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乔姆斯基、福柯论辩录 豆瓣
Human Nature: Justice versus Power: The Chomsky-Foucault Debate
7.3 (17 个评分) 作者: [美] 诺姆·乔姆斯基 / [法] 米歇尔·福柯 译者: 刘玉红 漓江出版社 2012 - 3
1971年,那个政治和经济都起着翻天覆地变化的时候,诺阿姆•乔姆斯基和米歇尔•福柯,两位在世界知识分子界处于顶尖地位的人,完成了一次堪称“世纪辩论”的交锋。这场辩论从“人的天性”出发,很快就拓展到了更宽泛的领域,涉及了历史、创造力、自由以及为政治正义所作的斗争。这本小书已经行销九个国家,也早已超出了学术图书的范畴,而这两位作者的知名度也超出了学术领域。
2019年1月5日 已读
整场辩论鸡同鸭讲。除了映射出欧/美当年面对极为不同的历史问题和冲突环境以外,两人几乎是自说自话,更不用说碰撞出任何火花。中文版删除了提及苏联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关键段落。
政治 文化
虚拟的寓言 豆瓣
Parables of the Virtual
作者: 布莱恩·马苏米(Brian Massumi) 译者: 严蓓雯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2 - 2
《虚拟的寓言》是在众多讨论“身体”的当代文化研究著作中,带我们从运动与感觉的关联出发的,经过对情感与身体的富有洞见的探索,最终抵达对“自然文化统一连续体”的创造性的重新认识。充满了实验性质,不乏冒险色彩,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创见,也将对文化研究产生长远的影响。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Goodreads 豆瓣
10.0 (5 个评分) 作者: Erving Goffman Anchor 1959 - 6
A notable contribution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ourselves. This book explores the realm of human behavior in social situations and the way that we appear to others. Dr. Goffman uses the metaphor of theatrical performance as a framework. Each person in everyday social intercourse presents himself and his activity to others, attempts to guide and control the impressions they form of him, and employs certain techniques in order to sustain his performance, just as an actor presents a character to an audience. The discussions of these social techniques offered here are based upon detailed research and observation of social customs in many regions.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豆瓣 谷歌图书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8.6 (82 个评分) 作者: 欧文·戈夫曼 译者: 冯钢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5
我想把这个研究报告当作一种手册,详尽叙述一种社会学观点。社会生活,特别是在建筑物或房舍的有形界限内有组织的社会生活,可以根据这种社会学观点来研究。我将描述一组特征,它们共同构成一种框架,这一框架能运用于任何具体的社会设施,无论是家庭设施、工业设施还是商业设施。本报告所使用的观点是戏剧表演的观点,其原理从舞台演出艺术原理引申而来。我将讨论个体在普通工作情境中向他人呈现他自己和他的活动的方式,他引导和控制他人对他形成的印象的方式,以及他在他人面前维持表演时可能会做或不会做的各种事情。
2018年11月17日 已读
翻译质量和桂冠版相比半斤八两,很多专业用语翻译得像口语,而没有附录术语表。简单翻翻又找来英文版看
文化 社会
新资本主义的文化 豆瓣
7.6 (5 个评分) 作者: [美] 理查德·桑内特 译者: 李继宏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6
著名社会学家理查德·桑内特分析了传统工业资本主义和当今处于全球化转型中的资本主义之间的重大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工作伦理已经渐趋改变;稳定的传统科层式大型企业逐步被新经济条件下的小型化企业所代替;重视熟练技艺(所谓匠人)和成就的传统价值观让位于更加注重潜能和才华的价值观;所谓的“无用的幽灵”正缠绕着专业人士和手工业工人;消费和政治的界线正在消亡。
新经济在摆脱僵化静态的科层组织的“铁笼”的同时,理应给个人提供一种新的自由模式,但桑认为并非如此,新经济带来了新的社会和情感创伤,能适应和得益于这种新资本主义文化的只是一部分人。这种新资本主义文化对个人的自我提出了新的要求:越来越要求来自更加简洁意义上的自我,注重潜能而不是已经取得的成就,人们必须轻视甚至放弃以往的经验,努力适应新经济的“改革”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