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Classical
Trance Frendz 豆瓣
8.2 (21 个评分) Ólafur Arnalds / Nils Frahm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16年3月4日 出版发行: Erased Tapes
Since 2012 Erased Tapes peers Ólafur Arnalds and Nils Frahm have spent many hours together in their studios across Berlin and Reykjavik, freely improvising and occasionally capturing the music for their fans. The duo's sound is an astoundingly rich, tonally pure example of synth-driven experimentation, conceived and performed by two prolific collaborators.
During a session at Nils's Durton Studio in Berlin last summer the two specially invited photographer Alexander Schneider to capture one of their unique improvised sessions. Lasting long into the night, the pair gradually and organically formed several individual songs – each contributing to the narrative of a larger, transformative piece of music. Recorded in eight hours with no overdubs or edits, 'Trance Frendz' is a captivating journey through grand soundscapes and droning crescendos which crash and recede back, making way for delicate piano notes and swirling synthesizers.
2021年2月20日 听过
效果器拉得也太满了,耳朵有点受不了。作品的名字如此设计,是因为他的故事已经变成作品,不再属于他自己,带着含义的先入为主或许让听众的思维被禁锢。
Ambient Modern-Classical NilsFrahm 冰岛 德国
不在的你們都去了哪裡 豆瓣 Spotify
7.9 (20 个评分) Cicada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17年11月23日 出版发行: 親愛的音樂有限公司
跨越情境与地景,Cicada乐团最具主题特徵的专辑
宛如音乐裡的「湖滨散记」
细腻质问人文自然的价值
重新编录〈竹围小猫〉等旧作,赋予新生
带给独立乐迷无数唯美留白的Cicada,是台湾音乐场景裡的异数。以「乐团」的逻辑,编写古典弦乐,让Cicada始终有著跨领域的魅力,其各种乐风特徵,让耳际能有多重发想:后摇滚、新古典(Neo Classical)、原声带音乐、实验声响艺术⋯⋯
在欧美古典乐大厂纷纷向现代音乐投石问路之际,听Cicada的音乐,别具当代感。音乐作为方式,是类型中一次次的翻转。
与其谈论Cicada是「古典乐」与否,不如思考他们每一次的作品,所试图呈现的美学。甫结束《自画像》电影原声带的创作,Cicada在录音与製作上,进入了另一个境地。原声带製作的经验裡,让乐器在技术与语彙上的表达,更显精淮;加上了更多分轨录製方式,融合了Cicada向来擅长的室内乐亲密空间,进阶版的Cicada带来新专辑《不在的你们都去了哪裡》。
于弦乐的和鸣,于独奏的自白,Cicada将故事视野带到台湾自然地景,找寻消逝与过程。叹息之馀,找寻命题,以音乐纪录。此般消逝与伤感气氛,与过往的Cicada截然不同,更具备了现实的观感。故事欲望强烈,音乐表现也更紧凑饱满,宛如音乐版《湖滨散记》似,拉开动物与人之间的故事帷幕。
延续了前作《仰望海平面》,「自然观察」不仅是Cicada长时间的计画,更是乐团表达的改变──「留白」不再只是音乐裡的蒙太奇,Cicada写下沟通的渴望:从花莲外海的海豚,到专辑同名曲引导的珊瑚白化主题,以及栖地备受威胁的白海豚⋯⋯每一首清晰的歌曲,像是大翅鲸喷气凝结的水雾,透过音乐的光,折射出纯粹与唯美的质地。
仰望海平面 豆瓣 Spotify
8.6 (26 个评分) Cicada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15年9月19日 出版发行: 風和日麗
當海潮湧向礁岩
浪沫撫過了礫石灘
我們潛入太平洋
仰望海面穿透而下的光

這是一張關於海洋的專輯,延伸自2013年的《邊境消逝》,描繪的是台灣的東海岸,以及包圍著東部小島的太平洋。我們以音樂模擬海的各種樣態,包括了難以捉摸的海流、高高撐起的長浪、礁岩旁的碎浪、來回撫觸岸灘的浪沫……

為了這次的創作,我們來回數次東海岸,從花東交界的壯闊礁岩、阿朗壹古道、綠島的燕魚群、蘭嶼一望無際的清澈海底,找到了觸發靈感的泉源。這些以海為題的音樂起於花蓮的石梯坪,〈當海潮湧向礁岩〉用鋼琴的五拍節奏形容滾動的渦流,並由弦樂各自代表海流、潮汐、海流、海浪以及礁岩上濺起的浪花。〈浪沫撫過礫石灘〉的場景則來到阿朗壹古道,從圓滾滾的南田石反省台灣海岸的現狀。

首曲〈日出〉由A調出發,敘述在蘭嶼看日出的歡樂過程。也許因為A調的音樂經常是色彩斑斕的,也因為A這個音是弦樂調音的基準,我們直覺地將之比擬為海平面,象徵以海定位所有感知的島民生活。〈潛入太平洋〉用橫越四個八度的A音,從海面向下勾勒出海中深邃的空間,當海流從上下左右流竄而過,我們仍佇立於同一個深度。〈在無垠世界的海邊相聚〉也以A為主音,刻劃的是夜晚的海灘,曲名源於泰戈爾的〈海邊〉(On the Seashore)。

為了更了解海洋,我們開始學習潛水。永遠忘不了在蘭嶼的第一次,我們從海面下沉,清澈得能看見五十公尺遠。抬頭仰望,水面像是一片搖晃的鏡子,陽光穿透而下,宛如閃耀的簾幕。幾位潛伴懸在前方,被光包圍著;身旁的小魚貼著我們,在我們吐出的泡泡中一同前行。這個瞬間孕育了終曲〈仰望海平面〉。在我們以音樂分享這趟東海岸之旅後,也企圖透過此曲回歸到人的情感面。

生活於海島的我們,從小到大總有數不清的故事是在海的陪伴中發生的。我們必定在海邊度過許多快樂的時光,也一定曾經獨自悲傷地看海,與大海有關的記憶是五彩繽紛也深沉靜謐的。於是這張專輯便長成了現在這副模樣,有陽光、有晚風,有青春熱鬧,也有探入內心的自省──大海映照出的就是這些說不完的故事。
推薦文
就如陸蟬般拉長身影,隱身於深藍一片,感受海的孕育、脈動、蛻變。經歷了美好、耳濡了衝擊。Cicada的內太空,帶來海面下的感動。
──拓荒者潛水教練/Ken

我喜歡這樣想,廣大的流行樂世界還有很多空間,還少了很多創造,而踩著新古典/獨立/跨界前進的他們,正捏著一個新角色要加入。
──StreetVoice音樂頻道總監/小樹

我總覺得,最好的音樂應該要是一扇任意之門。謝謝Cicada,帶我回到/去到家一般的遠方。
──作家/林達陽

有一些音樂,就是必須費神聆聽,沒得商量閃躲或只當背景。Cicada在旋律中披荊斬棘,挑戰悅耳之外的故事深度,器樂伸展自由如舞,值得聽者花不只一張專輯的時間探索。
──作家/陳玠安

心思滾在灘上,音符浮出海面,聲音漸層融入水裡,我們的視野得以攀上旋律飛向海天盡頭。
──海洋文學作家/廖鴻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