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荒原狼 豆瓣
9.1 (19 个评分) 作者: [德]赫尔曼·黑塞 译者: 赵登荣 / 倪诚恩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5
赫尔曼·黑塞(1877-1962),德国作家,194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荒原狼》是黑塞中期创作的代表作,亦是他创作生涯中的里程碑。
小说的主人公哈勒尔是个正直的作家,他鄙视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常常闭门不出,令人窒息的空气使他陷于精神分裂的境地。一天他偶尔读到一本《评荒原狼》的小书,顿觉大梦初醒,认为自己就是一个“人性”和“狼性”并存的荒原狼。之后他应邀参加聚会,发现与会者都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观点,而他的反战言论遭到斥责,更觉自己孤独;回家时他遇到酒巴女郎赫米纳,获得肉欲欢乐;经赫米纳介绍他又结识了音乐人帕布洛和一姑娘玛丽亚,他在音乐和感官享受中忘却了一切烦恼和忧虑。但当他看到赫米纳和帕布洛亲近时,便“狼性”大发,出于嫉妒将赫米纳杀死。
小说幻想色彩浓郁,象征意味深远,被认为有“超现实主义”风格;托马斯·曼称它为“德国的尤利西斯”。
2022年4月15日 已读
去年读了百分之70,实在读不下去,没想到长久铺垫后精彩的在后面。
黑塞和里尔克以相同的磁场吸引着我。从盛大的人群狂欢到细微的情绪波动,从现实滑向魔法,黑塞都能描述得那么生动。这样的语言,总让我感到自己仿佛在看一幅画。而这本书最后,和《悉达多》一样,都指向一种精神上的升华,虽然有宗教意味,但是个体性的。
我爱悄无声息由现实转向超现实的故事,每次都出乎意料却自然而然(这也是里尔克吸引我的地方)。
荒原狼可能是黑塞一战后所经历种种痛苦思索的产物,书中对不同处境中的人有多样的洞察,偶尔寥寥几句就道出了某些人生存的根本困境。几乎每读两三页,我就要记下一些段落。
文学 经典
豆瓣
作者: [日]夏目漱石 译者: 章蓓蕾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8 - 6
★日本国民心中永远的经典
★日本国民大作家夏目漱石的青春文学杰作
★夏目漱石以平淡笔触将人性深刻藏于角色的行为举止之间探索了寂寞的本相
--------------------------------
宗助和阿米活在大门之内的世界。他们因偶然的相遇而结合成为夫妻,在大门内侧以甜蜜的爱情喂养彼此,出了门则遭到社会的唾弃,体会着背离道德的苦楚。
相较于单纯的阿米,宗助无时无刻不饱受罪恶感的折磨,为了远离这一切,他逃避到深山里的寺庙,希冀禅学能为他打开心中深锁的大门。然而,他的修行却遭遇到更多道门扉,他无论如何也鼓不起勇气拉开它们,只能永远站在门外,凝视孤独的自己……
香水 豆瓣
Das Parfum. Die Geschichte eines Mörders
8.7 (180 个评分) 作者: [德] 帕·聚斯金德 译者: 李清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 5
小说叙述一个奇才怪杰谋杀了26个少女的故事。其中每一次谋杀都是一个目的:只是因为迷上她们特有的味道。对格雷诺耶来说,每次都是一场恋爱,但是他爱的不是人,而是她们身上的香味;谋杀她们只是为了永远占有,并且拥有他所钟爱的那种没有感觉,没有生命的“香味”……
这本书不是一部通俗的惊险小说,而是一部构思奇特,充满幻想,离意深刻的严肃作品;自1985年出版以来,始终高居德国畅销书排行榜前列,已被译成30余种文字。
2021年11月28日 已读
时刻都凸显主人公如何不平凡,非常刻意。但我体会到了所谓“专业”的手法,用某个主题相关的名词堆砌起来,就得到了无用但看起来很像一回事的文字。只认真读了50页。
小说 悬疑 文学
俄罗斯黄金时代诗选 豆瓣
作者: 普希金 / 莱蒙托夫 译者: 汪剑钊 2017 - 11
对于这个没有任何文学传统的民族的文学创作而言,一个十九世纪就足够了,它不仅有自身独特的艺术价值,也有世界性的影响。——纳博科夫
在十九世纪俄罗斯诗歌的天空上,普希金并不是一颗孤独的太阳,与他一起闪耀的至少还有茹科夫斯基、巴拉廷斯基、丘特切夫、莱蒙托夫、柯尔卓夫、波隆斯基、费特、迈科夫、涅克拉索夫和尼基丁……
如果不了解他们,我们就无从知道,在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之交,何以能出现一大批影响现代世界诗坛的优秀人物——勃洛克、古米廖夫、曼德尔施塔姆、阿赫玛托娃、帕斯捷尔纳克、茨维塔耶娃、马雅可夫斯基、叶赛宁,乃至以后的格·伊万诺夫、波普拉夫斯基、叶拉金和布罗茨基……
本书精选了38位俄罗斯黄金时代诗人的300余首诗作,作者既包括在俄罗斯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影响中国几代人的普希金、莱蒙托夫、丘特切夫、费特、涅克拉索夫等,又有对俄罗斯诗歌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但受到人们较少关注的茹科夫斯基、巴丘什科夫、巴拉廷斯基、阿·康·托尔斯泰等。诗集还收入了两个较有影响的群体——“普希金诗歌圈”和“丘特切夫昴星团”的代表诗人及其作品,对各具特色的民间写作和女性写作的代表诗人及作品也有译介。诗集完整而清晰地呈现了俄罗斯黄金时代的诗歌面貌。
2021年7月10日 已读
读不了原文就很难感受到之所以成为黄金时代的文字的美感吧。很多时候是在歌颂大自然、爱情之类,普希金确实在诗的格式、主题和辞藻上更多样。一位女诗人卡巴甫洛娃也很好,“你不要怀着一腔愁绪……”这首可以拿来做墓志铭的。
文学 诗集
三四郎 豆瓣
三四郎
8.7 (39 个评分) 作者: [日]夏目漱石 译者: 吴树文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7
夏目漱石的长篇小说,写于1908年,与《后来的事》和《门》构成了爱情三部曲。主人公小川三四郎从熊本的高中毕业后,考上了东京的大学 。来到东京这个与他以前的认知完全不同的世界后,在现代文明和现代女性的冲击下,他彷徨迷茫,不知所措。他被三种世界同时包围,一是故乡熊本,二是野野宫和广田老师所在的学问的世界,三是浮华世界。三四郎越来越被他暗恋的对象——美弥子所在的浮华世界所吸引。三四郎对美弥子一往情深,可美弥子的态度却暧昧含糊。她数次向三四郎提过“迷途的羔羊”这一词语,却最终与哥哥的朋友结婚。平凡的青年人在与大都市形形色色的人的交流中,也慢慢得到成长。
2021年4月23日 已读
2021年4月23日 评论 三四郎:迷路的羊与生活的本质 - 路遥《人生》在反现代性的佯装中复活父权的世系,终成现代性的合谋者。夏目不屑诉诸史诗般密集的戏剧性事件,他在逼近本真的叙说中呈示现代的“人之境遇”。而回望或趋进的可能性,被如此隐微地给出,在一个“迷途之羊”、“我知我罪”的自嘲式指认之下 。 是啊,夏目漱石为什么会写这样一个故事呢?这故事一点没有某些华语青春文学中痛彻心扉的爱情与错过,没有与朋友家人的决裂与割席,没有自我的撕扯和崩溃,只像是一杯家里放着的白开水,一部没有被点破的谜语,平淡和平静到……就像我的生活。 豆瓣读友的这句评论让我想到,如果夏目在这本书中对“生活的本质”这个话题有任何触碰的话,是否是:生活的本质本来就 可以 是平淡、迷茫呢?可以没有戏剧性的情节,可以没有激烈的情绪起伏,可以没有高深的哲学意味,可以没有高高在上的标准答案。只要是自我的、客观的、真实的,那就属于生活的真相? “迷途之羊”……这个表达在《三四郎》中似乎不只出现过一次,只是我读的时候并未意识到这个反复出现的暗示。在kindle里搜索看看,果然是这样,出现了很多次。我甚至标记过“迷途的羊”初次出现的场面: 书中几个主要人物一起去某处游览,游览地有一个女孩子迷路了,哭喊着找奶奶。路人们“似乎都有所心动,但谁也没有具体行动”。路人纷纷注目,孩子却一直哭喊着,这场景未免有些诡异。广田老师、野野宫、与次郎几人都在,他们的反应是:“这也是因为地点不好吗?”(先前几人遇到了乞丐)以及“大家都想逃避责任哪。” 美祢子和三四郎没有参与讨论,浏览中途,美祢子脸色很不好,三四郎陪她散步,两人一起远离了人群。这一男一女在河畔散步、休息,没有多久,三四郎就着急回去,说是担心别人来寻他们。美祢子反应冷淡,只问他知不知道“迷路的孩子”英文怎么说,又告诉他答案:“stray sheep”。后面回去的路上,也只是喃喃自语“迷路的羊”,三四郎呢,“似懂非懂”。 三四郎的确是迷途的羊,迷失在”三个世界“中。 一个世界是从小生活的老家。 三四郎面對著三個世界。一個在遠方,就是與次郎所說的,有著明治十五年以前的風味,一切平平穩穩,然而一切也都朦朦朧朧。當然,回那兒去是很簡單的事,想回去的話馬上就能回去。不過,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三四郎是不想回去的。換言之,那兒就像是一處後退的落腳點。三四郎把卸脫下來的“過去”,封在這個落腳點里。他想到和藹可親的母親也被埋在那個圈子里,忽然覺得這太不應該了。於是,只能在母親來信的時候,才在這個世界低迴一會兒以溫舊情。 一个是学问的世界。 這第二個世界里,有生著青苔的磚瓦建造的房子;有寬大的閱覽室,大得從這一頭看不清另一頭的人的臉。書都摞得很高,不用梯子的話,手很難夠著。由於翻破了的書頁,加上手指的油污,書籍發黑;金色的字跡發亮。羊皮封面,牛皮封面,有兩百年歷史的紙張,以及所有的東西都積著灰塵。這是一些歷時二三十年才很不容易積成的寶貴灰塵,是戰勝了靜謐的歲月的靜謐的灰塵。 看一看在第二世界活動的人影,大抵長著懶得刮的長鬍子。有的人望著天空走路,有的人低頭行路。衣著無不髒污,日子無不貧困,氣度卻頗從容。縱然處在電車的包圍中,仍無所顧忌地朝太空呼吸寧靜的空氣。進入這個世界中的人,因不知當前的世界而頗不幸,也因能逃離煩惱的世界而頗幸運。 三四郎則處於能稍微領略其中風味的地位,要想脫離就可以脫離的。但是,不惜丟棄好不容易才有所悟的此中三味,又實在感到可憾。 第三个世界是浮华的世界。 第三個世界宛如光燦的春天在蕩漾。有電燈,有銀質匙,有歡聲,有笑語,有杯裡直冒泡沫的香檳酒,有出類拔萃的美麗的女子。 這個世界就在眼前,但是破難靠近。從難以靠近這一點來說,它仿佛是太空中的閃電。三四郎從遠處眺望這個世界,感到不可思議:自己不進入這個世界的某一處,就覺得這個世界中的某一處會有欠缺,而自己似乎有資格作這個世界的某一處的主人公。然而,理該對嚮往發達求之不得的這個世界本身,卻作繭自縛,阻塞了我三四郎可以自由進出的通陸。 三四郎游离在每个世界的边缘……而其他人(男人),似乎都已经确定地进入了各自的世界。广田君研究各派思想,野野宫君埋头做实验,原口君是一位画家,与次郎则一头扎进名、利、女人所在的现实世界。三四郎无法轻易进入任何世界,但“稍微领略其中风味……丢弃好不容易才有所悟的此中三味,又实在感到可憾。” 不仅如此,三四郎作为异乡人在东京体验到的矛盾与冲撞,实在不少:城市与乡村、东方与西方、艺术、科学与文学、男与女,人的真假、善恶、美丑,你方唱罢我登场。面对如此涌来的生活,他表现出来的无知、自卑、沉默、挥霍和无所作为似乎有迹可循。 美祢子在那次相遇之后,曾送给三四郎一张明信片,上面画了一条河,河边荒草乱生,两只羊羔在草丛中,而对面的河边是一个高大的拄着拐杖的人,如同恶魔一般。三四郎收到后,只是高兴,因为这两只迷途的羊,除了美祢子,当然包括自己在内。 “迷途的羊”,根据注释,这个说法出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 《圣经·新约·马太福音》: 18:12,“一个人若有一百只羊,一只走迷了路,你们的意思如何?他岂不撇下这九十九只,往山里去找那只迷路的羊吗?” 18:13,“若是找着了,我实在告诉你们:他为这一只羊欢喜,比为那没有迷路的九十九只欢喜还大呢!” 18:14,“你们在天上的父也是这样,不愿意这小子里失丧一个。” 《新约圣经背景注释》对这一段如此解释:若有宗教领袖疏忽伤心或无助之人,必遭神弃绝,而神本身会去寻求这些失散的羊(旧约中,常将神的百姓比作羊)。 故事结束的时候,美祢子和三四郎最后的对话发生在教堂外面。既然美祢子定期去教堂,自然知道“迷路的羊”意味着什么:即使是与其他九十九只羊不同,成为了那失散了的唯一的一只羊,也总有人来寻求他,如果没有,神总会来寻求他。她是否也困在某个迷宫(男人的迷宫),成为了迷途的羔羊?是否也看出了三四郎的迷失?是否也曾希望两只迷途的羊一起取暖、寻路?她是否期待过自己能救赎三四郎,而三四郎也救赎她呢? 答案可能都是肯定的。但期待只是期待。现实是,路人只对迷路的孩子侧目,却不真正行动;现实是,她的路只有结婚生子,能做的只是排除掉绝对错误的选项。“人也好,动物也罢,都很难改变自己的命运。”(——王小波《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从最初的美祢子喃喃自语而三四郎似懂非懂,到变为明信片上的暗号时三四郎明白地感到开心,最后再到三四郎自己喃喃讲着迷途的羊。那种独属于遗失在羊群外的羊羔所有的迷茫,似乎只是从一个人蔓延到另一个人,直到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三四郎》还在讲述着很多人的故事。 迷茫,可不可以?人能不能一直做一只迷失的羊羔?那迷失的羊如何才可能走出迷途?可,回归羊群就是对的吗?人的生命中,有那样一条回归羊群式的“正道”吗? 总不能相信神总会救赎,或宗教是那个最终的答案。宗教当然是可能的答案,但并非我目前赞成的答案。 我想stray sheep这个比喻,其中可能的深意在于:在这个故事中,迷途不是人生活的最终形态——尽管可能持续很久。在这期间,人可以选择等待被神或他人寻求,或可以自我拯救。如王小波所言,生和死,这是人们自己的事。谁也救不了别人的灵魂。但是,世界上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把一切真正美好的当作全人类的财富,不认为人只配得上肉麻,配不上美,配不上阳春白雪。无论是因为世界予以ta们“gift”,而ta们想要回报,还是负起作为青年的担子,他们总会做些什么,总有那么一部分人,试图让人类不至于陷入最悲惨的生活。我想,距离ta们越近,迷途尽头可能会更早到达。 -END-
夏目漱石 文学 日本 日本文学 爱情
穆旦译文集(8卷本)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查良铮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 10 其它标题: 穆旦(查良铮)译文集: 唐璜 (上, 下)
本译文集收入穆旦先生所有主要的译作,它们共分为八卷:
第一卷 唐璜(上)
第二卷 唐璜(下)
第三卷 拜伦诗选济慈诗选
第四卷 雪莱抒情诗选布莱克诗选英国现代诗选
第五卷 欧根·奥涅金普希金叙事诗选
第六卷 普希金抒情诗选(上)
第七卷 普希金抒情诗选(下)
第八卷 丘特切夫诗选 朗费罗诗选 罗宾汉传奇
这些译作最初是由国内数家出版社出版的。此次集中出版,根据译者家属的意见,没有刻意追求当时的译名与现今译名的统一,尽可能地保留了译者原先的译法。有的译作当年发表时没有前言,有的译作只有后记;此次结集出版,基本上保留原貌,没有增补前言或后记,特此说明。
博尔赫斯:最后的访谈 豆瓣
Jorge Luis Borges: The Last Interview and Other Conversations
8.4 (50 个评分) 作者: [阿根廷]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 译者: 汤笛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7
本书收录了博尔赫斯在哈佛大学任职期间与理查德·伯金所作的著名访谈,他曾说,"理查德·伯金让我重新认识自己。"访谈中,他给出了针对自己和他人的文学作品的真知灼见,并谈到了现在常常为人忽略的诸多政治主张。而辞世前几日,博尔赫斯和好友莱库比曾进行过一次私密的访谈,涉及他的生活、爱以及对自己作品和国家的种种思考,也是真正意义上"最后的访谈"。这几次贯穿博尔赫斯写作生涯的访谈,为读者了解这位20世纪最著名的文化巨擘打开窗口。
深入了解博尔赫斯的作品会发现,它背后那个从世界文学和哲学中广泛摄取养分的人,同时有着否认自身见多识广的谦逊品格。这是一次相当私人的馈飨。通过这些访谈,博尔赫斯似乎在告诉我们,访谈本身就是一个自知的时刻,一个悬停在时间长河中的时刻。--《纽约时报》
博尔赫斯 x 理查德·伯金
在马萨诸塞州的剑桥时,我与理查德·伯金有过很多次愉快的交谈。事实上是自我坦白,坦白的程度更甚于那些我在孤独中怀着过度的忧虑和戒备写下的文字。沃尔特·惠特曼曾说:"连我自己对我真正的生活都知之甚少或一无所知。"理查德·伯金让我重新认识自己。
博尔赫斯 x 《巧妙的回避》
与博尔赫斯面对面交谈,就是要沿着一座由他过往经历和情感体验构成的迷宫去追踪他。我们会见到各种各样绘着千奇百怪图案的围墙,它们可能是线索,也可能只是迷惑人的岔路。我们不能指望每次找到的都是同一个博尔赫斯。那里不仅仅只有一个博尔赫斯,而是许多个。
博尔赫斯 x 格洛丽亚·洛佩斯·莱库韦
失明之前,博尔赫斯最后能看到的颜色是黄色,而他生来第一眼看见的颜色就是虎皮的金黄。他曾说失明是上天赐予的礼物,却又坦白:如果还能看见,他不会离开屋子半步,他会待在屋里读手边满满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