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贝马斯
于尔根·哈贝马斯:知识分子与公共生活 豆瓣
Jürgen Habermas: Eine Biographie
8.3 (6 个评分) 作者: [德]斯蒂芬·穆勒-多姆(Stefan Müller-Doohm) 译者: 刘风 索·恩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 7
【内容简介】
斯蒂芬•穆勒-多姆经过多年深入调研,亲自采访了哈贝马斯,以及与其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的各种人物,最终为读者奉上了一部传记大作。它是首部全面记录这位当代最富名望的知识分子生平的作品。以相关历史事件为背景,本书既记述和探讨了哲学反思与知识分子介入的相互作用,亦探索并展现了个人生活史与作品史之间的关系。本书清晰地勾勒出一位举世无双的思想家的画像:他不仅创立了交往行为理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哲学成就,而且每当他察觉社会发展滞后,不能为保证自由平等的生活条件提供可能性时,会立刻成为毫不妥协的批判者。
.
【媒体评论】
这本书真是太有趣了。——《卫报》
.
《哈贝马斯传》是一位成就非凡、仍然健在的知识分子的传记,他的读者远远超出了学术界。斯蒂芬•穆勒-多姆是一位讲故事高手,会让你情不自禁、手不释卷地一口气读完本书。没有人比他更了解传记写作的艺术了。——《华盛顿图书评论》
.
很少人会对哈贝马斯的评判提出异议——不论是他的哲学思想,还是他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角色。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所发挥的影响力远远大于当下时代其他任何一位思想家。斯蒂芬•穆勒-多姆的这部传记作品以极大的严谨和对主人公的支持佐证了上述结论。——《国家报》
.
海德格尔精简的人生总结,“一个人出生、工作,然后死去”,可能适合放在亚里士多德身上,但绝对不能用来形容这位可能是当下时代的“希腊大学问家”的哲学家——于尔根•哈贝马斯。不只是因为他仍然健在,仍精力充沛地书写新作,还因为他对哲学、社会学、政治理论、文化批判主义的巨大贡献,需要在他作为一位杰出的公共知识分子的背景下,加以理解和体会。与其另一部作品《阿多诺传》一样,斯蒂芬•穆勒-多姆再次证明了他在重要思想家丰富而杂乱的生活和工作经历中抽丝剥茧、去芜存菁的能力。——马丁•杰(Martin Jay),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
哈贝马斯之前是,现在也依然是一位典范的知识分子……他是一个柏林人,对旧世界的意义有着清醒的认识,对新世界的前景又充满了希望。这本书是关于这一挑战、对哈贝马斯所做出的承诺的典范之作。——《澳大利亚人报》
.
公共知识分子是一个被危及的物种——幸好还有于尔根•哈贝马斯。——《南德意志报》
.
那些刻上了哈贝马斯烙印的大辩论、历史学家之争、关于科索沃战争及欧洲政策的争论,又浮现在读者眼前。——亚历山大•卡姆曼,德国《时代周报》,2014年6月12日
.
穆勒-多姆的这部著作,以全面详实的资料为读者呈现了目前在施塔恩贝格生活的这位社会哲学家的经历和作品。它拒绝任何猎奇视角,而是稳稳地按时间线铺陈出他的各个生活阶段和作品史。——马丁•鲍尔,《南德意志报》
.
穆勒-多姆抵达了“流淌的哲学思想熔岩”深处,向人们展示了话语共同体如何在公共空间中形成,以及个体如何成为知识分子运动的熔炉和投射面。——迪特•卡尔特瓦塞,《广闻报》,波恩,2014年6月14日
.
穆勒-多姆搜集汇总了大量资料……这本书无疑将会是一本具有权威性的哈贝马斯传记。
——安德里亚•吕迪西,《星期五》杂志,2014年6月19日
.
穆勒-多姆……的《哈贝马斯传》是一部大作。穆勒-多姆细致入微地讲述了一位学者一波三折的学术生涯,分析了影响哈贝马斯人生道路的政治思想对抗,讲述了被哈贝马斯所影响的形形色色的争论。这一切令德国的当代史栩栩如生地跃然眼前。——斯蒂芬•吕德曼,《新奥斯纳布吕克报》,2014年6月18日
.
……内容扎实,细节丰富……——乌维•余斯图斯•温泽尔,《新苏黎世报》,2014年6月24日
.
如果说过去几十年德国有一位拿得出手的知识分子,而且他本人并不在意这种地位,那么这个人就是,正如我们从这本认真严谨的传记中所了解的, 于尔根•哈贝马斯。——《达姆施塔特回声报》, 2014年6月18日
.
斯蒂芬•穆勒-多姆这部篇幅宏大的传记作品,引用了很多报章、论文、演讲和书籍中的文字,这表明,社会争论可达到多么高的智识水准。——安德里亚•吕迪西,奥地利广播公司,2014年6月20日
关于一个公正世界的“乌托邦”构想 豆瓣
作者: 章国锋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1 - 8
《关于一个公正世界的乌托邦构想(解读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共五章,即:哲学批判与反思、现代性:一项“未竟的工程”、交往行为理论、“三个世界”的理论、“交往理性”的重建与话语伦理学、文化理论。
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 豆瓣
作者: (美国)托马斯·麦卡锡 译者: 王江涛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1
《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内容简介:托马斯·麦卡锡(Thomas McCarthy)刚刚从美国西北大学讲座教授任上荣休,随即被聘往耶鲁大学。他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第二代主要人物尤根·哈贝马斯在英语世界的主要译介者,很大程度上也成为该学派第二代向第三代发展、该学派从德国本土向英美世界发展的关键人物。哈贝马斯曾经对麦卡锡做过这样的评价:
“托马斯·麦卡锡对我来说是一大幸运——我常常有这样的印象:对我的文本他比我自己理解得还要好。每次他对我提出批评,他所捍卫的观点,我后来会承认是我们的共同立场。他的批评(尤其是对于福柯、罗蒂和解构主义的批评)是如此的尖锐,以至于当他在他的论著中强调他与我的著作的分歧的时候,我感到了某种焦虑。”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豆瓣 Goodreads
Strukturwandel der Öffentlichkeit
9.0 (14 个评分) 作者: [德] 尤尔根·哈贝马斯 译者: 曹卫东 / 王晓珏 学林出版社 1999 - 1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的目的是分析“资产阶级公共领域(burgerlicheOffentlichkeit)。研究对象特别难以把握,这就对研究方法提出了挑战。首先,由于研究对象比较复杂,用单一某个学科的方法是难以奏效的。因此,我们必须把公共领域范畴放到传统“政治学”曾经关注的那样一个比较开阔的视野里加以探讨;①研究对象就其自身而言打破了社会科学各学科之间的界限。社会学和经济学、宪法学和政治学以及社会思想史等各学科一体化所带来的难题是很清楚的:从目前社会科学学科分化和专业化水平来看,没有谁能“掌握”多门学科,更不用说“掌握”所有学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