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雅各布·德佐特的千秋 豆瓣
The Thousand Autumns of Jacob de Zoet
9.0 (5 个评分) 作者: [英] 大卫·米切尔 译者: 唐江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2 - 8
《雅各布·德佐特的千秋》2010年一经出版即问鼎英联邦作家奖,是大卫·米切尔极其重要的一部作品,该书的故事背景是1799年长崎湾的出岛,这是日本当时唯一的一座贸易港埠,也是日本通向世界的唯一窗口,日本设置这座岛的用意,正是为了不让西方人踏足本土。狡猾的商人、奸诈的翻译、收费高昂的高级妓女混迹于斯。虔诚的年轻办事员雅各布·德佐特来到此地,准备用滞留东方的五年时间,赚取充裕的财富,与荷兰的富家千金共结连理。与蓝场川织斗偶然邂逅,让雅各布的初衷变得黯然失色,她是曾遭毁容、为位高权重的长崎奉行之子接生的助产士。礼法、利益与欢愉的界线模糊难辨,雅各布发现自己的美梦蒙上了阴影,他仓促地许下誓言,却横遭命运的阻挠——后续事态发展之严酷,远远超过雅各布最糟的设想······
毛姆短篇小说精选集 豆瓣
9.0 (80 个评分) 作者: [英]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译者: 冯亦代 / 傅惟慈 译林出版社 2012 - 11
这二十三个短篇带我们去往英国、法国、意大利和墨西哥,还引我们领略了太平洋岛国的风情。毛姆笔下的世俗男女在一幕幕凛冽的人间短剧中出演了一个个令人难以忘怀的角色。人性弱点无时不在精确透视之下,人际关系被一次次冷冷剖析。在各种光怪陆离的场景中,迷失的人性引发了一连串的悲剧。
二手时间 豆瓣 Goodreads
Время секонд хэнд
8.9 (249 个评分) 作者: [白俄] S. A. 阿列克谢耶维奇 译者: 吕宁思 中信出版集团 2016 - 1
201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最具分量的作品
发表后荣获德国书业和平奖(2013)、法国美第契散文奖(2013)、俄罗斯「大书奖」读者票选最佳文学作品(2014)、波兰卡普钦斯基报告文学奖(2015)
本书是白俄罗斯著名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最新作品,通过口述采访的形式,展现身处关键历史时刻的普通人的生活。本书讲述了苏联解体后,1991年到2012年二十年间的痛苦的社会转型中,俄罗斯普通人的生活,为梦想破碎付出的代价。在书中,从学者到清洁工,每个人都在重新寻找生活的意义。他们的真实讲述同时从宏观和微观上呈现出一个重大的时代,一个社会的变动,为这一段影响深远的历史赋予了人性的面孔。苏联解体已逾二十年,俄罗斯人重新发现了世界,世界也重新认识了俄罗斯。新一代已经成长起来,他们的梦想已不再关乎梦想,不再像90年代他们的父辈,关心信仰。二十年来,人们看了崭新的俄罗斯,但她却早已不是任何人曾经梦想过的俄罗斯了。作者追溯了苏联和苏联解体之后的历史过程,让普通的小人物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从而展现出身处历史的转折,以及人们如何追寻信仰、梦想,如何诉说秘密和恐惧,让人们重新思考什么是“俄罗斯”和“俄罗斯人”,为什么他们无法适应急剧的现代化,为什么再近两百年之后,依然与欧洲相隔。本书分为上下两部分,采访了生长于理想之下的俄罗斯人和今天的俄罗斯人,以及阿塞拜疆等前苏联国家的普通人,呈现他们的生活细节,所感所想。德国媒体盛赞该书撷取的是最为细小的马赛克,却拼出了一幅完整的后苏联时代图景。“一部20世纪后半叶的微观俄国史,笔力直抵普京时代。”
抚顺故事集 豆瓣
7.5 (15 个评分) 作者: 赵松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5 - 3
“有时候,某些理想,对于某些人来说,从一开始就注定是悲剧的结果。”
精心结构的短篇小说集,在虚构与非虚构间取得了巧妙平衡。赵松从自己的回忆出发,对抚顺——这座沧桑的东北工业老城的地理和物事,对亲人、小伙伴、师傅、同事……进行了细腻而克制的叙述。他解释了身边的人们,某种程度上也解释了自己,解释着这个时代。虽然结构上是短篇小说集,但可以被视为一部别样的长篇,并纳入悠久的成长小说传统。
关于他人的痛苦 豆瓣
8.2 (4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苏珊·桑塔格 译者: 黄灿然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6
《关于他人的痛苦》是苏珊·桑塔格继《论摄影》之后又一本关于摄影的专著,也是她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这本书聚焦于战争摄影,探讨影像反映出的人的痛苦与观者之间的关系。惨不忍睹的影像尽管能唤起观者的悲悯之心,但人们的无能为力感更让这些在生活中无孔不入,又格格不入的影像显得多余而荒诞。若不经思考而直接相信影像之内容,我们的道德判断力只会愈来愈弱。桑塔格以纯文字书写影像,为观者提供思考空间以正视“他人的痛苦”。
漫游者寄宿所 豆瓣
6.2 (12 个评分) 作者: [德] 赫尔曼·黑塞 译者: 欧凡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 1
本书是黑塞的诗集,收录诗约百首。诗歌对黑塞而言,“是灵魂对经历的反应……诗最先只对诗人自己说话,是他的呼吸,他的呐喊,他的梦,他的微笑,他的挣扎”。他生命危机时期的苦难黑暗与混乱状态,内心的冲突与沟通也全都自然入诗。他的诗与他的小说、散文内 涵完全一致。
凯尔特的薄暮 豆瓣
The Celtic Twilight
8.5 (49 个评分) 作者: (爱尔兰)W.B.叶芝 译者: 殷杲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7 - 8
本书是叶芝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部特殊的作品。之所以说它特殊,原因有二:第一,这是诗人叶芝以诗歌的笔法写出,却又并非诗集的作品。第二,这是诗人用来表达他对爱尔兰永恒的热爱的一部重要作品。实际上,这是一部叶芝饱含着诗人的激情整理出的一部优美的爱尔兰神话传说集。诗人浸淫在爱尔兰文化中多年,对于爱尔兰传说中的仙女等等魔幻力量的存在深信不疑,这种浪漫信仰给他的诗歌创作增添了特殊光彩。为了回报爱尔兰民族文化这个提供给他以无限灵感的美的母体,叶芝用诗人的笔触,记录下他喜爱的凯尔特风土人情。本书集结了或绵延数页,或寥寥几句的乡人闲谈和神话传说,风格和形式有点类似我国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不过,与《聊斋》不同的是,本书更多的是强调诗人本人对于魔幻世界的思索与感激。
这是一部反映了作者早期的典型创作特征的作品。它的内容包罗万象:鬼怪、仙人、幽默故事和乡间传说层出不穷;它的文体更可谓杂而不乱:时而是一段关于生命和死亡的严肃探讨,时而是一段农人放肆地讲出的荒诞不经的故事,之间穿插着叶芝的诗歌片段。全书笔法自由轻松至极,行文充满想象力,张扬一种神秘浪漫的美感以及对淳朴思想的热爱。
《凯尔特的薄暮》是搜集自爱尔兰斯莱戈和戈尔韦两地的神话、传说合集,是作者在爱尔兰西北沿海村庄采风,和当地的各色人物交友聊天,并对这些谈话笔记稍加整理,加上自己的一些思考和感悟编写而成的。也可以视为一部文笔优美的散文集,其内容涉及天地神鬼,充满各种有趣的奇谈怪论,有点类似我国的《聊斋志异》,或者《阅微草堂笔记》。
枕头人 豆瓣
9.2 (47 个评分) 作者: [英]马丁•麦克多纳 / 汀布莱克•韦滕贝克 译者: 胡开奇 新星出版社 2010 - 4
这位冷血的警察,出于只有他自己知道的原因,没有将那些小说稿付之一炬,而是小心翼翼地把它们放进了卡图兰的档案,贴上封条,以便将它们封存到五十年后。这一变故搅乱了作者原本时尚的悲凉结尾,但不管怎样……不管怎样……它多少保存了这一事件的精神本质。
——《枕头人》
以未来的名义还有什么没被说过和做过呢?未来总是在某个他人的手中。我们等待着许诺的时光,等待那最佳时光,忘记了责任与痛苦。我们不再提出疑问,在夜晚我们睡得香甜,我们也不曾看到……
——《夜莺的爱》
世间万物都被军事征用了。
——《远方》
没有审查制度,将没有象征,没有隐喻,没有戒律……
——《审查者》
本戏剧集收录了《枕头人》、《审查者》、《夜莺的爱》和《远方》四部英国当代经典剧作。它们都从问世起就在世界各地不断重演,并获得多项戏剧大奖。这四个剧本在本书中构成一种整体的张力:关于虚构作品和社会行为、审查制度、国家名义下的暴行。
渴求 豆瓣
8.7 (6 个评分) 作者: [英]萨拉·凯恩 / 安东尼·尼尔逊 译者: 胡开奇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 - 4
上海戏剧学院外国戏剧研究中心
重磅学术出版力作“外国剧作新选”系列
伦敦西区和百老汇长演不衰的西方当代经典;戏剧研究不可不读的直面戏剧
《渴求》为英国当代直面戏剧的剧作选本,精选了4位剧作家的6部著名剧作,分别从地狱般的生存境遇和人性之恶、当代人情感的疏离与混乱、在亲情名义下的人性深渊和专制机器的肆虐暴行这几个方面令读者直面了一个千疮百孔的新的社会现实。出现在本书中的,有读者熟悉的多产而英年早逝的激烈女剧作家萨拉•凯恩;有摘得英国实验戏剧多项大奖的安东尼•尼尔逊;有因《亲密》一作而被中国广大文艺青年知晓的帕特里克•马勃;还有以惊人的神来之笔向读者展示了瑰丽而丰沛的想象世界的马丁•麦克多纳。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 豆瓣
作者: 朱立元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 4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本书简称当代西方文论,时间跨度为20世纪初至今,范畴主要为文学理论。本书所用的“西方”概念,除了地域含义外,还包括历史文化因素,因此,本书介绍了若干俄罗斯文论,但未介绍前苏联的文论。
不安之书 豆瓣
Livro do desassossego
8.4 (5 个评分) 作者: 费尔南多·佩索阿 译者: 陈实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6 - 1
《不安之书》是F.佩索阿的未完成之作,里面的许多篇章也不像已经完成的篇章,甚至还有留着空白等待填补之处,但是全部加起来,却能完整地描画出一个人的灵魂。


自我检验
我们的静默夫人
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的丧礼进行曲
在隔离的森林里
树林
违祷文
没有实现的旅行(1)
想像的旅行
人工修饰的美学
假期随笔
自传的片断
气馁的美学
不付邮的信
单人纸牌游戏
万花筒
丧礼进行曲(一)
丧礼进行曲(二)
无名战士墓
“占有”的湖(1)
帝国传奇
清醒的日记
佩德罗的田园曲
圆柱列
三角形的梦(一)
三角形的梦(二)
雷雨
雨景
不安之夜交响曲(一)
不安之夜交响曲《二)
荒谬
歌颂荒谬
悲伤的间奏(一)
悲伤的间奏(二)
悲伤的间奏(三)
悲伤的间奏(四)
悲伤的间奏(五)
悲伤的间奏(六)
间奏(一)
间奏(二)
……
惶然录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Livro do desassossego
8.9 (27 个评分) 作者: [葡] 费尔南多·佩索阿 译者: 韩少功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2 - 6
《惶然录》收集了佩索阿晚期的随笔作品,都是一些“仿日记”的片断体……佩索阿被当代评论家们誉为“欧洲现代主义的核心人物”,以及“杰出的经典作家”、 “最为动人的”、 “最能深化人们心是”的写作者等等。本书作为译者韩少功的作品集中的翻译随笔集出版。
阿尔伯特·卡埃罗 豆瓣
8.8 (23 个评分) 作者: [葡萄牙] 费尔南多·佩索阿 译者: 闵雪飞 商务印书馆 2013 - 7
必须将佩索阿的名字列入生于〔19世纪〕80年代的世界级艺术家这个群体:毕加索、乔伊斯、勃拉克、斯特拉文斯基、赫列勃尼科夫、勒•柯布西埃……
——罗曼•雅各布森(俄国形式主义代表人物)
佩索阿是本世纪最具决定意义的诗人之一 ,如果我们把他看作一种哲学上的可能性的话就尤为如此。 ——阿兰•巴丟
我们相信阿尔伯特•卡埃罗是20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落寞地生活,无名地死去。在神秘主义者看来,这是导师的特征。
——里卡多•雷耶斯(佩索阿异名之一)
根据研究者统计,佩索阿一生共创造了72个不同的异名。这72个异名承担着不同的职责,活跃程度不尽相同,最主要的异名有三个:阿尔伯特•卡埃罗,阿尔瓦罗•德•冈波斯与里卡多•雷耶斯,他们与本名的费尔南多•佩索阿共同构成了一个书写的“家族”。《阿尔伯特•卡埃罗》所收作品即是佩索阿以这个异名写作的诗歌和散文。
本书中第一部分呈现了阿尔伯特•卡埃罗的组诗《守羊人》,这是一部具有奠基性质的作品。组诗共有49首,但实际上可以看成是一首诗,或者一句话:世界是部分,而非整体。以基督一神论为信仰基础的理性精神要求现代人把“自然”作为整体来认识,而不是石头、河流与树木无休无止的相加。而佩索阿认为这种理性阻碍人们正确认识自然。因此,为了重建异教,或者建立新异教,首先要通过消灭绝对理性与拒绝形而上学重现异教的本质。
《恋爱中的牧羊人》,是一组阿尔伯特•卡埃罗诗陷入爱情时的诗作,是恋爱中的阿尔伯特•卡埃罗对待爱情的自然而然的方式。
《未结之诗》,阿尔伯特•卡埃罗的早期诗作,并与其他所有诗作归并在一起出版,这些诗中的最后几首(从(……)号起)是卡埃罗临终之前回到里斯本写出的。由于疾病的侵袭,诗人最后的诗作呈现出某种新奇,无论性质还是方向上,都与作品的总体特征有所区别。
最后还有《断章》、《归属不明的诗》三首,以及散文部分的《阿尔伯特•卡埃罗访谈》及一篇论及诗歌和散文区别的小品。并附有费尔南多•佩索阿大事年谱。
博尔赫斯谈艺录 豆瓣
8.9 (11 个评分) 作者: [阿根廷] 豪·路·博尔赫斯 译者: 王永年 / 徐鹤林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5
博尔赫斯以小说、诗歌名家,但他写得最多的却是随笔札记,就文字篇幅而言,其小说和诗加在一起才跟这些文章大致相埒。以前国内许多出版物介绍博尔赫斯时,这类文字大抵冠以“散文”之称,其实博尔赫斯写的不是通常那种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的散文,而是专门谈论创作问题的艺文随笔。这是作者最擅长的文体之一。
需要稍作说明的是,这些笔触隽永、富于哲趣的文章并不只是玄思匡辩的结果,也包含直接来自生活的印象——郊外灯火,市井打斗,匕首和六弦琴,喧嚣而忧伤的探戈。当过二十年文学教授,又做过十八年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馆长的博尔赫斯,虽说一生都生活在书籍和文学作品之中,却不是那种只想躲在书斋里的学究式的人物。他讨论创作艺术似乎也跟创作本身一样,同样是从苦难和喟叹之中寻觅世人的精神踪迹。所以,这些智性文章写得极具感性,譬如关于梦魇,关于隐喻,关于时间,关于但丁《神曲》的修辞意图,关于侦探小说的叙事法则,等等……诸如此类的诡谲之辩,让他一说都没有什么让人发怵的地方了。用干干净净直白的语言去解决思辩问题,实在是这世上少有的一项本事。他在一篇介绍莎剧的序言中写道,“我读过许多关于《麦克白》的文章,也忘了不少。”(威廉·莎士比亚《麦克白》)直言“忘了不少”显出一种优雅的自负,是不想搭理那些直冒酸气的专家学者,一句话打发了一大堆麻烦。
博尔赫斯在许多美学看法上都有一点特立独行的意思。比如,他对莎士比亚是否将无限期的经久不衰表示“无可奈何地怀疑”,而坚信许多二三流作家的作品乃或街谈巷议中都可能有着堪与经典作品相媲美的东西——经典文本之所以经典,是因为有一个历史的动态过程,他把产生经典的动因更多地归结为某些接受机遇。(《论古典》) 他在卡夫卡的小说里追踪卡夫卡的美学先驱,从济慈的诗句中找寻个体与群体的时空联系,从霍桑和爱伦·坡那儿发现了幻想与真实相碰撞的心理轨迹,这些不囿成见的审美认识总是那么新颖而生动,显示出某种超前的感知。人们知道,接受美学是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开始向唯文本主义发起挑战的,而博尔赫斯早在五十年代初就据于既往的审美经验指示了解释学的路径。他从作者、作品和读者交互关系中发现了历史,而不是根据历史来定义作家、作品,这里边的阐释逻辑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那个古老命题,至今在许多研究者那儿还是一头雾水。
在博尔赫斯的艺术迷宫里还有若干通向哲学的小径,从柏拉图到帕斯卡,从犹太教的神秘哲学到东方佛禅,思维的分岔接连不断导入思想的幽胜之境。这也是博尔赫斯艺文随笔的一大特色。其实,他思想的许多方面都走在当日学术前沿,甚至六十年代以后一些名声大噪的新学说也能从他这儿影影绰绰瞧出一些轮廓,诸如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当然,博尔赫斯没打算要做哲学家,他最感兴趣的还是现实与想象的关系,时间与无限的奥义——对于作家来说,问题是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施展自己的“魔幻”之术。这不算什么哲学,甚至都不是一本正经的美学问题,一切取决于经验与情感。
博尔赫斯全部艺文随笔约超过一百万字,凡四百余篇。本书选录其中的七十六篇,分别取之作者的十个随笔集,即《埃瓦里斯托,卡列戈》(1930)、《讨论集》(1932)、《永恒史》(1936)、《探讨别集》 (1952)、《序言集成》(1975)、《博尔赫斯口述》(1979)、《七夕》 (1980)、《有关但丁的随笔九篇》(1982)、《文稿拾零》(1986)和《私人藏书:序言集》(1988)。
加缪全集(散文卷Ⅱ)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法] 阿尔贝·加缪 译者: 杨荣甲 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1
中文版《加缪全集》分为四卷:一卷小说、一卷戏剧、两卷散文,凡两百余万字,由著名法国文学专家柳鸣九先生主编,以法国伽利玛出版社权威的七星丛书版为文本依据,邀约丁世中、李玉民、沈志明等法语界精英译者担纲翻译。除了《局外人》、《鼠疫》、《西西弗神话》等脍炙人口的作品以外,还翻译了他的所有剧作,以及包括政论和文论在内的全部散文作品。《加缪全集》称得上是汉语出版界有史以来作品收罗最全、译本也最权威的加缪作品总集。
加缪全集(全四册) 豆瓣
8.6 (7 个评分) 作者: 柳鸣九 / 沈志明 主编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 - 5
《加缪全集》收录作品齐全,它是按照法国加里玛出版社权威的七星丛书版翻译过来的,不仅重译了加缪的《局外人》和《鼠疫》等著名小说,而且翻译了他的所有剧作,以及包括政论和文论在内的全部散文作品,而且还有加缪基本完成、但尚未定稿和出版的小说《第一个人》。全书之前有柳鸣九写的长篇总序,简明扼要地评析了加缪的生平和作品,对时代背景中涉及的一些重大问题有独到的精辟见解,对于读者极有参考价值。
博尔赫斯诗选 豆瓣
9.4 (38 个评分) 作者: (阿根廷)博尔赫斯 译者: 陈东飚 / 陈子弘等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3 - 1
突然间黄昏变得明亮
因为此刻正有细雨在落下。
或曾经落下。下雨
无疑是在过去发生的一件事。
谁听见雨落下,谁就回想起
那个时候,幸福的命运向他呈现了
一朵叫做玫瑰的花
和它奇妙的,鲜红的色彩。
这蒙住了窗玻璃的细雨
必将在被遗弃的郊外
在某个不复存在的庭院里洗亮
架上的黑葡萄。潮湿的暮色
带给我一个声音,我渴望的声音,
我的父亲回来了,他没有死去。
里尔克精选集 豆瓣
作者: [奥地利] 莱内·马利亚·里尔克 / 编者 李永平 译者: 绿原 / 孙周兴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5 - 6
收录由著名翻译家翻译的里尔克诗歌、散文、小说、随笔60余万字。
编选者简介
李永平,博士,现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任副研究员,同时担任中国德语文学研究会秘书长。从事德语文学研究,重点为德语诗人荷尔德林、里尔克和德国早期浪漫主义。已发表论文数十篇,并有译著多种。 译 者 简 介绿 原,著名诗人、翻译家,德语文学研究专家。工作单位:人民文学出版社。杨武能,著名翻译家,德语文学研究专家,现为四川大学教授。工作单位:四川大学欧洲文化研究中心。徐 畅,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从事德语文学研究。杨宏芹,硕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从事德语文学研究。林 克,西南交通大学德语系教授,从事德语文学研究和翻译。臧 棣,诗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李魁贤,台湾诗人,曾翻译出版里尔克多本诗集。魏育青,复旦大学德语系教授,主要从事德语文学研究和翻译。孙周兴,同济大学教授。梁宗岱,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张 黎,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德语文学专家。张曙光,中国当代著名诗人。孙风城,北京大学德语系教授。王剑南,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人员。冯 至,诗人,学者,已故。卞之琳,诗人,已故。陈敬容,诗人,已故。吴兴华,诗人,已故。
加缪全集(散文卷Ⅰ) 豆瓣
9.6 (5 个评分) 作者: [法] 阿尔贝·加缪 译者: 丁世中 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1
中文版《加缪全集》分为四卷:一卷小说、一卷戏剧、两卷散文,凡两百余万字,由著名法国文学专家柳鸣九先生主编,以法国伽利玛出版社权威的七星丛书版为文本依据,邀约丁世中、李玉民、沈志明等法语界精英译者担纲翻译。除了《局外人》、《鼠疫》、《西西弗神话》等脍炙人口的作品以外,还翻译了他的所有剧作,以及包括政论和文论在内的全部散文作品。《加缪全集》称得上是汉语出版界有史以来作品收罗最全、译本也最权威的加缪作品总集。
置身于苦难与阳光之间 豆瓣
8.6 (23 个评分) 作者: (法)加缪 译者: 杜小真 上海三联书店 1997
二战后法国有两位号称“精神领袖”的人物,一是萨特,一是加缪。加缪还被称为“法国的良心”,他的散文素以散淡、朴素又寓意深长著称。本书选录了《反与正》和《反叛者》的部分章节,都是人们研究加缪时必会提到的篇章。在《反与正》中,加缪以凝重的笔调回忆了自己的艰苦童年,他的思想的基本出发点在此已有清楚的表现。《反叛者》展开对人生更深入的探索,“光活着是不够的,还应该知道为什么活着”,他对人生提出的问题和思考,震动着无数人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