Ż - 标记
复杂适应系统 豆瓣
Complex Adaptive Systems: An Introduction to Computational Models of Social Life
作者: 约翰·H.米勒 / 斯科特·E.佩奇 译者: 隆云滔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 - 9
本书是首部全面、清晰且令人易于理解地阐述复杂适应社会系统的著作,由该领域两位权威学者联袂完成。复杂适应社会系统——不论是“政治党派”、“股票市场”,还是蚂蚁群落——都体现了社会科学在理论上与实践上所面临的一些最有趣的挑战。通过引人入胜的文字描述和难易适中且附有直观解释的技术细节,本书着重介绍了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该领域出现的关键工具与思想,以及研究此类系统所需要的支撑技术。本书详细介绍了一些相关概念,比如涌现性、自组织临界性、自动机、网络、多样性、适应性以及反馈等。它还展示了如何利用从数学到适应性主体计算模型等一系列广泛的方法来探索复杂适应系统。
2021年12月6日 想读
量子和粒子物理学何以解释一切 豆瓣
Fundamental: How Quantum and Particle Physics Explain Absolutely Everything
作者: [英]蒂姆·詹姆斯 译者: 左安浦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21 - 7
量子力学可以证明你是蝙蝠侠?
怎么能让薛定谔那只猫活过来?
每个人都可以建造一个自己的粒子检测器?
世界是一场幻觉吗?
海鸥的鸣叫和夸克有什么关系?
你该怎样给Z粒子讲一个笑话?
……
关于量子力学和粒子物理学,你想知道的这些问题,以及更多更多的问题,在这本书里都能找到答案!
充满激情的英国科学教育新锐蒂姆·詹姆斯继《元素周期表何以解释一切》之后,为我们带来了这本全面的量子力学科普入门指南,从微观世界的维度解读了世间的一切。书中对现代科学中所知的所有量子现象(包括这个领域最新的发展)给出了清晰的解释,以幽默轻松的方式讲述了科学界最聪明的头脑做出这些惊人发现的古怪故事,并为我们提供了从微芯片到粒子加速器的一切。
2021年11月17日 想读
西游补 豆瓣
作者: (明) 董说 / 赵红娟,朱睿达 校注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20 - 7
2021年11月11日 想读
むかしむかしあるところに、やっぱり死体がありました。 豆瓣
作者: 青柳碧人 双葉社 2021 - 10
日本昔ばなし×本格ミステリふたたび! 2019年4月に刊行されるやいなや瞬く間にベストセラーとなった『むかしむかしあるところに、死体がありました。』の続編が誕生。今回収録されたのは、「かぐや姫」「おむすびころころ」「わらしべ長者」「さるかに合戦」「ぶんぶく茶釜」の5編。果たしてこれらの昔ばなしがどんなミステリになったのか。各作品を通してのテーマが隠されており、それぞれのつながりも楽しい短編集です。
2021年10月31日 想读
分道而行 豆瓣
A PARTING OF THE WAYS Carnap, Cassirer, and Heidegger
作者: [美]迈克尔·弗里德曼 译者: 张卜天 / 南星 商务印书馆 2021 - 4
20世纪30年代以来,哲学分裂为两大阵营:在英语世界盛行的分析传统和在欧洲大陆流行的欧陆传统。《分道而行》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出发,通过1929年卡西尔与海德格尔在瑞士达沃斯的辩论考察了这一分裂的起源。参加这一分水岭事件的还有逻辑实证主义的代表——维也纳学派的卡尔纳普。
本书的几个特点:一是强调了卡尔纳普和海德格尔思想的新康德主义根源,这一点在关于这两位哲学家思想渊源的其他绝大多数著作中都被忽视了;二是对于卡尔纳普以及整个逻辑实证主义运动给出了许多新颖的解释,比如认为在卡尔纳普的哲学抱负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经验主义要素而是新康德主义要素;三是使我们注意到卡西尔作为体系性哲学家的重要地位,而并非像目前已有的卡西尔著作中译本向人们传达的那样,卡西尔仅仅是一位文化哲学家和哲学史家;四是重新评价了分析哲学和大陆哲学之间的分野,并且探讨了卡西尔在消解或“扬弃”这一分野方面所可能起的作用。
2021年10月22日 想读
复杂生命的起源 豆瓣
The Vital Question
9.5 (26 个评分) 作者: [英] 尼克·莱恩(Nick Lane) 译者: 严曦 后浪丨贵州大学出版社 2020 - 11
英国皇家学会科学图书奖和生物化学学会奖得主全新力作
从生物能量学新探简单细菌一跃变成复杂真核细胞的内共生事件
追问40亿年间生命到底为何这样演化
◎ 编辑推荐
☆一次异乎寻常的偶然事件,
一段走向必然的演化路径
☆地球生命是否是宇宙中绝对孤立的存在?
星际间是否还在默默 推进其他演化试验?
☆从回顾式的历史描述,到可验证的科学预测,
一场不亚于又一次生物学革命的生命起源雄辩
◎ 内容简介
地球生命在地球形成约5亿年后就已出现,然而在这之后的20亿年内,生命一直停滞在简单的细菌水平。在大约20亿~15亿年前,一种拥有精细内部结构和空前能量代谢水平的复杂细胞一跃而出。这份复杂性遗传给了大树和蜜蜂,也遗传给了人类中的你和我。我们与蘑菇有着天壤之别,但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又如此相似。从有性生殖到细胞衰老再到细胞凋亡,复杂生命共有的一套细胞特征在不同的物种间有着惊人的相似程度。生命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样子?在40亿年的漫长岁月中,从简单的细菌到令人敬畏的复杂生命,这样的演化飞跃事件为何只发生了一次?不得不承认,在生物学的核心地带,横亘着一个巨大的认知黑洞。
生命究竟为何沿着这么令人困惑的路径演化?生物化学家尼克·莱恩从生物能量角度,交给了我们一把有望解开生物起源之谜的钥匙。怪异的生物能量生产机制从各方面限制了细胞,而一次罕见的一个细菌入住到一个古菌体内的内共生事件,打破了这些限制,使得复杂细胞的演化成为可能。看似偶然发生的单次事件,却因为能量的约束而必经一种演化历程,许多最重要也最基础的生命特征,也由此可以通过基本的生物化学规律进行推断。我们在演化过程中取舍权衡生殖力和年轻时的健康,换来衰老和罹患疾病的代价。生命的起源、人类的健康乃至生死,都可以从能量角度重新发问。
◎ 媒体推荐
对生命起源令人叹为观止的追问。这本书让我折服。
──比尔·盖茨
近年来出版过的最深度、最有启发性的生命史著作。
──《经济学人》(Economist)
莱恩的理性推论如果是正确的,那将和哥白尼革命一样重要。
──彼得‧福布斯(Peter Forbes),《卫报》(Guardian)
一本大胆、雄辩式的、充满自信的作品……莱恩是很稀有的物种,一个可以用明晰、清楚的文字解说生物学中令人困惑的复杂性的科学家。
──亚当‧卢瑟福(Adam Rutherford),《观察者报》(Observer)
几乎快要成功地解开生命的演化之谜,这本书的深度可以对任何一个古老哲学家的大脑产生冲击。
──马特‧里德利(Matt Ridley),《泰晤士报》(The Times)
关于生命新理论的绝顶高超的综合。
──克莱夫‧库克森(Clive Cookson),《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
创新科学的杰作。
──菲利普‧鲍尔(Philip Ball),《展望》(Prospect)
◎ 获奖信息
★入围前一百本“坪山自然博物图书奖”
★入选“21世纪年度好书(2020)终极书单”
★第十六届“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
2021年10月18日 想读
电力马戏团 豆瓣 Bangumi
電気サーカス
9.2 (22 个评分) 作者: 唐辺葉介(瀬戸口廉也) KADOKAWA/アスキー・メディアワークス 2013 - 11 其它标题: 电气马戏团 / 電気サーカス
まだ高速デジタル回線も24時間接続も普及しておらず、皆が電話回線とテレホーダイを使ってインターネットに接続していた時代。個人サイトで自己表現を試みる若者達がいた――。
2021年10月16日 想读
量子宇宙 豆瓣
THE QUANTUM UNIVERSE
8.0 (5 个评分) 作者: 【英】布莱恩·考克斯 / 【英】杰夫·福修 译者: 王一帆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21 - 9
世界公认的量子力学科普经典,一本书让你弄清楚宇宙的本质,看到科技的未来。
对于物理学者来说,量子力学是支持我们理解自然世界的三根砥柱之一,另外两根是爱因斯坦的狭义和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的理论分别处理了时间和空间的性质,以及引力问题,而量子力学处理剩下的一切问题。量子世界的"怪异"有很多丰碑“双缝实验”“薛定谔的猫”“不确定性原理”,它常常导致混乱,坦率地说,是糟糕的科学。
英国明星科学家布莱恩·考克斯和他的同事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杰夫·福修共同编写了这本科普经典《量子宇宙》。书中用简洁的语言讲述了量子力学如何为自然界提供了一个具体的模型,其本质可与牛顿的运动定律、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相媲美。为了让大众读者更好地走进量子力学的物理世界,本书从物理的发展进程切入,追问哪些实验观察使量子力学成为必要,它是如何构建的,以及为什么我们能从中看到科技的未来,尽管它有明显的怪异性,它仍然是一个好理论。
2021年9月25日 想读
小镇奇谈 豆瓣
8.2 (39 个评分) 作者: 七月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1 - 8
哪怕掀翻整个宇宙,哪怕抹去九十年代,我们也要带你回来。
退去的历史大潮中淹埋着宇宙的秘密
失落的山中小镇里激荡着科幻传奇
银河奖、星云奖得主七月回首往事之作
用《群星》拯救成都,用《小镇奇谈》拯救自己
【内容简介】
我们走过的1999年,是真正的1999年吗?
当三线建设隐没于历史,神秘的山中小镇依然守护着共和国的核心机密。
可是,这里的居民浑然不觉,依然享受着千禧年到来前的喜悦。
只有四名少年因为同伴的消失,发现了小镇的异常,踏进了秘密的旋涡。
此刻,世界的时间线停滞不前,无数的可能性缠绕在了一起,大爆炸将临。
小镇毁灭在即,人类毁灭在即,宇宙毁灭在即,而那个神秘的透明生物依然沉默不语……
少年们能否令文明重启?
【名家推荐】
《小镇奇谈》有对宇宙终极命题的思索,有对少年人内心世界的描摹,更有对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怀念。每一位走过少年时代的读者,都会有独属于自己的代入感。作家七月将自己的创作母题上升至星空,下沉至现实,通过诡谲奇异的故事表现出来,很是让人着迷和惊喜。
——《唐人街探案》《球状闪电》导演 陈思诚
《小镇奇谈》的杰出不仅在于从封闭小镇一步跨越到宇宙基础层面的宏大构思,更重要的是,你可以从故事里读到那些典型的中国焦虑、中国情感和中国愤怒。无论如何,我很嫉妒七月的寻找和描述。我喜欢这个故事。
——《大角快跑》《饿塔》作者 潘海天
在我的印象里,科幻小说往往显得严肃深沉,可《小镇奇谈》里却有一股子浓浓的少年气。当科幻黄金时代的探索精神和少年人的执着追寻合二为一,这股纯真的力量足以发现宇宙的终极奥秘!
——《悟空传》作者 今何在
2021年8月16日 想读
杜威全集 豆瓣
作者: [美]约翰·杜威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9
杜威早期著作第五卷,也是最后一卷,完全由他的论文构成。在1895年至1898年四年期间出现的38篇文章,足以表明杜威继续保持着一个高水平的发表数量。正如他本人所言,他还与詹姆斯·A·麦克莱伦合作完成《数字心理学》,忝列为合著者。因为这本书虽然对杜威的《心理学》有较多的借鉴,但实际上是由麦克莱伦撰写的,故而在这段时期杜威出版的著作中没有包括这本著作。
这些论文是杜威在芝加哥大学深入开展工作与参与活动的成果。杜威在这所大学度过了1894年的最后几个月之后,他离开了。他与家人开始了较长时间的欧洲旅行。杜威返回学校以后,接受了新的常规教学任务,担任了哲学与心理学系主任,同时兼任刚刚组建的教育学系主任。
在本卷作品中,有杜威任教三门课的课程提纲和非同寻常的高水平书评,但是研究教育的文章较优,显示出杜威在这个时期特别强调形成与表达他自己的教育哲学。杜威参与了大学初等学校的创建工作,在那里,他发现了哲学的直接表达方式。这些都反映在发表的大量文章中,也体现在杜威对家长和其他对学校有兴趣的团体的一些口头讲演之中。
正如南伊利诺伊大学哲学与教育学教授威廉·R·麦肯齐在本卷导读中指出的,一根主线联系着本卷论文中表面上散漫的内容。麦肯齐教授认定,这根主线就是杜威意图将哲学一方面联合心理学与社会学,另一方面联合教育学。从广泛的意义上说,这一时期,杜威在他的作品中似乎寻求的联合是思维和行动的统一。
杜威在当代具有持续影响力和重要意义的若干篇论文,是在这四年里发表的。特别具有重大意义的文章有:已经被广泛采用和译成多国文字的《我的教育信条》;作为1896年美国赫尔巴特学会讨论基础的《与意志训练有关的兴趣》;被认定为心理学历史上的里程碑和被作为现代机能心理学起点的《心理学上的反射弧概念》。
2021年7月29日 想读
同步 豆瓣
SYNC: How Order Emerges from Chaos in the Universe,Nature and Daily Life
作者: [美] 斯蒂芬·斯托加茨 译者: 张羿 湛庐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8 - 4
成千上万只同步闪烁的萤火虫,整齐划一收缩的心脏起搏细胞,上万亿个在超导体中一致前进的电子……这些我们身边的同步现象,都指向了某种自组织现象,有关这种秩序的自发产生,是许多科学家终其一生研究的主题。而研究表明,持续、自发的同步现象与“耦合振子”的运动密切相关。
耦合振子究竟如何自发同步?在什么条件下同步?什么时候同步不可能出现,什么时候又不可避免?当失去同步时,会出现什么样的组织形式?我们正在努力学习的一切,其实际意义是什么?通过阅读本书,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将遇见一个隐藏的美丽世界,一个只有通过数学才能看到的世界。
除了理解同步现象本身,读者还将与作者一起体验在科学战壕中工作的诸多感受——曲折的探索、碰壁的苦楚、新发现的兴奋、从学生到同事再到导师的蜕变。阅读本书将是一种难得的乐趣!
2021年7月27日 想读
不确定世界的理性选择 豆瓣 Goodreads
Rational Choice in an Uncertain World-----The Psychology of 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
8.7 (9 个评分) 作者: 雷德·海斯蒂 (Reid Hastie) / 罗宾·道斯 (Robyn M. Dawes) 译者: 谢晓非 / 李纾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3 - 10
【内容提要】
大量行为学研究揭示,人类的思维过程存在系统的局限性。人们往往无法做到完全意义上的理性,相反,各种认知缺陷、启发式以及惯性思维决定了我们大多数判断和决策。
雷德•海斯蒂和罗宾•道斯尽可能用生活化的语言与现实中的事例,向大家介绍判断和决策领域中的基础理论和最新研究成果。全书内容可分成六部分:第1-2章介绍了判断和决策领域的学科历史,第3-7章总结了关于判断的心理学研究,第8章论述理性与不确定性间的关系,第9-10章论述偏好与选择问题,第11-12章分别介绍了理性决策理论及描述性决策理论,第13-14章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附录简单介绍概率论的相关知识。
作者语言精练、论述严谨,大量采择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发现,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和分析。这一点充分显示了作者在“判断决策”这一领域中的积淀,也体现了作者对这一研究领域的总体把握。本书适合心理学和行为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参考,也可供那些对“决策判断问题”有兴趣的广大读者阅读。
【编辑推荐】
生活中充满了不确定性,我们也无时无刻不在面对形形色色的选择和判断。掌握理性决策的原理,无疑可以帮助我们提升选择的质量,从而改善我们的生活。
两位作者凭借其在哈佛大学、西北大学、芝加哥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等名校从事30年教学经验,选择了行为经济学方面和认知心理学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结合自己在司法、医疗、商务等领域的实际经验,采用大量来自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说明人类在判断与决策方面所具备的规律、特点及缺陷,并在理论高度上论述了这些表现的根源。
在这本获奖著作的最新版本中,雷德•海斯蒂和罗宾•道斯用一种非学术性的语言和大量逸闻趣事讲述故事,将理性决策的基本理论与实际的决策行为进行对比,全面介绍了决策和判断领域的理论和最新研究发现。
新版本的特色:
——每章首尾的介绍和总结以及各章节内容之间的相互引证更利于学习和阅读;
——来自金融、医疗、司法和工程领域的大量例子使得本书更加鲜活;
——重视和突出决策判断的描述性心理学模型,补充了以往仅强调规范性和理性的“期望效用理论”的不足;
——在三种主要研究取向之间取得更好的平衡:对思维过程和启发式的认知心理学分析、对判断和决策过程的描述性代数模型以及有关决策的理性模型。
【媒体评论】
人类生活在一个充满着不确定的世界里。即使第六次科技革命正向我们走来,我们仍然不知道孕育我们生命的地球会在何时、何地发生地震,我们依然无法预测金融危机或H7N9 禽流感的降临与范围。人类要生存下去,必须适应这个充满未知和不确定性的世界。汶川大地震后《自然》杂志刊登社论——《为未知做好准备》(Bracing for the unknown),即曾呼吁“科学界要充分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挑战”。
“人类在不确定条件下如何做出判断和决策”是一个富有前景和重要意义的科学难题。如本书所述,寻求理性之路漫长而且艰难。如今人类已经历了几十万年的进化历程,人类之所以能成功地完成觅食、保障安全、选择配偶、保护后代等“生存任务”,以至主宰地球,正是因为我们通过自然选择的进程,拥有了一项独特技能——做出好的、可持续的、适应性决策。
——中科院心理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李纾
《不确定世界的理性选择》一书的写作基本上是按照决策领域现有成果进行梳理的,其内在逻辑比较容易把握。最值得称道的地方,还是两位作者对目前决策领域的学术成果的个人理解,并且极其用心地将这种理解表达出来。读者可以通过阅读此著作充分领略作者对决策理论的透彻解析,因此,该书非常适合决策领域的青年学者研读。同时,作者在如何将学术成果应用于人们的日常决策方面颇费了一番苦思及苦功,书中笔墨处处展现出作者独具匠心的思考,所积累的案例也看得出多是集几十年之功的。所以,这本书同样也适合那些在现实中困惑于自己的决策问题的普罗大众。决策是一个非常独特的交叉性研究领域,一些经典的决策研究问题产生于人类的某些既定“缺陷”,对于这些人为偏差的透彻探讨,才有可能教会人们如何更好地进行理性选择。也许,有时候我们需要避免偏差,而有时候我们必须利用偏差。心理学理论和成果对决策领域的独特贡献,也许还未被充分地意识到。从这两位作者的笔下,我们可以很好地领会心理学在决策领域的不可替代性。我相信,只有心理学家对决策研究的积极参与,才有可能将我们对决策问题、以及对人们的决策能力的实际改进深入到一个新的高度。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谢晓非
《不确定世界的理性选择》是近年来社会心理学领域一部重量级著作,第一版即获得美国心理学会威廉•詹姆士奖。它论述的主题与诺贝尔奖得主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大致相同,但更系统,娓娓道来,也更易于理解,因为它是两位作者近30年来先后在哈佛大学、西北大学等多所名校教学和科研活动的结晶。要想将论述这一前沿主题的著作翻译好的确不易,幸运的是,本书翻译工作由北大心理系和中科院心理所长期从事该专题领域研究的两位教授担纲完成。我愿向对判断与决策心理学以及行为经济学感兴趣的读者热情推荐这本好书。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终生教授 彭凯平
2021年7月26日 想读
八次危机 豆瓣
8.4 (21 个评分) 作者: 温铁军 东方出版社 2013 - 1
内容简介:
"在人们通常的意识形态中,中国没有发生过经济危机,也不可能发生经济危机,最多只能算是经济波动,而不能算是危机。但作者认为,中国不仅发生过经济危机。而且中国自建国以来的六十年间,已经发生了8次经济危机,而这些危机均与国家工业化阶段性特征有关:在 “城乡”二元对立的基本体制矛盾约束下,工业化、城镇化以及整个体制的改革所产生的制度成本均向“三农”转嫁,因而城市的产业资本就可以实现“软着陆”,原有体制得以维持;而不能直接向农村转嫁的危机,就导致产业资本在城市“硬着陆”,引发政府财税金融、乃至整个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
中国政府已经认识到“三农”问题对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于是在2005年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国家战略,连续增加数万亿投资以吸纳数千万“非农”就业的举措,最后成功地应对了2009年全球经济危机,实现了“软着陆”。
本书的主要观点是:“金融海啸”引发的全球危机,不仅是“金融化泡沫经济”所引起的,也是由“内含高成本上推”机制的西方现代政体在累积了大量的国家负债后产生的,因此中国人应引以为戒,加深对资本主义危机规律及其引发的内部乱像和外部地缘政治法西斯化倾向的认识。只有复兴生态文明,维持乡土社会内部化来应对外部性风险的综合性合作与自治,才是中国免于重蹈负债过高的现代化危机的合理选择。
"
2021年7月20日 想读
大侦探经济学 豆瓣
作者: 李井奎 中信出版集团 2021 - 7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现代经济学正在悄悄地发生着一场革命,这就是因果推断革命。借助于统计学中对因果关系研究的前沿成果,经济学家开始越来越多地使用因果推断的基本框架,在经济学经验研究领域掀起了一场研究高潮。这种研究范式的改变,必将对人们的思考方式形成空前的冲击。
本书是作者在哈佛大学访学期间潜心学习和阅读因果推断经济学文献的一个成果。它形象地借用了经济学大侦探这个说法,精心挑选了10个主题,以探案故事的形式生动地讲述了因果推断在经济学上神乎其技的运用。这10个主题,内容涉及劳动经济学、法律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犯罪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经济史、货币经济学以及宏观经济学等多个研究领域,综合而全面地介绍了经济学家的前沿成果。尤其是作者还采用《西游记》的故事来讲述因果推断的五种武器,深入浅出地对这个方兴未艾的经济学领域进行了介绍。
本书的目的是想面向普通读者,科普这一现代经济学的重要成果,以饶有趣味的方式,使读者认识这一激动人心的学科领域。
2021年7月19日 想读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 豆瓣
作者: Bruce Alberts / Alexander Johnson Garland Science 2014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 is a cellular and molecular biology textbook published by Garland Science and currently authored by Bruce Alberts, Alexander D. Johnson, Julian Lewis (deceased), David Morgan, Martin Raff, Keith Roberts and Peter Walter. The book was first published in 1983 and is now in its sixth edition. The molecular biologist James Watson contributed to the first three editions.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 is widely used in introductory courses at the university level, being considered as a reference in many libraries and laboratories around the world. It describes the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cell biology and includes basic biochemistry, experimental methods for investigating cells, the properties common to most eukaryotic cells, the expression and transmission of genetic information, the internal organization of cells, and the behaviour of cells in multicellular organisms.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 has been described as “the most influential cell biology textbook of its time”.The sixth edition is dedicated to the memory of co-author Julian Lewis who died in early 2014.
2021年7月16日 想读
The Computational Brain 豆瓣
作者: Patricia Churchland / Terrence J. Sejnowski The MIT Press 1992 - 6
How do groups of neurons interact to enable the organism to see, decide, and move appropriately? What are the principles whereby networks of neurons represent and compute? These are the central questions probed by The Computational Brain. Churchland and Sejnowski address the foundational ideas of the emerging field of computational neuroscience, examine a diverse range of neural network models, and consider future directions of the field. The Computational Brain is the first unified and broadly accessible book to bring together computational concepts and behavioral data within a neurobiological framework.Computer models constrained by neurobiological data can help reveal how -networks of neurons subserve perception and behavior - bow their physical interactions can yield global results in perception and behavior, and how their physical properties are used to code information and compute solutions. The Computational Brain focuses mainly on three domains: visual perception, learning and memory, and sensorimotor integration. Examples of recent computer models in these domains are discussed in detail, highlighting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and extracting principles applicable to other domains. Churchland and Sejnowski show how both abstract models and neurobiologically realistic models can have useful roles in computational neuroscience, and they predict the coevolution of models and experiments at many levels of organization, from the neuron to the system.The Computational Brain addresses a broad audience: neuroscientists, computer scientists, cognitive scientists, and philosophers. It is written for both the expert and novice. A basic overview of neuroscience and computational theory is provided, followed by a study of some of the most recent and sophisticated modeling work in the context of relevant neurobiological research. Technical terms are clearly explained in the text, and definitions are provided in an extensive glossary. The appendix contains a precis of neurobiological techniques.Patricia S. Churchland is Professor of Philosophy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Adjunct Professor at the Salk Institute, and a MacArthur Fellow. Terrence J. Sejnowski is Professor of Biology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Professor at the Salk Institute, where he is Director of the Computational Neurobiology Laboratory, and an Investigator of the 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
2021年7月16日 想读
Principles of Neural Science 豆瓣
作者: Eric R. Kandel McGraw-Hill Medical 2012 - 10
This title now updated: the definitive neuroscience resource-from Eric R. Kandel, MD (winner of the Nobel Prize in 2000); James H. Schwartz, MD, PhD; Thomas M. Jessell, PhD; Steven A. Siegelbaum, PhD; and A. J. Hudspeth, PhD 900 full-color illustrations. Deciphering the link between the human brain and behavior has always been one of the most intriguing - and often challenging-aspects of scientific endeavor. The sequencing of the human genome, and advances in molecular biology, have illuminated the pathogenesis of many neurological diseases and have propelled our knowledge of how the brain controls behavior. To grasp the wider implications of these developments and gain a fundamental understanding of this dynamic, fast-moving field, Principles of Neuroscience stands alone as the most authoritative and indispensible resource of its kind. In this classic text, prominent researchers in the field expertly survey the entire spectrum of neural science, giving an up-to-date, unparalleled view of the discipline for anyone who studies brain and mind. Here, in one remarkable volume, is the current state of neural science knowledge - ranging from molecules and cells, to anatomic structures and systems, to the senses and cognitive functions-all supported by more than 900 precise, full-color illustrations. In addition to clarifying complex topics, the book also benefits from a cohesive organization, beginning with an insightful overview of the inter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brain, nervous system, genes, and behavior. Principles of Neural Science then proceeds with an in-depth examination of the 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logy of nerve cells, synaptic transmission, and the neural basis of cognition. The remaining sections illuminate how cells, molecules, and systems give us sight, hearing, touch, movement, thought, learning, memories, and emotions. The new fifth edition of Principles of Neural Science is thoroughly updated to reflect the tremendous amount of research, and the very latest clinical perspectives, that have significantly transformed the field within the last decade. Ultimately, Principles of Neural Science affirms that all behavior is an expression of neural activity, and that the future of clinical neurology and psychiatry hinges on the progress of neural science. Far exceeding the scope and scholarship of similar texts, this unmatched guide offers a commanding, scientifically rigorous perspective on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neural function and disease-one that you'll continually rely on to advance your comprehension of brain, mind, and behavior. Features: the cornerstone reference in the field of neuroscience that explains how the nerves, brain, and mind function; clear emphasis on how behavior can be examined through the electrical activity of both individual neurons and systems of nerve cells; current focus on molecular biology as a tool for probing the pathogenesis of many neurological diseases, including muscular dystrophy, Huntington disease, and certain forms of Alzheimer's disease; more than 900 engaging full-color illustrations - including line drawings, radiographs, micrographs, and medical photographs clarify often-complex neuroscience concepts; outstanding section on the development and emergence of behavior, including important coverage of brain damage repair, the sexual differentiation of the nervous system, and the aging brain. Features: more detailed discussions of cognitive and behavioral functions, and an expanded review of cognitive processes; a focus on the increasing importance of computational neural science, which enhances our ability to record the brain's electrical activity and study cognitive processes more directly; and chapter-opening. Key concepts: provides a convenient, study-enhancing introduction to the material covered in each chapter; selected readings and full reference citations at the close of each chapter facilitate further study and research; and helpful appendices highlight basic circuit theory; the neurological examination of the patient; circulation of the brain; the blood-brain barrier, choroid plexus, and cerebrospinal fluid; neural networks; and theoretical approaches to neuroscience.
2021年7月16日 想读
Neuroscience 豆瓣
作者: Dale Purves / George J. August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7 - 10
This comprehensive textbook provides a balance of animal and human studies to discuss the dynamic field of neuroscience from cellular signaling to cognitive function. The book's length and accessible writing style make it suitable for both medical students and undergraduate neuroscience courses. Each new book includes a one-year subscription to Sylvius 4 Online.
2021年7月14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