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文学
奇特的一生 豆瓣 Goodreads
7.9 (63 个评分) 作者: [俄] 格拉宁 译者: 侯焕闳 / 唐其慈 海燕出版社 2001 - 3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但是仔细分析一下这个生命,可以说,最宝贵的是时间。因为生命是由时间构成的,是一小时一小时、一分钟一分钟累积起来的。没人能预计他在下一分钟里能发生什么,但至少我们可以记得前一分钟我们做过什么。
这里是要讲述一个将自己的一生用时间来计划的人——柳比歇夫。柳比歇夫通过他的时间统计法对自己进行了研究和试验:试验在写、读、听、工作、思索各方面,他到底能干多少?干多少?怎么干?他不让自己负担过重,力不胜任;他总是循着他能力的边缘前进,他对自己能力的掂量精确无疑。
如果每个人都能知道自己能干些什么,那生活会变得多么美好!因为每个人的能力都比他自己感觉到的大得多,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人感叹自己因能力有限而导致一事无成。
2025年6月4日 已读
活着是没有任何公式的,但如果在不停地计划之中,决定去探索自我的心灵,这样就是最小限度的英雄主义。“最好的不是震惊这个世界,而是活在这个世界。” 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有些偏激,但坚持了一辈子,也让人不得不佩服这种理想主义的居然能落地,甚至落一辈子地。他的一生让人更想要珍惜时间,不是那种得过且过的活着,而是把眼睛望向自己的那种活着。
俄国文学
日瓦戈医生 豆瓣 谷歌图书
Доктор Живаго
8.0 (14 个评分) 作者: [俄] 鲍·列·帕斯捷尔纳克 译者: 白春仁 / 顾亚铃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2
195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斯捷尔纳克长篇代表巨作
继《战争与和平》后,没有一部作品能够像《日瓦戈医生》一样,
概括那个如此广阔和如此具有历史意义的时期。
-
厚厚两卷本《日瓦戈医生》为读者展开的是一幅俄罗斯土地般深厚广袤的时代画卷:出身知识分子家庭的年轻的外科医生日瓦戈,一次大战期间在沙皇军队供职,眼见沙皇的虚弱无能和旧军队的腐败,聪颖的心灵预感到革命力量的日趋成熟,期待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新生,并以积极的行动拥护新的政权。然而国内战争的严酷现实,以及新政权随后的一系列政策实施,使这位诚实、正直的旧知识分子,对于暴力和集权产生了深切的怀疑和忧惧,在被迫而有系统的双重生活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小说的另一条重要脉络是日瓦戈与拉拉之间曲折的爱情,尤为世人称道的是他们在避难的瓦雷基诺短暂而闪光的共同生活和诗歌创作,日瓦戈称赞质朴宁静的俄罗斯品质,并向往安静地过自己的生活、做有意义的工作;而这样的人生理想,以及他与拉拉艰难优美的爱情,最终不为严酷的现实所容。
译者在译序中写道:“这不是一部等闲的小说,它的浓重的传奇色彩,说起来实属罕见,且不带一丝一毫的虚夸和做作,层层都是沉甸甸的历史真实。”意大利《现代》杂志称:“继《战争与和平》后,还没有一部作品能够像《日瓦戈医生》一样概括一个如此广阔和如此具有历史意义的时期。”。
记忆记忆 豆瓣 Goodreads
ПАМЯТИ ПАМЯТИ
8.8 (13 个评分) 作者: 玛丽亚·斯捷潘诺娃 译者: 李春雨 中信·大方 2020 - 11
《记忆记忆》是当代俄语世界著名诗人玛丽亚·斯捷潘诺娃的新类型复合小说:既有历史,也有哲学,更是文学。
小说主要由两条线串起:一条是作者对于旧物,文献,以及试图“记忆”的人们——所作的文学和哲学的思辨:桑塔格,曼德尔施塔姆,茨维塔耶娃,塞巴尔德,夏洛特·萨洛蒙等 等等等皆进 入了她的视野。在现在与过去中思考中得到新的诠释。
另一条则是作者通过寻找家族遗迹,回溯俄罗斯近代史中的自我家族史,拼凑出一个犹太家族几代人生命故事的历程:他们有的融入宏大叙事,刚满20岁便牺牲在伟大的卫国战争中;有的与历史擦肩而过:参与了20世纪初期的俄国革命,成为俄国第一批“留法学医女学生”,回国后却就此沉寂;有的参与了热火朝天的苏联大建设,然而在1991年苏联解体之时毅然决然移民德国,有的——诸如在书中隐形却又无处不在的作者本人,则同一个告别过去又满是记忆的国家一起迈入了新世纪,思考俄罗斯的当下,以及或近或远的未来……
这两条线相依相交,勾勒出巨大20世纪的诡谲风云与微小浪花。精巧复杂,娓娓道来,又包含了俄罗斯式的辽阔和沉思。在追溯与思辨中, “后记忆时代的俄罗斯”得到思考,包括俄罗斯在内的整个欧美文艺界的先贤们被重审,过去与现在、逝者与生者之间的关系和逻辑被再度梳理——“关于他们我所能讲述的越少,他们于我便越亲近。”
————————————————————————
编辑推荐
★ “近年来最重要的俄语小说”,宣告俄罗斯文学重返世界文坛之书。
★ 一部与整个欧美文艺界对话的俄语文学哲思录;一部解构重构犹太民族的20世纪俄罗斯犹太家族史。
★“当代俄罗斯是一个后记忆的时代”——后记忆时代的俄罗斯一部杰出的“反记忆”小说。
★ 2018年出版即获俄罗斯国内三项文学大奖:俄罗斯国民级文学奖“大书奖”、 新文学大奖“鼻子奖” ,以及以托尔斯泰庄园命名的文学大奖“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奖之“读者选择奖”
★问世短短两年,迅速被译为德,法,英,意,荷兰,瑞典,芬兰等多种语言,在欧洲取得巨大成功。
★“我曾经对于自我家族的以下几点确信不疑:
我们家族中没有人在革命和国内战争中牺牲。
没有人遭受镇压。
没有人死于屠犹。
没有人被杀。
亦没有杀人者。
但上面中的好几项突然变得布满疑团,甚至干脆是非真实的。”
——《记忆记忆》,玛丽亚·斯捷潘诺娃
————————————————————————
媒体推荐
近几年最重要的俄语小说。
——莫斯科回声(俄罗斯)
一本十年一遇的元小说——杰出的文学重构,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学体裁,叙述了记忆,时间,与历史的纠葛。
——《文学》杂志(俄罗斯)
其风格精妙绝伦,其出版切中时代。
——《新苏黎世报》(瑞士)
片段式的反思和有力的诗性。
——《柏林报》(德国)
玛丽亚·斯捷潘诺娃早在普京时代前就已经是一位相当重要,充满创造力的诗人,然而时代却呼唤更强硬更公众化的角色。非常不幸,西方对其的认可远远落后于其负盛名的俄罗斯。
——《洛杉矶书评》(美国)
————————————————————————
名人推荐
只凭《记忆记忆》这一部作品,玛丽亚·斯捷潘诺娃,就足以进入当代文学大师行列。
——作家,赵松
趋于宏大与归于微末,涉及时代又潜入生活,苦难与诗意难解难分,叙事与哲思纵横交错。这是一部无法界定文体、难以概括内容、不可能找到师承的个性之书。斯捷潘诺娃写尽记忆对于幸存者的意义与伤痛、记忆对于历史的抗争与补充、记忆对于记忆的执念与无能。就像本书的核心喻体瓷娃娃,它们在承载历史时受伤,也正是伤痕使得每个个体独一无二。而珍视记忆,就是为残缺的瓷娃娃树碑立传,使得它们不至沦为历史车轮下一粒看不到的微尘。
——学者、书评人,马凌
一次关于家族记忆和时代记忆的旅行,一次关于记忆本质的探寻。
——评论人、诗人,胡桑
《记忆记忆》,并非只是一本关于追忆(母系)家族的年谱,还带着同时作为一名女诗人关于社会的理性透视与“元”思考。亦如斯捷潘诺娃的诗歌,《记忆记忆》的“文学语言独具特色,语言所有层次上的异化处理均有建树,从而让新的思想潜能得以呈现”。
——诗人、俄语译者,骆家
《记忆记忆》是一位年轻女诗人关于家族往事的文学想象,也是她关于俄国历史、犹太人命运和记忆本质的哲学思索。
——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会长,俄语文学译者、学者,刘文飞
《记忆记忆》是一部极具探索性的作品,这一点从书名即可看出。读者既可以把前者理解为动词,而将后者看成名词,也可以全部当作名词。在这部书中,打破惯性思维的语词组合俯拾皆是,充分凸显了语言的诗性,由此照亮了现实中一部分被遮蔽的生活。
——俄语文学学者、“金色俄罗斯”系列主编,汪剑钊
玛丽亚·斯捷潘诺娃是当代俄罗斯最优秀的诗人之一,在这本书中她探索家族记忆(交流记忆)如何转化为文化记忆,俄国知识分子如何通过记忆保留白银时代精神。
——俄语文学译者、学者,李莎
这本书给我以极大震撼,有种要炸裂的感觉:那种无法言传和捋清的感受,各种记忆的碎片夹杂着情感,让我摸到了俄罗斯文化的不同层次,又好像摸到了自己童年生活的一些片段。
——书评人、俄罗斯历史文化学者,张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