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Rock
Mr Beast 豆瓣
8.4 (37 个评分) Mogwai 类型: 流行
发布日期 2006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Matador Records
后摇界里总有那么几支地球人都知道的鼻祖级乐队。他们即使隔了好几年没有新作品问世,人们也会比记任何一支优秀的新乐队都更要清楚的记住他们曾经的经典。人们习惯性的把他们作为真理般的评价标准,与他们作品相似度越高的作品就是好作品。一旦这样的乐队有意无意的整出一丁点的风吹草动,所有人的眼睛就会在第一时间齐刷刷的投到他们身上。当然更不要说是在沉寂三年后推出新专辑。我卖了这么大的一个关子,我想其实也没什么过分的。因为你们大概都已经猜到,我要说的是Mogwai.。
距2003年的Happy Songs For Happy People时隔三年,Mogwai终于将于2006年3月7日发行第五张录音室专辑Mr. Beast。这对现如今不景气的Post-rock市场来说,无疑是一副加强型的强心剂。三年前的Happy Songs For Happy People,是一张让大部分从一开始就喜欢Mogwai的乐迷们大跌眼镜的专辑:Mogwai这是怎么了?完全没有了当年Rock.Action的狂野,愤怒和爆裂,完全是一副安安静静慢悠悠的念经讲故事的派头,难道Mogwai开始收敛魔鬼锋芒改走温情路线了吗?这对每个他们音乐的狂热爱好者来说都是一种极富毁灭性的暗示。包括我在内。于是在那之后的几年内,我们只好带着不安期待着他们的下一次爆发。
Mr. Beast是Mogwai成立11年来的第5张录音室专辑。由Matador Records发行,在Glasgow的Castle Of Doom录音室录制完成,耗时6个月。由Tony Doogan操刀制作,也就是为他们制作过Happy Songs For Happy People和Rock Action的制作人。第9首“I Chose Horses”中,Craig Armstrong客串了键盘部分,日本Hardcore乐队Envy前主唱Tetsuya Fukagawa在此献声。
真正引人入胜感人肺腑的Post-rock是残酷地美丽着的。Mowai毋庸置疑是这方面的典范。他们最懂得如何置衡残忍与优雅(Happy Songs For Happy People是唯一例外的一次“优雅过度”事故)。在Mr. Beast中,Mowai完全回归到了最佳状态:惊心动魄的吉他噪音,精致尖锐的钢琴片段,广袤空旷的音景空间。温情,这个越来越多后摇乐队开始一味的大范围应用的主题,在Mowai此次的专辑中也不可避免的出现,然而幸好是被保持在了一个相当合理的剂量内。吉他手/主唱Stuart Braithwaite这样阐释新专辑的原动力:“我们在制作这张专辑的时候,有意识的尝试要把它做的更加吵闹,因为我们开始意识到在我们的现场演出和录音室专辑中存在着巨大的差别。这是毫无理由的。所以我们希望能做出一张可以在现场演出中同样能大放光彩的录音室专辑。因为我们喜欢在舞台上演出那些经过我们努力创作得到的作品。”事实证明,Mr. Beast确实是一张极具舞台爆发力的作品。
“那种quiet-loud/quiet-loud结构好象已经成为了我们的标签,但现在那已经变成陈词滥调。” Stuart补充到,“现在有太多人开始在他们的音乐中使用这种结构,所以我们在这张专辑中开始有意识的避免它。其实并非我们发明了它,但是好象人们觉得这就是我们所做的一切,似乎我们的音乐是和这种公式绑在一起的。并且我们其实已经开始厌倦了自己音乐中的这个部分。我们曾在“Like Herod”(97年的Young Team)中将这种结构发挥到了极至,现在我们觉得这种模式已经没什么可再深入发展的空间了。结束了这种模式之后我们进行了一些安静极简风格的尝试(比如03年的Happy Songs For Happy People)。但之后我们发现,在创新的过程中,我们的作品中缺失了很大一部分对Mogwai而言尤为宝贵的噪音!现在我们很高兴能在这张专辑中回归到了原来的状态。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那是构成Mogwai音乐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尽管新专辑中大概只有25%的部分可以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吵闹,但毕竟这次我们是从创作一开始就有意识去注意的这个问题的。”这是乐队成员“重返正道”的悔悟,同时也是每个Mogwai乐迷最欣然看到的“浪子回头”。
Mr. Beast以一曲“Auto Rock”开场。这可能是Mogwai继Young Team 中的“Yes I am a Long Way From Home”以后最棒的一首开场作品。以一段简单淡定,另人微感不安的钢琴主题展开,随后钢琴逐渐被渐强的吉他和与钢琴同步节奏连续击打的鼓点所吞没,场景十分宏大;接下来的“Glasgow Mega-Snake”则是一首标准Mogwai风格作品,这是我听过他们近几张专辑中最过瘾的一首:疯狂脱序的吉他群猛刷,瞬间在你耳边构建起一堵厚实的噪音墙,阵势相当庞大,它带着熔炉般的炽热,你的内心随之急速的颠簸,碰撞,最后塌陷。这首作品的短小精悍,凭空之间瞬间纠集的爆发力,以及最直接的噪音轰炸,都充分证明了Stuart Braithwaite所希望的一切都成真了。他们不再需要quite部分的铺垫,直接loud,照样能做出最震撼的Post-rock。这也是专辑中一个很明显的特点:所有作品几乎均直接切入主题,没有铺垫和罗嗦,最长的一曲也不过5分46秒,整张专辑全长不过40分。这着实拯救了那些被困在现在一些冗长拖沓又缺乏高潮的Post-rock作品中昏昏欲睡的耳朵。
第三曲“Acid Food”,是一首相对温情的作品,加入了Stuart的人声部分,吉他音色温暖而庸懒,有些迷幻的感觉。但这次的尝试似乎略显平庸,并没法和几年前乐队全盛时期专辑中的这类作品相媲美。第四首“Travel is Dangerous”同样也是一首加入人声的作品,是继第二首“Glasgow Mega-Snake”之后新一轮的爆裂,也是我在整张专辑中最喜欢的一首作品。黑暗,天旋地转,金属般的冰冷,你会听到Mogwai久违的残酷。Stuart的声音与器乐融为一体,爆炸的时候各自为营;在此之后的几首作品:Team Handed,Friend of the Night,Emergency Trap,都比较舒缓,把听者的心跳节奏从刚才的喷涌中减慢下来,均采用了漂亮的钢琴旋律搭配简单吉他Riff的形式。
第9首“I Chose Horses”是这张专辑中相当特别的一支作品。Craig Armstrong行云流水般舒缓的钢琴旋律,日本Hardcore乐队Envy主唱那低沉极富磁性的念白,我惊叹这竟是Mogwai的作品。这其中仍然潜在着某种内敛的诡异。第10首“We’re No Here”是最后一爆,而且也是最澎湃的一次。积蓄的最后力量在此一涌而尽,这是野兽最后的咆哮,它愤怒的朝你踉跄而来,然后准确的将你的身心撕裂。这是个高调的结局,我们每个人都欣然瞑目。
有很可观的一部分人认为Mogwai的音乐是极度绝望的。对此乐队成员Stuart Braithwaite持有非议:“我很纳闷儿为什么人们会觉得我们的音乐另人沮丧和充满绝望的,因为我发现只有坏音乐才会另人沮丧。我们都认为悲伤的音乐会出奇的使人振奋,而我们的音乐就应该属于这种悲伤。”确实,在Mr. Beast中,表象似乎是绝望的,可你会从音乐中找到出口,至少是愤怒的冲动。
也许Mogwai的这张Mr. Beast比起曾经的那几张经典作品来说,并没有太多建设性的突破;也许作为后摇界最大的一个腕儿,他们今天再发新作并不能像昔日那样对整个音乐界带来过于轰动的效果;也许,也许…………让我说,也许个屁!我们曾经痴迷的魔鬼好不容易重生了,我们爱的不就是他那份最本色的愤怒、残酷和邪恶吗?那响彻于我们心底的强悍噪音,正是Mogwai为每个没有灵魂的人设计的一次震撼教育。
(转自网易音乐)
Daedalus 豆瓣
7.6 (5 个评分) Goodbye, Titan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2016年5月7日 出版发行: Self-Released
Written, recorded, and mixed by Goodbye, Titan at Titan & Sons
Mastered by Alan Douches of West West Side Music
Lap Steel performed by Danny Johnson
Penny Whistle performed by James Olin Oden
Cello performed by Kaitlin Grady
Artwork by Brenda Vienrich
Mysteriously Awake 豆瓣
8.8 (18 个评分) Inspirative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2015年7月11日 出版发行: Self-Released
On the new album Mysteriously Awake we’re talking about a disorder called sleep paralysis. In Thailand we call it “Phee Um”.
Spiderland 豆瓣 Spotify Discogs
8.5 (82 个评分) Slint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1991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Touch & Go Records
辑介绍:
香港MCB杂志评出的100张欧美最具革命性专辑之一,评语为:“美国后摇滚体系的先锋乐团,一张影响着整个后摇运动发展的导航唱片。”
存在于1987-1991年间的美国post-rock乐队,这是他们的第二张,也是最后一张完整的录音室专辑,专辑发行不久乐队即告解散。他们在音乐中大量使用吉他噪音和怪异的和弦来营造旋律和氛围,人声退居到很不显眼的位置。这张专辑被许多人认为是第一张后摇滚专辑,影响十分深远。专辑发行的时候,封套上留了个地址,希望有兴趣参与的女音乐人和他们联系。PJ Harvey曾经给这个地址去过信,但那时乐队已经不存在了。
关于Slint:
(引自jickbin朋友在
的介绍)
肯塔基州路易维尔的 Slint 成军于 1987 年,在出版两张叫好不叫座的专辑《Tweez》(1989) 和《Spiderland》(1991) 后便宣告解散﹝1994 年出版的迷你辑《Slint》录制于 1990 年左右﹞,但影响力却随着团员四散新组的乐团,和无数受 Slint 启蒙而纷纷仿效的后进,而与日俱增。被众多媒体包括 Alternative Press、 Pitchfork 等选为90 年代百大专辑,NME、Melody Maker 等选为乐史百大专辑,由 Steve Albini 制作的 《Spiderland》是乐史第一张可以称作后摇滚的唱片。这个堂皇的冠冕虽然成就了后来 Slint 无与伦比的传奇名声,但实际上听过 Slint 音乐的人,其实少得可怜,不少人可能只听过 1995 年发的《Kids》原声带里收录的结束曲〈Good Morning Captain〉。但无庸置疑的,从 Polvo、June of 44、Dirty Three 到 Mogwai、Godspeed You Black Emporer!、Sigur Ros,Slint 的影响至今持续发酵。
---
The Bones of a Dying World 豆瓣
7.7 (13 个评分) If These Trees Could Talk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2016年6月3日 出版发行: Metal Blade
Akron, Ohio's If These Trees Could Talk will release their third full-length, The Bones of a Dying World, on June 3rd worldwide via Metal Blade Records. Featuring 9 instrumental tracks of the quintet's signature post-rock, The Bones of a Dying World can be pre-ordered in various formats at: metalblade.com/ifthesetreescouldtalk - where the first single, "Solstice", is also streaming.
Formed in 2005, If These Trees Could Talk has grown tremendously since their humble origins in drummer Zack Kelly's basement as an instrumental project in college. After self-releasing their If These Trees Could Talk EP (2006) and two full-lengths, Above the Earth, Below the Sky (2009) and Red Forest (2012), the group garnered buzz from the global music community, and consequently sold out a three-week European tour in 2012. Music from the band's catalog has also been heard in Sony PS3 titles, and on NBC, MTV, VH1, the NFL, in videos for Vans, and for projects on the Sundance Film Festival. Cumulatively, If These Trees Could Talk has sold over 20,000 copies for their efforts, with 3,000 on vinyl alone across all of their albums. Their upcoming third full-length, The Bones of a Dying World, promises to be another landmark achievement in the band's career. "We feel this album 'steps up the sound' in a way that could only come after 'Red Forest' and not before," Mike Socrates (guitar) comments. "The songs were constructed in a much more deliberate and cautious approach. A lot of time was spent on small parts and transitions in order to maximize the full effect of the song as a whole. In a way, we feel like this is the perfect continuation from 'Red Forest'."
Recorded over the past year at NE Meadow Studios in Akron, OH, The Bones of a Dying World was once again produced and engineered by the band's own Zack Kelly (drums). Mixing duties were handled by Zack Kelly and Freddie DeMarco while the final master was completed by Alan Douches at West West Side Music. For the album artwork, If These Trees Could Talk called upon long-time designer Charlie Wagers, who worked with the band on their past two releases. After four years of fine-tuning these audio and visual components, the quintet is now ready to unleash their Metal Blade Records debut this summer.
2021年3月24日 听过
这张就是很普通,技法和情感上都没点拿得出手的感觉,但这种普通不知为啥很戳人。喜欢the here and hereafter。btw这个乐队的名字好眼熟,也可能之前听过忘记了。
Post-rock PostRock US post-metal 后摇
As The Love Continues 豆瓣
7.4 (45 个评分) Mogwai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2021年2月19日 出版发行: Rock Action
The album was produced by Dave Fridmann (Mogwai, Mercury Rev, The Flaming Lips) and features guests Atticus Ross (Nine Inch Nails) and Colin Stetson (saxophonist who has collaborated with Bon Ivor, Arcade Fire). Recorded at Vada Studios, England by Tony Doogan (Grey Dogs, Mogwai, Belle & Sebastian) with Fridmann in full remote control from the US.
.
This new album will please old fans and gain new as it has something for everyone. Both transcendent and surprising, As The Love Continues shows that Mogwai are still offering solace from the mundane, supplying the soundtrack to whatever movie you are making in your head.
2021年3月2日 听过
就很一般,对魔怪来说,这张甚至有点拉垮,不过最后一首把场面拉回来了一点。
Mogwai Post-Rock PostRock Rock UK
原子能量 豆瓣
7.9 (32 个评分) Mogwai 类型: 原声
发布日期 2016年4月1日 出版发行: Rock Action
Mogwai release their stunning soundtrack to the documentary by prolific director, Mark Cousins; Atomic: Living In Dread and Promise which was aired on BBC Four last summer. The soundtrack has been especially re-recorded for release at the band's Castle Of Doom Studios in Glasgow. Guest appearances on the album come from occasional band member Luke Sutherland, Sophie and former The God Machine's Robin Proper-Sheppard and Glasgow composer Robert Newth. Artwork includes images from the film and comes in the form of CD, double gatefold heavy pressed vinyl with download code and digital download. As with their soundtrack to the Zidane documentary, the band will be performing this soundtrack live at dates across the world throughout 2016.
Yanqui U.X.O. 豆瓣
9.1 (38 个评分) Godspeed You! Black Emperor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2002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Constellation
'U.X.O. is unexploded ordnance is landmines is cluster bombs. Yanqui is post-colonial imperialism is international police state is multinational corporate oligarchy. Godspeed You! Black Emperor is complicit is guilty is resisting. The new album is just music.' Recorded by Steve Albini at electrical audio in Chicago. Mixed by Howard Bilerman and Godspeed You! Black Emperor at the Hotel2tango in Montreal. Stubborn tiny lights vs. clustering darkness forever ok? Gatefold sleeve. Constellation Records. 2002.
四野俱寂 豆瓣
8.3 (39 个评分) Balmorhea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2009年3月10日 出版发行: Western Vinyl / Pastel Music
Balmorhea是一个来自德克萨斯州奥斯汀的乐队,由Rob lowe 和 Michael Muller组成。Balmorhea, 发音为【Bal-moor-ay】。他们列举了一些影响他们的艺术家,如Ludovico Einaudi【鲁多维科.艾奥迪】,The Six Parts Seven【七分之六】,Claude Debussy【克劳德·德彪西】,Ludwig van Beethoven【路德维希·范·贝多芬】等。
2007年四月份,他们自己发行了他们的第一张同名专辑专辑《Balmorhea》,接着在2008年二月他们发行了《River Arms》。Balmorhea在美国举行过3次巡演,他们并于最近完成了第三张专辑和一张新的EP。
Islands on the ocean of the mind / 脑海群岛 豆瓣
8.2 (54 个评分) 甜梅號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2010年2月13日 出版发行: 前衛花園
「甜梅號成軍至今最痛快的一次出擊;在那些拉扯與釋放、不安與從容間,我們似乎也替自己的心與靈,找到一處溫暖的棲息所。」
甜梅號 / 腦海群島
sugarplumferry / Islands on the ocean of the mind
發行日期:2010.02.13
發行公司:前衛花園 (Avant Garden Records)
專輯曲目:
1. 清醒夢 / false awakening / 07:50
2. 黃昏鹿場 / deerfield at dusk / 06:01
3. 站在太陽上 / feet on the sun / 07:54
4. 人兒呀 / people, people / 08:16
5. 夜星子 / night celestials / 06:23
6. 敲響的鐘 / the tolling bell / 07:14
Total:43:40
陳德政推薦:
第一次聽到甜梅號是大二的搖滾社期初公演,他們從世新來政大演出;那是1999年,時光倏然而逝。過去十年,甜梅號出版了兩張錄音室專輯,01年的《是不是少了什麼》,與07年的《謝謝你提醒我》。發片時程一如他們說話的速度 - 緩慢,卻將每個字說得清楚。音樂也是,寡言的表層藏著隱隱發熱的心臟,正如團員不太張揚的性格。這回只花兩年就帶來新作,動機是什麼?我以為,因吉他手小蘇加入成為四人編制的甜梅號,正在尋找一種重新認識自己的方式;也可以說,他們試圖掙脫過去的自己,理出一塊足供四個大男生站穩腳步的緩衝地帶。新專輯所紀錄的,就是這樣一段再次摸索,然後再次確認的過程。
這是甜梅號成軍至今最「痛快」的一次出擊:因為直指內心,所以痛。不迂迴繞路,總長只有四十三分鐘,相較前兩張專輯的一小時,精煉了醞釀的步驟,濃縮鋪陳的篇幅,也減少來回的次數,配合適量的鋼琴、弦樂與管樂直接「切入重點」。甚至連歌都不唱,全然專注在樂器敲出的火光,突顯曲式本身的轉折力量。 尤其當全碟最狂暴的〈夜星子〉,接上最柔情的收尾曲〈敲響的鐘〉;在那些拉扯與釋放間,不安與從容間,我們似乎也替自己的心與靈,找到一處溫暖的棲息所。
金光之乡 豆瓣
8.6 (55 个评分) 甜梅号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2013年12月13日 出版发行: 风和日丽
我城黑雨滂沱 - 说说甜梅号新专辑 撰文: 詹伟雄
甜梅号的新专辑取名《金光之乡(Hometown of Glitter)》,关键字在于「Glitter」的一字二义,它既代表某个金光闪闪、扣人心弦的事物,又代表耀眼的光芒背后,一种深沉而惆怅的迷惘。
1971年,齐柏林飞船发行的单曲《Stairway to Heaven》,前两行歌词这么写着:「有一位确信所有发光事物都是黄金的女士,正要买一只通往天堂的梯子(There's a lady who's sure all that glitters is gold, and she's buying a stairway to heaven)」;当然,最终,女士并没有在天上的商街寻获黄金,但却让「Glitter」成为摇滚乐历史中一个亘古永恒的隐喻: 当社会疯狂地追逐夺目的光亮,摇滚客得孤独地咀嚼真实且巨大的黑暗。
70年代,正是美国与世界「敲打的一代」敲打芝加哥摩天楼与钢铁坦克的年代。
「金光之乡」是一张典型的后摇滚专辑,它没有歌词可明白地勾勒那黑暗,也没有主唱来嘶喊微光中倨傲的英雄身影,但就音乐形式的要素本身,听者应当可由钟铃般的电吉他拨弦到电气音墙竖起的齐奏间,探寻到台湾都市化生活中的孤独、黑暗与迷惘。
甜梅号,其实是台湾最具时代感的摇滚乐团,虽然,他们操作的是所谓的「后摇滚」(post rock)形式:让一般听众不耐的乐曲长度、扬弃主副歌的ABA曲式、像织绣花布般细密地建构旋律肌理、层层堆叠之后的爆发情绪、自高潮退烧下来的冷漠冰原之够冷够硬,主唱缺席或仅把人声当作另一种乐器……等等;虽然,也常有人说他们的音乐背后有着苏格兰乐团Mogwai的影子;但只要你生活在台北、台中、高雄,你岂会不对那四面八方的工业噪音(《吃伏冒有礼貌 our good strong neighbor》)有所共鸣,不为一把吉他与奔腾套鼓扬起的英雄气质(《1vs99 one versus ninety-nine》)所悸动,不因其精巧设计的都市田园牧歌(《关闭罐头工厂the cannery must go》)而记起童贞情怀曾那么永远、永远的失落。
虽然「敲打的一代」(beat generation)这一词已被Jack Kerouac在半个多世纪前用过了(他巧妙地把「beat/垮掉」转换成「beat/敲打」,殊途同归地呼应了摇滚乐在另一侧的崛起),但千禧年后的台北、台中或高雄,你不觉得我们正也该拿些什么来敲打那些光鲜亮丽的摩天大楼与天堂幻想吗?
在英、美、欧洲、日本陆续崛起的后摇滚乐团,有着清晰的时代社会发展脉络:六、七○年代壮大的摇滚(吉他、套鼓与贝斯为基本组,以清晰可辨的riff结合强力节奏,外加破嗓主唱),因为大量成员的加入,逐步开始庸俗化(电吉他大厂Fender的产能1964年一下子扩大了三倍,因为自从Beatles上了Ed Sullivan的电视节目后,每个美国年轻人都得要把电吉他),因而催生了80年代的庞克,他们不要Jimmy Page或Jimi Hendrix出神入化的吉他吟唱,而更强调直截了当的情感吐露与社会抗议,最好直接到把乐器当场摔碎;但正如所有艺术形式一样,当B咖和C咖一齐近来搅和,庞克就得必须被更酷、更本真(authentic)的音乐风格淘汰。
8、90年代交错之际,「后摇滚」诞生了:: 好吧,既然有人声就免不了矫情,那就更纯粹点,回到基本的乐器声音就好;再者,既然每首曲子三、四分钟已成单曲唱片的常态,象徵着乐手屈从工业标准(以便电台播放,从而进军排行榜)、泯灭良心,那么就来个十分钟或以上的海枯石烂,重新抓回创作主导权;更重要的是,乐手愈来愈「感冒」买他们唱片且对副歌还朗朗上口的歌迷,因为「大众」(the mass)不断要求他们重回过去,而天杀的--那正是艺术家想杀死的第一批灵魂。摆脱「大合唱」的后摇滚,在音乐形式上更接近古典世界的奏鸣曲,它更要求听者运用知性、感性的交相错位与自我控制,解开布局以获得更巨大的聆听快感,有西方乐评说: 聆听后摇滚漫长的飘摇乐音,有如淋着从细密到磅礡的黑色之雨;然而,这样的譬喻,不也暗示着工业体制裡更巨大的绝望,反抗再无可能,惟美学得以救赎。
换个说法: 后摇滚让摇滚乐「变抽象了」,乐迷没有歌词和人声这种肉感的媒材来辅助,必须自己透过声音的感受(旋律、节奏、音色、和声)来想像音乐所对应的生命世界,这过程与企图类似当年马勒与华格纳面对工业社会的那般心境,只是乐器换成电吉他与电贝斯,而鼓手不再是龙套而变成了诗人。
台湾没有西方摇滚乐的发展历程,本土乐团同时面对西方各种风格的冲击与洗礼,各自咀嚼生命经验,发而为创作。此际,如何辨别浮光掠影,双脚能直朗朗地踩穿流沙站牢台湾土地,而又能摆脱大众的魅惑与陈腔滥调(它们可是比摩天大楼的玻璃更油亮),本身就是一件英雄事业。 孤独、黑暗、迷惘?是的,你该搭上甜梅号,台湾这个时代的齐柏林飞船。
It's Not Me, It's You! 豆瓣
8.6 (58 个评分) Pg.lost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2008年10月7日 出版发行: OCTAVE / ULTRA-VYBE / INC.
Pg.lost是一支来自瑞典Norrköping的4人后摇乐团,成立于2004年。乐队之前曾使用 "Before You Give In" 这个名字,后来因为阵容变化而改用现在的名称。现在的乐队成员包括Gustav Almberg (guitar/keys), Mattias Bhatt (guitar), Kristian Karlsson (bass/vocals), and Martin Hjertstedt (drums).
乐队于05年发行首张同名EP。去年发行第二张EP《Yes I Am》,这张包含了5个作品的小专辑已为Pg Lost的音乐定下了基调~~~没有人声的横加干涉(其实仔细听还是有人声的),没有其他元素的喧宾夺主,只有后摇滚哀愁的描述与盎然的爆发。在后摇井喷的2007年,Pg.lost仅凭借这一张EP就成为了TSB年度50佳后摇唱片之一。
时隔一年之后,Pg.lost终于带来了乐队首张全长专辑《It’s Not Me It’s You》,与EP一样,这张专辑最突出的音乐方向还是传统的后摇滚美学,跌宕起伏,仅仅通过器乐的堆积而达到古典音乐式的宏大与壮阔。
有人说他们的音乐很暴力,我不觉得,我认为Pg.Lost 把后摇的细腻柔美和力量大器结合的非常完美,Pg.Lost 很善于优雅中爆发,但在那一串串听似山洪暴发般的吉他噪音中,Pg.lost的旋律却永远不失柔美,衔接巧妙。对于之前听多了柔美旋律的后摇入门学生而言,当我听到第一首 Pascal's law 时, 很难描述是怎样的一种震撼!之前没听是因为没有好的版本~~~呵呵
专辑中每首曲子都值得很多次的细细品味~~~
2020年11月1日 听过
绝炸,绝美,这鼓绝了。帕斯卡定律这个定义很有意思,“不可压缩静止流体中任一点受外力产生压力增值后,此压力增值瞬时间传至静止流体各点”,非常贴切
Pg.Lost Post-Rock PostRock 后摇 欧美
进化赞 豆瓣
9.3 (126 个评分) Ólafur Arnalds 类型: 轻音乐
发布日期 2007年11月30日 出版发行: Progressio (Soulfood Music)
"Iceland's best new export comes in the shape of Eulogy For Evolution!"
"If you thought Sigur Rós had the patent on hauntingly beautiful and meticulously compelling music coming out of Iceland, then Ólafur Arnalds is here to educate you otherwise. - Eulogy For Evolution is perhaps this years most hauntingly emotive sounding experience'"
冰島繼Sigur Rós、Jóhann Jóhannsson、Hilmar Örn Hilmarsson之後,地表上最罕見的動人樂章。
「Eulogy For Evolution」其實是一張非常特殊的唱片,誠如上一段介紹裡提到,Ólafur Arnalds原來在家鄉Mosfellsbær離雷克雅維克偏壤的一個小鎮上,他同時身兼多支Hardcore樂隊的鼓手職務,理應深受重型搖滾音樂的薰染甚過於古典音樂;可是在「Eulogy For Evolution」這張唱片裡,卻處處見到了半古典音樂編制,鋼琴、提琴與弦樂四重奏的鋪排架構,Ólafur Arnalds玩的是猶如Erik Satie、Claude Debussy等人深鬱的鋼琴樂曲,聽來頗有電影配樂般的壯闊景致。Ólafur Arnalds肯定會被拿來與Sigur Rós等人相作比較,無論從草創時期的音樂涉獵,亦或是其後音樂創作上從容不迫的大器,那都有無數可以比較的理由。專輯裡8首曲目全以4位數字來作為標題,看似時間又像是一套數字密碼,彷彿非得解開其背後的動機,才能完整理解Ólafur Arnalds的創作。專輯中除了3055與終幕曲3704/3837等兩首曲子適切地加入了鼓擊與電吉他的噪音聲浪,其餘6部作品均是以鋼琴、弦樂為對話,靜謐而深刻地描繪著對於環境的讚佩。
開場曲0040即是一首辨識度極高的鋼琴演奏曲,旋律非常耳熟;Ólafur Arnalds十指落於黑白琴鍵上的力量,彷彿主宰著天地宇宙,任憑他撥一片雲、淌一團霧,在哀怨苦楚的弦樂伴奏下,叫我想起的是希臘大師安哲羅普洛斯 (Theo Angelopoulos)的電影。我想若能親臨Ólafur Arnalds與弦樂隊的演出現場,一定會叫自己落淚。0048/0729在濕潤的Reverb所凝結的空間氣氛下,遠處傳來微弱的斑鳩琴的哀鳴,既深刻、亦悲楚。0952裡散落的琴音,與愁雲般的弦樂糾結在一塊,彷彿是怎麼拉扯也散不開。1440若來作為電影配樂,絕對相當契合;Ólafur Arnalds花了許多精力在鋼琴的獨奏鋪排上,總是緩慢、緩慢地勾起了一絲絲懸疑、一絲絲宏偉的史詩架構。專輯中最漫長的旅途1953,Ólafur Arnalds彷彿平復了劇烈的情緒,安分地作為故事的引導者,引領聽者一步步地踏往深處的陰極。3326突然又轉為室內樂曲,透過中、小提琴穿插排列出的層次,呈現與前6首曲子截然不同的氣氛。而終幕曲3704/3837的巧妙鋪設,Hardcore音樂、電子剪輯手法,彷彿電台司令之於 Paranoid Android,那種瘋狂、錯亂的景致,叫人愛不釋手。
多才多藝的Ólafur Arnalds也沒有完全丟下對搖滾樂的熱情,先是替友人的樂團My Summer as a Salvation Soldier擔任多項樂器伴奏,還獲邀為美國Indie-Rock樂團Cursive擔任德國巡迴演出的伴奏樂手。完全無法想像,Ólafur Arnalds這居中的多重音樂性格,哪一個才是原來的自己;又或許是性格冷漠卻喜愛尋求刺激的冰島人,的確有著異於常人的敏銳觸覺。「Eulogy For Evolution」是一張驚心動魄、具有罕見美感的音樂大製作,似乎連唱片封套設計都不敢馬虎。而唱片則交由倫敦新銳音樂廠牌Erased Tapes Records於10月29日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