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
动物农场 豆瓣
Animal Farm
9.5 (39 个评分) 作者: [英] 奥威尔 译者: 傅惟慈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5 - 1
《动物农场》同中国的事务毫无关系,这是不言而喻的。既与中国无关,毋庸讳言,作者撰写这个故事是以苏联斯大林当政时期发生的一些事为蓝本的。《动物农场》讲的正是一个革命异化的历程,叫人民提高警惕,防止在革命的名义下出现的极权主义。这本书写成的日子,正值德国法西斯被同盟国打垮,人们对希特勒的种种罪行,记忆犹新。
2020年10月13日 已读
20.10.13,四星半。学校图书馆借的。这个版本的动物农场真的很便携,插图不错。将20世纪一个红色国家30多年的历史以这种形式写出,同后面出版的《1984》真的可以看出奥威尔的政治思想。在那个农场,到了最后,猪同人类又有什么区别呢?
乔治·奥威尔 动物农场 反乌托邦 外国文学 小说
孤独及其所创造的 豆瓣
The Invention of Solitude
8.6 (35 个评分) 作者: [美] 保罗·奥斯特 译者: btr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9 - 1
保罗·奥斯特自传作品,穿越层层迷雾,对父亲、家庭、自我身份的神秘追寻。
2020年6月14日 已读
因为周耀辉的散文《纸上染了蓝》小序而知道的作家,要飞写的是母亲以及家族旧事,而保罗奥斯特写的是已故、被遗忘于记忆角落的父亲,还有那些家族往事,同时也是他的处女作,奥斯特之后的小说作品故事中人物特点的来源大部分也是这部小说。已有扫描版,之后会读记忆之书部分。
保罗·奥斯特 孤独及其所创造的 小说 美国文学
豆瓣
7.5 (10 个评分) 作者: 巴金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 9
《家(增订版)》是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之一。《家》是《激流三部曲》之一,是文学大师巴金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长篇巨制。小说以五四运动浪潮波及到的滞塞内地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描写了高公馆这个“诗礼传家”、“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的没落分化过程,揭露了封建专制的腐朽本质,控诉了封建家族制度、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罪恶,颂赞年轻一代的反抗斗争精神。
台北人 豆瓣 Goodreads
8.9 (416 个评分) 作者: 白先勇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10
作为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的《台北人》,是一部深具复杂性的短篇小说集,由十四个一流的短篇小说构成,串联成一体,则效果遽然增加,不但小说之幅面变广,使我们看到社会之“众生相”,更重要的,由于主题命意之一再重复,与互相陪衬辅佐,使我们能更进一步深入了解作品之含义,并使我们得以一窥隐藏在作品内的作者之人生观与宇宙观。《台北人》之人物,可以说囊括了台北都市社会之各阶层:从年迈挺拔的儒将朴公(《梁父吟》)到退休了的女仆顺恩嫂(《思旧赋》),从上流社会的窦夫人(《游园惊梦》)到下流社会的“总司令”(《孤恋花》)。有知识分子,如《冬夜》之余嵚磊教授;有商人,如《花桥荣记》之老板娘;有帮佣工人,如《那血一般红的杜鹃花》之王雄;有军队里的人,如《岁除》之赖鸣升;有社交界名女,如尹雪艳;有低级舞女,如金大班。这些“大”人物、“中”人物与“小”人物,来自中国大陆不同的省籍或都市(上海、南京、四川、湖南、桂林、北平等),他们贫富悬殊,行业各异,但没有一个不背负着一段沉重的、斩不断的往事。而这份“过去”,这份“记忆”,或多或少与中华民国成立到大陆沦陷那段“忧患重重的时代”,有直接的关系。
書房裡的旅人 豆瓣
Travels in the scriptorium
作者: 保羅.奧斯特 Auster, Paul 译者: 趙丕慧 2010 - 10
保羅.奧斯特與你的神祕連動遊戲!展現華麗說書技巧的夢幻傑作!
遺忘過去,卸下身份,剝除關係。
直到我們一片蒼白,直到我們都變成「無名氏」,直到我們大聲探問「我是誰?」
一個出不去的房間,
一個遺忘過去的人,
一個愛與責任的謎團,
一個永不結束的故事……
故事開始了嗎?他悠悠醒來,發現自己被關在一個房間,單調寂靜,沒有多餘的家具和擺設,除了書桌上靜靜躺著的四疊手稿和三十六張照片。
我是誰?我來自哪裡?他遺失身份、遺忘過去,人們稱他「無名氏先生」。他迫切地想從手稿與照片中找到蛛絲馬跡,找到自己與這個世界的關聯。然而如同他的身份一樣無解的是,手稿上記載了不可思議的故事,卻在最緊要的關頭戛然而止。而照片裡多是他不認識的人,卻有某些熟悉的面孔讓他心中生起沉重的罪惡感。
不時有人前來探視,或關心無名氏先生,或幫助他指認照片中的人。房裡的時光悠長緩慢,無名氏先生的記憶時而清明、時而恍惚。有幾個時刻,他覺得自己幾乎能捕捉與這些拜訪者或影中人的生命交集,卻又在下個瞬間,茫茫然頓失記憶的脈絡。
直到他翻開最後一份手稿《書房裡的旅人》,映入眼簾的字字句句,竟是如斯熟悉,熟悉得令人驚愕……而故事就此結束了嗎?故事也許才正要開始。
當你翻開這本書,便進入了蒼白的房間,便無可自拔地投身至一則無休無止的故事。膠著的現況、失焦的回憶、游離的身份,無名氏先生所面臨的難題反映出人際網絡中每一個人的迷惘與徬徨。而《紐約三部曲》、《幻影書》等舊作主角重登故事舞臺,不僅讓書迷拍案叫絕,更蘊含著作者匠心獨運的巧思:我們和書中人一起在故事裡翻滾、遊蕩,如同我們被拋入世界,就此存活下去。
一九八四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Nineteen Eighty-Four
9.6 (185 个评分) 作者: [英]乔治·奥威尔 译者: 董乐山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7
《一九八四》(1949)是奥威尔的传世之作,堪称世界文坛最著名的反乌托邦、反极权的政治讽喻小说。他在小说中创造的“老大哥”、“双重思想”、“新话”等词汇都已收入权威的英语词典,甚至由他的姓衍生出“奥威尔式”(Orwellian)、“奥威尔主义”(Orwellism)这样的通用词汇,不断出现在报道国际新闻的记者笔下,足见其作品在英语国家影响之深远。
“多一个人看奥威尔,就多了一份自由的保障,”有论家如是说。
2020年2月20日 已读
半年前首次读完(写笔记+思考),佩服奥威尔对极权主义的解读。世上真的会有温斯顿和茱莉亚那样勇敢的人,而去做那些壮举吗?就算存在了,又能怎样呢?恐怕只会「下落不明」吧。想起这些,不禁害怕起来,害怕有天属于自己的自由思绪会被限制...
一九八四 乔治·奥威尔 小说 文学 极权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