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蒙古
吐谷浑史 豆瓣
作者: 周伟洲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 6
作者在收集、整理吐谷浑史资料的基础上,吸收中外有关的研究成果,撰写了本书。由于我国史籍中有关吐谷浑的资料十分缺乏,而且现存资料大都是出自内地政权汉族封建史家的手笔,他们的记述主要集中在内地政权与吐谷浑的关系上,因而,要完整地论述吐谷浑族本身的历史几乎是不可能的,甚至对象吐谷浑的社会性质这类的重大问题,也难作出明确的回答。这种情况,也恰好说明我国西北古代民族吐谷浑与其它民族及其所建政权关系之密切,研究这种关系对于认识中华民族的形成及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祖国历史,是十分必要的。基于上述情况,本书用了较大的篇幅论述吐谷浑与邻近各民族及其所建政权的关系,并以此作为本书探讨的重要课题。
蒙古入侵时期的突厥斯坦 豆瓣
作者: (俄)巴托尔德 译者: 张锡彤 / 张广达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 6
本书作者巴托尔德(1869-1930)是世所公认的中亚中世纪史权威。他的研究以中亚史为主,旁及伊斯兰史、中近东史地、外高加索史、伊朗社会经济文化史、穆斯林碑铭与钱币等等,而本书则被视为其一生学术的代表作。著者精通阿拉伯、波斯、突厥语,研读几尽以此三种语言撰写的中亚史抄本,并辅以多次中亚实地考察心得,故本书所述乃蒙古入侵前的突厥史,实际是“一部起于伊斯兰教开始武装进攻,断于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登场的中亚历史“。“把中亚史的研究提高到历史科学水平的,实以巴托尔德为第一人“。本书由我国著名的中亚史专家张锡彤、张广达父子据最为信实的俄文1963年版译出,又据巴托尔德审定的英译本作增补订正,翻译过程中克服了人名、地名、术语等的重重困难,历经二十余年的艰辛努力,得以问世,足以飨久闻书名而未能一窥主旨的读者。
目录:
中文版译者序言
补记
1968年英文译本第三版序言
1963年俄文本第二版序言
1928年英文译本第一版序言
1958年英文译本第二版校订者附记
著者前言
绪论 史料
第一章 河中地理概述
第二章 截至十二世纪的中亚史
第三章 哈剌契丹人与花刺子模沙
第四章 成吉思汗与蒙古人
第五章 蒙古人统治下的突厥斯坦(1227-1269)
大事年表
文献目录
附录一
附录二
索引
跋语
中亚文明史(第4卷上) 豆瓣
作者: 【塔吉克斯坦】M.S.阿西莫夫 / 【英】C.E.博斯沃思 译者: 华涛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10 - 1
《中亚文明史》第四卷所述年代约八个世纪,在此期间,伊斯兰这一新的信仰日益兴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始终影响着中亚大部分地区、西伯利亚南部边缘地区及中国东部地区,并在这些地区与早已确立的各种信仰展开竞争。
在如今蒙古地区和贝加尔湖周围地区的各民族扩张具有更加广泛的国际影响,这些民族先是突厥人,接着是契丹人,最后是蒙古人。
突厥游牧部落的西迂,对后来从阿富汗向西通过伊朗到安纳托利亚的土地上的种族和社会结构产生了长期的影响。突厥,以及规模小得多的蒙古从乌浒河以南向阿富汗和北印度的军事扩张,对这些地区也将产生持久的政治影响。突厥各民族的迁移而带来的变革,因13世纪蒙古入侵而加剧。这一地区始终满足于吸收周边各种文明的影响。然而,从长远看,佛教中的喇嘛教在蒙古和西藏奠定了基础,而伊斯兰教则在河中、南西伯利亚和新疆各族人民中扎下了根。在东欧,首先是俄罗斯,突厥一蒙古金帐帝国的建立对这一地区的历中进程产生了持久而重大的影响。
准噶尔汗国史(修订版) 豆瓣
作者: 伊·亚·兹拉特金 译者: 马曼丽 兰州大学出版社 2013 - 4
本书写的是蒙古族西支——卫拉特蒙古的历史,这是蒙古族仅次于成吉思汗时代的又一次崛起,尤其是15—18世纪期间它作为西蒙古的新兴势力,活动的领域曾从杭爱山西,扩张到中亚两河流域一带,包括中亚和中国西北边疆广大地域,因此它的历史不仅曾影响过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政治史、边疆史,而且也是研究蒙古、哈萨克、乌兹别克、吉尔吉斯和土库曼等历史的必不可少的参考书,特别是由于作者伊•亚•兹拉特金精通蒙藏汉俄等各种文字,书中利用了许多原始资料,包括档案,所以该书1964年初版后,立即被世界各发达国家传播开来。由于该书引有不少古俄文和蒙文等多种资料,翻译难度较大,所以我国到1980年才由马曼丽先生艰难地翻译出版。此后随即在我国被中俄关系学界、边疆学者和民族学家们,甚至研究军事战略的研究家们广泛利用。上世纪90年代起,学界即开始呼吁再版。
本次出版修订了初版中的一些错误,统一了一些人名地名,并根据译者多年的研究和教学经验,加写了《导读》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