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
西蒙·里夫探访希腊 (2016) 豆瓣
Greece with Simon Reeve
8.0 (6 个评分) 导演: Simon Reeve 演员: Simon Reeve
In this two-part series, Simon Reeve travels to Greece, one of the most beautiful, troubled, and extreme countries in Europe. Travelling from the Islands of the Aegean to the rugged and mountainous north, Simon gets behind the picture-postcard image to learn more about Greece and the Greeks - and why the country has faced a seemingly endless economic crisis. Along the way he encounters an extraordinary cast of characters, from rebel monks and gun-toting priests, to desperate migrants and an injured bear cub.
The first leg of Simon Reeve’s journey around Greece takes him from the holiday islands of the Aegean to the capital city of Athens.
Off the tiny island of Pserimos Simon goes underwater with the divers who still hunt for the sea creature which made these islands rich: the natural sponge. He hears how the island’s population is struggling in the face of declining stocks and the wider economic crisis.
Travelling onto Lesvos, just a few miles from the Turkish coast, Simon encounters another of the huge challenges facing the country: the migrant crisis. The island has become Europe’s frontline, with thousands of refugees arriving daily, fundamentally changing the lives of the islanders.
On Greece’s largest island, Crete, Simon heads to the rugged mountains where every shepherd is armed and the local priest is also head of the local gun club. Camping out under the stars Simon learns how for Cretans, memories of Germany’s role in the Second World War still colour their view of the Greek debt crisis.
In Athens, Simon investigates the effects of that crisis. He hears how hard life is for an impoverished community living in converted shipping containers, and in the city he is confronted by angry protesters - and sees just how quickly these protests can descend into a riot.
帝国与蛮族 豆瓣
Empires and Barbarians: Migration, Development and the Birth of Europe
作者: [英] 彼得·希瑟(Peter Heather) 译者: 任颂华 中信出版社 2020
★1. “罗马史诗三部曲”收官之作,历时16年,书写欧洲千年大转型。
★2. 以驾驭多学科的惊人能力,解开关于日耳曼人、匈人、维京人、斯拉夫人等众多蛮族的历史谜团。
★3. 比较视野古今对照,厘清移民改变世界的逻辑。
======================
【内容简介】
今天的欧洲,国家间互动频繁,生活方式大致相近,人口在各地流动,移民改变着所到之处,自己也被周遭改变。这样的格局,其实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经形成。
现代欧洲的起源,要追溯到一场千年大转型。1世纪初,亚欧大陆西部划分为两个世界。一边是拥有职业军队、银行、哲学、文学乃至垃圾收集系 统的罗马帝国,地中海是它的中心;另一边是农业技术落后、几乎无人识文断字的蛮族欧洲,主导它的是讲日耳曼语的族群。而到了11世纪,在从大西洋延伸到乌拉尔山的广阔区域内,地中海的霸权早已失落,蛮族欧洲不再“野蛮”,两个迥然不同的世界,合成了一个欧洲。
其间的一千年里,匈人帝国横空出世又骤然衰落,西罗马陨落,法兰克人建起了头一个基地在欧洲北部的帝国,崛起的阿拉伯帝国使东罗马沦为地区性势力……随着一个个帝国的起落,讲日耳曼语的哥特人、盎格鲁–撒克逊人、法兰克人,游牧的匈人、阿瓦尔人、马扎尔人,跨海而来的维京人,取代日耳曼人统治中欧和东欧的斯拉夫人在欧洲大地上来来往往。这些移民觊觎帝国的财富,也恐惧帝国的暴力,他们沿着陆路、海路、河道网,或是拖家带口寻找新的家园,或是组成小型战队劫掠,或是贩卖奴隶、毛皮取利。
从罗马到欧洲,这是个移民改变世界的故事。一千年的迁徙终结了罗马帝国主导的秩序,罗马人眼中的蛮族重绘了亚欧大陆西部的人文地理和政治版图,在帝国与蛮族的角力中,现代欧洲的雏形逐渐浮现。
======================
【编辑推荐】
★1. “罗马史诗三部曲”收官之作,历时16年,书写欧洲千年大转型。
“罗马史诗三部曲”是英国历史学家彼得·希瑟的代表作,以总共2000多页的篇幅重现了古代晚期到中世纪早期欧洲历史的千年演进。《罗马帝国的陨落》讲述西罗马的最后一百年,探索罗马帝国如何在与蛮族势力的种种互动中最终陨落,《罗马的复辟》则从西罗马灭亡的476年讲起,将公元476—1000年的历史描述为各方势力试图重新统一欧洲、恢复罗马荣光的过程。《帝国与蛮族》是三部曲的收官之作,比其他两部更具野心,写作历时16年,从移民和发展的角度,书写了1—11世纪罗马霸权衰落、现代欧洲诞生的千年进程。
★2. 以驾驭多学科的惊人能力,解开关于日耳曼人、匈人、维京人、斯拉夫人等众多蛮族的历史谜团。
公元第一千年留下了很多历史谜团。蛮族欧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文字,可靠、可用的史料少而又少,而可以依赖的考古证据,解读起来也并不简单。我们不知道3世纪的日耳曼人怎么生活、4世纪的匈人为什么突然西迁、在6世纪时还不为人知的斯拉夫人起源于何处、9世纪的维京人如何跨海……自然也不知道这些来来往往的移民怎样改变了欧洲历史的轨迹。没有哪个学科能单独回答这些问题,而彼得·希瑟以他驾驭多学科的惊人能力和历史学家的侦察力,将历史学、考古学、政治学、比较移民研究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新进展当作工具,拨开了围绕众多蛮族群体的迷雾,也让罗马陨落、欧洲诞生的图景清晰起来。
★3. 比较视野古今对照,厘清移民改变世界的逻辑
今天,移民正在改变欧洲;而一千多年前,移民创造了现代欧洲。《帝国与蛮族》讲述的不是只能在博物馆里陈列的故事,而是现代世界的起源。彼得·希瑟借助史料和遗存重构过去的世界,细述古代世界中的人口迁徙、经济发展与政治变革,与现代世界互为对照。他将公元第一千年末期欧洲各国文化趋同的现象称为“第一个欧洲联盟”,将不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互动比作“全球化时代”,用“帝国的牛顿第三定律”来描述帝国与蛮族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这样的比较视野下,我们开始看清移民和发展如何塑造欧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4. 联结学术界和大众、历史与当下,广受赞誉,学者叹服
彼得·希瑟擅长将复杂的研究分析、精深的学术语言转化成口语化的叙述文字,在古代和现代世界间搭建桥梁,正因如此,以严谨学术研究为基础的“罗马史诗三部曲”受到了大批读者的赞誉。学者们也为他的研究和写作能力而叹服。剑桥大学古典学教授克里斯托弗·凯利称赞他“轻松驾驭众多细节的能力”和“迷人的比较眼光”,《卢比孔河》的作者汤姆·霍兰称彼得·希瑟有皮朗式的宏大眼界,也有持续吸引读者注意力的能力,研究奥托帝国的学者劳拉·旺格林则赞叹,希瑟能用如此亲切而清晰的文风,来传达这么精细复杂论述。
法蘭西全史 豆瓣
France: A History from Gaul to de Gaulle
作者: 約翰.朱利葉斯.諾里奇(John Julius Norwich) 译者: 何修瑜 馬可孛羅文化 2020 - 5
這是一本關於法國的古今全史,也是一紙寫給法蘭西的情書
英國大眾歷史作家界的祖師爺諾里奇爵士,以幽默風趣、引人入勝的筆調,
引領讀者走進「高盧雄雞」兩千年的迷人歷史
Amazon 4.2分、Goodreads 4.0分 讀者好評
《牛雜》《泰晤士報文學增刊》《旁觀者》《星期天獨立報》《鄉村生活》《今日歷史》
《每日電訊報》《泰晤士報》《歷史揭密雜誌》一致盛讚
【內容簡介】
這本《法蘭西全史》的對象並非專業歷史學家,他們會發現書中沒有一件不是他們已知的事。本書是為一般讀者所寫,也就是法國人非常動人的稱之為「有著一般感官知覺」(l’homme moyen sensual)的普通人,而且寫作動機是出於相信一般男女對法國史知識相當有限。……我知道我之前說過這件事,但我幾乎可以肯定這將是我的最後一本書。我喜愛寫作的每一刻,並將其視為我對這輝煌國家多年來給予我的幸福,獻上的感謝之意。──約翰.朱利葉斯.諾里奇
提到法國的歷史,映入讀者眼簾的可能是聖女貞德、路易十四世、戴高樂等著名人物,也可能是英法百年戰爭、法國大革命、拿破崙戰爭等重要事件,但作者認為大多數人對法國的認識也就僅止於此,我們需要一則動聽的故事把諸多法蘭西的歷史人、事、時、地、物串聯起來,填補人們心中法國史的空白,約翰.朱利葉斯.諾里奇爵士的《法蘭西全史》就因此而生。
本書將從決心阻止羅馬將軍凱撒入侵的那位高盧人酋長說起,到查理大帝是如何略施小計取走教宗手上的帝冠。從法蘭西人大批加入東方的十字軍戰爭,到聖殿騎士團是如何在一夕間走入歷史。從太陽王路易十四世震鑠古今的功業,到法國人民攻陷巴士底監獄的風暴。從法國軍隊搭乘大隊計程車奔赴一次大戰戰場的戲劇場面,到二戰諾曼地登陸扭轉世界命運的一擊,《法蘭西全史》將帶領你我穿越兩千年趣味性十足、令人大開眼界、包羅萬象的法國歷史。
約翰.朱利葉斯.諾里奇爵士是英國老牌的歷史學者,所寫的西西里、威尼斯共和國、拜占庭帝國、教宗和地中海相關歷史多年來深受讀者喜愛。《法蘭西全史》是諾里奇爵士作家生涯的閉門顛峰之作,也是寫給他最愛的法國的一紙情書,獻給每一位迷戀法國、鍾情法國的男女。
【國際書評】
滿腔熱情之作……可嘆諾里奇在不久前去世,他最為平易近人的學究氣息貫穿全書,這位如長輩般的導師邀請各位一邊喝著葡萄酒,一邊聽他娓娓道來兩千年法國史。從高盧人講到查理曼,從凱撒講到戴高樂。他以熟練但溫和的筆調描述性、死亡和網球。閱讀本書可以搭配一次暑假的法國之旅,或讓你突然想造訪法國。──《牛雜》
諾里奇這本法國政治史從維欽托利談起,到一九四五年的戴高樂結束,它邀請我們一起對歷史上的偉人肅然起敬,甚至使我們對這些人的勝利感同身受……極具啟發性。──《泰晤士報文學增刊》
這是一本有溫度又宜人的法國簡史,它以歡快的筆調鎖定一般讀者,這是諾里奇所寫的情書,獻給他熟悉的法國。──《旁觀者》
一本以英文寫成的簡明法國史絕對有其必要,而且在許多方面來說,諾里奇都是寫作本書的最佳人選……他對法國的熱愛可以追溯到童年時期,這份愛意顯然也處處出現在這本易讀又具娛樂性的歷史書中。──《星期天泰晤士報》
諾里奇處理歷史事件的方式,就像是和讀者在火爐邊親切地閒聊。──《星期天獨立報》
作者以十足的魅力和對法國顯而易見的熱情訴說這則故事……我的孩子時常問我,英國中等教育普通證書(GCSE)的教學大綱為什麼不是介紹英國歷史,而是神祕兮兮地探究威瑪共和國、納粹德國與俄國。他們想要的是以全面、易讀和令人享受的故事檢視我們島嶼──這正是諾里奇書寫法國的方式……這本值得推薦的簡明歷史書籍,最吸引人的就是它娛樂性高,同時見聞廣博,筆調流暢,機智又帶著一抹幽默感:閱讀這本法國史是一大樂事,它令人愛不釋手。──《鄉村生活》
作者簡短的結語「法國的精髓」,幾乎可說是本書最精采的部分。他列出這個令人陶醉但偶爾也令人惱怒的國家裡他最喜愛的事物,包括建築、繪畫與音樂,他對這些文化懷抱最大的熱情,並且自始至終都以忠實可信、迷人與機智的方式加以描述。──戴斯蒙.蘇爾德(Desmond Seward),《今日歷史》
不久前過世的諾里奇在他最後一本書中,以令人欽佩的輕快氣氛與都市風格著手處理兩千年法國史這令人望之卻步的龐大主題。它的語氣裡帶著那麼點(或許是刻意的)幽默作家塞拉爾(W. C. Sellar)《一○六六年之種種》(1066 and All That)的味道──「卡佩王朝的國王們逐步打造法國,把如同卡士達醬糊成一團的卡洛林王朝轉變為一個統一的國家」──此外他逗趣的注解值得讀者單獨重溫其內容。──《每日電訊報》夏日選書
諾里奇以大量精采故事,不費吹灰之力講述法國歷史:風流倜儻的國王、可怕的瘟疫和傳說中的晚餐。──《泰晤士報》
諾里奇以他一貫溫暖而愉快的引導,帶領讀者踏上一場從歷史之初到二十一世紀的法國史之旅……他以高度的娛樂性介紹這迷人的國家。──《歷史揭密雜誌》
世界史上的中亞 豆瓣
Central Asia in World History
作者: 彼得·高登 译者: 蔡偉傑 廣場 2025 - 1
一部橫跨滿洲森林至黑海周緣,縱貫上古至現代四萬年的中亞史
★☆★全球唯一中文版★☆★
牛津大學出版社New Oxford World History書系作品
內亞史研究權威蔡偉傑教授翻譯、專文導讀
中亞――東方與西方文明的橋梁,歐洲與亞洲歷史的樞紐
這個廣袤地帶的過去,如何形塑現代世界的形成?
中亞,是一個從滿洲森林延伸至黑海周緣的政治、經濟與文化區,占全球陸地將近七分之一的面積,是千年以來東方與西方間的橋梁。這個區域匯聚了薩滿、佛教徒、祆教徒、猶太教徒、基督徒與穆斯林等不同宗教的人群,包含著綠洲定居者與草原遊牧民兩種互相影響卻根本相異的生活型態,呈現了豐富的文化面貌。
這塊土地上的民族對於整個歐洲與亞洲大陸的歷史與文化有著直接的影響,也在形塑現代世界上扮演關鍵角色。更確切地說,現代全球化的早期元素可以追溯到中亞的帝國結構之中。由於中亞孕育了前現代時期最廣大的帝國,因此現代史學家視其為歐亞歷史的「核心地區」或「樞紐」。而本書正是這一片廣袤地域長達四萬餘年歷史的精華與概要,包括:斯基泰人、匈奴人、貴霜帝國、薩珊帝國接連登上歷史舞臺,突厥帝國的興起與阿拉伯人的入侵,塞爾柱帝國、蒙古帝國、帖木兒帝國的崛起,俄國與清帝國的進逼,英俄兩國的大博弈,以及現代中亞面臨的現代性議題等等,都是本書論述的重心。
歐洲中古史與蒙古帝國史專家彼得.傑克森(Peter Jackson)也特別讚譽本書,著重「全球」歷史與不同文化的互動,是一部廣泛且淵博的世界史研究。
本書吸納了近年中亞史的最新研究成果,是一冊篇幅簡明扼要,然而內容卻深入淺出的中亞歷史入門書籍,適合作為大學中亞史與世界史相關課程的指定教材,對於一般讀者而言,也是極佳的科普讀物。
峰会 豆瓣
Summits: Six Meetings that Shaped the Twentieth Century
作者: [英] 戴维· 雷诺兹 译者: 马俊 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 2018 - 6
曾经,几个大国元首会面,就足以左右全世界人的命运。
1938年,慕尼黑会议,张伯伦和希特勒会面,此后纳粹更加肆无忌惮,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生灵涂炭。
1945年,雅尔塔会议,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密会八日,确立战后国际格局。雅尔塔会议是希望的序曲,也被视为冷战的前奏。
1961年,维也纳会议,这是冷战开始后首度重启峰会,在肯尼迪与赫鲁晓夫火药味十足的碰撞之后,是古巴导弹危机,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
1972年,莫斯科会议,尼克松和勃列日涅夫互相让步,冷战走向缓和。
1978年,戴维营会议,卡特、贝京和萨达特分别代表美国、以色列和埃及,为中东和平斡旋。成果斐然,却未能持久。
1985年,日内瓦会议,里根和戈尔巴乔夫破冰会晤,冷战走向和平结束。
六场峰会,十四个站在权力之巅的人各怀心事,为利益,为野心,为理念,或为实现战争的企图,或为达成和平的愿景,在外交场上展开竞逐。他们冒着巨大的风险,顶着政治、身体、心理上的沉重压力,在现实政治和理想主义间权衡,施展各样手段来摆布对手,达成目标。他们究竟是创造了历史,还是败给了时势?无论如何,20世纪的历史,都因他们而改变。
剑桥大学国际关系史教授戴维•雷诺兹用这六场峰会,串联起20世纪的国际大事。从被删改得规规矩矩的庞杂政府文件中,他读出了鲜活的历史真相,他考察字里行间的深意,还原当初与会者因不知道对方筹码而无法了解的事实,带我们重回六大峰会的历史现场,重新审视那些塑造了当今世界的力量。
【编辑推荐】
1.六场峰会透视20世纪进程,见证战争世纪中的和平努力
20世纪,突如其来的大战催生了前所未见的外交努力,大国元首的艰难会谈成为推动历史前行的力量。数十亿人的命运,就在一次次冲突后的谈判中定下。
第二次世界大战、冷战、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中东冲突……种种危机与转机的背后,是或成功或失败的斡旋,明智与不明智的妥协,战场和谈判场上的较量。借助飞机这一20世纪的新发明,掌控历史的关键人物跨越重洋,试图阻止灾难从天而降。张伯伦、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里根、戈尔巴乔夫……十四个元首,六场会谈,历史关键点上的绥靖、遏制、缓和、改变,塑造了我们如今生活的世界。
2.纪录片手法重建历史现场
身为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剑桥大学国际关系史教授,雷诺兹在二战史和冷战史领域深耕多年,哪怕政府文件被删改得规规矩矩,他也能比照日记、回忆录等历史资料,从字里行间读出隐藏的真相。读《峰会》,有如观看历史纪录片。雷诺兹仿佛对各大峰会全程跟拍,台前幕后无不顾及,时而近景拍摄手握重权的各国元首,观察他们在交手中展现的性格和手腕,时而远景展现宏大的历史进程,时而切换视角,透露当初与会者所无法了解的事实。张伯伦的误判、希特勒的狡诈、罗斯福的敏锐、贝京的强硬、萨达特的灵活……在那个充满仇恨又不乏希望的战争世纪里,影响着命运的轨迹。
3. 观看峰会上的妥协与谈判,理解决策背后的动力
国家元首在国内呼风唤雨,在外交峰会上追求和平时却有如攀登珠峰。众目睽睽之下,他们艰难前行,为的是在峰顶会面,再带着各自的成果回到山下。他们爬得很高,很危险,相信能在峰会上改变世界。他们无不想创造历史,却不得不受制于时势。
六场峰会上,有许多精明的算计,许多艰苦的谈判,有过于软弱的妥协,也有事后看来毫无必要的强硬。《峰会》回到历史现场,深入当时决策者的内心,研判大国的实力对比,探究那些带给他们恶名或美名、带给世界苦难或福祉的决策是如何做出的。这串联起20世纪的六场峰会,既是已有秩序的缩影,又在旧秩序上打开缺口,以待新秩序的创生。
站台 (2000) 豆瓣 IMDb TMDB 维基数据
站台
8.3 (391 个评分) 导演: 贾樟柯 演员: 王宏伟 / 赵涛
其它标题: Platform / Zhantai
崔明亮(王宏伟)、尹瑞娟(赵涛)、张军(梁景东)、钟萍(杨天乙)是山西汾阳县文工团的演员,改革开放初期,他们过的虽是普普通通的日子,却拥有相对丰盈的精神世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令他们见识到了各种新鲜事物,也使他们对自身有了更多的认识,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然而当时间来到 1980年末时,他们发现虽然各自早已面目全非,却仍然一无所有。
相比如广州那样的沿海城市,如汾阳这样的中国内陆小县城改革开放的步伐总是迟缓凝重的,可是崔明亮他们并没认识到这点。而他们为挣钱不断将自己的底线降低,则造成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彻底断层。
小武 (1998) TMDB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小武
8.7 (718 个评分) 导演: 贾樟柯 演员: 王宏伟 / 郝鸿建
其它标题: The Pickpocket / 一瞬の夢
小武(王宏伟)是山西汾阳一个屡教不改的“惯偷”,即使公安部门在搞严打活动,他仍要想方设法下手。但是抛开所谓的“小偷”身份,他是个十分恋旧十分传统的人,亲情、友情在他心中都有沉甸甸的分量。但昔日亲朋好友早将他看作瘟神,惟恐躲避不及。无形之中,小武只能去做边缘人,换回某些满足和安慰。
某天在歌厅唱歌时,小武结识了陪唱小姐胡梅梅(左百韬),相似的心境让两人建立了某种暧昧的情感。然而胡梅梅明白,小武并非她的彼岸,她需要找到一个更有力的“臂膀”改变自己的命运。对此小武虽也明白,却在事情发生时仍无法抑制失落。面对自己的未来,处境更加尴尬窘迫的小武愈发茫然无措。
光棍儿 (2010) 豆瓣 TMDB
光棍儿
8.0 (176 个评分) 导演: 郝杰 演员: 杨振君 / 叶兰
其它标题: Single Man
张家口治下的顾家沟村里,四个老光棍聚在村头闲聊:梁大头在1966年为女社员贴身义务教学,结果付出了一只手的代价;顾林在1945年的光景上演了一出釜底加薪计只为摸两把姑娘;六软12岁成亲,但初夜经历却不堪回首;老杨(杨振君 饰)则三十年和同村二丫头维系着地下情,时常把收入输送给后者补习考大学的儿子,而二丫头背着村长丈夫,同时和多名光棍保持关系……
老杨萌生了结婚的想法,花六千块从人贩子手中买下一名年轻漂亮的四川女子,村中人眼热,年轻力壮的俏三尤为突出。不久四川女子寻机出逃,俏三帮老杨将人截回,这次接触却令四川女子决意和俏三组成家庭,这打破了村中的平静……
图雅的婚事 (2006)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图雅的婚事
8.0 (100 个评分) 导演: 王全安 演员: 余男 / 巴特尔
其它标题: 萨仁图雅 / Tuya's Marriage
内蒙古日渐干旱的草原上,丈夫巴特尔(巴特尔 饰)为了掘水井而双腿残疾,妻子图雅(余男 饰)勤劳善良,性格泼辣。她一个人挑起了家庭的重担,照顾孩子,但长期的劳碌让她的腰椎病变,甚而也有下肢瘫痪的危险。为了不再耽误图雅,卧躺床上的巴特尔决意离婚,在现实面前,图雅也只能同意。但她坚持提出自己再婚的条件:新丈夫必须和自己一起供养巴特尔。由此,图雅开始了艰难的择夫历程,附加条件让许多前来求婚的男人打了退堂鼓。
邻居森格(森格 饰)素来怕老婆,其妻却常跟别的男人出走,并一走了之。他对图雅情苗暗生……
本片荣获2007年第5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新加坡的非典型崛起 豆瓣
Singapore: Unlikely Power
作者: 約翰.培瑞(John Curtis Perry) 译者: 林添貴 八旗 2020 - 3
☆最貧瘠的資源,創造最巨大的財富!
☆最邊陲的區域,孕育最現代的社會!
☆最複雜的族群,誕生最高效的政府!
小小彈丸之地,為何能躍居吞吐世界的大國?
新加坡的崛起,在於掌握了21世紀的歷史潮流。
新加坡的成功,來自於海洋與人才!
新加坡的國土面積只有六百多平方公里,略多於香港的一半,人口五百四十多萬,不及台北加新北。然而,它卻是全球首屈一指的航運、貿易、金融、教育中心。全球每年有一半的海上貿易從新加坡旁邊的麻六甲海峽通過,其港口每年經手約五億噸的貨運。作為美國重要的商業與戰略夥伴,新加坡在2012年吸引到的美國直接投資高達1160億美元,是對中國的兩倍,對印度的五至六倍。以城市而論,新加坡的經濟實力排名全球第六,而人均GDP排名第二,僅次於紐約。《金融時報》稱它為「東方的蘇黎世」,《經濟學人》將其整體經商方便性評為全球第一。
同時,儘管商業發達、社會富裕,透過多種高度管制的社會主義政策,新加坡有效避免資本主義社會的許多弊病,其失業人口低於2%,有90%的民眾擁有自己的住家。甚至它的威權主義政府與嚴厲的法治,也成為中國等許多集權國家欽羨的對象。
然而,這一切得來不易。當新加坡於1965年被馬來西亞「掃地出門」、被迫獨立時,沒有人看好它能在險惡的環境中生存。新加坡一無所有。沒有腹地,天然資源與勞動力不足。歷史短淺,種族、語言、信仰複雜,難以凝聚國家認同意識。資源匱乏、經濟停滯、外強進犯、內部族群衝突,隨時都有可能奪走這個新興國家的性命。但是,新加坡做到了。不僅成為赤道地帶最發達的城市,甚至躍升為世界級的小城大國。成功的條件主要有二。其一是海洋。新加坡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位於從歐洲通往中國的貿易航路上的中間點,讓它成為船隻的補給、貨物的集結與分銷、水手休憩的首選地點。結合平靜無波的深水港,地理優勢使得它多年榮居全球最大貨櫃裝卸港口。
李光耀──「民族的品質決定了國家的結果。你如何挑選人才、如何訓練他們、組織他們,以及最後如何管理他們,決定了差異。」
然而,在客觀條件之上,更重要的是人的智慧與決心。從1819年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史坦佛‧萊佛士說服大英帝國從荷蘭人手中奪下它,發展為前進中國的貿易據點,一直到李光耀帶領它走出「被獨立」的陰霾,邁向獨立自主,接著「經濟發展之父」吳慶瑞規劃裕廊工業區,推動造船、煉油等工業,並積極在港口採用超級散裝輪與貨櫃碼頭,趕上20世紀最重大的海運革命。這一切靠的都是有遠見的政治家的苦心擘畫、堅強的意志,與劍及履及的行動力。透過廢水回收與海水淡化,新加坡甚至預計在2061年達到飲用水的自給自足!
在《新加坡的非典型崛起》一書中,全球海洋史專家約翰.培瑞教授從十四、十五世紀前開始,追尋曾經來過這裡的移民、海盜、商人與征服者的腳步,穿越大航海時代、英國統治、日本占領,直到獨立自治,描述這個擁抱多元民族與來自四面八方的貨物、資金與觀念的小島,如何在華人的經商頭腦與英國人的傑出統治下,發揮海洋優勢,締造在「第三世界的沙漠裡,創造第一世界的綠洲」的理想。本書列舉多項新加坡崛起的因素,包括戰略地理位置、歷史巧合、多元文化、彈性又務實的政治決策、為了未來而選擇寬恕過往的罪行,以及廣納人才全力打造吸引國際投資的環境。誠如作者所言,新加坡不是烏托邦,但其故事精彩動人,充滿希望。任何對東南亞、航海、全球商貿與領導力有興趣的讀者,《新加坡的非典型崛起》是你絕對不容錯過的巨作。
名人推薦
新加坡、香港、台灣代表專文推薦:
沈旭暉(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副教授及全球研究課程主任)、林韋地(新加坡醫生、作家、草根書室董事)、劉曉鵬(政大國發所教授兼亞太研究英語學程主任)
全球專家讚譽
「培瑞是個嫻熟海洋與外交的歷史學家,他提供了一個關於新加坡的獨到觀點,這個具有指標性的港口城市,像香港和巴林一樣從一介英國殖民地轉變成商業、服務與知識的重鎮。在這本書中,他一步步追溯新加坡這個種族和文化多元的城市,如何發展出獨特的社會政策,以及新加坡領導菁英們如何傳授給全球領袖們一堂世界級的領導課。」──傅高義(Ezra Vogel,哈佛大學榮譽教授、《鄧小平改變中國》作者)
「一本出色、引人入勝、令人忍不住一睹為快的好書。這本書的主角非常渺小,但內容包羅萬象。它帶領我們了解為何新加坡在世界上如此重要,以及為何是一個非典型強權。本書也讓我們了解,新加坡的歷史演進也在國家發展的進程中成為不可或缺的要角。」──易明(Elizabeth Economy,美國外交關係協會高級研究員暨亞洲研究部主任、《習近平與新中國》作者)
「新加坡的歷史就是二十一世紀的歷史:微小但極具創意的外交政策可以創造出巨大的經濟機會、政治穩定與多元文化的交流。獅城的發展歷史實在有太多值得學習之處,而培瑞則是最棒的嚮導。對國際關係有興趣的讀者,絕對不能錯過這本重要著作。」──詹姆斯.史塔萊迪(Admiral James Stavridis,美國退休海軍上將、塔夫茨大學佛萊契法律與外交學院前院長、《海權爭霸》作者)
「論敘事,節奏完美。論描述,生動清晰。論理論,紮實且深刻。在脈絡描繪與差異對比之間可見涉獵範圍之廣。人物描寫時有洞見。評論非常大膽。培瑞的這本《新加坡的非典型崛起》極具啟發性。」──菲立普.費南德茲-阿梅斯托(Felipe Fernandez-Armesto,英國歷史學家、《大探險家》和《文明的力量》作者)
「培瑞這本書賦予讀者一場流暢又愉快的閱讀體驗,書中將這個東南亞城市國家置於一個歷史脈絡之中,並鏗鏘有力地敘述在過去兩百年來,有遠見的領導菁英們如何發揮堅強的政治決心和地理優勢,進而打造出一個世界級的經濟強權。」──林肯.潘恩(Lincoln Paine,美國著名海洋史學家、《海洋與文明──世界航海史》作者)
「憑藉詳盡的調查與全面的論述,培瑞對於新加坡這座島嶼與地區的過去、現在以及未來的論述充滿洞見與智慧。任何好奇當代世界大趨勢是如何打造出一個現代商業城市國家,以及為何非此地莫屬的人,這本書你一定不能錯過。」──丹尼爾.費納莫(Daniel Finamore,美國畢巴帝艾塞克斯博物館〔Peabody Essex Museum〕海洋藝術與歷史館長)
「令人難忘的一本關於歷史與經濟的傑出作品。」──丹尼爾.摩斯(Daniel Moss,《彭博商業周刊》亞洲經濟專欄作家)
神探 (2007) IMDb 豆瓣 TMDB 维基数据
神探
8.5 (790 个评分) 导演: 杜琪峰 / 韦家辉 演员: 刘青云 / 安志杰
其它标题: Mad Detective / MAD探偵 7人の容疑者
天才和疯子常常只是同一个人的两种描述。神探陈桂彬(刘青云 饰)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和天才画家梵高一样,他也曾经割下自己的耳朵。尽管破案无数,侦探能力超凡,却终被世俗认定是疯子一个,提早从警局里退了休。
探员何家安(安志杰 饰)接到了一桩棘手的案件。案发地在树林,两名警员王 国柱(李国麟 饰)和高志伟(林家栋 饰)办案之后,只有高志伟平安归来,而王国柱和他的枪则神秘失踪。何家安请来陈桂彬为他指点迷津,却未料到陈桂彬的“疯子”行为又一次在侦探过程中表露无遗。他断定高志伟就是此案凶手,并把推理建立在他自己大量的想象之上。他自称能看到高志伟的“七宗罪”,正是这些罪恶把高志伟引向犯罪之路。然而,要何家安相信这一切并不容易,因为他已经被高志伟的演技所迷惑……
2025年3月3日 看过
看过03年美国的《致命ID》,惊喜感就没那么强了。
悬疑 犯罪 社会
戰後歐洲六十年 卷四 豆瓣
作者: 東尼.賈德 译者: 黃中憲 左岸文化 2013 - 1
普立茲獎決選名單
亞瑟.羅斯圖書獎(Arthur Ross Book Award)
撒繆爾.強森獎決選名單(Samuel Johnson Prizes)
紐約時報、英國衛報、倫敦書評、Foreign Affairs、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推薦
《紐約時報書評》《新政治家》《觀察家》《獨立報》《衛報》年度選書
2012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歐洲聯盟
「歐盟是對歷史的回應,但永遠無法取代歷史。...像狐狸一樣,歐洲懂得很多。」
一九八九年,蘇聯解體,東歐從鐵幕走出,在歐洲大門外張望,極力想重返歐洲,貧窮的東歐,讓四十多年來,偏安一隅的富裕西歐開始動搖,不斷詢問:歐洲人是誰?什麼能代表歐洲?
頻繁的交通網、流行的英語促成各地更密集的交流。一九九二年馬斯垂克條約之後,歐元和歐盟正式將歐洲凝聚一體。這個充滿活力的組織,將戰爭的歐洲,帶向和平的歐洲,因而獲得二0一二年諾貝爾和平獎。歐洲不只是地理上的名詞,還升級成一種生活方式,比美國更值得學習 。
但是,隨著時日漸長,這個深入到乳酪上的標籤都能管的超國家組織, 並沒有激發歐洲人的熱情。繁複的決議過程,還有大國操控,令議案常常停滯不前。由於不具備國家特有的徵稅和開戰的合法性,使人民仍舊效忠自己的國家;在後民族國家的時代裡,養老金的發放和保衛國民的安全仍由國家擔此重任。
歐洲大地上的裂痕,除了國與國間的戰爭,還藏在對待猶太人的罪愆裡,各地樹立起紀念碑,象徵對往事的整頓和釋懷。只不過,這場與過去的和解反而提出了另一個難解的疑惑:誰是受傷最深的民族?尤其對東歐來說,受到共產主義迫害的人,難道會比猶太人來的少,來得輕嗎?
族群的爭端並未停歇,全球化下,許多外來移民來到歐洲,形塑多元文化、多元宗教的社會,但是,當經濟困境一來,歐洲白人便開始排外,極右派種族主義成為足以挑起選民激情的新主張。
借用德國詩人海涅的說法,如果愛歐洲的心,能夠像十九世紀民族主義剛萌芽時,法國式的愛國心那樣,具有延伸性,能超越歐洲,超越白人,擴及世界,也許歐洲能成就另一番新局;那是歐洲的機會,也是挑戰。
劉必榮(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林博文(中國時報專欄作家)、甘逸驊(政大國關中心研究員)、郭崇倫(《中國時報》主筆)、陳鳳馨(News98財經起床號主持人)、張鐵志 推薦
得獎與推薦記錄 實際的東歐經驗,和捷克語的學習,使得賈德不同常人,他同時兼具東、西歐的知識,這些優點都表現在《戰後歐洲六十年》。福山,《紐約時報》
很少有歷史學家能處理這麼大的題目,只有已成熟的學者,才能依據二手閱讀和對當代史的觀察,成就如此龐大的歷史著作。當代史的作品很容易隨著時事演進被埋沒在書海裡,但如果兼具敘事的誠意、機智的巧辯和獨特的風格,這樣的著作就能一直被傳頌。-霍布斯邦,《倫敦書評》
賈德以別具一格、不同於傳統的觀點貫穿全書……
賈德時時謹記宏觀的觀照或跨文化的主題探討。文筆流暢、優美、引人入勝;全書八百多頁,幾乎每一頁都能予人樂趣和啟發。-菲立普.費南德茲—阿梅斯托,《泰晤士報》
我得大力推崇賈德的《戰後歐洲六十年》……它擺脫了陳腐的冷戰模式,合理評價歐盟的角色,為理解歐盟提出嶄新、富啟發性的觀點。-麥可.霍華德爵士,《泰晤士報文學副刊》年度好書
綜合、分析、反思的上乘之作。它把這分裂大陸的歷史視為一個整體來看待,提醒我們一九六八年是既巴黎且布拉格。-提摩西.加頓-艾什,《泰晤士報文學副刊》年度好書
他敢於以渾然一體的敘述闡明一九四五年後歐洲的總貌……
這是具有慧思與人性的歷史書寫……短期內不可能有人能超越賈德的成就。-諾曼.戴維思,《衛報》
描述一九四五年後的歐洲史──政治史、思想史、文化史──
是精彩且引人入勝之作。-伊恩.博斯特里吉,《衛報》年度好書
精湛剖析今日的歐洲如何從一九四五年的灰燼和疲憊中站起來。-J. G. 巴拉德,《新政治家》年度好書
一旦了解這本書的卓絕出眾,你會大吃一驚……書中幾乎每一頁
都使四十歲以上的讀者想起他們所曾感受、盼望、參與或逃離的東西。-尼爾.艾斯徹森.《倫敦書評》
這本書不只百分之百值得推薦;還應作為全歐陸學校的必備教材。一部曠世巨著。《蘇格蘭週日報》
一部精彩巨著,文筆有力,闡述清晰,
具有許多來自個人在政治、社會領域之敏銳親身觀察的深刻洞見。
全書涵蓋的範圍之廣令人驚嘆……賈德?熟運用形形色色的資料,全書展現出對已發生、正發生、且需要予以面對和了解的改變之深刻理解。- 瑪莉娜.華納,《觀察家》年度好書
《戰後歐洲六十年》是歷史研究的傑作,帶我們綜觀過去六十年東方與西方、文化與地緣政治,無縫交織在一塊的歐洲……權威之作。-約翰.格雷 《英國獨立報》
賈德以勤奮精神和淵博學識走過一九四五年後歐洲的大路和偏僻小路……他不只探索了這個現代大陸的what和when,而且最重要的,探索了why。-博依德.通欽,《英國獨立報》年度歷史好書
一九四五年後的歐洲復興史和那過程所受到的限制,已被人講述過許多次,但少有人講得像賈德那麼清楚,那麼從容自信……對賈德來說,以如此易讀、公允的方式敘述這段錯綜複雜的歷史乃是一大成就,而他的著作……在未來多年裡仍將是標竿之作。-《BBC歷史雜誌》
江湖儿女 (2018) 豆瓣 IMDb 维基数据 TMDB
江湖儿女
7.5 (985 个评分) 导演: 贾樟柯 演员: 赵涛 / 廖凡
其它标题: 金钱与爱情 / 灰烬是最洁白的
故事开始于2001年的山西大同,巧巧(赵涛 饰)和斌斌(廖凡 饰)相恋多年,巧巧一心希望能够和斌斌成家过安稳的生活,但斌斌身为当地的大佬,有着自己更高远的志向。一场意外中,斌斌遭人暗算危在旦夕,巧巧拿着斌斌私藏的手枪挺身而出救了斌斌,自己却因为非法持枪而被判处了五年的监禁。
一晃眼五年过去,出狱后的巧巧发现整个世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唯一不变的是她对斌斌真挚的感情。巧巧跋山涉水寻找斌斌的下落,但此时的斌斌早已经失去了往日的锋芒,而且身边已有了新的女友。身无分文的巧巧靠着自己的智慧摸爬滚打,终于为自己挣得了一片天地。
浮城谜事 (2012)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浮城谜事
7.2 (584 个评分) 导演: 娄烨 演员: 郝蕾 / 秦昊
其它标题: / Mystery
警察童明松(祖锋 饰)负责调查一起车祸,大学生蚊子(常方源 饰) 意外惨死,童明松决定同哥们儿——喜欢蚊子的修车工秦枫(朱亚文 饰)一起调查事件真相。两人追查真相时牵扯出了中产阶级夫妻乔永照(秦昊 饰)和陆洁(郝蕾 饰),陆洁因为女儿在幼儿园的玩伴宇航,认识了她的妈妈桑琪(齐溪 饰),却在与其交往的过程中发现了丈夫的外遇……随着蛛丝马迹的层层披露,事情越来越蹊跷,童、秦二人发现乔永照、陆洁、桑琪都藏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推拿 (2014) IMDb 豆瓣 TMDB 维基数据
推拿
8.0 (805 个评分) 导演: 娄烨 演员: 郭晓东 / 秦昊
其它标题: Blind Massage / 推掌
少年时代的一场意外让男孩小马(黄轩 饰)的双眼失去了光明,自杀未遂后,阴沉的小马辗转来到了由沙复明(秦昊 饰)所经营的盲人按摩中心就职。在这里,聚集了许多和小马一样的盲人,无论是先天还是后天,生活在共同的黑暗里让这群盲人之间产生了深厚而坚实的友谊。
王大夫(郭晓冬 饰) 和女友小孔(张磊 饰)远道而来投奔沙复明,小孔充满了女人味的声音和气息令小马的内心产生了涟漪,执着而决绝的小马追寻着内心的声音,不断的向小孔靠近着。之后,一个名叫小蛮(黄璐 饰)的发廊小姐出现在了小马的生命里,随着时间的推移,小马竟然开始对小蛮产生了感情。
超脱 (2011) TMDB IMDb 豆瓣 Min reol Eggplant.place 维基数据
Detachment
8.9 (1473 个评分) 导演: 托尼·凯耶 演员: 艾德里安·布洛迪 / 马西娅·盖伊·哈登
其它标题: Detachment / 人间师格(台)
亨利•巴赫特(艾德里安•布洛迪 Adrien Brody 饰)来到社区学校担任代课老师。学校因学生反叛、经营不善而濒临绝境,多丽丝(刘玉玲 饰)为首的一批教师备受煎熬。亨利的第一堂课就遭遇了顽劣学生的挑衅,但是被他巧妙地化解。他赢得了女教师萨沙(克里斯蒂娜•亨德里克斯 Christina Hendricks)的好感。同时,他的教学方式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其中就包括因肥胖而苦闷的梅丽迪斯。她一直默默地承受着因体重带来的各种责骂与嘲笑。但是因为老师,她似乎又找到了一切的理由……
但是,亨利其实内心也有很大的压力,他的爷爷处于弥留之际,他的母亲自杀阴影始终在脑海中萦绕。某天夜里,他在公车上黯然神伤,独自流泪。这情形被一个刚受到嫖客凌辱的雏妓艾瑞卡(萨米•盖尔 Sami Gayle 饰)看到了。她尾随他,希望获得他的帮助。他起初拒绝了她的要求,后来他还是把她带回了单身公寓……
剑桥中国魏晋南北朝史 豆瓣
作者: [美] 丁爱博 / [美] 南恺时 译者: 戴卫红 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4 - 6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20年-589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复杂的时期之一。本书由来自全球的顶尖学者撰写,论文几乎涵盖了该时期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对外关系、战争、农业、性别、艺术、哲学、物质文化、地方社会和音乐。这些文章认为,这是一个变革时期,中国文化在外来思想的影响下发生了重大变化和丰富。这也是一个历史和文学被公认为独立学科、宗教因佛教的本土化和有组织道教的形成而发生转变的时代。古代中国后期历史的许多趋势都源于这个时代,比如中国南方的商业活力、历史和文学与古典研究的分离,以及女性在政治和宗教中越来越重要。
百年孤独 (2024) TMDB 豆瓣 Bangumi
Cien años de soledad Season 1 所属 电视剧集: 百年孤独
8.7 (109 个评分) 导演: 亚历克斯·加西亚·洛佩斯 / 劳拉·莫拉·奥尔特加 演员: 爱德华多·德·洛斯·雷耶斯 / 克劳迪奥·卡塔诺
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之作、经典小说《百年孤独》将拍成剧!
Netflix拿下了马尔克斯这套小说的改编权,将把它拍成一部西班牙语剧集。这也将是该小说诞生50多年首次影视化,马尔克斯的家族第一次给出了改编权。从内容和表现看其改编难度也不言而喻。
《百年孤独》通过一个家族、一个小镇的回忆,展现了一部拉丁美洲的百年画卷,现实与虚幻、神话等结合。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在198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穹顶之下 (2015) 豆瓣
9.0 (589 个评分) 导演: 范铭 演员: 柴静
其它标题: 穹顶之下:柴静雾霾调查 / 同呼吸,共命运
“我不是多怕死,我只是不想这么活”——柴静
2014年初从央视辞职的记者柴静,在2015年2月28日,推出了她自费拍摄的雾霾深度调查《穹顶之下》,这也是柴静辞职后首度公开亮相。纪录片中,柴静披露了自己离开央视的原因,她称在自己怀孕期间,女儿被诊断有良性肿瘤,出生后便要接受手术,而她自己辞职后用了一段时间专程陪伴照顾女儿。 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柴静对雾霾的感受却越来越强烈,“生活在一年竟有175天污染的北京,害怕女儿有一天会问我‘什么是蓝天’‘为什么老把我关在家里’,加上全社会对空气污染问题也越来越关心,职业训练和母亲本能都让她觉得应该回答这些问题: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该怎么办?”因此,柴静开始了这个调查。
2022年1月22日 看过
柴靜在片裡說到:“中國的改革開放不是像我原來想的那樣,像一個小鳥破殼的過程,一出來是一個完整的活潑潑的生命,它更像一個知了蛻殼的過程,一點一點一點從原有的殼裡面蛻出來,而能源就是留在這個殼當中的最後一個部分。” 留在“殼”裡拒絕“出來”的豈止只是能源改革,而是政治體制改革,只有徹底將黨政權力永遠關進籠子,熔掉鑰匙,使政治上的無邊無際和無法無天斷送一切可能性,那麼,所有過去三十多年,已經行之有效的經濟、教育、文化、科技等改革才不會一朝回到原樣。可惜,歷史沒有如果!紀錄片上映後的七年裡,中國社會呈現的變化和發生的事情足以說明。
2010s 2015 @2015 Documentary ★★★★☆
为什么贫穷? (2012) 豆瓣 TMDB
Why Poverty? Season 1 所属 电视剧集: 为什么贫穷?
9.1 (57 个评分) 导演: 布莱恩·希尔 / 本·刘易斯 演员: Abu Badr / Umm Badr
贫富不均对社会有什么影响?穷人真能掌握自己的未来?国际非营利组织STEPS INTERNATIONAL 所推动的《为什么贫穷?》(Why Poverty?)跨媒体计划,参与协同制作工作,与全球同步播出一系列探讨21世纪贫穷问题的纪录片。
《为什么贫穷?》是由总部位于丹麦的国际非营利组织STEPS INTERNATIONAL推动的非商业计划。Steps曾在2007年推动过《为什么要民主?》(Why Democracy?)。而《为什么贫穷?》即以此为基础,希望用影片刺激大众讨论贫穷问题;计划共同发起人还有英国广播公司(BBC)和丹麦广播公司(DR),这两家电视台也是本计划的主要合作伙伴和推动者。
这计划邀请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纪录片导演,以“为什么贫穷”为共同题目,拍摄了每集一小时共八集的纪录片,让世界共同思考贫穷问题,探讨全球10亿赤贫人口的过去与未来。本系列纪录片于2012年11月起全球播放,台湾PTS与英国BBC、美国PBS、日本NHK、香港RTHK等在内的70余家电视台均加入联合播出,估计观众总数超过 5 亿人。
第1集 Poor Us: An Animated History of Poverty / 当我们穷在一起:动画贫穷史
第2集 Welcome to the World / 人之初 性本穷
第3集 Park Avenue: Money, Power and the American Dream / 有钱有庇护:金钱、权力和美国梦
第4集 Land Rush / 耕者无其田
第5集 Give Us the Money / 摇滚救贫穷
第6集 Stealing Africa / 生财有“盗”
第7集 Solar Mamas / 太阳能妈妈
第8集 Education, Education / 出路
2022年1月16日 在看 第八集:《读书致贫》王振祥说他们不是一个学校,而是一个公司,需要做的就是“把学生弄进来,交了钱,然后再把他们弄走”,一年两万的学费,民办学校和专科学校,什么都学不到,老师混日子,学生混日子,就为了一纸文凭,然后进入社会找工作时,这样的代价,却只能找到月均1000的工作,而且这份工作不见得你还能轻易拿下。
2012 BBC Documentary NHK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