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学
更多的人死于心碎 豆瓣
6.9 (1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索尔·贝娄 译者: 林珍珍 / 姚暨荣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 - 1
著名植物学家贝恩·克拉德事业上成就斐然,生活上却不尽人意。他是个理想主义者,向往一种纯洁浪漫的爱情,一个共享天伦之乐的传统家庭。在第一次婚姻失败以后,贝恩吃尽了追求女人的苦头。他独身十五年,尔后与一位比自己年轻二十岁的妙龄女郎结婚。可这位名医家的独生女并非自己的理想妻子,贝恩内心深处仍有那么一种无以排遣的孤独感。他原想根据自己的理想设计生活、设计自己,结果却被生活所设计。他不得不在夜深人静时在祷告中向上帝哭诉:天哪,哀伤更致命啊!
一代文学大师索尔·贝娄第十部小说
一名古怪的俄国文学教授离开巴黎,宁愿和舅舅住在一起
一位植物学界的天才却在遇到女人时成了一文不值的笨蛋
“对当代文化富于人性的理解和精妙的分析”
妙笔生花……具备贝娄典型的喧嚣之抒情性。——《华盛顿邮报》
在我看来,索尔·贝娄和威廉·福克纳支撑起了二十世纪美国文学。——菲利普·罗斯
几乎没有记忆 豆瓣
Almost No Memory
7.7 (1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莉迪亚·戴维斯 译者: 吴永熹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5 - 1
布克国际奖2013年度获得者最重要作品
“深具创造力,精巧而又难以归类。我们从未读到过的东西,一种短篇小说的新形式。”
莉迪亚•戴维斯,当代真正的小说大师,曾获古根海姆奖、兰南文学奖、麦克阿瑟“天才奖”。2013年,美国艺术与文学学院为其颁发功勋奖章。
85篇各具特性的小说,给人全新感受,极富冲击力,形式灵活,适合各类新媒体传播。其作品为首次引进。
2009年出版的《莉迪亚•戴维斯小说集》(The Collected Stories of Lydia Davis)是莉迪亚•戴维斯迄今为止最重要的作品合集,收录了从1986年到2007年出版的四本重要小说集,集中体现了她的写作特色。本书包含该小说集的前两部分,即《拆开来算》(Break It Down ,1986)与《几乎没有记忆》(Almost No Memory ,1997),本集包含85个精彩故事。
名人推荐
戴维斯是一位自我意识的魔术师。在世作家中很少有人能让纸页上的文字更有意义。——乔纳森•弗兰岑
锋利、精巧、妙趣、低调,并且永远出人意表。——乔伊斯•卡萝尔•欧茨
我感到自己遭遇了一个最具原创力、最大胆的头脑,常常在一个段落之内,既有奇异、锐利的想象,又有温柔、痛苦和狂欢。——科尔姆•托宾
下一次将是烈火 豆瓣
The Fire Next Time
8.0 (50 个评分) 作者: [美] 詹姆斯·鲍德温 译者: 吴琦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9 - 8
每当我感到迷失,我的地牢就会震动,我的锁链就会掉落。
20世纪 美国文坛无可取代的良心 詹姆斯·鲍德温 James Baldwin
影响几代人 探寻信仰、暴力和爱 的散文经典
出版56周年 简体中文版首次出版!
向詹姆斯·鲍德温致敬的纪录片《我不是你的黑鬼》(I Am Not Your Negro)获得奥斯卡提名
——————————————————
《下一次将是烈火》是詹姆斯·鲍德温影响最为深远的散文集,全书由两篇信件组成。第一篇《我的地牢在震动》最早刊登于《进步》杂志,是作家在美国黑奴解放运动100周年纪念时给侄子的公开信,讲述了非裔美国人如何经历一代代的不公而幸存,并敦促侄子超越白人对黑人的狭隘定义,追求卓越。
第二篇《十字架之下》最早发表于1963年的《纽约客》,当时正值亚拉巴马州发动的针对黑人的暴力事件,鲍德温凭借其对“国家的黑暗现实尖锐剧烈的批判”登上《时代》杂志的封面。作家回忆了自己17岁时遭遇的信仰危机,描述了基督教堂里遍布的伪善和暴力,以及自己和美国黑人穆斯林运动领袖的一次分歧。鲍德温深刻地指出种族歧视的根本来源于白人对权力的病态迷恋,以及他们面对公义和历史的虚无与恐惧,号召黑人和白人抛弃黑暗的肤色政治,共同承担起艰难的历史责任。
——————————————————
【媒体评价】
你令美国的英语真正变得诚实,真正具有世界性。你揭露了这种语言的秘密,重新塑造它,使它变得真正现代、有表现力,充满人性。你剥下这种语言身上那种安逸和舒适、那种伪造的安慰、虚假的无知,你剥下它的借口和伪善……在你的手中,语言重新变得美妙。在你的手中,我们看到语言的本来面目:它既非冷酷无情,也非鲜血淋淋,而是充满生命力。
——诺贝尔奖得主 托尼·莫里森(1987年,为詹姆斯·鲍德温撰写的悼文)
身为美国人、身为黑人到底意味着什么,鲍德温对此的描述可能是20世纪最雄辩、最有说服力的。——《卫报》
紧急中的冥想:奥哈拉诗精选 豆瓣
6.8 (5 个评分) 作者: [美]弗兰克·奥哈拉 译者: 李晖 雅众文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 - 3
✨他以独特生命力影响美国新诗进程,曾获美国国家图书奖,多部诗集位列畅销榜单
✨逾70篇诗作首度中文译介
✨MOMA馆长、即兴大师、“纽约派”领军者、“画家中的诗人”,备受阿什贝利、金斯堡等诗人推崇
✨荒诞、抽象与梦幻交织,在疾速中创造惊人艺术
奥哈拉汇集了太多闪亮身份:艺术馆馆长、士兵、出色的钢琴演奏者 ,诗人——也许是多种身份造就他成为独一无二的诗歌开拓者,天生的自由、睿智和热情让他在艺术与诗歌界就像一颗耀眼的星。他是即兴大师,以“写诗即去生活”为诗歌信念,高速捕捉日常瞬间,平乏的生活素材经他拼贴、转换立刻化为神奇,荒诞而诙谐。奥哈拉四十岁早逝,约翰•阿什贝利曾称其离世为美国诗歌界重大的秘密损失。
【内容简介】
本书从奥哈拉所有诗作中精选109首,涵盖了他最具独创性的两部诗集《紧急中的冥想》和《午餐诗》中大部分篇目,逾70篇诗作首度译成中文 。
【名人推荐】
他将纯粹的个人生活融入纯艺术创作,这标志着一切权威向个人的回归。——艾伦·金斯堡
他利用零碎时间匆忙完成这些诗—在MOMA办公室,在午餐时分的街上,甚至在挤满了人的房间里—然后把它们放进抽屉或纸盒,大半时间又忘了它们。——约翰·阿什贝利
龟岛:斯奈德诗集 豆瓣
Turtle Island
7.5 (8 个评分) 作者: [美]加里·斯奈德 译者: 柳向阳 雅众文化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
【编辑推荐】
※垮掉派代表、禅宗诗人、“达摩流浪者”原型斯奈德
※普利策诗歌奖获奖作品
※把历史和荒野都记在心里,让诗接近事物的真实尺度,以对抗我们这个时代的不平衡和无知。
【内容简介】
加里•斯奈德是垮掉派代表,被誉为“深层生态学的桂冠诗人”。其诗关注生命的本质及文化的根源,体现人与自然原始的联系,极具禅意,对当下人们的生活状态有深刻的启发。
《龟岛》为斯奈德赢得了1975年普利策诗歌奖。斯奈德以诗为志,叙述自己隐居的生活日常,歌咏天地与自然,呼吁人们重拾“古老的同心”。本书由四个部分组成:前三个部分为诗歌,第四部分为散文。该诗集充分吸收了佛教缘起论及传统西方生态学的思想,诗歌中的世界也因这两个因素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名人推荐】
斯奈德诗歌简明的语言和朴实的内容令人自在,这些诗的元素是值得信赖的,你会感觉到它们传递给你的情感中有一种真正的连贯性。
——谢默斯•希尼
斯奈德是“垮掉的一代”中的梭罗,是“垮掉的一代”真正意义上的精神之父。
——北岛
死水恶波 豆瓣
Same Place, Same Things
8.3 (9 个评分) 作者: (美)蒂姆·高特罗 译者: 程应铸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3 - 3
《死水恶波》是蒂姆•高特罗出色的首部短篇小说集,背景主要设置在路易斯安那州农村,描述了日常生活抵达崩溃边缘的男男女女,在那一刻,常规让位于危机和天翻地覆:一个酒醉的火车司机制造了一场灾难,一个父亲借来一架飞机追逐绑架他女儿的绑匪,一个年轻人爱上了收音机里的一个声音。风格幽默、悬疑、野蛮,饱含人性的力量。《死水恶波》是一个叙事大家第一部伟大的作品。
——————————————————
美国南方代表作家 蒂姆•高特罗
悲悯幽默之笔,写尽底层生存百态
———————————————————
这个男人是个了不起的作家。我真的很爱读他的短篇小说。他从不言过其实,从不操控读者的情感,但总是能抓住你的心。
——詹姆斯•李•伯克
感人,难忘……才华横溢的高特罗,达到了弗兰纳里•奥康纳的高度。
——《科克斯评论》
高特罗是个优秀的叙述者,不比美国任何一个写短篇的差。
——《波士顿凤凰报》
你知道他们不是坏人。他们只是没受过教育,不谙世故,没出过远门,不道德,不文明。外加愚蠢。
——蒂姆•高特罗
恶棍来访 豆瓣
A Visit from the Goon Squad
作者: [美国] 珍妮弗·伊根 译者: 张竝 重庆大学出版社/楚尘文化 2012 - 5
●普利策奖、国家书评奖双料作品。
●苹果教父史蒂夫•乔布斯一生最爱的女人——珍妮弗•伊根,对“时间、命运与情感”的透析、嘲讽和感悟。
●如果当初伊根没有选择对乔布斯放手,今天的结局又会怎样?
●被美国书评界誉为“连普鲁斯特看了也要为之惊叹的小说”
●最具实验性的魔方体“ Magic cube”后后现代 “post-post modern” 小说。
●最具脑力、逻辑、时空转换想象力的小说。
●一本由13个精彩短篇错位组合而成的长篇伤感之作。
●针对本书最具实验性的第十二章,有人断言:如果该书的写作手法受到追捧,那将预示着西方文明的终结!
美国著名作家、普利策奖和国家书评奖双料得主珍妮弗•伊根(Jennifer Egan)的获奖作品——《恶棍来访》一书犹如一张音乐唱片,由Part A 和Part B两个部分组成。全书用13个既相互关联又相互独立的片段13个“曲目”讲述了一系列有趣的人物的故事:一位身染盗窃癖的女秘书;一位在采访时试图非礼女明星而为此坐牢数年的八卦杂志记者;一位事业上遭受挫败之后铤而走险的前公关经理;一位在事业上走下坡路的唱片公司监制;还有这位监制的老师——一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唱片业老大;此外还有当年那群中学生中的摇滚明星、如今却落魄成一位清洁工的不得志中年人;一群迷恋摇滚乐的70年代中学生;两个热衷于研究摇滚乐和制作PowerPoint幻灯片的(零零后)少年………这些看似独立而又个性化的人物故事犹如各个精彩曲目散落在全书的十三个章节之中,作者用音乐这条主线巧妙地将这些故事串联起来,展现了整个美国音乐产业、不同时代的科技与文化现象,一代摇滚青年的青春与理想,在时间的流逝中兴衰、起落与幻灭。音乐产业的辛酸流变,科技的突飞猛进,情感的起起落落,无不刻上了时间“恶棍”的无情烙印。
该书传达了一个让人慨叹的主旨——时间这条“恶棍”依次造访这些故事里的主人公,青春逐渐消逝,梦想消耗殆尽,在时间这条长河的岸边回望逝去的爱情、友情、遗憾、创伤,不禁令人唏嘘。
横扫欧美所有重要文学奖项
作者凭本书入选2011年《时代》100位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
Pulitzer Prize for Fiction 2011年普利策小说奖
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 for Fiction 2011年美国国家书评奖
New York Times Best Books of the Year 2011、2010年《纽约时报》最佳图书
Time Magazine's Best Books of the Year 2011、2010年《时代》最佳图书
Galaxy National Book Award 2011年美国国家杰出图书奖
ALA Notable Book 2011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图书奖
The PEN/Faulkner Award for Fiction 2011年国际笔会/福克纳奖决选作品
Orange Prize for Fiction 2011年柑橘奖入围作品
Amazon.UK#2 Book of 2011 2011年英国亚马逊总榜第二名
The Best American Short Stories 2010年美国最佳短篇小说奖
New York Times Notable Book of the Year 2010年《纽约时报》年度值得关注作品
Publishers Weekly’s Top 10 Best Books 2010年《出版人周刊》十佳图书
Los Angeles Times Book Prize 2010年《洛杉矶时报》图书奖
Salon Book Award 2010年美国沙龙图书奖
Washington Post-Top 10 2010年《华盛顿邮报》十佳图书
People Magazine-Top 10 2010年《人物》十佳图书
Chicago Tribune-Top 10 2010年《芝加哥论坛报》十大畅销小说
Slate.com-Top 10 2010年 微软在线杂志Slate.com十佳图书Booklist-#1 Fiction 2010年《书单》杂志小说榜排名第一
San Francisco Chronicle-Top 10 2010年《旧金山纪事报》十佳图书
New York Newsday-Top 10 2010年《纽约新闻》十佳图书
Village Voice-Top 10 2010年《村声》十佳图书
Oprah Magazine-Top 10 2010年《奥普拉》十佳图书
WNYC Soundcheck-Top Five Books About Music 2010年WNYC Soundcheck音乐十佳图书
NPR-Lynn Neary’s Favorite Book of 2010 2010年美国国家公共电台最佳图书
白鲸 豆瓣
Moby Dick
7.4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梅尔维尔 译者: 成时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 - 4
捕鲸船披谷德号船长埃哈伯一心要捕杀咬掉自己一条腿的凶残聪明的白鲸莫比·迪克。在几乎航行了全世界之后,终于与莫比·迪克遭遇。经过三天追踪,他用鱼叉击中白鲸,但船被白鲸撞破,埃哈伯被捕鲸索缠住带入海中。最终,他和全船人员同归于尽,只有水手以实玛利一人得救。《白鲸》以其充实的思想内容、史诗般的规模、成熟深思的笔调,成为世界海洋文学的经典之作。
天使望故乡 豆瓣
8.0 (7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托马斯·沃尔夫 译者: 王建开 / 陈庆勋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8
“天使,望故乡!”这是英国诗人弥尔顿的一句诗,美国作家托马斯·沃尔夫借用它作为书名,写了一本关于故乡、关于成长的书:《天使望故乡》。小说中,尤金对家庭的冷漠、无情和家乡的偏狭、闭塞深恶痛绝,心中不时泛起“逃出”这种环境的冲动。而小说最后他选择了离开家庭,继续去哈佛深造,渴望去体验一种新的人生。就这样,很多时候,故乡真的只能遥望。而每一位对它充满眷恋的人,都拥有一颗天使一样念旧而纯真的心。
革命之路 豆瓣
Revolutionary Road
9.2 (12 个评分) 作者: [美] 理查德·耶茨 译者: 侯小翊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9 - 8
她和他走入婚姻,如同雨天躲进伞下
但雨一直没停,还越下越大
她被困住了,最后飞奔向外,消逝在雨中
∽ ∽ ∽
理查德·耶茨写尽婚姻困局的经典之作
金球奖获奖影片同名小说
《时代》评选的百部经典英语小说之一
-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人们对循规蹈矩有着普遍的渴望——一种盲目的、不惜代价的对安全安稳的依恋——这不只发生在郊区而已。艾森豪威尔的执政和麦卡锡主义就是这种渴望在政治上的体现 。然而,许多美国人对这一切感到不安,认为这是对象征美好与勇气的革命精神的毫无疑义的背叛——这种精神就是我试图注入爱波这个人物的。这个书名想要说的是,1776年的革命之路,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仿佛走到了尽头。
——理查德·耶茨
-
内容简介:
小说讲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一对年轻夫妇,弗兰克和爱波·惠勒的故事,两人住在康涅狄格州郊外一条名叫“革命之路”的路上,附近社区中居住着许多与他们相似的中产阶级家庭。弗兰克(又意“坦诚”)是一名脚踏实地的公司白领,家庭主妇爱波(又意“四月”)则活泼动人,生性浪漫,富于幻想。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使他们的关系陷入困境,愈发频繁的争吵几乎要使两人窒息,爱泼提出的迁居欧洲以寻找自我的计划曾一度挽救了危局,带给两人改变生活的短暂憧憬,然而计划最终破灭,命运不可逆转地滑向悲剧……正如耶茨自己所述:“我笔下的人物都在自己已知与未知的局限内,风风火火地想要做到最好,做那些忍不住要做的事,可最终都无可避免地失败,因为他们忍不住要做回自己原本的样子。”
-
二十世纪最具洞察力的作家。
——《泰晤士报》
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美国小说家之一。
——《周日电讯》
《革命之路》拷问的对象不仅有破碎的婚姻,亦有夫妻间焦心的绝望之感,这让人难以释怀,心痛不堪。
——《今日美国》
抨击传统现实主义的人总爱说它是最自以为是的叙述方式,因为它从不质疑自身的虚构性。《革命之路》本质上就是一部关于虚构性的小说,自然也就探讨了自身的虚构性。
——《纽约客》
他饱含上世纪五十年代激情的文字——《革命之路》,描摹了气数将尽的中产阶级社会关系,让随后的每样东西都显得苍白无力。
——《时代》周刊
斩首之邀 豆瓣
Invitation to a Beheading
8.3 (3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译者: 陈安全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4
我喜爱作家(1768-1849)有一次谈及一现在已被彻底遗忘的小说时说:“他全民写作,他拥有一切表现手段。他给子们带来欢笑,让女人颤抖,他使世的男人如同得拯救一般觉得眩晕,叫从不做梦的人做梦。”斩首之邀》不是这种说。它是自拉自娱的小提琴。世俗之人会认为是在玩弄技巧。老人们会忙避之,转而阅读地域性传奇故和公众人物传记。爱好俱乐部活动的女人不会觉得兴奋刺激。存淫秽者会在小埃米身上看到小洛丽塔的影子。维也纳巫医的门徒们沉溺于共罪和渐进教育的畸形世界中会对它发出暗笑。但是(正如《关于影子的演讲》的者论及另一种灯光时所说):我知道有些读者会跳起来,怒发冲冠。
2020年12月26日 已读
连死亡都轻视他。

“一切都已尘埃落定,”他写道,“也就是说,一切都欺骗了我——所有的表演,所有的哀怜——一位轻浮少女的各种承诺,一位母亲的泪眼,墙上的敲击声,一位邻囚的友情,最后还有那些像致命皮疹一样爆发出来的群山。一切在尘埃落定的过程中全都欺骗了我,一切。这就是今生的终结,我真不该在它的界限之内寻求救助。我会去寻求救助的确是件怪事。这就像一个人最近在睡梦中失去了自己在现实中从未拥有过的东西而感到伤心,或者希望明天又能梦见把它找回来了。”
Nabokov 反乌托邦 外国文学 小说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幻影书 豆瓣
8.4 (48 个评分) 作者: [美] 保罗·奥斯特 译者: 孔亚雷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7 - 7
一场空难让戴维·齐默教授失去了深爱的妻子和两个年幼的儿子,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他不知所措,他迷失了自我,他觉得自己也成了一个死人。他足不出户,沉溺于悲伤的酗酒泥潭中不可自拔,直到六个月后的某个夜晚,他偶然在电视里看到了默片谐星海克特·曼的电影片断,才惊讶地发现自己居然还有笑的能力——于是,为了看完所有海克特的老电影,他开始周游世界,那成了使他继续活下去的惟一动力。
海克特是谁?海克特是原籍阿根廷的喜剧天才,作为正在二十年代美国电影界冉冉升起的一颗耀眼明星,他却在一天清晨突然离家出走,从此杳无音讯,六十年来,他的失踪始终是一个不解之谜,所有人都认为他已经不在人世。然而,在齐默教授撰写的关于海克特喜剧默片的书出版后,他却收到了一封新墨西哥荒漠中的来信,信上称海克特还活着,并想同他会面!正当齐默半信半疑,犹豫不决之际,一位神秘女子忽然出现,她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使他走上了一段不可思议的幻影之旅……
2025年3月25日 已读
一些意识流的手法用得有点过于熟练了,非常好读。其实我觉得故事高潮不是去机场的那个路上,而是子弹差点穿过太阳穴的那个晚上,是结尾荒谬的离别信和不得不正视死亡又偏偏决定不以这样的方式解脱的想法诞生的时刻,这样的时刻恰好又是非常空镜的。

“我本来已经做好了精神崩溃的打算,打算再度滑到悲伤失落和酗酒沉沦的老路上,但在佛蒙特那个夏日清晨的晨光里,我心里的某种东西抵挡住了那股自毁的欲望。”

孔亚雷在最后写,自己在翻译这本书的开始,和结尾都偶遇了一个人。而书的开头和结尾恰好是“所有人都以为他死了。”和“抱着那样的希望,我继续活着。”
外国文学 幻影书 文学 美国文学
背叛 豆瓣
The Sellout
8.7 (6 个评分) 作者: [美] 保罗·比第 译者: 邓晓菁 译林出版社 2020 - 9
-
击败库切,勇夺2016年布克奖
“21世纪第一部堪称伟大的讽刺文学”
-
当代马克·吐温,不世出的喜剧天才
用一万个笑话,嘲讽美国的一万种现实
“你读《背叛》越久,就越聪明。”——《卫报》
-
时间,当代美国;地点,洛杉矶狄更斯城,脏乱差贫民区、底层人民聚居地、暴力频发的危险之都;人物,一个土生土长的普通男孩、大学生农民,本名为Me,他的女友叫他棒棒,他的奴隶叫他主人,他的同胞叫他叛徒,他的国家叫他罪犯。
他在心理学家父亲一系列疯狂的精神实验中长大,迎来双重丧失的成人礼:父亲横死于警察手中,狄更斯城因有碍洛杉矶声名,在地图上悄然“被消失”。左手西瓜,右手喇叭,他构想出一个找回狄更斯城的奇异计划,却同时受到家乡人民的热烈欢迎和以死抗议……
-
▼获奖记录▼
2016年布克奖、全美书评家协会奖、都柏林文学奖长名单、《纽约时报》《卫报》《华尔街日报》《纽约客》等数十家媒体年度之书
被奉为“我们时代的小说”“喜剧文学里程碑”“21世纪美国最为重要、最为复杂的文学作品之一”“近年美国最滑稽有趣的小说之一”“多年来最为尖锐的讽刺小说”……
▼编辑推荐▼
☆一部既考验笑肌又考验脑回路的当代奇书。惊人的笑料密度,“已达到一位喜剧作家的最高水平”;包罗万象的知识广度,孔子、奥巴马,二战、说唱,数学、摇滚,一切皆可妙用,汇入《背叛》至为广博的讽喻汪洋。
☆一部发笑之前切记三思的挑衅之作。令人害怕的大胆,令人慌张的直白,极尽戏谑、口舌毒辣、百无禁忌,“内心虚弱之人不适合读《背叛》”(《每日邮报》)。
☆一部喜剧外壳的深邃思考之作。用最洪亮的笑声,复仇最残酷的生活,在一个小人物抵抗现实的荒诞闹剧之下,是千疮百孔的当代美国,贫富差距、阶层固化、种族藩篱、性别不公、教育分化,《背叛》用无权者的放声大笑告诉我们,平等是一句谎言。
▼媒体评价▼
☆《背叛》这部小说深深地扎进当代社会的心脏。自乔纳森•斯威夫特和马克·吐温以来,我第一次领略这样一种野蛮的机智。——布克奖评委会主席阿曼达·福尔曼
☆《背叛》是美国多年来最为尖锐的讽刺文学作品,粉碎了神圣之物,打破了群体幻觉。它的笑料密度是一个喜剧作家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但这种幽默绝不点到为止,而是刺入了复杂而令人不安的美国社会真相的深处。——《卫报》
☆21世纪美国最为重要、最为复杂的文学作品之一……以幽默的方式探讨了我们国家最为暴力、可怕和荒谬的部分。——《洛杉矶时报》
☆《背叛》不仅是近年来美国最滑稽有趣的小说之一,也是21世纪第一部堪称伟大的讽刺文学作品。——NPR
☆《背叛》的开头一百页是美国文学中的登峰造极之笔。那些一针见血的句子让我划重点划到胳膊发酸……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喜剧文学。——《纽约时报》
☆马克·吐温早已巧妙揭示,在美国,遍地都是值得嘲讽一番的人与事。但谁是当代的马克·吐温?答案是保罗·比第。比第写出了一部全然一新的书,十足风趣,挑战世俗,充满凶猛的智慧。——《旧金山纪事报》
☆保罗·比第,特立独行的天才。——《泰晤士报》
☆极具实验性,同时触动人心……超乎寻常的喜剧写作。——《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喬凡尼的房間 豆瓣
Giovanni’s Room
作者: 詹姆斯·鲍德温 译者: 李佳純 麥田 2003
「我就是這樣遇見喬凡尼的。我們見面的那一刻彼此就有感應。一直到現在還是,雖然到最後落得separation de corps,雖然喬凡尼不久就會在巴黎附近的一個深坑開始腐爛。一直到我死去為止,那些時刻都會存在,彷彿馬克白的女巫頃刻將由地底竄出,他的臉會出現在我面前,臉上記錄著一切的變化,他的聲音和說話的語氣幾乎要漲破我的耳朵,他的氣味將充斥在我的鼻孔。在未來的某些時刻——如果上帝允許我活著經驗那些時刻:在灰暗的早晨,嘴裡滿是酸味,眼瞼乾澀而泛紅,髮絲因暴風雨般的睡眠潮濕打結,我面對著咖啡與香菸,昨夜那個無法穿透的、沒有意義的男孩將如煙一般短暫浮現又消失,我將會再見到喬凡尼,如同那一夜,如此鮮明,如此令我臣服,那條昏暗的隧道裡所有的光都會環繞在他的頭上。」一個年輕金髮的美國作家1950年代後期由家鄉紐約旅居巴黎,好尋找自己,卻在男孩與女孩之間盤旋,在死心塌地的義大利酒保喬凡尼和未婚妻赫拉之間,他註定將永遠失去,那悲劇,永遠將如影隨行喬凡尼房間的幽靈。《喬凡尼的房間》,美國黑人作家詹姆斯?鮑德溫一九五六年出版的經典小說,打破當時禁忌,直抵內心最深底處,書名隨後成了不少餐館和某家書店的店名。「然後那扇門就在他的面前。他的四周都是黑暗,他的體內是沉默。然後那扇門打開,他獨自站著,全世界都離他而去。天空的角落好像發出尖叫聲,雖然他什麼都聽不到。然後地表震動,他在黑暗中被向前拋出,他的旅程開始。�我終於離開鏡子前面,開始遮覆我的赤裸,這份赤裸我必須神聖的對待,雖然它從未像現在一樣污穢,我必須以我的一輩子當作鹽來拭洗。我一定要相信,我一定要相信,上帝厚重的恩慈,讓我來到這個地方,也會帶我離開這裡。」「要是梵谷是我們十九世紀的藝術家聖人,詹姆斯?鮑德溫就是我們二十世紀的。」——《英倫情人》小說家麥可?翁達傑 (Michael Ondaatje, 1943- )「鮑德溫掌握文字宛如海駕馭著浪,漲潮與拍擊交錯,前進之後撤退,竄升之後躬身而去。思潮轉化成詩,詩點亮思潮。」 ——哈林文藝運動頂尖詩人蘭斯頓.休斯(Langston Hughes, 1902-1967)
渺小一生 豆瓣
A Little Life
7.7 (50 个评分) 作者: [美] 柳原汉雅 译者: 尤传莉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6
四个相识于大学的好友毕业闯荡纽约,共同努力从黑暗中赢回一生。
一段大写的友情,四个人的三十年。
我们无法选择出生的环境,却可以在外面的世界找到真正的家人——因为有我,你不会独自向下跌落。
★豆瓣2019年度读书榜单外国文学小说类第4。
★方所书店三年来史无前例一路全票通过,采购端与门市端选书双冠王。
★ 荣获科克斯评论文学奖,布克奖、美国国家图书奖、国际都柏林文学奖决选作品。
★ 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卫报、经济学人、出版人周报等数十家媒体年度好书, Apple年度最佳文学类图书第1名,最终成为年度“Best of the Best Book”(每年年末,综合考量入选最多媒体年度好书榜以及蝉联各大排行榜的最受欢迎图书,评出本年度最佳图书)
★ 持久不衰、长年霸榜的热点话题书,“有关创伤与友谊的史诗之作”(《华尔街日报》),“我们这个焦虑时代的完美编年史”(《卫报》),“在这个不信神的世界里,友谊是我们唯一的慰藉”(《纽约客》)——出版四年来影响力从文学圈扩散,发展出了强大的粉丝社群,创造了丰富的粉丝亚文化,小说中位于利斯本纳街的公寓成为书迷朝圣地、纽约的文艺地标。
.
内容简介:
英俊、善良的威廉在餐厅打工,梦想成为演员;自信、幽默的杰比试图在艺术圈闯出名声;家底殷实的马尔科姆在一家著名的建筑事务所工作,却丢失了对建筑最初的热爱;还有内向、谜一样的裘德,一个才华横溢的助理检察官。
结识于马萨诸塞州一所著名学府,他们初来纽约闯荡,意气风发却不名一文,漂泊不定。直到年岁渐长,事业有成,横跨三十余年的友谊却迎来了最大的挑战——难以捉摸的裘德本人。他不愿与人提及过往的阴影,选择在孤独中一次又一次地自我伤害。在朋友们的帮助下,裘德内心的防线逐渐消解……
“我知道我的人生有意义,因为我是个好朋友。”《渺小一生》是一首兄弟情谊的赞美诗,也是一场探寻生命意义的奥德赛。在友谊中,被毁损的我们将重新完整。
.
评论推荐:
《生活大爆炸》“谢耳朵”,英国著名创作型男歌手萨姆•史密斯,《X》档案女主角、《性爱自修室》吉莲•安德森,蔡康永推荐。
“马丁•艾米斯曾经问道:‘除了托尔斯泰,还有哪个作家真的让幸福在书页上荡漾吗?’令人惊讶的答案是柳原汉雅:与直觉相反,《渺小一生》中最感人的不是那些残酷的部分,而是温柔的部分,当裘德从朋友那里得到善意和支持的时候。在这个不信神的世界里,友谊是我们唯一的慰藉。”——《纽约客》
“柳原打破了我们对于美好结局的预期;这本书审视了人类的残忍所能达到的极限,以及能与之相抗衡的,友谊的治愈性力量。”——《纽约客》
“《渺小一生》是我们这个焦虑时代的完美编年史,它提供了所有随之而来的戏剧要素(自虐、狂欢和暴力),以及它的慰藉:友谊、旅行和爱情。如果焦虑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负担,那么友谊就是它的镇痛剂。”——《卫报》
“柳原擅长捕捉美丽、温暖、善良的光芒。在《渺小一生》中,这些在生活中转瞬即逝的光芒或许,但只是或许,能够拯救你。”——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
“一部有关创伤与友谊的史诗之作,它将成为未来用来衡量诸多讨论这类主题的作品的基准。”——《华尔街日报》
“二十一世纪一部关于爱情和友谊的史诗,触及了小说所能到达的最黑暗的地方,却又以某种不可思议的方式突破黑暗,走进光明。”——Amazon
故事的终结 豆瓣
The End of the Story
8.0 (2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莉迪亚·戴维斯 译者: 小二 中信出版集团 2017 - 8
【编辑推荐】
★一生中总有些人转身只要一瞬,忘记却要一辈子;打开人心最柔软的部分,一封写给错位前任,最真挚、坦率的情书;
★作家们的偶像,2013年布克国际奖得主,美国当代最著名女作家之一莉迪亚·戴维斯唯一长篇力作,孤独者的共鸣之歌,敏感还原我们在爱情中的嗔痴怨怼;
★失恋者的自愈手册,夜深人静,用故事为潮涌往复的回忆画上完整的句点;
★作为戴维斯最优秀的作品,这部小说,使用的每一个词语都如此精确,每一个句子也如此完美,音韵、句法和谐统一,为未来探讨记忆的虚构写作提供了一种非常有创见的尝试;——美国书评人 哈尔•哈拉维卡;
★戴维斯和保罗·奥斯特是少年夫妻,青春时,他们曾一起为艺术忍饥挨饿,苦心求索,如今彼此功成名就,却互不往来,对过去讳莫如深。痴念与真实,孰是孰非,都只能喑哑地散落在记忆的虚构中。
【名人推荐】
“在世的作家中,很少有人写下的东西比她的更有意义。”——乔纳森·弗兰岑
“她全凭一己之力发明了一个写作流派。”——戴夫·艾格斯
“她像卡夫卡那样有力,像福楼拜那样敏感,像普鲁斯特那样划世纪。”——英国《卫报》
“她是作家们的作家,乔纳森·弗兰岑和扎迪·史密斯等都是她的粉丝。”——btr
【内容简介】
没有预兆
就像旋风
袭击一棵栎树那样
爱撼动着我的心
——萨福
她是老师,他是学生。二人相差12 岁。
故事从记忆中的怦然心动开始,到相互折磨结束。仅仅维持了一年。
为了终结思念,她试图写下他们的故事。她不得不一次次回忆——他的皮肤、头发和衣服,他的魅力和缺陷,他的沉默与谎言。
她在旋涡中找不到出口,挣扎在回忆和忘却之中。旧日时光潮涌往复,她能做到真正的终结吗?或者,她想要忘却的,只是自己重新编织的虚构和想象?
我们生活的故事 豆瓣 豆瓣
8.6 (19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马克·斯特兰德 译者: 桑婪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8 - 1
马克·斯特兰德,影响一代美国诗人的桂冠诗人,一生获奖无数,其诗歌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他被称为“深沉的异化哀悼者”,他机敏、克制,以深刻的智慧讲述我们被遮蔽的生活故事:有关现代生活的孤独、被异化、焦虑,以及面对广阔世界时的无力感。
《我们生活的故事》完整收录了斯特兰德前半生6部重要的诗集,辑录的108首佳作包括广为流传的《食诗》《新诗歌手册》《美好生活》《献给父亲的挽歌》《来自漫长而悲伤的聚会》《保持事物的完整》等名篇。该诗集是当年度美国国家图书奖提名作品、《波士顿环球报》年度好书。
2020年10月30日 已读
听说这个诗人还是个画家。最后一章《致纪念碑》让人在译者与作者的话语之间不停切换,并且作者故意与译者对话…这个形式太新奇了。死亡、安静、虚无,还有白色。

「我相信某一天,在某个人的生命中,他头顶天空中所有云朵的形状将会片刻地与他相似。这几乎是所有活到怀念这壮观景象之人悲哀的命运,但于我而言并非如此。今天,我看见纪念碑被证实存在于天堂。我坐在一张椅子里,偶然往上看,这就是我所看见的。」
美国文学 诗歌 马克·斯特兰德
斯通纳 豆瓣 Goodreads
Stoner
8.8 (477 个评分) 作者: [美] 约翰·威廉斯 译者: 杨向荣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 1
《斯通纳》讲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爱,认同,怜悯,志业,傲骨,信任与死亡。
一个勇者有过的失败不失意的人生:即使不能拥有完美的生活,所幸追求过完整的自我。
美国,密苏里州。来自偏远农场的农家子弟、19岁的威廉·斯通纳进入州立密苏里大学学习农学。自一堂选修文学课为起点, 他的一生就此悄然改变。未来的斯通纳成为了一名大学老师,结婚、生子、教学、退休、衰老、死亡。在他生命的尽头,或许他可以坦然面对这个问题:你的一生,还要期望别的什么吗?
一部蕴含着真诚、激情与紧凑力量的小说,探究了历史洪流所忽视的人性之间的冲突、溃败与幸存,重新唤起思考每个个体独特存在的意义。作者约翰·威廉斯向世人展示了凡人中的勇者在如何生活。
----------------------------------------
◆威廉斯的写作就像被打磨光滑的橡木上反射出本色、持久的光泽。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以不带一丝一毫悲喜的冷静洞察了生活本质的全部。《斯通纳》迟到五十年后畅销,是献给被亏欠的艺术一次迟来的正名。 ——《纽约客》
◆斯通纳活过,然后死去,如你我一样。他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就发生在你我面前,看似平淡。然而,写出这种“简单”却需要天才才能完成。读这本书是一本令人难过却又美妙的阅读体验。 ——《星期日泰晤士报》
◆约翰·威廉斯的《斯通纳》刻画了一个将追求智识当作对抗无意义的战争、拒绝与外部世界作廉价妥协的人的一生。它的意义或许不只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它简直是一部几近完美的小说,机构精巧,语言优美,故事动人,展示着一种夺人心魄的完美。 ——《纽约时报》
◆一件文学的珍宝。 ——《明镜周刊》
◆拥有超乎寻常的力量……直击生活的真相,语言清澈优美。它是一部献给所有热爱文学之人的传奇。 ——伊恩·麦克尤恩
◆一本精彩绝伦的小说,既丰富又忧郁,记录着伤痛与失去的同时也留存了美好温柔的时刻。这本小说完美展现了小说艺术的要素,它的叙事节奏与情节构架均堪称完美无缺。这本小说像一条河流,冷静而又流畅的平静笔调裹挟着磅礴延绵的力量。 ——亚当·福尔兹
2020年10月19日 已读
深夜痛哭一场…一场很虚无的人生,在爱与爱的交界处做出选择,在无所适从的沉默里找到出口…最后他临近死亡的时候一直在问自己,“还期望什么呢”,被动观望自己的人生,好像那是别人的一样,我总觉得这样不对,但也不是所有人都想反抗以此证明一点什么的。斯通纳和凯瑟琳的爱情很多地方我都感到深深的共鸣,并希望以后再不要那样痴迷于根本不会握住自己的手的凯瑟琳了…

「他冷静、理智地沉思起自己这辈子看上去似乎难以回避的失败来……他曾经想要爱。他拥有了爱,然后又放弃了,把它释放进混乱的生命潜能中。凯瑟琳,他想。“凯瑟琳。”」
人生 文学 美国 美国文学
光年 豆瓣 Goodreads
Light Years
8.4 (2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詹姆斯·索特 译者: 孔亚雷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5
维瑞和芮徳娜夫妇的生活,似乎只是一场无尽的饗宴。丈夫事业有成,妻子优雅聪慧,他们有两个可爱的小孩,一群迷人的朋友,还有一只狗和一匹小马。模范家庭,理想人生,却在几无觉察间如一艘大船慢慢腐朽,无可挽回…
从未有人这样写过被时间磨损的爱和婚姻,也没有谁如此心碎地写出家庭与自我、占有与放弃之间逐步扩散的裂痕。詹姆斯·索特精美绝伦的小说,将人生中那些不可磨灭的时刻酿成烈酒,一饮而尽。在他笔下,碎片具有了永恒的意义,而几个句子便足够最丰富重大的事件隐秘地发生。“一部20世纪的杰作”,《光年》是属于所有世代的理想的哀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