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文凭社会 豆瓣
作者: [英] 柯林斯 译者: 劉慧珍 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1998
大學,商學院和工學院經心製作的畢業證書,以及繼續教育各領域頒受文憑的呼聲,都是為科層體制特權階級的形成而服務的。這種證書促使持有者欲與有名望的人結婚(在商業界也激起文憑持有者想與上司的女兒成婚的希望)也促使持有者可望被允許進入「象徵榮譽」(status-appropriate)的圈子以及擁有合乎地位的薪水而不是依工作表現領取俸祿,並促使持有者要求確定的優勢與無慮的老年保險。總之,在促使文憑持有者企圖具有壟斷社會及經濟優勢的地位。由於獲得教育專利證書所必修的課程需要相當多的費用和長時期的孕育過程,這種努力意味著對才能〔「天縱神才」〕的壓抑有利於財產,因為教育專利證書所需的智力成本通常是較低的,而且在證書數量增加時,這種成本仍是減少而不提昇。的本書深入分析此一現象的歷史背景,突顯問題,引領讀者做深一層的思考。
2022年3月3日 想读 “在学校系统中,成绩以及获得好成绩的能力作为一种特殊的控制形式在起作用,它们反映了老师对学生是否服从教育的判断。学生完成的作业数量似乎最能用来预测高分,获得最高分的学生通常都会完成超出老师要求的作业( Sexton,1961:279-280)。我们也知道,成绩与创造力之间也没有关系,甚至可能有反向关系。老师喜欢努力和顺从的学生,并会对其给予奖赏;他们不喜欢更有创新精神的学生,特别是当这些学生不愿循规蹈矩时更是如此( Getzels and Jackson。 1962: Torrance, 1964 )。 我们也知道,成绩与社会阶级背景高度相关( Sexton,1961:25-86)。”
社会学
失败学 豆瓣
作者: 畑村洋太朗 2003 - 1
作者通过对日本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故及其背后的社会原因的仔细观察和分析,并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了一套如何与失败正确相处、如何积极、系统地利用失败知识的方法,由此派生出了一门新的学科——失败学。为了避免发生类似的、甚至更为严重的失败,作者一改日本传统的忌讳失败、回避失败、谈失败失色的文化陋习,以一种积极的、全新的姿态来看待失败,这对我国记者不无借鉴作用。<br><br> 本书前言<b
独裁者手册 豆瓣 谷歌图书
The Dictator's Handbook: Why Bad Behavior is Almost Always Good Politics
8.9 (149 个评分) 作者: [美] 布鲁诺·德·梅斯奎塔 / [美] 阿拉斯泰尔·史密斯 译者: 骆伟阳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4 - 5
为什么同样一个人可以在一个国家推行善政却在另一个国家施行最残暴的独裁?在这里,与其说制度是答案还不如说是问题本身。为什么比利时的制度越来越民主,而同一时期,同一领导人的刚果,却越来越独裁?难道是因为利奥波德二世只爱本国人或者有种族歧视?但后来刚果自己“选”出来的领导人并没有做得更好,仍然是一个糟糕的独裁者。
在《独裁者手册》这本书里,梅斯奎塔和史密斯研究多年,得出了一个能够相当完美地解释这一政治现象的理论,即:不管是国家、公司还是国际组织,其政治格局不能简单地以“民主”和“独裁”来划分,而必须用民意选民、实际选民、胜利联盟的数字多少来描写。如果胜利联盟的人数很多,那么这个国家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民主国家。反过来,如果胜利联盟的人数非常少,那么不管这个国家有没有选举,都是事实上的非民主国家。据此,很容易明白:在刚果,利奥波德二世只需要让少数人高兴就足以维持自己的统治;而在比利时,他必须让很多人满意才行。
不得不提,对任何想理解政治的真正运作方式的人来说,《独裁者手册》都是一本必读的书,无论是政治领域的政治还是商业界的政治,无论是在独裁国家还是在民主国家。
2019年10月5日 已读
作者们提出的理论有效解释了不同国家的政治行为
政治 社会学
看见 豆瓣 Goodreads 博客來
8.8 (891 个评分) 作者: 柴静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1 其它标题: 看見
《看见》是知名记者和主持人柴静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十年前她被选择成为国家电视台新闻主播,却因毫无经验而遭遇挫败,非典时期成为现场记者后,现实生活犬牙交错的切肤之感,让她一点一滴脱离外在与自我的束缚,对生活与人性有了更为宽广与深厚的理解。十年之间,非典、汶川地震、两会报道、北京奥运……在每个重大事件现场,几乎都能发现柴静的身影,而如华南虎照、征地等刚性的调查报道她也多有制作。在书中,她记录下淹没在宏大叙事中的动人细节,为时代留下私人的注脚。一如既往,柴静看见并记录下新闻中给她留下强烈生命印象的个人,每个人都深嵌在世界之中,没有人可以只是一个旁观者,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书中记录下的人与事,是他们的生活,也是你和我的生活。
《看见》中,我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我只选择了留给我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因为工作原因,我恰好与这些人相遇。他们是流淌的,从我心腹深处的石坝上漫溢出来,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这种摇晃是危险的,但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
我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这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一个国家由人构成,一个人也由无数他人构成,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已。——柴静
海报:
2019年8月31日 已读
高二读的书,说是重塑了我的世界观也并不为过。对这本书多有批评,但对当时的我来说,意义十分重大,教会了我两件事,一个是客观,一个是真相。已经足够了。
新闻 柴静 看见 社会学 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