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
我们如何对抗抑郁 (2021) 豆瓣
6.6 (7 个评分) 导演: 史慧 / 杨楷平 演员: 解琳
作为中国首部全方位解读抑郁的系列纪录片,节目面对抑郁高危群体,走近真实的抑郁疾病患者,并追访医学界、科学界专家与学者,希望从个人、家庭、社会多角度呈现对抗抑郁的经验、路径与方法。
节目中呈现的很多人,都在认识疾病、对抗抑郁的道路上勇敢前行,他们在努力探寻那些让生活和世界不仅可以继续,并且还会变得明亮、宝贵的力量。
与抑郁症握手言和 豆瓣
作者: 王国荣
本书从全方位认识抑郁症开始,详细分析了人为什么会患上抑郁症,又如何对抑郁症进行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和饮食治疗。本书不仅对身患抑郁症的读者带来可实践性的自疗作用,同时对从事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心理工作者和从事精神疾病治疗的精神科医生也能起到全新的指引和突破性的帮助。本书集中体现了中国整体心理疗法的治疗理念和治疗框架,实为心理治疗学界不可多得的必备工具书。
伯恩斯新情绪疗法 豆瓣
Feeling Good: The New Mood Therapy
7.6 (5 个评分) 作者: [美]戴维.伯恩斯医学博士 译者: 李亚萍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4 - 10
◎全球畅销愈500万册,超过20国文字出版,持续畅销30年
◎临床验证完全有效的非药物治愈抑郁症疗法
◎抗抑郁第1读物!30年来最有效的非药物疗法抗抑郁权威读物
◎据美国精神病协会《诊断与统计手册》标准,本书对抑郁症患者治愈率达70%,且持续3年未复发
◆美国、加拿大精神科医师和心理学家最常“开药方”给抑郁症患者的书籍
◆全美调查中,500名美国心理健康专业人员在1000本自助书籍中挑选最有用的书,本书荣登第1名
◆美国心理类顶级畅销书,荣列《行为医学》“1980年最佳10本书”之一
◆一本可用以自检抑郁程度并自救的指南型心理治疗书
☆ 作者荣获美国心理学会最高奖——贝内特奖
☆ 在治疗重度抑郁症方面,本书带给患者的疗效不输于抗抑郁药物,且无副作用
☆ 美国大众抗抑郁症自我康复权威读物,30年长盛不衰
☆ 被誉为“20世纪后30年出版的最伟大的书之一”
对于那些想自己解决问题的人来说,《伯恩斯新情绪疗法》将是一本非常有益的进阶指南。
——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
抑郁症患者50%以上有自杀想法,其中有15%最终以自杀结束生命。自杀欲望强烈的患者在外在迹象上未必很强烈,相反自杀倾向较弱的患者因为想要得到他人的支持和理解,往往会在日常行为中暴露一些蛛丝马迹。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抑郁症的早期防治比后期治疗更重要。
——钟南山
◆30年来最有效的非药物疗法抗抑郁权威读物!
想知道焦虑、内疚、悲观、拖拉、缺乏自尊心等引发抑郁症的诱因吗?您的福音来了!现在无需服药也能彻底摆脱它们了。在《伯恩斯新情绪疗法》这本书中,享有世界声誉的戴维•伯恩斯医学博士介绍了许多神奇有效的方法,它们可以帮助你迅速提振情绪,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 ●了解导致情绪波动的根源
 ●避免消极情绪,防患于未然
 ●克服内疚感
 ●应对敌意和批评
 ●摆脱对爱和赞同的依赖性
 ●战胜“无为主义”
 ●预防痛苦的抑郁症复发
 ●建立自尊
现在开始,享受《伯恩斯新情绪疗法》带来的快乐!
★ 3分钟完成“伯恩斯抑郁状况调查表”,测定你的情绪状况
★ 4周左右的阅读和练习自我康复体系,让抑郁不再降临
★ 22个简单有效的原则、技巧,克服人生低谷
★ 30种临床验证的抗抑郁药物使用完全指南
★ 70%有效治愈率、3年不复发,让抑郁症彻底远离
请牢记,思维决定情绪。错误扭曲的认知,则导致抑郁情绪。本书即是帮助患者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认知”,自己对自己进行认知疗法,摆脱情绪混乱的困挠和痛苦,拥有良好的情绪即是一剂治疗抑郁症的灵丹妙药。
戴维•伯恩斯博士是世界主流认知疗法最重要的发展者之一,同时也是享誉世界的自助书籍作家,他的著作——《伯恩斯新情绪疗法》连续多年位于自助书籍畅销榜第1名,全球销售超过500万册,也是美国、加拿大精神科医师和心理学家最常“开药方”给抑郁症患者的书籍,带给无数抑郁症患者福音。本书将是一套治疗体系,更是一整组的工具,向读者展示了快速、有效地克服日常不良情绪的治疗技术,从而战胜抑郁。
4周左右的系统化的自我阅读和练习治疗体系。你会注意到书中不断要求你边阅读,边拿起笔做测试、做练习,请静心对待,你是在逐渐谙习一些特别行之有效的理念和技巧,以帮助你战胜不良情绪,如忧郁、焦虑、悲伤、挫折、内疚、紧张、羞愧、自卑、孤独……试一试在4周内阅读完本书,你的情绪将会得到极大的改善。
22个简单有效的原则和技巧。深挖抑郁背后的情绪根源,学会掌控日常摇摆不定的不良情绪和自我否定行为,从而帮助人们安全渡过生命中的每个低谷,让每个人的心灵天空清新明朗。
◆实证疗效
研究结果显示,《伯恩斯新情绪疗法》确实具有抗抑郁剂的功效。过去的10年里,陆续发表在美国专业科学杂志上的多篇研究报告证明,4周内读完本书的患者中,有70% 的人不再符合重性抑郁症发作的标准,根据美国精神病学协会官方《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标准,意味着这些患者已经康复。而且,在长达3年的跟踪调查中,证明72%的患者摆脱了重度抑郁症,70%的患者在这3年里没有寻求或接受任何进一步的心理治疗,也没有服用任何药物。可以说,本书是目前对付抑郁症最有效的康复书。
背离亲缘(上下册) 豆瓣
Far From The Tree—Parents, Children and the Search for Identity
8.8 (5 个评分) 作者: [美]安德鲁·所罗门(Andrew Solomon) 译者: 简萱靓 / 谢忍翾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8 - 2
「生命因困苦而丰富,爱则因为必须努力而深刻。」
「珍贵的并不是苦难本身,而是我们队苦难如同珍珠般的包容。」
养儿育女,绝不是完美主义的游戏。
西方有个谚语:「苹果落地,离树不远」,也就是「有其父必有其子」。但事实却是,世上有许多孩子都落到了别处,可能是几座院子外,也可能落到世界的另一端,完全背离父母的预期和想象,而这些家庭也因此走入完全不同的人生。
作者安德鲁·所罗门起初因为自己所经历的人生伤痛于是开始关注水平身份的社会和家庭问题,他同性恋的身份令父母忧心和震惊,自己也深受抑郁症的困扰。在成功治疗抑郁症后,他开始从自身的经历和痛苦中寻找身份的认同。作者先后走访了300多个家庭,访谈的对象从西方白人父母到巴厘岛的聋人父母,还有非洲卢旺达种族大屠杀中幸存的女性,以长达10年的时间来观察他们的生活、变化、发展及认同,收集的资料将近4万页。
本书总共探讨了十种类型的情况,作者用一种独立章节但又互相联系的结构呈现出当孩子有水平身份时家庭成员所面对的一系列问题。书中第一章为总论,作者详述了自己身份认同的痛苦经历及为何写作本书的原因,第二到第六章讨论的是几种罕见但又令人非常担心的儿童生理疾病或障碍(听障、侏儒、唐氏综合征、自闭症、精神分裂症),第七到第十二章讨论的类型看上去更像是社会问题,分别是身心障碍、神童、遭奸成孕、罪犯及跨性别,作者以这些家庭中出现的问题及发生在他们身上的经历和心理发展过程,来反映这些父母和真实世界的互动,无论我们身边是否出现这样的孩子,是否出现这些难以解决的困难,都应该反思和思考他们的经历和痛苦的来源,并且引起对我们自身和未来社会各种心理问题和疾病的理解和关注。
「安德鲁·所罗门的书让我们又一次体会父母的爱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这本奇书将我们带往常人难以想象的境遇,那里,父母们不管遭遇多大阻力,也要让自己的孩子感觉不同。」——前美国总统克林顿
「安德鲁·所罗门充满原创力,他的写作为21世纪人类的权利宣言打下一段充满智慧的基础。人类不论种族和宗教,皆具有生存、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往后,这项权利还要扩充:人类不论具备何种身份认同,都具有心理上获得接受的绝对权利。」——Eric Kandel埃里克·坎德尔 诺贝尔生理学得主
2012年《经济学人》最佳图书(Economist Best Books of 2012)
2012年《纽约时报》最佳图书( New York Times Best Books of 2012)
2012年《时代杂志》十大非文学类最佳图书(TIME magazine Top 10 Nonfiction Books)
活出生命的意义(新版) 豆瓣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作者: 维克多·E.弗兰克尔 译者: 吕娜 华夏出版社 2018 - 1
著名心理学家弗兰克尔是20世纪的一个奇迹。纳粹时期,作为犹太人,他的全家都被关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气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弗兰克尔不但超过了这炼狱般的痛苦,更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辽法,替人们找到绝处再生的意义,也留下了人性史上富光彩的见证。
弗兰克尔一生对生命充满了极大的热情,67岁仍开始学习驾驶飞机,并在几个月后领到驾照。一直到80岁还登上了阿尔卑斯山。
这本书曾经感动千千万万的人,它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选为具影响力的十本著作之一。到今天,这部作品销售已达1200万册,被翻译成24种语言。
他并不是当年集中营里被编号为119104的待决囚徒,而是让人的可能性得以扩大的圣者。
正午之魔 豆瓣
The Noonday Demon
9.1 (24 个评分) 作者: [美/英] 安德鲁·所罗门 译者: 屠彬 / 张哲 上海三联书店 2020 - 10
写作本书使我成了一名“专业抑郁者”……我感到,抑郁研究领域里,缺少的是综合。很多学科都分别探讨过抑郁的成因,太多有趣的事发生在太多有趣的人身上,太多有趣的事在被讲述——而这个“国度”里仍是一片混乱。本书的第一个目标是共情,真正地理解抑郁的人;第二个目标,也是对我来说更难实现的一个目标,就是秩序,尽可能基于经验主义得出秩序,而不是随意用些逸事拼凑出以偏概全的结论。
我以自己的抑郁开始本书,然后写别人相似的抑郁,再然后是别人不同的抑郁,最后是处于完全不同背景下的抑郁。我让男男女女讲述自己的故事,他们所面对的战争是本书关注的首要主题……就抑郁进行写作,很是痛苦、悲伤、孤独,令人压力倍增。但每当想到我做的事可能对其他人有所助益,我就会精神为之一振;我也不断获得新知,这也帮到了我自己。
现在苛责制药业似乎成了一种时尚。但我的经验是,这行人既是资本主义者,也是理想主义者:他们热衷于利润,但也乐观地相信自己的工作会有益于世界。如果没有制药公司资助相关研究,我们现在也不会有SSRI,这类抗抑郁药挽救了无数生命。我尽可能清晰地描述了我所了解的制药业,这也是本书故事的一部分。
这是一本极度个人化的书。虽然我为一些比较复杂的观点提供了解说和阐释,但本书并不试图取代适当的治疗。
走出抑郁 豆瓣
UNDOING DEPRESSION: What therapy doesn't teach you and medication can't give you
9.7 (7 个评分) 作者: [美] Richard O'Connor 译者: 张荣华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4 - 1
在不知不觉中,抑郁的人会渐渐变得“擅长”抑郁,学会了如何隐藏它,如何以它为中心安排一切生活。抑郁的人或许可以成就非凡,却必须在抑郁的泥潭中不断挣扎。这使我们永远无法真正康复,无法从心底体验喜悦。但是我们可以打破从前的习惯,学习一系列全新的健康技能。最终康复。
发炎的大脑 豆瓣
The Inflamed Mind:A radical new approach to depression
作者: [英] 爱德华•布尔莫尔 译者: 小庄 2022 - 5
从20世纪90年代发现SSRI类药物以来,关于抑郁症新治疗方法的主流研究很少。在这本改变游戏规则的书中,爱德华•布尔莫尔教授站在免疫—精神病学的新角度,揭示了精神抑郁和身体炎症之间联系的突破性的新科学。作者试图说服我们,炎症和某些类型的抑郁/疲劳综合征可能相互关联,也就是说,通常由心理学家/精神科专家负责的问题在许多情况下可能也与医学问题有关,特别是那些涉及炎症机制的——巨噬细胞和它们产生的细胞因子。他解释了精神障碍是如何以及为什么会在免疫系统中产生的,并探索了一种全新的方式来观察思想、大脑和身体,不仅指出了一些新的抗抑郁药物,而且指出了一种新范式——并行处理精神和身体上的健康障碍,而不是像我们目前所做的那样分开处理问题。
孩子的心理问题从哪里来? 豆瓣
Brain Inflamed
作者: [美] 肯尼思·博克 译者: 刘丰瑜 2022 - 9
近年来,患心理疾病的青少年激增,但很多心理疾病在经过传统的心理治疗和精神药物治疗后并没有得到好转。整合医学领域的先驱肯尼斯·博克医生结合35年临床医疗经验,开创性地提出了治疗青少年众多心理问题的生理学方法,如自然疗法等。
作者认为,青少年的很多情绪问题都与身体的炎症、异常的免疫反应、激素失调、微生物菌群紊乱等生理因素有关,并主要针对抑郁、焦虑、易怒、强迫症、喜怒无常、惊恐发作、剧烈的情绪波动、攻击性行为和精神错乱等青少年较常见的精神问题,结合历年来治愈的典型病例,分析症状背后的生理学成因,如自身免疫、蜱传疾病、甲状腺疾病、肾上腺功能障碍、低血糖、过敏/敏感、营养缺乏、中毒、代谢紊乱等,再在综合考虑饮食、环境、社会压力等因素后给出针对性治疗方案。
作者通过以上临床实践,治好了很多医生都束手无策的复杂多症状疑难病症。本书正是这些成功案例的分析和经验总结,亦将给更多陷入困境的青少年及其父母,以及相关医疗工作人员带来新的希望,重获身心健康下的快乐。
(*╹▽╹*)编辑推荐
1.本书突破了传统身心分开治疗的模式,旨在发现心理/情绪/精神问题背后隐藏的生理学病根。
2.作为整合医学领域的先驱,肯尼思·博克总结了35年临床医疗经验,深度剖析了9种典型情绪问题的生理学病因,例举20+典型病例,具有超强直观性、实用性。
3.青少年许多表面的心理问题实际上是生理问题导致的。如果你的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或行为怪异,且多次尝试治疗未果,本书将会为你提供全新思路,全面评估更多可能的病因。
我的疾病代碼是F 豆瓣
나의 F코드이야기
作者: 李荷妮 译者: 袁育媗 聯經出版公司 2021 - 11
即使沒有特別的原因,也有可能得憂鬱症!
寫給身陷情緒黑洞的你,希望我們都能少受點苦
──韓國網路書店好評5顆星,網友盛讚「作者寫出了我的心情」!──
我居然得憂鬱症!我想這下完了,
但好在已經知道病名,就能找到共存的方法吧?
我問醫師,通常要多久才會『根治』?醫師說短則三到六個月,長則一年。
也就是說我必須每天持續服藥,至少三個月,我從來不曾吃這麼久的藥。
好擔心現在的狀態會一直持續到痊癒為止,那我還能工作嗎?
別說工作了,我還能好好睡一覺嗎?
──本書作者,李荷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