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社会分工论 豆瓣
De la division du travail social
8.9 (9 个评分) 作者: (法)埃米尔・涂尔干 / none 译者: 渠东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0 - 4
《社会分工论》是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1893年的博士论文,是其开山之作。一开始他就显示了他反对单一的功利主义思维的立场,他指出社会是多元的,是由种种矛盾的部分组成的,是要适应相互矛盾的种种需要的,必须有一种限定与平衡。他选取的题目是一个经济学的对象,但他却要从其中找出非经济的内核来。这《社会分工论》的中心思想就是,劳动分工并不是纯粹经济现象。在这部著作中,涂尔干既提出了“社会团结”、“集体意识”、“功能”、“社会容量”、“道德密度”以及“社会分化与社会整合”这些后来一直为社会学界所沿用、修正和争论的概念‘也通过对“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环节社会”与“分化社会”以及“压制性制裁”与“恢复性制裁”的纵向二元划分,探讨了历史演进的基本规律。概言之,涂尔干的社会学主义之基本立场在《社会分工论》已初现端倪:一切存在与现象的根源,皆为“社会”。
布迪厄的社会理论 豆瓣
作者: 高宣扬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4
布迪厄是近40年来在西方学术界中被人们引用最多的当代法国著名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和思想家。他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积极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和方法论的革新,试图打破西方传统的主客二元对立的固定思考模式,创建了“建构的结构主义”的独特思想风格和理论研究新视野。他的著作极其丰富而艰深。本书作者以深入浅出和流畅的文体,系统地说明和分析布迪厄社会理论的基本脉络、主要概念及其对于当代社会问题的批判性探索成果,分别重点地说明其中最关键的“文化再生产”、“生存心态”、“场域”、“资本”及“语言象征性权力”等范畴,并就现代社会学校教育文化特权的再生产、权力正当化、生活风格及文化品味等当代消费社会的中心问题,做了详尽的分析,不但有助于推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各系学生、研究生及教师进一步深入研究布迪厄的社会理论,而且也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当代西方社会的基本问题。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豆瓣
Die protestantische Ethik und der Geist des Kapitalismus
9.8 (8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马克斯·韦伯 译者: 苏国勋 / 覃方明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 8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罗克斯伯里第3版)》内容简介:中文版的翻译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著名社会理论家苏国勋先生领衔,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和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老中青三代共同努力,并参考德文原著,在比较三联版和台湾康乐、简惠美中文版的基础上,历时三年译出。译者们本身在这一领域有多年研究,他们根据国内和国际上关于韦伯研究的最新发展,澄清了长久以来人们对韦伯一些概念的误读。
巨变 豆瓣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igins of Our Time
9.0 (8 个评分) 作者: [匈牙利] 卡尔·波兰尼 译者: 黄树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 1
20世纪思想巨匠卡尔·波兰尼代表作,台湾中研院黄树民教授经典译本修订版。
《巨变》(又名《大转型》)一书最初于1944年出版。在这部公认的伟大著作中,波兰尼的主要关切是:造成19世纪西方文明衰败的起因。波兰尼 从社会经济史的角度勾勒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要求与民族国家内 部社会福利的追求这两者之间的冲突。换言之,他以自由经济制度与社会制度之间的冲突过程来解释自律性市场社会的建立及其衰败,亦即19世纪西方文明的崩溃。这一主题是波兰尼一生思想的总结。
“欧洲文明所经历的转变,今日看来就如同当代世界各地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转变一样,以至于波兰尼的这本书几乎就像是在评论当代议题。”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
"20世纪的经典之作。"——查尔斯·金德尔伯格(Charles P. Kindleberger)
中国大历史 豆瓣
8.5 (8 个评分) 作者: 黄仁宇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 11
《中国大历史》是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书以短短二十余万字的篇幅,勾画了整个中国历史长达数千年的全貌。中国历史典籍浩如烟海,常使初学者不得其门而入。作者一改以往史学家的著述方式,不以史料堆砌为目的,也不以单一历史事件为关注点。作者倡导大历史,主张利用归纳法将现有史料高度压缩,先构成一个简明而前后连贯的纲领,和欧美史有了互相比较的幅度与层次,然后去作进一步的研究。 这种“大”历史的著述方式,注重的是对历史宏观线条的勾画,注重的是历史本身相沿成型的结构框架。《中国大历史》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中国历史的进程,着眼于现代型的经济体制如何为传统社会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机使其在中国土地上落脚。《中国大历史》中文简体字版自1997年面世以来,十来年里二十余次刊行而不衰。作为一部成功的历史学著作,其读者面早已不限于史学界;作为华裔学者中比较突出的法国年鉴派学术代表人物,黄仁宇极善于从历史的细微末节入手,而又摆脱具体历史事件的束缚,找寻更为准确的历史时代特征,此即大历史观。他强调将人物与历史大背景结合起来,且不放过人物的个性特征,从而使那些本来被史学界研究得很深的人物得以以新面孔再现于读者面前。
社会统计学 豆瓣
8.0 (6 个评分) 作者: 卢淑华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 8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社会统计学的基本内容:统计描述和统计推论,并以变量的四个层次(定类、定序、定距、定比)为切入点,简明扼要地阐述了单变量和双变量的各种统计技术。本书的例证材料多取材于社会现象,采用直观、浅显的叙述,将数理统计方法在社会研究中的应用通俗地呈现给读者,是学习、研究社会统计问题的必读课本。
本书是高等学校的统编教材,是社会学专业的必修课,同时可供文科相关专业师生学习、参考之用。
不平等的代价 豆瓣 Goodreads
The Price of Inequality
作者: (美)约瑟夫 E. 斯蒂格利茨 译者: 张子源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3 - 6
1%的少数群体虽然享受着最好的住房、最好的教育、最好的医生、最好的生活方式,但是有一样东西是金钱买不到的,那就是意识到他们的命运是与那99%的大多数命运捆绑在一起的。纵观历史,这些1%的群体最终都会明白这一道理,只不过他们常常明白得太晚了。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教授,通过走访世界各地的普通人,与他们交流,发现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不满的根本原因是相同的,那就是这些国家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在很多方面都失败了,并且二者都相当不公平。由此诞生出全球一个新趋势——服务大众。
经济社会学 豆瓣
作者: 周长城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 4
《经济社会学(第2版)》试图反映经济社会学发展的最新动态,用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分析经济行为、经济组织以及非经济因素对经济行为的影响等,主要内容包括经济社会学的理论渊源,经济社会学及其研究、理性选择与经济社会、社会资本、市场转型的经济社会学分析、交换及交换中的中介价值、消费行为、劳资关系、经济组织、企业家与企业家精神,以及经济与文化等。
人口社会学 豆瓣
作者: 佟新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 8
《人口社会学(第4版)》共分四编十五章,此次修订在每一章中增加了中国人口的现状和研究。第一编讲授了人口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研究方法和基本理论,介绍了人口社会学的发展过程和中国人口社会学的发展。第二编讲授人口过程,通过对人口的生育、死亡和迁移讨论人口生产和再生产过程,这一部分是人口社会学的基础内容,并重点分析了中国在生育、死亡和迁移方面的特点。第三编讲授人口结构,通过对人口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社会分层、婚姻家庭结构和人口的空间结构分析人口的分化状况,重点介绍了中国人口诸结构与社会问题之间的现状和关系。第四编讲授人口变迁和社会变迁,分析中国社会人口变迁和社会变迁的过程与特点。《人口社会学(第4版)》的特点是在注重基础知识的同时,关注对中国人口问题的讨论,并列有推荐阅读书目和思考题,为深入学习打下了基础,是一部适合社会学、社会工作、人口学和经济学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使用的教材。
现代社会心理学 豆瓣
作者: 周晓虹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 2
《现代社会心理学》作为多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专业的基础教材和考研考试必读书目,备受教师和读者欢迎。它一出版即获得学术界好评,先后荣获"华东地区优秀社会科学著作一等奖"、"光明杯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术著作三等奖"、"国家教委第四届优秀教材评选中青年成果奖"等奖项。
侵入与接替 豆瓣
作者: 张鸿雁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0 - 1
《侵入与接替:城市社会结构变迁新论》对21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的城市社会结构变迁的基本理论、观点及发展规律进行了全面研究,并在系统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城市社会结构变迁从理论与实践的意义上进行了论证和阐释。全书自成体系,逻辑严谨,以全新的视角和理论思维方式,从分析发达国家城市社会结构变迁的经验、社会变迁与城市社会结构变迁的区别入手,以西方发达国家和中国城市社会结构变迁的事实为分析案例,对城市社会结构变迁的各种学说、城市社会结构变迁的形式与特点、城市社会结构变迁的发展阶段与规律、城市社会结构空间演变与扩张、城市社会结构变迁与城市经济结构变迁的关系、城市社会结构变迁与郊区化等有关重大理论问题进行了全面的研究。
《侵入与接替:城市社会结构变迁新论》论题新颖,思维方式独特,研究角度独创,全新的观点和全新的命题贯穿全书,充满了思辨性思维和创新性思考,是当前中国唯一从整体上全面研究城市社会结构变迁的学术专著。可供城市管理的决策者、城市行政管理人员、城市经济与社会问题的研究人员、城市规划人员及大中专院校的师生学习参考。
社会学(第五版) 豆瓣
Sociology
9.2 (15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安东尼·吉登斯 译者: 李康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 4
《社会学》(第5版)是一部带有教科书性质的著作,世界上许多大学都将其作为社会学系的首选教学参考书,目前有多种语言的译本。与本书配套的还有网上的参考资料。该书的中文版第4版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学术和市场影响很大。
社会学研究方法 豆瓣
作者: 风笑天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 6
风笑天编著的《社会学研究方法》结合国内外社会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和高等学校社会学研究方法教学的实际,对社会学经验研究方法的基本慨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式进行了通俗简明的介绍。在内容安排上,既兼顾到实际研究的逻辑程序,又兼顾到定量及定性研究方式和各种不同的资料收集方法及技术。作者还结合自己十几年学习实践及教学的经验,介绍了一些特定的方法和技巧。
《社会学研究方法》体系科学规范,内容取舍得当,语言简明,适合高等学校的教学需要,也适合实际研究部门的人员自学及参考。
现代社会调查方法 豆瓣
作者: 风笑天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5 - 3
《现代社会调查方法》将社会调查方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与实际操作过程紧密结合,运用大量实例,通俗简明地介绍了各种资料收集与分析方法,使读者能很好地掌握从选择调查题目开始,直到完成调查报告为止的整个社会调查过程。作者还结合自己二十几年学习、实践、讲授和研究社会调查方法的经验体会,介绍了许多专门的方法和技巧。
全书体系科学规范,内容取舍恰当,语言简明易懂,适合作高等院校本科生的教材和研究生、专科生的教学参考书,同时也十分便于实际调研部门人员和对社会调查感兴趣的其他读者自学及实践参考。
吾国教育病理 豆瓣
8.8 (22 个评分) 作者: 郑也夫 中信出版社 2013 - 9
素质教育是逻辑不通的昏话
高校扩招是通吃社会各阶层的障眼法
独子政策是高考热无法降温的根源
令全社会马首是瞻的官员高学历
过度复习是摧毁创造力的利器
情商对常人重于智商
意志力的缺乏是当代社会的精神癌变
科技史是打通文理的金桥
行政化与单一化是孪生兄弟
《吾国教育病理》一反时下不涉病灶、不究病理,治标不治本的教育论述,从诸多视角,说出惊世骇俗的道理,直指中国教育的病因,直陈其解决之道,言辞犀利,一针见血,穷根问底,论据详实。既呈现了对教育病理的追问,也体现了对当下国情的关怀。
其姊妹篇《科场现形记》则从教育领域中你能想到的方方面面,呈现出你想象不到的事实。
倾向值分析 豆瓣
Propensity Score Analysis: Statistical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作者: 郭申阳 / 马克·W.弗雷泽 译者: 郭志刚 / 巫锡炜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2 - 6
本书阐述了重要的统计学原理和定理, 省略了论证, 通俗易懂, 侧重应用,是社会行为科学研究者了解当代前沿因果分析方法的重要工具书。本书系统介绍了四种用于因果分析的前沿统计方法:
(1)由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得主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杰姆斯• 海科曼(James Heckman)创立的 “样本选择模型”;
(2)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著名统计学教授保罗• 罗森堡(Paul Rosenbaum)及哈佛大学著名统计学教授唐纳德•鲁宾(Donald Rubin )创立的“倾向值匹配方法”;
(3)由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埃尔波特• 阿贝蒂(Alberto Abadie )及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圭多•因本斯(Guido Imbens )创立的 “匹配估算法”;
(4)由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杰姆斯•海科曼(James Heckman),日本东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市村英彦(Hidehiko Ichimura),及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经济学教授派彻•托德(Petra Todd ) 创立的 “核心值匹配法”。该书将所有例证的Stata 操作程序和资料公布于互联网, 以方便读者练习和运用。
示例数据下载请登录:http://ssw.unc.edu/psa/
空间回归模型 豆瓣
作者: [美] 迈克尔·沃德 / 克里斯蒂安·格里蒂奇 译者: 宋曦 格致出版社 2012 - 7
《空间回归模型》主要解决线性回归分析中空间依赖关系的相关问题,为社会科学家完备地介绍如何将空间依赖性的分析纳入回归框架。本书作者向读者介绍了两种应用最广泛的空间回归模型:空间定距因变量和空间性误差模型。此外还补充了空间分析中的疑难问题。
中国社会学史 豆瓣
作者: 阎明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 9
中国的第一代社会学者,曾经苦苦探索,以源自西方的社会学研究中国的文化体系与社会问题,试图在动荡的大时代中寻找一条强国富民之路。本书生动翔实地勾勒了中国社会学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建立、发展、变迁的过程,记述了陶孟和、李景汉、陈达、吴景超、吴文藻、潘光旦、费孝通等社会学家 的学术观点、社会实践和人生探索,探讨了中国社会兴衰与社会学以及社会学者命运的联系。
本书实在作者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写作完成的 。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见解独特,是研究中国社会学史的一部力作。
本书可供社会学界教师、学生和研究者阅读,也可供研究中国社会和历史的研究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