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记
永恒的敌人 豆瓣
8.8 (33 个评分) 作者: [波兰] 亚当·扎加耶夫斯基 译者: 李以亮 一頁folio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6
★ 扎加耶夫斯基说过,“我们需要诗歌,一如需要美”。而在本部诗集中,他说:“诗是隐藏绝望的欢乐。但在绝望下面——有更多的欢乐。”
-
★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样以明晰的智慧和简洁的风格进行创作,作品中略带讽刺的幽默、些微的怀疑、历史黑暗面的永恒之感,是米沃什式的悲悯、信仰与怀 疑的混合。
-
★本诗集关乎一个永恒主题:记忆。人类的恶与苦难是无法穿透的,就如黑暗本身;它存在过,却难以理解。但是后人不能、也不该遗忘,所以,“记忆”是诗歌的重要功能。
-
★诺贝尔文学奖热门候选者,与米沃什、辛波斯卡一脉相承的波兰诗歌大师扎加耶夫斯基最新诗集作品。
-
★一位真正属于我们时代的诗歌大师:他的作品诞生于20世纪的灰烬之中,却言说着21世纪里真实的恐惧和迟疑的希望;
-
★米沃什、布罗茨基、桑塔格、沃尔科特等多位大师对其赞誉有加:他的诗歌在历史、现实与审美之间,达到了一种理想的平衡,哈罗德·布鲁姆称其为“难以穷尽的诗人和作家”。
-
★诗人译者李以亮先生潜心精译;精致口袋本,轻巧便携。
-
【媒体推荐】
-
★他是我理想中那种令人喜爱的诗人,而不只是好诗人或大诗人。
——黄灿然
-
★扎加耶夫斯基的诗将我们带离了那些令感官钝化的日常惯性,带离了一种仅仅是单纯活着的无聊状态。
——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
★扎加耶夫斯基将过去与当下、庸常与神秘融合在他的语言中……他最好的诗能建立起一种矛盾,最后又能以悖论结尾——哀伤且满含希望。
——Library Journal
-
★在这些新作品中,波兰诗人扎加耶夫斯基带着某种自我意识重新审视了同胞切斯瓦夫·米沃什的抒情、他描绘的“二战“前的波兰,以及米沃什式的悲悯、信仰与怀疑的混合。
——Publishers Weekly
-
【内容简介】
★“诗歌是崇高的道路,带我们到最远的地方。”
-
作为我们时代最具天赋的诗人之一,亚当•扎加耶夫斯基的作品已成为当代经典。无论是诗人还是散文写作者,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样以明晰的智慧和简洁的风格进行创作。他作品中略带讽刺的幽默、些微的怀疑,以及历史黑暗面的永恒之感为其在国际上赢得了一批忠实拥趸。
在《永恒的敌人》中,扎加耶夫斯基怀着某种自我意识重新审视了同胞切斯瓦夫•米沃什的抒情、他描绘的“二战”前的波兰,以及米沃什式的悲悯、信仰与怀疑的混合。这部诗集再次探索了那些曾经定义他诗人生涯的主题——对地域、语言和历史的动人沉思。尤其令人动容的是,扎加耶夫斯基在此向相熟的朋友或在书本中相识的作家们致意——米沃什、塞巴尔德、布罗茨基和布莱克,这些诗歌与刻画家庭成员和挚爱之人的作品自然地融为了一体,展现出诗人博大的同情与关怀。《永恒的敌人》是艺术与日常生活的一次明亮的交汇。
面对现代世界问题的人类学 豆瓣 Goodreads
8.5 (19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译者: 栾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7 - 1
1986年春,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第四次出访日本,在此期间他应石坂基金会的邀请在东京做了三场演讲,这三场演讲正是此书的三个部分,演讲所围绕的主题即为此书的书名:面对现代世界问题的人类学。
为了突出并深入探讨此书的中心主旨,并使之贴近现实,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从他的作品中吸取灵感。他翻读了曾让自己声名大噪的文章,重新提出了一直担忧的重要社会问题,特别是“种族”与历史、“种族”与文化的关系。或者说他还在找寻着人文主义的新形式以面对当今这个巨变中的世界的未来。
在这里,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的老读者们能够找到那些他一直致力研究的问题,而对于新一代读者来说,这位著名的人类学家将提供给他们一种未来的视角。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在强调人类学作为一种新型的“大众人文主义”的重要性的同时,也在思忖着“西方文化霸权的终结”以及文化相对主义与道德评判之间的联系。当他在审视一个全球化了的社会所面临的问题时,主要关注的是经济活动、非自然生育问题以及科学思想与神话思想之间的联系。
在这三场演讲中,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表现出了对这个正要迈进21世纪的世界的担忧,因为它正面临着严峻的问题:“意识形态爆炸”的多种形式与传统主义演变之间的类同。
2021年3月17日 已读
斯特劳斯我来了ovo

//

这三场演说算是人类学的导读了吧,斯特劳斯在提醒人们保持谦卑和敬畏。那些理所应当的正常,以及他处的“不可思议”和“不能容忍”相碰撞,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冲突显而易见,这话题其实老生常谈,但如何尊重习俗、文化的不同是个需要终生学习的命题。

没想过神话可以这样理解,“证明某个社会秩序和世界观的合理性;在过去的状态中找到现状的证据;按照这样的现在和过去构想未来。”

民族主义、民粹思想盛行的当下,把全球主义的理想文明撕裂,我们确实进退两难。斯特劳斯早已预言种种问题。
Anthropology 人类学 列维-斯特劳斯 新书记 法国
暴力拓扑学 豆瓣
Topologie der Gewalt
7.1 (12 个评分) 作者: [德]韩炳哲(Byung-Chul Han) 译者: 安尼 / 马琰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10
有些事物,永不消逝,暴力即属此类。
暴力性表达并非现代性的标志。暴力只是变化多端而已,其表现形式随社会局势而变。如今,它回到皮下、交际之下、毛细结构和神经元的领域,呈现出微观物理学的形态;这种形态的存在,无需在统治或敌对关系中的那种否定或排斥性。
它从可见转为无形,从粗野蛮横转为沉思内省,从正面直击转为病毒性感染。暴力起作用的方式不是公然袭击,而是蔓延传染。
作者在本书中首次揭示了暴力事件的变形记,从君权和血亲等前现代社会的斩首,经由现代规训社会的畸变,最终到了今天绩效社会和倦怠社会的抑郁。
-------------
韩炳哲作品系列(见识城邦出品)(已出齐)
《精神政治学》(2019年3月)
Psychopolitik
《爱欲之死》(2019年3月)
Agonie des Eros
《在群中》(2019年3月)
Im Schwarm
《他者的消失》(2019年6月)
Die Austreibung des Anderen
《倦怠社会》(2019年6月)
Müdigkeitsgesellschaft
《娱乐何为》(2019年6月)
Gute Unterhaltung
《暴力拓扑学》(2019年10月)
Topologie der Gewalt
《透明社会》(2019年10月)
Transparenzgesellschaft
《美的救赎》(2019年10月)
Die Errettung des Schönen
************
阅读韩炳哲的作品,无论如何都是富有才思智慧的享受。
——阿兰•巴迪欧(Alain Badiou)
韩炳哲揭示出,在大数据时代,批判理论将且必将重整旗鼓。
——威尔•戴维斯(Will Davies)
韩炳哲属于这一类哲学家,在他们之前,没有人寻求改变世界之道,甚至没有人充分意识到这种改变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内部参考》(Inside Higher Ed)
韩炳哲创造了一种他个人独有的思想传统。
——《周日世界报》(Welt am Sonntag)
韩炳哲用他的作品开辟了一条横穿当代文学之林的甬道。他不求你我点赞,只求警醒世人。
——德国广播电台(Deutschlandfunk)
阅读韩炳哲的书,意味着不断地被鞭策、唤醒。……他的社会批判虽然不谙体恤之情,但是他仍然热情地拥抱自己所处的这个时代。
——《杂志》(Das Magazin)
大数据时代形成的纷繁现象,需要新的哲学思维和框架,韩炳哲的几本书堪称最敏锐、最犀利的时代探测器,是大数据时代的哲学批判指南。
——思郁,自由写作者
德国哲学家韩炳哲的几本小书,大题小做、举重若轻,触及现代人生活的多个层面,是东西方人文精神碰撞的结晶,走进了读者的心灵。
——何道宽,资深翻译家,深圳大学
韩炳哲进一步揭示了数字时代人所面临的困境:我们痴迷于数字媒体从而被重新编程,然而对于后果如何却陷入了盲目和麻木。在群里,每个人都是个人,但每个人又都不是他自己。
——张志伟,哲学史家,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韩炳哲以其哲学的睿智与分析的犀利,迫使我们去反思数字网络媒体时代的生存情调与伦理处境。……在他的思考中透露出东方哲人的细腻与韵味。
——夏可君,哲学家与策展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韩炳哲,这位德国哲学训练、韩国文化浸润的思想性学者,激活了我们早已麻木的爱欲能力。
——林光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大数据的应用,让一切都变得越来越精准……在这样的时代,个体的空间与自由需要重新被思考,重新被定义。
——郑悦,《中欧商业评论》杂志
对新自由主义与数字化阶级社会的分析,不仅仅是一项哲学知识考古学的工作,它在根本上是政治性的,其答案就在于尼采、海德格尔与德里达等哲学家对主体的超越性之中。
——毛竹,《世界哲学》杂志
韩炳哲的哲思充满灵性,锋芒毕现。……以其一贯的犀利,带给我凝视深渊的勇气。
——贾克防,西北师大哲学系
韩炳哲是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分析师,在他精确、冷静的诊断之下,智能手机、社交媒体、大数据、物联网种种技术进步都显示出新自由主义秩序对于人类生活的全面宰制。……用短小精悍的文字,与福柯、阿多诺、列维纳斯、阿甘本进行思想碰撞,揭示出这个时代的严峻危机。
——杨小刚,中山大学哲学系
如果你想入哲学之门,你就看这位韩裔德国籍大叔的作品,你可以在阅读中认识众多哲学家,然后选择你喜欢的逐个进一步了解,他将大咖们的哲学思想与我们生活中每天都会接触到的话题糅合在一起,让你明白,这个世界原来如此啊!
——关玉红,大连外国语大学德语系
2021年1月15日 已读
看完序言感觉比之前的基本都赞,提前预定五星。

///
最后一章又讲绩效社会和抑郁症,韩炳哲几乎每本书都在讲这两个东西,已经审美疲劳了(。

“阶级必须包括一种深刻的、激发共同行动的从属感,而当今社会的特征恰恰是,从属感和“我们”已遍寻不见。政治上麻木不仁、漠不关心,加之社会上与日俱增的幼稚化(Infantilisierung der Gesellschaft),令共同行动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这段话真的很具有现实意义,想起了很多已发生的事情。
哲学 德国 文化研究 新书记 暴力
肯定生命:尼采论克服虚无主义 豆瓣
作者: 【美】伯纳德•雷金斯特(Bernard Reginster) 译者: 汪希达 / 施玉刚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8
在过去两百年出现的所有伟大思想家中,尼采始终占有特殊地位,这不仅由于他的作品涉及众多学术领域,还因广大读者在他的著作中可以找到有关自己最在意的那些问题的讨论。这些问题围绕着不可避免的痛苦所塑造的生命意义展开,而此时基督教给出的传统回应已逐渐失去其说服力。当近期大部分关于尼采著作的讨论已失去这一视角的时候,伯纳德•雷金斯特的研究将其猛然地再一次带回公众的视线。
本书对尼采哲学从新的角度进行了全面的阐释,与以往的哲学家从尼采的一个中心的学说来阐释尼采不同,美国学者伯纳德•雷金斯特是从尼采面临的特定问题或者危机来进行阐释的。在他看来,尼采的全部哲学是对晚期欧洲文化危机即虚无主义的回应。同时,作者也对尼采的一些包括叔本华在内的直接先驱进行了新的解读,这些对于国内相关领域研究而言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