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
国家与生活机遇 豆瓣 Goodreads
The State and Life Chances in Urban China
作者: 周雪光 译者: 郝大海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5 - 2 其它标题: 国家与生活机遇:中国城市中的再分配与分层,1949-1994
本书所呈现的是有关1949—1994年间中国城市社会分层过程的系统研究。根据中国20个城市的居民样本的生活史,本书讨论了两个主题:(1)在国家社会主义下,中国城市中的再分配与社会分层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国家及国家政策在教育获得、劳动就业、组织中的晋升、明显的和潜在的经济利益分布等领域对个人生活机遇的影响;(2)对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转型的起源和程度的评估。作者在诠释国家社会主义中国45年历史的变化和持续性时,融合了社会学分析和对于历史背景的感受。迄今为止,这是关于中国社会分层最全面和最严谨的研究。
城市24小时 (2019) 豆瓣
7.6 (17 个评分) 导演: 张旭 / 张昱
由央视纪录频道推出的系列纪录片《城市24小时》(第一季)于2019年5月20日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首季《城市24小时》聚焦郑州、武汉、深圳、成都、厦门五座城市,以一天24小时为观察轴线,通过不同时间节点上真实和鲜活的生活图景,找寻每个城市独特的气质和个性;从司空见惯的日常琐事中还原被忽略的城市之美。
商业中心与零售业布局 豆瓣
Market Centers and Retail Location: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作者: Brian J L. Berry 译者: 王德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6 - 1
本书内容都依次反映在原著的各个章节中。首先从美国的几个案例介绍开始,通过详细的历史和空间演变的描述和研究,引出其现象背后所包含的规则性和相应的学术用语;之后是对中心地理论的古典和现代形式的演绎推导,接着是中心地起源的研究和不同文化背景比较的内容;最后阐述了应用商业地理学的预测分析手法以及规则师们的对策思想。这个讲述的次序是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得出的,按照这个次序能够既快又周密地向初学者讲解古典和现代的理论。我们希望学生们能够耐心地仔细阅读,尤其注意书中的图表,因为讲解是结合图表进行的,对后面各部分的理解依赖于对开始部分的理解。如果学生们理解了这些图表,就会加深他们对公式的理解。
看不见的城市 豆瓣
Le città invisibili
8.2 (12 个评分) 作者: [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译者: 张密 译林出版社 2019 - 8
卡尔维诺说,他拥有很多文件夹,里面放着那些根据他头脑中萦绕的思绪而写成的书页,或者一些将来想要写的内容的梗概和记录。
这些文件夹,有些专用于物体,有的专用于人物,有些专用于地点,有些专用于事件。在其中一个文件夹里,汇集了他经历过的那些城市和风景的纸页,而在另一个文件夹里则积聚了一些超越时空的想象中的城市。当这两个文件夹被装满,他开始创作一本关于城市的书。
于是,卡尔维诺的心情与思考,读过的书,参加的展览,与朋友的交谈,生活中冗长的琐碎与天光乍现的幸福瞬间,所有这一切最后都转变成了城市的图像,组成这本《看不见的城市》。
黄昏的御花园,暮年的蒙古大帝忽必烈凝神倾听来自威尼斯的青年旅者马可·波罗讲述他旅途中的城市。五十五座城市,十一个萦绕在每座城市上的主题,事关人类生存的所有命题。城市汲取着记忆,奴役着欲望,承载着梦境,凝聚着人们生活于其中的故事。
卡尔维诺给每座城市都取了一个女性的名字,赋予她柔软的骨骼和灵动的气血,她充满了真实感,却又趋于无形。她是世界之缩影,与人类的历史和文化一同生长、变化,却又隐身于虚幻之中,遥不可及,无法触碰…… 我们借由住在城市中,我们谈论她,倾听她,试图书写她。她是奇想的诞生与实现之地。
东京城市更新经验 豆瓣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所
作者: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所、株式会社日本设计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9 - 6
本书在阐述东京城市形成演变过程、城市规划管理法规及再开发项目机制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的12个城市再开发案例进行分析。阐明东京城市发展的背景条件和特征,呈现东京城市再开发举措的独特性和合理性,揭示确保再开发项目得以实现的政策支撑、资本参与、政府部门管控及专业机构发挥作用的项目机制。本书所探讨的是与城市决策、规划管理、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专业领域,以及房地产等行业都有密切关系的综合性城市发展问题。
不只是居住 谷歌图书 豆瓣
作者: 贾如君 / 李寅 重庆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2016 - 3
书中归纳了瑞士苏黎世市的社会住房建设历史,并结合芝加哥、巴黎、柏林、维也纳、中国香港和新加坡的经验,深入探讨社会住宅在平息社会矛盾,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并分析了住房合作社如何能够有效平衡经济增长与社会保障,兼顾社区融合与城市发展。为了让读者对瑞士住房合作社有更加直观的认识,作者选取了位于城市不同区域的3个住房合作社的案例。分别从合作社历史、经济运作模式、对城市形态和发展的影响及回应、住户参与在建筑设计上的体现、社区生活以及绿色生态的层面,一步步勾勒出住房合作社的清晰形象。在大量的统计数据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作者简明介绍了住宅合作社的运营模式,并以城市和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归纳出住房合作社的优势与不足,以及运作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永久的非营利性以及不断提高的市场占有率。
最后,结合中国住房体制改革过程中社会住房的结构性需求,中低收入群体自发的个人合作建房尝试,以及我国过往的“住宅合作社”的经验,探讨住房合作社在中国的未来。
中国城市密码 豆瓣
The Urban Code of China
作者: [德]迪特·哈森普鲁格(Dieter Hassenpflug) 译者: 童明 / 赵冠宁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8 - 5
本书作者是一名德国学者,自2000年起,在长达7年的时间里,作者在中国多所大学担任客座教授,足迹遍布北京、上海、哈尔滨、长春、吉林、大连、青岛、郑州、西安、宁波、深圳等多个城市,同时作者也参与了部分城市建设实践和决策。本书即是作者运用城市符号学、城市社会学等分析方法,深入分析并系统梳理该历程的结果。
在跨越文化的对比视角中,作者深入细致地剖析了中国当下城市空间的种种现象,追踪其内涵和本质,包括界限模糊的城市公共空间、封闭的居住小区、色彩和灯光装扮的街道景观、欧式主题的新城建设、城中村、宽阔大道—垂直街区构成的紧凑城市等丰富的内容。
作者努力探寻的是当代中国城市空间生产中的“中国特性”。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中国其实根本不是在西方化,她的骨子里既有对于先进的、现代的(假想西方的)那种朦胧憧憬,也混杂着尚未转变的、依然是乡村集体色彩的思想观念与社会结构。这一切构成了一位西方学者眼中的中国城市。
汉口 豆瓣
Hankow: Commerce and Society in a Chinese City, 1796-1889
作者: [美]罗威廉(William T.Rowe) 译者: 江溶 鲁西奇 译 / 彭雨新 鲁西奇 审校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 - 9
《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以坚实的资料和严密的论证,对中国城市与资本主义发展进行了研究,再现了汉口这座典型的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史;同时作者证明了马克斯?韦伯所谓“中国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城市共同体”的论断是对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极大误解。作者两部研究中国城市汉口的著作,是海内外史学界研究中国新城市史和社会史的代表作,在中国史研究领域,可说是不朽的作品。
变动的城市 豆瓣
Cities on the Move
作者: [英]阿诺德·汤因比 译者: 倪凯 上海人民出版社·光启书局 2021 - 1
人类历史上有哪些类型的城市?
人类城市在发生怎样的变动?
当今城市的通勤者怎样变成了新一代的“游牧民”?
面对“世界城市”,人类该何去何从?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人类世界进入超大规模城市、大都市群的时代,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聚焦“变动的城市”,关注城市发展、扩张的悠久历史。他对城邦、首都城市、机械城市、世界城市等不同类型进行分析,从古代城市的发展路径中汲取智慧,对未来作出展望。他认为,未来的世界城市将会遍及全球,生活在其中的人类任重道远。
城市秩序 豆瓣
作者: 约翰•伦尼•肖特 译者: 郑娟 / 梁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 - 8
本书作为城市地理学综合指南读物,较为全面地概括了城市研究领域的成果。全书以城市与经济、城市与社会及城市自身的成长过程为主要切入点,结合以全球不同城市为对象的案例分析,将城市研究中的经典模型、新近理论及后现代观点融合为一体。
人类世与平台城市 豆瓣
作者: 陆兴华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1 - 6
城市全球化叠加全行星云计算平台,构成了今天的城市基础结构。我们脚下的这个平台城市已经是一架控制论机器,既是能量、地址、权利、身份、价值和符号的管治装置,是我们在飘摇的人类世风雨中最后的留守点,也是即将开始的生物圈内新政治、新经济的苗圃。平台城市具体表达为阿里云、美团、拼多多等应用平台,扫描和打印着城市住民的生存网格,同时也是在建筑、城规、设计、艺术上展现我们的创造的全新舞台,正催促激励我们去创作出关于城市的新的哲学和思想。
《人类世与平台城市:城市哲学1》从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技术哲学、设计哲学、视觉—媒介研究、当代艺术、生物圈思想等角度,整体评估人类的城市化演变路径,反思城市全行星化在中国的铺展,努力探索城市在生物圈内的新命运。它列举了当代全球城市研究中最重要领域内的思想、洞见、战略课题、论争主题、研究方法论等,值得思考和研究中国城市化的读者关注。
城市 豆瓣
CITIES: Brennpunkte der Menschheit
作者: [奥] 马库斯·艾斯尔 / 格拉尔德·曼斯贝格 译者: 边超 后浪丨四川美术出版社 2021 - 4
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如何决定一个城市的历史道路?
形式、图案、色彩、结构,多样的城市样貌如何折射人类对其影响?
金融中心、政治中心、教育中心、工业中心……为何一些城市具备重要功能?
城市如何如同生物一样源源不断的交流运转?
山间、水上、沙漠,那些非同寻常的城市如何建设如何维护?
如何迎接当前的挑战?如何为未来做准备?城市的未来何去何从?
·崛起、衰落和新生 ·色彩和结构 ·聚光灯下的城市 ·活力城市 ·非同寻常的城市 ·未来的城市
6大板块,跨越时空
全方位展现人类这样聚集于大地的——城市
☆ 编辑推荐
◎绝美典藏品质
百余幅优质卫星图像,大开本精装高清展现; 高档太空梭哑粉纸全彩印刷,还原每一处细节
◎科技与美学交融
从数十万米高空俯瞰地球,欣赏全球特色城市超乎想象的壮美图景; 如“外星人”一般的崭新视角,开启非凡的太空视域
◎覆盖全球范围特色城市
无论无比繁闹的国际大都市,还是罕有人迹的安第斯“金城”拉林科纳达 让人看见即使亲临当地也无法领略到的独特视角,展现多元而震撼的人类文明印迹
◎深切的人文关怀
直观记录人类生存环境的急速变化及对自然的影响, 呼吁公众关注环保,反思究竟应如何做到“诗意地栖居”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百余幅高清卫星摄影图像,展示了世界不同类型城市的规模、结构的多样性,并用言辞优美的文字简要介绍了当地自然条件、城市特点及风土人情。从距离地球400千米到900千米的高空俯瞰地球,无论是流光溢彩的国际大都市伦敦、巴黎,还是人迹罕至的安第斯山脉中的“金城”,抑或是空无一人的“鬼城”普里皮亚季,城市的丰富色彩无时无刻不在冲击着人们的视域,在人类文明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本大开本的图集也集中展现了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聚焦于人类生存空间中那些令人着迷的细节,期望以这种直观的方式引导公众反思自身与居住环境之间的关系,意识到自身改变自然的能力,并承担起对未来应负的责任。
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 豆瓣
作者: 杨宽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 7
《杨宽著作集: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以文献资料结合丰富的考古发掘成果,并经过许多次的实地考察,系统地研究论证了中国古代都城及其制度的发展演变 , 其中多所创见。作者认为先秦到唐代是实行封闭式都城制度的历史阶段,在西汉、东汉之际,都城制度发生了一次重大变化,整个都城的格局由“坐西朝东”变为“坐北朝南”,在唐宋之际,都城制度发生了又一次更大的变化,即由封闭式变成了开放式。这是由都城人口的急剧增长、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引起的变化。《杨宽著作集: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对中国古代都城都作了详细的考察研究,并配以大量的图片资料以资说明。
城市文化 豆瓣
Culture of cities
作者: [美国] 刘易斯·芒福德 译者: 宋俊岭 / 李翔宁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 8
《城市文化》一出版就获得了整个评论界的赞誉,将它评价为关于城市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最优秀的文献,芒福德的照片也登在《时代》周刊的封面上。这本书就好比是一座伟大的城市,蕴涵了各种能量、形象和活力,这是一部历史,是城市史的政治宣言,也是关于城市和城市社会学的理论。芒福德论述的城市史就是文明史,城市凝聚了文明的力量与文化,保存了社会遗产。城市的建筑和形态规划、建筑的穹顶和塔楼、宽广的大街和庭院,都表达了人类的各种概念。芒福德用建筑和艺术展现城市的发展,首先关注的是社会问题,而不是美学问题。城市的基本问题是城市是否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城市的设计是否促进人的步行交通和人与人的面对面交流。芒福德在书中并没有介绍什么是他心目中的理想城市,他揭示的是指导规划过程的社会性原则,而不是作为一名专业规划师来讨论城市问题。对芒福德来说,城市规划问题首先是价值问题。《城市文化》前四章关于历史的论述成为日后《城市发展史》的基础,许多材料甚至还原样保存下来。
街头文化 豆瓣
作者: 王笛 译者: 李德英 / 谢继华 商务印书馆 2013 - 3
本书是旅美中国历史学家王笛对成都社会史的研究著作,作者从下层民众的角度详细描绘了晚清到民国初年的成都丰富的城市生活,为我们呈现了在邻里穿梭的小贩和工匠、打扰居民的乞丐和流氓、宗教仪式和娱乐,以及充满活力的茶馆。
城市意象(最新校订版) 豆瓣
The Image of the City
作者: [美]凯文·林奇 译者: 方益萍 / 何晓军 华夏出版社 2017 - 7
《城市意象》这本书讲述的内容有关城市的面貌,以及它的重要性和可变性。城市的景观在城市的众多角色中,同样是人们可见、可忆、可喜的源泉。赋予城市视觉形态是一种特殊而且相当新的设计问题。
城记 豆瓣
8.9 (50 个评分) 作者: 王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 - 10
在完成本书写作的10年间,作者共采访当事人50余位,收集、查阅、整理大量第一手史料,实地考察京、津、冀、晋等地重要古建筑遗迹,跟踪北京城市发展模式、文物保护等专题作出深入调研。全书分为十章,从北京的现实入手,以五十多年来北京城营建史中的历次论争为主线展开叙述,其中又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重点,将梁思成、林徽因、陈占祥、华揽洪等一批建筑师、规划师的人生故事穿插其间,试图廓清“梁陈方案”提出的前因后果,以及后来城市规划的形成,北京出现所谓“大屋顶”建筑、拆除城墙等古建筑的情况,涉及“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批判复古主义”、“大跃进”、“整风鸣放”、“文化大革命”等历史时期。
与文字同样重要的是书中选配的三百余幅插图,不乏私人珍藏的照片及画作,如梁思成先生工作笔记中的画作和首次发表的梁思成水彩写生画。
从苇荻渔歌到东方巴黎 豆瓣
作者: 牟振宇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2 - 8
《从苇荻渔歌到东方巴黎(近代上海法租界城市化空间过程研究)》由牟振宇著,本书选取上海法租界(1849-1930)的城市化空间发展过程进行研究,运用历史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方法,在复原城市建成区连续时空演变过程的基础上,探讨了上海法租界地区如何从圩田农业形态向城市建成区转变的这一历史问题。本书主要从三个层面展开:从地域实体景观的角度。分析了圩田河浜系统被城市道路系统取代的时空过程;从筑路计划与实施的角度,分析了租界当局、地产商和业主如何在利益博弈过程中实现城市化;从土地利用管控的角度,分析了城市形态如何通过租界当局对地产商土地开发的约束机制来实现。《从苇荻渔歌到东方巴黎(近代上海法租界城市化空间过程研究)》采用了城市史与历史城市地理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不仅挖掘了法租界城市化这段不够清晰的历史,而且拓展了近代上海城市地理研究的视野。
大城市,值得留下吗(腾讯大家MOOK) 豆瓣
作者: 贾葭 主编 中信出版社 2014 - 5
中文互联网最具力量的阅读平台:腾讯•大家推出系列MOOK。
聚集张鸣、袁伟时、马家辉、柴静、闾丘露薇等上百位作家,传递时代最前沿的思想。
你是在北上广每天起早贪黑,还是在云南、厦门开间客栈悠闲度日?
你为什么来大城市?又为什么逃离?
你在曾经迷恋的城市,实现梦想了吗?
“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回不去家乡是很多人的宿命。城市大小,并不改变生活的本质,选择在哪生活,不过是各付各价、各背各枷。
本期大家MOOK《大城市,值得留下吗》与你一起探讨:我们该去往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