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
宣传 豆瓣
9.3 (18 个评分) 作者: 刘海龙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13 - 1
本书是宣传概念的历史,也是宣传观念的历史。为了回答什么是宣传、它为什么会存在、大众为什么会容忍宣传等问题,本书追溯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宣传概念的产生、美国20世纪初宣传与民主的争论、俄国革命的宣传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宣传观念、二十世纪后期的新宣传等宣传观念发展的重要环节,并以此为背景,重点研究了中国宣传观念的产生、国民党及共产党宣传观念的建立、知识分子与宣传、1949年之后中国宣传观念的变迁等问题。本书以理性中立的笔调,详细描述了二十世纪以来各种宣传观念和话语的交锋,展示了一幅国家与个人、控制与自由、思想与身体等观念相互冲突的全景图像。本书提出的问题值得每个深受宣传影响的中国人思考。
文化现代性的视觉表达 豆瓣
8.1 (8 个评分) 作者: 吴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3
作者将日常生活、通俗文化、意识形态和大众传媒作为主要的切人点,重新考察中国社会一个多世纪的现代化进程,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视觉现代性及其狂欢性的爆发。本书从视觉哲学、视觉历史、视觉社会学和视觉政治学等角度,融合了传播学、社会理论、文化史、性别研究、后殖民理论、政治经济学等学科框架,多方面探讨视觉文化与中国现代意识生成之间的关系,分析的对象包括摄影、印刷、电影、电视、互联网、产外广告、博览会、奥运会、大型景观等各类视觉媒介与视觉现象。笔者希望做一个当代视觉文化的“游荡者”,从看似不相关和琐碎的文化现象与事件中,扒梳现代性文化的表征与逻辑,对现当代中国传媒文化中的各种视觉文化现象进行批判性分析,以图从特定的角度揭示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人的精神特质、思维方式、意识形态和集体想象,为现代性研究、中国近代文化变迁研究和当代通俗文化研究提供新的理论洞见和案例分析。
对空言说 豆瓣
SPEAKING INTO THE AIR:A History of the Idea of Communication
9.6 (27 个评分) 作者: [美] 约翰·杜翰姆·彼得斯 译者: 邓建国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 - 1
在当今社会,传播扮演着至关重要而又独一无二的角色。
《对空言说:传播的观念史》一书,以广泛的跨学科的人文视角,向读者展现了传播的观念史,它不仅阐述了传播观念的历史沿革,而且旁征博引,论及历史、哲学、宗教、文化乃至法学与技术史领域,将传播的视域追溯至西方思想中那些最根本的问题。即体现了传播学研究的人文取向,也以一种通俗大众的表达方式激发了公众对传播学的兴趣。
《对空言说》为突破美国实证主义传播学研究传统提供了可行的路径,也因此成为传播思想史的奠基之作。该书在2000年荣膺美国传播学会奖,这是美国传播学界的最高奖项,并在传播学界乃至公众之间激发起广泛的对话。
初识传播学(插图第7版) 豆瓣
A First Look at Communication Theory,7e
作者: [美]埃姆·格里芬(Em Griffin) 译者: 展江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2016 - 6
畅销全美20年的传播学经典入门书
...................
※编辑推荐※
☆ 人际沟通、影响力、团队决策、认知内心及外在世界……现代社会每个至关重要的领域,都离不开传播学的核心——信息解读与处理。
☆ 在信息与人类生活须臾不可分离的今天,传播学是人人都必须 掌握的一门艺术。
☆ 学界资深名师倾力打造,专为入门者定制的最佳学习框架。书中引入大量电影情节与生活案例,深入浅出,绝不枯燥。
☆ 享誉全美的畅销经典教材,风行20余年,亚马逊网站长期五星好评。任可想要系统了解传播力的读者不可错过。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享誉全美的畅销经典教材,由著名传媒学者埃姆·格里芬根据在美国惠顿学院浸淫数十年的教学经验撰写而成,在多次更新版本的过程中,反复征求、汲取学界权威以及上百万名读者的反馈意见。为使读者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传播学的精髓,本书精心遴选32种传播理论进行讲解,对近年大热的理论前沿亦有所涉猎。
与其他教材相比,本书最大特点在于强调读者体验,不但祛除了传播学理论的晦涩刻板,而且致力于将它们转换为普通人可以在生活中应用的工具。全书以深入浅出的方式,由信息、意义、语言、思维等最基本的概念入手,逐步过渡到如何认识与理解人际之间,乃至个人与群体、与社会及文化的纷纭复杂的关系。
消费社会 豆瓣
8.1 (41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让·鲍德里亚 译者: 刘成富 / 全志钢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10
本书围绕消费这个中心对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社会进行了详尽而深刻的剖析,向人们揭示了大型技术统治集团是如何引起不可遏制的消费欲望,并在此基础上对阶级社会里的各个阶层重新进行了划分。 消费是用某种编码及某种与此编码相适应的竞争性合作的无意识纪律来驯化他们;这不是通过取消便利,而是相反让他们进入游戏规则。这样,消费才能只身取代一切意识形态,并同时只身担负起整个社会的一体化,就像原始社会的等级或宗教礼仪所做到的那样。 --让·鲍德里亚 如果说,《物体系》一书的重点为揭露当今世界存在的功能性有序结构,那还是一个形而上学的本体论命题;而《消费社会》则试图走进形下的经济生活中发现一种新的支配和奴役关系:消费者与物的关系竟然不再是人与物品的使用功能之间的关系,它已经转变为人与作为“全套的物”的有序消费对象的被强暴关系了。这是一个无限的消费意义链环和强制性系列。以我的理解,这正是今天市场经济的消费结构中生成的欺骗性的伪欲望场境。消费场中,人是被一个看不见的铭记凸状锁链捆住并强迫消费的。需要指出的是,此处的强制性并不是外在的可感的东西,而是消费中的诱奸!因为,这种强制性的实施恰恰是通过一种被幻象引诱中的自愿。
法国大革命前夕的舆论与谣言 豆瓣
Dire et mal dire: L'opinion Publique au XVIIIe Siècle
作者: [法] 阿莱特·法尔热 译者: 陈旻乐 文汇出版社 2018 - 3
人微言轻的民众、晦明不定的言论,何以动摇法国王室的统治?
法国历史学家阿莱特·法尔热作品,视角独特的法国大革命研究。
································
1716年,有人在威尼斯听见了水怪的嚎叫,巴黎人以讹传讹,纷纷议论是土耳其人率领80万大军,乘 坐200艘帆船,意欲攻打威尼斯。
1721年,著名大盗卡图什被捕,各种版本的故事传遍巴黎的大街小巷,来描述他曾经的“战绩”和悲惨的结局。
1769年,巴黎盛传教皇暴毙,这个谣言的产生只是因为法国国王宣布了一个活了100岁、名叫勒帕普的士兵的死讯。
法国大革命前夕,流言蜚语充斥巴黎街头巷尾,各个阶层的人都被裹挟其中。法国著名史学家阿莱特·法尔热着眼于普通民众,通过研究当时的日记、警察报告、手抄新闻、回忆录和巴士底狱档案,她发现在18世纪后半叶,巴黎公众已经开始通过各种途径对他们的城市所发生的事情表达明确的意见,而政府一方面认为民众不够成熟、冲动或无知,另一方面通过密探系统对于民众舆论进行严密的监控。在巴士底狱被攻破之前,巴黎的普通民众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思想变化,进而从崇拜国王转为处死国王?这种精神变化又是如何发生发展,直至深入人心?这正是本书着力阐述和尝试回答的问题。
交往在云端 豆瓣 Goodreads
Personal Connections in the Digital Age
8.2 (12 个评分) 作者: [美] 南希·K.拜厄姆 译者: 董晨宇 / 唐悦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0 - 1
互联网和移动电话颠覆了我们对于自身和人际关系的许多传统认知。说起它们对生活的影响,我们既焦虑、又兴奋。在《交往在云端》中,南希·拜厄姆为数字媒体在人际关系中扮演的角色提供了批判性的思考框架。本书并没有太多劝诫性的寓言故事,而是以研究数据为基础,帮助读者理解日常关系中的这些重要变化。
《交往在云端》将学术研究和生活实例相结合,回答了类似下面这样的问题:中介化互动可以是温情和私人化的吗?人们在线上会撒谎吗?在线上建立的关系可靠吗?数字媒体会破坏我们的其他关系吗?整体而言,本书强调,只有理解了数字媒体的特质,以及发展、使用它们的社会语境与人际情景,这些问题才能得到解答。
《交往在云端》反映了社交媒体和数字技术的最新发展,明确了新媒体带给我们的困扰,同时也指出我们当下对于新媒体的评价与历史上关于早期通信技术的讨论其实并无两样。书中讨论了我们应该如何使用中介化语言和非语言行为来发展社区和社交网络,又如何去建立线上的新关系、维系线下的旧关系。
对于媒体研究、传播学、社会学的学生和学者,以及那些希望更加了解数字媒体和日常生活关系的人们来说,《交往在云端》应该列入必读书目之中。
媒体奇观 豆瓣
作者: 【美】道格拉斯·凯尔纳 译者: 史安斌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 1
《媒体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通过分析企业、个人和政府以大众传媒为渠道制造的一个个耸人听闻的事件,向读者揭示了当代美国社会所蕴含的矛盾与危机。作者将被媒体放大的事件称为“奇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媒体奇观”理论,具体从商业、体育、犯罪、影视和政治媒介报道的五大主题选取案例,透彻分析沉淀于媒体信息表层之下的文化内涵,并对人类在新千年的前途提出自己的忧思和警示。
作为文化的传播 豆瓣
作者: 【美】詹姆斯·W.凯瑞 著 / G.斯图尔特·亚 译者: 丁未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9 - 1
《作为文化的传播》是文化研究领域的经典作品,精选了作者的论文和演讲稿,从文化角度研究传播手段和现代技术、媒介与社会。作者超凡的洞察和富有见地的评论,在学术批评家中是少有的。他在书中考察了美国新闻业的历史和现状,创造性地提出传播的传递观和仪式观,为美国新闻传播学的研究开辟了新路径。
《作为文化的传播》初版的中文版曾于2005年推出,作者从人类制造符号、建构现实、维系传统这样的文化角度重新构想传播与传播研究,为我们展开了一幅集壮观、有趣、人本、理想为一体的新画卷,得到不少中国传播学者的精神共鸣,对拓宽中国传播学研究的视野产生了深远的意义。
本书为全新修订版,加拿大教授G. 斯图尔特·亚当和著名华人学者潘忠党教授做了学术导读。
众声喧哗 豆瓣
6.8 (10 个评分) 作者: 胡泳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 9
本书触及了网络政治学中的一个重大话题——网络空间中的私域与公域。随着科技的进步,在信息时代的开端,公与私的含义和边界都出现了不容忽视的游移。《众声喧哗》主要探讨,经由新的共有媒体的作用,传统的公私两分如何在社会和政治的双重压力下产生消长和易位。在这里,公域与私域不能看做结构性的东西,而必须视之为一种流和一种过程。在网络时代,我们既要追求生机勃勃的公共生活,又要保证私人领域一定的自主性。共有媒体也许不能一夜之间改变中国政治,但是却能够促进独立于国家的社会力量的发展。
新媒体用户研究 豆瓣
作者: 彭兰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0 - 5
《新媒体用户研究》关照新媒体时代的人,探究人与新媒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在新媒体作用下人与人的关系。
全书从三个关键视角来观察新媒体时代的用户:其一,节点化的用户。作者将新媒体用户视作新媒体的传播、社交关系、服务这三种网络的节点,以此洞察新媒体时代传播的新意涵以及社会关系的重塑。其二,媒介化生存的人。移动时代新媒体用户的数字化生存,也是一种典型的“媒介化”生存,媒介与现实生活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映照、相互生成的关系。理解这些新的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新媒体时代的人。其三,赛博格化的人。正在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在促成人的“赛博格”化,也使得人-机关系成为未来重要的传播关系。
人既是新媒体的用户,也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更是复杂的生命体。《新媒体用户研究》既体现以人为本的观察视角,更呈现出面向未来的研究意识。
舆论 豆瓣 Goodreads
Public Opinion
9.3 (42 个评分) 作者: [美]沃尔特·李普曼 译者: 常江 / 肖寒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5
《公共舆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它第一次对公共舆论做了全景式的描述,自1922年问世以来,已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至今仍然保持着这个领域中的权威地位。其影响力经久不衰的奥秘在于,它卓有成效地梳理了舆论研究中一系列难以回避的问题,比如舆论从哪里来?它是怎样形成的?它能造成什么样的结果?谁是公众?公共舆论是什么意思?它是仅仅在公众中传播还是由公众自己形成的?它什么时候才能成为独立的力量?该书对成见、兴趣、公意的形成和民主形象等问题做了精辟而深刻的探讨,完成了新闻史上对舆论传播现象的首次全面论述,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控制论革命者 豆瓣
Cybernetic Revolutionaries: Technology and Politics in Allende's Chile
7.7 (6 个评分) 作者: [美] 伊登·梅迪纳 译者: 熊节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8
●本书是技术史研究典范之作,先后获得埃德尔斯坦奖(Edelstein Prize)、计算机历史博物馆奖(Computer History Museum Prize)。作者梅迪纳亦凭借本书获得 IEEE电气史终身会员奖(IEEE Life Member's Prize in Electrical History)。
●打破互联网的“美国叙事”,以丰富的史料文献与人物访谈,描绘阿连德时代智利宏观经济与网络互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及其背后科技创新与政治变革的宏大历史。
20世纪70年代的智利,在阿连德政府的社会主义改革时期,曾经有机会发展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覆盖全国的实时经济信息网络:Cybersyn。这是一场政治与科技的双重变革。一方面是阿连德领导的社会主义政党对智利社会的和平改造;另一方面则是由技术专家整合有限经济和科技资源,引导的技术革新。然而,这次宏观经济与网络互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像很多南美洲故事一样,最后在地缘政治的默剧中悄然收场,不了了之。
本书在详实的历史资料和大量人物访谈的基础上,再现了Cybersyn的曲折进程,让我们看到科学技术并非中立的,认为科技发展本身有其必然路径,可能是一种过于单纯的科技决定论视角。透过Cybersyn这样的异类映照出科技发展的另一种可能性,我们才会留意到政治力量在其中扮演的至关重要的推动角色。
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 豆瓣
Ideology and Modern Culture
作者: [英]约翰·汤普森 译者: 高铦 等 译林出版社 2019 - 3
本书是研究大众传播与意识形态之关系的必读作品,也是详细阐释深度解释学的力著,在方法和理论上都很有借鉴意义。最为重要的是,它强调了大众传播如何通过现代文化的传媒化,建立和支持了统治关系,从而建构意识形态,由此延伸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
在这部内容涵盖广泛的著作中,约翰•B. 汤普森对意识形态的初始叙述进行了扩展,并将其与现代社会中的文化和大众传播联系起来。对于马克思、曼海姆、霍克海默、阿多诺和哈贝马斯等在意识形态理论方面的主要贡献,汤普森给予了简洁而批判性的评价。他认为,这些思想家,以及更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和政治理论家,并没有充分论述大众传播的本质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为了克服这种不足,汤普森对大众传播的发展进行了广泛的分析,并勾勒出一种大众传播及其影响的独特社会理论框架,从而延伸并拓展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
弯曲的脊梁 豆瓣
Bending Spines: The Propagandas of Nazi Germany and the 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
8.4 (16 个评分) 作者: (美)兰德尔·彼特沃克 译者: 张洪 上海三联书店 2012 - 6
为什么极权主义的宣传,比如在纳粹德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开始时卓有成效,却最终失败?外界观察家在解释这段时期的宣传时常常犯两个致命的错误。首先,他们假设因为有警察国家的支持,宣传机器得以广泛有效地工作,人们对希特勒和昂纳克欢呼雀跃,因为他们担心不这样做的后果。其次,他们认为,宣传确实成功说服了大多数的公民,纽伦堡集会反映了大多数德国人的想法,大多数东德人相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二战盟国于是担心,铲除纳粹主义将是非常艰巨的任务。西方知名的学者们或政治家们,没有预计到东德会崩溃得如此迅速。
有效的宣传取决于一系列有说服力的方法,从最温和的建议到公开的暴力,二十世纪的独裁者对此都深有体会。从许多方面来看,现代极权主义运动在本质上是宗教性质的世界观。纳粹主义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提供对文化,道德,科学,历史和娱乐的方方面面的解释;他们也提供人们接受现状的原因。
本书考察了纳粹德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使用的所有说服技巧,并试图指出这两个系统最终失败的原因。
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2019 豆瓣
作者: 刘海龙 2019 - 10
自《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2006》出版以来,《解析》每年出版一本,形成品牌,受到新闻传播专业师生和研究者的关注。书名冠以出版当年的年号,每年的《解析》都是对前一年我国新闻传播学各方面研究现状和学界业界热点问题的回顾,根据内容划分为章。 《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2019》对2018年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从学术层面、热点话题研究层面做了概述。书中不仅收录了多篇关于新闻传播学理论研究和新媒体研究的综述、研究报告,一册在手,纵览头一年学科发展前沿、重点难点问题解析;而且,书中多篇论文回顾新闻传播领域面临的老问题,展望新的研究方向,兼顾历史研究与前沿探索。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豆瓣 谷歌图书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8.6 (81 个评分) 作者: 欧文·戈夫曼 译者: 冯钢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5
我想把这个研究报告当作一种手册,详尽叙述一种社会学观点。社会生活,特别是在建筑物或房舍的有形界限内有组织的社会生活,可以根据这种社会学观点来研究。我将描述一组特征,它们共同构成一种框架,这一框架能运用于任何具体的社会设施,无论是家庭设施、工业设施还是商业设施。本报告所使用的观点是戏剧表演的观点,其原理从舞台演出艺术原理引申而来。我将讨论个体在普通工作情境中向他人呈现他自己和他的活动的方式,他引导和控制他人对他形成的印象的方式,以及他在他人面前维持表演时可能会做或不会做的各种事情。
奇云 豆瓣
The Marvelous Clouds: Toward a Philosophy of Elemental Media
6.5 (8 个评分) 作者: [美]约翰·杜海姆·彼得斯 译者: 邓建国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20
何谓云之奇?似有似无,亦真亦幻,难以名状。
何以知云之奇?可以用眼看(身体),可以用笔画(技艺),可以用望远镜观测(技术)。若无眼睛、画笔、望远镜,便不知云之奇。有了它们,关于奇云的描述与记录,汇聚成文化之河,流经时空。
彼得斯问道:若无船舶,海洋是否已经神秘?若无火种,自然是否依然狂暴?若无时钟和历法,时间该如何感知?若无书写,人类是否依然蒙昧?……他往来于古今中外,穿梭于学科之林,用现代科学解答古老谜题:人与自然的关系究竟为何?
若无天问,难有奇云。凭一己之力,跨十数学科,彼得斯的思想实验最终凝聚成这本《奇云》,贯穿着一条中心线索——无媒介,不存在;真意却在言外:人类若能超越媒介,便超越了自身。
看透媒介,绕不开这本《奇云》。不要用力读它,让它向你舒缓绽放,如立于高山之巅,看云海翻涌,必有所悟。
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2020 豆瓣
作者: 刘海龙 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0 - 11
自《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2006》出版以来,《解析》每年出版一本,形成品牌,受到新闻传播专业师生和研究者的关注。书名冠以出版当年的年号,每年的《解析》都是对前一年我国新闻传播学各方面研究现状和学界业界热点问题的回顾,根据内容划分为不同板块。
《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2020》对2019年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从学术层面、热点话题研究层面做了概述。书中不仅收录了多篇关于新闻传播学理论研究和新媒体研究的综述、研究报告,而且多篇论文回顾新闻传播领域面临的老问题,展望新的研究方向,兼顾历史研究与前沿探索。
本书特色在于:点面结合,一册在手,纵览前一年学科发展概况,帮助读者深入了解重点难点问题,既可概览学科发展“面”上的现状,又在“点”上知晓最新的研究进展;权威而前沿,书中收录的综述、报告、学术文章均正式发表于本学科核心期刊及其他品质较高的专业性报刊。
天涯虚拟社区 豆瓣
作者: 刘华芹 民族出版社 2005 - 11
网络空间很复杂,好多人并不完全了解或者只是了解到一些皮毛。比如说好多人对于见网友一事总是抱着浪漫或者暖昧的想法,而事实却并不总是想象的那样。作者在做虚拟社区研究甚至是在有这个想法之前并不常呆在网上,互联网对于作者来说就是查查资料、收发信年、看看新闻的工具。担是看着越来越多的人把时间花在网上,一处文化上的直觉告诉作者:有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驱使着作者走到了网上,走到了天涯虚拟社区,并且有一种想把发现告诉大家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