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我们为什么会生病 豆瓣 Goodreads
Why We Get Sick
8.6 (24 个评分)
作者:
[美] 伦道夫·M·尼斯
/
[美] 乔治·C·威廉斯
译者:
易凡
/
禹宽平
…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8
- 3
有没有想过,人为什么会发烧、发炎?孕妇的“晨吐”是什么原因?为什么许多人小时候不爱吃青菜,长大之后就爱吃了? 焦虑、抑郁和精神疾病这么糟糕,自然选择为什么留下了它们?
演化理论是人类理解自然规律的重大突破。人是演化的产物,人类健康的方方面面自然也遵循演化规律。主流生物医学 探究疾病的生理过程、分子机制, 进而对症下药、精准治疗。在本书中,作者主张从演化的视角审视人体、疾病、衰老等健康议题, 别开生面,旁征博引,启发思考,对广大普通读者及专业人士都不无裨益。
“没有演化之光,医学的一切问题都无法得到理解。”读过本书,相信你看待人体与疾病的眼光会有所不同,对演化理论也会有更深入的了解。
演化理论是人类理解自然规律的重大突破。人是演化的产物,人类健康的方方面面自然也遵循演化规律。主流生物医学 探究疾病的生理过程、分子机制, 进而对症下药、精准治疗。在本书中,作者主张从演化的视角审视人体、疾病、衰老等健康议题, 别开生面,旁征博引,启发思考,对广大普通读者及专业人士都不无裨益。
“没有演化之光,医学的一切问题都无法得到理解。”读过本书,相信你看待人体与疾病的眼光会有所不同,对演化理论也会有更深入的了解。
运动解剖书 豆瓣
作者:
布朗蒂娜.卡莱.热尔曼
译者:
张芳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5
- 3
本书通过大量的插图介绍运动器官:多于1000幅带批注的手绘插图,前所未有的细致讲解,层次分明,生动详实地展示了与初始运动状态直接关联的骨、关节与肌肉。
在此,本书依次介绍:
- 躯干部分:脊柱、骨盆、胸廓;
- 上肢部分:肩、肘、腕、手;
- 下肢部分:髋、膝、踝、足。
并且在每个部分,注释也是逐层展开:
- 该部位形态学,
- 该部位进行的运动,
- 该部位的骨骼、关节结构以及不同的肌肉。
本书自1984年以来有四个版本相继出版,被译成11种语言全球销售。它使与身体运动技巧相关的解剖学基础知识变得一目了然,清晰易懂。
在此,本书依次介绍:
- 躯干部分:脊柱、骨盆、胸廓;
- 上肢部分:肩、肘、腕、手;
- 下肢部分:髋、膝、踝、足。
并且在每个部分,注释也是逐层展开:
- 该部位形态学,
- 该部位进行的运动,
- 该部位的骨骼、关节结构以及不同的肌肉。
本书自1984年以来有四个版本相继出版,被译成11种语言全球销售。它使与身体运动技巧相关的解剖学基础知识变得一目了然,清晰易懂。
细胞生命的礼赞 豆瓣
The Lives of a Cell-Notes of a Biology watcher by Lewis Thomas
作者:
[美] 刘易斯·托马斯
译者:
李绍明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
- 10
20世纪70年代初,《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生一件值得纪念的事。它断断续续刊载了一系列文章,总题目颇谦逊,叫做“一个生物学观察者的手记”。后来,这些文章结集成两本书,面向大众,一本叫做《细胞生命的礼赞》,一本叫做《水母与蜗牛》。两书面世后,有数百万读者观念为之一变,人生因之增色。
《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个生物学观察者的手记(汉英对照)》是作者结集的第一本书,包含一个医学家、生物学家关于生命、人生、社会乃至整个地球的思考。思想博大而深邃,信息庞杂而新奇,批评文明,嘲弄愚见.开阔眼界、激发思索。1974年出版后,立即引起美国读书界和评论界的巨大反响,获当年美国国家图书奖,此后易手数家出版社,印行二十多版次。许多篇目进入美国大学的英文读本、社会学课本和其他多种文集。刘易斯·托马斯的名字也因这一本小书而家喻户晓,有口皆碑。有评论家甚至把他比做当代知识武装下的蒙田。
《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个生物学观察者的手记(汉英对照)》是作者结集的第一本书,包含一个医学家、生物学家关于生命、人生、社会乃至整个地球的思考。思想博大而深邃,信息庞杂而新奇,批评文明,嘲弄愚见.开阔眼界、激发思索。1974年出版后,立即引起美国读书界和评论界的巨大反响,获当年美国国家图书奖,此后易手数家出版社,印行二十多版次。许多篇目进入美国大学的英文读本、社会学课本和其他多种文集。刘易斯·托马斯的名字也因这一本小书而家喻户晓,有口皆碑。有评论家甚至把他比做当代知识武装下的蒙田。
经典中医启蒙 豆瓣
8.4 (9 个评分)
作者:
李辛
中医古籍出版社
2018
- 5
《经典中医启蒙》是李辛医师在2014年9月讲授中医启蒙课程的基础上进行改编而成。
本书通过对12组经典中医概念——精、气、形、神,神魂志意魄,三焦、气机与开阖,病机与邪正,经络与穴位等的的精辟阐释,系统讲述了中医的整体思维和学习方法,引导读者对日常生活、工作、人际交往等周围的一切进行感受、观察和理解,培养学中医乃至各门学科最基本的感知能力。
此外,李辛医师分享的中医临证经验与看法,对专业的医师也有所启发。本书内容浅显易懂,讲解活泼生动,还配有生活气息的彩图,对于普通读者是一本了解传统中医和传统文化的启蒙读物。
本书通过对12组经典中医概念——精、气、形、神,神魂志意魄,三焦、气机与开阖,病机与邪正,经络与穴位等的的精辟阐释,系统讲述了中医的整体思维和学习方法,引导读者对日常生活、工作、人际交往等周围的一切进行感受、观察和理解,培养学中医乃至各门学科最基本的感知能力。
此外,李辛医师分享的中医临证经验与看法,对专业的医师也有所启发。本书内容浅显易懂,讲解活泼生动,还配有生活气息的彩图,对于普通读者是一本了解传统中医和传统文化的启蒙读物。
实用内科学 (第13版) 豆瓣
作者:
陈灏珠
/
林果为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 9
医学经典巨著《实用内科学》(13版)将于2009年8月底正式出版。本书堪称中国的哈里森,标准的内科教科书,曾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卫生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全国优秀畅销书奖(3次)等。
本书从临床实际应用出发,对各种内科疾病和综合症的诊断方法、诊断标准和成熟的治疗方法都作具体介绍,病种尽量做到齐全并能够查到。对各病种有关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新发展都有详细论述。
本版对大部分章节进行了修改。增加了“表观遗传学”的内容。在疾病分类上尽量采用最新的公认的分类方法,在各章节内都反映出“循证医学”的理念,写入国内外采用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获得的研究成果,以及最新版临床实践指南的内容,使新的可靠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在书中得到及时反映。全书600万字,共24篇249章,附录有临床常用检验正常参考值和中英文索引。内容全面,图文并茂,装帧精美,具有权威性、科学性、实用性。
名誉主编:戴自英,主编:陈灏珠、林果为。
本书从临床实际应用出发,对各种内科疾病和综合症的诊断方法、诊断标准和成熟的治疗方法都作具体介绍,病种尽量做到齐全并能够查到。对各病种有关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新发展都有详细论述。
本版对大部分章节进行了修改。增加了“表观遗传学”的内容。在疾病分类上尽量采用最新的公认的分类方法,在各章节内都反映出“循证医学”的理念,写入国内外采用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获得的研究成果,以及最新版临床实践指南的内容,使新的可靠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在书中得到及时反映。全书600万字,共24篇249章,附录有临床常用检验正常参考值和中英文索引。内容全面,图文并茂,装帧精美,具有权威性、科学性、实用性。
名誉主编:戴自英,主编:陈灏珠、林果为。
瘟疫与人 豆瓣 Goodreads
Plagues and Peoples
7.5 (19 个评分)
作者:
[美] 威廉·麦克尼尔
译者:
余新忠
/
毕会成
中信出版集团
2018
- 5
【内容简介】
公元前430年—前429年,雅典与斯巴达之战胜负难分,一场来去无踪的瘟疫使得雅典失去近四分之一的士兵,由此深刻改变了地中海世界后来的历史走向。
1520年,西班牙人科尔特斯以六百人征服拥有数百万之众的阿兹特克帝国,他们带去的“致命杀手”天花病毒在墨西哥城中肆虐,就连阿兹特克人的首领也死于那个“悲伤之夜”,于是西班牙人所向披靡。
1870年普法战争之际,同样是天花病毒,使两万法军丧失作战能力,而普鲁士军人由于做了预防接种而未受影响,战争胜负改变于朝夕之间。
疫病是人类历史的基本参数和决定因素之一。一代历史学家威廉·麦克尼尔从疫病史的角度,以编年的手法,从史前时代写至上世纪前半叶,详实探讨传染病如何肆虐欧洲、亚洲、非洲等文明发源地,而这些疾病又如何塑造不同文明的特色。他率先将历史学与病理学结合,重新解释人类的行为;他将传染病置于历史的重心,给它应有之地位;他以流畅的笔调、敏锐的推理和高超的技艺,娓娓道出传染病在人类历史变迁和文明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瘟疫与人》是威廉·麦克尼尔备受欢迎的一部经典作品,也是宏观论述瘟疫与人类历史关系的史学佳作。《纽约书评》称 “此书从此扭转了人们看待世界历史的角度”,《纽约客》则认为此书是 “一部真正的革命性作品”。普利策奖得主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盛赞它提出了“富有创新也具有挑战性的历史概念,影响深远”,而历史学家威尔•杜兰特有言:“看待历史的崭新观点,我从《瘟疫与人》中受益匪浅。”
-------------
见识丛书(见识城邦出品):
01《时间地图:大历史,130亿年前至今》 [美]大卫·克里斯蒂安
02《太阳底下的新鲜事:20世纪人与环境的全球互动》 [美]约翰·R. 麦克尼尔
03《革命的年代:1789—1848》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4《资本的年代:1848—1875》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5《帝国的年代:1875—1914》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6《极端的年代:1914—1991》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7《守夜人的钟声:我们时代的危机和出路》 [美]丽贝卡·D. 科斯塔
08《1913,一战前的世界》 [英]查尔斯·埃默森
09《文明史:人类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法]费尔南·布罗代尔
10《基因传:众生之源》(平装+精装) [美]悉达多·穆克吉
11《一万年的爆发:文明如何加速人类进化》[美]格雷戈里·柯克伦 [美]亨利·哈本丁
12《审问欧洲:二战时期的合作、抵抗与报复》 [美]伊斯特万·迪克
13《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美]艾尔弗雷德·W. 克罗斯比
14《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平装+精装)[美]雅克·巴尔赞
15《瘟疫与人》 [美]威廉·麦克尼尔
16《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 [美]威廉·麦克尼尔
17《奥斯曼帝国的终结:战争、革命以及现代中东的诞生,1908—1923》 [美]西恩·麦克米金
18《科学的诞生:科学革命新史》(平装+精装)[美]戴维·伍顿
19《内战:观念中的历史》 [美]大卫·阿米蒂奇
20《第五次开始》 [美]罗伯特·L.凯利
21《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精装) [以色列]赫拉利·尤瓦尔
……后续新品,敬请关注……
-------------
【编辑推荐】
★ 全球史奠基人、《西方的兴起》《世界史》作者威廉·麦克尼尔又一部经典之作;它以恢宏的规模,将生态、人口与政治、文化整合起来,讲述3000年来传染病塑造人类与社会的历史进程,堪称论点精彩且挑战性极高的学术成就。
★宏观论述瘟疫与人类历史关系的史学力作,匠心独运,颇为可读。疫病是人类历史的基本参数和决定因素之一,麦克尼尔凭借深厚的世界史功力,敏锐机智的观察和推理、巨大的勇气和高超的技艺,娓娓道出传染病在人类历史变迁和文明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
★威廉·麦克尼尔率先将历史学与病理学结合,重新审视和阐释人类历史,纵横捭阖,提出众多独具匠心且发人深省的认识;他率先将传染病列入历史重心,给它应有之历史地位;他提供了数量惊人的细节,论述疾病在人类历史上扮演常见的关键角色。
★《瘟疫与人》一书直接启发了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的写作,激发了世界尤其是中国的医疗社会史研究,深刻影响了当今学术研究的视野与维度。
★《瘟疫与人》是“见识丛书”系列第15册,“见识丛书”系列装帧设计别具一格,封面用纸采用国际FSC环保认证的特种凯斯棉,内文纸为72克月白纯质,精装圆脊,再加上内封独特的压纹工艺,为读者呈现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
【媒体推荐】
读过《瘟疫与人》,就会从此改变看待世界历史的观点。
——《纽约书评》
《瘟疫与人》有着深奥微妙的内容,强而有力的分析。
——《华盛顿星报》
《瘟疫与人》是令人屏息之作。
——《国家观察者报》
具有原创性的非凡之作……读完《瘟疫与人》绝对会收获匪浅,麦克尼尔的苦工没有白
下。
——《华盛顿邮报》
《瘟疫与人》是麦克尼尔继《西方的兴起》之后又一部辉煌的著作。他以恢宏的规模,
将生态、人口与政治、文化整合起来,堪称论点精彩且挑战性高的学术成就。
——《柯克斯评论》
《瘟疫与人》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作者强调的是一般历史书里不常探讨的事件。读者
一旦开卷阅读,将爱不释手……本书值得立即推荐给大众。
——《坦帕论坛时报》
洞见深远……《瘟疫与人》兼具原创性与刺激性,肯定会激起一阵波澜。
——《出版人周刊》
麦克尼尔在《瘟疫与人》中,非常有说服力的论证了传染病对人类历史的巨大冲击,是
非常精彩的历史推论。
——《进步》月刊
《瘟疫与人》用引人入胜的史例,提出极为出色又具有十足挑战性的论述。
——《纽约》杂志
《瘟疫与人》是一部兼具重要性与原创性又精心研究的作品。
——《图书馆杂志》
《瘟疫与人》这本书令人无可抗拒。 ——《波士顿周日先锋报》
麦克尼尔在《瘟疫与人》中,用大量累积的证据,论述疾病在人类历史上,扮演常见的
关键角色。
——《巴顿鲁治倡导报》
《瘟疫与人》对于世界历史有着极具吸引力的新解读。 ——《旧金山观察家报》
麦克尼尔做了一件值得赞赏的事,对于人们忽略的传染病与流行病,他提供了数量惊人
的细节。
——《芝加哥日报》
《瘟疫与人》巨细靡遗的内容,为我们提供了洞见,看透疾病这种自然灾祸,如何在长
远的历史中大幅消灭世界人口。
——《纳奇兹民主报》
杰出历史学家的创新研究……对于历史事件专业的重新解读,加上科学细节的支持,麦
克尼尔提出了非常强力的论点。
——《美国图书馆协会书单》
启蒙人心……《瘟疫与人》值得推荐阅读。
——《大湍城日报》
麦克尼尔以熟练的学术风格,提出了大量证据,指出疾病在人类活动中扮演中心角色,进而影响了人类历史的进展。
——《每日新闻》
《瘟疫与人》是首屈一指的重要著作,一部地道的革命性著作。
——《纽约客》
看待历史的崭新观点,我从《瘟疫与人》中受益匪浅。
——威尔•杜兰特,美国作家兼历史学家
《瘟疫与人》提出了非常创新,也极具挑战性的历史概念,令人阅读时欲罢不能。这本
书企图引起轰动,而它也的确办到了!
——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美国记者,普利策奖得主
公元前430年—前429年,雅典与斯巴达之战胜负难分,一场来去无踪的瘟疫使得雅典失去近四分之一的士兵,由此深刻改变了地中海世界后来的历史走向。
1520年,西班牙人科尔特斯以六百人征服拥有数百万之众的阿兹特克帝国,他们带去的“致命杀手”天花病毒在墨西哥城中肆虐,就连阿兹特克人的首领也死于那个“悲伤之夜”,于是西班牙人所向披靡。
1870年普法战争之际,同样是天花病毒,使两万法军丧失作战能力,而普鲁士军人由于做了预防接种而未受影响,战争胜负改变于朝夕之间。
疫病是人类历史的基本参数和决定因素之一。一代历史学家威廉·麦克尼尔从疫病史的角度,以编年的手法,从史前时代写至上世纪前半叶,详实探讨传染病如何肆虐欧洲、亚洲、非洲等文明发源地,而这些疾病又如何塑造不同文明的特色。他率先将历史学与病理学结合,重新解释人类的行为;他将传染病置于历史的重心,给它应有之地位;他以流畅的笔调、敏锐的推理和高超的技艺,娓娓道出传染病在人类历史变迁和文明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瘟疫与人》是威廉·麦克尼尔备受欢迎的一部经典作品,也是宏观论述瘟疫与人类历史关系的史学佳作。《纽约书评》称 “此书从此扭转了人们看待世界历史的角度”,《纽约客》则认为此书是 “一部真正的革命性作品”。普利策奖得主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盛赞它提出了“富有创新也具有挑战性的历史概念,影响深远”,而历史学家威尔•杜兰特有言:“看待历史的崭新观点,我从《瘟疫与人》中受益匪浅。”
-------------
见识丛书(见识城邦出品):
01《时间地图:大历史,130亿年前至今》 [美]大卫·克里斯蒂安
02《太阳底下的新鲜事:20世纪人与环境的全球互动》 [美]约翰·R. 麦克尼尔
03《革命的年代:1789—1848》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4《资本的年代:1848—1875》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5《帝国的年代:1875—1914》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6《极端的年代:1914—1991》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7《守夜人的钟声:我们时代的危机和出路》 [美]丽贝卡·D. 科斯塔
08《1913,一战前的世界》 [英]查尔斯·埃默森
09《文明史:人类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法]费尔南·布罗代尔
10《基因传:众生之源》(平装+精装) [美]悉达多·穆克吉
11《一万年的爆发:文明如何加速人类进化》[美]格雷戈里·柯克伦 [美]亨利·哈本丁
12《审问欧洲:二战时期的合作、抵抗与报复》 [美]伊斯特万·迪克
13《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美]艾尔弗雷德·W. 克罗斯比
14《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平装+精装)[美]雅克·巴尔赞
15《瘟疫与人》 [美]威廉·麦克尼尔
16《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 [美]威廉·麦克尼尔
17《奥斯曼帝国的终结:战争、革命以及现代中东的诞生,1908—1923》 [美]西恩·麦克米金
18《科学的诞生:科学革命新史》(平装+精装)[美]戴维·伍顿
19《内战:观念中的历史》 [美]大卫·阿米蒂奇
20《第五次开始》 [美]罗伯特·L.凯利
21《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精装) [以色列]赫拉利·尤瓦尔
……后续新品,敬请关注……
-------------
【编辑推荐】
★ 全球史奠基人、《西方的兴起》《世界史》作者威廉·麦克尼尔又一部经典之作;它以恢宏的规模,将生态、人口与政治、文化整合起来,讲述3000年来传染病塑造人类与社会的历史进程,堪称论点精彩且挑战性极高的学术成就。
★宏观论述瘟疫与人类历史关系的史学力作,匠心独运,颇为可读。疫病是人类历史的基本参数和决定因素之一,麦克尼尔凭借深厚的世界史功力,敏锐机智的观察和推理、巨大的勇气和高超的技艺,娓娓道出传染病在人类历史变迁和文明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
★威廉·麦克尼尔率先将历史学与病理学结合,重新审视和阐释人类历史,纵横捭阖,提出众多独具匠心且发人深省的认识;他率先将传染病列入历史重心,给它应有之历史地位;他提供了数量惊人的细节,论述疾病在人类历史上扮演常见的关键角色。
★《瘟疫与人》一书直接启发了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的写作,激发了世界尤其是中国的医疗社会史研究,深刻影响了当今学术研究的视野与维度。
★《瘟疫与人》是“见识丛书”系列第15册,“见识丛书”系列装帧设计别具一格,封面用纸采用国际FSC环保认证的特种凯斯棉,内文纸为72克月白纯质,精装圆脊,再加上内封独特的压纹工艺,为读者呈现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
【媒体推荐】
读过《瘟疫与人》,就会从此改变看待世界历史的观点。
——《纽约书评》
《瘟疫与人》有着深奥微妙的内容,强而有力的分析。
——《华盛顿星报》
《瘟疫与人》是令人屏息之作。
——《国家观察者报》
具有原创性的非凡之作……读完《瘟疫与人》绝对会收获匪浅,麦克尼尔的苦工没有白
下。
——《华盛顿邮报》
《瘟疫与人》是麦克尼尔继《西方的兴起》之后又一部辉煌的著作。他以恢宏的规模,
将生态、人口与政治、文化整合起来,堪称论点精彩且挑战性高的学术成就。
——《柯克斯评论》
《瘟疫与人》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作者强调的是一般历史书里不常探讨的事件。读者
一旦开卷阅读,将爱不释手……本书值得立即推荐给大众。
——《坦帕论坛时报》
洞见深远……《瘟疫与人》兼具原创性与刺激性,肯定会激起一阵波澜。
——《出版人周刊》
麦克尼尔在《瘟疫与人》中,非常有说服力的论证了传染病对人类历史的巨大冲击,是
非常精彩的历史推论。
——《进步》月刊
《瘟疫与人》用引人入胜的史例,提出极为出色又具有十足挑战性的论述。
——《纽约》杂志
《瘟疫与人》是一部兼具重要性与原创性又精心研究的作品。
——《图书馆杂志》
《瘟疫与人》这本书令人无可抗拒。 ——《波士顿周日先锋报》
麦克尼尔在《瘟疫与人》中,用大量累积的证据,论述疾病在人类历史上,扮演常见的
关键角色。
——《巴顿鲁治倡导报》
《瘟疫与人》对于世界历史有着极具吸引力的新解读。 ——《旧金山观察家报》
麦克尼尔做了一件值得赞赏的事,对于人们忽略的传染病与流行病,他提供了数量惊人
的细节。
——《芝加哥日报》
《瘟疫与人》巨细靡遗的内容,为我们提供了洞见,看透疾病这种自然灾祸,如何在长
远的历史中大幅消灭世界人口。
——《纳奇兹民主报》
杰出历史学家的创新研究……对于历史事件专业的重新解读,加上科学细节的支持,麦
克尼尔提出了非常强力的论点。
——《美国图书馆协会书单》
启蒙人心……《瘟疫与人》值得推荐阅读。
——《大湍城日报》
麦克尼尔以熟练的学术风格,提出了大量证据,指出疾病在人类活动中扮演中心角色,进而影响了人类历史的进展。
——《每日新闻》
《瘟疫与人》是首屈一指的重要著作,一部地道的革命性著作。
——《纽约客》
看待历史的崭新观点,我从《瘟疫与人》中受益匪浅。
——威尔•杜兰特,美国作家兼历史学家
《瘟疫与人》提出了非常创新,也极具挑战性的历史概念,令人阅读时欲罢不能。这本
书企图引起轰动,而它也的确办到了!
——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美国记者,普利策奖得主
麻風醫生與巨變中國 豆瓣
8.7 (6 个评分)
作者:
劉紹華
春山出版
2018
- 10
我不僅從麻風患者身上學到生命的韌性,也從醫師與救助者身上學到可貴的人性。在漫長的研究與書寫過程中,我發展出了一種信仰,我不知道它與宗教是否相似。我將自己當成一座橋梁,練習彎腰、承擔與跨越,因緣際會扮演起連結過去與現在、隱微與清晰、底層與公眾之間的研究書寫者角色。我有幸被人接納、聽其述說、見識歷史、體驗生活。既然幸運如我,無論有再多困難,我都得負重盡責地把這本書寫出來。
──摘自本書〈跋:黑暗中的熒熒燭光〉
人類學者劉紹華繼《我的涼山兄弟》,再次以廣受歧視誤解的疾病為鑿,敲開一段被遮蔽的歷史。
一般人聽到麻風,少有不覺駭然,此疾在患者外觀上造成的損害,有時令人怵目驚心,因此即使傳染力很低,卻仍長期背負沉重汙名。
一九四九年中共建政前,中國原是麻風流行之地,卻在三十年後達成世界衛生組織的防治標準,擺脫疫情威脅。這項成就得來不易,彼時苦難叢生的社會主義中國,究竟是如何辦到?這是作者試圖解開的謎團。
劉紹華的漫長解謎旅程,始自二○○三年,她在四川進行《我的涼山兄弟》時,第一次踏入麻風村。此後十餘年,她走訪中國各地的麻風聚落和防治機構,一共正式訪問四十五位不同世代的麻風醫生。麻風醫生的身影穿梭全書,如同當年他們奔忙於國家政治與底層苦痛之間。他們的生命故事,交織出社會主義中國麻風防疫運動的後臺樣貌、乃至人道理想與革命現實難以兩全的矛盾掙扎。
單數、大寫的歷史敘事,往往充滿虛構和流失真相。何況,從一九五○年代毛澤東展開極權統治,到一九八○年代鄧小平實施改革開放,其間巨變中國傷痕累累,官方對這段過往諱莫如深,更是緊控論述的詮釋權。本書以人類學民族誌方法為主,文獻爬梳為輔,勉力將歷史還諸沉默眾人,為時代留下複數的重要證言。
──摘自本書〈跋:黑暗中的熒熒燭光〉
人類學者劉紹華繼《我的涼山兄弟》,再次以廣受歧視誤解的疾病為鑿,敲開一段被遮蔽的歷史。
一般人聽到麻風,少有不覺駭然,此疾在患者外觀上造成的損害,有時令人怵目驚心,因此即使傳染力很低,卻仍長期背負沉重汙名。
一九四九年中共建政前,中國原是麻風流行之地,卻在三十年後達成世界衛生組織的防治標準,擺脫疫情威脅。這項成就得來不易,彼時苦難叢生的社會主義中國,究竟是如何辦到?這是作者試圖解開的謎團。
劉紹華的漫長解謎旅程,始自二○○三年,她在四川進行《我的涼山兄弟》時,第一次踏入麻風村。此後十餘年,她走訪中國各地的麻風聚落和防治機構,一共正式訪問四十五位不同世代的麻風醫生。麻風醫生的身影穿梭全書,如同當年他們奔忙於國家政治與底層苦痛之間。他們的生命故事,交織出社會主義中國麻風防疫運動的後臺樣貌、乃至人道理想與革命現實難以兩全的矛盾掙扎。
單數、大寫的歷史敘事,往往充滿虛構和流失真相。何況,從一九五○年代毛澤東展開極權統治,到一九八○年代鄧小平實施改革開放,其間巨變中國傷痕累累,官方對這段過往諱莫如深,更是緊控論述的詮釋權。本書以人類學民族誌方法為主,文獻爬梳為輔,勉力將歷史還諸沉默眾人,為時代留下複數的重要證言。
精神病理学 豆瓣
作者:
许又新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11
- 1
《精神病理学(第2版)》第1版于1993年6月面世,第1次印刷5000册,但几年后即已售完。1998年6月加印4000册,近几年来也难以从书市购得。可见,精神病理学的基础知识对特定读者群还是相当需要的。第1版内容有些地方不很完整。由于考虑到尽可能避免重复和减轻读者经济负担,当时已在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和《神经症》一书的有关内容就一律从简或完全不录。现在看来,这样做似乎欠妥。
在精神医学广阔的领域中,把精神障碍看作一个心理社会概念(psychosocial concept)似乎最为可取。看来,这也是唯一能够最广泛地(包括各种非医学专业)被接受的描述性概念。所谓描述,只限于对事实和现象的辨别和界定,它本身不涉及任何理论性假设,如精神障碍的根本性质、可能的原因、病理基础和发病机制等。描述性概念的好处是可以避免讨论一开始就纠缠于谁也说不服谁的争论,又有利于不同专业之间发展共同的语言。如果我们看到,现在科学的发展有赖于不同学科和专业之间的互相影响和渗透,描述的价值便不容低估了。生物学家完全不必担心他们会丢失任何领地,因为用生物学的观点方法对精神障碍者进行卓有成效的研究总是可能的。
简而言之,精神障碍从心理社会角度看是异常的和不可取的。分析起来,精神障碍的诊断包含心理学的和社会的两种标准,缺一不可。举例说,杀人是不好的,杀人者在人口中恐怕不到百分之一。可见,它也是异常的,但这只限于社会标准。如果杀人这一行为不与任何心理学的异常直接相联系,也就是说,杀人时没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情绪、智力等的任何明显异常和紊乱,那么,这种杀人便不构成精神障碍。这一点在司法鉴定中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有人仅仅根据犯罪情节本身的异常便认为罪犯有精神障碍,审判员若给予驳斥和否定,那是有充分理由的。再举一例,国际疾病分类(ICD一10,1993)规定,精神发育迟滞的确诊必须符合两项:①智力功能水平低下;②适应正常社会环境中日常要求的能力低下。前一项是心理学标准,后一项是社会标准。单纯智力低下(通常用IQ低于70作为指标)或者单纯社会适应能力低下(例如,不能自理生活、缺乏人际交往技巧或劳动能力)都不足以确诊为精神发育迟滞。
在精神医学广阔的领域中,把精神障碍看作一个心理社会概念(psychosocial concept)似乎最为可取。看来,这也是唯一能够最广泛地(包括各种非医学专业)被接受的描述性概念。所谓描述,只限于对事实和现象的辨别和界定,它本身不涉及任何理论性假设,如精神障碍的根本性质、可能的原因、病理基础和发病机制等。描述性概念的好处是可以避免讨论一开始就纠缠于谁也说不服谁的争论,又有利于不同专业之间发展共同的语言。如果我们看到,现在科学的发展有赖于不同学科和专业之间的互相影响和渗透,描述的价值便不容低估了。生物学家完全不必担心他们会丢失任何领地,因为用生物学的观点方法对精神障碍者进行卓有成效的研究总是可能的。
简而言之,精神障碍从心理社会角度看是异常的和不可取的。分析起来,精神障碍的诊断包含心理学的和社会的两种标准,缺一不可。举例说,杀人是不好的,杀人者在人口中恐怕不到百分之一。可见,它也是异常的,但这只限于社会标准。如果杀人这一行为不与任何心理学的异常直接相联系,也就是说,杀人时没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情绪、智力等的任何明显异常和紊乱,那么,这种杀人便不构成精神障碍。这一点在司法鉴定中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有人仅仅根据犯罪情节本身的异常便认为罪犯有精神障碍,审判员若给予驳斥和否定,那是有充分理由的。再举一例,国际疾病分类(ICD一10,1993)规定,精神发育迟滞的确诊必须符合两项:①智力功能水平低下;②适应正常社会环境中日常要求的能力低下。前一项是心理学标准,后一项是社会标准。单纯智力低下(通常用IQ低于70作为指标)或者单纯社会适应能力低下(例如,不能自理生活、缺乏人际交往技巧或劳动能力)都不足以确诊为精神发育迟滞。
人类大瘟疫 豆瓣
The Pandemic Century
作者:
[英] 马克·霍尼斯鲍姆(Mark Honigsbaum)
译者:
谷晓阳
/
李曈
中信出版社
2020
- 5
20世纪初,现代医学和技术的高歌猛进曾让人类无比自信地以为自己已经战胜了流行病。然而我们错了。
潜藏在自然界黑暗角落里的神秘病菌突然现身人类的大都市,导致成千上万人感染甚至死去。从导致上千万人丧生的大流感,到突然降临“天使之城”洛杉矶的鼠疫;从导致美国贵妇人神秘死亡的鹦鹉热,到感 染后会出现大出血的埃博拉,每次疫情的暴发都令人猝不及防,打击着人类的自信。
病菌的突然到来一时间会导致社会恐慌,甚至会引发一连串的社会和政治危机。但也有人迎难而上,去寻找病原体的真实面目。
通过抽丝剥茧的探案式写法,作者为我们揭示了“微生物猎手”们是如何找到病原体和传播途径的,讲述了他们经历了怎样的挫折,遇到过怎样的阻碍,不同的“猎手”之间产生过怎样的分歧,最后又是如何取得成功的,以及尚有哪些谜题至今仍未被解开。
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使得人类文明空前进步,但也正是全球化和城市化导致了病菌的全球扩散。短短几个小时,病菌就可能乘着国际航班跨越大洲和大洋,来到我们的身边,并在短短数天内,感染城市里成千上万的人。
我们人类必将与病菌继续共存下去。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全球性的流行病还将会不时地出现。如果我们可以不断反思过往的教训,在研究病菌的同时,不断改善导致瘟疫暴发的社会和环境条件,不再狂妄自大,也许,我们在应对下一场全球性流行病时能取得比现在更好的成绩。
--------------------------------------------------------
【编辑推荐】
● 10场全球性流行病大暴发,9种潜伏在自然界黑暗角落的致命病菌突然出现在人类大都市
进入20世纪后,随着医学和技术的进步,我们曾自信认为自己已经可以预测流行病的暴发了,有些人甚至狂妄地以为人类已经征服了病菌。然而,我们错了。
大流感 1917年,从全美各地招募来的新兵被派往美国的几十座大型军营接受训练,准备开赴欧洲战场。然而,来自不同免疫学背景的人被迫在几个星期内大规模聚集在一起,这为流行病的传播创造了极佳的条件。一种致命的流感病毒正在伺机而动。
鼠疫 对于1924年的洛杉矶人来说,黑死病只是发生在中世纪的遥远传说,是不可能出现在这座以清洁著称的现代都市的。然而,“黑色死神”突然降临“天使之城”,将人类打了个手足无措。
鹦鹉热 “一战”后的美国歌舞升平。养宠物成了许多中产阶级以上人士的喜好,象征“忠贞爱情”的鹦鹉成了很多家庭主妇的新宠。谁曾料到,如此美丽可爱的鸟儿身上也潜伏着致命的病菌,贵妇人们纷纷中招。
军团病 1976年,两千多名“美国军团”的退伍老兵在费城一所豪华酒店举行年会,会后,相继有人患上肺病,并有人死去。导致疾病的元凶是什么?豪华酒店这样的现代建筑中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艾滋病 1980年,美国一些城市的男同性恋群体中突然暴发了一种怪病——患者满口长疮,淋巴结肿大,免疫力低下。一时间,美国民众把矛头对准了同性恋群体,同性恋者迅速被集体污名化,甚至有人将这次流行病暴发称为“同性恋瘟疫”。事实果真如此?
埃博拉 2013年,有“血疫”之称的埃博拉在贫困落后、医疗资源极其匮乏的西非国家暴发。满怀热情的国际抗疫人员来到非洲帮助当地人抗疫,但随后他们发现,他们不仅面临着疫病的威胁,还要面对传统社会的不理解和挑战。抗疫之路充满坎坷!
寨卡 2016年里约奥运会前夕,巴西一些地方突然出现了大量小头畸形婴儿病例。巴西社会出现恐慌,上百名卫生专家联名呼吁国际奥委会将此次奥运会改址或推迟。作者亲赴疫区,为我们一探究竟。他发现,疫情较严重的地区都是贫民区……
SARS 中国人的一段共同记忆……
新冠 正在席卷全球……
● 病毒猎手、防疫专家与无形敌人的精彩对决,悬念丛生,迭宕起伏
如果说医护人员是对抗疫情的前线作战人员,那么病毒猎人、防疫专家等“微生物猎手”就是防疫指挥官,实验室就是抗击致命病菌的中枢。他们在实验室里夜以继日,寻找导致疫情的真凶,探索和开发战胜疫病的“灵丹妙药”,为前线人员指明方向,带去希望。这是一场生死时速,他们越快成功,就会有越多的人得到救治。
然而,他们的探索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探索过程跌宕起伏。他们可能被既有的理论所误导,不断走弯路;可能被不同文化的人误解,在现场调查疫情时被当成“巫师”和外国间谍追杀;也可能自己也被病菌感染,生命垂危;甚至可能追寻一生,最终仍然一无所获。
然而,只要有人锲而不舍,一直追踪,真相最终将浮出水面,或者说,至少我们会离真相越来越近。我们将与病菌继续搏斗下去,希望之火不会熄灭。
●在全球化和城市化时代,重新定位和反思人类与病菌的关系
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使得我们的文明空前进步,但也正是全球化和城市化导致了病菌的全球扩散。短短几个小时,病菌就可能乘着国际航班跨越大洲和大洋,来到我们的身边,并在短短数天内,在空间狭窄、人口密集的城市里感染大量人口,导致成千上万人死去。
我们人类必将与病菌继续共存下去。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全球性流行病不是“会不会出现”的问题,而是“何时会出现”的问题。但是,如果我们可以不断反思过往的教训,先从人类力所能及处着手,在以科学对抗瘟疫的同时,不断改善导致瘟疫暴发的社会和环境条件,不再狂妄自大。也许,我们在应对下一场全球性流行病时能取得比现在更好的成绩。
● 一本生命攸关的书,为普通读者量身定制超好读的瘟疫史著作
作者新闻学和历史学的知识背景与从业经历,使得本书既能从容地呈现跨越百年的历史长卷与思想史深度,又不乏新闻广角的宽度和热点。尤其是,作者采取了一种探案式的写法,善于设置悬念,然后为读者一步一步抽丝剥茧地揭开真相,让读者有一口气读完的冲动,很过瘾。
本书两位具有医学专业背景的译者,为相关医学专业术语增加了数十条注释,进一步为我们扫除了专业壁垒,更加方便普通大众读者的阅读。
●反思现代瘟疫史的经验与教训,国际国内专家学者、主流媒体倾力推荐
新冠疫情全球扩散,从历史中我们能学习到哪些经验与教训?本书荣获《金融时报》2019 年年度最佳图书;复旦大学高晞教授欣然作序,华山医院张文宏教授、北京大学张大庆教授、南开大学余新忠教授、上海大学张勇安教授等专家学者倾力推荐;《自然》《科学》《时代》《卫报》《新观察家》《纽约时报》《金融时报》《新华网》《学习强国》等百家国际国内媒体合力报道。
潜藏在自然界黑暗角落里的神秘病菌突然现身人类的大都市,导致成千上万人感染甚至死去。从导致上千万人丧生的大流感,到突然降临“天使之城”洛杉矶的鼠疫;从导致美国贵妇人神秘死亡的鹦鹉热,到感 染后会出现大出血的埃博拉,每次疫情的暴发都令人猝不及防,打击着人类的自信。
病菌的突然到来一时间会导致社会恐慌,甚至会引发一连串的社会和政治危机。但也有人迎难而上,去寻找病原体的真实面目。
通过抽丝剥茧的探案式写法,作者为我们揭示了“微生物猎手”们是如何找到病原体和传播途径的,讲述了他们经历了怎样的挫折,遇到过怎样的阻碍,不同的“猎手”之间产生过怎样的分歧,最后又是如何取得成功的,以及尚有哪些谜题至今仍未被解开。
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使得人类文明空前进步,但也正是全球化和城市化导致了病菌的全球扩散。短短几个小时,病菌就可能乘着国际航班跨越大洲和大洋,来到我们的身边,并在短短数天内,感染城市里成千上万的人。
我们人类必将与病菌继续共存下去。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全球性的流行病还将会不时地出现。如果我们可以不断反思过往的教训,在研究病菌的同时,不断改善导致瘟疫暴发的社会和环境条件,不再狂妄自大,也许,我们在应对下一场全球性流行病时能取得比现在更好的成绩。
--------------------------------------------------------
【编辑推荐】
● 10场全球性流行病大暴发,9种潜伏在自然界黑暗角落的致命病菌突然出现在人类大都市
进入20世纪后,随着医学和技术的进步,我们曾自信认为自己已经可以预测流行病的暴发了,有些人甚至狂妄地以为人类已经征服了病菌。然而,我们错了。
大流感 1917年,从全美各地招募来的新兵被派往美国的几十座大型军营接受训练,准备开赴欧洲战场。然而,来自不同免疫学背景的人被迫在几个星期内大规模聚集在一起,这为流行病的传播创造了极佳的条件。一种致命的流感病毒正在伺机而动。
鼠疫 对于1924年的洛杉矶人来说,黑死病只是发生在中世纪的遥远传说,是不可能出现在这座以清洁著称的现代都市的。然而,“黑色死神”突然降临“天使之城”,将人类打了个手足无措。
鹦鹉热 “一战”后的美国歌舞升平。养宠物成了许多中产阶级以上人士的喜好,象征“忠贞爱情”的鹦鹉成了很多家庭主妇的新宠。谁曾料到,如此美丽可爱的鸟儿身上也潜伏着致命的病菌,贵妇人们纷纷中招。
军团病 1976年,两千多名“美国军团”的退伍老兵在费城一所豪华酒店举行年会,会后,相继有人患上肺病,并有人死去。导致疾病的元凶是什么?豪华酒店这样的现代建筑中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艾滋病 1980年,美国一些城市的男同性恋群体中突然暴发了一种怪病——患者满口长疮,淋巴结肿大,免疫力低下。一时间,美国民众把矛头对准了同性恋群体,同性恋者迅速被集体污名化,甚至有人将这次流行病暴发称为“同性恋瘟疫”。事实果真如此?
埃博拉 2013年,有“血疫”之称的埃博拉在贫困落后、医疗资源极其匮乏的西非国家暴发。满怀热情的国际抗疫人员来到非洲帮助当地人抗疫,但随后他们发现,他们不仅面临着疫病的威胁,还要面对传统社会的不理解和挑战。抗疫之路充满坎坷!
寨卡 2016年里约奥运会前夕,巴西一些地方突然出现了大量小头畸形婴儿病例。巴西社会出现恐慌,上百名卫生专家联名呼吁国际奥委会将此次奥运会改址或推迟。作者亲赴疫区,为我们一探究竟。他发现,疫情较严重的地区都是贫民区……
SARS 中国人的一段共同记忆……
新冠 正在席卷全球……
● 病毒猎手、防疫专家与无形敌人的精彩对决,悬念丛生,迭宕起伏
如果说医护人员是对抗疫情的前线作战人员,那么病毒猎人、防疫专家等“微生物猎手”就是防疫指挥官,实验室就是抗击致命病菌的中枢。他们在实验室里夜以继日,寻找导致疫情的真凶,探索和开发战胜疫病的“灵丹妙药”,为前线人员指明方向,带去希望。这是一场生死时速,他们越快成功,就会有越多的人得到救治。
然而,他们的探索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探索过程跌宕起伏。他们可能被既有的理论所误导,不断走弯路;可能被不同文化的人误解,在现场调查疫情时被当成“巫师”和外国间谍追杀;也可能自己也被病菌感染,生命垂危;甚至可能追寻一生,最终仍然一无所获。
然而,只要有人锲而不舍,一直追踪,真相最终将浮出水面,或者说,至少我们会离真相越来越近。我们将与病菌继续搏斗下去,希望之火不会熄灭。
●在全球化和城市化时代,重新定位和反思人类与病菌的关系
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使得我们的文明空前进步,但也正是全球化和城市化导致了病菌的全球扩散。短短几个小时,病菌就可能乘着国际航班跨越大洲和大洋,来到我们的身边,并在短短数天内,在空间狭窄、人口密集的城市里感染大量人口,导致成千上万人死去。
我们人类必将与病菌继续共存下去。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全球性流行病不是“会不会出现”的问题,而是“何时会出现”的问题。但是,如果我们可以不断反思过往的教训,先从人类力所能及处着手,在以科学对抗瘟疫的同时,不断改善导致瘟疫暴发的社会和环境条件,不再狂妄自大。也许,我们在应对下一场全球性流行病时能取得比现在更好的成绩。
● 一本生命攸关的书,为普通读者量身定制超好读的瘟疫史著作
作者新闻学和历史学的知识背景与从业经历,使得本书既能从容地呈现跨越百年的历史长卷与思想史深度,又不乏新闻广角的宽度和热点。尤其是,作者采取了一种探案式的写法,善于设置悬念,然后为读者一步一步抽丝剥茧地揭开真相,让读者有一口气读完的冲动,很过瘾。
本书两位具有医学专业背景的译者,为相关医学专业术语增加了数十条注释,进一步为我们扫除了专业壁垒,更加方便普通大众读者的阅读。
●反思现代瘟疫史的经验与教训,国际国内专家学者、主流媒体倾力推荐
新冠疫情全球扩散,从历史中我们能学习到哪些经验与教训?本书荣获《金融时报》2019 年年度最佳图书;复旦大学高晞教授欣然作序,华山医院张文宏教授、北京大学张大庆教授、南开大学余新忠教授、上海大学张勇安教授等专家学者倾力推荐;《自然》《科学》《时代》《卫报》《新观察家》《纽约时报》《金融时报》《新华网》《学习强国》等百家国际国内媒体合力报道。
眼睛好,世界才明亮:给孩子的爱眼书 豆瓣
作者:
于刚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0
- 5
你知道吗?
孩子视力不好,不仅仅是电子屏幕的锅——可能源自你意想不到的生活细节;
以为近视不可逆,过早让孩子戴上小眼镜——你可能错过了改善孩子视力的黄金时机!
成长中,每位父母都能够扶起摔倒的孩子,
却不知道该如何擦亮那双模糊看世界的眼睛。
关于孩子的视力,你了解多少?
原儿童医院眼科主任,现美和眼科顶级眼科专家于刚,集结42年临床和医学经验,用科学的理论和通俗的语言,解读儿童视力的前沿知识。
从如何打造良好的生活习惯、营造护眼环境、合理规划膳食,到陪孩子进行小小视力游戏、戴上前沿仪器延缓近视、室内模拟远眺……本书详细讲解了爱眼、护眼知识,教会父母们如何把握时机提升孩子视力,并系统介绍了儿童常见视力问题的相应策略,提醒家长们要把握孩子眼睛发育的关键期,为孩子打造一个明亮的世界。
矫正孩子的视力,父母能做到的,绝不只有带孩子去医院而已!
孩子视力不好,不仅仅是电子屏幕的锅——可能源自你意想不到的生活细节;
以为近视不可逆,过早让孩子戴上小眼镜——你可能错过了改善孩子视力的黄金时机!
成长中,每位父母都能够扶起摔倒的孩子,
却不知道该如何擦亮那双模糊看世界的眼睛。
关于孩子的视力,你了解多少?
原儿童医院眼科主任,现美和眼科顶级眼科专家于刚,集结42年临床和医学经验,用科学的理论和通俗的语言,解读儿童视力的前沿知识。
从如何打造良好的生活习惯、营造护眼环境、合理规划膳食,到陪孩子进行小小视力游戏、戴上前沿仪器延缓近视、室内模拟远眺……本书详细讲解了爱眼、护眼知识,教会父母们如何把握时机提升孩子视力,并系统介绍了儿童常见视力问题的相应策略,提醒家长们要把握孩子眼睛发育的关键期,为孩子打造一个明亮的世界。
矫正孩子的视力,父母能做到的,绝不只有带孩子去医院而已!
尸体变化图鉴 豆瓣
法医尸变图鉴
8.6 (32 个评分)
作者:
陈禄仕
贵州科技出版社
2017
- 10
尸体变化图鉴》是陈禄仕教授及其团队数十年来锲而不舍地对法医学尸体变化研究的成果。
《尸体变化图鉴》主要内容是通过观察、分析尸体的形态学变化与时间的关系,即通过研究尸体形态学的变化所表现出来的现象,推测出死者死后经过时间(死亡时间)。
《尸体变化图鉴》内容翔实丰富,为本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及数据,确立了一些尸体现象随时间变化的观察方法及判断标准,对法医工作者和相关学科技术人员也具有重要的参考及应用价值。
《尸体变化图鉴》具有适用性、创新性,可以说《尸体变化图鉴》的问世对我国法医学的发展是一突出贡献。
《尸体变化图鉴》主要内容是通过观察、分析尸体的形态学变化与时间的关系,即通过研究尸体形态学的变化所表现出来的现象,推测出死者死后经过时间(死亡时间)。
《尸体变化图鉴》内容翔实丰富,为本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及数据,确立了一些尸体现象随时间变化的观察方法及判断标准,对法医工作者和相关学科技术人员也具有重要的参考及应用价值。
《尸体变化图鉴》具有适用性、创新性,可以说《尸体变化图鉴》的问世对我国法医学的发展是一突出贡献。
“医学大神”文库本系列 豆瓣
9.7 (6 个评分)
作者:
朱石生
新星出版社
2020
- 1
“医学大神”系列以十四册、九十万字的体量,忠实再现四百年现代医学史,精细描摹十四位业界传奇大神,并穿插解说医学科普知识,是一套集传记、历史、科普于一身的大众读物。
照护 豆瓣
The Soul of Care : The Moral Education of a Husband and a Doctor
8.6 (28 个评分)
作者:
[美] 凯博文
译者:
姚灏
中信出版社
2020
- 11
阿尔茨海默病是什么?如果有一天家人突然不认识你了,你该如何应对,如何劝慰,如何照料?面对一场注定以“失败”告终的战斗,面对亲人终将失去理智、失去自我的结局,被现实击中的我们,该如何与孤独共存?
本书讲述了一个关于彼此“照护”的动人故事。凯博文在妻子被诊断出患有早发性阿尔茨海默病后,作为一个丈夫同时也是医生,开始了对她的悉心照护。书中讲述了他在医学领域的人生历程以及他和妻子的点滴故事,从中我们能看到凯博文与妻子之间真挚笃厚的感情,能看到现代医学及医学教育对于“照护”的忽视,能看到“照护”如何为我们每个人的存在找寻到了意义。他以自己的毕生经历强调,“照护”才是医学的核心。
【作者简介】
凯博文是精神病学、人类学、全球卫生以及医学人文领域最著名的学者之一,也是美国国家科学院医学院院士和美国国家文理学院院士。他毕业于斯坦福大学和斯坦福医学院,而后在哈佛大学任教逾四十年,目前是哈佛医学院的精神病学与医学人类学教授,同时也是哈佛大学文理学院的人类学讲席教授。2008年至2016年,他曾担任哈佛亚洲中心主任。著有《疾痛的故事》《道德的重量》《苦痛与疾病的社会根源》等专著。
【编辑推荐】
★这是一封用十年照护写下的动人情书,一本由精神科医生亲自践行的“科学照护指南”。
★哈佛大学著名人类学家、医学人类学奠基人凯博文用亲身经历写给每个人的人生必修课——“我的整个职业生涯都在研究疾病和照护,但为了我所爱的人而成为一个真正家庭照护者的实践经验,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礼物。”
★直击医学本质,直面医患矛盾,直达照护核心。
★著名人类学家、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中国研究中心主任阎云翔,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吴飞,作序推荐;复旦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潘天舒担当审校;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公共健康研究中心主任景军,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徐一峰,《查无此人》作者、文学翻译于是,联合推荐。
【媒体评论】
《照护》可以为美国四千万家庭照护者带来指导和安慰。
——《华盛顿邮报》
凯博文细腻地回忆了他的已故妻子与早发性阿尔茨海默病的故事。在这本回忆录中,他坦诚指出了社会对于为病人提供个性化照护的忽视。
——《出版人周刊》
这本书让照护的治愈作用变得无与伦比!医疗与照护不是对立的,凯博文教授正努力阐述这一点。拥有一颗关怀的心是如此重要——它的意义甚至超越了医学。
——《纽约日报》
【国外推荐】
《照护》这本书会让你感到非常震撼,但同时它又会教给你很多东西。在如何用一生来耕耘我们的人性方面,这本书既提出了伦理上的要求,也分享了许多给人以希望的宝贵经验。
——保罗·法默,哈佛大学全球健康与社会医学系主任
这是一部真正出类拔萃而又美丽动人的著作,它将改变我们思考人生与社会的方式。
——迈克尔·普鸣,哈佛大学中国史与人类学教授
打开这本书,然后做好被震撼与被启迪的准备。
——金镛,世界银行前任行长
这是我读过的最感人的书之一,让人难以忘怀……凯博文提醒我们,究竟什么才是工作、生活及死亡中真正重要的东西。
——霍华德·加德纳,世界著名教育心理学家
凯博文的这本书富于人性关怀,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都会是某种启迪。
——李·古德曼,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院长
非常感人……《照护》这本书见证了人们从爱的回忆中汲取养分的能力,即便那些回忆正从所爱之人那里渐渐消失。这是一部非常重要的书。
——凯•雷德菲尔德•杰米森,《躁郁之心》作者
这是一个爱情故事,也是一篇道德论文,同时也批判了现代机构及关系中照护精神的缺失。
——塔米娜·阿那姆,《优雅之骨》作者
这部感人至深的著作提出了一个叫人信服的论断,即照护不应被当作某种不幸的义务,而应被当作某种道德层面的实践。
——安妮·法迪曼,作家
【国内推荐】
本书要义已远超个人经验,直达医疗本质。我们是谁,何以为人,医学理性与人性,病患的苦难,怜悯与希望,相助,有尊严的离世……凯博文作为丈夫同时又是医者的感悟由十年之久的躬身照护历程生发开来。每个人,无论是否是医疗从业人员,作为照护者或终将成为的被照护者,都需要补上这一课。
——徐一峰,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
优雅地变老和离去,是我们每个人最后的尊严。每个人在离开世界前能得到精心的照护,是我们现代社会和文明努力的方向。
——陆林,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
凯博文教授是我博士论文指导老师之一,他在近八十岁之际撰写此书的动力,是要探讨“照料之魂”。通观全书,魂之意涵,在于两点,一是形形色色的护理者对患者发自心底的精心照护,二是患者从各式各样的护理者得到的无比之爱。两者之并联是现代医学一直难以面对的重症病人的精神慰藉问题。
——景军,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哈佛大师阿瑟•克莱曼一生著述很多,这本书或许是他的封笔之作,他的一生在医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方面有很高的理论建树,这本书却是晚年陪伴失智妻子的体验书写,由此构成他阅历的极致,生命理解的巅峰。从个体疾苦到人类疾苦,从亲人照护到社会照护,阿瑟•克莱曼的书开启了全新的生命之门。
——王一方,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
凯博文建立了科学和生老病死之间的感性纽带,提议把叙事纳入医学领域,强调了疾痛那无形的存在,也赞赏了中国式养生养老的传统。最基本的照护体验往往能带来最深刻的人性教养。包括阿尔兹海默症在内的各种重疾最终考验的是家庭关系,而不仅仅是医患关系。这本书也是一位学者在多年实践中的思想史,他告诉我们:从照护出发,可以最终抵达博大深远的人类文明核心。
——于是,翻译、《查无此人》作者
这本书向读者展示了一名医生在照护患有阿尔茨海默病妻子时的心路历程,作者以医生和患者家属的双重身份,以独特的视角在书中探讨了对认知障碍和精神类疾病的照护伦理,一定程度上也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及其家属提供了照护指导。
——贾龙飞,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
本书讲述了一个关于彼此“照护”的动人故事。凯博文在妻子被诊断出患有早发性阿尔茨海默病后,作为一个丈夫同时也是医生,开始了对她的悉心照护。书中讲述了他在医学领域的人生历程以及他和妻子的点滴故事,从中我们能看到凯博文与妻子之间真挚笃厚的感情,能看到现代医学及医学教育对于“照护”的忽视,能看到“照护”如何为我们每个人的存在找寻到了意义。他以自己的毕生经历强调,“照护”才是医学的核心。
【作者简介】
凯博文是精神病学、人类学、全球卫生以及医学人文领域最著名的学者之一,也是美国国家科学院医学院院士和美国国家文理学院院士。他毕业于斯坦福大学和斯坦福医学院,而后在哈佛大学任教逾四十年,目前是哈佛医学院的精神病学与医学人类学教授,同时也是哈佛大学文理学院的人类学讲席教授。2008年至2016年,他曾担任哈佛亚洲中心主任。著有《疾痛的故事》《道德的重量》《苦痛与疾病的社会根源》等专著。
【编辑推荐】
★这是一封用十年照护写下的动人情书,一本由精神科医生亲自践行的“科学照护指南”。
★哈佛大学著名人类学家、医学人类学奠基人凯博文用亲身经历写给每个人的人生必修课——“我的整个职业生涯都在研究疾病和照护,但为了我所爱的人而成为一个真正家庭照护者的实践经验,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礼物。”
★直击医学本质,直面医患矛盾,直达照护核心。
★著名人类学家、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中国研究中心主任阎云翔,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吴飞,作序推荐;复旦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潘天舒担当审校;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公共健康研究中心主任景军,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徐一峰,《查无此人》作者、文学翻译于是,联合推荐。
【媒体评论】
《照护》可以为美国四千万家庭照护者带来指导和安慰。
——《华盛顿邮报》
凯博文细腻地回忆了他的已故妻子与早发性阿尔茨海默病的故事。在这本回忆录中,他坦诚指出了社会对于为病人提供个性化照护的忽视。
——《出版人周刊》
这本书让照护的治愈作用变得无与伦比!医疗与照护不是对立的,凯博文教授正努力阐述这一点。拥有一颗关怀的心是如此重要——它的意义甚至超越了医学。
——《纽约日报》
【国外推荐】
《照护》这本书会让你感到非常震撼,但同时它又会教给你很多东西。在如何用一生来耕耘我们的人性方面,这本书既提出了伦理上的要求,也分享了许多给人以希望的宝贵经验。
——保罗·法默,哈佛大学全球健康与社会医学系主任
这是一部真正出类拔萃而又美丽动人的著作,它将改变我们思考人生与社会的方式。
——迈克尔·普鸣,哈佛大学中国史与人类学教授
打开这本书,然后做好被震撼与被启迪的准备。
——金镛,世界银行前任行长
这是我读过的最感人的书之一,让人难以忘怀……凯博文提醒我们,究竟什么才是工作、生活及死亡中真正重要的东西。
——霍华德·加德纳,世界著名教育心理学家
凯博文的这本书富于人性关怀,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都会是某种启迪。
——李·古德曼,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院长
非常感人……《照护》这本书见证了人们从爱的回忆中汲取养分的能力,即便那些回忆正从所爱之人那里渐渐消失。这是一部非常重要的书。
——凯•雷德菲尔德•杰米森,《躁郁之心》作者
这是一个爱情故事,也是一篇道德论文,同时也批判了现代机构及关系中照护精神的缺失。
——塔米娜·阿那姆,《优雅之骨》作者
这部感人至深的著作提出了一个叫人信服的论断,即照护不应被当作某种不幸的义务,而应被当作某种道德层面的实践。
——安妮·法迪曼,作家
【国内推荐】
本书要义已远超个人经验,直达医疗本质。我们是谁,何以为人,医学理性与人性,病患的苦难,怜悯与希望,相助,有尊严的离世……凯博文作为丈夫同时又是医者的感悟由十年之久的躬身照护历程生发开来。每个人,无论是否是医疗从业人员,作为照护者或终将成为的被照护者,都需要补上这一课。
——徐一峰,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
优雅地变老和离去,是我们每个人最后的尊严。每个人在离开世界前能得到精心的照护,是我们现代社会和文明努力的方向。
——陆林,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
凯博文教授是我博士论文指导老师之一,他在近八十岁之际撰写此书的动力,是要探讨“照料之魂”。通观全书,魂之意涵,在于两点,一是形形色色的护理者对患者发自心底的精心照护,二是患者从各式各样的护理者得到的无比之爱。两者之并联是现代医学一直难以面对的重症病人的精神慰藉问题。
——景军,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哈佛大师阿瑟•克莱曼一生著述很多,这本书或许是他的封笔之作,他的一生在医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方面有很高的理论建树,这本书却是晚年陪伴失智妻子的体验书写,由此构成他阅历的极致,生命理解的巅峰。从个体疾苦到人类疾苦,从亲人照护到社会照护,阿瑟•克莱曼的书开启了全新的生命之门。
——王一方,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
凯博文建立了科学和生老病死之间的感性纽带,提议把叙事纳入医学领域,强调了疾痛那无形的存在,也赞赏了中国式养生养老的传统。最基本的照护体验往往能带来最深刻的人性教养。包括阿尔兹海默症在内的各种重疾最终考验的是家庭关系,而不仅仅是医患关系。这本书也是一位学者在多年实践中的思想史,他告诉我们:从照护出发,可以最终抵达博大深远的人类文明核心。
——于是,翻译、《查无此人》作者
这本书向读者展示了一名医生在照护患有阿尔茨海默病妻子时的心路历程,作者以医生和患者家属的双重身份,以独特的视角在书中探讨了对认知障碍和精神类疾病的照护伦理,一定程度上也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及其家属提供了照护指导。
——贾龙飞,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
當身體說不的時候 豆瓣
When the Body Says No
作者:
嘉柏‧麥特Gabor Maté
译者:
林怡婷
/
李佳緣
遠流
2019
- 10
你無法說出口的﹑壓抑自己的,
身體會代替你說不。
為什麼有人不菸、不酒,注重健康,卻還是罹癌?
是什麼削弱人體的防禦機制,喚醒原本存在的癌細胞,使其激增?
為什麼即使是同樣的病症,有些人的治療結果比較差?
現代醫學中許多病症的原因依然成謎,難以解釋即使有相同罹病基因,某些人會發病,其他人還是十分健康,或者有些人會受到某種細菌或病毒襲擊,有些人卻能倖免。
本書作者在數十年的行醫經驗中,發覺所遇到的重症患者,幾乎都有類似的行為與情緒感受模式,為自己帶來過度龐大的壓力。自我壓抑、無法拒絕他人、缺乏憤怒的自覺,這些特質也使個人更容易陷入情緒無法表達、需求被忽視、善良被濫用的情境。
不論有沒有意識到,這些情況都會誘發個人壓力,多年來一再發生、程度倍增之下,可能會傷害身體內在的衡定狀態與免疫系統,最後直接反映在身體上!
假如不找出失衡的壓力來源,只是繼續壓抑或忽略這些長年累積、未被解決的情緒,壓力將會迫使身體代替我們起而反抗。
身體的病症,直接反映我們的心理狀態。當身體開始出現明顯的症狀,就是一種強烈的警訊,告訴我們:已經承擔太多。
找回感知實際情緒的能力,學習認識自己感到壓力時會出現什麼徵兆,瞭解當我們忽視壓力源時,身體是如何向我們傳遞訊息,不要讓隱性壓力危及健康。
情緒能力包含:
能感受自己的情緒,才能察覺自己是否正處於壓力中。
能有效表達情緒,才能確認自己的需求和維護自己的心理界限完整。
能分辨自己的心理反應是否切合當下情境,還是反映了過去遺留的影響。我們的所欲所求應符合當下的需要,而不是從童年而來的無意識、未獲滿足的需求。如果過去和現在分野模糊,我們會在無損的地方誤以為自己有所損失,或以為自己面臨損失的風險。
能察覺真正該滿足的需求,不會為了得到接納或認可而壓抑自己。
我們需要重拾與提升情緒能力,照顧好自己,如此不僅能讓我們邁向健康,也可能是疾病最佳的預防針,阻絕疾病的生成。
本書特色
☆深入探討壓力如何影響健康,剖析心理、壓力與身體的連動關係。
☆案例引人共鳴,全面解析患者的生命經歷、情緒感知與行為模式。
☆說明壓力反應的因素與生理機制
☆歸納出療癒自己的七A法則
名人推薦
陳嬿伊/精神科醫師、微煦心靈診所院長
好評推薦
作者極有技巧將患者的人生故事與生物醫學研究發展相結合,提供了不起的洞見,告訴我們:成長時期的經驗多麼深刻影響了一個人的健康、行為、生活態度與關係。一本必讀之作。──布魯斯‧立普頓博士,著有《信念的力量》
受訪者的故事都很感人、很引人深思……作者詳細解釋了當壓力與創傷嚴重影響身體時,會產生什麼樣的生物機轉。……最後一章會對讀者很有用……作者提供了一套方法,能夠療癒自己、預防潛在壓力引發的病症。──加拿大書評雜誌《紙與筆》
在這本重量級著作當中,作者以饒富感情的文字,剖析患者的生命歷程,同時也清楚說明了身心一體背後的科學。──李察‧厄爾博士(Richard Earle, Ph.D.)
我會買這本書,是因為去年我有兩個親人與癌症對抗(其中一個人的生活型態很健康,卻在診斷罹癌之後的十個月便過世)。我早已知道,源於童年時期的情感創傷與壓力跟身體病痛有關,不過作者的書還是令我大開眼界。作者以優美動人的文筆,描寫病患的個人故事,他的洞察令我思考了許多,不光是關於我的親人,也關於我自己……絕對是一本我想要一讀再讀的書。──亞馬遜讀者
我覺得非常不可思議,人竟然能壓抑這麼多情緒,自己卻渾然不覺。這本書也促使我嘗試更進一步了解自己,書中寫到了一些我身上也有的行為模式,我想要在真的生病之前改變這些模式。──亞馬遜讀者
近年來,有愈來愈多的民眾來看診時,主訴自己遇到不少身體問題,看了很多科卻找不到病因,後來輾轉到身心科,才發現自己一直都沒意識到的情緒問題或是被忽略許久的壓力源。
這正是所謂的心理有問題,身體先知道。本書作者帶領大家一起去探索情緒壓力等心理問題與身體症狀如何地連結;藉由身體釋放出來的訊息,提升我們對自我身心壓力狀態的覺察力,讓我們更懂得如何去調適面對壓力時的情緒與心態。──陳嬿伊/精神科醫師、微煦心靈診所院長
序
一直以來,人類憑本能知道身心是無法分割。但現代化帶來身心二分的思維,使得我們對於身心是一體的認知,與理智所視為的真理,這兩者產生分歧。很可惜,現在往往是後者這種觀點勝出。
因此,我很高興、也很榮幸,能將呼應古老智慧的現代科學發現,呈現在讀者面前,這是我寫這本書最主要的目的。另一個用意是希望讀者能引以為鑑,覺察我們在這個充滿壓力的社會,以太多不自覺的方式,促成了折磨自己的疾病。
這本書不是什麼教戰守則,我比較希望它能作為讀者轉變的契機。因為守則是來自外界,轉變來自內心。簡單的教戰守則已經很多了,類別涵蓋身、心、靈,每年都有新書出版,我無意再增添一本。守則是先假定有什麼地方需要矯正,轉變則是為了真正痊癒,讓整體趨於完整。建言、守則可能有用,但洞悉自我還有身心的運行會更有價值。在追尋真理的過程中產生的領悟,能啟動轉變。對於想尋求療癒的讀者,可以從第一頁第一個案例開始。誠如偉大的生理學家華特.卡農(Walter Cannon)所說,身體有它的智慧。期望這本書可以幫助讀者和我們皆有的內在智慧連上線。
身體會代替你說不。
為什麼有人不菸、不酒,注重健康,卻還是罹癌?
是什麼削弱人體的防禦機制,喚醒原本存在的癌細胞,使其激增?
為什麼即使是同樣的病症,有些人的治療結果比較差?
現代醫學中許多病症的原因依然成謎,難以解釋即使有相同罹病基因,某些人會發病,其他人還是十分健康,或者有些人會受到某種細菌或病毒襲擊,有些人卻能倖免。
本書作者在數十年的行醫經驗中,發覺所遇到的重症患者,幾乎都有類似的行為與情緒感受模式,為自己帶來過度龐大的壓力。自我壓抑、無法拒絕他人、缺乏憤怒的自覺,這些特質也使個人更容易陷入情緒無法表達、需求被忽視、善良被濫用的情境。
不論有沒有意識到,這些情況都會誘發個人壓力,多年來一再發生、程度倍增之下,可能會傷害身體內在的衡定狀態與免疫系統,最後直接反映在身體上!
假如不找出失衡的壓力來源,只是繼續壓抑或忽略這些長年累積、未被解決的情緒,壓力將會迫使身體代替我們起而反抗。
身體的病症,直接反映我們的心理狀態。當身體開始出現明顯的症狀,就是一種強烈的警訊,告訴我們:已經承擔太多。
找回感知實際情緒的能力,學習認識自己感到壓力時會出現什麼徵兆,瞭解當我們忽視壓力源時,身體是如何向我們傳遞訊息,不要讓隱性壓力危及健康。
情緒能力包含:
能感受自己的情緒,才能察覺自己是否正處於壓力中。
能有效表達情緒,才能確認自己的需求和維護自己的心理界限完整。
能分辨自己的心理反應是否切合當下情境,還是反映了過去遺留的影響。我們的所欲所求應符合當下的需要,而不是從童年而來的無意識、未獲滿足的需求。如果過去和現在分野模糊,我們會在無損的地方誤以為自己有所損失,或以為自己面臨損失的風險。
能察覺真正該滿足的需求,不會為了得到接納或認可而壓抑自己。
我們需要重拾與提升情緒能力,照顧好自己,如此不僅能讓我們邁向健康,也可能是疾病最佳的預防針,阻絕疾病的生成。
本書特色
☆深入探討壓力如何影響健康,剖析心理、壓力與身體的連動關係。
☆案例引人共鳴,全面解析患者的生命經歷、情緒感知與行為模式。
☆說明壓力反應的因素與生理機制
☆歸納出療癒自己的七A法則
名人推薦
陳嬿伊/精神科醫師、微煦心靈診所院長
好評推薦
作者極有技巧將患者的人生故事與生物醫學研究發展相結合,提供了不起的洞見,告訴我們:成長時期的經驗多麼深刻影響了一個人的健康、行為、生活態度與關係。一本必讀之作。──布魯斯‧立普頓博士,著有《信念的力量》
受訪者的故事都很感人、很引人深思……作者詳細解釋了當壓力與創傷嚴重影響身體時,會產生什麼樣的生物機轉。……最後一章會對讀者很有用……作者提供了一套方法,能夠療癒自己、預防潛在壓力引發的病症。──加拿大書評雜誌《紙與筆》
在這本重量級著作當中,作者以饒富感情的文字,剖析患者的生命歷程,同時也清楚說明了身心一體背後的科學。──李察‧厄爾博士(Richard Earle, Ph.D.)
我會買這本書,是因為去年我有兩個親人與癌症對抗(其中一個人的生活型態很健康,卻在診斷罹癌之後的十個月便過世)。我早已知道,源於童年時期的情感創傷與壓力跟身體病痛有關,不過作者的書還是令我大開眼界。作者以優美動人的文筆,描寫病患的個人故事,他的洞察令我思考了許多,不光是關於我的親人,也關於我自己……絕對是一本我想要一讀再讀的書。──亞馬遜讀者
我覺得非常不可思議,人竟然能壓抑這麼多情緒,自己卻渾然不覺。這本書也促使我嘗試更進一步了解自己,書中寫到了一些我身上也有的行為模式,我想要在真的生病之前改變這些模式。──亞馬遜讀者
近年來,有愈來愈多的民眾來看診時,主訴自己遇到不少身體問題,看了很多科卻找不到病因,後來輾轉到身心科,才發現自己一直都沒意識到的情緒問題或是被忽略許久的壓力源。
這正是所謂的心理有問題,身體先知道。本書作者帶領大家一起去探索情緒壓力等心理問題與身體症狀如何地連結;藉由身體釋放出來的訊息,提升我們對自我身心壓力狀態的覺察力,讓我們更懂得如何去調適面對壓力時的情緒與心態。──陳嬿伊/精神科醫師、微煦心靈診所院長
序
一直以來,人類憑本能知道身心是無法分割。但現代化帶來身心二分的思維,使得我們對於身心是一體的認知,與理智所視為的真理,這兩者產生分歧。很可惜,現在往往是後者這種觀點勝出。
因此,我很高興、也很榮幸,能將呼應古老智慧的現代科學發現,呈現在讀者面前,這是我寫這本書最主要的目的。另一個用意是希望讀者能引以為鑑,覺察我們在這個充滿壓力的社會,以太多不自覺的方式,促成了折磨自己的疾病。
這本書不是什麼教戰守則,我比較希望它能作為讀者轉變的契機。因為守則是來自外界,轉變來自內心。簡單的教戰守則已經很多了,類別涵蓋身、心、靈,每年都有新書出版,我無意再增添一本。守則是先假定有什麼地方需要矯正,轉變則是為了真正痊癒,讓整體趨於完整。建言、守則可能有用,但洞悉自我還有身心的運行會更有價值。在追尋真理的過程中產生的領悟,能啟動轉變。對於想尋求療癒的讀者,可以從第一頁第一個案例開始。誠如偉大的生理學家華特.卡農(Walter Cannon)所說,身體有它的智慧。期望這本書可以幫助讀者和我們皆有的內在智慧連上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