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乡村乌龟玩转父权制 - 标记
回归故里 豆瓣 Goodreads
Retour à Reims
9.0 (322 个评分) 作者: [法]迪迪埃·埃里蓬 译者: 王献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20 - 7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时,命运是否早已被宣判?”
.
当代著名思想家、《米歇尔·福柯传》作者
迪迪埃·埃里蓬切身之作
出版后即在《世界报》《自由报》等知名报刊引发热议
.
一部引发强烈共鸣的自我剖析之作
一部探讨底层民众成长困境的社会批判之作
.
著名知识分子如何与原生阶层 和解?
不再将问题归咎于家人与心理创伤
而在教育制度、阶级差异中反思社会对人的塑造
.
这是“一场自己改变自己的劳作”
却在为更多贫困者寻找反抗的可能
🐜 编辑推荐
◎享誉国际的当代著名思想家,反思自身出身背景和成长轨迹
作者为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社会学家迪迪埃·埃里蓬,已出版十几种著作,多部作品被认可为经典,也包括此书。这本书介于坦白和反思之间,既是一部个性化的学术著作,也是作者结合自己的出身背景和成长经历讲述的故事,在研究者眼中是学术讨论,在普通读者眼中,是深入浅出、令人共鸣的回忆录。目前该书已由德国著名导演托马斯·奥斯玛雅(Thomas Ostermeier)改编为同名戏剧。
◎关注阶级固化问题和边缘群体,以实际案例为依据为努力生活而奋力抗争的人发声
父亲死后,作者回到阔别三十年的家乡兰斯(Reims),并重新反思了自身过往经历、家乡及其周边地区的境况。从家人、家乡工人阶级民众的生活,女性长辈被剥夺的权利,到兰斯这一区域的被边缘化,相对主流文化而存在的“亚文化”……迪迪埃·埃里蓬关注的是阶级壁垒中下平民阶层的生活,是“被侮辱和损害的人”,是使他们获得“启蒙”的可能。
◎反思学校教育在社会对人的塑造中扮演的角色,致力于审视教育系统施加的社会指令
从父辈的教育经历到自己的教育经历,埃里蓬致力于冷静反观学校教育与社会秩序的“合谋”。从大批辍学的孩子,到无法融入校园文化而反叛、加入“亚文化”群体的孩子,埃里蓬说:“教师们已经尽其所能!……他们能改变的东西太少了。”学校是社会的战场之一,阶级的壁垒也存在于校园文化之中,埃里蓬致力于打破隔阂,探寻新的可能。
◎从“小家庭”到“大世界”,剖析了权力与抵抗的多种形式
从因无法完成学业而懊怒一生的母亲,有暴力倾向、总是大喊大叫的父亲,到把孩子们丢给孤儿院的外祖母,作者重新理解了家人的处境和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缺失的原因。由此,他也看到了家乡误入犯罪歧途的青少年、在阶层固化中放弃学业的工人们……社会如何塑造着底层民众,底层民众又是如何屈从的?作者试图剖析塑造和屈从的机制,重新理解他曾厌恶和逃离的人。
◎结合现实,深入浅出地消化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的理论和思想
喜欢让-保罗·萨特、皮埃尔·布尔迪厄、米歇尔·福柯的读者将会深感亲切,因为作者会满怀激情地讲述自己是如何被他们鼓舞的,他们的理论也将与作者所经历的社会现实融合在一起,产生新的生发点。
.
🐜 内容简介
《回归故里》是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迪迪埃·埃里蓬结合自身经历创作的一部反思性社会学著作。父亲去世后,作者迪迪埃·埃里蓬决定回到自己的出生地兰斯,重新了解他最初诞生的社会阶层和那群他已经告别三十年的人。他重返过去,回顾家族的历史,回忆童年时身处的工人阶级阶层,回溯了他如何从工人家庭的穷孩子成为法国著名的知识分子……
在这场极为内在又颠覆的心灵之旅中,作者思考了社会阶层、学校教育、身份建立等一系列主题,通过梳理集体决定论中不同个体的命运轨迹,剖析了不同社会环境下,人的“个人选择”是如何被影响、被决定的。
.
🐜 名人和媒体推荐
《回归故里》是一部引人入胜、充满勇气的作品,讲述一位法国著名作家如何使复杂的、时常冲突的社会身份与精神身份交汇在一起。
——利奥·贝尔萨尼(Leo Bersani)
这是一本扣人心弦的书,关于压抑,关于抛弃自己的出身,关于重获平衡。
——《美国艺术》
埃里蓬总是会回到他所说的发现心灵生命的“奇迹”中。“毕竟,”他指出,“人们应该学习,阅读令人愉快,书是你能够热爱的东西——这些态度并不是普遍的,实际上与社会条件以及你的出身背景密切相关。”我们这些足够幸运,从小时候开始就能拥有这些的人只能向他致敬。
——《卫报》
“我曾经以为,”迪迪埃·埃里蓬说,“人们可以远离家庭独自生活,可以忘却个人历史以及那些生养自己的人,重新创造自己”——在回顾了那段逝去的历史,并心怀敬畏地对那些他曾经背离的人们致以敬意之后,作者用这段颇具美感的文字陈述着这样一个事实:背离家庭与过去是永远无法彻底实现的。或许真正的“回归故里”并不存在,但至少让我们努力“与自己,以及那个被我们抛下的世界和解”。
——《世界报》
2023年10月21日 已读
安妮·埃尔诺的写作手法,左男gay版的《悠悠岁月》
Phenomenology of Plurality 谷歌图书
作者: Sophie Loidolt Routledge 2017 - 9
Winner of the 2018 Edwin Ballard Prize awarded by the Center for Advanced Research in Phenomenology This book develops a unique phenomenology of plurality by introducing Hannah Arendt’s work into current debates taking place in the phenomenological tradition. Loidolt offers a systematic treatment of plurality that unites the fields of phenomenology, political theory, social ontology, and Arendt studies to offer new perspectives on key concepts such as intersubjectivity, selfhood, personhood, sociality, community, and conceptions of the "we." Phenomenology of Plurality is an in-depth, phenomenological analysis of Arendt that represents a viable third way between the "modernist" and "postmodernist" camps in Arendt scholarship. It also introduces a number of political and ethical insights that can be drawn from a phenomenology of plurality. This book will appeal to scholars interested in the topics of plurality and intersubjectivity within phenomenology, existentialism, political philosophy, ethics, and feminist philosophy.
2023年5月14日 已读
阿伦特既不是哲学家也不是政治学家,她是一个局外人。作为海德格尔的弟子,她比法国存在主义者有更加深厚的现象学功底,超越已有的政治理论寻求可能性的艺术。
她并不是自由主义者,也非马克思主义者,她想要在一个上帝已死的世界构建超越尘世的爱之共同体。
政治少年之死 豆瓣 Goodreads
8.4 (19 个评分) 作者: [日] 大江健三郎 译者: 郑民钦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0 - 7
作为1994年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殿堂级作家大江健三郎,十几年后的今天居然还有首次变成中文的早期小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意外和惊喜。而更令人惊喜的是,这两部小说——《十七岁》和《政治少年之死》——是如何优秀。正如它们的标题所暗示的,这些作品散发出一股炙热迷幻的青春气息,那种感觉,就仿佛在夏日午后,做了一个时空回旋,缤纷而惊栗的短梦,骤然梦醒,汗水淋漓心跳如鼓,不知身在何处。
2023年5月14日 已读
完成度非常高的左人向政治讽刺作品。
自然社会 豆瓣
7.7 (15 个评分) 作者: 李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 - 3
《自然社会:自然法与现代道德世界的形成》研究的中心议题自然法问题。作者将之作为西方现代思想的原点,聚焦于现代自然法学派的第一代人物,以此来论述西方现代道德世界的形成。现代自然法学派,对于理解塑造现代世界的一系列基本政治学说和道德思想具有关键意义,这一点早已为学界所知。无论是政府必须基于社会成员的同意和授权的社会契约论思想,还是经济生活中的财产与所有权的学说,大到国际法与国际社会的概念,小到自主的道德个体形象,以及个人的自然权利和自由平等的概念,所有这些现代人在公共生活和私人领域中经常遭遇的观念和制度,其根源都是现代自然法学派的著作。然而,对现代自然法学派的广泛研究,却很少深入触及到这些常见理论背后隐含的现代政治道德思想对人性的真正理解。本书基于晚近国际学界对有关问题的最新文献,通过系统考察现代自然法学派的第一代人物(格老秀斯、霍布斯、普芬多夫和洛克)的主要著作,深入分析现代自然法学派讨论的基本主题,最终希望能够展现现代自然法学派构建的现代人性论的核心主张。
2023年4月25日 已读 因为开头讲鲁滨逊很有意思,就读了下去。
为什么统治了欧洲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会突然崩塌呢?现代政治哲学思潮如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和社会主义有无共同之处,对现代自然法学派第一代的研究可以展现他们构建的现代人性论,其中“自然状态”是非常重要一环,它本身就是解构和“拆解”传统生活共同体纽带存在的起点。
对于刘仲敬来说,文化大革命以“霍布斯时刻”的形象出现,就是他作为一个中国人切入西方思想的中介,文革把中国原有的社会生活和组织形态重新“拆解”,回到自由能够得以重生的自然状态;虽然说文革的终点是利维坦,但是自然状态并不是终点,但是对于孤独个体如何共同生活的难题,阿姨作为保守主义者抵挡不了过去的诱惑,误以为把传统召回就可以安顿身心。
Peter Gill Plays 2 谷歌图书
作者: Peter Gill Faber & Faber 2014 - 11
Cardiff East
'As scene melts into scene, one's appetite for knowing more and more about these people is constantly whetted, even for the ones one would avoid in real life. Each and every [character] rings true and resonates further... A play which is never less than gripping.'
Mail on Sunday

Certain Young Men
'The play is marked by a fast turnover of scenes, lots of brusque, vivid, wryly funny dialogue... articulate, arresting and as freshly performed as anything in town.'
The Times

The York Realist: Winner of the London Critics' Circle Award for Best New Play
'As a love story, The York Realist is riveting and heart-rending, performed with fine-tuned naturalism that's quiet and unhurried. Gill is always terrifically perceptive about male tenderness. Overall, the personal and political are subtly united in a study of English masculinity, class and culture. Such outstanding work.'
Independent on Sunday

Original Sin
'Hauntingly powerful.'
Guardian
2023年3月22日 已读 读过里面的 York Realist,第一次读的自然主义戏剧作品,台词的琐碎程度是要比现实主义作品还要琐碎,总之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爱与圣奥古斯丁 豆瓣
Love and Saint Augustine
8.8 (5 个评分) 作者: [美]汉娜·阿伦特 译者: 王寅丽 漓江出版社 2019 - 9
在汉娜·阿伦特移居美国后的著作中,随处可见基督教哲学家奥古斯丁思想的影响。本书在阿伦特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订而成,是阿伦特早期及后期与奥古斯丁之间持续的思想对话;这部早期作品在阿伦特思想建构中的重要性不容低估,她日后所达成的独创性思想都可以在其中找到根源。编者J.V.斯考特和J.C.斯塔克在阿伦特本人修订版的基础上,为这本书提供了精心的导读和研究文本,构成一部非常完备的学术著作。
2023年2月17日 已读
2023年2月7日 已读
最近读的,Meillassoux 和 Sellars 分别以欧陆哲学和分析哲学的方式继承了康德在哲学史上提出的问题,即怎么面对先验的主体性。这是一个禁锢人类思想但又苦苦不能挣脱的牢笼。
Heidegger and the Contradiction of Being 谷歌图书
作者: Filippo Casati Routledge 2021
"This book offers a clear, analytic, and innovative interpretation of Heidegger's late work. This period of Heidegger's philosophy remains largely unexplored by analytic philosophers, who consider it filled with inconsistencies and paradoxical ideas, particularly concerning the notions of Being and nothingness. This book takes seriously the claim that the late Heidegger endorses dialetheism-namely the position according to which some contradictions are true-and shows that the idea that Being is both an entity and not an entity is neither incoherent nor logically trivial. The author achieves this by presenting and defending the idea that reality has an inconsistent structure. In doing so, he takes one of the most discussed topics in current analytic metaphysics, grounding theory, into a completely unexplored area. Additionally, in order to make sense of Heidegger's concept of nothingness, the author introduces an original axiomatic mereological system that, having a paraconsistent logic as a base logic, can tolerate inconsistencies without falling into logical triviality. This is the first book to set forth a complete and detailed discussion of the late Heidegger in the framework of analytic metaphysics. It will be of interest to Heidegger scholars and analytic philosophers working on theories of grounding, mereology, dialetheism, and paraconsistent logic"--
2023年2月6日 已读
今年一月囫囵吞枣读的,作者使用了分析哲学的风格研究了海德格尔的存在概念,并且回应了学界各种objections,为他的Being提供了分析哲学家也能接受的解法。
后面关于 Mereology 的部分技术细节看不懂,该复习逻辑学了。
月魚 豆瓣
7.7 (12 个评分) 作者: [日] 三浦紫苑 译者: 莫海君 唐莊 2008 - 10
舊書店對大多數的人來說,是一個不怎麼熟悉的地方,所以這個舞台才會有一種莫名的吸引力,而發生在這舞台上,是二個年輕人與自己搏鬥的故事。
坡道上亮起一盞燈。夜的開始。黑的氣息。打從第一頁,不管讀者願不願意,都將被帶往有著美男子和舊書的謎樣世界。不論是始於夜,或結束於庭院白色月光的「水底的魚」,瀨名垣和真志喜就像是月夜裡的光與影。儘管相互依偎,也絕對無法合而為一。就算渴望,還是會被拒絕,就算被拒絕,還是不停地渴望。這是一本在講述來自於青春和生命力根源的問題。
人真能背負著罪惡感去愛一個人嗎?能渴望被愛嗎?在無法被諒解,無法彌補的情況下,那份深切的渴望又該如何才能找到出口的一本書。
小巷的盡頭,亮著一盞橘光。
是舊書店『無窮堂』門外的電燈。瀨名垣太一停下腳步,點了一根煙。
暮色漸沈。道路兩旁,是一片在距離市中心那麼近的地方,難得一見的雜樹叢,存封著濃縮過的暮色。雖有路燈,卻被樹叢給掩蔽住了。『無窮堂』淡淡的燈光,照映著微暗的街道,彷彿早已洞悉了瀨名垣的造訪。
很久很久以前,瀨名垣就已經吃下了禁果。而且,他從沒後悔那麼做過。
(瀨名垣會那麼照顧我,絕不是因為他喜歡我。)
(他是因為認為自己欠我一份人情,所以才一直關心我的。)
真志喜早已忘了怎麼作夢,忘了懷抱希望的那種悸動,忘了想吃光一切的野心——這些,全始於遇見瀨名垣的那個夏日。
2023年1月22日 已读
又是古书店题材,不知不觉中代入了桥姬()。
两全其美 豆瓣 Goodreads
Both Ways Is The Only Way I Want It
8.8 (18 个评分) 作者: [美]梅尔·梅洛 译者: 李思璟 宝琴文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 - 9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而我却想两全其美
✦不为人知的嫉妒,未说出口的暗恋,猝不及防、避无可避的心动……一次次可遇而不可求的波澜,构筑了我们整个的人生
✦当面临抉择,在欲望与现实的拉扯下,我们往往选择沉默,选择止步不前
✦揭示寻常生活的危机与隔阂,洞悉心灵深处的隐秘状态
✦ 女性小说奖、《巴黎 评论》 小说奖得主梅尔·梅洛代表作品
✦《纽约时报》年度十佳、美国国家畅销书榜
——————————————————
很多年前,我就买了梅尔·梅洛这部短篇小说集的英文版。其中的第一篇小说,《贝丝·特维斯》,我大概看了五六遍。因为它就像 一个谜。一个秘密。(正如波拉尼奥所说,所有伟大小说都是一个秘密。)当然,不是那种侦探小说或斯蒂芬·金式的谜。它的故事和叙述都清晰而节制,它的神秘在于:你 被击中了,但你不知道为什么会被击中;你看见了一切(姿态、灯光、声调、马的眼神……),但你不知道为什么能看见。这个谜在我看过根据这部小说集改编的电影(《某种女人》)之后,变得更为难解。那是部优雅动人的电影,但甚至在电影这一媒介最擅长的方面——场景再现上——它也仍然没有原著有力。一个例子:她说:“我还不知道你的名字。”“切特·莫兰。”她点点头,好像他说出了一个正确答案。你要怎么拍出这个点头,这瞬间的冷漠和心碎?——好像他说出了一个正确答案。事实上,不仅是场景描写,这本集子简直就像一部短篇小说写作的百宝箱:对故事背景的忽略,只可意会的微妙转折,段落间如音乐般的呼应与嵌合,结尾通向未知的光芒与黑暗。于是最终,这个谜,似乎只是再度证明了文学无可替代的生命力。还有另一个谜:我很奇怪为什么它一直没有被译成中文。这个谜现在有了完美的解答,那就是这本《两全其美》。我又看了一遍《贝丝·特维斯》。这次是用中文。第七遍。——孔亚雷
不要被梅尔·梅洛那轻松的写作风格骗了,她有巫术……这十一篇精彩绝伦的故事就是她的魔法。你不会猜到任何一篇的结局,它们会让你张口结舌。——《时代周刊》
十一篇精 彩的故事, 全部有关人与人之间的隔阂,甚至是人与自己的隔阂:我们都在不经意间,制造着种种的痛苦。在那些最伟大的小说家——爱伦坡、卡佛、海明威、奥康纳,以及门罗——的笔下,即使谈不上彻头彻尾的心痛,也总有隐隐的不安在骚动。一个二流的作者会把这些故事处理得阴郁造作。但梅洛那简洁精准的笔触加上她充满无限同情的目光,将这段旅程变得如此感伤,又如此诗意。——《洛杉矶时报》
假若正如俗话所说,生活就是一次又一次的选择。那当我们站在十字路口,无法决定什么更重要的时候,会发生什么?在这十一篇紧凑流畅的故事中,梅洛写出了我们内心深处那挥之不去的欲望:两全其美。——Elle
梅尔·梅洛的杰作《两全其美》是一颗晶莹无瑕的钻石。每一篇故事都闪烁着微光,语言有如蒙大拿州的湖泊一样原始质朴。其中有些故事就是发生在那里。……秩序抑或混乱?寒冷抑或温暖?自由抑或安稳?所有这些冲突汇聚成一场风暴,其中充斥着纠结、矛盾、自我的辩白、盲目的希望。梅洛笔下的人物都想要两全其美……而读者拿到了这本书,也就拥有了一切。——《波士顿邮报》
梅尔·梅洛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魔法师。她的故事似乎在漫无目的地游荡,但这是她的小把戏。《两全其美》中,梅洛的主题是“矛盾”。她的人物——小镇日常里的医生和律师、父母和孩子、丈夫和妻子——都站在了需要作出抉择的境地。一个接一个的,他们遇到了自己想要的事物,却徒劳地发现自己无法改变、犹豫不决,或者被彻头彻尾的失望所击垮。——《克利夫兰诚实商人报》
◎内容简介
一个来自偏远农场的年轻人,偶遇一名法学院毕业的女生。他羞涩地邀她骑马,感受背后的她“嵌进他的身体,仿佛一块缺失已久的拼图”;一个年轻的父亲打开门,发现自己死去的祖母站在台阶上;两个女人在纷飞的大雪中权衡着爱情和背叛;此外,还有一位失落的老人、一个嫉妒的父亲、一名情窦初开的少女、一个试图离家的丈夫……
在梅尔·梅洛敏锐的目光和富有灵感的笔触下,我们所熟悉的每个日常场景都变得错综复杂,每个平凡的地点都有如战场:厨房、咖啡店、教室,甚至车厢。这11个故事展现了人类灵魂的复杂,也揭示了我们内心深处那些最强烈的矛盾:无论是爱情、嫉妒、悲伤,还是孤独。
《两全其美》出版后好评如潮,赢得《纽约时报》年度十佳,荣登国家畅销书榜。著名女性主义导演凯莉·雷查德改编的电影《某种女人》,也被《电影手册》评选为年度十佳。
2022年12月23日 已读
本书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蒙大拿州
文明更迭的源代碼 谷歌图书
作者: 劉仲敬 / 袁真嗣 讀書共和國╱八旗文化 2020 - 3
神祕高深的阿姨學一次搞懂!
中國史觀2G讀者,輕鬆換成劉仲敬5G史學!

不要迷信古老文明舊學說,那不過是你的旅遊打卡地!
只有自由,才有文明!世界文明演化史核心動力一次搞懂!

  不同類型的文明如何產生、如何演化而至衰亡?各種不同文明之間真的有優劣之分嗎?為何有的文明不斷地被異族征服?為何唯有英美文明,才發展出現代意義的民主憲制和資本市場體系?

  對這些問題的解答歷來存在著各種尖銳和對立的觀點,彼此之間分歧巨大。

  中文世界裡盛行的觀點通常是,文明一定遵循進步主義的原則,從某個較低的階段發展為更高的階段;蠻族雖然征服了文明的中國,但最後又被同化。此外也信奉文明的多元主義和相對論,認為不同的文明各自有其優勢,而中華文明絲毫不輸給西方文明。

  《文明更迭的源代碼》一書可以說是「阿姨學」(歷史解釋體系)深入淺出的入門之書。在這本訪談錄裡,作者闡述了目前存在於世界歷史上若干種不同類型的文明,並試圖找到其更迭於興亡的「源代碼」!

  【阿姨學精髓一手把握】

  要理解阿姨學,必須先理解他使用的概念。本書的前兩章是對他的理論模型做通俗易懂的介紹。在第一章「達爾文式的歷史學認識論」和第二章「歷史演變的底層脈絡」中,劉仲敬把表面上紛紜複雜的各種史實都先拋在一邊,引領讀者從底層脈絡的演變來洞察歷史地核。透過他精妙的比喻,讀者可理解他的若干關鍵詞——「自組織」、「古老自由與新興專制」、「憲制鬥爭」、「法統」、「決斷」以及終極的「神意秩序」。

  舉一個「自組織」的例子來說明,這是阿姨評價一種文明是否可維持長久、是否具備強健活力的核心概念。所謂的自組織,其實就是社會上不同族群自我治理的機制,比如部族、宗族、教團,行會、大學、城邦,現代講的公民社會也是一種自組織。阿姨認為,這種自組織資源越豐富、組織度越複雜的社會,其文明就越有活力、越持久;反之,一盤散沙的順民社會,必然相形而生出專制極權的皇帝─官僚體系,而在這樣的社會裡,國家機器運轉的機制,是讓整個社會處於高度原子化的散沙狀態,從而便於榨取。當「自組織資源」消耗殆盡之時,這個社會就進入了文明的冬季。

  就中國史而言,當「秦政」(大一統專制獨裁制度)把西周以來各種封建組織的資源消耗殆盡之後,必然引發暴政,則中國的歷史已經進入終結狀態,後面的只是停滯、週期性的循環,仰仗蠻族一波接一波的救贖。

  本書從第三章到第七章,作者按照時序分析了希伯來文明、希臘─羅馬文明、伊斯蘭及東方文明、西歐絕對主義國家,以及最後演變為民族國家的這個宏大的歷史過程。而在最後一章「末世與末人」,他特別就中國史而談論「史後之人」該怎麼辦。

  無論你是否是阿姨的粉絲,你都要認識到阿姨學的根本,真正重要的,不是歷史所謂的真相或局部的正確,而是從混亂的一團史料中提取理解人世的線索。這套體系並不神祕,如果馬克思在無產階級裡發現了所謂的資本論,如果達爾文在一座小島上發現了物種演化的規律,從而提出演化論,那麼阿姨的「文明源代碼」也是類似的歷史解釋工具,雖有它的模糊邊界,卻值得我們藉著這個梯子進一步往高處走。

  所以劉仲敬虔誠地明白自己理論的有限性。他像提出萬有引力的牛頓一樣,最後訴諸的是「神意秩序」(先別被嚇到)和健全常識。他說:「如果你把學到的一套學術方法推廣到絕大多數事物,反而會比普通的、有生活經驗的老太婆更難做出判斷。」人類的理性未達之處,發揮作用的乃是神祕的秩序。

  【本書值得你反駁或點頭如搗蒜的若干觀點】

  #為何阿姨認為中國文明的天花板是在孔子那個時代?他為何提出這樣的極端看法:要真正拯救中國,即使不把中國人全部殺掉,至少也要把中國的士大夫全部殺掉?

  #為何阿姨認為明國(也就是明朝)是一個不應該存在的國家,它不過是依靠蒙古的內亞資源,以孔子的名義挪用了一些它自己沒有能力產生的儒家資源,而建立的一個無產階級流氓政權?

  #為何阿姨認為猶太民族的特殊性是:它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倖存下來的第一代文明,而希臘文明、華夏文明,這些都是第二代文明?他為何得出「如果沒有猶太教,則現代文明最核心的部分就不存在」這個結論?

  #阿姨認為,阿拉伯人據有拜占庭和波斯之後,被因此而得到的大量財富和順民俘虜住,自己很快就腐化掉,從而讓自身資源和活力變得枯竭。這個過程,就和滿洲人入主中國一樣。您覺得呢?

  #關於美國,阿姨認為如果林肯讓南方獨立,則北方有可能演化出一個大型瑞士,而南部邦聯則會變成大英帝國的附屬國,這樣一來種族主義和殖民主義會變成世界主流意識形態。這樣的世界不一定比共產主義世界更壞!

  #關於中國史,阿姨認為,永嘉之亂輸入了第一批內亞部落的組織資源,產生了北朝和隋唐,然後吏治化/順民化/儒化/漢化,代表秩序耗盡後的灰燼狀態。然後漢化的唐帝國必須像洛陽的漢晉朝廷一樣依靠蠻族部落,於是產生了藩鎮和五代,最後照樣吏治化/順民化/儒化/漢化,產生了宋。然後是遼金元的故事,然後是大清的故事。

  基本格局一致:部落自由-封建禮法-吏治奴役-流民散沙大洪水,對應於秩序生產力的衰減/自由的沒落/專制的深化。但,節奏越來越快,因為順民化程度越來越深。大清是最快的,比遼金元快,遼金元比殘唐五代宋快,殘唐五代宋比五胡北朝隋唐快。

  #關於當代中國,阿姨認為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中國能夠得到的各種組織模式,都是直接或間接從西方滲透進來變形以後的東西,就像你用的是盜版軟體。  
作者簡介

劉仲敬

生於一九七四年,畢業於中國華西醫科大學,致力於歷史研究和民族發明,在學院派史學外擁有巨大的影響力,他的學說被稱為阿姨學。目前旅居美國。

劉仲敬的經典作品有《經與史:華夏世界的歷史建構》、《遠東的線索:西方秩序的輸入與中國的演變》,這是他跳出20世紀初建構的「中國」解釋框架,致力於重新詮釋遠東古代和近代歷史如何演化的力作。他建構的解釋模型,把中國史視為一個由蠻族(五胡、鮮卑、契丹、女真、蒙古和滿洲)提供政治秩序而不斷強化和加深的過程,這一過程直到19世紀西方提供新的政治秩序才告終結。

劉仲敬最初的解釋體系是文明季候論,他在應邀客戶訂製而寫的「近代史的墮落」《晚清北洋卷》、《國共卷》等書中精彩描述了文明季候大轉換中的人物之沉浮,但在《民國文人卷》時,他的解釋體系則升級到民族發明學,例如以上海自由市市民來解釋張愛玲。他目前致力於在解釋18世紀以來各民族國家如何被「創造」及遵循何種不同的路徑,並用這一理論解釋遠東大陸上的諸夏國家。

劉仲敬也譯有大衛.休謨(David Hume)的《英國史》、湯瑪士.麥考萊(Thomas Babington Macaulay)的《麥考萊英國史》等書。
2022年12月12日 已读
“中國史觀2G讀者,輕鬆換成劉仲敬5G史學!”
窝草草地读完了,感觉阿姨最近没有什么新东西啊
Social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 豆瓣
作者: John Christman Routledge 2017 - 10
2022年10月26日 已读
我记得读这本教材时,作者说,政治哲学是哲学,不要用里面的理论为现实的政治辩护。
The Phenomenological Mind 豆瓣
作者: Shaun Gallagher / Dan Zahavi Routledge 2012 - 4
The Phenomenological Mind is the first book to properly introduce fundamental questions about the mi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enomenology. Key questions and topics covered include: what is phenomenology? naturalizing phenomenology and the cognitive sciences phenomenology and consciousness consciousness and self-consciousness time and consciousness intentionality the embodied mind action knowledge of other minds situated and extended minds phenomenology and personal identity. This second edition includes a new preface, and revised and improved chapters. Also included are helpful features such as chapter summaries, guides to further reading, and a glossary, making The Phenomenological Mind an ideal introduction to key concepts in phenomenology, cognitive science and philosophy of mind.
2022年8月30日 已读
The Phenomenological Mind 差不多读完叻!收获甚多
它作为分析哲学风格书写的现象学教科书,给我普及了许多 心灵哲学 Mind Philosophy 的内容,比如高阶意识、functionalism、TT 和 TS 理论等等,以后阅读论文应该会更加容易。
从文化研究的角度,作者试图把海德格尔、胡塞尔等人的神秘文本给科学化、形式化,这一点像是今天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与精神分析学的联姻,但是其后果不好说,马克思主义者对精神分析学说有自己的主导解读,但是也可能会阻碍了精神分析其他发展的可能性,比如精神分析作为文明的教育反思工具的潜能。
Rethinking Serial Murder, Spree Killing, and Atrocities: Beyond the Usual Distinctions Goodreads
作者: Robert Shanafelt / Nathan W. Pino Routledge 2014 - 12
Multiple killings by serial or spree killers and the mass violence seen in war crimes and other atrocities have typically been understood as discrete category types, which can foster the view that there are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kinds of human beings, including "deviants" who are born evil and innately given to sadism or a callous lack of empathy. In contrast, this book considers the violence of these "deviants" in terms of larger questions about human violence. Therefore, in addition to describing the life histories of a sample of individual serial and spree murderers, the book includes analysis of macro-level phenomena such as genocide, mass rape and killing, and torture occurring under conditions of war, state authorization, or political upheaval. The chief claim of the book is that, given the "right" combination of factors occurring at different levels of analysis, virtually anyone can emerge as a killer or perpetrator of atrocities. While it is crucial to understand individual killers in terms of the details of their biographies, it is equally crucial to understand political atrocities in terms of the details of their histories; and to see that persons and groups are always the product of complexly interacting assemblage processes.
2022年7月29日 已读
怀着猎奇的心理读了,本书从基因遗传、个人心理和社会角度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连环杀手。
人类自古以来就有暴力基因(可能是男的特有),连环杀手作案的行为跟原始人狩猎特别像,他们一般会围绕基地进行作案,热衷于收集“战利品”,受害者大部分是女性。
政治因素的连环杀手也是哈人,里面北欧的一个老白男对左翼组织进行了恐怖袭击,他深信那种马克思主义与伊斯兰教合流对基督教进行“圣战”的阴谋论。
从社会学角度看暴力犯罪,它不仅仅是个人道德败坏,还有社会因素影响。
帝国的话语政治 豆瓣
The Clash of Empires: The Invention of China in Modern World Making
9.6 (7 个评分) 作者: (美) 刘禾 译者: 杨立华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 11
本书聚焦于19世纪晚期大清朝与英国之间的“帝国碰撞”,对“帝国”问题进行了跨文化的历史研究。作者以主权想象为中心,着重分析法律、外交、宗教、语言学及视觉文本中的知识传统和话语政治。通过爬疏相关的历史档案和文献资料,作者处理了大量不同种类的文本和历史事件,如国际法、符号学、帝国之间的礼物交换、传教士的翻译、语法书,甚至还有殖民摄影术,而这一切都由与欲望和主权想象有关的帝国的话语政治这条主线贯穿起来。作者的核心关怀是从近代中西冲突看现代世界秩序的形成,以及中国作为一个古老帝国是如何被帝国的话语政治“塑造”成为现代民族国家的。
2022年6月24日 已读
这本书在起名是和萨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 对着干滴,其主旨也和《语际书写》相似,所谓文明的冲突,其实是帝国的冲突。
前半部分的语言哲学理论有启发性,后面的分析既有想象力又有理论深度。比如“夷”这一词在早清和晚清的流变、“支那”的意义转换、国际法的翻译问题。
语际书写(修订版) 豆瓣
作者: 刘禾 新民说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5
古根海姆奖得主刘禾经典作品,全新修订再版
中国人文社科领域近二十年内的重要作品
▼内容简介
《语际书写》是一本思想史的著作,但与通常意义上的思想史写作不同,作者采用的不是对重要思想家重新评述,或对经典著作重新进行诠释的方法,而是立足于语言和语言之间,特别是西方语言与汉语 之间的相互碰撞、交融、冲突和翻译的历史过程中,试图以语言的“互译性”为基点,去为思想史写作寻找新的理论框架。
刘禾运用了大量的语言文字材料,如《红楼梦》、刘三姐的传说,以及老舍、鲁迅、萧红的小说,为汉语和其他语言之间的跨语际“认识论”的研究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和解读线索。通过复原语言实践中各种历史关系赖以呈现的场所,分别考察了新词语、新概念的兴起、代谢和在本国语言中发展的过程,为思想史写作寻找新的理论框架。
在今天,“完全以西方知识传统作基础和背景,来讨论‘全人类’或‘全世界’所面临的问题的那种时代是否应落下帷幕?‘全球化’的压迫是否应使人们考虑寻找新的立场和方法讨论文化交往与知识建构的问题?” 总体来说,这本书的写作就是试图对这一类的问题展开思考。
▼编辑推荐
1.古根海姆奖得主刘禾作品,全新修订再版;中国人文社科领域近二十年内重要作品
《语际书写》写于一个思想激变的年代,但它所见证的,并不是历史的终结,而是一次思想大转型。不仅美国知识界,而且整个世界的知识界都山河变色,那情景恰如后冷战时代的世界——旧的思想世界离人们逐渐远去,新的思想萌芽蓬勃地浮出地表。
2.作者说
我觉得,问题的复杂性倒不在于文化与文化之间、国与国之间到底有没有差异,或存在什么样的差异。我们的困难来自语言本身的困境,它使我们无法离开有关国民性的话语去探讨国民性(的本质),或离开文化理论去谈文化(的本质),或离开历史叙事去谈历史(的真实)。这些话题要么是禅宗式的不可言说,要么就必须进入一个既定的历史话语,此外别无选择。因此,话语实践、知识的来龙去脉,以及各种概念和范畴的运作,就不能不上升到理论研究的第一位。不然的话,知识将永远和我们捉迷藏。 ——刘禾
2022年6月24日 已读
精甚细腻的现代思想史探究,使用了福柯的知识考古学方法和语言哲学理论,对西方理论传入中国的过程进行了重新考察,把权力对知识塑造的过程展现了出来,起到了很好的思想解放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