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肖
来自别处的声音 豆瓣
Une voix venue d’ailleurs
8.4 (14 个评分) 作者: [法] 莫里斯·布朗肖 译者: 方琳琳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1
《来自别处的声音》汇集了布朗肖晚年所写的几篇重要文论。论路易-勒内·德·福雷的诗歌的卓越文章将诗人从被遗忘的作家队伍里拉出来,并且阐明了这位诗人及其作品的价值。福柯写过一篇名为《外界思想》的文章,论及布朗肖的虚构作品。《我所想象的米歇尔·福柯》以半虚构、半评论的形式对福柯的友谊做出了回应。
这声音不在“此地”(此地是他乡),而是来自“别处”。布朗肖以旁观者的姿态经由外部来反思自身,对其他作家、哲学家的评论,实际上是在为自己辩护。
当未知对我们质疑的时候,当话语向神谕借声音——这声音不谈论此刻,却迫使倾听之人竭力摆脱现状,以求回归自己,仿佛还未成就的自己——的时候,这话语往往偏执、傲慢、苛刻,无视我们,将我们从自己那里夺走。
2021年3月17日 已读
这系列的书封都忒好看了,这本光头福柯一看就是基无疑(?)。最喜欢《最后的言者》里面那句“两份安静塞满了嘴巴”,言说与不言说都始终被虚无包围着。
哲学 布朗肖 文学 文学理论 文论
黑暗托马 豆瓣
Thomas l'Obscur
8.4 (38 个评分) 作者: [法] 莫里斯·布朗肖 译者: 林长杰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6
《黑暗托马》为布朗肖的第一部“虚构作品”。此书的英、德文译者都不讳言其翻译甚至阅读的困难性。福柯曾指出布朗肖作品的特色之一在于 “脱离表象的王朝”,而这正符合《黑暗托马》的阅读经验:没有过去、未来,没有动力、原因的一场爱情,轻浅地难以让人有明确的形象,但这些没有形象的意象却又如同噩梦般让人难以舍弃。
一部不安定的作品。哈罗德‧布鲁姆在《西方正典》的附录将此书放在混乱时代的推荐书单,可说是意外地恰如其分。精神分析大师拉康在他著名的讲座中盛赞《黑暗托马》是一种“幻想的实现”。对于中文读者而言,《黑暗托马》中文版的问世,无疑能够补充法国思想中的失落环节。
最后之人 豆瓣 Goodreads
Le dernier homme
8.8 (17 个评分) 作者: (法) 莫里斯·布朗肖 译者: 林长杰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10
《最后之人》是布朗肖在文学版图上设置的又一座令人望而生畏的迷宫,是他思想的转折点。向“零度写作”的转变是通过对“最后之人”的叙述实现的。“最后之人”是尼采意义上的末人,他以一张毫无表情的脸面对着黑格尔百科全书的知识体系与大循环封闭之后的历史境况。在上帝死去之后,对死亡和终结本身的描述是对残剩之物的肯定,不再有否定,在那里,一个人在场却已没有任何人了;在那里,甚至死都是不可能的,知识已是对不可能性的经验,是非知识了!
自从这个词得以受我运用,我即表达出一直以来我心中对于他的想法:他是那最后之人。事实上,他与其他人几无任何差异。他是比较隐淡,但并不谦逊,不说话便显得专横。或许应该默默地将某些想法套用到他身上,再由他自己将之轻轻地甩弃……
2021年2月20日 已读
诡魅的词句,自我与自我的对话,期间参杂的他者,一切是我自己所想,那些羁绊。“我们已经是何等虚无、轻微、无谓、被剥除了真理,而且永不稳定,永远说着那永远一说再说的这些。日与夜,日与夜,那儿即是我们所在处,而秘密的缺席便是我们的处境。”
哲学 外国文学 小说 布朗肖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