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史
破譯邊疆·破解帝國 豆瓣
From Frontier Policy to Foreign Policy : The Question of India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Geopolitics in Qing China
作者: 馬世嘉(Matthew W. Mosca) 译者: 羅盛吉 臺灣商務印書館 2019 - 2
新清史2.0重量級鉅獻!
國際漢學名家馬世嘉一舉打破過往對清代邊疆政策的論述,
將文化史、思想史、地理學、政治學的研究融為一爐,
以清晰的思路娓娓論證──
清王朝並不是一個無力控制其邊緣地域的失敗政體,
而是擁有複雜的資訊獲取體系,以處理與邊疆共同體間的關係。
18-19世紀的清王朝,是否真如歷來所論,
是一個忽視對外關係、閉關自守的帝國?
答案若否,那麼清朝對邊疆的治理是採取什麼樣的模式?
此一模式又如何影響其對外的政策,乃至鴉片戰爭前後的表現?
馬世嘉學識淵博,以漢文、滿文、蒙古文及歐美文獻,
呈現第一手史料的銳利,考證翔實,刺穿陳見,
他以當時的英屬印度為核心,爬梳清朝的邊疆知識系統與治邊理路,
重探清帝國從邊疆政策到對外政策的轉向內幕,
並重新思考清王朝的世界觀和鴉片戰爭的歷史背景。
★亞洲國際關係學家和歷史學家必讀之作
★重新認識清朝對外關係的經典之書
★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內陸歐亞學系博士/蔡偉傑 專文導讀
清朝初期,政府對印度的理解充斥著各種歧異矛盾的觀點。這些觀點,有的來自漢朝至明朝的文獻,有的來自佛教徒、穆斯林、基督徒等背景的文獻,也有蒙古與西藏學者們的資料。儘管各異的地理世界觀交叉傳播、相互影響,仍存在著專有名詞、宇宙論、宗教、政治意涵上極為根本的歧異。
甚至到乾隆朝,朝廷四處蒐集的印度報告還是充滿陌生字彙。乾隆因此組織多語言團隊進行翻譯、整理、解釋,官員們還是靠著一些去過的人與傳教士,才能畫出大清帝國邊外領域的地圖。縱然花了這麼大的努力,對印度的理解也還停留在瞎子摸象。
時序進到19世紀,最初那幾年,清廷不甚清楚的世界觀,使得戰略與軍事已經落後其他亞洲與歐洲鄰國,而大英帝國當時已成為南方邊疆上的唯一強權。對多數與清廷有所接觸的外國觀察家而言,亞洲強權儼然產生革命性的翻轉。英屬印度的報告透過不同管道送到北京,仍然充斥不同地區習慣用語,就算北京當局開始對情況有些了解,也因為不同地理名詞,而認定不列顛在印度的擴張規模並不大。
乾隆之後,漢人文士研究地理與邊疆事務解禁,他們掌握更多資料,得以用更宏觀的角度審視帝國邊疆,也警醒到大英帝國的活動無所不在。身為清朝官員的魏源主張將地理名詞標準化,認為有助於整合大清對外的政策,可惜提案未被採納。而鴉片戰爭後清朝在對外關係所顯露的破綻,也使其面臨更大的挑戰。
馬世嘉在書中運用美國哈佛燕京圖書館、大英圖書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國家圖書館、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國立故宮博物院、日本東洋文庫等處的眾多檔案與圖書,並爬梳中、英、滿、日、法、德、藏、蒙、波斯等多種語言的史料,以印度為核心,條理清晰地重現清廷對外政策的世界觀。本書修正了歷來對清代與英屬印度強權之間的理解,並分析邊疆政策與對外政策在一個多民族帝國中的緊張關係,為關注亞洲的研究者與讀者提供了寶貴的思想養分。
海外學界一致肯定
這部博而不繁的新作,無疑將使我們重新思考清王朝的世界觀和鴉片戰爭的歷史背景。──米華健(James A. Millward)美國喬治城大學艾德蒙•沃爾什外交服務學院歷史學教授
馬世嘉利用漢文、滿文、蒙古文及歐洲材料,透過這部令人驚喜的處女作,重新思考過去五百年的亞洲史學編纂史。在本書中,作者無處不顯示出自己在駕馭多語言材料方面的淵博學識。──艾爾曼(Benjamin A. Elman)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研究及歷史學講座教授
作者出色地修正了我們對清代中國與新出現的英屬印度強權之間關係的理解。清王朝並不是一個無力控制其邊緣地區的失敗政體,而是擁有複雜的資訊獲取體系,以處理與邊疆共同體間的關係。1850年之後,一種視野更寬廣的「對外政策」逐漸形成,以應對來勢兇猛的西方列強。──克里斯托弗•貝利(C. A. Bayly)劍橋大學維爾•哈姆斯沃思帝國史與海軍史講席教授
本書立論堅實,銳氣逼人,讀起來像一部偵探小說。「印度」的真正含義是什麼?它究竟在哪?它對清王朝而言意味著什麼?本書貫穿了政治史、外交史、文化史與思想史等領域,對於重構19世紀早期的中國史是一部必讀之作。──蓋博堅(R. Kent Guy)美國華盛頓大學西雅圖分校歷史系教授
這是一部卓越的、為學界所亟需的著作,對於所有研究晚期帝制中國史和早期現代全球史的學者而言都是一部必讀之作。──吳勞麗(Laura Newby)荷蘭萊頓大學教授
作者清晰地論證了清朝統治精英如何積極參與知識與世界觀的建構,本書對於推動清史的研究可謂一大貢獻,也有助於重構我們對西方帝國主義時代中國對外關係史的理解。──陸德芙(Jennifer Rudolph)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執行董事
本書打破了天下與朝貢體系的傳統解釋模式,將文化史、思想史與地理學、政治學、對外關係的研究融為一體。──《中國研究書評》
作為對中國忽視對外關係這種陳舊觀點的回應,本書不僅做出了全面的修正,而且提供了思想史層面的敘事重構,由此產生的方法論同樣可以應用於清代政治史研究的其他領域。──《中國學報》
本書對清朝地圖學、地理學和詞典編纂學的多樣化模式,及其如何拓展對早期現代世界的認識的討論,即使是中國研究領域之外的學者也能從中獲益良多。──《東亞研究書訊》
作者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部具有說服力的清代對外關係史專著,檢視了1757年至1860年間朝廷瞭解和認識英屬印度的過程。書中分析了邊疆政策與對外政策在一個多民族帝國中的緊張關係,為關注亞洲的國際關係學家和歷史學家提供了寶貴的思想養分。──美國《選擇》雜誌
2021年11月16日 已读
对准噶尔的最终军事胜利,创造了于满清自认为“历史之终结”的局面,正因为周遭不再有危及政权的重大对手,各方面的活力开始丧失,但如果它意识到大英帝国的存在,是否可以改写历史,毕竟乾隆朝末年,英国在印度和南洋的存在感已经非常强了,从耶稣会士团、南洋华人团体、新疆满回大臣、西藏驻藏大臣、廓尔喀和暹罗等藩属国那儿不可能不知道大不列颠这个威胁的存在,究竟是什么因素阻挡了信息的传递和整合,让清政府无法从全局上来制定对外政策,而依然只能困守各边疆分离的政策,马世嘉这本新清史2.0的书可以寻得答案。
中國 新清史 明清史 海外中国研究 清史
中亚史纲要 豆瓣
Central Asia
作者: [英]加文·汉布里(Hambly,Gavin)主编 译者: 吴玉贵 商务印书馆 1994 - 6
本书对中亚地区的历史进行了综合的叙述,包括:游牧帝国与佛教的传播、伊斯兰帝国的崛起、俄国的征服及其对突厥斯坦的管理等15章。
滨海遥远的过去 豆瓣
Далекое прошлое Приморья
作者: [苏] 阿·巴·奥克拉德尼科夫(А. П. Окладников) 译者: 莫润先 / 田大畏 商务印书馆 1982 - 5
《滨海遥远的过去》一书,出版于1959年,是苏联公开反华以前的著作。书中所说的“滨海地区”,指乌苏里江以东和黑龙江下游一带地方,即老沙皇强占的那片土地的东部,现在主要归苏联滨海边疆区管辖。奥克拉德尼科夫在这本书中,尽管散布了一些错误观点,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尚未否认“滨海地区”同我国东北乃至黄河流域之间有悠久的历史关系。所以,本书在详细介绍当地考古发现的同时,大量引用中国历史文献的有关记载,并对当地和我国内地的考古资料进行比较研究。
丝绸之路上的西州回鹘王朝 豆瓣
作者: 付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 7
公元840年,称雄蒙古高原近百年的回鹘汗国破灭。回鹘部众西迁至天山南北两麓,以吐鲁番盆地为中心建立西州回鹘王朝。原属游牧文明的回鹘人吸收汉人及当地族群的文化,发展出独特的西州回鹘文明,深刻改变了中亚东部的族群和文化面貌。他们在9至13世纪控制着丝绸之路天山南北两道,是唐元之间中原与西方交流的纽带。
从“异域”到“旧疆” 豆瓣
作者: 温春来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 10
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政治实体,无论在帝国时期还是在现代,都有很大的地区文化差异,并且经过了很多繁复的兴衰周期。它是怎样维系着人民共同的想象的呢?基于这个问题,作者从中国宋至清代贵州西北部地区的制度开发出发,以制度变迁为主线,兼顾经济开发与文化及身份认同,描述了贵州西北部地区整合进传统中国大一统结构的历史过程,并试图分析这一过程在学理方面所蕴含着的启示。
五色四藩 豆瓣
作者: 乌云毕力格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7 - 7
《五色四藩——多语文本中的内亚民族史研究》分上下两编。
上编“多语文本与内亚关系研究”主要是内亚民族史相关的内容,涉及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和天山北路卫拉特草原等区域的满蒙、蒙藏和满臧之间的政治关系,从时间上来讲,主要集中在清前期。本编共十一章,由十一篇独立的论文组成,分别为《明朝兵部档所见林丹汗与察哈尔蒙古》、《绰克图台吉的历史与历史记忆》、《康熙皇帝亲征噶尔丹的满文档案及其流传》、《车臣汗汗位承袭的变化》、《清太宗与扎萨克图汗素班第的文书往来》、《康熙初年清朝对归降喀尔喀人的设旗编佐》、《外藩蒙古内扎萨克盟的雏形》、《1705年西藏事变的真相》、《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圆寂的真相》、《噶尔丹与藏传佛教上层》、《图尔扈特汗廷与西藏关系(1643—1732)》。
下编“蒙古历史地理研究”涉及的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是明末漠南蒙古喀喇沁、东土默特部的游牧地考证,第二是清初神秘的“察哈尔国”游牧地的考证,第三是17世纪上半叶中亚卫拉特人各部的游牧地考,第四是关于清代蒙古地图文献的点滴。共有六章,分别为《清初“察哈尔国”游牧所在》、《东土默特游牧地之变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地之地望》、《17世纪卫拉特各部游牧地之分布》、《日本天理图书馆所藏手绘蒙古游牧图及其价值》、《清代克什克腾旗的两幅游牧图》。
玉帛干戈 豆瓣
作者: 林冠群 聯經出版公司 2016 - 10
位處中原西陲的吐蕃
崛起過程中,建構吐蕃天下體系
整合青康藏高原之部族
促使各部族於文化、語言、宗教、生活方式等各方面均吐蕃化
使得中原西陲原本為分裂割據,且相互盜抄的人文生態
為之一轉而統合於吐蕃化的浪潮之中。
今天包括西藏、青海、西康、甘肅、雲南、四川等地之2500公尺以上地區,即地理上所謂青康藏高原的區域,大部屬信奉藏傳佛教,飼養犛牛,種植青稞,以糌粑為主食的特色文化區,凸顯中國之多元文化特徵,就是吐蕃以其建構之天下體系,將其所控弦之地,予以吐蕃化所打下的基礎。更因吐蕃於唐代所展現強盛輝煌的武功,打遍天下無敵手的史實,永垂於中國史,令後代子孫印象鮮明,而於民間留傳中國西部的藏傳佛教世界,永遠是一個武功高深且神秘不可測的世界。君不見金庸小說中吐蕃高僧的龍象神功,武林第一,且性格詭譎難測。民間所有涉及宋、蒙元時期以還的武俠電影,凡是來自西方的喇嘛,個個武功高強等等,凡此,均為唐代吐蕃於中國歷史上所留下雪泥鴻爪的結果。
《玉帛干戈:唐蕃關係史研究》係林冠群教授以其所習得閱讀藏文史籍的能力,遍覽敦煌古藏文卷子、吐蕃時期的碑刻、吐蕃簡牘等唐代吐蕃第一手史料,以及歷代藏人所撰寫的史籍等為基礎,從中理解吐蕃本身對唐朝的概念、立場與策略,以及歷代藏人對唐蕃關係的見解,以之與中原王朝所書寫的吐蕃史與唐蕃關係等記載,作比較研究。林教授經年累月地就唐蕃關係,反覆思量、考索,並詳參中外學界相關的論著,經三十年的積累,終破解世所難詳的唐蕃關係,完成一本三十六萬字之專著,貢獻一家之言。
大清帝国时期蒙古的政治与社会 豆瓣
作者: 齐光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3 - 10
本书利用满、汉、蒙、藏多种语言文字史料,以卫拉特蒙古的一支阿拉善和硕特部为切入点,通过揭示该部在清朝时期的活动,首先探讨了康熙、雍正时期西北准噶尔部、青海和硕特部、达赖喇嘛地方政权等的内部动向,及清朝基于这种动向所实施的方针政策。同时又以阿拉善和硕特部为中心。考察了清朝时期外藩蒙古札萨克旗内部的社会行政组织的存在形式及其具体运营,以及札萨克王爷的部众支配手段。以此较详细、系统地论述了清朝时期外藩蒙古的政治与社会的具体面貌。
蒙古獨立與蒙中俄關係(1911-1945年) 豆瓣
作者: 其木格(Enkhchimeg Baatarkhuyag) 幸福綠光 2016 - 7
以蒙古人的觀點,解析蒙古與台灣、俄國的歷史關係,
想了解蒙古國取得獨立的真正過程,
絕不能錯過本書!
●蒙古獨立是蒙古人本身自願的,不是俄帝煽動的結果。蒙古獨立運動曾經不被任何國家支持,其獨立的過程完全依靠本身鍥而不捨的努力,向當時北方強大的鄰國(俄國)請求援助。俄國如何回答?俄國實際上對蒙古抱持何種態度?
●為了收復內蒙古,蒙古國政府曾於1913年向中國發起戰爭。蒙古國的政策以收復原先完整的領土,並恢復13世紀成吉思汗成立的「大蒙古國」為目標。依據蒙文文獻,內蒙古四十五旗當中幾乎全部希望加入蒙古國。當時蒙古國與內蒙古的關係如何?
●蒙古人於1911年發起第一次獨立運動,欲脫離滿清,卻被新建立的中華民國視為地方分離運動,加以反對。曾經建立橫跨歐亞帝國的蒙古,在歷史的悲劇中分裂為內、外蒙古。1911、1921年,內蒙古人與位於俄國境內的布利雅特蒙古人,都曾參與過獨立運動,足見蒙古國為蒙古族團結的重要中心。
●蒙古1911年的獨立運動成功後曾因俄國、中國的影響而受限,最終仍於1945年得到承認。1911~1945年如此長的時間裡,蒙古如何制定政策,順利周旋於兩國間?
●除了與中、俄國兩大強國間的關係外,蒙古也曾試圖取得美國、日本等第三方鄰國的承認,企圖影響中俄兩國對獨立一事的態度。雖然最終都未成功,此一歷史過程仍舊值得世人關注。
作者序
讓蒙古國的風吹進台灣
十多年前,當我初次踏進師大國語中心時,每間教室的牆壁上都掛著一張張世界地圖。但是,沒有一張地圖上出現「Mongolia」的字樣,相反地,卻把蒙古擺在中華民國的範圍內。
對於在獨立國家出生、長大的我而言,這簡直是一件不可思議的現象。
在我認識的諸多台灣朋友中,每一位都以為我會說中文,都稱呼我來自「外蒙古」,沒有人認為蒙古是個獨立國家。當年,我一進入台大碩士班就讀一年級時,一位教授不知為何對我抱持著十分強烈的敵意。他批評我既然是中國人,為什麼中文還說不好?或是,你就是中國人,蒙古獨立算什麼?那年我不過是個二十初頭的小女生,因自己出生長大的國家而遭受謾罵,既不解也不懂得辯護。就這樣,默默在心中留下無法忘懷的傷痕。
雖然那時我幾乎要放棄回國了,但是身邊的台灣朋友卻不斷地鼓勵著我。加上,好面子的我不願意回國時被誤解,讓人說我怎麼隨隨便便就從學校退學?終究,我選擇了留下來,甚至還拿了個博士學位。這大概是當初完全料想不到的。
這幾年裡,我發現台灣人對蒙古的瞭解真的太淺、錯誤太多了。在盡力解釋的過程中,我興起研究蒙古獨立史的興趣。因為,用中文發表的相關著作確實相當稀少,我開始希望有一本書能夠讓台灣的朋友瞭解真正的蒙古史。而當我開始認真研究蒙古獨立史時,也發現獨立過程遠比我想像的更加漫長與艱辛。我衷心希望蒙古的年輕人能多加珍惜這個國家。雖然世代更迭,現今已是個提倡人權的時代,人人都懷抱獨立自主的願望與快樂。難道這不是在前人的奮鬥中一點一滴改變而來的嗎?這份精神,相信應該長存心中。
最後,這本著作使用相當多蒙古重要的第一手材料,相信會對部分讀者有所幫助,也是本書的價值所在。由於是第一本書,不完善之處還有許多,期待更多人能夠批評指教。雖然不管在閱讀史料或是翻譯上都相當困難,最終沒有放棄而以中文發表,我真的感到相當慶幸。在台灣十幾年鼓勵我的老師以及所有朋友們,還有我的家人,我要致上最誠懇的謝意。謝謝你們,也謝謝讀者。
民國政府的西藏專使(1912–1949)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朱麗雙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16 - 1
本書整理、解讀豐富的檔案材料與文獻資料,對民國時期前往西藏的專使做一綜合與分析並重的敘事。本書描寫這些專使前往西藏的歷史背景,他們在西藏的活動以及他們體察藏族社會的獨特視解,指出西藏專使赴藏的目的除了調查西藏社會、政治、軍事等各方面情況,主要是聯絡並增進漢藏情感及重建中國對西藏的主權。
危险的边疆 豆瓣
The Perilous Frontier: Nomadic Empires and China
8.4 (14 个评分) 作者: [美] 托马斯·巴菲尔德 译者: 袁剑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1 - 7
这是一本在中国边疆史研究领域内由“重新发现”拉铁摩尔到新的“边疆范式”形成的过渡时期的代表性作品。本书通过对两千多年历史时段之内游牧帝国与中原政权之间历史关系的人类学考察,提出了一个解释包括蒙古帝国在内的游牧大帝国兴盛和衰亡的政治和经济组织分析模式,并对中原政权与这些帝国的关系作了贯通性的研究。
2020年7月24日 已读
习惯了中原视角下的编年,不妨从草原视角看北方通史,囊括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纥、契丹、女真、蒙古以及准噶尔。
中国 人类学 危险的边疆 历史 古代史
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 豆瓣
Inner Asian Frontiers of China
8.8 (12 个评分) 作者: [美]拉铁摩尔(Owen Lattimore) 译者: 唐晓峰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7 - 2
本书对这个内陆边疆的四个地区(东北、新疆、内蒙古、西藏),从生态环境、民族、生产方式、社会形态、历史演进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考察,揭示了中国内地与上述四个地区边疆地区各自不同的互动依存关系,讨论了中国内陆边疆历史的丰富多样性。由此,它展现了各个边疆地区独特的历史价值,指出了中国多民族社会文化的整合特征。
西藏問題:民國政府的邊疆與民族政治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作者: 林孝庭 译者: 朱麗雙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018 - 2 其它标题: 西藏問題
本書是中國邊疆研究領域具有開創性意義的重要專著,曾入圍2007年國際亞洲學者研究大會(ICAS)人文類最佳圖書獎。在這部書中,林孝庭教授通過深入探討民國政府與西部邊陲地方政治勢力的互動關係,揭示了國民黨政權在對日抗戰前後與國共內戰期間等不同歷史階段,把原本幾乎不存在的中央政令與影響力,滲入包括西藏在內的中國西南與中亞內陸地區,逐步實現在這些地區的國家建構。在作者看來,國民黨政府所謂的「邊疆」議題,並非全然是傳統上所認知的那種對一個中央政權不斷帶來侵擾的「邊患」議題,亦非完全是國民革命意識形態驅使下民族主義式的「族群政治」議題。相反的,一個本質上屬於地方性政權,政令與影響力皆有限,卻宣稱代表全中國的國民黨政權,面對近代西藏和其他邊疆地區的「主權」問題,靠的更多的是政治上與宣傳上的修辭,然而此種政治修辭流佈如此之廣、影響如此之遠,對1949年以後上至國家政策,下至普通民眾的一般觀念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這本書對今人理解過去和現在的漢藏關係,有着相當高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