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
我在伊朗长大 (2007) TMDB 豆瓣 IMDb 维基数据
Persepolis
8.6 (700 个评分) 导演: 文森特·帕兰德 / 玛嘉·莎塔琵 演员: 齐雅拉·马斯楚安尼 / 达尼埃尔·达里约
其它标题: Persepolis / 茉莉人生(台)
电影改编自伊朗女插画家Marjane Satrapi的同名漫画,以自传的形式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反映了伊朗的社会变迁。
1979年之后,伊朗发起了伊斯兰教革命,社会动荡不安,革命的失败更使伊朗失去民主的希望,日渐保守,人民苦不堪言。九岁的Marjane早熟、敏感,她聪明地瞒过官方爪牙,迷上了西方朋克乐队和流行音乐,沉浸在自己的世界。
两伊战争爆发之后,伊朗的生活更加艰难,Marjane渐渐长大,越来越大胆的行为让父母担心不已,她14岁那年,被父母送到了奥地利上学。
在奥地利,Marjane身为一个伊朗人,不得不面对别人的歧视和自卑的情绪。当她终于克服了心理障碍,赢得大家认可的时候,爱情的伤痛和对家乡的思念,却使她决定回到父母身边。
此时的伊朗,依然经历着战火的洗礼,宗教对妇女生活的限制越发严苛,Marjane开始怀疑自己是否应该在这个充满专制的国度继续生活下去。
朝觐之路 (2012) 豆瓣
The Chinese Hajj
7.8 (5 个评分)
其它标题: The Chinese Hajj / 中国穆斯林朝圣之旅
中国穆斯林每天都朝西向伊斯兰教圣地麦加的方向膜拜,但今天非比寻常,全世界最大的年度宗教聚会就要开始倒数计时。教徒会穿越几千公里,展开朝圣之旅,展现虔诚信仰。朝圣之旅总共要花上五天时间,但对踏上朝圣之旅的穆斯林来说,却要花上一辈子準备。
中国有10个民族的2000多万穆斯林,分布广泛;目前每年约有13000余人前往麦加朝觐。《朝觐之路》是一部与国外媒体合作拍摄的真实纪录中国穆斯林赴麦加朝觐历程的高清纪录片。在上万名朝觐者中,节目选取了分别来自不同地域和生活背景的北京、宁夏、新疆、云南的五位穆斯林,跟随他们从国内出发直到在麦加完成朝觐夙愿。五位朝觐者经过多年的向往与努力,终于来到伊斯兰教的圣地,激动之情在环环相扣的朝觐历程中转为心灵的净化与升华;全篇在朝觐高潮中结束,数百万穆斯林身着白色戒衣游转天房的景象宏伟壮观,令人心灵震撼……节目注重对朝觐者感情的渲染,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与心路历程;电视镜头也展示了中国不同穆斯林聚居地区的绚丽风光和民俗风情,画面优美动人,意境深远。
这部纪录片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家宗教事务局共同监制,五洲传播中心和美国国家地理频道联合出品。纪录片选在2月5日伊斯兰教三大节日之一“圣纪日”当天播出。
2022年2月21日 看过
十年前的喀什火車站原來挺正常的,還有維語標識,喀什的高臺民居也還在,城市的面貌挺有異域風情而非現在如口內城市千篇一律令人乏味;十年前的清真寺穹頂還能保住星月標誌,寺外還沒有矗立突兀世俗的五星旗,寺院大門口也不會懸掛辣眼睛的紅底白字政治術語;十年前的穆斯林還能蓄長鬚,能讓孩子就讀穆斯林幼兒園,學自己本民族的語言、文化和風俗,一般人能上培訓班學習阿拉伯語……一個沒有實現政治、文化、思想現代化,無法約束權力的國度,為了滿足掌權者的絕對安全感,卻讓國境之內其他人都無安全感。這份社會透支會走向何處,請參照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中國穆斯林 宗教 朝覲 穆斯林 纪录片
穿越百年中东 豆瓣
7.8 (10 个评分) 作者: 郭建龙 中信出版集团 2016 - 1
现代中东问题的起点,是首次世界大战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崩溃。在一战前,几乎整个中东地区都在奥斯曼帝国的羽翼之下,随着帝国的崩溃,一系列的阿拉伯国家建立起来。但由于新建国家的政治不成熟、经济不平衡、宗教冲突频发,导致了近百年来纷争不断。本书以游走、研究的方式,讨论了百年中东纷争的来龙去脉。以历史的脉络为经,将中东问题总结为几个大的题目进行分章,穿插以作者的现场观察,以故事的形式再现百年中东的矛盾和冲突。
我的应许之地 豆瓣
My Promised Land:The Triumph and Tragedy of Israel
7.9 (16 个评分) 作者: [以色列] 阿里·沙维特 译者: 简扬 / 有2016年4月3印本 中信出版社 2016 - 1
《我的应许之地》是一部震撼人心的以色列建国史,也是百年来犹太民族的奋斗复兴史。作者阿里•沙维特以自己家族故事为引子,通过亲身经历、深度访谈,历史文献、私人日志、信件等,通过一个个扣人心弦的个体故事,试图描述出以色列的全景大历史,以引出更深层次的以色列国家思考,并对中东地区的纷争渊源进行了历史性梳理。
《我的应许之地》从作者的曾祖父写起,这位犹太复国主义者是一位英国绅士,1987年却果断横跨地中海走向圣地,意识到这即将是本民族的未来之路;20世纪20年代一个怀理想主义的年轻农夫,自他的阿拉伯邻居处购入了土地种植雅法蜜桔,用汗水在不毛之地培育出富足繁荣;二战时期德军将至,具有先知使命感的古特曼,率领青年人攀登历史废墟马萨达,激励他们心中强大的犹太复国主义精神;1948年在吕大驱逐的悲剧性的一幕中,全城老小在流泪中背井离乡、渐行渐远;我们看到了二战后纳粹大屠杀的幸存者们,在应许之地辛勤地建设这个荣耀之国,并努力将孩子们培养成真正的新以色列人;60年代纵横捭阖的以色列政治家们,在艰难局势中,顽强推动了绝密的以色列核计划;1973年赎罪日战争的惨痛,令举国反思以色列的未来在哪里;以及今天引领世界潮流的互联网以色列新兴企业,还有在那些特拉维夫蓬勃发展的俱乐部里纵夜狂欢的青年男女……
今天,以色列人是赢得了最终胜利?还是深陷巨大危机,精神力衰退?他们能否复兴和救赎自我,挽救深爱的应许之地?在百年来一幕幕震撼人心的悲喜剧中,《我的应许之地》为这个生活在流沙之地又充满活力的弹丸小国,完成了一部当之无愧的以色列史诗。
敌人与邻居 豆瓣 Goodreads
Enemies and Neighbors: Arabs and Jews in Palestine and Israel,1917-2017
7.8 (5 个评分) 作者: [英]伊恩·布莱克 译者: 王利莘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9
巴勒斯坦的这片土地,是犹太人经卷上所指的应许之地,也是许多阿拉伯人世世代代的居所。1917年,奥斯曼帝国落败,结束在这里4个世纪的统治;英国外交大臣发表《贝尔福宣言》,支持犹太人在这片土地上建立民族家园。一个世纪的撕扯与动荡就此开启。
分歧从一开始就难以调和。从19世纪末首批犹太定居点的建立、20世纪30年代的阿拉伯起义,到以色列在1948年的建国、1967年的六日战争,再到1993年的《奥斯陆协议》,以及2002年以来修建的隔离墙……对于同样的事件,双方说法截然不同。犹太复国主义者眼中的公正和胜利,对巴勒斯坦人来说则是不公、失败、流亡和羞辱。
对于这片土地上两个民族百年难解的纷争,记者兼历史学家伊恩·布莱克意识到,只能通过关注他们如何看待自己、历史以及彼此来理解。于是,他借助文献资料、解密档案、口述历史,还有他自己的现场报道,寻求真相和对话。他留意历史的变迁、国家间的斡旋和博弈,因为那是冲突的肇因和驱动力;他更在意被卷入这百年动荡的普通人的生活,因为冲突的撕裂,他们在日常感受得至为真切。
一百年来,缓和的机会一再错失,促使这两个民族和平、自由、公平地作为邻居而不是敌人相处的协议从未达成。如今,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这场冲突即将落幕,而理解,是面向未来的开始。
---------------------
1. 一片土地上两个民族的百年纷争,讲清最棘手地区冲突的来龙去脉
巴以冲突可以说是最棘手的地区纷争,牵动全球,却似乎始终无解。1917年英国政府《贝尔福宣言》发表已过去一个世纪,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这场冲突即将落幕,所以理解它比以往更加重要。
《敌人与邻居》从奥斯曼帝国末期,首批犹太复国主义者来到巴勒斯坦地区说起,一直讲到奥巴马卸任美国总统的2017年,从头梳理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在这片土地的百年纠缠,透视地缘、国家格局的变化。
2. 以资深记者的切身观察、学者的挖掘反思,公正呈现历史全貌
作者伊恩·布莱克是《卫报》资深记者,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政治学博士、资深研究员。他精通阿拉伯语、希伯来语,置身中东冲突现场36年,长期往来于中东北非地区。在新作《敌人与邻居》里,他依托解密档案、文献资料、口述历史、现场报道,既用政治和历史学者的视野,勾勒大国博弈下的上层决策过程,又以现场报道的视角,还描绘普通阿拉伯人、犹太人在冲突撕扯下的想法和生活。
3. 平衡呈现冲突双方观点,获得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学者的共同认可
《贝尔福宣言》、《皮尔报告》、以色列建国、六天战争、联合国决议……百年历史上的所有大事,在冲突双方那里都有完全不同的解释。一方口中的英雄是另一方眼里的罪人;一方眼中的公正和胜利,对另一方来说则意味着不公、失败、流亡和羞辱。
巴以双方各说各话,对话难以展开。《敌人与邻居》平衡呈现双方的观点,讲述客观事实,在截然不同的说法之间找到了中间立场,获得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学者的认可,让人看到,双方或许有希望基于共同认可历史展开对话。
4. 研究巴以冲突的里程碑式作品,赞誉奖项众多
因为分歧难以弥合,所以书写巴勒斯坦问题历史的作品往往侧重于其中一方的视角。《敌人与邻居》以其公正平衡获得巴以双方学者的认可,可以说是里程碑式的著作,也因此获得众多奖项赞誉。在《贝尔福宣言》发表一百周年的2017年,《金融时报》《经济学人》《星期日泰晤士报》《卫报》等众多主流媒体都将《敌人与邻居》列为年度好书。它的细腻、平衡、客观获得前英国驻联合国大使格林斯托克、著有《奥斯曼帝国的衰亡》的学者尤金·罗根、作家塞巴斯蒂安·福克斯等等的一致认可。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第1册 豆瓣
作者: [埃及]艾哈迈德·爱敏 译者: 纳忠 商务印书馆 2019 - 10
一部阿拉伯文化史的光辉巨著,阿拉伯文化的知识宝库
编辑推荐:
艾哈迈德·爱敏是20世纪阿拉伯世界最负盛名的伊斯兰学者之一。毕生致力于阿拉伯历史的研究,其中八册本《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影响最大,被称为“艾哈迈德·爱敏伊斯兰百科全书”。迄今已印行九版。是研究和了解阿拉伯伊斯兰世界,尤其是文化成就的重要参考书。
内容简介: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根据大量原始史料,叙述了伊斯兰教产生之前阿拉伯地区的情况,并详细记载和论述了伊斯兰教产生后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学术活动,特别详细论述了伊斯兰教各教派的产生和发展,被阿拉伯学术界誉为“划时代的伊斯兰百科全书”,是研究阿拉伯伊斯兰历史文化的重要史籍。全书共八册,分为《黎明时期》(1册),《近午时期》(3册)和《正午时期》(4册)。
第一册 黎明时期 (纳忠 译)
该册论述了伊斯兰教产生前阿拉伯社会、文化、学术、宗教活动、伊斯兰初期的法律、教派及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和希腊、罗马、波斯文化的关系。
名家推荐:
本书对阿拉伯,对穆斯林的学术、思想、文化等的发展,作了研究与论述,是一部不朽的学术著作,是著者聪明睿智、努力奋斗的见证,是他冲破重重障碍,克服种种险阻,踏破道道难关,穿过崎岖小路才获得的珍贵成果。其流传之广,影响之深,迄今无人可比。
——著名文学家哈桑·齐亚特
这部巨著是献给当今世界的一部珍贵、丰富、不朽的宝藏。
——著名文豪塔哈·侯赛因
耶路撒冷三千年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Jerusalem: The Biography
作者: [英] 西蒙·蒙蒂菲奥里 译者: 黃煜文 究竟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2013 - 3 其它标题: 耶路撒冷三千年
你會忍不住愛上這座城市,
它是人類的瑰寶,這本書值得一讀再讀!
──美國前總統比爾‧柯林頓
作者扎實的研究加上栩栩如生的描繪功力,
使得這本書無論是對學者還是門外漢,都將如視珍寶。
──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
‧柯林頓2011年度選書,《經濟學人》2011年度最佳圖書!
‧基督教徒、天主教徒、猶太教徒、伊斯蘭教徒、歷史學家、人文關懷人士,和一切胸懷大志者,全球30多國爭先搶讀!
‧經濟學人、出版人週刊、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書評、華盛頓郵報、泰晤士報、新聞週刊、洛杉磯時報……各大媒體競相報導。
‧聽最會說故事的作家,為你闡釋一個兼容天堂與地獄的城市!
耶路撒冷是一神的殿堂,兩個民族的首都,三個宗教的聖地,
更是唯一擁有兩種存在的城市──天堂與人間。
《塔木德》記載:「世界若有十分美,九分在耶路撒冷。」
人們卻說:「世界若有十分哀愁,九分也在耶路撒冷。」
了解耶路撒冷的歷史,就明白世界為何演變至今日樣貌……
耶路撒冷曾被視為世界的中心,今日的它與過去相比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這座城市是亞伯拉罕諸宗教爭鬥的焦點,是信徒日增的基督教、猶太教與伊斯蘭教基本教義派的聖地,是文明衝突的戰略要衝,是無神論與信仰齟齬的前線,是讓世人魂牽夢繫的去處,是惑人的陰謀與虛構的網路傳說發生的地點。
本書作者力圖中立,依年代順序講述耶路撒冷的故事,透過男男女女──士兵與先知、詩人與國王、農民與音樂家──的生活,與創造耶路撒冷的家族來呈現這座城市的歷史。目的就是說出事實,無論它們聽起來是否刺耳……
企鹅欧洲史·基督教欧洲的巨变 豆瓣 Goodreads
Christendom Destroyed: Europe 1517 - 1648
作者: [英]马克·格林格拉斯 译者: 李书瑞 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 2018
中世纪时,居住在西欧的人普遍认为,自己生活在一个基督教的大同世界里。然而,在仅仅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它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新诞生的地理实体“欧洲”。
1517年,马丁·路德向罗马天主教会宣战,教义冲突取代了共同信仰。人们发现了新世界,也重新发现了欧洲。
1648年之后,统一基督教世界的理念瓦解,欧洲成了一张可以显示裂痕的地图,一种划分政治、经济和社会碎片的方式。在失序与重建中,近代欧洲渐渐成形。
从波斯到中国 豆瓣
作者: 王媛媛 中华书局 2012 - 5
本书分为三章,按波斯摩尼教东向传播的时间进程和几个重点教区为序,通过分析该教于中亚及敦煌等地出土残片中所传达的信息,以及东西方史料中的相关记载,对中亚、西域、唐代中原的摩尼教传播与发展脉络进行清理、考察,揭示该教在波斯遭禁后,中亚教会中枢地位的确立,及其以中亚为早期据点继续向东传播,进入西域、中原并繁盛于高昌的教会历史。在此基础上,讨论唐代中原摩尼教的初传、摩尼寺院的地位与作用、以及该教的禁断等问题。并以吐鲁番地区的高昌为中心,逐一探讨西域北道各绿洲城镇中摩尼教的初传、教团及其寺院分布、宗教文书的分类与功能、宗教仪式、教会人员的构成及教会与回鹘王族之间的关系。
敦煌 豆瓣
樊锦诗
9.3 (6 个评分) 作者: 樊锦诗主编 / 吴健摄影 中国旅游出版社 2014 - 9
敦煌研究院出品,包含敦煌市莫高窟、西千佛洞、瓜州县榆林窟、东千佛洞和肃北县五个庙石窟的主要石窟的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从十六国北凉时期(421)到元代时期(1386),每幅图片配有文字说明,是欣赏莫高窟艺术很好的参考导读。此书仅在当地由敦煌研究院出售,不公开发行。
中斷的天命 豆瓣
Destiny Disrupted: A History of the World through Islamic Eyes
8.5 (8 个评分) 作者: Tamim Ansary 塔米‧安薩里 译者: 苑默文 / 劉宜青 廣場 2017 - 3
●一個擁有16億信眾的宗教及其文明是如何看待人類文明的歷史?作為一位移民美國的阿富汗裔穆斯林,作者塔米‧安薩里為了讓目前在伊斯蘭世界的政治涉足很深的美國能對伊斯蘭與穆斯林多一份理解,為此以英文寫作而完整的敘述伊斯蘭的整部歷史——從伊斯蘭曆元年到伊斯蘭曆一四二一年(西元622年~西元2001年)
●伊斯蘭教義並不抗拒民主、更不否定現代科學與工業技術,有一部份穆斯林認為現今世界最嚴重的分界線並非出現在是否現代化、是否為民主政體,而是世俗與腐敗V.S.虔誠與守潔。
●雖然鄂圖曼在雷龐多海戰失利、1683年未能攻克維也納城,但是真正擊倒這個帝國的,不是西歐的將領軍人而是在市場買東西的西方商人。
●20世紀上半葉除了出現納粹對猶太人的種族滅絕行動,為何在鄂圖曼帝國境內也爆發了「亞美尼亞種族大屠殺」?
●對於伊斯蘭極端分子而言,假如他們曾經成功地把蘇聯拖垮趕出阿富汗,為何就不可能把美國勢力趕出伊斯蘭世界?
●「哈里發」、「蘇丹」、「Jihad」、「什葉派」、「蘇非教團」、「穆斯林兄弟會」等等常見的新聞用詞、思想流派都可以在這本書中找到其意涵與源流。
●伊斯蘭與基督教、 穆斯林與世俗主義者有無和解的可能?
本書特色
一本就通伊斯蘭歷史,從教派、思潮到各種伊斯蘭專有名詞在本書都有詳實的解說
國外好評推薦
安薩里的這本關於伊斯蘭教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書提供了許多信息,而且從頭到尾都十分引人入勝。在他流暢又生動的文筆下,他在一個廣闊的層面上挑戰了人們對於伊斯蘭和世界是如何相互塑造的這一問題所持有的習慣性的深刻理解。正是他所提出的這一觀點,使得這本書在九一一事件後的混亂又爭執不斷的世界中成為了一本必讀書。——卡勒德•胡塞尼(Khaled Hosseini),《追風箏的孩子》和《燦爛千陽》的作者
本書絕對是一本傑作。安薩里這本書是一本必不可少的歷史著作,是以一種在西方太常被忽略的視角來講述過去一千五百年的歷史。《中斷的天命》會被將來的一世代捧作手邊書。——雷薩•阿斯蘭(Reza Aslan),No god but God和How to Win a Cosmic War的作者
如果你想要把今天恐怖份子自殺式炸彈襲擊的頭條新聞放在一個更廣闊的歷史背景中去理解的話,那麼很建議你在《中斷的天命》這本書中尋找答案。這本書講述的故事是關於一個文明忽然間發現自己被一群陌生人搞得顛三倒四,所以想要把自己再擺回到正確的位置。如果作者安薩里不想要把這樣的結果稱為文明的衝突的話,那麼他可以把它叫作兩種世界歷史的單邊視角。他的這本書是讓我們開啟另外一邊的歷史視角的得力工具。——聖路易斯郵報速派
塔米•安薩里完成了一部伊斯蘭世界歷史的絕妙作品。他出色的分析讓讀者們得以深刻地理解這個世界和世界上的人們是如何被歷史事件所塑造的。對於任何想要理解全球社會的關鍵演進的人和想要理解伊斯蘭世界和世界其它部分是如何互動的人來說,這本書都是一本必讀讀物。——安東尼•齊尼(Anthony C. Zinni,美國海軍陸戰隊退役上校)
對於任何想要更多地了解伊斯蘭世界的人來說,這本書絕對是必讀書。但是這本書絕對不是一本過去發生過的故事的流水帳,而是一本要理解今天的那些政治辯論和衝突的不可或缺的指南書,從九一一事件一直到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從索馬里海盜一直到巴以衝突,都和這本書中的內容有關。就像作者安薩里在結論中提出他認為困擾現代世界的衝突的最佳理解並不是文明的衝突,更好的理解應該是兩種不同步的世界歷史在交互過程中所產生的摩擦。——舊金山記事報
一部關於伊斯蘭歷史(既在宗教層面,也在政治維度上)的生動、縝密、通俗易懂的作品,探索了伊斯蘭和西方之間的許多不連貫的地方。——Shelf Awareness出版公司
在這本《中斷的天命》中,每一頁都能讓你學到一些新東西。這本書的文筆簡直是既清晰又引人入勝,這是一本用睿智又吸引人的想法把科技、詩歌、政治和宗教輕鬆地結合到一起的書,是籠罩在歐洲和北美上空的伊斯蘭恐懼癥的完美解毒劑。——拉傑•帕特爾(Raj Patel),Stuff和Starved的作者,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非洲研究中心訪問學者
本書絕沒有護教論的論調,而是經過了一絲不苟的研究,做到了中立平衡,文筆時而風趣卻絕不油腔滑調。《中斷的天命》這本書是一齣扣人心弦的長劇,緊緊地抓住了讀者,讓讀者領略了世界歷史中的那些偉大又影響深遠的事件。這本書提供了豐富的知識,讓人們得以理解隱藏在當今世界的西方和伊斯蘭社會的敵意背後的動向和事件。——波特蘭俄勒岡人報
蒙古与教廷 豆瓣
作者: 伯希和 译者: 冯承钧 中华书局 2001 - 7
蒙古人西征打开了中国与欧洲交往的道路,导致罗马教延向蒙古大汗的一系列遣使。《蒙古与教延》卷一“大汗贵由致因诺曾四世书”,引用了大量的拉丁文和波斯文史料、教会史书以及一些西方学者写作的有关著作和论文,有不少是我们不易见到的。卷二是对聂思脱里派的列边阿答、阿思凌、安德-龙如美三人事迹的说明和考证以及十四世纪上半叶蒙古与教皇交涉的研究。该书对中外关系史、蒙古史的研究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伊斯蘭帝國的吉哈德 豆瓣
イスラーム帝国のジハード
作者: 小杉泰 译者: 薛芸如 八旗 2019 - 8
為何「伊斯蘭」可以憑著宗教原理開創帝國?
重新質問今日對伊斯蘭「以武力傳教」的印象。
在文明的空白地帶、七世紀的阿拉伯半島誕生的伊斯蘭,
究竟如何做到融合多民族與異教徒的統治政策?
因為「九一一事件」而廣為人知的「吉哈德」(Jihad),長期以來一直被中文世界翻譯為「聖戰」,從而把伊斯蘭和恐怖主義密切聯繫在一起。然而隨著近年來台灣相關伊斯蘭書籍的出版,「吉哈德」的意思並不等於中文的「聖戰」一事,已漸漸為人所認知。不過,真正的「吉哈德」到底是什麼意思?它從七世紀到二十一世紀經歷了怎樣的演變?穆斯林又會在什麼時候拿起「劍」而戰鬥?而我們心中屬於刻板印象的「聖戰」思想又是如何形成的?大部分讀者並不清楚。
為了解決當代對伊斯蘭的普遍誤解,伊斯蘭政治思想史的研究者、本書作者小山泰教授,從七世紀穆罕默德夜半出逃開始寫起,一直寫到二十世紀後半期的伊斯蘭復興運動及二十一世紀的「九一一事件」、伊斯蘭國的出現和崩解,大跨距地引領讀者暢遊於伊斯蘭的歷史和思想史。作者認為,只有深入理解伊斯蘭這種新型態帝國在「空白地帶」發生和演變的獨特歷史,才能夠解讀「吉哈德」一詞原初的意義與至今的流變。
■人類歷史上首次出現的新型態帝國!
伊斯蘭是什麼,何以在「空白地帶」誕生,並對歷史和現在產生巨大影響?
伊斯蘭在七世紀時由穆罕默德在麥加和麥地那確立,他所建構的伊斯蘭共同體擴及整個阿拉伯半島,在承繼其大業的後人發起「穆斯林的擴展」後,更大力地將版圖推出了阿拉伯半島。在「持劍的吉哈德」下,從正統哈里發時期到伍麥亞王朝,國家的發展由城邦逐漸發展成帝國。之後的阿拔斯王朝確立了伊斯蘭帝國,特別是到十世紀中葉,堪稱為黃金時期。
伊斯蘭帝國的成立與發展,從很多層面來說,在人類史上可說是獨放異采。位於拜占庭帝國與薩珊波斯所包夾的阿拉伯半島,有很長一段時間是不具國家型態的政治空白地帶。恰恰是在這裡,誕生了嶄新的伊斯蘭教義,並在極短的時間內就孕育出空前的世界帝國,光憑這一點就堪稱是世界史的大事!這起歷史上的事件之所以令人深感興趣,乃在於建構帝國的是出自名為伊斯蘭的宗教之手。
歷史上不乏與宗教結合而建立的帝國,但僅憑宗教教義就能創建一個帝國卻很罕見。伊斯蘭帝國最大的特徵,即由伊斯蘭的教義所塑造,是「在偉大的教義統合下所形成的多民族、多語言、多宗教、擁有廣大版圖的國家」。光靠軍事力量或權力,都不足以讓帝國維持下去。想要在廣大的區域裡統治多個種族,必須要有足以包容這些人的教義。而伊斯蘭和一般我們理解的宗教並不一樣,它強調正義、融合和奮鬥,由宗教而統合國家和社會,彼此完全融和為一體。
這樣的帝國,正是人類史上的新型態帝國,也是講談社「興亡的世界史」系列所談及的巨大歷史動能中最與眾不同的歷史力量,在二十世紀後半的伊斯蘭復興後依舊影響世界格局。
■認為穆斯林「右手持劍、左手拿古蘭經」是西方的偏見!
「吉哈德」是伊斯蘭社會建設的一環,是強調正義、社會融合的「奮鬥」。
近十幾年來,以九一一等等多起恐攻事件為契機,針對伊斯蘭的「吉哈德」聚集了強烈的社會關注,從而產生了把吉哈德與「恐怖主義攻擊」連結在一起思考的過於簡單的議論。對此本書作者認為:「雖然吉哈德經常被譯為聖戰,但那不過只是片面之詞。」
吉哈德主要的意義,本來指的是建立社會正義,屬於政治、社會層面的課題,以及信徒為此不惜犧牲自我的宗教上的命題。吉哈德有幾個面向,本書以「內心的吉哈德」、「社會的吉哈德」及「持劍的吉哈德」來分別說明。伊斯蘭軍隊在赴戰時,將士為信仰捨身,那就是基於「內心的吉哈德」而開啟「持劍的吉哈德」。
「持劍的吉哈德」並非主動追求戰爭,而是為了維持社會融合而不避戰。伊斯蘭的教義講求「融和」,強調為了融和,軍事力量可以被容許。伊斯蘭認為若無法捍衛鄉土,維持社會秩序,人們就無法安居樂業。從刻板印象錯誤的「聖戰」觀念來看,「吉哈德」與「融和」似乎沾不上邊,但這兩個主題在伊斯蘭帝國存在的基礎上,確是彼此牢牢地結合在一起的。正因為此,伊斯蘭帝國才得以包容由多民族、多人種、多語言、多文化組成的人們,也才能夠建構包含多種宗教的教法體系。
相對地,更具宗教、社會意涵的「內心的吉哈德」與「社會的吉哈德」,則被理解為伊斯蘭社會裡個人和社群的自我實踐。特別是內心的吉哈德,更受到修行者的獎勵與理論化。他們稱「內心的吉哈德」為「大吉哈德」、稱「持劍的吉哈德」為「小吉哈德」,將之確立為教義並廣為宣揚。
■「伊斯蘭」所指稱的,既不是國家,也不是帝國,而是「社會」。
穆斯林為何賭命而戰?找尋未來解決中東紛爭的理解之道。
穆罕默德自己也曾經拿起劍戰鬥,據說有一次他從戰場回來時說道:「小吉哈德已然結束,今後將是大吉哈德。」
伊斯蘭的目標,終究是以宗教為基礎的社會建設,其教規和組織,都是為了經營立足於伊斯蘭教誨的社會生活所必備。伊斯蘭的發展,便是從仰慕穆罕默德的一些少數信徒的聚集開始,形成朝向共同體、國家的過程。
所以,即使歷史上龐大伊斯蘭帝國(指以伊斯蘭法律為核心而運作的鄂圖曼帝國)在二十世紀初解體了、失去榮光,但是伊斯蘭也不會失去它的堅韌。伊斯蘭世界面臨著民族主義、世俗化、共產主義等巨大衝擊,但對黃金時代懷有鄉愁般的情感。
六十年代以後出現的伊斯蘭復興運動——伊朗革命、中東戰爭、蓋達組織、賓拉登與九一一事件、恐怖攻擊與國際反恐、敘利亞的伊斯蘭國——這些一連串的變化,都和伊斯蘭在「現代體系」裡的復興有關,也牽涉到伊斯蘭與「現代」的關係。發展至今,導致急進派、激進派與武裝鬥爭派的穆斯林,都以對自己有利的面向來解釋和利用「吉哈德」,從而更加引發了西方對伊斯蘭和「吉哈德」的誤解。
所以伊斯蘭世界的紛爭與騷亂,應該要從其歷史中去看才能深度理解。然而,人們卻大多以二十世紀的「現代中東政治」的脈絡來解說,這樣的分析使得我們難以看清伊斯蘭與吉哈德的全貌。本書從伊斯蘭的誕生開始,經過帝國的發展、衰退,到現在的伊斯蘭復興運動為止,以一支龐大的歷史之流來掌握──只有重新解構吉哈德的意義,才能讓伊斯蘭世界與國際社會相互理解,展開對話。
====================
■《伊斯蘭帝國的吉哈德》能夠帶給台灣讀者什麼啟示?
本書關於「吉哈德」的見解,有助於讀者思考台灣社會裡日益增多的伊斯蘭人口,和他們的「吉哈德」(奮鬥),該如何與自己的文化相融。關於當代中東地區伊斯蘭世界的紛爭,及關於恐怖主義、自殺襲擊、反恐等國際政治,台灣讀者一定要跳出「現代中東政治」的脈絡來加以理解,而要深入到伊斯蘭從七世紀出現、到二十世紀面臨西方現代性挑戰的歷史去理解。
本書的啟示是:
用方塊漢字所構築的思想體系,充滿了中華式的和西方式的對伊斯蘭的雙重誤解。這不僅僅是因為我們不了解伊斯蘭的歷史,更無法理解伊斯蘭強調奮鬥、正義、融合的政教合一的獨特體制,甚至對這種教義和體制感到沒來由的恐懼。這本以「吉哈德」為關鍵字的伊斯蘭思想史,或許可以讓漢字世界裡一直臣服、信仰、追逐世俗權力的人們,思考另外一種迥異的價值並願意為之而奮鬥、奮戰。
====================
■來自日本講談社的全球史鉅獻
《伊斯蘭帝國的吉哈德:一部奮戰、正義與和平的伊斯蘭發展史》屬於日本講談社紀念創業一百週年,所出版的「興亡的世界史」套書第7卷。這套書的出版是希望跳脫出既定的西歐中心史觀和中國中心史觀,用更大跨距的歷史之流,尋找歷史的內在動能,思考世界史的興衰。八旗文化引進這套世界史的目的,是本著台灣史就是世界史的概念,從東亞的視角思考自身在世界史中的位置和意義。
巴格达 豆瓣
Baghdad: City of Peace, City of Blood
作者: [英] 贾斯廷·马罗齐 译者: 孙宇 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20 - 8
中东千年古城巴格达的美丽与哀愁
开启伊斯兰文明黄金时代的和平之城,在历史中浮沉
饱尝历史风雨和残酷磨难的血腥之城,终将焕发新生
◎ 编辑推荐
☆近年来历经诸多战乱的屠宰场、人间炼狱巴格达为何曾经拥有和平之城的美誉?本书开创性地系统论述了巴格达的千年历史,打破了人们对于这座城市动荡混乱的固有印象,还原了它作为世界文明金顶明珠的璀璨一面,在这方面填补了中文世界的空白。
☆为何巴格达被认为是伊斯兰世界逊尼、什叶两派分裂的中间点?为何千年以来巴格达大规模冲突不断?萨达姆带领逊尼派屠杀什叶派背后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本书详细解释了团城巴格达的建立以及由盛转衰的复杂过程,深刻挖掘了隐藏在无数流血事件表象下的生动真相。
☆新锐历史学家贾斯廷·马罗齐关于征服者帖木儿的畅销传记,被《星期日电讯报》评为该年度图书。本书则是关于世界历史名城巴格达前世今生的历史著述,更是荣获了颇具分量的2015年度英国皇家文学学会翁达杰奖。
◎ 内容简介
自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哈里发曼苏尔于762年营建巴格达以来,这座城市就有“和平之城”的美誉,但从它不同寻常的历史来看,它也经历过十分血腥的统治年月。当美军于2003年进入巴格达城时,他们成了这座城市动荡历史的新参与者。
然而,巴格达的历史也有其血腥残酷的一面。这座城市经常遭受瘟疫、饥荒和洪水的侵袭;经历过大量恐怖的外敌入侵和军事占领;也时常需要忍受独裁者的残暴统治。因此,巴格达的历史也是其统治者和征服者的历史。
◎ 媒体推荐
贾斯廷·马罗齐是新一代旅行作家-历史学家的出色代表。
——《星期日电讯报》
从字里行间能看出贾斯廷·马罗齐对巴格达的无限爱意,同时也能看出他对这个不知何故从征服者的掠夺、居民的暴躁和统治者的欺骗中幸存之地的敬意。也许是纯粹的意志力让这座城市继续前进。要么就是这一点,要么就是努力回到自己辉煌往昔的雄心壮志。
——《旁观者》
巴格达的历史表明它可能容易遭受侵略,但那些征服者从未声称能够长期拥有它。
——《独立报》
一次别离 (2011) TMDB 豆瓣 IMDb 维基数据
جدایی نادر از سیمین
8.9 (812 个评分) 导演: Asghar Farhadi 演员: Leila Hatami / Payman Maadi
其它标题: 씨민과 나데르의 별거 / 別離
纳德(佩曼•莫阿迪 Peyman Moadi 饰)与西敏(蕾拉•哈塔米 Leila Hatami 饰)是一对夫妻,他们的女儿叫特梅(萨日娜•法哈蒂 Sarina Farhadi 饰)。西敏希望一家三口移居国外,但是纳德坚决反对,原因是纳德的父亲患有老年痴呆症需要照顾。两人为此对薄公堂,准备离婚,但是法院驳回了她的请求。西敏赌气回了娘家。西敏走后,纳德分身乏术,聘请了一位护工瑞茨(萨瑞•巴亚特 Sareh Bayat 饰)照顾父亲。但是,父亲如厕问题始终困扰瑞茨,依《古兰经》教义,她感到禁忌重重。瑞茨的女儿陪伴在她左右,也令她分神。几个回合下来,纳德某次回家发现,父亲被绑在床上,出离愤怒的他推倒了瑞茨。没想到怀孕的瑞茨竟然流产,瑞茨丈夫怒不可遏将纳德告上了法庭,他们各执一词,然而真相却出人意料……本片在61届柏林电影节获金熊奖、最佳女演员和最佳男演员银熊奖。
2021年8月28日 看过
一个有信仰的社会,让任何企图作恶的人,在面对Koran和Bible时,都会忌惮和恐惧来自Allah和Jesus的最终审判和惩罚。
2010s 2011 2012大陆上映 2014 9
塔利班 豆瓣 Goodreads
Taliban: Militant Islam, Oil and Fundamentalism in Central Asia
7.1 (7 个评分) 作者: [巴基斯坦] 艾哈迈德.拉希德 译者: 钟鹰翔 重庆出版社 2015 - 1 其它标题: 塔利班:宗教极端主义在阿富汗及其周边地区
塔利班是何物 你在三秒内能联系到什么?
9.11事件OR本·拉登?
错错错
你以为你了解,所以你一无所知
一部客观记录塔利班历史的权威著作
全球多国列为禁书 中国读者苦等14年
巴基斯坦战地记者10年冒死采访,21年呕心著述,翻译成26国语言坊间秘传
全世界读者都在盛赞新华社驻外记者联袂写序力荐
立场客观、内容详实,国内首度批露
中文版《塔利班》再增10万字,新增内容聚焦9.11事件后全球新一轮大国博弈
《塔利班》是一部内容丰富、生动详实、分析透彻、客观公正地介绍塔利班发展历史及现实状况的读物,是一部极为生动的教材,是目前世界上了解塔利班最好的读物,没有之一。它让读者清晰而真实地了解真实的阿富汗(不一定是你平日了解到的甚至是和你认知相左的)及中亚各国地缘政治。该书以反极端主义,反恐怖主义为全书的宗旨,充分展现了作者坚持正义、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的鲜明立场。
《塔利班》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塔利班运动的历史;第二部分介绍塔利班的独特性质;第三部分(为作者修订后新增内容,突出911后的大国博弈)介绍和分析了与阿富汗接壤的中亚各国丰富的油气资源及其对塔利班的影响,可帮助读者全面而正确地认识塔利班。
魔鬼代言人 (1997) 豆瓣 TMDB IMDb 维基数据
The Devil's Advocate
8.0 (453 个评分) 导演: 泰勒·海克福德 演员: 基努·里维斯 / 阿尔·帕西诺
其它标题: The Devil's Advocate / 追魂交易(港)
凯文(Keanu Reeves 饰)是个保持不败记录的年轻律师,娇妻相伴,事业有为的他宛如生活在天堂一般。受到纽约著名事务所的邀请,他携妻子来到纽约。奢华的生活近在眼前,一切似乎都昭示着明天的坦途与光明。
老板米尔顿(Al Pacino 饰)对凯文非常赏识,不断地委以重任,同时也带他见识了五光十色的世界。面临着工作的压力和色情,名利各个方面的诱惑,凯文渐渐的迷失在生活中,甚至忽视了妻子精神上的反常。直到失常的妻子自刎在他的臂弯中,凯文才猛然意识到身边的危机。
凯文愤怒的指责米尔顿给他设下陷阱。然而,究竟是魔鬼的诱惑还是内心的虚荣将凯文引向今日的迷雾与深渊?自由意志下凯文又会做出怎样的抉择?
血战钢锯岭 (2016) 豆瓣 TMDB IMDb Min reol 维基数据
Hacksaw Ridge
8.3 (1414 个评分) 导演: 梅尔·吉布森 演员: 安德鲁·加菲尔德 / 萨姆·沃辛顿
其它标题: Hacksaw Ridge / 钢锯岭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作为邪恶轴心重要成员的日本,其嚣张态势已成强弩之末。是年,决定战局走向的冲绳岛战役拉开序幕,成千上万斗志昂扬的美国大兵被派往冲绳,等待他们的则是敌军重兵防守、凶险异常的钢锯岭。在这群人中间,却有一个不愿拿起武器的军医。他名叫戴斯蒙德·道斯(安德鲁·加菲尔德 Andrew Garfield 饰),来自美国的弗吉尼亚。太平洋爆发之际,瘦弱的戴斯蒙德志愿成为救死扶伤的军医而应征入伍。可因童年和家庭的原因,他始终不愿拿起枪支操练,为此宁愿背上拒服兵役的罪名被送上军事法庭。几经周折,戴斯蒙德最终和战友来到了钢锯岭。枪林弹雨,转瞬之间无数人应声倒地。在信仰和信念的支持下,戴斯蒙德仅凭一己之力拯救了数十条濒死的生命……
本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
羞耻 第四季 (2017) 豆瓣
Skam Sesong 4 Season 4 所属 : 羞耻
9.3 (197 个评分) 导演: 尤莉娅·安德姆 演员: 伊曼·迈基尼 / 约瑟芬·弗里达·佩特森
在奥斯陆Hartvig Nissens上高中的一群年轻人的青春故事,每一季变换一个主角,这一季的主角是sana。
2021年8月14日 看过
去除自认为的神秘和偏见,Sana也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对于亲情、友情和爱情也有自己的烦恼。Yousef关于宗教的看法,Isak开导Sana的谈话以及最后Jonas的致辞(Noora写的演讲稿,参考了Isak和William的看法)令这个最终季成为最棒的一季。
2017 BL Gay LGBT skam
七宗罪 (1995) IMDb TMDB Min reol 豆瓣 维基数据
Se7en
8.5 (1618 个评分) 导演: 大卫·芬奇 演员: 摩根·弗里曼 / 布拉德·皮特
其它标题: Se7en / 火线追缉令(台)
“暴食”、“贪婪”、“懒惰”、“嫉妒”、“骄傲”、“淫欲”、“愤怒”,这是天主教教义所指的人性七宗罪。城市中发生的连坏杀人案,死者恰好都是犯有这些教义的人。凶手故弄玄虚的作案手法,令资深冷静的警员沙摩塞(摩根•弗里曼 Morgan Freeman 饰)和血气方刚的新扎警员米尔斯(布拉德•皮特 Brad Pitt 饰)都陷入了破案的谜团中。他们去图书馆研读但丁的《神曲》,企图从人间地狱的描绘中找到线索,最后从宗教文学哲学的世界中找到了凶手作案计划和手段的蛛丝马迹。凶手前来投案自首,这令众人都松了一口气,以为案件就此结束,怎料还是逃不出七宗罪的杀人逻辑,这次凶手瞄准的目标,是那个犯了“愤怒”罪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