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
中國的新冷戰 谷歌图书
作者: 伊恩.威廉斯(Ian Williams) 大是文化 2023 - 11
「反正習近平永遠不會真的打過來,但很多人當初也是這樣說普丁。」──本書作者,艾美獎得主、深耕中國的NBC資深記者伊恩.威廉斯
◎ 你知道中國怎麼向全球擴張嗎?為什麼臺灣是冷戰最前端?◎ 中國在南中國海開大船、鑿深海、捕大魚,菲律賓卻說這裡是他的海。◎ 為了能跟華為做生意,英國很多機構主動提供研究,包括劍橋和牛津。◎ 跟虎視眈眈的大國當鄰居,還不能搬家,怎麼活得好好的?我們得請教立陶宛。
冷戰一詞,是指二戰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列強及其盟國與以蘇聯為首的共產主義國家間,長達近半世紀的政治和區域軍事對抗。
如今,冷戰再起,只是主角從「美蘇」變成「美中」,但和上次不同的是:當年雙方軍事上結盟對抗,而如今兩大陣營間經濟上「水乳交融」到敵我難分。
中國比當年的蘇聯更富有,深入全球產業各個層面,經濟上,從南中國海、阿富汗沙漠、北極圈、喜馬拉雅山一路擴張到雲端,軍事上,為了跟美國秀肌肉,讓臺灣海峽成為全世界最危險的地方。   作者伊恩.威廉斯為英國Channel 4 News外交事務特派員,曾派駐俄羅斯,後加入NBC News擔任亞洲特派員,派駐於曼谷及北京。1996年臺灣首度舉辦民選總統時,作者在大選前幾天登上美國航空母艦獨立號,親自感受第三次臺海危機。
本書是他近年走訪世界各國的報導,讓我們看見:不搞軍事公約的中國,如何以軍事、船運、工程承包……在世界建立據點、用人民幣擴張實力,在所難免的引起比美蘇冷戰更難釐清敵我的對立。
看看亞太地區的越南、澳洲、菲律賓諸國等對中國態度轉變,身在臺灣的人是否能理解:為什麼臺灣成了「世界上最危險的地方」?如何「創造沒有和平的和平」?
◎ 中國是大國,其他都是小國.曾與共產政權勢不兩立的柬埔寨,現在經濟特區90%的投資都來自中國。.為了能做到華為的生意,英國主動提供創新的電信研究,包括劍橋和牛津。.緬甸的佤邦賭場,可以用人民幣交易,連接的也是中國的網路和電信。 ◎ 但也有被巨龍噴火惹毛了的國家們.要求清查新冠疫情起源,澳洲就此惹惱中國。但這個南半球國家完全沒在怕,對中國出口總值還屢創新高,只因他們有北京極度需要的天然資源。.與印度因爭奪「世界屋脊」,邊界屢屢爆發衝突。中國就此放手嗎?沒有,下一個目標是不丹。.臺灣有事日本有事,這不是交情,而是地緣政治等同於南中國海軟木塞的臺灣,決定了日本海上航道的暢通與否。中國想拿下臺海的野心,讓日本不得不防,重新調整對中政策。 本書還收錄作者訪臺時與外交部長吳釗燮、前參謀總長李喜明的對談,分析兩岸在這場新冷戰中,如何創造沒有和平的和平戰略:「我們可以向烏克蘭學習,怎麼在軍事強權面前捍衛自己。」──外交部長/吳釗燮「不要試著完全摧毀敵人,只要讓敵人覺得不可能成功,你就安全了。」──前參謀總長/李喜明
中國涉入的這場新冷戰,正演變為比美蘇冷戰更難化解的對立?雙方正各自拉攏各國結盟結夥,逐漸形成拉滿弓卻不射箭的狀態?臺灣如何成為全球最危險卻又是最安全的地方?
名人推薦
「傑出、資訊翔實之作。」──香港末代總督/彭定康(Chris Patten)中華民國退役上將、《臺灣的勝算》作者/李喜明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助理教授/林穎佑備役少將、前國防大學政戰學院院長/余宗基
為什麼我們要在意美國?從外交、制度、重大議題全面解析台美關係【獨家收錄作者群專文】 Goodreads
2021 - 10
闢謠、解惑、釐清事實!這才是真正的台美關係!詳解:美國國會及外交政策圈如何運作、美國為何重要?美國,很重要。我們總是在談論美國,但真的了解美國嗎?台灣的命運,又為何始終與美國息息相關? 我們其實從來不了解台美關係?台灣位於美國與中國兩股勢力推擠、碰撞的中間點,我們始終關注中美關係,尤其是美國動向、發言與政治人物的表態。到底我們為何要如此關注太平洋另一端的國家,又該如何解讀美國,已成為台灣大眾普遍的疑惑,而相關的謠言、陰謀論更是甚囂塵上,甚至連新聞媒體都有不少偏差誤解。 解析真正的台美關係長期關注美中台關係的「US Taiwan Watch:美國台灣觀測站」在《為什麼我們要在意美國?》一書中,詳解美中台關係的演變,以及美國基於什麼樣的原因,對台灣來說至關重要。他們指出,現今諸多對台美關係的誤判,來自於對美國政治,甚至是國會架構的不解,而唯有先具備對美國政府運作的基本概念,才能真正明白台灣在美中關係、國際關係中的位置。本書分析許多永不退燒的熱門議題,包括討論熱烈的一中政策、戰略三角、《台灣關係法》、六項保證、軍購、美豬進口、科技產業鏈等,從制度、運作、政治與經濟考量,闡明台灣的現況以及未來的可能發展方向。 台灣是中美關係的重要槓桿《為什麼我們要在意美國?》明白指出,台灣是中美關係的重要槓桿,不該小看自己。我們不像某些論點稱的那樣弱小、無力,無論是在戰略位置還是擁護民主、自由的價值上,都有自身獨特的地位。更重要的是,是台灣人必須在這樣紛紛擾擾、凶險擺盪的處境中,尋得對自我的定義、確立自信。
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 豆瓣
作者: [美] 罗伯特·吉尔平 译者: 宋新宁 / 杜建平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 - 2
本书向读者介绍了一种国际政治变革中新的重要理论,它建立起了一个概念性框架,这一框架可能会改变我们看待国际关系的思维方式。吉尔平教授认为,几千年来,国际关系的本质没有改变,他利用历史、社会学和经济学理论来论述世界秩序中引起变革的力量。讨论集中在国际体系中不同的力量增长以及这种不平衡所带来的结果。经济或军事力量平衡的变换削弱了现存体系的基础,因为实力增长的国家看到改变体系的好处越来越多,成本越来越低。吉尔平认为,其结果是,行为者试图通过领土、政治或经济扩张来变革体系,直到维持变革的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当国家根据它们的利益来发展实力、变革体系时,它们会为之奋斗,不论是通过增加经济效率,追求共同利益的蕞大化,或者在有利于自己的情况下重新分配财富和权力。
国家间政治 豆瓣 Goodreads
Politics Among Nations
作者: 汉斯·摩根索 / 肯尼斯·汤普森 修订 译者: 徐昕 / 郝望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 11
本书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现实主义学派的经典之作。正如副标题“权力斗争与和平”所标示的那样,论著旨在揭示国际政治的本质——权力斗争,并探索缔造世界和平的途径。作者阐释了作为其理论核心的政治现实主义六项原则,指出国际社会中的各个国家为自身的权力和利益而斗争;在现存的国际体系中,只有通过讲究艺术的传统外交手段达成国家间的妥协与和解,才能为形成一个有中央政府权威的世界国家以缔造普遍和平铺平道路。
三十年世界政治变迁 豆瓣
作者: 王缉思 / 唐士其 重庆出版社 2012 - 2
《三十年世界政治变迁(1979-2009)》内容简介:的焦点问题,《三十年世界政治变迁(1979-2009)》是近30年来的世界政治“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即世界政治沿着什么样的轨迹发展?各国的政治模式、意识形态是向所谓“终结”的同一方向进步,还是向多元化、多样化、多极化的方向分道扬镳?本书基本采用实证方法,借鉴当代政治思想和比较政治的研究思路和成果,分别对世界各个地区和重要国家30年来的政治发展进行纵向考察,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回答上述问题。对各国政治和地区政治的实证考察,将聚焦于三个方面:
(1)政治制度的连续性和变化;
(2)社会政策的基本取向及其政治和意识形态基础;
(3)政治精英与知识精英的基本价值取向。
《三十年世界政治变迁(1979-2009)》的重点即是对过去30年来世界主要大国和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变化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既注重对变化基本趋势的把握,又力求在此基础之上捕捉各国、各地区潜在的未来变化方向,并对此进行具有逻辑与事实根据的论证与说明。概括起来,30年来的世界政治变迁大体经历了各具特点的三个阶段:
(1)1978年到冷战结束,经济自由、政治民主大行其道;
(2)20世纪最后10年,西方经历内部调整,但在秩序、制度及价值观层面仍占主导地位;
(3)21世纪初,西方经济主导地位和美国“软实力”均有所下降,全球化负面作用日益突出,民主、自由、人权、法治、理性、市场经济多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受到严峻挑战。
虽然过去30年来世界各主要地区的发展变化各具特色,但仍然具有一些共同的内容、也已经体现出某些可识别的未来发展趋势。过去30年世界政治的变迁,从新自由主义及其政策取向在主要发达国家独领风骚、社会主义国家反思自身发展模式开始,经过全球化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政治和经济震荡,到各国重新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并重新审视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告一段落,世界政治走完了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随着冷战结构的彻底破除、新自由主义一统天下局面的结束,全球性联系在向各国社会纵深发展,在促进世界政治向真正意义上的多样化发展的同时,也推动着世界政治同一性的增强。同一性与多样性并存,是当今世界政治的一个基本特征。
《三十年世界政治变迁(1979-2009)》采用国别研究的方式,分别对北美洲、欧洲、拉丁美洲、非洲、亚洲和中东等六个地区的40余个国家的政治变迁进行研究论述。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 豆瓣
作者: 时殷弘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 8
本书是一部在广度、深度和简约度上皆超越“常规”的现当代国际关系史论著兼教科书。它基于对大约500年里现当代国际关系的基本方面、演化脉流和内在机理的深切理解,在大致隐含的、首先是关于国际体系与其要素和演进动能的国际关系理论性思考襄助下,浓缩地展示现当代国际关系的巨型历史图景,尤其侧重于20世纪全球性国际政治的多维度复杂画面,同时揭示和阐释其中的动态机理和深层逻辑。
本书以富含哲理和技能地论说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开篇,继之以主题集中、表述简约和内涵深邃地阐述16世纪初至19世纪初的现代国际权势斗争和现代国际体系演变。在多维度地揭示和说明19世纪孕育的20世纪基本趋势之后,本书分别以传统中心的衰落和侧翼大国的兴盛、超级强国的对抗和竞争、超级强国以外的主要新力量、大众政治/新技术/新国际规范为四大分支性主题,阐述和论说20世纪全球性国际政治的历史。全书以论说当今和未来世界政治的基本问题与现时代主要特征框架内的中国崛起结尾,而近乎每页都附的脚注展示了在研习现当代国际关系史方面可资利用的大量文献,包括多种精粹的经典文献。
牛津国际关系手册 豆瓣
The Oxford 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作者: [澳] 克里斯蒂安·罗伊-斯米特 / [英] 邓肯·斯尼达尔 译者: 方芳 / 范鹏 译林出版社 2019 - 3
"牛津手册"中的又一座知识里程碑
-
汇集全球顶级学者,权威解析国际关系
洞察国际秩序当下走向,探索世界格局未来发展
-
大国博弈,想生存就要读懂国际关系
-
国家在世界舞台上的行动,如何影响其他国家?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各国应该如何行动?国际关系作为一门学科,为何会对全球政治行为产生指导性、实践性影响?云集顶级学者,着眼思想前沿,《牛津国际关系手册》以权威视角与系统脉络,深刻呈现了国际关系领域的方方面面。
从国际关系的学科定位、理论流派、研究方法,到国际关系与其他学科乃至政策制定之间的关系,《牛津国际关系手册》浓缩式地展现了国际关系的知识地图,是迄今为止对国际关系领域至为权威和全面的概述。在战争与和平仍是重要议题,恐怖主义、气候变暖、全球金融、数据安全等新兴国际性问题日益凸显的时代,《牛津国际关系手册》以深厚专业力量,解析国际秩序当下走向,探索世界格局未来发展,是所有关心全球政治前沿思考的读者必读的指南。
- - - - - - - - - - -
★ “牛津手册”重磅推出,里程碑著作首度译介——《牛津国际关系手册》隶属于牛津大学出版社重磅推出的“牛津手册”系列,这套规模恢弘的丛书举全球学界之力,为各学科提供专业指南,以其权威性享誉世界。《牛津国际关系手册》是其中的又一座知识里程碑,此次首度中文译介。
★ 汇集全球顶尖学者,权威解析国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从美国政治学会主席罗伯特•基欧汉,到“软实力之父”约瑟夫•奈,再到《超预测》作者菲利普•泰特洛克,《牛津国际关系手册》集合了顶级专家,深入阐释国际关系,直面至为严峻的全球政治问题,是我们学习洞察国际关系的不二之选。
★ 系统、全面的入门之书,动态、前瞻的思考指南——《牛津国际关系手册》全方位展示了国际关系领域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注重经验和规范、主流和边缘之间的平衡,同时动态展现了多元观点的争论,展望全球政治的未来,兼顾了系统性、原创性、时代性与前瞻性。
★ 大国博弈,想生存就要读懂国际关系——在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的当下,《牛津国际关系手册》以对国际关系的深刻剖析,帮助我们了解自己所处的世界,把握国家间政治博弈的表象与实质,理解多边与多极关系中的变与不变。
★ 复旦大学倪世雄教授专文推荐——本书有助于我们审视百年变局之下国际秩序的变迁及发展趋势……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秩序当下走向的“实然”形态,并探索其未来发展的“应然”形态。(倪世雄)
- - - - - - - - - - -
《牛津国际关系手册》由全球多所著名大学的近五十位国际关系领域的专家合著而成,相信本书一定会为此提供不少宝贵的智识。本书的翻译出版正逢其时,为中国国际关系学界的学者们提供了解难释疑、探索思考的路径。
——倪世雄,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教授
这部有关国际关系的皇皇巨著由来自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芝加哥大学等世界一流院校的顶尖学者合著而成,是国际关系学科内迄今为止至为权威和全面的概述,为我们观察和预测全球局势,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清晰的坐标系。
——余素青,华东政法大学外语学院教授
《牛津国际关系手册》的译介,对于中国学者和学生学习和了解西方乃至第三世界国际关系理论、方法体系都大有裨益……书中所述有关外交政策决策、国际法等内容,可以为有关部门开展规制体制的设计和相关应对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刘中民,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
对于国际关系学系的学生而言,这是至为全面的教科书……对于有意攻读该学科硕士学位的人来说……是必选之书。
——斯蒂芬·麦格林奇,西英格兰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系高级讲师
理解全球冲突与合作 豆瓣
Understanding Global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History (Tenth Edition)
作者: [美]小约瑟夫·奈(Joseph S. Nye Jr.) / [加]戴维·韦尔奇(David A. Welch) 译者: 张小明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8
在这部影响越来越广泛,在西方国际关系教材中独树一帜的教科书中,作者沿古典均势时期、一战、二战、冷战,到冷战后的全球化、信息化的历史脉络,介绍了主要国际关系流派的理论和方法。不仅为学生们提供了探索世界政治的有效途径,而且使相关读者亦能从中受到启发,堪称一部优秀的国际关系教材。
本书简明扼要、深入透彻地介绍了世界政治研究。它熟练地把历史与理论结合起来,评说国际行为体之间的冲突与合作,从而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理解当今国际事务的框架。
国际关系史 豆瓣
作者: 刘德斌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 - 3
本书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国际关系史》的修订版。这次修订保持原版结构合理、线索清楚、文字流畅的特点,又根据学术界的新认识,补充了古代国际关系的发展史,使教材内容更为全面。对近现代部分作了压缩,删减了一般性史实,使内容更为集中,还增加了大量的地图和插图。修订后的教材不仅可以作为历史学、国际关系、国际政治等专业的教材,也适合其他有兴趣的读者阅读。
沈志华冷战五书(套装共5册) 豆瓣
作者: 沈志华 九州出版社 2012
《大国对抗:冷战的起源》:
本书主要论述了冷战的思想根源,冷战在欧洲和在亚洲的起源情况,导致了美苏等大国之间的对抗,并从地缘政治和国家决策等方面进一步论证了冷战形成的最初起因,对冷战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中苏结盟:冷战的转型》:
本书介绍了冷战格局在亚洲的转型,即中苏结盟及其带来的远东格局的变化,重点为中苏高层之间在建立同盟问题上的博弈,同时对于中苏结盟之前苏联对我国新疆的政策,中苏结盟的经济背景及苏联对我国的经济援助,以及受到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影响的对台作战问题和朝鲜战争问题都有所涉及。本书还附有大量有关苏联对华经济援助、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过程和条约文本的解密档案。
《朝鲜战争:冷战在亚洲》:
本书为作者多年来发表的关于冷战在亚洲的论文汇集。文章描述了冷战在亚洲的具体表现形式,冷战在亚洲的发展、演变和深化,以及对世界局势和政治格局的深远影响,指出大国之间利益争夺和矛盾冲突是造成冷战的深层原因。
《脆弱的联盟:冷战中的盟友》:
本书为作者多年来发表的关于冷战中的盟友研究的论文汇集。文章以建立同盟的国家间的关系发展和演变为线索,深入分析冷战在亚洲的发展。随着国家间友好关系的发展和延续,冷战成果在亚洲得到进一步巩固。
全球转型:历史、现代性与国际关系的形成 豆瓣
作者: 巴里·布赞 / 乔治·劳森 译者: 崔顺姬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 7
《全球转型》是英国学者巴里·布赞和乔治·劳森的学术专著,该书于2015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收录在“剑桥大学国际关系研究”系列丛书中。这是一本关于世界历史的图书,书中重点关注和分析了影响现代国际关系形成的“漫长的19世纪”(1776-1914年)这一时期。本书指出,“漫长的19世纪”是一个由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全方位构成的时期,它重塑了国内社会和国际社会,19世纪以来推动全球发展的动力和冲突推动当代国际关系的持续和演进。现有的世界历史和国际关系类书籍都未能充分记录这种全球转型的规模和影响,然而,正是这些多重变革为现代国际关系提供了物质和思想基础。本书以全球转型为国际关系的起点,重新定位国际关系学科的根基,并确立理解和教授世界历史与国际关系之间关系的新途径。
权力·制度·文化 豆瓣
作者: 秦亚青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 7
该书从理论和方法两个方面系统总结了作者最近10年来在国际关系领域的研究和探索,包括对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等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所做的开创性评介和分析,对中国国际关系学科发展的解读和思考,以及应用国际政治理论和社会科学方法对具体国际关系现象的实证性研究,反映了一个中国学者的思维方式和学术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