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列寧的墳墓:一座共產帝國的崩潰(上卷/全兩冊) 豆瓣
作者: 大衛.雷姆尼克(David Remnick) 译者: 林曉欽 八旗文化 2014 - 9
★一九九四年普立茲獎鉅作!暢銷西方知識界二十餘載。二十年後,獨家中文版首次問世。
★ 不可不知的全球性歷史事件!猶如羅馬帝國的末日,蘇聯帝國的創建和崩塌,是人類創世紀來最轟轟烈烈、影響歷史重大進程的事件,至今仍迴響不絕。
★ 帝國崩潰二十載後,受其波及影響最大的俄羅斯和中國何以轉型為今日面貌?它們各自承擔了怎樣的教訓和遺產,又和帝國崩潰有何隱密連接?
——
蘇維埃這座長達74年的專制共產帝國如何運行,又如何轟然坍塌,對人類歷史的意義是什麼?紐約客總編輯雷姆尼克透過一群男女之眼,「描繪了人類歷史上這個最殘忍的體制如何走向它的末日。」
蘇聯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基於共產主義理想而創造出的共產帝國,它迷戀或者說迷惑了霍布斯邦等西方知識分子,殘忍地運行了七十四年,因為政治原因而死亡的人數近二千萬,政治壓迫、貪污和貧窮,讓這個帝國存在的七十多年成為人類史上最大的夢魘。然而,正如羅馬不是一日建成,帝國也並非突然坍塌。一九八八年到一九九二年,本書作者以記者身份前往莫斯科,親自生活在那末日之中,見證了這座昔日帝國坍塌的最後時日。他研究了大量官方文獻和文學史料,採訪了上千名從帝國深處走來的時代見證者,足跡遍布從庫頁島、波羅的海、外高加索「最後一座古拉格」等這個沒落帝國的所有土地,繪製出這部混合着編年史和列傳體的泱泱巨著,引領讀者在歷史和當下兩個時空裡穿梭,目睹大廈將傾,剖析帝國何以崩潰,共產制度何以無法運行,以及舊帝國的遺緒如何遺留至今,左右今日政局。
全書分為上下兩卷,共五個部分。每一部處理一個相對獨立的主題,合起來就是蘇聯這座共產帝國的崩潰圖景。
【上卷】
第一部,以記憶之名。時光進入1980年代,蘇聯就像一位肌肉鬆弛的老邁暴君,帶著宿疾蜷縮在角落。這個國家已經垂垂老矣,但仍然危險無比,並宰制公共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作者相信,蘇維埃帝國的崩潰,雖然和支撐其運行的經濟出現危機有關,然而最關鍵的因素是「歷史的潰敗」。當記憶不再被禁錮,歷史的雄獅就咻咻躍出,重返蘇聯。「當歷史不再是黨國的武器時,黨國必然毀滅。」這是帝國解體的第一步。
第二部,民主的遠景。真實的歷史已經返回,全新萌芽的各方勢力不斷蓬勃綻放,一片混亂中交織著希望和絕望。政治恐懼已經被逐漸消磨掉了,在經歷漫長的流放歲月後,索忍尼辛終於重返蘇聯。可是窮人也墮入深谷,共產黨搖身變成新的黑幫老大,帝國邊陲的礦工開始罷工,被帝國強行兼併的加盟國尋求獨立……時代的崩潰,讓人民只能求助神蹟和魔法。在一片似乎嶄新模糊的空白中,這個帝國開始了探索民主新政體的開創時刻。
——
【下卷】2014/10月出版
第三部,革命之日。索忍尼辛寫道:「共產主義的喪鐘已然敲響,但整個政治結構卻還沒有完全被摧毀。」KGB高層、警方、軍方大老和軍工業頭子等保守派負隅頑抗,企圖扭轉局勢。KGB一邊推出KGB女孩以重塑其形象,一邊暗殺自由派人士,而軍方則把坦克車輾過立陶宛首都的街頭,不斷製造政治黑暗。改革派人士大夢初醒,發現「充滿人性的社會主義之路已經處在絕途」。這一部描述了蘇聯舊體制與新興政治力量之間的對立和角鬥。明天將發生一場戰爭。
第四部,第一次出現是悲劇,第二次則是鬧劇。終於,軍方強硬派發動了政變。他們認為,蘇聯這個國家即將成為「沉淪在虛無」之中的大船,而他們要拯救心目中的帝國。事實證明,八月政變不過是一場鬧劇。它是改變一切的時刻,卻也是壓倒蘇聯帝國的最後一根稻草。「我真是一個老白痴,我親手毀了蘇聯。」——作者採用蒙太奇手法,試著從各種角度勾勒出八月政變與其後續。而他提出了一個至今仍有強烈現實感的命題:人民要怎麼做才能瓦解一個政權?而執政者要如何才能保證改革不會失控?
第五部,舊帝國的遺緒。蘇聯最後將「只會剩下俄羅斯,這正是羅馬帝國的最後結局」。鐮刀和斧頭終於從旗桿上墜落,俄羅斯從這個巨大共產帝國的軀殼中脫身而出,繼承了末日帝國的所有遺產。我們也將看見共產黨如何在新生國家盛起之時,在法庭上做出最後的可笑自辯。多年來,蘇維埃總是把這些共產黨人描繪得像是遠方的半神,法庭上,這些人只是一群穿著糟糕西裝的疲倦男人。在共產帝國的廢墟上,莫斯科進入了後極權時代的繽紛歡愉、空虛、不平等和荒謬。「在極權政體之後,民主與自由的海洋將會到來,但那卻通往了民族主義。」
——
雖然本書寫的是歷史和政治,但你毋寧視之為文學小說。全書主要是透過一群男女之眼來勾勒出蘇聯帝國的崩解,其中有些人家喻戶曉,如布哈林的革命遺孀拉林娜,有些人則默默無名,如定期給列寧屍體縫製西裝的卡萊娃女士。帝國已傾頹,然而俄羅斯的民主如玻璃般易碎,它的命運要再一次仰賴某個人的才能、意志和心跳,但作者依舊樂觀,期待或許有一天,俄羅斯會變成「雖然有問題,卻沒有災難」的正常國家,成為進步與發展之地。
中國的亞洲主義:東亞的共識還是戰爭催化劑? 谷歌图书
作者: 史峻(Craig A. Smith) 臺灣商務印書館 2025 - 06
本書特色

「亞洲主義」──
是中國民族主義的起點

排外與猜忌、族群的分裂與統合、擴張與合作的矛盾交錯,
交織成近代中國對亞洲的想像與實踐。
今日的中國與亞洲,
從未真正走出「亞洲主義」的影響。

誰能領導亞洲?
是中國?日本?還是──美國?

當「國恥未雪,民生多艱」成為民族主義的核心語彙,
一個「強國夢」將如何改寫亞洲的命運?
又將為世界帶來何種未來?

◎從「亞洲盟友」到「亞洲老大哥」──中國為何堅信自己該領導亞洲?
當帝國崩潰、列強環伺,面對百年屈辱與國土喪失,中國知識分子在廢墟中尋求出路。他們從日本「脫亞入歐」後孕育出的「亞洲主義」中,看見東亞團結的可能,也嗅到了強權政治的野心,更將之作為亞洲對抗西方秩序的起點。隨著論述的引介與轉化,中國逐步從尊奉日本為亞洲盟主,轉向強調自身在區域中的主導角色,構築起一條從「尊日」到「打倒西方帝國主義」的思想脈絡。

◎「國恥未雪,民生多艱」不只是歷史──更是今日中國的語言
從引介日本論述到建構本土思想,中國知識界將儒家倫理、種族觀與現代民族主義融合,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亞洲主義觀點。這套論述不僅回應當時的國際壓力,也反映了中國對區域角色的重新定位。從「東亞共榮」到「中國夢」,亞洲主義不再只是對抗西方的口號,而是融入中國思考主權、地緣政治與發展戰略的核心框架之中。

◎今日的一帶一路,昨日的亞洲主義
「亞洲主義」雖曾沉寂於歷史,但其核心理念已悄然重返當代中國的外交語言。從倡議「命運共同體」到強調協助發展中國家,中國正以新的語彙延續過去的思想脈絡。若要理解今日中國的區域構想與全球戰略,追溯這段思想的歷史源流將是關鍵一步。
中國的新冷戰 谷歌图书
作者: 伊恩.威廉斯(Ian Williams) 大是文化 2023 - 11
「反正習近平永遠不會真的打過來,但很多人當初也是這樣說普丁。」──本書作者,艾美獎得主、深耕中國的NBC資深記者伊恩.威廉斯
◎ 你知道中國怎麼向全球擴張嗎?為什麼臺灣是冷戰最前端?◎ 中國在南中國海開大船、鑿深海、捕大魚,菲律賓卻說這裡是他的海。◎ 為了能跟華為做生意,英國很多機構主動提供研究,包括劍橋和牛津。◎ 跟虎視眈眈的大國當鄰居,還不能搬家,怎麼活得好好的?我們得請教立陶宛。
冷戰一詞,是指二戰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列強及其盟國與以蘇聯為首的共產主義國家間,長達近半世紀的政治和區域軍事對抗。
如今,冷戰再起,只是主角從「美蘇」變成「美中」,但和上次不同的是:當年雙方軍事上結盟對抗,而如今兩大陣營間經濟上「水乳交融」到敵我難分。
中國比當年的蘇聯更富有,深入全球產業各個層面,經濟上,從南中國海、阿富汗沙漠、北極圈、喜馬拉雅山一路擴張到雲端,軍事上,為了跟美國秀肌肉,讓臺灣海峽成為全世界最危險的地方。   作者伊恩.威廉斯為英國Channel 4 News外交事務特派員,曾派駐俄羅斯,後加入NBC News擔任亞洲特派員,派駐於曼谷及北京。1996年臺灣首度舉辦民選總統時,作者在大選前幾天登上美國航空母艦獨立號,親自感受第三次臺海危機。
本書是他近年走訪世界各國的報導,讓我們看見:不搞軍事公約的中國,如何以軍事、船運、工程承包……在世界建立據點、用人民幣擴張實力,在所難免的引起比美蘇冷戰更難釐清敵我的對立。
看看亞太地區的越南、澳洲、菲律賓諸國等對中國態度轉變,身在臺灣的人是否能理解:為什麼臺灣成了「世界上最危險的地方」?如何「創造沒有和平的和平」?
◎ 中國是大國,其他都是小國.曾與共產政權勢不兩立的柬埔寨,現在經濟特區90%的投資都來自中國。.為了能做到華為的生意,英國主動提供創新的電信研究,包括劍橋和牛津。.緬甸的佤邦賭場,可以用人民幣交易,連接的也是中國的網路和電信。 ◎ 但也有被巨龍噴火惹毛了的國家們.要求清查新冠疫情起源,澳洲就此惹惱中國。但這個南半球國家完全沒在怕,對中國出口總值還屢創新高,只因他們有北京極度需要的天然資源。.與印度因爭奪「世界屋脊」,邊界屢屢爆發衝突。中國就此放手嗎?沒有,下一個目標是不丹。.臺灣有事日本有事,這不是交情,而是地緣政治等同於南中國海軟木塞的臺灣,決定了日本海上航道的暢通與否。中國想拿下臺海的野心,讓日本不得不防,重新調整對中政策。 本書還收錄作者訪臺時與外交部長吳釗燮、前參謀總長李喜明的對談,分析兩岸在這場新冷戰中,如何創造沒有和平的和平戰略:「我們可以向烏克蘭學習,怎麼在軍事強權面前捍衛自己。」──外交部長/吳釗燮「不要試著完全摧毀敵人,只要讓敵人覺得不可能成功,你就安全了。」──前參謀總長/李喜明
中國涉入的這場新冷戰,正演變為比美蘇冷戰更難化解的對立?雙方正各自拉攏各國結盟結夥,逐漸形成拉滿弓卻不射箭的狀態?臺灣如何成為全球最危險卻又是最安全的地方?
名人推薦
「傑出、資訊翔實之作。」──香港末代總督/彭定康(Chris Patten)中華民國退役上將、《臺灣的勝算》作者/李喜明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助理教授/林穎佑備役少將、前國防大學政戰學院院長/余宗基
豆瓣
La Propension des choses
作者: 朱利安 François Jullien 译者: 卓立 開學文化 2021 - 4
世間所有的布置都是必然的,不存在著因果、不存在任何假設,
唯一能做的就是順勢而行。
◆從西方人的角度來看,中國文化會呈現什麼樣的面貌?
朱利安追尋了中文裡「勢」這個字的足跡,帶領讀者穿越了戰略、權力、文藝美學、歷史和自然哲學等領域。
一路走來,我們將看到現實就如我們可以賴以運作的一個有效力的佈置,並且人的技巧和智慧就在於好好地利用該佈置所產生的趨勢,以取得最佳的效果。
從一個令人尷尬的字出發(因為「勢」只限於實際的應用並且拒絕所有的單一性的解釋),本書卻揭示了被中國文化視為理所當然的一種基本的直觀,並且同時反過來顯露了西方人在哲學上或「傳統」上的成見,尤其是那些導致人們安排了神或思考自由的成見。
◆中西方的文化間距,互相理解彼此未思的部分
西方哲學的傳統而是建立在假設和可能性之上,有目的、有終極。但中國的思維觀,是否也是同樣的方式呢?我們透過一位西方人朱利安的視角,來看中國的觀念,可以發現有別於西方思考邏輯,「勢」的緣由並非來自於外在的因果,所有的效力都在內部中形成、循環運作著。因此在初始之時就已經確定、必然會發生的一切,但它同時又勢不斷在變動著,而智者能夠掌握勢的脈動,從而順應勢、利用勢。
◆思想不是死物,它也可以活用於今!
一本企業老闆、傳產新生代、KOL行銷等各行各業菁英需要讀的一本「哲學新思維」
在朱利安的《勢》一書中,我們也可以來借鑑當今社會中的「趨勢」,『勢』其實勢的必然會發生的存在。以clubhouse 的興起為例,它的崛起並不是因為它的功能及介面。RC語音早已有相同功能,而是搭上了社會氛圍中的Podcast的「勢」。
而探究KOL們紛紛湧入clubhouse的原因?擁有clubhouse的帳號,是否真的會動搖KOL影響力?雖然不全然是,但他們也是為了迎合這波勢,必須維持他們的曝光度。不僅僅是新興產業,許多傳統產業力求轉型,亦是受到氛圍中的感染而勢而必行。而許多公司力求的「跟風經濟」亦是為了搭上當時的一波「勢」。勢隨時而變,但若能掌握勢、理解勢,你也可以運用勢。
◆一刀未剪完整版!
此書曾由中國出版社於中國地區出版,內容因應「當地民情」有大幅刪減修改。因此我們也同樣響應台灣「當地民情」,內容經朱利安親自撰筆、無任何修改刪減,將朱利安的哲學思辨「忠實完整」呈現。
独生之国 (2019) IMDb TMDB
One Child Nation
8.6 (109 个评分) 导演: Nanfu Wang / Zhang Jialing 演员: Nanfu Wang / Jiaoming Pang
其它标题: One Child Nation / 独生子女国度
该片将目光聚焦在有36年历史的计划生育政策。从1979年到2016年,这项政策影响了超过10亿女人、家庭和孩子。 影片的联合总监王男栿(Nanfu Wang,音译)是生活在美国的一名母亲。她用个人的视角来提出问题:这些未出生的孩子怎么样了?那些失去生育权利的女人们是什么感觉? 影片还曝光了因为该政策而引发的腐败问题,贩卖人口的网络也从中收益。 王男栿采访的人中,有的人就对曾经参与实施计划生育而感到悔恨,他们现在意识到,这样的举动会有怎样深远的消极影响。
東突厥斯坦獨立運動 谷歌图书 Goodreads
作者: 王柯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13 - 1
以往對東突厥斯坦獨立運動的研究,由於意識形態限制、資料匱乏、語言障礙等原因,往往局限於單一的民族視角,或簡單概論性的敘述模式。本書首次對東突厥斯坦獨立運動進行了理性、嚴肅且深入的學術研究。日文版自1995年出版後,被公認為迄今為止關於東突厥斯坦獨立運動最權威的研究著作。本書在日文版基礎上經過了大幅度的充實及修訂,增補了追究歷史淵源的章節,加入作者新近的研究成果,推進了思考的深度和廣度。在新疆問題日益突出的今天,提供了極有價值的參考。 本書尤其難得的是涵蓋了眾多珍貴的一手史料:作者遍覽東突厥斯坦共和國領導人的談話、文章、信件等數百件重要文獻,收集了大量運動當事人的日記、回憶錄,日本美國的外交資料等,採訪了與共和國領導層關係密切的少數民族人士。在史料的基礎上,作者從伊斯蘭民族社會結構、民族革命思想的起源與質變、獨立運動的內部結構和共和國的權力構造、國際關係和國際政治等方面,多角度地呈現與分析了東突厥斯坦獨立運動的政治過程和性質。研究深入獨立運動內部,層層爬梳,嚴謹推度,一步步揭示出在以往宏大敘事的遮蔽之下,一段迷離撲朔的歷史。
新疆:被中共支配的七十年 Goodreads 谷歌图书
新疆ウイグル自治区-中国共産党支配の70年
作者: Jun Kumakura 熊倉潤 译者: 鍾寧 八旗文化 2023 - 2 其它标题: 新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自1955年成立之初,中共表示將「解放少數民族」。然而,如今的中共轉而採取嚴厲的統治,將許多人安置在「職業技能教育和培訓中心」,因而備受國際社會譴責。問題是,中共為何如此?是什麼樣的治理過程,導致了對當地的維吾爾人與穆斯林的拘禁?

最初,中共以自治的名義大規模培養少數民族幹部,藉由在群體內創造既得利益者,防止其團結造反。就此而言,中共可說是藉由分裂少數民族來維持其統治。不過從「解放」以降,拒絕歸順中共的群體持續抗爭,近幾十年來,新疆境內外也發生了多次抗議和暴亂。對於這些不滿,中共認為源於地區經濟發展的停滯,若推動發展,不滿將逐步得到解決。

但實際上,發展政策擴大了貧富差距,也導致民族間關係的惡化──尤其,2013年的天安門汽車襲擊事件和隔年的昆明火車站恐怖襲擊事件,都讓官方認定:為了不讓貧困的少數民族成為「極端主義分子」,就必須加強監控並執行「反恐」政策。於是,中共在新疆建立大型的培訓中心,試圖一舉完成扶貧、也根除恐怖主義,讓少數民族獲得「重生」……

本書爬梳中共在新疆的統治歷程,可謂是新疆從「解放」至今在中共治下的一部通史;在梳理歷史脈絡時,也側重新疆當地的民族幹部地位如何衰退、以及來自內地的漢人幹部的權力上升的過程。更能使讀者明白,自新疆「解放」至今的七十年間,中國共產黨曾經自詡為少數民族的「解放者」,如今卻成為拘禁並改造少數民族的政治力量。

此外,作者也表明,國際間以「種族滅絕」來譴責中共暴行的說法仍有待商榷,實際上維吾爾人的處境比較類似「文化的種族滅絕」,正是因為中共企圖以「再教育」的方式改造維吾爾人「重生」為漢人之故。讀者也能從中得知新疆問題正與蒙古、西藏、香港、臺灣一脈相連,是中國「民族主義」本質作祟、強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結果。
走线 (2024) TMDB
走线
7.6 (34 个评分) 导演: Vivian Lee
其它标题: Walk the Line
2023年,超过37000名中国公民逃离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成为美墨边境上增长最快的族群。他们中多数从南美洲徒步穿越雨林,途径多个国家偷渡进入美国。这段惊心动魄的旅程被中国网民称为——走线。 歪脑团队贴身记录了中国走线客从土耳其到厄瓜多尔、从哥伦比亚到巴拿马,穿越达连雨林,一路向北,最终从墨西哥进入美国的历程。他们当中有被警察骚扰的同性情侣,有在街边房车中生活一年以躲避清零政策的失业中年人,有宁愿背着襁褓中婴儿一起犯险的中产家庭,也有寻求自由的单身女性。八个月后,歪脑团队再次在美国回访这些走线客,捕捉这些平凡人非凡的韧性和决心。通过真实的素材和深入的采访,本片探索了走线客们踏上这条艰难旅途的原因,并探讨了他们到达美国后梦想与现实的落差。 《走线》这部纪录片从计划到制作完成,历时将近一年半,核心团队成员来自四大洲多个国家。本片不仅深入挖掘和讲述走线客的个人经历,还结合背景资料,试图展现走线现象背后的政治环境和人权危机。 《走线》纪录片制作完成以来,在亚特兰大、台北、金门、清迈、阿姆斯特丹、华盛顿、温哥华、纽约、维也纳等多地举行线下放映,获得好评。《走线》在第17届奥地利 This Human World 国际人权电影节环境变化焦点展首映,亦入选2024年挪威 Crossings 电影节。
中县干部
作者: 冯军旗 2010 - 6
wiki百科:论文以批判性视角和参与式观察的人类学方法,对中县官员从1978年以来的政治生涯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考察和研究,展现了一个县级政府的人员结构、升迁方式和相互之间的关系,揭露了整个中国官场运行方式和中国基层政权的“上贡体制”、“买官卖官”以及权力世袭的“政治家族”的恶性政治生态[5]。同时,作者也在论文中提到:如果一个干部到了45岁还没有被提拔为县处级公务员,则其大概率将不再得到提升[6];女性获得升迁的机会很少,且多依靠家人的政治资源;秘书、办公室主任等官员提升较快,体现了“办公室主任现象”和“秘书现象”;而官员之间的正式或非正式关系在仕途中起重要的作用,而且常常是决定性作用;这种政治现状是整个中国的缩影[7],作者本人也直言从中县官员身上,可以看到中国所有县级官员的影子
日本人眼中的中國 豆瓣 谷歌图书
日本にとって中国とは何か
7.8 (5 个评分) 作者: 尾形勇 / 鶴間和幸 译者: 陳柏傑 臺灣商務印書館 2017 - 3
★★★臺灣版獨家收錄,四位重量級歷史學者對談!★★★
〈國史館館長〉吳密察
〈輔仁大學歷史系主任、教授〉林桶法
〈東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蔣竹山
〈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副教授〉藍弘岳
★探究日本學者如何養成以東洋(亞)史出發的史觀,
循著他們的研究脈絡,重新認識這個21世紀的中國。
臣屬、遣使、侵略、征服──
位在東亞末梢的日本,四度與改朝換代的中國激起火花,
從倭王到天皇,萬世一系的大和民族,
如何看待一海之隔的漢族風土更迭?
「對於日本人來說,中國早已不再是那片孕育出中國文明與中華帝國的遙遠大陸世界,也不再是書本中的那個想像的世界。日本人必須要有接受中國目前這個樣貌的氣度,相互理解、彼此往來,才能有所進步與成長。」
中國的改朝換代,並非是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驗證,而是確保皇帝能專制的新陳代謝;以地形解構中國文化發展,可以驗證文明並非野蠻的對應,而是人類與自然間的角力;輩分、祖先與姓氏,中國的父系社會結構,如何影響漢人社會的自我認同?
◎集合中日六位史學大家,從三國到明清、從自然地理到人文社科,以嶄新角度解構前所未見的中國歷史。
‧以二十一世紀初的「三農危機」,回顧中國歷代王朝更迭的原因,竟源自於是否做好農業社會的產業危機管理。
‧從料理、生活、服飾、音樂中,循線拆解出由各個區域合成現今中華文明的多元文化。
‧從宗族輩分的稱呼和祠堂的來歷,剖析漢人文化為何習慣透過尋根訪祖來尋找自我認同。
‧以「中國」一詞的出現,論東西方政經交流的脈絡。
‧用中國史中出現的日本記述,細數四段中日關係變化的關鍵。
◎同處東亞,同樣受過中華漢族文化洗禮,日本這樣看待過去和現在的中國。
評價過去文明中國的美好,同時抱持對現代中國的負面印象──日本和臺灣,對於中國的情結如此相似,在談論過去的歷史時,無法去掉中國不談、無法切割漢文化帶來的影響。
撰寫〈中國‧歷史的長河〉系列的當代日本史學家們,有別於他們的上一代師長,不僅熟悉外文文獻,更能講得一口道地中文,不僅能直接檢視中國史冊中的記載,更跳脫文字的平面感受,實地到中國當地考察,接觸當地風土,驗證史冊上的記述,得以從各個角度,分解出歷史中尚未被論證過的脈絡。
一直以來,臺灣對於中國的認識,都是透過教科書的條列敘述,片面且不切實際的神話描述,居於二十世紀以來不斷變動的全球局勢之後,也讓臺灣人難以跳脫臺灣海峽的兩岸觀點,無法從亞洲、甚至從全世界的視點發現現代的中國。
以政治學科、地域研究、社會科學、人文思想等不同的面相解讀中國歷史,當我們能用這種全方位的觀點解讀帶狀的歷史事件時,也就更具備宏觀未來的能力。
傳教士的詛咒 豆瓣 谷歌图书
8.0 (5 个评分) 作者: 沈艾娣 译者: 郭偉全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21 - 6 其它标题: 傳教士的詛咒
在華北的洞兒溝村,曾經有位傳教士為了帶走一尊聖母雕像,被當地教眾極力阻攔,結果不歡而散;離開之際,他憤而詛咒這個農村將會遭受七年天災,誰知不幸言中。為了解咒,這些天主教村民走到山上興建了一座七苦聖母堂,年復一年的冰雹才終於停止。口耳相傳的故事還有相類似的版本,它們的共同背景,是傳教士與依附他們的貧苦村民之間千絲萬縷的對抗關係,屬於一場在更大範圍內、日益整合中國天主教和國際教會的博弈。可惜像洞兒溝這樣天主教已經傳播了三百多年的村莊,一直消失於經典的中國史和教會史敘事中。
《傳教士的詛咒》以普世性的視野,結合歐洲的情況,講述在外部力量影響下中國的宗教生態如何變遷、借鑒與融合。沈艾娣教授透過山西洞兒溝的案例,為我們提供了遠超出「禮儀之爭」或「文化適應」的視域—從17世紀耶穌會傳教開始,天主教就適應了中國傳統文化,只不過中外傳教士、教眾及羅馬教廷,在各種衝突和妥協中無意地形成一股合力,試圖把本地教會拉到全球發展的潮流中,而這個進程一直延續至今。
沈艾娣為中國天主教會歷史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新視角,實際上幾乎是一個新範式。這一視角對世俗歷史學來說是變革性的,因為它促使我們重新認識殖民主義的影響,並找出聯繫中國史與世界史的新方法。
―趙文詞( Richard Madsen),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社會學傑出教授
本書從微觀的角度,探討一個宏觀的問題。從村裏人的眼光來看,文化的融合從來都是一種日常的生活。
―科大衛( David Faure),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榮休教授
這是一本精彩而生動的全球史著作。它展示了一種全球史的方法:不一定要縱橫十萬里、上下五千年,而可以發掘各種微妙的全球性聯繫、交流和影響。就像這個山西村莊的足跡、認同和想像,竟然遠渡重洋連到了羅馬教廷,這就是全球史。
―葛兆光,復旦大學文科資深教授
這是把微觀研究與宏觀視野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一本引人入勝的著作。無論是觀察問題的角度、歷史資料的發掘,還是研究的方法,以及對我們了解天主教在華傳播的曲折經歷,都提供了一個非常有意義的個案。
―王笛,澳門大學歷史系主任、講座教授
關於中國基督教史的研究,業已走入目的論的死胡同,本書最了不起的貢獻,正是為之指出了一條新路。……作者格外強調中國天主教社會生活和宗教實踐在地方和全球兩個層面的互動,由此為中國基督教史研究帶來一種範式轉移,這同樣能啟發中國現代史其他領域的研究。
―《哈佛亞洲研究學報》(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鍍金的鳥籠 豆瓣
The Gilded Cage
作者: 雷雅雯 译者: 李宗義 / 許雅淑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25 - 2
自200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逐漸從勞動密集、出口導向的製造業,轉向以數位科技為中心的社會發展進程。有些人將中國的後改革時期與美國的鍍金時代來相提並論;本書則認為前者更像是一只鍍金的鳥籠,中國政府與科技資本正使得社會不平等逐日加劇,並製造新形式的社會排斥。在這些矛盾之中,中國的鳥籠經濟演變為一種高度控制的體系,部分群體被排除在成長與繁榮的機會之外,沒有人擁有真正的自由和安全感。
作者描繪這種技術發展體制的輪廓及其產生的國家資本主義形式,並透過針對低端與高端人口,以及從傳統製造業、外送平台到科技公司之間的深入訪談及親身觀察,講述那些因中國迅速崛起成為經濟和科技主導地位而改變生活的人及其背後的故事。
激流中国 (2007) TMDB
NHKスペシャル 激流中国
其它标题: NHKスペシャル 激流中国
《激流中国》是日本放送协会制作的电视纪录片《NHK特集》的系列题目之一。2007年4月开播,预定播送大约一年间,4月播送两集,以后原则上每月播出一集。

NHK对其的简介是:“北京奥运会即将来临,中国正试图转向成为21世纪的大国,而同时在国内又面对诸多矛盾,面临困难的抉择。这个专辑深入采访中国变化的现场,描绘其苦恼及其纠葛。”

《激流中国》每集开头以此段文字作为指引:“夙愿的北京奥林匹克还有一年,试图从经济优先转向为真正大国的中国,如今种种矛盾,汇集成激流,汹涌而至。”
低端中國 谷歌图书
7.5 (6 个评分) 作者: 羅谷 八旗文化 2021 - 3
★2020《經濟學人》年度好書!
★理解中國發展趨勢必讀!

  習近平宣稱「全面脫貧」的背後,是半數中國人口的貧弱!
  當中國耗盡「人口紅利」之後,成長的動力將難以為繼。

  40年改革開放的成功,建立在官僚與企業聯手壓榨農民之上。
  過去,他們的廉價勞力是中國製造的原動力、經濟奇蹟的火車頭,
  如今,衰老、貧窮、低技術的他們,成為中國最大的潛在危機。

  莫路波在13歲那年輟學。但他不打算跟著他的表哥到東莞,而是隻身一人,坐了30小時的火車來到寧波。1993年的夏天,他才一出火車站,就被三個流氓痛毆一頓,搶走身上所有的財物。一輩子第一次坐火車出門的他,舉目無親,不知該如何是好……

  莫梅荃唸書到15歲,是村子裡教育程度最高的孩子之一,但她在家鄉找不到工作,農地又太小,於是來到東莞的電子工廠打工,賺一小時一塊人民幣的工資。儘管生活辛苦,她相信要離開村子人生才有希望……

  莫姓家族全都來自貴州南方的炳花村。布依族的他們雖然是少數民族,但是像他們這樣因為貧窮而必須遠赴沿海大城市找工作的中國人,占人口總數的一半,高達近六億。他們在家鄉是農民,到了城市裡做工人。從1978年的改革開放開始,「農民工」龐大的人數與其廉價勞力,就是中國經濟起飛的原動力,賺進了無數的外匯,賦予中南海領導人在世界舞台上耀武揚威的底氣。

  ◆一個中國,兩種身分:農民工雖然對中國經濟無比重要,中國特有的「戶口制度」卻待他們如二等公民,規定農民無法享有城市居民的醫療、社會福利與教育權利。他們子女無法就讀公立學校、生病不能就醫,甚至要忍受警察的隨時盤查,被打入「黑牢」勒索賄賂更時有所聞。

  ◆國家裡的異鄉人,犧牲自己成就中國經濟奇蹟:農民工既然得不到政府的保障,只得忍氣吞聲接受待遇極差的工作。名義上,共產黨信奉社會主義,實際上,他們踐踏工人福利、嚴禁勞工運動與組織。工廠靠這群廉價勞工累積巨大利益,但平均而言,鄉村人口的薪水只有城市居民的1/3。他們的犧牲成就了中國奇蹟,但也成了貧窮問題的根源。

  ◆「留守兒童」占青少年人口的1/5:今天全中國有人數高達6100萬的「留守兒童」。他們的父母去沿海城市打工,但他們無法在當地就讀公立學校。孩子被迫做選擇:與父母分離、回到家鄉就學;或是待在父母身邊,但是不能唸書,只能打零工賺錢,重蹈他們父母淪落底層的宿命。

  ◆「人口紅利」消失,「路易斯拐點」形成,發展動力難以為繼:然而,隨著中國人口的逐漸減少與老化,過去的發展模式已經走到盡頭。隨之而來的是所謂的「路易斯拐點」,意指農民工越來越少而造成的勞動力短缺。中國應對這項挑戰如果失敗,將會使中國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亦即低端產業已喪失競爭力,但又無法轉型為高附加價值產業。

  ◆既貧且弱的中國農村人口,難以支撐中國的內需市場與「中國製造2025」。在人口逐漸老化的同時,中國也面臨產業升級的壓力,希望AI與自動化生產能彌補勞動人口減少的困難。然而,大量引進機器人是否又將搶走農村人口所剩不多的就業機會?同時,大量貧窮、低教育、低技術的農村人口也難以創造內需市場。

  追蹤採訪長達20年,橫跨貴州農村、東莞工廠、秦嶺上的小學、安徽、湖北、海南島,《彭博商業周刊》資深記者為你揭露「大外宣」之外的中國!

  在《低端中國》書中,作者羅谷深入廣東、貴州、湖北、安徽、海南、陝西各省,透過與當地的底層農民工建立緊密、親切的關係,做長期的追蹤報導。這位《彭博商業周刊》的資深記者指出,雖然中國今日已經雄踞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沿海城市享有驚人的經濟成就,但戶口制度對農民工的剝奪、城鄉發展的落差、中央計畫經濟的僵化以及官員貪腐的遺害,造成中國內陸嚴重的社會不公與發展不足,埋下了危機的種子。

  過去,這樣的言論可能被歸類為蓄意唱衰中國的烏鴉,但當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2020年6月公開說出「中國有六億人每個月的收入也就人民幣一千元」時,證明了羅谷長期調查的價值與意義。

作者簡介

羅谷(Dexter Roberts)

  羅谷是美國駐派中國的資深記者,從1995年開始採訪報導中國長達23年,曾任《商業周刊》(Businessweek)中國社長與《彭博商業周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中國社長,採訪過無數中共高層、中國或外資企業的高層執行長,足跡遍布全中國各省,包括新疆、西藏等偏遠敏感地區,以及香港、澳門和台灣。報導議題涵蓋經濟改革、中美貿易與投資,工廠與農民工、人口與公民社會等等。他也曾遠赴蒙古、北韓、南韓,日本、印度、越南和柬埔寨等地,瞭解中國的政治與經濟力量對周邊國家的影響。他近期的關注集中在中國政策,如戶口制度導致的當下社會衝突和階級差距對中國經濟發展未來的影響;中美競爭與中國崛起對整個世界政治、經濟和社會的影響。

  2018年他回到美國,目前擔任大西洋理事會亞洲安全倡議(Atlantic Council's Asia Security Initiative)高級研究員,同時擔任蒙大拿大學曼斯菲爾德中心(Mansfield Center)研究員,並在政治系任教。

  羅谷畢業於史丹佛大學政治系,在校時學習中文兩年半。畢業後赴台灣師範大學繼續學習中文。之後回到美國,取得哥倫比亞大學碩士學位,主修國際事務,側重於中國研究和新聞學。

  《低端中國》是他的第一本書。


譯者簡介

廖世德

  長期從事翻譯及翻譯論述工作,現有譯作近六十冊,其中包括《敬愛的領袖:從御用詩人到逃亡者,一位北韓反情報官員眼中的北韓》、《不為人知的敵人:科學家如何面對戰爭中的另類殺手》、《不該被殺掉的微生物:濫用抗生素如何加速現代瘟疫的蔓延》、《榮格:分析心理學巨擘》,以及克里希那穆提的《生與死》、《謀生之道》、《論自由》、《心靈自由之路》、《論上帝》等書。樂意與各方朋友交流翻譯心得,個人信箱:selfliao@gmail.com
失踪的律师们:中国“法治”社会的现实 (2018)
消えた弁護士たち 中国“法治”社会の現実
导演: NHK
其它标题: 消えた弁護士たち 中国“法治”社会の現実
随着经济成长,中国民众的人权意识高涨。

习近平执掌政权后,提出贯彻依法治国,试力图依法处置民众之间的利害冲突,实现社会稳定。在另一方面,对于被认为会危害共产党统治的民众,则强化严格管控。

本片采访习近平领导层推进“依法治国”的现场,关注中国社会的光和影。
低端人口:中國,是地下這幫鼠族撐起來的 Goodreads 谷歌图书
7.6 (8 个评分) 作者: 派屈克‧聖保羅(Patrick Saint-Paul)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2018 - 4
「這世界的現實就是人人要尊嚴,但尊嚴呢,可不是人人要得起。」
這是北京城裡不可言說的低端禁忌,潛居地下室的底層勞動人口悲歌
毛澤東曾歌頌他們,現代中國的經濟奇蹟要歸功於他們
但是現在,他們卻面臨被「切除、清理、掃蕩」的命運
《低端人口:中國,是地下這幫鼠族撐起來的》見證了這一切
方怡潔、李志德、李岳軒、沈秀華、林立青、阿潑、劉嫈楓、藍佩嘉共同推薦

北京,中國極度富有的一線大城,匯聚了所有的奇蹟。
大舉遷移到此的人只有一個目的,他們要追求屬於自己的中國夢。他們以勞力換取微薄的溫飽,成為支撐北京城運轉的底層基礎勞力,擔任清潔工、外送員、服務生。
北漂的民工與移工構成了北京的日常風景,但在高房價、沒有北京戶籍的限制下,被迫無奈屈居於暗不見天日的地下室、橋墩下、廢棄建築的縫隙之間。他們有老有少,有為了籌措兒子結婚聘金千里迢迢到北京當清潔工的老夫婦;有為了在市中心飯店實習而住進地下,習慣了北京地底腐臭氣味的大學畢業生;有為了孩子的未來,離鄉打工的父母。
一旦進入北京地底,舉目所及皆是懸殊至極貧富問題的見證。明亮大廈底下,陰暗的走廊上晾著各種服務業、工人的制服;人們在勞斯萊斯、奧迪名車停靠的牆壁背面煮著千篇一律的餃子當晚餐;孩子們靠著一扇小窗,勉力呼吸著來自北京地上世界的霧霾。
這些拚命留下且住不起地面上房子的人,被稱作「鼠族」。他們像鼠一樣,群聚在北京城的地下廊道裡竄動、討生活,為中國夢燃燒生命,卻注定被貼上「低端」標籤,被驅趕、切除。

法國最大報《費加洛報》記者派屈克‧聖保羅,耗時整整兩年,帶著翻譯四處採訪北京城裡默默做工的人,數度遭遇被當局請去喝茶的危險。然而真正讓他得以貼近「鼠族」生活的契機,卻近在他暫居的大樓地下室。
當派屈克‧聖保羅發現日常所見的門房、清潔工都是自己苦無門路深入採訪的對象,正是他們維持了他的生活時,這才驚覺自己正置身中國幻夢的風暴中心,正看著這巨獸大國最殘酷的一面。

※各界一致推薦

派屈克‧聖保羅親身帶領我們在他生活的亮麗北京與鼠族居住的地底世界來回穿梭,直指這中間的終極反差,看進地底世界勉強又讓人敬佩的日常生活,看區區電梯上下之間潛居人群的不同面貌──工地工人、留守兒童、外地大學生、為兒子攢錢娶妻的父母、鼠窩裡的房東、有幸的出洞者……訴說發展背後的代價與冷漠、生存的卑微與堅韌,在在顯露出被沒收的尊嚴、體制造就的頑強。
──方怡潔(清華大學人類所 助理教授)

在這本書裡,「鼠」、「底層」、「洞穴」既是形容,更是真實寫照。
冷戰年代,中國政府下令人民挖掘無數的地下室,但直到今時今日,這些地下室才起到了原本始料未及的作用:成了最底層勞工遮風避雨的處所。這讓作者書寫中國底層時有了一個意象鮮明的切入點。 在「盛世中華」的喧天鑼鼓中,這本書描寫了當今中國的另一個,應該和「一帶一路」同樣被看見的真實側面。
──李志德(新聞工作者)

這本《低端人口》猶如東方不敗手中無堅不摧的繡花針,一針戳破膨脹過度的灌水氣球。數百萬名領取低薪、忍受超長工時、蝸居地底世界、卻撐起城市底層勞動的低端人口,才是北京這座紅色首都背後的真相。
──李岳軒(獨立媒體《移人》編輯總監)

我想沒有人會夢想自己有天要成為所謂的「低端人口」。
尤其在「中國夢」的急促催動下,多數中國人應都有想拉著、依著中國經改的大躍進往前滑翔。但是,為了夢想中的好機會與好日子,許多從農村遷移到沿海或內陸都市的民工,連翅膀都來不及長出就已淪為「鼠族」。在付不起高價房租、為了多存些錢的情勢下,他們長期窩居在如看不到天日、呼吸不到新鮮空氣、髒亂、公安有虞的北京地底,或是許多城市外圍,居住條件擁擠惡劣的城中村裡。
據估計約有一百多萬移工潛居在北京最繁華、富裕區域的地底,他們是中國首都能維持日常運作的基礎勞動力,從工地勞工、大樓清潔員、到各類勞動人力;他們有男有女,有年輕也有從農村退休後到城裡賺取養老金或為兒子籌錢買房。既將來臨的雷雨,對於北京地面上的住戶來說,意味著灰得發黑的天空將接受豪雨的清洗。但對「窩在城市臟腑裡的居民,這是預告他們既將迎戰淹入家中那充滿污染物質的大水。」前法國駐中國記者,派屈克‧聖保羅在他2016年出版、中譯書名《低端人口:中國,是地下這幫鼠族撐起來的》中寫道。這本書從制度及社會關係,調查記錄寄居北京地底移工的日常困境與掙扎,走訪中國內陸探訪留守兒童無法與父母同住的被「遺棄」感,也對應地面上光鮮富裕上層階級的大夢想與奢華。
中國作為國際經濟強權不是靠那些亮眼的數字所打造而成,而是靠,長期受中國政策歧視,以要不起尊嚴、隨時可能被驅逐的大批「低端人口」,來建構起中國政府及富有階層的中國夢。
──沈秀華(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副教授)

作者以深入採訪的方式探討成功中國的另一面,我們也得以觀看他對於這些「鼠族」的理解或觀察,另一個報章媒體少有報導的中國也因為這分紀錄逐漸完整:巨大的貧富差距、人與人之間機會的不對等,還有在階級固化後於貧窮線上努力謀生的群眾。
北京和台北,有一樣的角落。
──林立青(作家)

不論是「貓抓老鼠」,還是無法解決的鼠患,「鼠」在這本書裡有多種寓意跟用法,每一個都指向生態、權力結構與無能翻轉解決的困局。因為這本書不僅僅談北京這城市,不單單只說鼠族這群人的生活,派屈克主要藉著鼠族/民工來談當代中國的政策、制度與問題。
──阿潑(文字工作者)

一直一直往下挖,《低端人口:中國,是地下這幫鼠族撐起來的》鑽入中國經濟成就的地底下,直視陽光未曾照拂的底層人生。
──劉嫈楓(媒體工作者)

讀這本書像剝洋蔥,一步步揭露中國亮麗經濟下的暗黑底層生活,也一層層內省法國記者的東方主義之眼,嗆辣中讓人心酸。
──藍佩嘉(臺灣大學社會系教授)
中國改革年代的政治鬥爭 Goodreads
8.7 (14 个评分) 作者: 楊繼繩 特區文化圖書有限公司 2004
中國改革年代的政治鬥爭(修訂版) 中國到底要不要進行政治改革?為甚麼政治改革的命題會成為當今議論不休的一個熱點,甚至可能引起一場新的政治鬥爭呢? 這本書告訴我們:你想了解這些為甚麼?就必須了解毛東逝世後的中國政治鬥爭,就必須知道胡耀邦、趙紫陽與政壇老人的博弈的詳細經過,就必須了解「六四」前後發生的政治鬥爭內幕。本書作者楊繼繩是前新華社的高級記者,根據許多寶貴的資料及採訪許多高層的當事人後在六年前出版此書,一時洛陽紙貴,而趙紫陽在生命最後的時刻讀完了它,並予以高度評價。但作者不滿足於此書的不足之處。又多方搜集,增刪補闕,加進了許多第一手資料。 作者也不囿於自己的政治傾向,本書就吸收了不同意見者的材料,也補充了一些不為人知的資料,譬如揭示了三十八軍軍長徐勤先「抗命」而被撤職判刑的真相,廓清了謠言與誤傳。可以說,本書比現有任何有關這一方面的書籍所記載的內容更為詳盡與可靠,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信史,一本不可不讀的好書。 作者簡介: 楊繼繩,新華社高級記者,著名學者。1966年畢業於北京清華大學。在新華通訊社任記者、編輯35年。現任《炎黃春秋》雜誌社副社長、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第五屆理事。發表新聞、通訊、評論數以千篇計。出版專著有:《技術商品與技術市場》、《技術貿易學》、《社會奧秘之門》、《鄧小平時代》、《中國社會各階層分析》、《中國改革年代的政治鬥爭》等。1984年被評為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作為有突出貢獻的專家,1992年開始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