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登堂入室 (2012) 豆瓣 TMDB
Dans la maison
8.6 (741 个评分) 导演: 弗朗索瓦·欧容 演员: 法布莱斯·鲁奇尼 / 恩斯特·吴默埃
其它标题: Dans la maison / 偷恋隔篱妈(港)
法国高校文学老师吉尔曼(法布莱斯·鲁奇尼 Fabrice Luchini 饰)给学生布置了一篇周记,要求他们如实记录周末的见闻。在众多乏味的作业中吉尔曼意外发现16岁少年克劳德(恩斯特·吴默埃 Ernst Umhauer 饰)的文章异常精彩。克劳德是一个安静的观察者,习 惯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他的作业是关于偷窥——讲述他如何潜入朋友家中、窥探对方一家生活的故事。吉尔曼被字里行间深深吸引,熄灭已久的文学激情亦被点燃。他不但决定单独辅导才华横溢的克劳德、鼓励他放手创作,还与妻子珍娜(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 Kristin Scott Thomas 饰)一同分享克劳德的作文。然而成年人在阅读过程中竟渐渐忘记了虚构和现实的边界,更懵然不知自己的居室早已房门大开......
法国鬼才导演弗朗索瓦·欧容曾凭借黑暗惊心的《八美图》、《泳池谋杀案》惊艳世界影坛。在《5×2》、《时光驻留》等温情文艺片后,新片《登堂入室》再次回归欧容最擅长的悬疑惊悚题材。电影改编自西班牙舞台剧《最后一排的男孩》,导演巧妙拼接偷窥文学与扑朔迷离的现实断面,用似真似幻、充满层次感的创作故事挑战情欲道德禁区。本片入围法国凯撒奖六项大奖,获多伦多电影节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和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最佳影片金贝壳奖,同时入选欧洲年度最佳电影之一。
地下室手记 豆瓣 Goodreads
9.3 (113 个评分) 作者: [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 译者: 臧仲伦 漓江出版社 2012 - 5
《地下室手记》体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的全部艺术特色,内容深刻,形式诡异,既像小说,又像忏悔录,又像哲学论文。作品主人公既像坏人,又像好人;既像小人,又像一个饱经沧桑、逆来顺受的人;既像英雄,又像“非英雄”,又什么都不像。……“地下室人”被认为是“自我中心主义者的典型”,但是又有人认为, “地下室人”是俄国的哈姆雷特,是“多余人”的当代变形。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他那个时代的“真理的探求者”。《地下室手记》成为一本越来越受到世人追捧的书,被认为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五部长篇小说的总序,是其创作中的里程碑。
文学理论(新修订版) 豆瓣
Theory of Literature
8.9 (19 个评分) 作者: [美] 勒内·韦勒克 / [美] 奥斯汀·沃伦 译者: 刘象愚 / 邢培明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7 - 1
打开经典的经典
文学批评的批评
………………
※编辑推荐※
由韦勒克和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是20世纪西方文学研究的经典之作。
书中对文学基本概念与问题的界定、梳理和探讨,对文学“内部研究”的强调,在文学研究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誉为“打开经典的经典”“文学批评的批评”。
此次重出中文简体版以刘象愚、邢培明、陈圣生、李哲明四位译者的译稿为基础,以英文原版为依据,结合读者的反馈意见,对译稿重新加以修订。
本书是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推荐的中文专业大学生必读著作。
………………
※媒体推荐※
这是在文学研究走向理智与自由过程中所做过的最富条理、范围最广、最有针对性的尝试。
——《纽约时报》
这部百科全书式的论著蕴含了海量的信息,繁杂的材料被更有效地组合,行文简洁兼之针对性极强的分析,与传统的此类著作迥然不同,此书值得每一个学术图书馆收藏。
——《星期六文学评论》
………………
※内容简介※
《文学理论》出版于20世纪40年代末,作者韦勒克和沃伦不仅厘清了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更提出了文学的“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的分野,把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的研究归于“外部研究”,把对文学自身因素的研究归于“内部研究”,超越了传统文论从外部切入文学的理论思路,把研究的重心置于文学本身,不仅描述了分析个别艺术品的方法,而且探讨了文学类型、文学评价和文学史等问题,这对之后全球数十年间的文学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
《文学理论》自出版以来,一直作为最经典的文学理论教材受到各国批评家、作家、教授及广大学生的欢迎。在国内,它是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推荐中文专业大学生必读的100本著作之一,被许多高校指定为中文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必读参考书。
文学回忆录 Goodreads 豆瓣
8.8 (273 个评分) 作者: 木心 口述 / 陈丹青 笔录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1
文学是可爱的。生活是好玩的。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
八十年代末,木心客居纽约时期,亦自他恢复写作、持续出书以来,纽约地面的大陆和台湾同行在异国谋饭之中,居然促成木心开讲“世界文学史”,忽忽长达五年的一场“文学的远征”——从1989年1月15日开课,到1994年1月9日最后一课,每位听课人轮流提供自家客厅,在座者有画家、舞蹈家、史家、雕刻家等等。
听课学生陈丹青说,“我们当年这样地胡闹一场,回想起来,近于荒谬的境界:没有注册,没有教室,没有课本,没有考试与证书,更没有赞助与课题费,不过是在纽约市皇后区、曼哈顿区、布鲁克林区的不同寓所中,团团坐拢来,听木心神聊。”
菜单开出来,大家选。从古希腊神话、新旧约,到诗经、楚辞,从中世纪欧洲文学,到二十世纪文学世界,东方西方通讲,知识灵感并作。其中听的听,讲的讲,“金句”纷披,兀自燃烧。“讲完后,一部文学史,重要的是我的观点。”木心说。古代,中世纪,近代,每个时代都能找到精神血统,艺术亲人。
他爱先秦典籍,只为诸子的文学才华;他以为今日所有伪君子身上,仍然活着孔丘;他想对他爱敬的尼采说:从哲学跑出来吧;他激赏拜伦、雪莱、海涅,却说他们其实不太会作诗;他说托尔斯泰可惜“头脑不行”,但讲到托翁坟头不设十字架,不设墓碑,忽而语音低弱了,颤声说:“伟大!”而谈及萨特的葬礼,木心脸色一正,引尼采的话:唯有戏子才能唤起群众巨大的兴奋。
木心开讲时六十二岁。多少民国书籍与读者,湮灭了。他的一生,密集伴随愈演愈烈的文化断层。他不肯断,而居然不曾断,这就是纽约世界文学史讲座潜藏的背景:在累累断层之间、之外、之后,木心始终将自己尽可能置于世界性的文学景观,倘若不是出走,这顽强而持久的挣扎,几乎濒于徒劳。
如今,听课学生陈丹青整理那五年那五册听课笔记,共八十五讲,逾四十万字,结集这本大书时,已不再将之仅仅看做“世界文学史讲座”。诚如木心所最早时设想的那样,这是他自己的“文学回忆录”,是一部“荒诞小说”,“在自己的身上,克服这个时代”。
这也是木心留给世界的礼物,文学的福音书。
本书首次披露的木心先生及其亲属的珍贵照片,由陈丹青先生和木心的外甥王韦先生提供。附印民国版本的世界文学书影,是一部民国出版史的私人旁证。
夫妇们 豆瓣
Couples
作者: [美] 约翰·厄普代克 译者: 苏福忠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9
《夫妇们》是厄普代克确立其大师声誉的重要作品,而且是他最集中探讨美国中产阶级性爱生活的代表作。它全景式地展现了美国人的性爱、婚姻尤其是通奸生活,勇敢、坦率而又深具艺术性,堪称当代世界文学中不世出的性爱经典。厄普代克并由此第一次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封面上题名:“通奸社会”。
2019年1月22日 想读 三观粉碎机
文学
国宴与家宴 豆瓣
6.7 (6 个评分) 作者: 王宣一 中信出版集团 2018 - 11
家宴曾是被寄托了最多情感心绪的味觉记忆,也是一种回不去的集体记忆与中国传统生活美学的独特风景。
在本书中,出身江浙世家的台湾知名女作家王宣一以母亲认真做饭、用心待客的家族故事为出发点,回忆了幼时围在厨房饭厅,目光追随着一位活泼时髦、温暖欢乐、能干宽厚、“有大将之风”的家庭主妇,记录下的一个又一个动人的美食记忆——快速又小心地护送冰激淋桶回家、杮子的软核吃到“叽咯叽咯”响、围蹲在垃圾桶旁啃掉一锅荸荠和甘蔗……
这是一个关于家的光阴故事,也是漫不经心间极具人情味的传统饮宴文化的一次重生,而书中详细记录的一张张家族菜谱,更细腻勾画并传承了老一代江浙菜的风貌。
本书附赠精美别册《在家宴客》,全彩呈现了王家女婿詹宏志最深情回忆专文 亲手复刻的五道宣一名菜──他跑遍台北三大市场买齐王宣一指定的食材、反复制作,请亲友们鉴定……这份珍贵的菜谱不但有王氏家传的江浙风味,更多了台湾女婿深入其他文化并滋生情感后创造的情味。
杜甫诗歌讲演录 豆瓣 Goodreads
9.2 (16 个评分) 作者: 莫砺锋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1
杜诗是一座宝山,只要你深入其间,一定不会空手而归。然而杜诗又是一座重岩叠嶂、水深林茂的大山,如果没有详细的地图和富有经验的向导,你很难找准入山的门径,还容易在山间迷路。
本书著者莫砺锋教授在农村插队时就开始阅读杜诗,后得名师指点,从此精研杜诗二十年,又在大学讲授杜诗十余年,是一位入山颇深的游客,也已具备向导的资格。千家注杜,你选择哪几种杜诗注本呢?前人关于杜诗的评论汗牛充栋,各种观点议论蜂起,你如何甄别取含呢?前人关于杜甫生平的研究、杜诗的编年、杜诗的校勘、杜诗的文本分析以及以杜证杜等方面的丰富创获,你如何吸取其经验呢?杜诗学的研究已经达到相当高的学术水准,你如何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呢?凡此种种,莫砺锋教授都将在本书中为你娓娓道来。
本书是莫砺锋教授于2006年春季在南京大学教学楼301教室讲课的实录,深入浅出,引人人胜。现在就让我们翻开此书,随着莫砺锋教授一起走进杜诗这座宝山吧。
不如喝茶聊天乘凉去 豆瓣
作者: 汪曾祺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8 - 4
汪曾祺先生的文章,写凡人小事,记乡情民俗,谈花鸟虫鱼,信手拈来。他的文字有烟火气,书中所描述的人间草木,看得人平静欢喜,又生出些淡淡的惆怅来。生活中柴米油盐之类的琐事暂且放置在一边,不如喝茶乘凉聊天去!
明儿到北京城的垃圾堆上看放风筝去 豆瓣
作者: 汪曾祺 2017 - 6
《明儿到北京城的垃圾堆上看放风筝去》收录汪曾祺先生一生中与不同人物的书信往来,他最重视的京剧剧本与诗歌作品等。汪曾祺先生与沈从文、巴金、黄裳、范用、萧珊、陆建华等众多名家的数百封书信往来,不仅从一个侧面为我们深入理解汪老和他的作品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弥足珍贵的当代文学史的史料。剧本与诗歌更是体现了汪曾祺先生在剧本与诗歌创作上的成就。
棋王·树王·孩子王 Goodreads 豆瓣
9.1 (117 个评分) 作者: 阿城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6 - 3
此次出版的是阿城先生亲自编订的最新版本,增添了许多以往版本所不具备的内容。
内容包括以往版本都有的《棋王》《树王》《孩子王》三篇中篇小说,以及以往版本所不具备的画家曹力为作者画的漫画像,还包括以往各版本(意大利文版、日文版、旧简体版、台湾繁体版)的序言。
切尔诺贝利的悲鸣 豆瓣 Goodreads
VOICES FROM CHERNOBYL
9.1 (103 个评分) 作者: [白俄] S·A·阿列克谢耶维奇 译者: 方祖芳 / 郭成业 花城出版社 2015 - 11
★获得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真实记录切尔诺贝利核灾难事件
★“她的复调书写,是对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
★“每一页,都是感人肺腑的故事。”
------------------------------------------------------------ -------------
切尔诺贝利核灾难幸存者口述实录,每一页都是感人肺腑的故事
作者冒着核辐射危险,深入切尔诺贝利,采访当地幸存者
人类史上最惨烈的科技悲剧,今天的我们该如何避免灾难重演?
-------------------------------------------------------------------------
1986年4月26日,史上最惨烈的反应炉事故发生在切尔诺贝利。这是史上最浩大的悲剧之一。作者访问了上百位受到切尔诺贝利核灾影响的人民,有无辜的居民、消防员、以及那些被征招去清理灾难现场的人员。他们的故事透露出他们至今仍生活在恐惧、愤怒和不安当中。
本书将这些访谈以独白的方式呈现,巨细靡遗的写实描绘,使这场悲剧读起来像世界末日的童话。人们坦白地述说着痛苦,细腻的独白让人身历其境却又难以承受。
-------------------------------------------------------------------------
★《纽约时报》——每一页都是奇异而残忍的故事,就像那些残留在幸存者身上的辐射。
★《伦敦时报》——如同古希腊悲剧表演的合唱团,本书收录了众人的心声。短期之内,我们恐怕不会再有机会读到这般真实记录愤怒、愚昧、英勇和伤亡的文字。
★《每日电讯报》——从受访者的独白中,阿列克谢耶维奇创造了这样一种历史:无论离这些事件有多远,读者都能感同身受,如有切肤之痛。读完这本书,我才知道切尔诺贝利是欧洲的一场海啸,这场海啸不仅是由我们人类所造成的,而且还永无止尽。如果你对未来抱有好奇心,我强烈推荐这本书。书中的切尔诺贝利是个充满极端与未知的地方,一个现代科技发展造就的戏剧世界。
★《出版人周刊》——口语叙述的历史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充斥着面对命运时的无奈、艰苦卓绝的勇气,以及浓厚的黑色幽默……如同不可磨灭的X光透视着俄国人的灵魂。
★《国家》杂志——阿列克谢耶维奇的这本杰出著作,忠实地记录着她那些白俄罗斯同胞的生命与死亡。本书终于将在美国上架……这是无与伦比的见证。
★《书目杂志》——书中记录着受污染的世界里骇人的生活。这些典型的故事分别传达出不同的声音:愤怒、恐惧、无知、艰苦、英勇、同情和爱。阿列克谢耶维奇冒着损害健康的风险,深入前线收集这些见证,把故事转化成令人难忘的精辟著作,我们只能期盼书中的灾难不会重现。
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色彩を持たない多崎つくると、彼の巡礼の年
7.7 (301 个评分) 作者: [日] 村上春树 译者: 施小炜 南海出版公司 2013 - 10
“并不是一切都消失在了时间的长河里。那时,我们坚定地相信某种东西,拥有能坚定地相信某种东西的自我。这样的信念绝不会毫无意义地烟消云散”——十六年的彷徨迷惑,换来一场决然的巡礼之年,当最后一块拼图集齐,重回完满的正五边形,剩下最稀薄的人,重建大地。
人若真的受伤,通常会无法直视伤口,想隐 藏它忘却它,把心 门关起来。这是一个成长的故事。要成长,伤痛就得大一点,伤口就得深一点。——村上春树
------------------- ---------------------------------------------------------------------------------
在名古屋上高中时,多崎作有四个非常要好的朋友,两男两女,他们的姓氏都带有色彩——“赤”、“青”、“白”、“黑”,唯独多崎作的姓名中没有色彩,也只有他离开名古屋到东京读大学。大二假期返乡之际,多崎作突然被四位朋友告知要绝交,对原因没有任何说明。他深受打击,几至形销骨立,许久许久才恢复过来。
十六年来,他们始终没有见面.如今已经三十六岁的多崎作,在女朋友的劝告下,终于下决心去拜访抛弃自己的四个朋友,弄清真相。由此开始他的“巡礼之年”。当最后一块拼图集齐,谜底揭开,十六年前的秘密、十六年间的变化,以及十六年后的结局,都令人唏嘘伤痛。
给一个青年诗人的信 豆瓣
9.0 (6 个评分) 作者: [奥] 莱内·玛利亚·里尔克 译者: 冯至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8
★ 20世纪伟大的德语诗人里尔克写给青年诗人的信
★ 里尔克的精神知音,著名翻译家、诗人冯至经典译本全新再版
★ 关于创作、人生、孤独、爱、自我、职业的诗意对谈
在我们的时代,纯粹的诗人是罕见的,但也许更为罕见的是纯粹的诗人存在,一种完整的生活方式。——茨威格
【内容简介】
“愿你自己有充分的忍耐去担当,有充分单纯的心去信仰。”
1903年至1908年,在长达五年的时间里,里尔克与渴望成为诗人的青年卡卜斯书信往来不断。本书辑录了里尔克的十封回信,在这些信中,里尔克解答了关于创作、人生、孤独、爱、自我、职业等诸多问题,这些亲切诚挚的话语,是迷茫时的亮光,是困顿时的力量,给予青年人真正的指引。
书中特别收入里尔克诗作十八首、冯至论里尔克四篇,以及及里尔克作品节选两篇。
文学种子 豆瓣
作者: 王鼎钧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 6
“人,可以说是在挫折中成长的,“不如意事常八九”,而“可与人言无二三”,有些重大的挫折造成“心的伤害”,终身隐隐作痛。在他心里有虫子咬他,热铁烙他,有针刺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忘不了,抛不下,躲不掉。他刺骨地想,内在语言如潮海翻腾。他只好去做某些事情去减除痛苦,其中之一就是文学创作。”
——王鼎钧
如何领会文学创作要旨?本书从语言、字、句、语文功能、意象、题材来源、散文、小说、剧本、诗歌,以及人生、宗教信仰与文学的关系等角度,条分缕析,精妙点明作家应有的素养和必备的技艺。
讲理 豆瓣
8.5 (16 个评分) 作者: 王鼎钧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 6
“论说文和抒情文一样,都来自生活,都是作者心灵的自鸣。生活中有情有理,即使是从来没进过课堂的人,天天也在抒情说理,现在要做的练习是,如何把这种能力自觉地运用到作文上来……我觉得学写论说文和学习数学有某种相通之处,可以设下定理程式,一步一步推进,由简及繁,由浅入深。”
——王鼎钧
本书从一个国文老师的作文课开始,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层层推进,给出议论文写作的关键步骤:建立是非论断的骨架 —— 为论断找到有力的证
据 —— 配合启发思想的小故事、权威的话、诗句,必要的时候使用描写、比喻,偶尔用反问和感叹的语气等 —— 使议论文写作有章可循,不啻为研习者的路标。而书中丰富的事例,也是台湾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
小文65 豆瓣
作者: 马未都 长江新世纪 2019 - 5
本书精选了马未都近15年来所写的序跋文章,内容涉及收藏、文化、艺术、建筑、文学、社会等方方面面。每篇序跋小文虽然不长,但寥寥数语,却往往可以将该领域的历史梳理一番,点明全书精髓,见解独到,足见一位博采众长的文化大家的学识和功力。本书可谓用小短文解读大部头,以一本书通览65本书。更加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特别加入了视频二维码,扫码即可观看马未都亲口讲述他与这些书的故事。
诗的八堂课 豆瓣
8.1 (33 个评分) 作者: 江弱水 商务印书馆 2017 - 1
诗人写诗都写些什么?是怎样写出来?又如何去读?本书以系列讲座的形式,征引古今中外的诗作与诗论,就博弈、滋味、声文、肌理、玄思、情色、乡愁、死亡等话题,来展开有意义也有意思的讨论。每一讲都以独具魅力的作品,用别开生面的分析,给读者感性与知性的双重满足。既能用于学诗入门,也可作为诗学进阶。
古典诗的现代性 豆瓣
作者: 江弱水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 - 6
本书以现代诗学的观点对中国古典诗加以重读、复述与再解释,论证了自南朝文学起,经唐诗里的杜甫、李贺、李商隐,到宋词中的周邦彦、姜夔、吴文英,已然形成了一个有别于连贯叙述及说教倾向的独特传统,体现出文学精神的颓加荡,艺术理念的讹而新,语言形式的断续性与互文性。而这些历久弥新的现代性品质,为中国古典诗在现代语境里的转生提供了契机。