朝、西班牙、沙皇俄国、拿破仑帝国、大英帝国,与东方强权奥斯曼发生不可避免的碰撞。1683年奥斯曼军队再度围攻维也纳遭遇惨败,从此,“胜利”愈发成为一种奢望:奥斯曼帝国在军事、制度、科技上都被欧洲赶超了。帝国尝试过种种维新道路,新与旧的交锋异常残酷,一些大臣甚至苏丹为了改革事业献出了生命。
帝国的改革亦步亦趋,而世界近代的帝国主义争夺和民族独立运动却来得无比迅猛。1821年,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希腊爆发独立战争;同时期的埃及也自立门户。此后,从奥斯曼帝国的巴尔干、中东和非洲领土上陆续分裂出二十多个国家。其中很多国家迅速沦为英国、法国、俄罗斯等欧洲列强的殖民地。最终,奥斯曼帝国本身也在“一战”战败后倾覆。六百年世界帝国的历史成了被人怀念、叹惋的过去,而现代土耳其以一个共和国的面貌开启了新的篇章。
在土耳其的跌宕国运中,中国读者能找得到祖国的影子,也找得到很多国际现状的根源。那段帝国时代是欧亚两洲,乃至整个世界近代不可磨灭、无法回避的历史记忆。
【编辑推荐】
1. 奥斯曼帝国史,即土耳其的古代、近代史,是我们了解世界近现代变迁必不可少、又常常忽略的一块拼图。奥斯曼帝国的国运兴衰,强时称霸欧洲,弱时被欧洲赶超、欺凌,加上地处“世界的十字路口”,使得土耳其成为理解近代全球力量变迁绝好窗口。从这里,你在了解土耳其自身的同时,也将从另一个视角理解现代欧洲和现代中东的形成。
2. 历史读者的感官盛宴!本书作者曾受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的称赞,说作者兼为“形象刻画的大师”和“叙事写作的大师”。《奥斯曼帝国六百年》作为作者的生涯收官之作,完美诠释作者的大师文笔。傲视欧亚群雄的伟大苏丹,被守旧势力烧死在塔楼中的维新大臣……洋洋洒洒的奥斯曼历史,在作者的笔下鲜活起来。
3. 土耳其时政局势动荡,牵动欧亚两洲乃至全世界的神经。这个地处欧洲和伊斯兰世界之交,背负数百年奥斯曼帝国传统的国家,为何如此重要?这部奥斯曼帝国通史将给你答案。
4. 土耳其旅游访古、感受风情的必备读物。土耳其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国度,国际旅游的热门目的地。这本书让你不再对土耳其一无所知,你将对伊斯坦布尔的街巷、伊兹密尔的古城、地中海岸的秀丽风光都有不一样的亲切。
5. 你是否是诺奖作家奥尔罕•帕慕克的粉丝?那么《奥斯曼帝国六百年》也将让你一见如故!这是《我的名字叫红》《伊斯坦布尔》《白色城堡》等书背后的历史布景。
6. 土耳其与中国同为亚洲文明古国,到了近代又一同沦为欧洲主导的世界现代化大潮中的落后被欺者。近代的土耳其史称“西亚病夫”。是什么导致了中土两国的相似命运?了解土耳其的历史命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近现代世界。
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 豆瓣
作者: 满志敏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9 - 3
本书主要以中国历史文献资料为依据,研究自文字记载以来的气候冷暖变化,建立近3000年以来气候冷暖的情景变化序列,尤其注重与特徵时期,如中世纪温暖期以及明清小冰期的冷暖波动和趋势。历史旱涝情景,以及分区旱涝等级的校订和划分。特徵时期的气候变化及其社会影响,以及社会对气候变化的回应机制。重要的气候灾害与社会影响。
目录:
第一章 结论
第二章 中国历史气候研究的资料和问题
第三章 历史时期气候冷暖研究的几个基本原理
第四章 西周以前我国气候的基本特徵和变化
第五章 夏至殷商时期的气候冷暖变化
第六章 西周至东汉时期的气候冷暖比较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气候冷暖变化
第八章 五代至元朝时期的气候冷暖变化
第九章 明清时期的伺候冷暖变化
第十章 历史旱涝灾害资料的参数化
第十一章 我国东部不同地区旱涝演变的序列
第十二章 历史时期气候变迁对农牧过渡的影响
第十三章 中世纪温暖期气候与华东沿海环境变化的关系
第十四章 气候变化对动植物颁的影响
第十五章 极端年份的气候状况
附录:图表目录
鼠疫:战争与和平 豆瓣
作者: 曹树基 / 李玉尚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6 - 9
本书是中国学者针对中国鼠疫流行时进行的首次详细而全面讨论。两位作者积近十年研究所得,分别从鼠疫史的方法论、鼠疫流行模式(战争与和平时期)、环境变迁与国家医学等角度,深入探讨中国的鼠疫流行历史。本书不仅就鼠疫流行与中国环境变迁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新的解释,而且对于700余年来中国社会历史的演进,提供了新的解释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