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uggle - 标记
高效论证 豆瓣
A Workbook for Arguments: A Complete Course in Critical Thinking
作者: David R. Morrow / Anthoney Weston 译者: 姜昊骞 天地出版社 2021 - 5
本书是将《论证是一门学问》中的规则应用到配套习题中,并给出活动指导、论证导图及解析的完整读本,旨在为读者提供一部完整的、快速掌握论证规则和技能的实用练习辅导手册!本书的内容包括:
·《论证是一门学问》全文,辅以大量的深入说明和65套练习题。
·习题:编自报纸、哲学著作、文学著作、电影、youtube视频等多种来源。
·规则运用:将《论证是一门学问》中的规则应用到习题中。
·延伸练习:介绍学生可自行或与同学共同完成的批判性思维练习,或者给出对应链接。
·活动指导:介绍多种专为学生设计的批判性思维活动或作业。
·论证导图:介绍评价和构造复杂多步骤论证这一重要技能。
·参考答案和解析:提供答案并探讨其优点和缺点,进一步讨论习题中引起的知识、哲学或伦理问题。
通过65套习题,读者能够在实操中深化、运用和巩固50条论证规则和论证导图,规避22条论证谬误,并将论证规则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如阅读论证类文章、学术写作、调查研究、评价新闻事件、辩论演讲等。
2022年5月9日 想读
昨日的世界 豆瓣 Goodreads
Die Welt von Gestern
9.3 (119 个评分) 作者: [奥]茨威格 译者: 徐友敬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 - 7
《昨日的世界》是奥地利作家斯特凡•茨威格创作的自传体文学作品,写于1939年至1941年间,是茨威格在临终前被迫流亡的日子里完成的。在茨威格离世以后,于1942年在斯德哥尔摩出版。
在这部作品里,茨威格把个人命运与时代融为一体,通过自己所经历的人与事,展示了他生活过的城市和国家的文化生活风貌,记录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夜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动荡的欧洲社会,描述了他与一些世界闻名的诗人、作家、雕塑家、音乐家交往的情景,批露了世界文化名人鲜为人知的生活轶事,同时穿插了作者各种细腻的心迹。茨威格从出生的城市维也纳和自己的犹太家庭写起,一直写到1939年9月已满60岁的时候,时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他认为,这是“我们这些六十岁人的时代彻底结束”。
2022年5月6日 想读
吉米·科瑞根 豆瓣
JIMMY CORRIGAN: THE SMARTEST KID ON EARTH
8.9 (22 个评分) 作者: (美)克里斯•韦尔 译者: 陈鼐安 新星出版社 2015 - 11
“你看完这本书大致需要五小时,约莫等于我和我的父亲曾经相处时间的总和。”——克里斯·韦尔
这是一本经典的成人绘本,也可称为“图像小说”。英国《卫报》“第一本书奖”自设立起,该书是迄今唯一获奖的绘本作品。 女作家莎娣·史密斯在获奖结果公布前就认定《吉米·科瑞根》为其心目中的不二之选:“克里斯·韦尔应该马上当选——我根本不在乎名单上还有哪些人入围。
作者克里斯·韦尔的父亲在失踪三十年后,忽然以几通电话和一顿令人坐立 难安的晚餐出现在他面前。但当两人还没机会再见面之前,他父亲便死于心脏病发。这段充满失落寂寞、难堪痛苦,以及措手不及的经历,累积沉淀在克里斯·韦尔的心中,于是他以极端自制、干净且缜密的手法绘图,将小小的人物埋在小小的画格中。
《吉米·科瑞根》的故事分成两条主线,其一的主角是由单亲妈妈抚养长大的吉米·科瑞根,三十六岁,生活在1980年代,不擅交际、个性畏缩;某天他收到一封短信,寄件人自称是他未曾谋面的父亲,以一种故作轻松的语调邀他一起过感恩节假期,随信还附上一张机票——去,还是不去?吉米开始左思右想,还生出许多天马行空的幻象。另一条主线则发生在1890年代,当时吉米的祖父詹姆斯还是个九岁的孩子,住在正要举办世界博览会的芝加哥,母亲已经在生产的时候过世,而与父亲相依为命的生活,则似乎正要发生变化。
作者的巧妙构思和缜密绘图让你每次从头读起,仍能发现很多震撼人心的细节。从1993年开始,《吉米·科瑞根》在韦尔自创的美国地下漫画刊物The ACME Novelty Library上连载五年,2000年在美国出版后可谓佳评如潮,让各界人士眼睛一亮、赞不绝口。女作家莎娣·史密斯在获奖结果公布前就认定《吉米·科瑞根》为其心目中的不二之选:“克里斯·韦尔应该马上当选——我根本不在乎名单上还有哪些人入围。
2022年5月5日 想读 “作者克里斯·韦尔的父亲在失踪三十年后,忽然以几通电话和一顿令人坐立 难安的晚餐出现在他面前。但当两人还没机会再见面之前,他父亲便死于心脏病发。这段充满失落寂寞、难堪痛苦,以及措手不及的经历,累积沉淀在克里斯·韦尔的心中,于是他以极端自制、干净且缜密的手法绘图,将小小的人物埋在小小的画格中。”
超级黑帮 豆瓣
McMafia : A Journey Through the Global Criminal Underworld
作者: Misha Glenny 米沙·格兰尼 译者: 张万伟 / 王勤 中信出版社 2010 - 1
《超级黑帮:揭秘全球地下经济》内容简介:你买过盗版DVD吗?吸过毒吗?受过骗吗?有组织犯罪活动是世界经济的一部分——但是我们常常毫不知情。《超级黑帮》就是一次穿越国际有组织犯罪版图的旅程,从乌克兰的军火走私商到迪拜的洗钱者,从加拿大的毒品集团到巴西的网络犯罪。在调查中,米沙·格兰尼深入黑暗世界,采访了无数黑帮分子、警察和受害者,同时,他也研究了世界各地消费者对毒品、被贩卖的妇女、非法劳工和武器的巨大需求。
2022年5月4日 想读
向您告知,明天我们一家就要被杀 豆瓣 Goodreads
We Wish to Inform You That Tomorrow We Will be Killed with Our Families:Stories from Rwanda
9.0 (45 个评分) 作者: [美]菲利普·古雷维奇 (Philip Gourevitch) 译者: 李磊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7
荣获——
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乔治·波尔卡新闻奖/《洛杉矶时报》图书奖、笔会/玛莎·阿尔布兰德奖第一非虚构奖、纽约公共图书馆海伦·伯恩斯坦奖、美国海外新闻俱乐部图书奖、《卫报》首作奖
◆将卢旺达大屠杀带回人们视线的第一手记录◆
一场并非久远、惨烈异常、不应忽视的历史悲剧
见证一个个危难与离散的时刻,以及人类历史的黑暗一页
揭露种族灭绝背后的扭曲神话、政治操纵和国际社会的无所作为
···
【内容简介】
1994年,卢旺达境内人口占多数的胡图族对作为少数民族的图西族展开全面屠杀,100天里至少有80万人遇害——大部分是用砍刀完成的。卢旺达大屠杀的累积死亡率几乎是死于大屠杀中犹太人的三倍,这也是自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以来死亡率最高的大规模屠杀。
本书作者菲利普·古雷维奇自1994年开始跟踪报道卢旺达的种族灭绝,先后6次前往卢旺达及其邻国,试图探究这场人道灾难的成因,倾听幸存者的讲述,并报道其余波。借由对各方当事人——幸存者、国际组织成员、包括现任卢旺达总统保罗·卡加梅在内的高级政要——的采访,古雷维奇以一种极具推进感的叙事,重构了卢旺达种族冲突的起源、恐怖和混乱而尴尬的劫后现实——大量的人口迁徙,复仇的诱惑和对正义的要求,人满为患的监狱和难民营。
这是一个好人和坏人之间的故事还是一个只有坏人的故事?国际社会对此负有多大程度的责任?一个多半由行凶者和受害者构成的国家能够成为一个有凝聚力的民族社会吗?这些内驱于这部见证文学的问题,使它成为一份绝无仅有的关于卢旺达大屠杀的深刻剖析。
···
年轻的菲利普·古雷维奇从非洲的屠杀现场带来了一份报告,这份报告标志着他已跻身少数几位伟大记者之列,他们都冒着生命危险将黑暗的真相带给了这个对非洲一知半解的世界。他既有学者的头脑,又有优秀小说家的观察力,他的写作似由天使执笔。本书使他能够与迈克尔·赫尔、雷沙德·卡普钦斯基和托拜厄斯·沃尔夫比肩。
——罗伯特·斯通(美国小说家、记者)
海外报道类作品的一座里程碑,自约瑟夫·康拉德的《黑暗的心》以来几乎无人能与之匹敌的邪恶编年史,古雷维奇扣人心弦的叙述值得人们阅读。
——乔纳森·兰德尔,《华盛顿邮报图书世界》
读完这本让人难忘的书后,就再也不可能对社会、对人类、对自己还抱持着跟过去一样的感觉了。
——罗纳德·斯蒂尔(美国作家)
古雷维奇的书已跻身作为道德见证的新闻报道的最佳范例之列。
——兰斯·莫罗,《时代》
···
【编辑推荐】
◆《向您告知,明天我们一家就要被杀——卢旺达大屠杀纪事》记录了人类历史上黑暗的一页,短短100天里至少有80万人遇害,相当于每小时就有330人丧生。正是这样一场惨绝人寰的悲剧,将卢旺达这个在大部分地图上都必须将名字印在其边境线外的非洲内陆国家带到了大众眼前。对于这段苦难的记忆,是全人类都要面对的必修课。
◆本书展现了在死亡阴影笼罩下的众生相,作者极具推进感的叙事呈现出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大多数人绝望放弃,在遇害之前已如行尸走肉;少数人四处逃逸,和死亡博弈;也有人挺身而出,保持为“人”的底限,与不义抗争。
◆本书斩获众多奖项,包括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1998)、乔治·波尔卡新闻奖( George K. Polk Award for Foreign Reporting)、《洛杉矶时报》图书奖( Los Angeles Times Book Prize)、《卫报》首作奖(Guardian First Book Award,1999)等,并多次再版。
◆本书催生了一系列从不同角度记述卢旺达大屠杀的文艺作品,如2005年轰动一时的好莱坞电影《卢旺达饭店》(Hotel Rwanda);2004年出版的传记《跟魔鬼握手:人道主义在卢旺达的失败》(Shake Hands with the devil:The Failure of Humanity in Rwanda)以及2006年出版的幸存者的回忆录《宽恕,我唯一能做的——种族灭绝的幸存者告白》(Left to Tell: Discovering God Amidst the Rwandan Holocaust)。
◆作者对各方当事人——幸存者、国际组织成员、卢旺达高级政要——进行两人采访,从不同视角审视这段历史。
◆在聚焦事件的同时,作者还回溯了卢旺达种族冲突的起源,展现出混乱而尴尬的劫后现实。
2022年5月4日 想读
再见野鼬鼠 豆瓣
7.6 (10 个评分) 作者: 张小娴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0
小说之所以叫再见野鼬鼠,是因为有一种叫野鼬鼠的战机,模仿野鼬鼠的外型制造,它不是最厉害的武器,因为可以在空中加油,所以能够长久停留在空中,地久天长。在爱中我们都希望地久天长,但是现实往往偏离我们的意愿。文中对话十分精彩而又富于爱的哲理。
2022年5月4日 想读
水问 豆瓣
8.3 (7 个评分) 作者: 简媜 九洲图书出版社 2000
2022年5月4日 想读
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 豆瓣
作者: 简媜 九州出版社 2019 - 6
在《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中,作者对“生老病死”做了一次全面探讨。书中既有贴近生活的亲情故事,也有发人深省的社会事件,还有哲人名家对于人生的思考与感悟。作者以优美细腻的散文文字,向读者娓娓诉说人生路上的悲欢交集与爱憎孤寂,在传达“完整的人生应该五味陈杂,且不排除遍体鳞伤”感悟的同时,也展现出自身坚强、开朗、豁达的人生态度。
2022年5月4日 想读
忍不住的“关怀” 豆瓣 Goodreads
8.5 (36 个评分) 作者: 杨奎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5
《忍不住的"关怀":1949年前后的书生与政治》内容简介:对于20世纪中国的知识分子来说,一个最大的历史悲剧就是,他们是最早投身于救国救民的一群人,自认为最了解政治大势,最后却在政治场中最不知所措、动辄得咎、受人轻视。
《忍不住的"关怀":1949年前后的书生与政治》讨论的三人,一位是燕京大学哲学教授张东荪,长期浸淫于政治活动之中,1949年后曾官居政务院委员;一位是报人王芸生,擅长政治评论,多年担任《大公报》主笔;一位是清华教授潘光旦,理科出身,对政治外行却一样曾积极想要为中国政治建言。三人在1949年以前都曾经在不同领域有过出色表现,1949年以后却先后遭遇滑铁卢,人生事业从此一蹶不振。
杨奎松教授不满足于像过去一样笼统地发出质问:为什么中国大陆的知识分子当年竟会停止思想,集体转向?因为随着越来越多的私人记录以及各种报刊、档案文献披露出来,他发现,事情并非那样简单。
2022年5月1日 想读
我們最幸福: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 豆瓣 Goodreads
Nothing to Envy: Ordinary Lives in North Korea
9.0 (160 个评分) 作者: Barbara Demick / 芭芭拉·德米克 译者: 黃煜文 麥田出版社 2011 - 5
朝鮮向來是個外人難以深入、臆測的一個祕密國度。
夜空中,整個朝鮮地區都是黑的,那黑暗訴說著人民深不可測的痛苦,有時卻又穿插著零星微弱的希望曙光……

與燈光閃耀的南韓相比,北韓好似黑夜與白晝。在這裡,飢荒奪去了數百萬人的性命,製造和貿易幾乎停止,經濟崩潰,醫療機制失敗,人們習慣於行走在要跨越屍體倒臥在街頭。

朝鮮曾遭受兩次悲劇。第一個是朝鮮半島分裂的二戰結束時(史達林安扶植金正日作為蘇聯在朝鮮的代理人),第二悲劇是蘇聯的崩潰(在後蘇聯時代,朝鮮遭受短缺,電力,自來水和食物)。金日成和金正日藉機創造了個人崇拜的一種痴迷的支持,自我監督的社會。本書透過生動地描寫六個勇敢的叛逃者的悲哀生命,投射出現實生活中集權主義的本質。

《我們最幸福》作為一個故事它確實引人入勝,但實質上則作為一種政治信息的描述:看這個極權主義鎮壓下可怕的朝鮮共和國是如何成功地讓人民對外部世界完全一無所悉,以及他們如何避免內部政權的垮台?其中究竟暗藏了什麼樣的詭計?

從六名平凡百姓的生活中,我們對北韓有了超乎以往的認識。
2022年5月1日 想读
人有病天知否 豆瓣
8.6 (23 个评分) 作者: 陈徒手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 5
本书收录了作者多年积累和访谈而得的13篇文章,及11篇追忆当年采访和幕后花絮的“题记”,所写都是读者较为熟悉的现当代文坛“名角”:俞平伯、沈从文、老舍、丁玲、赵树理、郭小川、汪曾祺、浩然、严文井等。
根据当事人的口述,以及大量档案、会议纪录和口述史料,真实地再现了1949年后中国文坛的真实面目,以及众多作家在大环境发生转变时痛苦的心路历程。这些强大而可畏的真实纪录,使那些尘封的如烟往事得以鲜活呈现,从而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阴晴圆缺和风云变幻。
516页
2022年5月1日 想读 陈徒手:“一定要保自己——这是中国知识分子最难堪、最令人痛心的地方。当然,在那种政治环境中,人人都有当脏手的可能,这次不脏,下次就要脏,谁都没有干干净净的。”
自杀论 豆瓣 Goodreads
Le suicide
8.4 (50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埃米尔·涂尔干 译者: 冯韵文 商务印书馆 1996
本书是作者的一部重要社会学著作,他通过系统的研究,探索自杀的原因和它的规律性。
《自杀论》是迪氏的一部重要社会学著作,它和《社会分工论》内容十分密切,也可以说,它是《社会分工论》的续篇。因为在《社会分工论》的最后一部分已对社会分工而引起的社会病态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所谓自杀,就是“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
2022年5月1日 想读
中文解毒 豆瓣
7.8 (12 个评分) 作者: 陳雲 天窗出版 2008
「陳雲的書,他是出一本而我買一本,這本當然不會是例外。文筆犀利,思路清晰,把香港文化放進中國文化歷史以至國際氣候的大格局下拆解、檢視、批判、珍惜,硬手段,軟心腸,展現了知識分子的功力和氣蘊。坦白說句,陳雲,是一個令我又羡慕又妒忌的人。」馬家輝
什麼時候「驕傲」變成褒義詞?傳媒竟以「苦主」形容雷曼事件當事人?簡筆字的「發」字「發」字可以變成同一個字?本來好端端的四個字「禁喂野猴」,現在要用八個字「禁止餵飼野生猴子」;政府官員、文書都將「問責」、「增值」、「持份」、「超標」掛在口邊,幾多句官話其實唔系人話!
從英式中文至回歸後洋化赤化俗化語文大混雜,《中文解毒》為香港文癌語病解解毒。「言之無文,行之不遠」,身為國際大都會的管治者、傳播人和教育者,負好責任,「認真識返幾句人話,寫返好啲中文先啦!」
摘自陳雲序:
『舊時香港官府重辭令,民間重口才,洋化俗化之餘,饒有本土特色。侵佔香港之初,港英謹慎言文,免傷中國人的文化自尊。一九六七年暴動之後,港府驚覺官民疏離,於是改弦易轍,轉變政策,引入一套新的公共語匯。民間則用快捷音譯或巧妙意譯,吸收巴士、T恤、冷氣、電腦、窩輪等新鮮事物,口頭也保存「有何貴幹」、「求之不得」、「唯你是問」等格式古語。
『回歸之後,由於大陸比香港更崇洋,本身也有共產用語,於是香港洋化加上大陸的洋化與赤化,變本加厲,大家衰埋一堆。香港民間也喪失語言自覺,同音錯亂(玩「食字」),懶音橫行,黐脷根粵語雄霸電台。政府亂用洋化詞,取代固有雅詞,如自我增值(進修)、邀請承投意向書(招標)與持份者(受影響人士)。洋化波及句法,污染中文,如說「我對這事有保留」(不敢苟同)、「不排除......(的可能性)」(難保、難免)。大陸用語南下香港,劣幣驅逐良幣,如領導(首長)、超標(過度)、達標(及格)、勢頭(趨勢)、高檔(貴格)、尖子(精英)等。
『當年國共混戰,南海陳公博口占打油詩:「國事丟那媽,心思亂如麻。」作者觀乎香港近年的言文,亦不得不歎曰:「文事丟那媽,筆下亂如麻。」』
2022年5月1日 想读
观看之道 豆瓣
7.8 (58 个评分) 作者: [英]约翰·伯格 译者: 戴行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7
编辑推荐
1.艺术入门经典,改变西方几代人的观看方式。1972年,由约翰•伯格主导的电视系列片《观看之道》在英国BBC播出,这个节目改变了西方一整个时代的观看方式,本书即是与之相配套的同名图文书。《观看之道》所普及的观念,是普通读者了解和观看西方艺术的重要手段,本书既是艺术欣赏入门经典,同时,它论及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女性作为被观看对象、油画传统、广告与资本主义等部分的内容,亦是相关领域研究者的必读文本。
2.收录艺术史经典名作两百余幅,当代最伟大的艺术评论家权威解读。约翰•伯格是英国艺术史家、小说家、公共知识分子、画家,从1952年起,就开始为New Statesman撰稿,并迅速成为英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艺术批评家,本书精选艺术经典名作两百余幅,由约翰•伯格权威解读,精装再版,值得收藏。
内容简介
观看先于言语。观看确立了我们在周围世界的地位。他人的视线与我们的相结合,使我们确信自己置身于这可观看的世界之中。而当图像终于取代文字,充斥于视线所及的一切空间,我们又该如何观看而不致再度迷失?
本书论及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女性作为被观看对象、油画传统、广告与资本主义等方面,配以两百余幅经典图像,与BBC同名纪录片一起,改变了西方一整个世代的观看方式,也必将适用于如今大大小小的手机屏幕和街边广告牌。从对视觉文化的深入探索和普及的角度而言,本书亦可与贡布里希爵士最杰出的著作互为补充。
名人推荐
我尊崇并热爱约翰•伯格的作品。他为世间真正重要之事写作,而非随性所至。在当代英语作家中,我奉他为翘楚;自劳伦斯以来,再无人像伯格这般关注感觉世界,并赋之以良心的紧迫性。他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与思想者。论诗意,他或许稍逊劳伦斯;但他更机敏、更关注公共价值,风度气节亦胜一筹。他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与思想者。
——苏珊•桑塔格
他不倦的窥探并非仅仅指向摄影与绘画,而是“观看”的诡谲。在我们可能涉及的有关观看的文献中,很难找到如此引人入胜的文字,这些文字有效化解了古典绘画被专业史论设置的高贵藩篱,也使照片摆脱过多的影像理论,还原为亲切的视觉读物。阅读伯格,会随时触动读者内心极为相似的诧异与经验,并使我们的同情心提升为良知。
——陈丹青
撇开意识形态立场不谈,伯格目前在几个领域里都是不可不读的大家。例如艺术理论和艺术史,你能不看《观看之道》和《毕加索的成败》吗?假如你研究摄影,你能不读他的《另一种讲述的方式》吗?假如你喜欢当代英语文学,你一定会在主要的书评刊物读到其他人评介他的新小说。更妙的是,他随便写一篇谈动物的文章,也被人认为是新兴的文化研究领域“动物研究”的奠基文献之一。综合起来看,他就和苏珊•桑塔格一样,是那种最有原创力也最有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虽然不在学院,也不按学院的格式写作,却创造出了很多名牌大学教授一辈子也弄不出来的观念。而且他还要写得那么美,拥有那么多读者。反过来说,今天我们中国也很流行讲“公共知识分子”,但很惭愧,我们似乎还没有人及得上伯格这一流,还没有谁会有这样的知识上的创造力。
——梁文道
2022年4月29日 想读
檔案:一部個人史 豆瓣
The File: a personal history
作者: 提摩西‧賈頓艾許 / Timothy Garton Ash 译者: 侯嘉珏 INK印刻出版公司 2018 - 3
★諜報小說家約翰‧勒卡雷 盛讚!
「叛逆及妥協的描繪,教人不寒而慄」
★一揭人類史上最嚴密最恐怖的情報機構「史塔西」。
★譯成二十餘國文字、電影《竊聽風暴》真實版
記憶是救贖的祕密。而原諒與遺忘,是彼此共同的說辭。
這是一部報導與回憶兼而有之活的歷史,官方資料比對個人回憶,成熟極權主義的靜默表現對抗知識份子的良知與勇氣。
在極權時代,為什麼選擇妥協或出賣?背後的監視者又是怎麼想?
爾後,人們憑什麼譴責?同樣的,又憑什麼原諒?
為了研究希特勒統治下的德國,一九八○年起,作者分別在東西柏林搜集資料數年,沒想到,他在東德的行蹤被認為是間諜活動,遭到祕密員警和線民盯梢,留下了厚達三百多頁的祕密檔案。
兩德統一後,東德開放檔案,作者重訪舊地,根據國安部為他建立的「檔案」與自己的日記,一一尋訪當年那些監視他的人。他驚訝的發現,立場不同的人,往往對相同的經驗卻有截然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回憶。於是,穿越各種回憶的迷霧,探尋自身作為其中一部分的歷史之真相,成為其寫作動力。
被出賣的痛苦,被背叛後的不信任,被揭發後的沮喪、自責與否認。
在日記和記憶,以及他人的祕密報告筆錄之間,穿梭來回……
我可以理解我檔案中的每個線人,也可以理解那些官員,甚至是克拉奇,因為他們在說起自己的故事時,你都可以清楚的看到他們是怎樣在不同的時間點、不同的場所以及不同的世界中一路走來,做起那些他們所曾做過的事。…在這裡,在檔案裡,你發現到我們的所作所為是如何深深的受到周遭環境的影響。──提摩西‧賈頓艾許
媒體好評
「叛逆及妥協的描繪,教人不寒而慄;勇敢又美妙的呈現出我們的時代,堪稱是難得可貴的歷史文獻。」──約翰‧勒卡雷
本書回憶賈頓艾許本人與恐怖的東德祕密警察機構史塔西交手的親身經歷。從來沒有一個族群受到如此嚴密的監控,即使是在胡佛麾下的美國聯邦調查局時期也望塵莫及。《檔案》生動地還原許多惡質的人形怪獸,他們的目光總是緊緊地盯著每一隻小麻雀折翅墜地的時候。——亞瑟‧米勒
絕妙之作,一段有關歷史與人生的探索,不僅扣人心弦、警醒世人,同時發人省思、不時觸動人心。──約翰‧勞頓,《愛爾蘭時報》(Irish Times)
觀察入微、筆鋒敏銳,宛若在『斯塔西』的監控下首當其衝……令人陶醉,讀來興味盎然。──斯泰爾‧霍恩,《英國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
出色卓越、令人陶醉……賈頓艾許不僅向歷史讓步──應說是向東德無窮無盡卻又如曇花一現的惡行讓步──並展開了一段回憶之旅。其攫抓住久被遺忘的過去,發現那些過去依然具備撼動、悲痛與激怒人心的力量……發人深省。──菲利浦‧漢舍,《英國週日郵報》(Mail on Sunday)
賈頓艾許的筆風總不失簡潔明晰……足見其博學多聞且才智過人。──喬治‧史坦納,《英國觀察家雜誌》(Observer)
約翰‧勒卡雷再世──傑瑞米・帕克斯曼,《週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夏季閱讀推薦專刊
嘆為觀止……《檔案》中最精采的,莫過於賈頓艾許描繪他試圖找尋長期跟蹤他的那些人的橋段,這將本書變成精采的驚悚小說,而且令人開心的是,這些還是真人真事。──理查‧肯特,《蘇格蘭週日報》(Scotland on Sunday)
在作者一貫精準的筆風及擅於詮釋的天賦下,本書內容引人入勝……《檔案》提醒我們無論如何頌揚回憶,療癒的力量仍是來自遺忘。──安‧麥可羅伊,《英國週日電訊報》(Sunday Telegraph)
本書內容描述著一個頹暗帝國的分崩離析,逼真寫實、教人入迷,這名才華洋溢的歷史學家就身處該國,逐年記錄著它的殞落。──布萊恩‧戴維斯,《超時週刊》(Time Out)
曠世鉅作,一段帶有普世意義的個人故事……本書原可能淪為忿忿不平的愛情故事,如今卻成了家中倘遭祝融時,我最想要極力搶救的好書之一。──保羅‧奧斯特賴克,英國天主教週報《小報》(Tablet)
本書探討在充滿不安的獨裁社會中,「掌控」與「合作」之間的目的、意義及特質,發人省思且引人入勝……(賈頓艾許)向來不挾恨報復或以勝者自居,而是透過豐富多元且極具啟發性的筆觸,來檢視冷戰的那段過去。──白禮博,《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
專制獨裁究竟為何得以運作,我們依舊不甚了解……在此一面向的探討,索忍尼辛、普利摩‧李維等編年史家已頗有成果,而提摩西‧賈頓艾許堪稱與上述兩者齊名。── 克里斯汀‧卡里爾,《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2022年4月28日 想读
礼拜五 豆瓣
Vendredi ou les Limbes du Pacifique
9.4 (12 个评分) 作者: [法] 米歇尔·图尼埃 译者: 余中先 2022 - 3
☀☀☀
一部鲁滨孙流落荒岛的精神反思史,
一则当代人建立内心秩序的寓言。
一场意外的海难,将鲁滨孙困于孤岛。当他在孤独与挫败中重新振作时,一个土著“礼拜五”突然闯入了他的世界。
礼拜五的到来,彻底打破了鲁滨孙辛苦建设的文明秩序,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灾难、动荡和幸福。他纯真开朗、不受拘束,给仙人掌变装,使大公羊飞翔,让竖琴随风歌唱……
在礼拜五的影响下,鲁滨孙身上“文明”的印记渐渐消退。而礼拜五也成为了鲁滨孙的引路人,引领他找到了自己的生命意义。
···························
【为什么《礼拜五》值得反复阅读】
每个人都在治理自己的人生孤岛。《礼拜五》中鲁滨孙寻找自我、重建内心的经历,为每一个身感孤独、失去归属感的现代人,提供了一条精神出路。

◆ 我们都在自己的人生孤岛上,建立完整自足的精神世界。
◆ 1976年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作品
◆ 法国家喻户晓的经典小说,图尼埃的成名代表作
◆ 《礼拜五》入选法国中学语文课本,发行超过700万册
◆ 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影响几代人的世界观
◆ 王小波推崇的文学大师,备受一代中国文坛作家推崇:王小波、莫言、毕飞宇等

◇也许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住着一个茫然的鲁滨孙,一直在和外界的荒芜混乱斗争,以期在无边无际的破坏与坍塌之中,建造起自己的秩序和防御系统。也正因为此,我才会为这个包含血泪的故事感到激动无比,乃至于心醉神迷。——作家 文珍
◇作家的天然职责就是用他的作品点燃那把火,让人们会去反思、争辩、质疑已确立的秩序。——本书作者 米歇尔•图尼埃
2022年4月28日 想读
花园中的处子 豆瓣
The Virgin in the Garden
作者: [英] A. S. 拜厄特 译者: 杨向荣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 - 7
◆《花园中的处子》是世界文学泰斗A.S.拜厄特的经典代表作“女性成长四部曲”第I部,中文版初次面世!
◆有些弯路我非走不可,因为有些追求不可辜负!
◆李银河强烈推荐拜厄特的作品,称其“特别好看”。
◆中国作协副主席王安忆曾与拜厄特对谈:“我看了拜厄特两部新小说,顿时妒忌她。”
◆中国多所重点高校掀起“拜厄特研究热潮”,出版多部学术著作,相关可查学术论文300多篇。
◆拜厄特被《泰晤士报》评为1945年以来英国50位伟大作家之一,荣获大英帝国司令勋章、英国皇家文学协会会员等多项终身荣誉,约克大学等十几家大学名誉博士学位,17项各国文学奖,布克奖只是其中之一。
◆拜厄特作品翻译专家杨向荣精心翻译,亲撰译者序。
◆我不想写小女人的东西,而是想写对人的思想有解放意义的小说。”——A.S. 拜厄特
◆十七岁的时候,这个世界完全呈现在自己面前,没有瑕疵,无论它可能变成什么样,无论它已经注定要成为什么样。——摘自本书
1953年,为庆祝伊丽莎白二世加冕,以童贞女王为主题的戏剧在花园里热烈上演。
台上的童贞女王高呼:“我将始终如一,保持单身。”
台下的扮演者,17岁的弗雷德丽卡,选择以破处甩脱少女的天真无知。
同年,文采斐然的姐姐斯蒂芬妮也厌倦了父亲以他的期许掌控她的人生,*终选择以结婚来逃离家庭。
2022年4月28日 想读
鼠疫 Goodreads 豆瓣
La Peste
9.1 (436 个评分) 作者: [法] 阿尔贝·加缪 译者: 刘方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8
阿尔贝•加缪(1913—1960)是法国声名卓著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存在主义”文学的大师。1957年因“热情而冷静地阐明了当代向人类良知提出的种种问题”而获诺贝尔文学奖,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奖获奖作家之一。
加缪在他的小说、戏剧、随笔和论著中深刻地揭示出人在异己的世界中的孤独、个人与自身的日益异化,以及罪恶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但他在揭示出世界的荒诞的同时却并不绝望和颓丧,他主张要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他为世人指出了一条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以外的自由人道主义道路。他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使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国,而且在欧洲并最终在全世界成为他那一代人的代言人和下一代人的精神导师。
2022年4月26日 想读
西西弗神话 豆瓣 Goodreads
Le Mythe de Sisyphe
9.1 (112 个评分) 作者: (法)阿尔贝·加缪 译者: 沈志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8
阿尔贝•加缪(1913—1960)是法国声名卓著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存在主义”文学的大师。1957年因“热情而冷静地阐明了当代向人类良知提出的种种问题”而获诺贝尔文学奖,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奖获奖作家之一。
加缪在他的小说、戏剧、随笔和论著中深刻地揭示出人在异己的世界中的孤独、个人与自身的日益异化,以及罪恶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但他在揭示出世界的荒诞的同时却并不绝望和颓丧,他主张要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他为世人指出了一条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以外的自由人道主义道路。他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使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国,而且在欧洲并最终在全世界成为他那一代人的代言人和下一代人的精神导师。
2022年4月26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