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论数码物的存在 豆瓣
On the Existence of Digital Objects
作者:
许煜
译者:
李婉楠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
- 1
数码物最简单的形式就是数据。它也是一种新型的工业物,遍及我们当今生活的方方面面——诸如在线视频、图像、文本文件、电子邮件、博客文章、Facebook活动等。然而,尽管数码物无处不在,其本质仍不明确。
《论数码物的存在》建立起马丁•海德格尔与吉尔伯特•西蒙东之间的对话,将其置于计算机史的语境中,从而对数码物及其组织架构进行哲学考察。如何依据个化与个体化来理解数码物?许煜通过本体论史以及标记语言和网络本体的研究来探求这一问题,他探究了数码物在其系统与环境中的存在结构。借助对数码物与技术系统的关系性研究方法,本书重新描述时间和空间两个范畴,同时通过对现象学与西蒙东的诠释,展示哲学如何介入数码设计以及其所洐生的异化。
《论数码物的存在》跨哲学与技术领域,发展了一种原创且富有成效的方式来思考日益定义我们世界的数据与元数据。
《论数码物的存在》建立起马丁•海德格尔与吉尔伯特•西蒙东之间的对话,将其置于计算机史的语境中,从而对数码物及其组织架构进行哲学考察。如何依据个化与个体化来理解数码物?许煜通过本体论史以及标记语言和网络本体的研究来探求这一问题,他探究了数码物在其系统与环境中的存在结构。借助对数码物与技术系统的关系性研究方法,本书重新描述时间和空间两个范畴,同时通过对现象学与西蒙东的诠释,展示哲学如何介入数码设计以及其所洐生的异化。
《论数码物的存在》跨哲学与技术领域,发展了一种原创且富有成效的方式来思考日益定义我们世界的数据与元数据。
德勒兹:关键概念(原书第2版) 豆瓣
Gilles Deleuze: Key Concepts 2e
8.4 (9 个评分)
作者:
[美]查尔斯·J. 斯蒂瓦尔
译者:
田延
拜德雅 |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8
- 10
- 编辑推荐 -
吉尔•德勒兹所“发明”的诸多概念——装置、褶子、差异与重复、电影与欲望——是理解他的哲学方法的关键:它们致力于扰乱特定的知识体系,使之敞开并将其与知识体系内部和外部的其他概念联系起来。本书中简短易懂的各章都将聚焦于德勒兹的某个概念,阐释它们的含义并展示这些概念的用途。各篇文章的作者也会探究这些概念如何相互衔接、交叉和联系,以及它们如何偏离后现代思想的其他领域。
- 内容简介 -
在第1部分“哲学”中,每位作者都对概念进行了定位,它们和启发了德勒兹思考的哲学家们息息相关。
第1章“力”的作者提出,这个术语的重要性涉及德勒兹对斯宾诺莎和尼采的重新理解;
第2章处理“表现”这个概念,以帮助读者理解这个概念如何能够一如既往地扩展到德勒兹和加塔利在《千高原》里就力的“口令”和阐释的集体装置展开的一连串思考;
第3章通过把德勒兹的思想视为他超越康德之运动的表征,向读者讲述了那个重要的对子,即“差异—重复”;
第4章研究了德勒兹和加塔利最广为人知的一个术语,即“欲望”。
第2部分,即“相遇”中的文章,允许作者们把特定概念作为手段,显示它们在其他领域中的活动、效用和生产力。
第5章处理的是“意义—级数”这个对子;
第6章论述了“事件”这个重要概念,并强调了《差异与重复》和《意义的逻辑》,还把这个概念和德勒兹最后的课程联系了起来;
第7章探究了“装置”这个概念,首先探究了它在德勒兹和加塔利作品中的政治意义,然后探究了一个装置在技术领域和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运作方式;
第8章经由“微观政治”这个概念,解释了德勒兹和加塔利如何为理解并反抗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宏观政治力量提供了可能的手段;
第9章思考了“生成-女人”这个颇受争议的术语;
第10章涉及另一个频繁与德勒兹和加塔利联系在一起的术语——“少数”,该章展示了他们与卡夫卡作品的密切联系如何超越了文学而进入少数人在政治和艺术领域中的表现与实验;
第11章论述了在政治和艺术上仍然可能引起强烈反应的一对术语,即“风格与口吃 ”;
第12章处理的是“感觉的逻辑”,解释了德勒兹对弗朗西斯•培根的绘画的评论如何为他提供了另一种“做”哲学的方式;
第13章论述了德勒兹在两本论电影的书中提出的相互联系的几个关键概念,以此揭示了德勒兹提出一门电影哲学时所采用的方法。
第3部分“褶子”起到了一个总系索词的作用。
第14章不仅探究了“情动”和“情状”的不同意义,而且探究了这些术语在德勒兹同代人的著作中如何聚集在一起,又是如何地彼此不同;
第15章讨论的是德勒兹论述过的“褶子”和“折叠”的诸般过程;
第16章论述的是德勒兹终身的计划,以便阐明一种既具批评性又具临床性的症状学;
“哲学”构成了第17章的主体,并讨论了这个被发明出来的概念的哲学可能性。
吉尔•德勒兹所“发明”的诸多概念——装置、褶子、差异与重复、电影与欲望——是理解他的哲学方法的关键:它们致力于扰乱特定的知识体系,使之敞开并将其与知识体系内部和外部的其他概念联系起来。本书中简短易懂的各章都将聚焦于德勒兹的某个概念,阐释它们的含义并展示这些概念的用途。各篇文章的作者也会探究这些概念如何相互衔接、交叉和联系,以及它们如何偏离后现代思想的其他领域。
- 内容简介 -
在第1部分“哲学”中,每位作者都对概念进行了定位,它们和启发了德勒兹思考的哲学家们息息相关。
第1章“力”的作者提出,这个术语的重要性涉及德勒兹对斯宾诺莎和尼采的重新理解;
第2章处理“表现”这个概念,以帮助读者理解这个概念如何能够一如既往地扩展到德勒兹和加塔利在《千高原》里就力的“口令”和阐释的集体装置展开的一连串思考;
第3章通过把德勒兹的思想视为他超越康德之运动的表征,向读者讲述了那个重要的对子,即“差异—重复”;
第4章研究了德勒兹和加塔利最广为人知的一个术语,即“欲望”。
第2部分,即“相遇”中的文章,允许作者们把特定概念作为手段,显示它们在其他领域中的活动、效用和生产力。
第5章处理的是“意义—级数”这个对子;
第6章论述了“事件”这个重要概念,并强调了《差异与重复》和《意义的逻辑》,还把这个概念和德勒兹最后的课程联系了起来;
第7章探究了“装置”这个概念,首先探究了它在德勒兹和加塔利作品中的政治意义,然后探究了一个装置在技术领域和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运作方式;
第8章经由“微观政治”这个概念,解释了德勒兹和加塔利如何为理解并反抗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宏观政治力量提供了可能的手段;
第9章思考了“生成-女人”这个颇受争议的术语;
第10章涉及另一个频繁与德勒兹和加塔利联系在一起的术语——“少数”,该章展示了他们与卡夫卡作品的密切联系如何超越了文学而进入少数人在政治和艺术领域中的表现与实验;
第11章论述了在政治和艺术上仍然可能引起强烈反应的一对术语,即“风格与口吃 ”;
第12章处理的是“感觉的逻辑”,解释了德勒兹对弗朗西斯•培根的绘画的评论如何为他提供了另一种“做”哲学的方式;
第13章论述了德勒兹在两本论电影的书中提出的相互联系的几个关键概念,以此揭示了德勒兹提出一门电影哲学时所采用的方法。
第3部分“褶子”起到了一个总系索词的作用。
第14章不仅探究了“情动”和“情状”的不同意义,而且探究了这些术语在德勒兹同代人的著作中如何聚集在一起,又是如何地彼此不同;
第15章讨论的是德勒兹论述过的“褶子”和“折叠”的诸般过程;
第16章论述的是德勒兹终身的计划,以便阐明一种既具批评性又具临床性的症状学;
“哲学”构成了第17章的主体,并讨论了这个被发明出来的概念的哲学可能性。
空间的诗学 豆瓣
La poétique de la I'espace
9.0 (12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加斯东·巴什拉
译者:
张逸婧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1
《空间诗学》的法文版本出版于1957年。在现代主义晚期建筑文化已经快要窒息的氛围中,现象学以及象征意义的追求为建筑注入丰厚的养分,此书在这样的时期出现,自然激起建筑的许多深刻想象。巴舍拉开展了对于钟爱空间的系统性分析,也就是场所分析 。虽然他关注于文学意象的心理动力,但是建筑师认为他的空间想象正好可以对抗科技实证主义与抽象形式主义,并做为正在浮现的结构主义的另类提案。诺伯休兹 (Norberg-Schulz),一位重要的建筑现象学学者,就在他的《实存空间与建筑》这本书中,将《空间诗学》与海德格的《存有与时间》、《住居思》以及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中有关空间的章节等并列为建筑必读的经典。 在《空间诗学》这本书中,巴舍拉认为空间并非填充物体的容器,而是人类意识的居所,他说:“在家屋和宇宙之间,这种动态的对峙当中,我们已经远离了任何单纯的几何学形式的参考架构。被我们所体验到的家屋,并不是一个迟钝的盒子,被居住过的空间实已超越了几何学的空间。”因此我们所要关心的不是住屋形式或舒适与否的分析;易言之,建筑学就是栖居的诗学。书中最精彩之处,莫过于对于亲密空间的描绘与想象。他指出家是人在世界的角落,庇护白日梦,也保护做梦者。家的意象反映了亲密、孤独、热情的意象。我们在家屋之中,家屋也在我们之内。我们诗意地建构家屋,家屋也灵性地结构我们。
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 豆瓣
作者:
Michel De Certeau
译者:
Steven F. Rendall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4
现代性的神学起源 豆瓣
The Theological Origins of Modernity
9.5 (21 个评分)
作者:
米歇尔·艾伦·吉莱斯皮
译者:
张卜天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
- 1
《现代性的神学起源》是由米歇尔·艾伦·吉莱斯皮著,张卜天译,是一部颇具原创性的深刻著作。它把现代性追溯到中世纪晚期,认为从唯名论革命开始的西方神学传统的内部张力是现代形而上学、科学、政治、宗教哲学、人类学、虚无主义等等的真正发端,人文主义、宗教改革和现代思想分别对应着把人、神、自然置于存在者领域的优先地位。通过深入探讨奥卡姆、彼特拉克、路德、笛卡儿、霍布斯等人的思想及其内部争论,《现代性的神学起源》表明,要想化解现代性危机,必须首先理解现代性是如何起源的,现代性并非如传统看法所说是用理性战胜了宗教迷信,而是源于提出一种新的融贯的形而上学或神学的一系列尝试。《现代性的神学起源》能够大大开阔我们的视野,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现代性和目前的哲学、科学、政治、文化处境。
荒野与美国思想 豆瓣
Wilderness and the American Mind
作者:
[美] 罗德里克·弗雷泽·纳什
译者:
侯文蕙
/
侯钧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4
- 2
《荒野与美国思想》的前十二章,作者按照年代的先后,论述了荒野自旧大陆到新大陆不断变化的命运,从被仇视到被赞美,从被征服到被保护的整个过程;实际上,这也是美国思想的变化过程。美国人在不断调整对荒野认识的同时,也在调整着和自然的关系。毫无疑问,荒野是自然的一种客观存在;但是荒野的概念却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是随着农耕生活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种认识,是与文明相对的一种概念。因此,在不同的文化传统中,对荒野的认识也不同;而且,随着历史的变迁,这种认识也在发生变化。在人的思想中,荒野有时是幽暗的,有时是灿烂的;在某些人的眼中可能是恐怖的,在另一些人看来则可能是壮美的。此时彼时,仁者智者,不尽相同。而且,令人纳罕的是,当人们认识到荒野必须得到保护之时,也就是荒野消失殆尽之时。 最后四章,主要讲了是20 世纪70—90 年代的美国荒野政策和管理及国内外的荒野现状。《荒野与美国思想》告诉我们,荒野由何而来,又向何而去。
《荒野与美国思想》自1967 年问世以来,已先后出了四版(1967,1973,1982,2001),印数达50 多万册,屡印不衰。它曾被《洛杉矶时报》评为“二战”后最有影响的100 本书之一,并被《户外》杂志看做是一本改变了世界的书。在学术界,它亦受到高度评价;40 多 年来,在美国高校中,该书一直被列为环境史学科和环境研究的必读书。时至今日,这部书已成为公认的一部经典。
《荒野与美国思想》自1967 年问世以来,已先后出了四版(1967,1973,1982,2001),印数达50 多万册,屡印不衰。它曾被《洛杉矶时报》评为“二战”后最有影响的100 本书之一,并被《户外》杂志看做是一本改变了世界的书。在学术界,它亦受到高度评价;40 多 年来,在美国高校中,该书一直被列为环境史学科和环境研究的必读书。时至今日,这部书已成为公认的一部经典。
我幻想着粉碎现有的一切:苏珊•桑塔格访谈录 豆瓣
Susan Sontag
8.0 (11 个评分)
作者:
[美]乔纳森•科特
译者:
唐奇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
- 7
苏珊•桑塔格是20世纪后半叶蜚声国际、颇具争议的知识分子之一,至今仍然是一个话题人物。1978年,《滚石》杂志特约编辑乔纳森•科特先后在巴黎和纽约对苏珊•桑塔格进行了采访。科特曾与约翰•列侬、鲍勃•迪伦、格伦•古尔德和伦纳德•伯恩斯坦进行过深入的对话。他与桑塔格的这次长达12小时的访谈,1/3的内容曾发表在1979年的《滚石》杂志上;30多年后,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访谈的全文。桑塔格的思考和观察揭示了她的批判精神和强烈好奇心所具有的深度和广度。在科特巧妙的提问和引导下,访谈让一个“好战的唯美主义者”和“离群索居的道德家”的形象跃然纸上。
集体失忆的黑暗年代 豆瓣
7.4 (7 个评分)
作者:
[加] 简·雅各布斯
译者:
姚大钧
中信出版社
2014
- 1
内容简介:
在《集体失忆的黑暗年代》这本不可或缺的重要著作中,《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传奇作者简·雅各布斯认为,随着后农业时代走向一个以科技为基础的未来,如今,我们正处在一个新的黑暗年代、一段文明崩塌时期的边缘。
简·雅各布斯检视了现代社会的五个主要支柱——家庭和社区、大学理念、批判性思考能力、高效政府、职业道德——正呈现严重衰退的迹象。这些正是现代文明赖以屹立不摇的要素,作者指出,它们正开始变得名存实亡。
《集体失忆的黑暗年代》是一本黯淡的书,也是一本充满希望的书。这个时代里真正的知识分子总是需要忧患意识的,能够用自己的心去发掘浮华背后的失落,能够用自己的行动去捍卫人类本该拥有的尊严。简·雅各布斯写作此书的目的就是“在经由了解作为文化崩塌的极端特例的‘黑暗时代’的悲剧如何发生、如何避免,以期为迷失的文化找寻方向……”
振奋人心,优雅好读,《集体失忆的黑暗年代》不仅是简·雅各布斯这位都市规划界身兼行动派、改革者以及梦想家的重量级人物毕生的最高成就,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看点:
1.《集体失忆的黑暗年代》是《美国大城市死与生》传奇作者简·雅各布斯的又一重要著作。这一次,她不仅谈论城市的现状与未来,而且更多地关注普遍的文化危机。社区和家庭的解体、高等教育的产业化、批判思考能力的丧失……这是一次对我们文明正处于灾难边缘的全面调查。关于现代文明及其未来,简·雅各布斯以其敏锐独特的心灵、浓重的人文关怀、优雅洗练的文字,带给我们完全不一样的解读。
2.作为“最值得珍惜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简·雅各布斯是作家,是思想家,更是目光犀利、言辞激烈而又“喜欢走上街头”的行动主义者。《集体失忆的黑暗年代》植根于简·雅各布斯多年对社会的敏锐观察和积极参与。在某种意义上,这是她理念思考和人生阅历的一次回顾,也是她毕生的最高成就。
3.简·雅各布斯的文字拥趸众多,许知远、汪丁丁、王石、潘石屹、郝明义等各界知名人士都曾深情致敬推荐。他们一直在提醒我们:不要忘记简·雅各布斯。确实,在今天的中国,简·雅各布斯的精神遗产值得被反复和清晰地传递。
文明不会永远存在,一旦我们开始遗忘,它很快就会消失。
——简·雅各布斯
媒体评价:
我一直在读简·雅各布斯的《集体失忆的黑暗年代》,它甚至超过了我最钟爱的作家奈保尔的作品。我喜欢悲观的论调,确信乐观使人愚蠢。但就本质而言,我是彻头彻尾的乐观主义者,只有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人,才会对眼前充满悲观,因为你知道,多么严苛的批评,多么暗淡的描述,都不会妨碍你内心对美好的期待。
——许知远(著名专栏作家、《商业周刊(中文版)》主编)
几年前,我忘记了是由于怎样的缘分,我在谷歌搜索中开始阅读简·雅各布斯的文章,并被她感动,被这样一位曾饱受失业折磨并由自学而取得举世敬重的家庭妇女写出的林肯那样朴实而深刻的文字感动。
——汪丁丁(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教授)
我们的知识分子是不是应该像简·雅各布斯那样挺身而出向权力讲授真理,勇敢地承担起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呢?如果说民众与权力和资本的这场较量是一场稻草和骆驼的对抗的话,稻草的命运也并不一定那么悲观,因为简·雅各布斯让我们看到了稻草是如何压倒骆驼的!
——冯果川(知名建筑师)
在和城市有关的所有议题上,简·雅各布斯都是无与伦比的分析家。
——《纽约客》(The New Yorker)
简·雅各布斯又一次证明,她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犀利的观察家之一。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集体失忆的黑暗年代》妙趣横生、确可信据……我们很难不认同简·雅各布斯的观点……这是一本值得阅读且发人深省的著作。
——《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
简·雅各布斯始终满腔热情地捍卫社区。现在,她扩大了关于社群的观念,论及普遍的文化……我们应该驻足停留、屏息聆听。
——《新闻周刊》(Newsweek)
简·雅各布斯是如此的明晰,几乎无人能及。她以开阔宽广的视野和简洁优雅的文字解读着我们周遭变化中的世界。她的观察依然产生着广泛的共鸣,依然如此凝练。这就是为什么《集体失忆的黑暗年代》能让我们聚精会神,能让我们将阅读当成一件趣事的原因。
——《旧金山纪事报》(San Francisco Chronicle)
简·雅各布斯是典型的公共知识分子,她完全自学成才,阅读引述广泛,观点基于普遍的史实……在某种意义上,《集体失忆的黑暗年代》是雅各布斯的理论思考和人生阅历的一次回顾,植根于她多年对社会的敏锐观察和积极参与。
——《奥勒冈周日报》(The Sunday Oregonian)
简·雅各布斯改变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她是当之无愧的圣哲和最终权威。
——《纽约太阳报》(The New York Sun)
一次对我们文明正处于灾难边缘的全面调查……这是一个熟悉的主题,但简·雅各布斯以她著名的独立、敏锐心灵,带给我们完全不一样的解读。《集体失忆的黑暗年代》非常值得一读。
——《伯克利星球日报》(Berkeley Daily Planet)
在《集体失忆的黑暗年代》这本不可或缺的重要著作中,《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传奇作者简·雅各布斯认为,随着后农业时代走向一个以科技为基础的未来,如今,我们正处在一个新的黑暗年代、一段文明崩塌时期的边缘。
简·雅各布斯检视了现代社会的五个主要支柱——家庭和社区、大学理念、批判性思考能力、高效政府、职业道德——正呈现严重衰退的迹象。这些正是现代文明赖以屹立不摇的要素,作者指出,它们正开始变得名存实亡。
《集体失忆的黑暗年代》是一本黯淡的书,也是一本充满希望的书。这个时代里真正的知识分子总是需要忧患意识的,能够用自己的心去发掘浮华背后的失落,能够用自己的行动去捍卫人类本该拥有的尊严。简·雅各布斯写作此书的目的就是“在经由了解作为文化崩塌的极端特例的‘黑暗时代’的悲剧如何发生、如何避免,以期为迷失的文化找寻方向……”
振奋人心,优雅好读,《集体失忆的黑暗年代》不仅是简·雅各布斯这位都市规划界身兼行动派、改革者以及梦想家的重量级人物毕生的最高成就,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看点:
1.《集体失忆的黑暗年代》是《美国大城市死与生》传奇作者简·雅各布斯的又一重要著作。这一次,她不仅谈论城市的现状与未来,而且更多地关注普遍的文化危机。社区和家庭的解体、高等教育的产业化、批判思考能力的丧失……这是一次对我们文明正处于灾难边缘的全面调查。关于现代文明及其未来,简·雅各布斯以其敏锐独特的心灵、浓重的人文关怀、优雅洗练的文字,带给我们完全不一样的解读。
2.作为“最值得珍惜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简·雅各布斯是作家,是思想家,更是目光犀利、言辞激烈而又“喜欢走上街头”的行动主义者。《集体失忆的黑暗年代》植根于简·雅各布斯多年对社会的敏锐观察和积极参与。在某种意义上,这是她理念思考和人生阅历的一次回顾,也是她毕生的最高成就。
3.简·雅各布斯的文字拥趸众多,许知远、汪丁丁、王石、潘石屹、郝明义等各界知名人士都曾深情致敬推荐。他们一直在提醒我们:不要忘记简·雅各布斯。确实,在今天的中国,简·雅各布斯的精神遗产值得被反复和清晰地传递。
文明不会永远存在,一旦我们开始遗忘,它很快就会消失。
——简·雅各布斯
媒体评价:
我一直在读简·雅各布斯的《集体失忆的黑暗年代》,它甚至超过了我最钟爱的作家奈保尔的作品。我喜欢悲观的论调,确信乐观使人愚蠢。但就本质而言,我是彻头彻尾的乐观主义者,只有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人,才会对眼前充满悲观,因为你知道,多么严苛的批评,多么暗淡的描述,都不会妨碍你内心对美好的期待。
——许知远(著名专栏作家、《商业周刊(中文版)》主编)
几年前,我忘记了是由于怎样的缘分,我在谷歌搜索中开始阅读简·雅各布斯的文章,并被她感动,被这样一位曾饱受失业折磨并由自学而取得举世敬重的家庭妇女写出的林肯那样朴实而深刻的文字感动。
——汪丁丁(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教授)
我们的知识分子是不是应该像简·雅各布斯那样挺身而出向权力讲授真理,勇敢地承担起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呢?如果说民众与权力和资本的这场较量是一场稻草和骆驼的对抗的话,稻草的命运也并不一定那么悲观,因为简·雅各布斯让我们看到了稻草是如何压倒骆驼的!
——冯果川(知名建筑师)
在和城市有关的所有议题上,简·雅各布斯都是无与伦比的分析家。
——《纽约客》(The New Yorker)
简·雅各布斯又一次证明,她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犀利的观察家之一。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集体失忆的黑暗年代》妙趣横生、确可信据……我们很难不认同简·雅各布斯的观点……这是一本值得阅读且发人深省的著作。
——《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
简·雅各布斯始终满腔热情地捍卫社区。现在,她扩大了关于社群的观念,论及普遍的文化……我们应该驻足停留、屏息聆听。
——《新闻周刊》(Newsweek)
简·雅各布斯是如此的明晰,几乎无人能及。她以开阔宽广的视野和简洁优雅的文字解读着我们周遭变化中的世界。她的观察依然产生着广泛的共鸣,依然如此凝练。这就是为什么《集体失忆的黑暗年代》能让我们聚精会神,能让我们将阅读当成一件趣事的原因。
——《旧金山纪事报》(San Francisco Chronicle)
简·雅各布斯是典型的公共知识分子,她完全自学成才,阅读引述广泛,观点基于普遍的史实……在某种意义上,《集体失忆的黑暗年代》是雅各布斯的理论思考和人生阅历的一次回顾,植根于她多年对社会的敏锐观察和积极参与。
——《奥勒冈周日报》(The Sunday Oregonian)
简·雅各布斯改变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她是当之无愧的圣哲和最终权威。
——《纽约太阳报》(The New York Sun)
一次对我们文明正处于灾难边缘的全面调查……这是一个熟悉的主题,但简·雅各布斯以她著名的独立、敏锐心灵,带给我们完全不一样的解读。《集体失忆的黑暗年代》非常值得一读。
——《伯克利星球日报》(Berkeley Daily Planet)
悉达多 豆瓣 Goodreads Goodreads
Siddhartha
9.2 (88 个评分)
作者:
[德] 赫尔曼·黑塞
译者:
杨玉功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
- 10
古印度贵族青年悉达多英俊聪慧,拥有人们羡慕的一切。为了追求心灵的安宁,他孤身一人展开了求道之旅。他在舍卫城聆听佛陀乔答摩宣讲教义,在繁华的大城中结识了名妓伽摩拉,并成为一名富商。心灵与肉体的享受达到顶峰,却让他对自己厌倦、鄙弃到极点。在与伽摩拉最后一次欢爱之后,他抛弃了自己所有世俗的一切,来到那河边,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在那最绝望的一刹那,他突然听到了生命之河永恒的声音……经过几乎一生的追求,悉达多终于体验到万事万物的圆融统一,所有生命的不可摧毁的本性,并最终将自我融入了瞬间的永恒之中。
《悉达多》是黑塞的第九部作品,1922年在德国出版,直到1951年在亨利·米勒的再三说服下,才有出版商出版了该书的英译本,此后逐渐在60年代的美国形成黑塞热潮,据说那时的大学生几乎人手一本。 这部作品不仅是亨利·米勒的最爱,更是影响了各类毫不相关的音乐人,从60年代到00年代,从尼克·德雷克到电台司令,从深沉悲伤到摇滚妄想,《悉达多》是他们灵感的来源。 《悉达多》是黑塞最经典的作品之一,此次特别增补保罗·科埃略的最新导言,
《悉达多》是黑塞的第九部作品,1922年在德国出版,直到1951年在亨利·米勒的再三说服下,才有出版商出版了该书的英译本,此后逐渐在60年代的美国形成黑塞热潮,据说那时的大学生几乎人手一本。 这部作品不仅是亨利·米勒的最爱,更是影响了各类毫不相关的音乐人,从60年代到00年代,从尼克·德雷克到电台司令,从深沉悲伤到摇滚妄想,《悉达多》是他们灵感的来源。 《悉达多》是黑塞最经典的作品之一,此次特别增补保罗·科埃略的最新导言,
方立天文集 第4卷 佛教哲学 豆瓣
作者:
方立天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 10
在各种宗教中,佛教的宗教哲学内涵最为丰富多彩。本卷简要地论述了佛教哲学的构成和流派、历史演变以及重要著作,并就佛教哲学的人生价值观、宇宙要素论、宇宙结构论、宇宙生成论以及本体论、认识论的基本内容进行了探讨和阐述,以此凸现佛教哲学体系的总体思想风貌和理论特质。全书还阐释了佛教的“空”、“平等”、“慈悲”等重要哲学范畴,并对儒、佛的人生哲学以及中、印佛教思维方式的不同特点作了比较,最后还讨论了中国佛教哲学的现代价值,以助于加深对中国佛教哲学的整体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