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
Landscapes of Power 豆瓣
作者: Sharon Zuki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3 - 3
This study analyzes five different types of American urban communities to demonstrate the manner in which economic and political power have constructed the urban landscape. It uses such examples as Disneyworld and Henry Ford's industrial complex to show how powerful interests have shaped the land.
權力地景 豆瓣 Goodreads
Landscapes of Power: From Detroit to Disney World
作者: [美] 雪倫.朱津 译者: 王志弘、 / 王玥民 群學 2010
本書共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導論」包含三章,從兩個截然不同的結構變遷經驗著手——內在地景和都市地景,說明兩者同時再現並抗拒新市場經濟的抽象化、國際化和消費偏向。
第二部分「五個二十世紀地景」,再以一系列個案研究探索去工業化與後工業或服務業經濟之間的變化光譜。案例一是西維吉尼亞州威爾頓的歷史,這同時顯示地方自主性的力道和弱點。若未能連結全球市場,沒有任何傳統產業公司可以存活;加上沒有明顯的政府干預,這些連結就必須透過能汲取新投資泉源的銀行家。別具意義的是,滋養威爾頓的地方支持來自居住或消費社區,而非僅奠基於工作的社區。這點強調我們必須認識到超越工業生產的新動員形式。再者,若沒有連結在地與全球資本,「拯救」一個地方社區是行不通的。
案例二是麥克路斯鋼鐵在工業撤資的情況下,生產性勞動的弔詭力量。麥克路斯鋼鐵遭其主要顧客汽車工業拋棄,顯示城市或公司都無法在缺乏生產工作下存活。債權人的「政治決策」,而非資金成本或比較利益這類「經濟因素」,使麥克路斯鋼鐵缺乏金融機構的投資,生存兩度受到威脅,這種情況唯有透過其他政治壓力才能對抗,而本案的壓力來則自工會和州政府。麥克路斯鋼鐵擔保債權人之間的合作也提醒我們,一切投資都發生於社會脈絡中,對於接管交易或投資債券、房地產和高階消費的偏好,顯示特定的欲望社會化。再者,以正面方式介入麥克路斯鋼鐵的是地方政治、金融和工會菁英的成員,他們無法將投資導引到其他可能關閉的工廠,決定投資方向的是生產的意願。
案例三是威切斯特郡顯示地方菁英可以補充國際經濟菁英的決策。企業總部的遷址令當地維持高房地產價值的欲望獲得新的力量,而這得壓抑工業生產。支持這項目標的菁英凝聚力,排除這些工業城鎮裡的非白人、非工會勞工,以及當地民選官員。和麥克路斯及威爾頓相反,引導威切斯特變遷的社會均質抽象意象,排除了既有人口中經濟最弱勢的一群。
最後兩個案例是縉紳化和迪士尼世界,顯示從消費角度重組空間的其他情景,它們仰賴文化與經濟之間,以及中產階級消費者和全球企業之間的明顯連結。但這些地方地景也遇到投資、菁英支持和現有人口抵抗所引起的限制。縉紳化和迪士尼世界在任何情況下是否為經濟成長的可行情景,還需要進一步檢視。它們意味金融投資和文化生產的持續互動,而這可能導致兩種方向:服務業更深刻的社會根源與企業對視覺想像的更廣泛控制。
最後的「結論」的部分除了總結全書,更提出未來議程的主要焦點應該是公共價值的觀念。在地景的自然與社會力量之間,應該有無可化約的最低均衡。藉由限制開發來保有公共價值也是民主行徑,因為這容許成長由地方控制來節制。因此,公共價值並非無法與自我利益共存。它與私人價值不同,不僅回應市場力量,也反映地方的文化。公共價值保留生產和消費間的均衡,並且發現工作地景是道德秩序的最佳基礎。
然而地景具有歷史和文化上的局限,它們總是顯示權力的不對稱。在大部分地區裡,菁英與富人合力排除那些無法跟上市場力量帶來的改良的人。公共價值藉由排除來保障安全,以致地方文化屈服於市場價值。比起在工業地景裡,這在消費地景中顯然是更加危險。公共價值往往受困於私人價值。儘管如此,批評者無法再呼籲勞工階級拯救社會,他們已過度分化並過度捲入消費,無法回應舊有的工業改革願景。也不能指望藝術家和建築師對抗經濟力量,他們也深深捲入市場生產而無法描繪另類出路。籲求地方社區產生變革也是浪漫的想法,地方行動者一點也無法自主(即使曾經自主),雖然意圖保留風土形式,最終卻常令自己緊緊依附權力地景。
從公共價值角度形成議程的問題是它很模糊,無法解決全國層次的議題,也不能處理權力的不平等。然而,公共價值讓我們注意到菁英如何脫離某種資本投資形式而轉移到其他形式的關鍵問題。再者,對於以公民資格而非所有權為基礎的發展目標,公共價值能促進其討論。過去100年來,市場文化強調消費甚於公民資格。但美國與生俱來的民粹主義樂於接受強調地方社區的政治,強調投資要有給公民的社會回饋,而非給持股人的財務報酬,而企業也要有扎根的義務。人們依然希望生活於特定地方。或許,這可以成為開啟另類市場文化的標誌。
資本的空間 豆瓣
Spaces of Capital: Towards a Critical Geography
作者: 大衛.哈維 Harvey, David 译者: 王志弘 / 王玥民 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2010 - 5
大衛.哈維無疑是他那一代人裡,最具影響力、最廣受徵引的地理學家。他的聲望遠遠超越了地理學,延伸到社會學、都市規劃、建築、人類學、文學研究和政治科學。這本書首度將過去三十年來的原創性文章彙整在一起,關注地理知識和政治權力之間的張力,以及資本主義的空間生產。
大衛.哈維對於科學及地理學倫理中立宣稱的堅定質疑,像是一條線索貫穿了全書。他嘗試解釋資本主義的地緣政治,並將空間理論奠基於社會正義中。在這個過程裡,他處理了地理學史上遭受忽視或誤解的人物,將他們安置在知識史的脈絡之中。本書出現的人物有康德、凡邱念、洪堡德和拉提摩爾,伴隨了馬克思、黑格爾、海德格、達爾文、馬爾薩斯、傅柯和許多其他人,顯示了地理思想的深遠根源和意蘊。同時,哈維針對當前社會、環境與政治趨勢的生動觀察,顯示了這種思想對於認識世界的現況和可能未來,有多麼重要。
Africa Drawn: One Hundred Cities 豆瓣
作者: Gary White / Marguerite Pienaar DOM Publishers 2015 - 9
Africa is certainly not only a continent of small villages in the jungle and savannah. The urbanisation of the continent is advancing rapidly, while African cities and metropolitan regions are among the fastest growing in the world. Africa Drawn presents one hundred of the most connected and important cities of the continent. The approach of this book is an effort to map the urban form and structure of African cities, and to describe and illustrate how these different places were formed. Therefore, it presents the historic character of African locations as a valuable resource for imagining the future of the continent’s cities. A visual feast of 300 images and masterfully drawn plans illustrate contemporary and historical place-making actions in Africa. The result is a fascinating documentation of African urban space and at the same time a convincing analysis of its structure and morphology. The drawings are accompanied by introductory texts and, for the first time, render possible a comparison of diversity of urban form on the continent.
2018年8月24日 已读
非洲城市是欧洲近几年Urban Studies的热点
地理 城市
东南亚的贸易时代 豆瓣 Goodreads
Southeast Asia in the Age of Commerce, 1450-1680
作者: 安东尼·瑞德 译者: 吴小安 / 孙来臣 商务印书馆 2010 - 4
《东南亚的贸易时代:1450-1680年(套装全2册)》包括《(第一卷)季风吹拂下的土地》、《(第二卷)扩张与危机》、笔者对主题与资料试图采用的无所不读、无所不包的研究方法并不新颖。殖民主义历史、东方学和民族学对东南亚的研究支离破碎、令人遗憾;但在此前,马斯登(Marsden)、圣杰尔马诺(Sangermano)、莱佛士(Raffles)、克劳福德(Crawfurd)与帕里果瓦(Pallegoix),甚至诸如加尔沃(Galvao)、拉·卢贝尔(La Loubere)和瓦伦坦泰因(Valentijn)等先驱学者,即已通过利用文学、语言、游记、贸易统计,尤其是他们自己所掌握的第一手资料,记述了各自研究主题生活的方方面面。
城市读本 豆瓣
The City Reader
作者: 张庭伟 / 田莉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3 - 11
《城市读本(中文版)》广泛收录了关于城市研究和城市规划方面的经典和最新的文献共计54篇,其中37篇翻译来自“城市读本”(英文版)第五版,17篇为新收录。为了便于读者学习,《城市读本(中文版)》的特色是:提供了全书的导演、每个部分的引言及每篇文章的编者导读,还翻译、更新了《城市读本(中文版)》的部分框图,并且新加了14张与中国城市有关的框图。
The Great Urban Transformation 豆瓣
作者: You-tien Hsi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 3
Product Description
As China is transformed, relations between society, the state, and the city have become central. The Great Urban Transformation investigates what is happening in cities, the urban edges, and the rural fringe in order to explain these relations. In the inner city of major metropolitan centers, municipal governments battle high-ranking state agencies to secure land rents from redevelopment projects, while residents mobilize to assert property and residential rights. At the urban edge, as metropolitan governments seek to extend control over their rural hinterland through massive-scale development projects, villagers strategize to profit from the encroaching property market. At the rural fringe, township leaders become brokers of power and property between the state bureaucracy and villages, while large numbers of peasants are dispossessed, dispersed, and deterritorialized, and their mobilizational capacity is consequently undermined.
The Great Urban Transformation explores these issues, and provides an integrated analysis of the city and the countryside, elite politics and grassroots activism, legal-economic and socio-political issues of property rights, and the role of the state and the market in the property market.
About the Author
You-tien Hsing is Associate Professor of Geography a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She is the author of Making Capitalism in China: The Taiwan Connection (1998,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nd co-editor (with Ching Kwan Lee) of Reclaiming Chinese Society: Politics of Redistribution, Recognition, and Representation (Forthcoming, Routledge).
Hybrid Geographies 豆瓣
作者: Sarah Whatmore SAGE Publications Ltd 2002 - 11
'Hybrid Geographies is one of the most original and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our field in the last 30 years. At once immensley provocative and productive, it is written with uncommon clarity and grace, and promises to breathe new life not only into geographical inquiry but into critical practice across the spectrum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 and beyond. An extraordinary achievement' - Professor Derek Gregory,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Hybrid Geographies critically examines the 'opposition' between nature and culture, the material and the social, as represented in scientific, environmental and popular discourses. Demonstrating that the world is not an exclusively human achievement, Hybrid Geographies reconsiders the relation between human and non-human, the social and the material, showing how they are intimately and variously linked. General arguments - informed by work in critical geography, feminist theory, environmental ethics, and science studies - are illustrated throughout with detailed case-study material.This exemplifies the two core themes of the book: a consideration of hybridity (the human/non-human relation) and of the 'fault-lines' in the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society and nature. Hybrid Geographies is essential reading for student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with an interest in nature, space and social theory.
六个中国城市的十五条街道 豆瓣
作者: (编)马杰伟 Rountable Enterprise Limited 2006 - 9
近年保護維港、參與西九、重建灣仔、保育大澳……一連串有關城市空間的事件,漸漸形成香港人的城市自覺——自覺歸屬香港,希望參與社群發展,並以城市作為思考香港認同的基礎。這種「城市意識」,觸及香港本土文化的典範轉移。
馬傑偉教授帶領一班年青學人,花了數月時間走訪各個城市,我們可把深圳東門,對比旺角 西洋菜街、朗豪坊、砵蘭街和銅鑼灣,又把廣州北京路步行街,對比上海多倫路、香港的星光大道,以及澳門的荷蘭園。以無限的想象和感性的筆觸,站在歷史街角,看全球化的風景,透視超現代城市生活。
东北游记 豆瓣 谷歌图书
IN MANCHURIA
7.8 (80 个评分) 作者: [美] 迈克尔·麦尔 译者: 何雨珈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 - 1
生活在现代中国的人,都明白见证传统流失,老景翻新的感觉。在北京,也许你上周还在一条巷子里的小店吃面条,下周再去就发现那儿已经变成了一堆瓦砾。
相比之下,东北的历史还不算那么遥远。
你乘坐的火车可能行驶在以沙皇命名的铁路上;你漫步而过的建筑不是佛教古寺,而是洋葱圆顶的俄罗斯东正教教堂;你走过的大道两旁种着日本赤松;树木掩映之下,是殖民时期各国政府的办公楼,散发着浓浓的旧时代气息;你还可以去参观溥仪的“傀儡皇宫”,看看二战时期日本关押盟军战俘的地方;你站在朝鲜战争期间美军飞行员俯冲轰炸过的大桥上,就是站在中朝边境上,跨越了鸭绿江。
17世纪早期,东北,开始比较频繁地出现在有记载的古代历史中。当时在世界的另一边,莎士比亚正在创作经典戏剧,英格兰的清教徒登陆普利茅斯岩,开始创建美国。
也许你不知道这里曾经发生了什么故事,有什么样的过往。而在我眼里,这些恰恰就是历史的印记,记录了东北的兴衰荣辱,也浓缩了现代中国的起落沉浮。
1993年,美国的人口普查不再把农民的数量算在统计范围内,只有不到2%的美国人居住在农村。但中国,有将近一半的人口,大概七亿人,还住在荒地这样的乡村。不过,这个数字正在直线下降:2000年以来,中国有四分之一的乡村已经悄然消失。
我很清楚,在东北,能够对中国的过去一探究竟。但没有料到,在荒地,我能一瞥这个国家的未来。
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 豆瓣
作者: 满志敏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9 - 3
本书主要以中国历史文献资料为依据,研究自文字记载以来的气候冷暖变化,建立近3000年以来气候冷暖的情景变化序列,尤其注重与特徵时期,如中世纪温暖期以及明清小冰期的冷暖波动和趋势。历史旱涝情景,以及分区旱涝等级的校订和划分。特徵时期的气候变化及其社会影响,以及社会对气候变化的回应机制。重要的气候灾害与社会影响。
目录:
第一章 结论
第二章 中国历史气候研究的资料和问题
第三章 历史时期气候冷暖研究的几个基本原理
第四章 西周以前我国气候的基本特徵和变化
第五章 夏至殷商时期的气候冷暖变化
第六章 西周至东汉时期的气候冷暖比较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气候冷暖变化
第八章 五代至元朝时期的气候冷暖变化
第九章 明清时期的伺候冷暖变化
第十章 历史旱涝灾害资料的参数化
第十一章 我国东部不同地区旱涝演变的序列
第十二章 历史时期气候变迁对农牧过渡的影响
第十三章 中世纪温暖期气候与华东沿海环境变化的关系
第十四章 气候变化对动植物颁的影响
第十五章 极端年份的气候状况
附录:图表目录
Reluctant Pioneers 豆瓣
作者: James Reardon-Anderson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 1
Reluctant Pioneers describes the migration of Chinese to Manchuria, their settlement there, and the incorporation of Manchuria into an expanding China, from the seventeenth to the twentieth centuries. The expansion of Chinese state and society from the agrarian and urban core of China proper to the territories north and west of the Great Wall doubled the size of the empire, forming the “China” now so prominent on the map of Asia. The movement and settlement of people, clearing and cultivation of land, invasions of soldiers, circulation of merchants, and establishment of government offices extended the boundaries of China at the same time that the American expansion westward and the Russian expansion eastward created the other great landed empires that dominated the twentieth century and persist today.
The chief purpose of this book is to describe the Chinese experience and what it tells us about the expansion of states and societies, drawing comparisons with Russia and America, and reflecting on the nature of what scholars since Frederick Jackson Turner have called “frontiers” and what Turner’s critics now call “borderlands” or “middle ground.” In addition, the book touches on several other issues central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modern China, such a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economy and the nature of Chinese migration.
Urban Rhythms and Travel Behaviour 豆瓣
作者: Stefan Schönfelder / Kay W. Axhausen Ashgate 2010 - 3
2016年3月24日 已读
基本涵盖传统urban travel behaviour的大部分话题和方法论,从理论框架到实证研究,内容翔实。作者按照时间/空间的角度将travel behaviour research分为两类,每类各举了若干实证研究。遗憾的是,对时空耦合和交通大数据未有提及。
交通 地理 城市
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 豆瓣
Conducting Research in Human Geography
作者: [爱尔兰] R.基钦 / [英]N.J.泰特 商务印书馆 2006 - 6
这是一本教导人们怎样从事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好书。它涵盖了这个领域从事项目研究的整个过程,包含了多种研究方法和技术,引导研究者们经历研究的所有方面。认真地通读这本书,可以使你从一个研究的新手变成具有相对独立研究能力的研究人员。
全书论述了研究项目的理论基础,简要地列出了当代各种理论思潮及其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详细说明了研究项目规划、选题聚焦以及为实现这个研究项目所需要的各种定量及定性数据的生成和分析方法,充分采用了现代计算机技术介入人文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广大师生必能从中获益匪浅。
2016年3月23日 已读
基础但全面
地理
人文地理学野外方法 豆瓣
作者: 周尚意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 2
《人文地理学野外方法》内容简介: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人文地理学作为其重要分支之一,也需要以野外工作支撑其科学探索。野外不单是数据资料收集的场所,更是地理学家发现科学问题的空间。中外人文地理学家和地理学教育工作者均强调野外实践的重要性。由于人文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的对象有很大区别,因此《人文地理学野外方法》从野外工作的方法论、野外工作的前期准备、数据资料的收集方法、野外数据收集方法、野外实习资料的后期整理五部分介绍了人文地理学野外工作的基本方法。《人文地理学野外方法》最后一章以案例研究的形式,介绍了野外方法在不同人文地理学研究领域中的应用。《人文地理学野外方法》既是地理学专业学生学习野外工作方法的必备书,也是其他与人文地理学相关领域的学者了解地理学野外工作特征的入门书。
地理学与生活(插图第11版) 豆瓣
Introduction to Geography,11e
作者: [美]阿瑟·格蒂斯(Arthur Getis) / 朱迪丝·格蒂斯(Judith Getis) 译者: 黄润华 / 韩慕康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2013 - 8
◎城市污染物为何久聚不散?
◎环境中的微小毒素会被食物链逐级放大?
◎地理条件造就了哪些独特饮食文化?
※完善自我,掌握新的洞察力,地理学视角看世界
※知灾防灾:了解地震、暴雨如何形成,才能做好应对的准备
※新闻时事:发掘热点话题的地理特点,综合分析时政问题
※历史变迁 :以地理学知识审视环境与气候变化对历史影响
※大千世界:从冰川遗迹、大峡谷的壮丽景观到城堡、教堂的人文风情,掌握自然与人文地理,学会深度旅行
◎首部整合各分支学科的地理学译著 知识点全面系统又贴近人的实际生活
◎独特专栏紧密追踪公共政策 将地理学与现实话题紧密结合
◎生活中应知晓的地理学常识
◎再版10次的当代地理学传承、发展与应用的经典之作
地理学是一个古老的研究课题,最初仅指地球的绘图与勘查,但到今天已经逐渐发展为一门范围广泛的学科。本书共13章,分为四个篇章,囊括自然地理学、人口地理学 、文化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等学科分支。以介绍地理学的发展、核心概念,以及长期以来在地理学思想与著作中形成的四种系统性传统为开端,四大传统独立成篇,每篇集中论述这些地理学观点的一个方面。前三篇专门介绍地理学的分支学科,而区域分析传统单独成为最后一章,利用前三种传统和主题,并通过相互参照对其进行综合。
相对于其他地理学书籍,本书特别突出了地理学与生活的相关性。对人体有害的天气现象、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城市形态的变化、城市垃圾与危险废物的处理等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均有涉及。平实、生动的文字与丰富的实例,使本书极具可读性,读者通过本书亦会获得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 获奖信息
★入选“地理科学十大经典读本”
2015年3月23日 已读
高中地理级别
地理
演进的城市 豆瓣
作者: ,Lidia Diappi,,意大利 编 译者: 唐恢一 上海交大 2008 - 1
《演进的城市:国土规划中的地理计算》缘起于由意大利大学与科学研究部(MIUR)资助的于1999-2002年期间开展的科学研究项目。该项目题为“规划过程中的知识工程”,目的在于发展用于国土规划的分析、项目和评价中的人工智能技术。这种方法近来在科学文献中被定义为“地理计算”(Geocomputation),它构成国土科学中正在出现的一种新范式。
荒野与美国思想 豆瓣
Wilderness and the American Mind
作者: [美] 罗德里克·弗雷泽·纳什 译者: 侯文蕙 / 侯钧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4 - 2
《荒野与美国思想》的前十二章,作者按照年代的先后,论述了荒野自旧大陆到新大陆不断变化的命运,从被仇视到被赞美,从被征服到被保护的整个过程;实际上,这也是美国思想的变化过程。美国人在不断调整对荒野认识的同时,也在调整着和自然的关系。毫无疑问,荒野是自然的一种客观存在;但是荒野的概念却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是随着农耕生活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种认识,是与文明相对的一种概念。因此,在不同的文化传统中,对荒野的认识也不同;而且,随着历史的变迁,这种认识也在发生变化。在人的思想中,荒野有时是幽暗的,有时是灿烂的;在某些人的眼中可能是恐怖的,在另一些人看来则可能是壮美的。此时彼时,仁者智者,不尽相同。而且,令人纳罕的是,当人们认识到荒野必须得到保护之时,也就是荒野消失殆尽之时。 最后四章,主要讲了是20 世纪70—90 年代的美国荒野政策和管理及国内外的荒野现状。《荒野与美国思想》告诉我们,荒野由何而来,又向何而去。
《荒野与美国思想》自1967 年问世以来,已先后出了四版(1967,1973,1982,2001),印数达50 多万册,屡印不衰。它曾被《洛杉矶时报》评为“二战”后最有影响的100 本书之一,并被《户外》杂志看做是一本改变了世界的书。在学术界,它亦受到高度评价;40 多 年来,在美国高校中,该书一直被列为环境史学科和环境研究的必读书。时至今日,这部书已成为公认的一部经典。
什么是环境史 豆瓣
作者: 〔美〕唐纳德·休斯 译者: 梅雪芹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 11
何谓环境史?它是一种立足于研究不同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以理解人类所处、所做与所思的历史。在这本开创性的著作中,J. 唐纳德•休斯对环境史所思考的问题、其研究角度与从业者做了全面深入的介绍。他着眼于全球,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形态各异的环境史整合在一起,并揭示了它们各自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与趋势。对这一学科已有深入思考的人能够从本书中获得新的视角;对初学者来说,这本书能为将来的学习和研究提供多角度的启发,是一本无可替代的入门教材。
---
如果想理解环境史这一新兴学科的研究议题以及撰述方法,那么,这本书将以涵盖全球的广阔视野、深入浅出的学术探索以及对前沿成果的良好把握,当之无愧地成为迄今为止最好的向导。—— J. R. McNeill,乔治敦大学
《什么是环境史》是对历史学界一门最重要,也是发展最为迅速的分支学科的权威性概览。它由一位古典学学者撰写,以全球的视野,从容地对古代、中世纪以及当代的环境史进行了考察。对学者们来说,这是一份出色的学术发展水平报告,而学生也可将其用作绝佳的入门指南。—— Sverker Sörlin,斯德哥尔摩皇家技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