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
守夜 豆瓣
8.4 (9 个评分) 作者: 北島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9 - 6
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守夜》是最享聲譽的中國作家北島最新的著作,內容收錄他一九七二至二零零八年的詩歌。而《藍房子》、《午夜之門》和《青燈》則是他自一九九七至二零零七年十年間所寫的散文結集,基本上按時間順序編排。十年的散文寫作,遠涉中國與世界的巨大變化,近至作者個人的漂泊生涯,二者平行交錯,互為因果──在大地上鋪開白紙,任揮灑筆墨,幸事也。
寫散文,有三條最重要。一是誠實。這寫作基石因普遍缺失而彌足珍貴。其實與誠實對應的不僅是謊言,也包括虛妄、矯情及逃避;二是沉默。與一個喧囂的時代抗衡的是沉默,使我們不致淪為同謀或被吞噬。沉默改變詞語的方式,深化孤獨的內省,延長冥想的回聲,給萬物重新命名的可能;三是警醒。在愛與恨、忠與逆、守成與超越之間,構成一個作家與母語之間的緊張關係。警醒則是必要的承諾與保證。
這四本書的出版恰逢作者六十歲。作者說,耳順之年,本應圖個清靜,可風雨如晦,四顧茫然,這人世間前景更加黯淡。悲嘆之餘,又心懷感激:幸好有香港,給他恢復本來面目的可能。
女孩馬力與壁拔少年 豆瓣
作者: 鴻鴻 黑眼睛文化 2009 - 8
鴻鴻的最新詩集,收《土製炸彈》之後詩作60首,分為「自然醒」「革命前夕」「甜蜜與卑微」三輯,題材涉及西藏抗暴、北京奧運、捍衛樂生、野草莓學運、新流感,出場人物包括銀行小姐、美容師、援交妹、黎礎寧、商禽、柯恩、和野貓家狗。鴻鴻以甜美的音韻、清澈的語言、熾烈的意象,回應亂世的波濤,啟動生活中的革命,並試圖以絕美而悲傷的情詩,拯救「在深不可測的泥沼中愚蠢地跌倒、攀爬的自己」。
書內附有多幅吳怡欣的插圖,以鮮豔的色塊和笨拙的人物,呼應詩中對幸福的渴求。
每一天都是革命前夕,每個明天都是一個新的毀滅或新的可能。女孩心中的少年,少年心中的女孩,一起加油。
夢遊的門 豆瓣
作者: 鴻鴻 臺南縣政府 96
[詩卷]
黑暗中的音樂1982-1989
在旅行中回憶上一次旅行1990-1995
與我無關的東西1996-2002
土製炸彈2002-2006
[散文卷]
生食者的城堡
亞維儂象徵
和媽媽看電影
五年級紀念冊
有諾諾的台北
消失在台北的7種方法
[小説卷]
説話課
木馬
土製炸彈 豆瓣
作者: 鴻鴻 黑眼睛文化 2006
作家瘂弦曾謂,「詩是一種生活方式」。作者自述少年時期以遊戲性的寫作回應赫塞、紀德對於個人自由的召喚,然而面對暴露在眼前的現實,作者無法再如此悠然自得──遊戲只能贏得個人的自由,更多人的自由則需要戰鬥。因此作者期待詩能作為一種「對抗生活」的方式,試著用詩來製造武器。「這是詩與世界正面相對的一刻」,讓我們一起等著看:誰會被誰改變。
水的空白 豆瓣
8.1 (36 个评分) 作者: [罗]马林·索雷斯库 译者: 高兴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 6
索雷斯库是罗马尼亚著名的先锋诗人,他是以反叛者的姿态登上罗马尼亚诗坛的,因他的写法完全有悖于传统,所以评论界称他的诗是“反诗”。他的诗让人感觉亲切和自然,亲切到了就像在和你聊天。他的诗歌题材极为广泛。爱情、死亡、命运、瞬间与永恒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冲突与融合、世间的种种荒谬、内心的微妙情感等等都是他常常表现的主题。
漫游者寄宿所 豆瓣
6.2 (12 个评分) 作者: [德] 赫尔曼·黑塞 译者: 欧凡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 1
本书是黑塞的诗集,收录诗约百首。诗歌对黑塞而言,“是灵魂对经历的反应……诗最先只对诗人自己说话,是他的呼吸,他的呐喊,他的梦,他的微笑,他的挣扎”。他生命危机时期的苦难黑暗与混乱状态,内心的冲突与沟通也全都自然入诗。他的诗与他的小说、散文内 涵完全一致。
马尔多罗之歌 Goodreads 豆瓣 谷歌图书
8.7 (15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洛特雷阿蒙 译者: 车槿山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 1
《马尔多罗之歌》是一部浸透了法国整个文学史、整个文化史的作品。它采用歌的形式,分成长短不等、或抒情或叙事、表面上并无多大联系的散文小节。本书还附入的《诗一》、《诗二》以及七封书信,《诗一》、《诗二》几乎是文学理论著作,而七封书信是了解洛特雷阿蒙情感世界的窗口。
2014年11月22日 已读
就是这个味儿
诗歌
米沃什词典 豆瓣
7.9 (22 个评分) 作者: [波兰] 切斯瓦夫·米沃什 译者: 西川 / 北塔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2
“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1980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切斯瓦夫•米沃什的人生回忆录,呈现20世纪历史文化广阔的精神地图。
1940年6月,29岁的切斯瓦夫·米沃什闯过苏军与德军四道防线,从维尔诺长途跋涉到纳粹占领下的华沙。半个多世纪流亡生涯之后,他才终于重返故乡维尔诺,一座“从童话中长出来的城市”。与自己的过去重逢,他回到一种间接的自我表达方式,开始为各种历史人物事件登记造册,而不是谈论他 自己。
《米沃什词典》就是这样一件替代品。它替代了一部长篇小说,一篇关于整个20世纪的文章,一部回忆录。书中所记的每一个人,都在一个网络中活动,相互阐释,相互依赖,并与20世纪的某些史实相关联。
《米沃什词典》是米沃什亲自经历与见证的20世纪。与他一起到过人间的天堂或地狱的人,几乎都已去了幽灵王国。本书是对那些灵魂的召唤,以文学这一永恒的纪念仪式,换取他们的片刻显形。他用词典这一相对客观、抽离、高度浓缩的形式,以平静、卓越的才智,将他的时代丰富层面的体验,浓缩为一个个充满高度智性和深沉情感的词条。
“我的20世纪是由一些我认识或听说过的声音和面孔所构成,他们重压在我的心头,而现在,他们已不复存在。许多人因某事而出名,他们进入了百科全书,但更多的人被遗忘了,他们所能做的就是利用我,利用我血流的节奏,利用我握笔的手,回到生者之中,呆上片刻。” (切斯瓦夫·米沃什)
西缪尼·希尼——作为一个作家,切斯瓦夫·米沃什的伟大在于,他具有直抵问题核心并径直作出回答的天赋……他是这样一种人,这种人拥有暧昧难言的特权,能比我们认知和承受更多的现实。
约瑟夫•布罗茨基——(米沃什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或许是最伟大的。
亚当•扎加耶夫斯基——作为一位诗人和一位思想家,米沃什勇于跟他的敌对者共存,仿佛他已告诉自己:要存活于这个时代,只有通过吸收它。
约翰•厄普代克——(米沃什是)一位就在我们身边但令我们琢磨不透的巨人。
1980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米沃什以毫不妥协的敏锐洞察力,揭露了人在激烈冲突的世界中的处境。”
作品看点: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人生之书——198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切斯瓦夫•米沃什(1911―2004)的一生是一个惊人的故事,美国桂冠诗人罗伯特•哈斯称其为“20世纪最重要与最恐怖事件的目击者”,本书是米沃什进入生命最后阶段的回顾与总结,吸收他的时代的美好与糟粕,以毫不妥协的敏锐洞察与博学诙谐写就的人生之书。
★比《被禁锢的头脑》更为深邃广博的精神地图——在很长一个时期内米沃什以《被禁锢的头脑》的作者而知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更多人才知道他是一位世界级的大诗人。米沃什说,他用几本书(《被禁锢的头脑》、《权力的攫取》等)履行自己的义务之后,便不在继续往前走,因为“意识到另一重召唤”,深知自己必须在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下写作。《米沃什词典》展开了米沃什深邃广袤的精神地图,揭示其创作与反叛的源泉。
★为20世纪历史文化立传,以文学作为永恒的纪念——米沃什为其开列词条加以描述的人物、事件、地域、主题,在《词典》中呈现为一幅幅难忘的素描,充满生动细节与敏锐判断:将波伏瓦、加缪、陀思妥耶夫斯基、弗罗斯特、爱德华•霍珀、阿瑟•库斯勒……置于审视之下,接受回忆的召唤,对更广泛的主题进行反思,这一切共同构成了米沃什本人独特迷人的自画像。
★针对偏僻典故细致加注,呈现20世纪“另一个欧洲”——作者回忆庞杂渊博,记述旁征博引。关于波兰、东欧的历史文化知识、人物背景典故,本书针对那些既不熟知于英语世界,对国内读者也颇为偏僻的,增加大量注脚,并添加“词条检索目录”,附录完整“米沃什年表”及“主要著作年表”,并收入作者早年珍贵照片,以飨读者。
不安之书 豆瓣
Livro do desassossego
8.4 (5 个评分) 作者: 费尔南多·佩索阿 译者: 陈实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6 - 1
《不安之书》是F.佩索阿的未完成之作,里面的许多篇章也不像已经完成的篇章,甚至还有留着空白等待填补之处,但是全部加起来,却能完整地描画出一个人的灵魂。


自我检验
我们的静默夫人
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的丧礼进行曲
在隔离的森林里
树林
违祷文
没有实现的旅行(1)
想像的旅行
人工修饰的美学
假期随笔
自传的片断
气馁的美学
不付邮的信
单人纸牌游戏
万花筒
丧礼进行曲(一)
丧礼进行曲(二)
无名战士墓
“占有”的湖(1)
帝国传奇
清醒的日记
佩德罗的田园曲
圆柱列
三角形的梦(一)
三角形的梦(二)
雷雨
雨景
不安之夜交响曲(一)
不安之夜交响曲《二)
荒谬
歌颂荒谬
悲伤的间奏(一)
悲伤的间奏(二)
悲伤的间奏(三)
悲伤的间奏(四)
悲伤的间奏(五)
悲伤的间奏(六)
间奏(一)
间奏(二)
……
阿尔伯特·卡埃罗 豆瓣
8.8 (23 个评分) 作者: [葡萄牙] 费尔南多·佩索阿 译者: 闵雪飞 商务印书馆 2013 - 7
必须将佩索阿的名字列入生于〔19世纪〕80年代的世界级艺术家这个群体:毕加索、乔伊斯、勃拉克、斯特拉文斯基、赫列勃尼科夫、勒•柯布西埃……
——罗曼•雅各布森(俄国形式主义代表人物)
佩索阿是本世纪最具决定意义的诗人之一 ,如果我们把他看作一种哲学上的可能性的话就尤为如此。 ——阿兰•巴丟
我们相信阿尔伯特•卡埃罗是20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落寞地生活,无名地死去。在神秘主义者看来,这是导师的特征。
——里卡多•雷耶斯(佩索阿异名之一)
根据研究者统计,佩索阿一生共创造了72个不同的异名。这72个异名承担着不同的职责,活跃程度不尽相同,最主要的异名有三个:阿尔伯特•卡埃罗,阿尔瓦罗•德•冈波斯与里卡多•雷耶斯,他们与本名的费尔南多•佩索阿共同构成了一个书写的“家族”。《阿尔伯特•卡埃罗》所收作品即是佩索阿以这个异名写作的诗歌和散文。
本书中第一部分呈现了阿尔伯特•卡埃罗的组诗《守羊人》,这是一部具有奠基性质的作品。组诗共有49首,但实际上可以看成是一首诗,或者一句话:世界是部分,而非整体。以基督一神论为信仰基础的理性精神要求现代人把“自然”作为整体来认识,而不是石头、河流与树木无休无止的相加。而佩索阿认为这种理性阻碍人们正确认识自然。因此,为了重建异教,或者建立新异教,首先要通过消灭绝对理性与拒绝形而上学重现异教的本质。
《恋爱中的牧羊人》,是一组阿尔伯特•卡埃罗诗陷入爱情时的诗作,是恋爱中的阿尔伯特•卡埃罗对待爱情的自然而然的方式。
《未结之诗》,阿尔伯特•卡埃罗的早期诗作,并与其他所有诗作归并在一起出版,这些诗中的最后几首(从(……)号起)是卡埃罗临终之前回到里斯本写出的。由于疾病的侵袭,诗人最后的诗作呈现出某种新奇,无论性质还是方向上,都与作品的总体特征有所区别。
最后还有《断章》、《归属不明的诗》三首,以及散文部分的《阿尔伯特•卡埃罗访谈》及一篇论及诗歌和散文区别的小品。并附有费尔南多•佩索阿大事年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